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背景与目标

合集下载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

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联合国分别在1987年12月11日通过的第42届联大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通过的第43届联大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

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

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联合国分别在1987年12月11日透过的第42届联大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透过的第43届联大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

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透过了经社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

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

2001年联大决定继续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纪念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备战。

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经社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

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

2024年安全文化与地震减灾(2篇)

2024年安全文化与地震减灾(2篇)

2024年安全文化与地震减灾安全,是人类得以延续和社会得以发展和基本条件。

寻求安全是人的一种与生俱存的本能。

安全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保护其自身发展中自然形成和不断更新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安全为目的,以减灾为手段的"安全文化",不仅渗入到人类社会的观念、意识、法律、规范等各个方面,而且具有新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从国际减灾、城市减灾、地震减灾等几个有关减灾的侧面,进一步探讨减灾与安全文化的关系,并就减灾对策问题谈一点建议。

一、"国际减灾":大势所趋全球自然灾害已呈现出逐年加剧的趋势。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1965~xx年期间,自然灾害和年平均频度为186次,年平均死亡人数为1.44万人,年平均受伤人数为1.2亿人,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达136亿美元。

到了xx年,再统计xx~xx 年间的情况,灾害的年平均频度上升为409次,年平均死亡逾8.5万人,年平均受伤逾5.04亿人,年平均经济损失高达5032亿美元。

这就是说,不过几年的光景,全球灾害频度2增加倍,死亡人数增加6倍,受伤人数增加4倍,经济损失增加37倍!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世界真的发疯了似的被卷进无底深渊?人类的生存遇到了挑战。

可悲的是,受害者是人类,而制造这种悲惨局面的也是人类。

能够悬崖勒马吗?能够奋起迎击和扼制住这场不堪设想的结局吗?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联合国要在本世纪的最后xx年,发起了一人涉及全球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活动。

这是人类首次大规模地向自然界,其实质是向人类自身发起的"自救"运动,一次自觉的,然而又是被动的全球大行动。

这是大势所趋。

中国的灾情与全球的灾情基本一致。

以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例,50~60年代,提高至400~600亿元;90年代,已达900~1000亿元,几乎占全国财政总投入的1/5。

另一方面,中国死于非自然因素的人数急剧增加,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因自然灾害和死亡人数。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一) 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背景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一) 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重要论述。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调研考察时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8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致信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灾害风险综合防范事关人民生命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就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出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明确九项重点工程,提出要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权威解答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一)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背景■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总体组气旋位列全球之首,洪水和风暴潮位列全球第二,地震灾害则名列全球第三,沙尘暴灾害名列全球第十。

地震、洪水、热带气旋等主要灾害的风险位列世界前三。

意义防范和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和消除重点隐患,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落实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与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开展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减灾能力调查,查明主要的灾害风险隐患,摸清我国减灾资源和减灾能力底数,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减灾能力数据库,建设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库,建立国家和各省灾害风险信息集成系统,全面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抑制自然灾害风险上升的趋势,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我国各级部门合理规避灾害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用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用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006
㈠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1、整治江湖,兴修水利
2、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改善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有效遏制上游不断加剧的
水土流失
3、防洪关键,三峡工程 4、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综合治理洪涝灾害
【活动】阅读教材p80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主要防治哪些类型的自然灾
3)收集上述某一法律文本,阅读并找出其中有关防灾减 灾的条款。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节选)。 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颁布日期:1997年12月29日 实施日期:1998年3月1日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四号) 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 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 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以下简称防 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2、工程建设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严重 3、工程建设的目的 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5%, 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㈢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活动】读教材图4—6和p83阅读材料: 1)在图上描绘淮河主干,并说明淮河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干流自西向东,在江苏省中部注入洪泽湖, 经洪泽湖分流入江和入海。两岸支流众多,为不对称的 羽状水系。
水害原因: 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暴雨频繁。
㈢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治淮工程的目标 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
和疏通河道等措施,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防洪标准,改

国际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际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

而言, 减灾战略秘书处与一些专 家和组织合作 , 制作并 于 2 0 年 3 07 月推出了一个 以少年儿童为对象 的名为 “ 终止灾害”的网上教育游戏 ,配合 减轻灾害风险学 习过程 。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主办 了一个知识与教 育平 台 ,宗 旨是将减轻风 险文 化纳入教育方案并提倡教育设施安全 。该平台正在开发 网上教育和减轻 灾害风 险图书 馆 ;位 于 哥斯达 黎加的和平大学在该 校环境和平与安全硕士学位课程 中加入 了一门减轻灾害风险课程。 20 0 5年以来 ,许多 国家正致 力于把减轻灾 害风险纳入学校 课程。在 2 0 0 6年各 国向世界 减

l 4岁的 儿 童 及 其 家 人 能 了解 灾 前 准 备 的 信 如美 国、日本 、澳大利亚 、孟加拉 国、格林纳达 、马里 、哥斯达黎加 、
息 ,通过 向他 们传授相 关知识 和技能 ,以及 马达加 斯加 、菲律 宾、塞舌 尔 、坦 桑尼亚 等。不 同 国家 所编 写的教
向他们 提供一 些灾前准 备的有 效工具 ,改善 育材 料各有 侧重 。有 的 国家以特 定学段 的学生 为主要 对象 ,如 坦桑
谭 秀华
北京 师范大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 王 民 张英
近几十年以来 ,世界 自然灾害次数持续 增 多 ,造成的损失 日 严重 。2 0 年以来更为严 趋 00
重 ,这给 易遭 灾害的地 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威 胁 到人 民的生 活和生计 。因此 ,如何减轻 灾害 带 来的风 险成为 全球可持续发 展的重大课题 。
灾 害 教 育 的 方 式 趋 于 多样 化
险管理和应 急疏散 演练 , 制 订 本 校防 灾 教 育的 年
度计 划 并组 织 本校 教 师
各 国根据 国情 ,采用各种 不 同的方式 ,

加强灾害风险管理 提高风险治理能力

加强灾害风险管理 提高风险治理能力

封面故事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第31个国际减灾日12中国减灾132020中国减灾■ 本刊编辑部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第31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强调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灾害风险治理机制,特别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减轻灾害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治理能力。

《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指出,做好减灾工作的四个优先事项之一是“加强灾害风险治理以管理灾害风险”。

风险治理是做好灾害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

中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中国人民在长期同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等一系列灾害风险思想与认识,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灾害风险治理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灾害风险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依旧严峻复杂,提升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识到,灾害风险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公众的职责。

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格局,动员、引导社会、市场力量积极参与,改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更要培养公众自救、互助的灾害风险治理理念,才能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第3章 国内外防灾减灾的发展简况

第3章 国内外防灾减灾的发展简况
国最值得关注的保障技术之一。 (3) 逐步制定了一些有关防灾的法律、法规。
3.3 国内外一些主要的防灾、减灾学术刊物
在近10~20年内,一些有关灾害学的学术刊物在世界范围内陆 续创刊。比较知名的分别有美国、英国、日本、瑞典等国创办、 出版的《自然灾害观测者》、《火》、《灾害》、《自然灾害 科学》、《灾害管理》、《意外事件》、《自然灾害研究委员
3.2 中国政府的减灾行动
(1) 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为 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2) 由于影响国家安全生产及安全生活的特、重大事故和环境公 害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城市,因此我国《21世纪国家安
全文化建设纲要》中特别强调了城市综合减灾研究是21世纪中
会通讯》等刊物。我国于1986年创办了《灾害学》杂志,随后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承办的《自 然灾害学报》于1990年创刊,《中国减灾》、《中国减灾报》 也是综合减灾的专业报刊。此外,《地震工程》、《火灾科 学》、《消防科技与产品》、《安全科学》、《土木工程学 报》、《地质学报》、《气象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刊 物均有对各种灾害的研究、报道。
16037-01a
主编
第3章 国内外防灾减灾的发展简况
3.1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2 中国政府的减灾行动 3.3 国内外一些主要的防灾、减灾学术刊物源自3.1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 第169号决议。决议确定从1990~2000年亦即20 世纪最后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开展一个“国际减 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 al Disaster Reduction简称IDNDR)的国际活动。

“国际减灾日”简介

“国际减灾日”简介
维普资讯






20 0 6在
[] 2 乔森.云南省地震监测志 . 北京 : 地震 出版社 , 05 20 [] 3 奥斯 帕诺夫 A B .地下水 中氡异常预报地震 的一个特点 . : 见 瓦尔沙 尔 rM.主编 ( 张炜等译 ) 地震 水 .
灾 害损 失 的地 区— — 为 了更 加 安 全 的 2 1世
纪。
19 96年 ,城市化 与灾 害 。 19 97年 ,水 : 多 、太 少 —— 都 会 造 成 太
自然灾 害 。
19 98年 , 防灾 与媒 体 。 19 99年 , 减灾 的效 益—— 科学 技术 在灾
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20 00年 , 防灾 、 教育和青年——特别关
r d n o s r a in,w ih i e p c al inf a c rmi —h r tr a t q a e p e it n a o be t v o h c s s e il s i c e f d s o t e e r u r d ci . y g i n o m h k o
高抗灾 能力 。
20 06年 , 减灾始于学校。
( 自 中国地 震 信 息网 ) 源
19 9 5年 ,妇女 和 儿童— — 预防 的关键 。
注森 林火灾 。 20 年 , 御灾 害 , 01 抵 减轻 易损 性 。
20 0 2年 ,山 区减灾 与 可持 续发 展 。 20 0 3年 ,面对 灾害 , 加 关 注可 持续 发 更
展。
20 04年 ,总 结 今 日经 验 、减 轻 未 来 灾
害。
20 05年 , 利用小额信贷和安全网络 , 提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10年背景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10年背景

联合国A/RES/64/201大 会Distr.: General25February 2010第六十四届会议议程项目53(e)09-47388*0947388*请回收♲1《大会正式记录,第六十二届会议,补编第25号》(A/62/25),附件一,第24/14号决定;另见大会第61/185号决议和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第1980/67号决议。

2联合国,《条约汇编》,第1954卷,第33480号。

3见第60/1号决议。

A/RES/64/2012考虑到2006国际荒漠和荒漠化年成功提高了人们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等问题的认识,致力于根据加大《公约》执行力度十年战略规划和框架(2008-2018),5在各级提高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等问题的认识,1.回顾其宣布2010-2020年为联合国荒漠及防治荒漠化十年的决定;2.指定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秘书处为该十年的协调中心,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联合国其他相关机关,包括秘书处新闻部开展协作;3.邀请公约缔约方、观察员和其他相关的利益攸关方在加大《公约》执行力度十年战略规划和框架(2008-2018)5内安排活动,纪念该十年,以期提高对当前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的认识;4.鼓励有能力的会员国和多边机构向公约秘书处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以期支持纪念该十年的特别举措及世界各地的其他纪念活动;5.请秘书长就本决议的执行情况向大会第六十九届会议提出报告。

2009年12月21日第66次全体会议4ICCD/COP(9)/15。

5A/C.2/62/7,附件。

13号是什么日子

13号是什么日子

13号是什么日子
10月13日是国际减灾日!
那我们就来看看国际减灾日是什么吧~
背景知识
1989年
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9号决议,决定把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

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并从实现"国际减灾十年"目标的方式开展有关活动。

"
1992年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结束后,第54届联合国大会于1999年11月通过决议,从2000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国际减灾战略"行动,将减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行动开展下去,并继续开展"国际减灾日"活动。

2009年
2009年12月21日,联合国将纪念日期改为10月13日,此后每年10月13日都会举行国际减少灾害风险日纪念活动,旨在提高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减少灾害风险的认识。

今年10月13日是第32个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

强调在新冠肺炎流行和灾害风险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灾害风险治理模式,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加大灾害
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着力构建灾害风险适应性和抗灾力,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一、“国际减灾十年”的由来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障碍。

有史以来,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的伤亡和痛苦。

生命和财产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灾害的严重威胁和挑战。

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集中(城市化);各种高技术和建设规模的有增无减,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导致自然灾害对人类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潜在威胁越趋严重。

已经并将继续造成世界的严重不稳定因素。

据有关资料统计,过去20年中(数据截至2005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口有八亿多人,财产损失近千亿美元。

当今世界自然环境正急剧恶化,有二万多种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约五千种动植物面临绝种的危险。

这种情况说明,减轻自然灾害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这个带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差不多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遭受到它的破坏和威胁,因为自然灾害是不分地域和政治界限的,对工业化国家来说,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在市值上是追高的,但自然灾害造成的最大苦难却落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身上。

因为它们受到死亡率高和经济损失相对较大的双重打击。

历史清楚地表明,世界人民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与灾害进行了生死的斗争,在斗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水利学是在与水灾斗争中形成的,预防医学是在与疫病灾害斗争中发展的,许多事例表明目前人类在科学技术上,要完全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很难办到的,但它产生的灾难,导致的重大损失不是不可避免的,一般说来,所谓减轻灾害是指减轻由潜在的灾害可能造成社会及其环境影响的过程,实际上这意味着减少伤亡及财产损失,并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

经验证明,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无论是对灾害成因与危害的认识,还是对减轻灾害损失的技术方法的掌握运用,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要通过国际上有效的合作和协调一致的努力,运用得当,完全有可能把人类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极大程度的减少和降低,现在已经到了将自然灾害看作一个世界性问题的时候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减灾技术的进步,为处理这个全球性的问题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一个设想的减轻自然灾害的全球计划,包括在文化上、经济上完全不同国家之间的协作已经得到科学技术界的普遍的热憎支持。

灾害地理

灾害地理

第一章绪论研究现状:1987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决定从1990年开始,开展世界范围的"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

为了了解我国的灾情总况,研究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特点和规律,提出我国宏观减灾对策,原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组织原国家地震局、原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水利部、原地矿部、农业部、原林业部的专家对严重危害我国的地震、气象、海洋、洪涝、地质、农业及森林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规律、对策进行了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

在三委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了十年的努力,该组已取得了如下的进展和成果:一、将自然灾害研究由单类推向综合背景:气象、海洋、洪水、地质、地震、农、林生物灾害是地球气、水、石、生诸圈层物质异常变动和相互影响的产物,彼此既具有特殊性,也有共性和联系性。

分门别类的研究,除了不能认识其共性和联系性外,而且也不能对单类自然灾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严重阻碍了灾害科学的发展,并影响了减灾工作的开展。

回顾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向边缘、综合、系统方向发展,正是自然科学进步的标志和潮流。

成果:编写出版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年表)》及全国性挂图7幅,第一次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总况从文字、数据、图象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反映。

二、提出了自然灾害系统的新观念,进行了自然灾害综合预报的探索背景:自然灾害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巨大的自然灾害常诱导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形成灾害琏;许多自然灾害常同时或同地出现构成灾害群;灾害琏、灾害群交织在一起构成自然灾害系统。

并进一步提出自然灾害系统是地球系统的一部份,其规律应服从地球系统的发展演化规律和全球变化,并受着太阳及其它天体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这一系统性的认识从理论上推动了单类与综合的灾害预报向深层次发展成果:撰写了《自然灾害系统论概说》、《太阳活动、地球运动的研究在自然灾害综合预报中的作用》、《洪涝灾害趋势性预报的探索》等文章。

2024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活动总结

2024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活动总结

2024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活动总结2024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活动,全球各国纷纷参与其中,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给全球社会带来的损失和痛苦。

本文将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包括活动的背景、组织筹备情况、活动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果等方面。

一、活动背景自然灾害是全球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极大的破坏,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并提升国际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联合国于2009年将每年10月13日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2024年的活动是该倡议的第16个年度活动,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全球社会对自然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的关注和重视。

二、组织筹备本次活动由联合国减轻自然灾害机构负责组织,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其中。

各国积极筹备,组织相关宣传和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意识。

三、活动内容1. 宣传教育活动: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包括在学校开展主题宣讲、举办减灾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应急演练:各国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演练内容包括模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联合行动,以检验应急响应体系和协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技术交流和合作:各国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分享减灾经验和最佳实践。

这些包括通过国际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就自然灾害预警、风险评估和减灾措施等方面的最新技术和方法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成果和经验本次活动取得了以下成果和经验:1.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了公众对自己所处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的认识。

2. 增强应急能力:通过应急演练,各国不断强化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应急响应体系和协作机制的效能。

3. 技术交流和合作:各国之间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分享了减灾经验和最佳实践,为各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4、案例分析
判断下列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1、1952年9月17日,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明神礁爆 发,水蒸气和硫磺起构成的气柱有几百米高,喷出的火 山熔岩和碎屑堆成高出海面90米的火山岛。
2、1996年8月10日,菲律宾的坎拉翁火山突然向上喷出 1500多米高的黑色烟柱,致使当时正在攀登此山的一只 国际登山队的4名队员死亡。 3、2008年春节前夕,我国南方普遍低温,大雪压断电 线,阻断公路,人民财产受到较大损失,许多农民工被 迫不能与家人在大年三十夜团聚。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 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 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 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 大。
(2)滑坡和泥石流
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 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 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 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 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 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1)热带气旋(台风)
成因: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
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西北太平洋海域上 空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方,因为那 里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 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还有下热上冷的不 稳定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卫星观测到的热带 气旋(台风)
热带气旋(台风) 剖面图
发生地区
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 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 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 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 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西南地区的旱灾 非洲人民用水
旱灾的危害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共建安全守护家园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共建安全守护家园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共建安全守护家园全球减灾日:携手共建安全家园自然灾害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应对灾害的威胁,减轻其对人类生活和财产的影响。

为了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联合国确定每年10月13日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在这一天,全球各地的国家、政府、组织和个人都共同努力,共建一个安全守护的家园。

减轻自然灾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过去几十年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旱灾等灾害无情地摧毁了城市和乡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减轻自然灾害的工作摆在了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的议程上。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的设立,为全球社会共同关注并应对自然灾害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在减轻自然灾害方面,国际社会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首先,政府和组织加强了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震预警系统等,可以提前获得自然灾害的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其次,国际社会积极推动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恢复和重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受灾地区迅速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此外,政府和组织也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然而,减轻自然灾害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目前,全球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这可能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有关。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使灾害的威胁更加严峻。

其次,一些地区的减灾能力相对较弱,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和恢复工作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减灾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是一个挑战,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缺乏有效的减灾措施。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大合作力度,共同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首先,各国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共同制定减灾规划和法律法规,提升减灾能力。

其次,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应加强技术支持和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灾水平。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工作报告:行动与展望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工作报告:行动与展望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工作报告行动与展望前言自1990年以来,国际社会在实施减灾十年活动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仍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如何减少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创造更加安全的世界,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最近十年,中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死亡数千人。

中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不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口和贫困的压力将仍然制约减灾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中国政府把减灾作为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提出减灾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正确处理好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通过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综合国力,消除贫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减灾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的作用,将大大增强减轻灾害损失的能力。

减轻自然灾害,必须同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制定了协调环境与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减灾工作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减灾列为一项重要内容。

1998年后,中国政府进一步强调切实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措施,强调了当务之急是加大大江大河的治理。

减轻灾害损失所取得的成就,体现了减灾在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减灾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处理好减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减灾工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所采取的一致行动,在推动各国减灾工作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国务院关于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批复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务院
•【公布日期】1989.03.01
•【文号】国函[1989]14号
•【施行日期】1989.03.01
•【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
正文
国务院关于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批复
(国函[1989]14号1989年3月1日)民政部、经贸部、外交部、国家计委、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建设部、公安部、气象局、地震局:
1988年11月5日《关于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属部际协调机构,民政部作为牵头单位,各有关部门参加,不单设办事机构,不另增加人员编制。

二、田纪云同志任委员会主任,民政部、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外交部、经贸部、地震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任副主任。

三、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协作,要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努力提高我国的防灾救灾能力,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简介

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简介

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简介雷中生
【期刊名称】《地震动态与参考》
【年(卷),期】1990(000)002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雷中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43
【相关文献】
1.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背景与目标 [J], Lech.,MF
2.献给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辽宁地质灾害》即将出版 [J], 蒋秀琴
3.“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今年(1990)开始 [J], 佳敏
4.减轻自然灾害是人类的共同要求——写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开始之前[J], 谢礼立
5.“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简介 [J], 刘德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