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化学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化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2. 掌握使用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1. 化学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2. 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 如何运用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
2.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 电脑、投影仪等信息化设备;
2. 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知识的学习方式以及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化学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2. 讲解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3. 演示如何在网络上查找化学相关信息。

三、实践操作(20分钟)
学生分组或个人尝试运用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学习、讨论。

四、展示总结(10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找到的有关化学知识的信息,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化学知识,并写一篇总结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化学信息化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化学知识资源,还能培养其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信息化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信息化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信息化设计教案教学内容:化学信息化设计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探究化学现象、研究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难题的过程。

本节课将通过介绍化学信息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信息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掌握使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化学研究的基本技能;3.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信息化设计的概念及意义;2. 化学信息化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化学信息化设计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信息化设计的案例,引起学生对化学信息化设计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化学信息化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信息化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化学信息化设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总结经验。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强化对化学信息化设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合作情况;2. 收集学生对化学信息化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进行评价和反馈;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开展更多的化学信息化设计实践活动,拓宽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范围;2. 组织学生参与化学信息化设计比赛或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教学反思:通过化学信息化设计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和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信息融合教案

高中化学信息融合教案

高中化学信息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融合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掌握化学信息检索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 能够运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研究领域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信息融合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介绍信息融合的定义、作用及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讲解如何使用化学数据库
进行信息检索和分析,以及信息融合技术在化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的运用。

三、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化学信息检索和分析实验,帮助他们熟悉如何使用化学数据库
查找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

随后,让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设计化学实验,并进行实验操
作和数据分析。

四、讨论:组织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各自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结果,
并对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息融合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
今后的学习和实验中多加利用化学数据库和信息融合技术。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化学数据库查找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化学研究主题,进
行信息检索和分析,并写出一份结合实验设计的报告。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了解信息融合技术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掌握化
学信息检索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信息融合技术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教师可通过作业和课堂讨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展示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教学设计成果展示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要求
作业题目: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自己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若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课堂实录(视频或文字)或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提交至平台。

作业要求:
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可以提交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和对应的教学课件(PPT),也可以提交课堂实录(视频或文字记录)。

2.作品内容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若没有拍摄设备也可以提交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应用成果。

(注:由于成果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高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几个方面1、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化学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的整合(1) 联系实际课堂化化学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学习化学离不了化工生产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化工生产过程,编写出化工生产的流程图,如工业生产硫酸、工业生产硝酸、合成氨、炼铁炼钢、煤加工等,也可以根据工业生产实际,模拟实物及反应器中的反应现象。

还可以播放实际生产过程的影片,使学生感受到贴近生活,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动态过程“可视化”、空间想象“直观化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经常牵涉到一些化学反应历程,而化学反应历程又难以在教室里形象展示。

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想象力又受年龄和知识结构水平限制,难于理解。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化学反应历程使学生看到化学健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如我设计的甲烷的“取代反应”课件就是运用动画来模拟反应过程中的取代方式,通过演示、取代反应的原理以及为何甲烷的一卤代物、二卤代物只有一种同分异构体等使学生一目了然。

(3) 微观现象“宏观化”化学教学中涉及到一些微观问题难于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将微观现象放大处理。

如物质结构中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内容是难于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传统的教学借助于模型可以降低讲解难度,但模型的制作、保存和使用都有一定的限制,而利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功能则可以轻易解决化学模型问题.例如我利用化学三维分子模型软件制作的(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确获得令人满意效果(4) 课堂容量“巨大化”运用电脑多媒体网络辅助化学教学,可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省时省力的优势,这也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例如:在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阶段,即化学知识分块复习阶段,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全面的知识总结与大剂量的巩固训练活动。

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复习教学,则不但能增大化学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开拓学生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化学课的复习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度渗透到各个领域和行业。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方案主要应用于高中数学课程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数学公式的输入和输出2.数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3.数学知识的交流和分享二、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方案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法”。

同时,采用网络教学这种新的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上参与到课程中来,用网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1. 布置任务:老师在班级群或者在线教室上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上搜索到相关的数学公式,同时还需要收集一些数学数据。

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流,探讨相互之前的学习成果。

2.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在收集到相关数学公式和数据后,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制定一些高质量的报告,可以是ppt或者是word文档等。

3. 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在此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成果,并且进行一些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效果1. 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 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佳便捷的学习方式。

3.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沟通性。

4.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

五、适用范围本教学设计方案主要适用于中学数学教学,特别适用于高中数学课程。

同时,该教学设计方案也适用于其他具有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如物理、化学等。

六、教学环境该教学设计方案需要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包括网络空间、网络设备和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手摇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的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现象的能力。
2.成果模板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见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蒸汽时代”的到来
姓名:
郑新胜
工作单位:
东至县青山中学
学科年级:
历史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飞跃,它表现在各个部门、行业的新发明、新创造。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领域里的一次变革,同时也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完成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基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但有些抽象的问题还不能分析,需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运用生活里的内容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学板书)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一)

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一)

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1. 信息化教学概述信息化教学是指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资源与教育资源相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中的高效、便捷与精准。

2. 化学信息化教学方案2.1 教学平台选择选择一款易于操作、功能齐全、适合化学教学的教学平台,如鲲鹏教育云平台、百度网盘等。

2.2 信息化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精良、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如制作PPT、录制课堂视频等。

2.3 信息化教学工具选择一些科学、实用的化学信息化教学工具,如模拟实验软件、化学知识点手册等。

2.4 信息化教学评估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信息化教学学习进行评估,如作业、测试等。

3. 化学信息化教学应用3.1 教学体验提升通过信息化教学,学生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3.2 教学效果提高信息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3 教学成果展示化学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成绩和录取率。

4. 总结化学信息化教学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应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如何实现化学信息化教学5.1 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和技术,善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5.2 教育资源建设为化学信息化教学提供多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化学网站、化学软件、实验视频、优秀教材等,这些资源可以为化学信息化教学提供更好的保障。

5.3 教学平台完善使用合适的教学平台是化学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学平台应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功能齐全,可以支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5.4 教学模式创新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PBL、教学游戏、化学实验模拟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信息化教案人教版
课题:化学元素的周期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概念。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性规律。

3.能够利用化学信息化技术查询和分析元素的相关信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2.利用化学信息化技术查询和分析元素的相关信息。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投影仪、电脑等信息化设备。

2.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3.网络资源:化学元素周期表查询网站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像,引导学生对元素的周期性进行初步了解。

2.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命名规则。

3.探究元素周期性规律:利用化学信息化技术,让学生查询元素周期性规律,分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性质和周期性变化。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对化学反应有何影响,探讨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应用。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元素周期性规律在化学领域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查找两种元素的周期性信息,并分析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

2.撰写一篇关于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小结。

七、板书设计
化学元素的周期性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
-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并能够利用化学信息化技术查询和分析元素的相关信息。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信息技术分析教案

高中化学信息技术分析教案

高中化学信息技术分析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息技术在化学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2. 掌握使用信息技术分析化学实验数据的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信息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概述
2. Excel软件在化学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化学数据的图表制作及分析
4. 化学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使用Excel软件进行化学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难点: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化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结合实例分析
2. 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讨论
3.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实践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节课:信息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概述
1. 介绍信息技术在化学领域的应用意义
2. 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课:Excel软件在化学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1. 学习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2. 利用Excel软件进行化学数据的图表制作
第三节课:化学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1. 学习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2.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四节课: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
1. 学生自行收集实验数据
2. 利用Excel软件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评价方法:
1. 学生的课堂表现
2. 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的书写质量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备注: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教学设计教案

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教学设计教案

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 教学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也需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索能力。

- 教学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化学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将选取化学反应速率这一实验内容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教学方法:1. 导入阶段:通过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阶段: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相关实验数据。

3. 实验操作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并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与处理阶段: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寻找实验结果中的规律和规律产生的原因。

5. 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展示,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呈现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 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工具:计算机、投影仪、信息采集仪器等。

-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用于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的烧杯、试管、试剂等。

- 评估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中的表现,包括操作规范、数据记录准确性等。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编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等。

- 实验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展示实验结果,包括数据图表、实验视频等。

四、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1. 导入阶段(1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并思考反应速率的概念。

-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教学资源等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一、实验教学设计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用于实验教学设计,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条件设定等。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工具,如实验模拟软件、虚拟实验平台等,对实验进行模拟和设计。

通过这些虚拟实验,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数据分析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用于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工具,如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

通过这些数据分析软件,教师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图表展示、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将实验数据图表化、数字化,使学生能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实验数据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

三、实验室安全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还可以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工具,如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实验室安全培训平台等,对实验室安全进行监控和管理。

通过这些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对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保障实验教学的安全。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工具,设计和开发适合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不断完善和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教案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教案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教案信息技术
主题:氧化还原反应
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3. 通过实验,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硫酸、铜粉、硝酸铋、滴定管、酒精灯;
2. 化学药品:铜粉、硝酸铋;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通过举例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

二、理论学习(30分钟)
1. 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包括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的计算等。

三、实验操作(40分钟)
1. 实验一:铜粉与硝酸铋反应
a. 将一小块铜粉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铋;
b.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写出化学方程式。

四、实验总结(10分钟)
1. 学生参与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1.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并准备小测验;
2. 搜集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写成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也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氧化还原反应的机制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二.整体感知全文
4.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信息化初中化学教案模板

信息化初中化学教案模板

信息化初中化学教案模板
主题:物质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并描述物质的基本性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的分类及描述方法;
难点:理解物质的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几种不同的物质,如砖块、铁块、木块等;
2. 实验器材:天平、显微镜、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物质的基本性质,并提出“你知道物质有哪些基本特征吗?”
二、展示实验(1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几种物质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比较它们的硬度;
3. 让学生测量几种物质的密度,并计算出结果;
4. 让学生讨论不同物质之间的异同点。

三、讲解(10分钟)
老师对物质的基本性质进行系统化的介绍,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四、练习(15分钟)
1.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五、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物质的基本性质,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

教师在今
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巧,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化学知识。

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与尝试——《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与尝试——《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与尝试——《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关注。

初中学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批接受者,也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

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与尝试,以《制取氧气》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1. 学习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2.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3. 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理论授课:介绍氧气的性质、重要性、应用以及氧气的制备方法。

实验操作:制取氧气、对氧气进行实验验证。

2. 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注重实践探究和实验操作。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制取氧气实验,并相互协作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实验认识。

四、教学设计1. 活动设计活动1:展示氧气的重要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的有关知识及应用,让学生了解氧气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2:自主学习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完成工具材料的准备。

活动3:实验操作制取氧气学生分成小组,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

活动4:实验验证氧气的性质学生利用刚刚制取的氧气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活动5:总结反思小组讨论答案,汇总实验数据,总结与分享氧气的性质及应用。

2. 信息技术应用设计活动1:多媒体课件展示在教学前期,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探究。

活动2:网络调查在制取氧气实验前,利用网络调查方案,帮助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过程和注意事项。

收集学生的调查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化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化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化学一、引言信息化教学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种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应用于化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化学基本概念: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平衡等;•化学实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化学应用: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等。

2. 教学方法•线上教学:使用在线平台进行课堂教学,提供教学PPT、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实验教学:通过虚拟实验平台或实验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锻炼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互动讨论:通过在线讨论平台,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解决问题,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

•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 预习阶段在课前,学生通过在线平台预习相关知识,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完成预习任务,提出问题。

2. 教学阶段第一课时:化学基本概念1.使用教学PPT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

2.配合教学视频演示相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任务。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1.通过在线平台展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编写方法。

2.进行虚拟实验,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反应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

3.学生个人课后作业:编写一篇关于化学反应应用的小论文。

3. 课后作业与评价学生通过在线平台提交课后作业,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案例1. 引言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领域也逐渐开始应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验模拟,增强研究的互动性。

本文将以化学教学中的溶液浓度计算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

2. 设计目标本设计案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引入计算机模拟和虚拟实验等工具,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自主研究的空间。

3. 设计内容3.1 知识引入首先,通过使用多媒体展示溶液浓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可以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药品的使用说明、污水处理等,帮助学生理解浓度的概念和应用。

3.2 计算模拟引入化学软件或在线计算工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浓度计算。

可以设计一些实例,提供含有浓度、溶质量和溶液体积等参数的实验数据,要求学生计算浓度,并与计算结果进行比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浓度计算的应用场景,并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3 虚拟实验利用虚拟实验软件,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

例如,设计一个酸碱滴定实验,在虚拟实验中让学生调整滴定液的浓度和体积,并观察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从而研究到溶液浓度与滴定实验的关系。

3.4 课堂讨论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给定某种溶液的浓度和所需体积,要求学生从标准溶液中取多少体积,并加入适量的溶剂,才能得到所需溶液。

这样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设计一些在线测试或作业,检验学生对溶液浓度计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利用教学日志和学生的反馈,了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研究感受,并做出相应的改进。

5. 结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化学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入计算模拟、虚拟实验和课堂讨论等手段,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对溶液浓度计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作者:王玉凤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0年第13期智慧教育是现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诉求,其发展奠定了智慧课堂的生成。

智慧课堂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变革教学方式、方法,使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智慧能力的新型课堂。

本文根据笔者对智慧课堂的理解,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以“还人类洁净的空气”一课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依托我校焦点智慧教室系统,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和五个环节,谈一谈如何打造初中化学智慧课堂。

一、课前微视频,助力课堂教师活动:教师推送有关环境问题的自制微视频发送到本班家校微信群。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修改教学设计,并上传到焦点智慧教室系统的云平台。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完成预习任务,师生在线互动反馈。

设计意图:“还人类洁净的空气”选自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第3节“环境污染的防治”第一课时。

教材中对当今环境问题的表述为:“在当今十大环境问题中,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教师可根据此段表述搜集资料,对农村学生来说,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师依据学情分析、预习检测反馈以及师生的在线互动,可以及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从而制订出最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课中真实情境,引入课堂教师活动:教师运用焦点智慧教室系统的iPad端点击“网络资源”功能,右侧页面显示已上传的网络链接,打开网络链接——扬州当日空气质量指数报告。

学生活动:认识空气质量指数AQI、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

教师活动:教师在iPad端利用“随机点名”或“抢答”功能,引发课堂讨论——如何防治这些空气主要污染物?学生活动:每位学生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课堂导入环节,直观、真实、接地气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创 出设 问情 题境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 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 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
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 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 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
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 发现气体减少了 1/5 兴趣。
组成的故事。
的?
(过渡)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

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
学习了课题 1 之后,学生会对氧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在空气中的含量、如具有支持燃烧的性 质,但这还不是系统地对物质性质及相关反应的认识,气体的制取对学生来说尚属首次,知识点上是空 白。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具体物 质入手为学生们展现学习、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及研究物质就是要研究它们的性质、制法、用途、 存在等,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制法包括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两个方面,化学性质必 须通过相关的化学反应来认识,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样式和范例。
设置与催化剂的概念相关的问题台阶若干个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领悟概念的内 涵,消除问题正确理解什么是催化剂。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 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
晰地掌握概念。
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
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
属于纯净物。
六、作业布置:1、记忆空气的成分。2、书上 P33 页第一题、第二题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 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 1、不会,因为空气中含

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 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 存在。

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水面上升不满 1/5 的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 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 分析、探究,培养学生
氧气约占 1/5,如果实验时 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 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学会分 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感悟: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细节决定成败。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进一步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描述事物的能力、(如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同一物质在空气和氧气 中燃烧的不同现象)活动中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各种制氧气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的原 料、条件、原理、装置从而掌握上述三个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在观察制取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实验 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化学式 体积分数
N2 78%
O2
CO2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九、实践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必面面俱到,不少于 200 字):
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中教学或学习亮点; 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 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5.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6.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也就是让他们用这个方法使原本空气这一无形的物质看得见了, 同时、通过视频展示使学生了解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学生掌握了一种科学探究的 方法,同时也了解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整节课,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探究,探究的过程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无穷的知识与乐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难点突破:在充分交代实验所采用的药品、装置及理由、原理的基础上做好对比实验(每一个实验测 量一个变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原理,并感悟到化学实验要得出正确结 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的正确。
抓住关键词理解训练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如“燃烧”“能燃烧”,前者是动词, 描述一种变化过程——化学变化,后者是动词前加了助动词“能”或“可以”或“会”则描述一种属 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交叉关系的集合图对应举例理解二者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小组讨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氧气的含量及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氧气的化学性质、化 学变化。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在实际应用 中的区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催化剂的概念 。

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
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2—3 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提问)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

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 1、描述实验现象;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

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 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本单元主要研究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通过小学自然课、初中生物 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下册第十章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 探究活动: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以及化学第一单元课题 2“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 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学生对空气又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和知识背 景出发架构新的知识体系。
在教给氧气制法的同时,教给学生制取一种物质时对方案的最佳选择原则:即原料条件的最佳经 济效益原则;过程方法的最简便易行原则;原料过程产品的绿色环保原则,为今后解决相关问题确立 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此教师也应教育学生评价任何一个实验方案要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不 可绝对化,我们通常选择的是主导方面较优秀的方案。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备的化 学实验技能。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结合您在本次培训中选定的应用专题,完成一篇教学设计方案(或课例),并 作为终结性成果以作业形式提交。 1.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2)教学课例必须是教学设计的教学实录; (3)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2.成果模板 模板详见附件。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2)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研究物质 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 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由宏观用 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 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质量的调查、对教材 p26 图 2-8 的解读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 问题、空气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及防治,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通过硫的燃烧实验进一步感 悟绿色化学的含义,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 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和学习空气组成发展史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3)本单元是学生第一学习的单质化合物知识,学生感性认识丰富、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其中贯 穿了最粗线条的物质分类和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能直接观察的实验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 验无界限,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可获取经验的途径多,不会形成太大的分化。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
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 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
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 符号。
达能力。
(氮气)组成。
(比较)
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
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
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
(小结)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

量。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

(展示)
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验 2-1]所需的仪器,并组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
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抢答有关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
1、有关仪器的名称;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
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
课题 1 空 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
并上升至约 1/5 的地方。
点燃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中的化学问题, 并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明确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研究哪几个方面便于今后学习其他物质 让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 让学生学会如何全面细致有序地观察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