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_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提交稿

_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提交稿

力学0801(一级学科:力学)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北京理工大学力学一级学科设有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四个二级学科。

1981年,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固体力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流体力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工程力学被批准为我国爆炸力学领域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固体力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流体力学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力学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在这些二级学科中,工程力学学科于1988年(当时称为爆炸理论及应用)和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以工程力学学科为依托,1993年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工程,建立了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更名为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批准建立了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力学学科1994年被为原兵器工业部部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原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008年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有:1.动力学与控制:该方向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主要工程应用背景开展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有: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含时滞反馈控制的结构动力学,碰撞结构的动力学与控制,现代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复杂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多尺度变量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多体系统动力学,振动理论与应用及故障诊断等。

2.材料与结构力学:该方向主要研究固体材料或结构在外界因素(如力、热、电、磁等载荷)作用下,材料和结构的响应规律(如变形与损伤),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及其规律,以确保材料或结构的功能、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主要研究内容有:多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生物与仿生力学;智能材料和结构力学;现代力学实验技术(如光测技术、电测技术,动态测试技术等)研究和应用,固体结构材料非线性的静、动态响应等。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专业知识与技能•研究方向与选修课程•学术与科研能力培养•实践环节与就业方向•培养方案实施与保障措施01引言1工程力学专业的背景与重要性23工程力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如土木、机械、航空航天等。

工程力学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

工程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工程力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方案的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工程力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的高级人才。

培养方案的定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选修课程包括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

教学特色注重实践和创新,加强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其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设置与教学特色02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力学理论包括平衡条件、力的分解、力偶等;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包括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等;包括应力分析、应变分析、弹性方程等;包括屈服条件、塑性变形、强化等。

工程力学应用包括有限元法、离散元法、有限差分法等;结构分析包括Navier-Stokes方程、涡旋运动、边界层理论等;流体动力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热力学包括振动分析、稳定性分析、模态分析等。

振动与稳定性数值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离散元法等;包括ANSYS、ABAQUS、FLUENT等;包括结构优化、流体动力学模拟、热力学模拟等;包括数据可视化、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

计算力学与数值模拟软件应用模拟技术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包括实验结果总结、数据分析解释、结论等。

实验技能与操作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实验操作包括实验设备使用、样品制备、数据采集等;实验数据分析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图表制作等;03研究方向与选修课程总结词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稳定性,涉及材料、结构、环境和装备等多个领域。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依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能习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开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1、把握马克思主义全然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门学科把握坚实的根底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把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把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疲惫与断裂;2、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3、力学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4、计算流体力学及应用;5、非线性系统识不。

详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刻分配1、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以学分制为根底,在校学习年限2年。

2、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刻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辩论。

3、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刻一般不超过一年。

4、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时期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

5、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刻。

四、培养方式及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两者并重的原那么,实行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的培养模式,采取导师个不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并在研究生进学后的1个月内组织完成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

培养工作应遵循如下原那么: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注重提高硕士研究生思想品德修养。

2、指导教师确定后,导师应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硕士生本人的根底和特长,指导硕士生制定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的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论文工作的时刻和论文质量,指导教师要尽早安排研究生进进论文工作,并在第一学年安排研究生完成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选题、开题报告撰写等环节。

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力学(一级学科代码:0801 授工学硕士学位)一、学科简介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科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具有基础性和必不可少的作用。

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缺的作用。

工程力学学科现有教师15 人,其中教授4 人,副教授5人,讲师及工程师6 人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密切联系矿山开采、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等实际,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从事岩土体力学与工程、岩土体动力学与应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与地质灾害、岩土体的渗流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

目前,承担国家科研项目4 项,省(部)级项目10 余项。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硕士生应掌握数学、力学及有关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初步具有对复杂的研究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数学模型,并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数值计算、实验方法以及编写程序进行研究的能力。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独立地承担采矿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领域中较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任务和工程设计工作三、主要研究方向1岩土力学与工程(a)岩土力学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应用现代测试技术,解决岩土工程中的有关力学测试问题,包括测试仪器的研发、测试方法的改进,测试结果的分析技术等;(b)“岩土、结构工程数值模拟”研究方向:在现有相关数值模拟软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应用,解决岩土边坡工程、隧道工程等设计优化问题。

(c)“岩土工程稳定性相似模拟理论与试验技术”研究方向:应用目前先进的岩体相似模拟系统,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岩土体破坏失稳规律、位移、应力演化过程等研究。

2岩土体动力学与应用针对地震导致的自然灾害、岩体凿岩爆破开挖、地基强夯处理等工程问题,研究冲击应力波在混凝土、岩体和土体中的传播规律,指导相关工程实践。

中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名称:工程力学学科代码:080104)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悉的实验技能,掌握力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并能在科学和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材料与结构冲击动力学;
2.爆炸与冲击工程;
3.应力波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4.材料力学行为和新型材料设计。

三、招生对象
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力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

五、课程设置
1.政治、英语等公共必修课和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如下表所列。

工程力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工程力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坚实的工程力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应用工程力学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 具备牢固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2. 具备扎实的工程力学理论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3. 具备独立开展工程力学领域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4. 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能够阅读和撰写工程力学领域的专业文献;5.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6. 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

二、培养要求工程力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论文撰写和实践教学。

1. 课程学习(1)理论课程:包括《工程数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工程力学理论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包括《有限元方法》、《计算流体力学》、《结构动力学》、《结构优化设计》等工程力学领域的专业课程。

同时,学生还应该选修相关领域的跨学科课程,提高综合素质。

2. 论文撰写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选择题目,制定研究方向,完成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能够体现学生在工程力学领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3. 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参与实验室实验、科研项目、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积累实际工程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流程工程力学学术硕士的培养流程主要包括学制、学习、科研和实践环节。

1. 学制工程力学学术硕士的学习年限为2-3年,其中第一年为全面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工程力学理论课程和选修专业课程;第二年及之后为科研和实践阶段,主要进行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

2. 学习学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工程力学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学术活动,深入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前沿研究动态。

3. 科研学生在科研阶段应该结合自身兴趣和导师指导,选择研究方向,制定科研计划,开展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

工程力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工程力学是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工程力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1、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工程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力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并结合实际解决复杂工程问题;3、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4、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道德修养,能够适应工程领域的科技和管理工作。

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1、具备深厚的数学和力学基础,掌握现代工程力学理论和研究方法;2、具有突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3、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在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高水平科研和工程领域的需求。

二、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课程学习:开展正规的理论课程学习,包括数学、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工程动力学、非线性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理论课程。

2、专业实践:组织实践教学,包括工程实习、工程设计等实际应用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科研训练: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进行学术研究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4、学术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课程学习:深化学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包括先进的非线性力学、材料本构关系、结构动力学、工程建模与仿真等专业理论课程。

2、科研训练:指导学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

3、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4、学术导师:培养优秀的学术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术指导和科研支持。

三、培养保障1、师资力量: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和科研支持。

工程力学硕士点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硕士点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硕士点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工程力学硕士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系统工程力学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研发、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 具备坚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2. 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力学实验,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3. 具有宽厚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力学分析和设计;4.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领导能力,能够在工程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5. 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能够获取国外力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6.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为了达到以上培养目标,该专业硕士点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力学基础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

(2)专业课程:包括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有限元方法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力学专业的理论和方法。

(3)实验课程:包括力学实验、数值分析实验等实验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4)工程实践课程:包括工程力学设计、力学分析、工程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

(5)外语课程:包括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力学英语等外语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国外力学研究成果的能力。

(6)创新课程:包括论文写作、专业报告等创新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 毕业要求学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毕业资格考试后,需要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从事一年的工程实践。

毕业要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学生需要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篇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重点

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重点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力学(一级学科代码: 0801 授工学硕士学位 ) 学科简介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科学,在解决重 大工程技术问题中具有基础性和必不可少的作用。

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 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 的基础性和必不可缺的作用。

工程力学学科现有教师 15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5人,讲师及工程师 6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密切联系矿山开采、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 程等实际,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从事岩土体力学与工程、岩土体动力学与应 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与地质灾害、岩土体的渗流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

目前,承 担国家科研项目 4 项,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

培养目标本学科硕士生应掌握数学、 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型,并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独立地承担采矿工程、 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领域中较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任务和工程设计 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 岩土力学与工程(a )岩土力学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应用现代测试技术,解 决岩土工程中的有关力学测试问题,包括测试仪器的研发、测试方法的改进,测试 结果的分析技术等;( b ) “岩土、结构工程数值模拟 ”研究方向:在现有相关数值模 拟软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应用,解决岩土边坡工程、隧道工 程等设计优化问题。

(c) “岩土工程稳定性相似模拟理论与试验技术 ”研究方向:应用 目前先进的岩体相似模拟系统,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岩土体破坏失稳规律、位 移、应力演化过程等研究。

2 岩土体动力学与应用针对地震导致的自然灾害、岩体凿岩爆破开挖、地基强夯处理等工程问题,研 究冲击应力力学及有关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 初步具有对复杂的研究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数学模 数值计算、实验方法以及编写程序进行研究的能力。

工程力学培养方案(3篇)

工程力学培养方案(3篇)

第1篇一、培养目标工程力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从事力学分析、设计、计算、测试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1. 知识结构(1)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等。

(3)了解现代计算力学、实验力学、力学测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熟悉工程力学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2. 能力结构(1)具备较强的力学分析、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力学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

(3)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力学计算和分析。

(4)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素质结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3)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和实践。

(4)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三、课程体系1. 基础课程(1)高等数学: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2)线性代数:包括线性方程组、矩阵理论、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

(3)大学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

(4)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等。

2. 专业基础课程(1)理论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

(2)材料力学:包括材料力学性能、杆件强度、刚体力学等。

(3)结构力学:包括结构分析、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等。

(4)流体力学:包括流体运动基本方程、流动稳定性、流体动力学等。

(5)弹性力学:包括弹性理论、弹性力学问题求解方法等。

3. 专业课程(1)计算力学:包括有限元方法、数值分析、计算方法等。

力学一级学科(080100)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力学一级学科(080100)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力学一级学科(080100)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Mechanics一、培养目标在力学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的能力。

培养能够胜任力学学科及相关领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二、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1、基本能力要求(1)初步具有对复杂的研究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数学模型能力;(2)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数值计算、实验方法以及编写程序解决相关力学问题的能力;(3)初步具有独立从事与力学相关的科研工作的能力。

2、基本素质要求(1)具有高尚品格和人文综合素养,掌握坚实的数学力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2)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识,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能阅读力学专业的外文资料、初步具有撰写外文论文能力;(5)能独立地承担相关科学和工程领域中较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任务和工程设计工作。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学习年限2-4年。

四、研究方向力学一级学科包括如下6个研究方向:动力学与控制(学科方向)固体力学(学科方向)工程力学(学科方向)流体力学(学科方向)生物力学(学科方向)交叉领域中的新兴力学问题(方向)五、课程设置注:1、带*的课程为以外语教材、外语授课的课程,至少选一门;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至少必选一门;3、《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4.外语是少语种的学生必须选修英语二外,且不计入最低学分要求;5. 第一外国语要求从研究生英语阅读(9999911301)、研究生英语视听说(9999911302)、英汉互译技巧(9999911303)、实用英语写作(9999911304)、研究生学术交流英语(9999911305)中选一;6. 对本科非力学专业的硕士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2门本学科的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力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力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力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力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1)一级学科:力学二级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1)固体力学(080102)流体力学(080103)工程力学(080104)一、培养目标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智能材料结构力学2、微观力学与材料设计3、岩体力学与土力学4、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5、振动原理及工程应用6、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流变7、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8、流体流动量测与控制9、计算流体力学及流场可视化研究10、计算力学与工程力学中的反问题11、结构动力与稳定、安全与可靠性分析12、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与抗震13、极端条件下材料的力学行为14、材料损伤与疲劳强度15、应用数学与工程三、学习年限与学分硕士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特殊情况者可延长至5年),课程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8学分。

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

四、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学时实验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单位备注学位课0321001-005第一外国语(英、日、法、德、俄)14041-2外语学院0221102192100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012文法学院行政学院必修02211031921007自然辩证法4821文法学院行政学院0521001数学物理方法4021理学院任选2门0521002应用泛函分析4022理学院0521003矩阵论4021理学院0521004张量分析4021理学院0521010数值计算4022理学院0521413连续介质力学502.52理学院05214141421040(弹)塑性力学40542311理学院交通学院0521415高等弹性力学4021理学院0521416固体力学中的数值方法5432理学院0521417高等结构动力分析4021理学院1421001理论流体力学5431交通学院1421002计算流体力学5432交通学院1421003粘性流体力学5431交通学院05214181421041高等有限元5432理学院交通学院选修课052241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5431理学院05224限与学分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至3年(特殊情况者可延长至5年),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8学分。

080104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

080104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

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力学(代码: 0801 )二级学科名称:工程力学(代码: 080104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学科带头人孙作玉教授为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国际结构控制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浣石教授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爆炸与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兵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汇集了其它力学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并提炼出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方法,已成为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矿山、交通、环境保护、材料与加工、自动化技术、农业、生物、海洋、船舶、石油化工、航空与航天及国防建设等工程科学的基础。

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少的作用。

工程力学硕士点现有指导教师1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12人,博士导师5人。

孙作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浣石教授、张永山教授等构成本学科学术团队,已与国内外7所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生多名。

工程力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包括结构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大型复杂结构仿真分析、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冲击动力学。

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军队和地方科研项目50余项,在隔震与减振技术及理论、智能控制技术及理论、大型复杂结构的仿真分析、计算结构力学理论与应用、爆轰理论、爆炸与冲击防护、结构冲击响应、危爆物检测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的、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同时紧密结合地方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承担了大量的实际工程项目,解决了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环境 中进行交流和合作。
02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基础课程
力学原理
01
介绍工程力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等

计算机编程
02
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以便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进行数值模拟
和计算。
数学方法
03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掌握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
01
答辩技巧
在答辩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 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清晰地阐述 研究内容和成果。
02
03
评审与反馈
接受评委的评审意见和建议,对论文 进行修改和完善。
06
培养特色与展望
培养特色
综合培养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注重综合知识 和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 论、方法和应用,同时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 创新能力。
学校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能够满足学生在实验和模拟方面的
需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03
丰富的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工程力学专业图书和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全
面的学术支持和信息保障。
THANK YOU.
导师队伍一
教授A: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研究方向 为材料力学和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导师队伍二
教授B:长期从事结构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在桥 梁工程领域有突出的贡献。
导师队伍三
教授C:专注于流体力学研究,特别是在流体与 固体边界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04
学术活动与科研实践
学术活动
学术会议
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扩大视野 ,提高学术素养。

080104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

080104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
7.课程地图
核心
能力
课程
名称
A
B
C
D
E
F
G
H
具备应用科学、物理学、微积分、工程数学、工程统计、以及哲学知识的能力
具备设计及进行科学、工程实验以及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
具备系统的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技术方面的能力
具备应用专业知识及现代科技手段分析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备认识工程解决方案对生态、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并能持续学习的能力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考核学期
考核性质
备注



考试
考查








自然辩证法
54
2


必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


英语
90
3



矩阵理论
40
2.5


选修
不少于4学分
数值分析
32
2


数理统计
32
2


随机过程
32
2


最优化方法
32
2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48
3


专业学位课程
弹塑性力学
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1. 所属学院:土木水利工程学院学科、专业代码:080104获得授权时间:1986
2.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点研究工程中所提出的力学问题,建立工程结构分析的力学模型以及工程科学中的数值分析方法,将力学与工程结合起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工程力学专业主要以土木工程为背景,从中提炼并解决工程力学问题,服务于土木工程教学与科研,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力学人才。

工程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104)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工程力学专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工程力学的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承担实际工程问题的科技工作者。

二.研究方向1、非线性振动及稳定性理论本方向主要从事高速大型转子的稳定性及运动失稳的机理及海洋建筑物的振动与控制的数值研究,以及孤立子与混沌运动的关系的研究。

2、工程测试及实验技术该方向主要利用现代光学、激光技术、自动化测试技术对工作中的结构分析、振动测量、应力应变、位移形变等问题进行研究。

3、工程中的计算几何本方向主要对工程领域中的几何外型的信息借助于计算机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研究资料的收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及答辩等工作。

四.筛选、分流第四学期第三周至第八周结合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一次中期筛选。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学位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课题的初步准备情况、健康状况以及学科综合考试等学科综合考试以考核硕士生的全面业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内容含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包括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和实际工作能力三个部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筛选合格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

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照《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硕士生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1、学位公共课4门8学分2、学位基础课2门6学分3、学位专业课2门6学分4、前沿讲座(含讨论班)2学分(1)讲座的目的和内容前沿讲座旨在使硕士生了解本学科和本研究方向的重要学术问题、前沿性问题及这些问题的最新研究方法、技术及进展状况,提高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根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疲劳与断裂;2、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3、力学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4、计算流体力学及应用;5、非线性系统识别。

详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1、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以学分制为基础,在校学习年限2年。

2、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3、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4、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

5、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间。

四、培养方式及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两者并重的原则,实行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的培养模式,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并在研究生入学后的1个月内组织完成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

培养工作应遵循如下原则: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注意提高硕士研究生思想品德修养。

2、指导教师确定后,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硕士生本人的基础和特长,指导硕士生制定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的培养计划。

为了保证论文工作的时间和论文质量,指导教师要尽早安排研究生进入论文工作,并在第一学年安排研究生完成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选题、开题报告撰写等环节。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硕士研究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应贯彻启发式讲授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开展学术讨论和实验研究活动,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对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

五、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必修课(学位课)应包含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三部分;专业文献阅读、开题报告应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内容,并记相应学分。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至少应修满26学分、必修课学分不低于16学分、选修课学分应不低于10学分。

选修课可以从本专业开出的课程中选,也可以跨专业选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学时,3学分。

对所有的硕士研究生均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30学时,1学分)。

对理工农医科类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40学时,2学分)。

2、第一外国语 100学时,3学分。

3、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少于10学分。

详见附表二。

学位课程的考核必须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

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也可根据专业或导师要求定为考试课。

考查课程的成绩评定为及格或不及格。

考试、考查合格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

学位课程中的公共课程考试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进行,其他课程的考试、考查分别由各培养单位组织进行。

研究生入学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的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不限定学习时间,可根据本人论文工作计划的进度和需要酌情安排,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研究生的全部课程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每学年开设一轮。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考试实行重修重考制度,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在提请答辩前必须获得全部学分。

六、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阅读中、外文献的数量应在50篇以上,由研究生在完成阅读后写出阅读报告,经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阅读报告应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完成。

七、开题报告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二学期举行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应由培养单位负责组织公开进行,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对开题报告未通过者要重新作开题报告直至通过。

开题报告的有关材料由各培养单位保存至硕士研究生毕业备查。

八、中期考核在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各培养单位要统一组织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保存在硕士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院将组织人员随机抽查。

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

九、论文工作论文工作是全面训练硕士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专业文献阅读、选题、论文开题报告、学术调研、科学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内容应有新见解或新方法。

论文工作应与课程学习交叉进行,导师要全面掌握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度,根据实际需要对论文工作计划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调整,研究生的毕业答辩工作,须按相关规定提前提交答辩申请,否则不予受理。

十、其他本暂行规定自2005级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附表一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附表二硕士生课程设置表学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110001课程名称:工程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学时:40 学分:2 开课学期:2开课单位:机械学院力学系任课教师:周振平教师代码:225853 教师职称:教授教师梯队:1、课程目的、任务及对象工程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是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掌握工程结构分析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结构及零部件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掌握简单优化程序的编制及开发使用优化软件包,拓宽优化设计的思想,提高学生对现代设计工作的适应能力。

2、授课的具体内容1.绪论概述本课程的目的及其发展2.基本概念和数学模型结构优化设计实例、数学模型及其分类、优化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几何解释。

3.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的基本性质,最优解及其最优性条件,约束优化问题的迭代解法及其收敛条件。

4.几种常用的无约束最优化方法:一维搜索的最优化方法,坐标轮换法和Powell法,多变量的梯度法,无约束优化方法总结。

5.约束优化的直接解法:约束随机方向搜索法,复合型法,直接搜索法6.约束优化的间接解法:内点罚函数法,外点罚函数法,混合罚函数法。

7.数学模型分析及程序设计:数学模型的再设计,提高优化设计效率的措施,程序设计方法,实际部件优化设计运算。

8.商业软件应用:有限元软件接口技术,有限元在优化中的应用。

9.工程结构优化方法总结。

3、实践性环节讲述过程中安排适当的上机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4、本课学习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优化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其几何解释。

掌握如何建立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即确定优化目标,选取设计变量,建立设计约束。

可运用商业软件进行简单工程结构的优化设计。

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掌握优化设计最优解及其最优解的条件,掌握约束的处理及其分类。

掌握几种常用的优化方法,了解其程序结构。

掌握一,二种优化方法的程序编制,调试及执行。

5、预备知识机械设计基础,力学专业知识,有限元计算技术。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机械优化设计方法》《工程结构数值分析及Algor实现》7、教学方式及考试方式课程结束将进行综合考试选修课课程内容简介课程编号: 40120233课程名称:工程断裂力学学时:40 学分:2 开课学期: 2开课单位: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孟广伟教师代码:225849教师职称:教授教师梯队: 聂毓琴、高丛峰课程简介:线弹性断裂力学中的应变能释放率G准则和应力强度因子K断裂准则,I、II、III型裂纹尖端处的应力场、位移场,应变能释放率G及应力强度因子K的计算,确定应力强度因子K的数值方法,,确定应力强度因子K的实测法,K的塑性区修正,平面应变断裂韧性的测定,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高周疲劳下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

弹塑性断裂中的COD准则及J积分准则介绍。

预备知识: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复变函数理论、塑性力学基础。

选修课课程内容简介课程编号: 40120153课程名称:断裂力学的数值方法学时:40 学分:2 开课学期: 2开课单位: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孟广伟教师代码:225849教师职称:教授教师梯队: 聂毓琴、高丛峰课程简介:介绍计算应力强度因子的各种数值方法,着重介绍用有限元法计算应力强度因子的各种奇异元法。

详细内容:断裂力学数值方法概论;FEM在弹性断裂力学的应用;三维裂纹问题;BEM在断裂力学中的应用;弹塑性裂纹问题简介。

预备知识:弹塑性理论,断裂力学理论,有限元理论,边界元基础理论。

选修课课程内容简介课程编号: 40120883课程名称:疲劳理论与设计学时:40 学分:2 开课学期: 2开课单位: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孟广伟教师代码:225849教师职称:教授教师梯队: 聂毓琴课程简介:材料的疲劳性能,材料的循环特性曲线、构件的无限寿命设计、累积损伤理论、构件的有限寿命设计、材料疲劳裂纹的扩展性能,构件的破损——安全设计,低周疲劳设计、局部应变集中方法、构件的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随机疲劳强度,腐蚀疲劳。

预备知识:材料力学,工程断裂力学基础,塑性力学基础,概率统计基础。

选修课课程内容简介课程编号:新开课课程名称:疲劳寿命可靠性分析学时:40 学分:2 开课学期: 2开课单位: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孟广伟教师代码:225849 教师职称:教授教师梯队: 聂毓琴课程简介:疲劳寿命可靠性分析,综合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学、疲劳学、断裂力学、材料科学等理论,旨在从经济性和维修性要求出发,在规定工作条件下、在完成规定的功能下、在规定使用寿命期间,使结构疲劳强度不足而失效的可能性(破坏概率)减至最低程度。

一方面,根据疲劳过程分为裂纹形成和裂纹扩展两个阶段,建立全寿命分散系数定寿法、经济寿命耐久性模型和疲劳试验设计原理等,将其用于工程实际。

另一方面,将应力幅值和应力均值视作随机变量,采用二维随机变量分析方法,建立二维疲劳载荷概率分布、广义S—N曲面、广义da /dN— K曲面、二维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概率分布、二维动态应力—强度干涉模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