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智能、品德、体魄和美的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良好行为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公民。

在现代社会中,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目标,并分析其重要性与实施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包括智力素质、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和艺术修养。

智力素质是指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等。

道德品质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等。

身心健康是指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素养。

艺术修养是指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需要学生具备辨别信息、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具备质疑、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素质教育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也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使他们具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可以增强他们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目标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的观点、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要求。

学校素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

学校素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

学校素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学校素质教育教学计划一、教学计划背景与目标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为了贯彻国家素质教育方针,本校制定了一套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计划。

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修养、学术能力、体育健康和艺术兴趣四个方面。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评价机制建设,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要求1. 道德修养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通过开展道德教育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家风学、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尊重师长、团结友爱、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

2. 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设置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3. 体育健康体育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和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质和身体素养。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心理健康等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4. 艺术兴趣艺术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音乐欣赏、美术创作和舞蹈表演等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三、教学计划的实施方式和评价机制1. 实施方式本教学计划将实施以下方式:(1)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资源配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科素养。

(2)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教学计划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学计划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学计划的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安排和规划。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

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目标,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本文将就教学计划的素质教育目标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计划的素质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计划的素质教育目标还包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潜能和优势,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学计划应当设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目标,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正直的历史人物和道德典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计划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论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论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教育改革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年第3期论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肖川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新。

教学,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无疑应该有自己的目标。

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育目标,尽管二者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而这个目标应该是自始至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和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的依据。

那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0¹今天学校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0,是当代社会文化,特别是其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对学校教学客观要求的反映,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

教学之所以要把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作为重要目标,原因就在于: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谈不上自我选择。

而自我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证(有选择才有自主的尊严),是个人自由因而也是社会自由的保证。

因为自由首先意味着责任。

一个由无自我责任能力的个体组成的社会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或专制主义。

因此,个体主体性的发展是健全、公正、民主的社会建立的基石。

任何个人,不论他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首先是生活的主体。

而生活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

当然,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产物。

发展学生个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发展创造能力。

近年来,国际教育界普遍抛弃注重文凭/学历0的陋习,转向注重真正的/学力0(Aca2 demic Achievement)。

而又把/学力0分为/基础学力0和/发展性学力0。

/发展性学力0较/基础学力0更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来促进发展,同时又依靠发展来推动教学。

个性既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教学动力的巨大源泉。

只有调动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驱动力,教学才可能摆脱外在力量的诱迫而成为内在的追求,摆脱整个教育为了追求/外部报偿0,从而避免损害对教育真正价值的追求。

素质教育:目标、策略与评价

素质教育:目标、策略与评价

素质教育:目标、策略与评价1. 引言素质教育是指以发展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知识传授已不再足够满足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要求。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2. 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多样化的能力,使其成为有责任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个体。

以下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2.1. 道德品行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使他们成为有公民责任感和正义意识的社会成员。

2.2. 学科知识提供学生广泛而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确保他们具备成功进入高等教育或就业市场所需的技能。

2.3. 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灵活性。

2.4. 沟通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在多样化的社交环境中有效地与他人互动。

3. 策略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方法:3.1. 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项目制学习、跨学科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3.2. 校园文化建设塑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体验不同文化形式和艺术表达形式的活动。

3.3. 培育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相应培训以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

4. 评价素质教育的评价需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以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4.1. 综合评价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包括作业、考试、课堂表现、项目报告、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评估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努力和成果。

4.2. 自我评价与反思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反思,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相应指导以促进个人进步。

4.3. 面试与口头表达能力评估通过面试和口头表达活动来观察学生在沟通和表达方面的能力,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与反馈。

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旨在让学生在道德、智力、体魄、美感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人格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以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魄素质、美感素质等各个方面。

在道德素质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使其成为品德高尚、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在智力素质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体魄素质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具备体魄坚强、健康向上的身心。

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承担社会责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意识。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善良、公益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行动。

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自己的社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促进学生成才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还包括促进学生成才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其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通过学生自主发展计划和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另一个目标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品德。

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规划至关重要。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并且具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学习、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等良好品德,使他们成为具备正确价值观和正确行为准则的公民。

最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要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习惯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以及身心健康。

这样的目标旨在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做出贡献。

素质教育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素质教育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程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 主体教学(1)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教师点评学生讨论成果,总结重点难点。

3.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

(2)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质。

(3)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实践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小结(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

(2)学生分享实践心得,总结所学所得。

(3)教师点评学生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5. 布置作业(1)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总结实践经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2. 实践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题和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以下为具体教学案例:素质教育教学教案: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医学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素质教育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到素质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2.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3.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4. 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 难点: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素质教育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二)讲授新课1. 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教师讲解素质教育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 引导学生分析素质教育的特点,如全面性、实践性、开放性等。

2.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分析素质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如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等。

- 教师阐述素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如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国家竞争力等。

3. 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教师介绍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如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等。

- 引导学生讨论素质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4. 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教师介绍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践行素质教育。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短文,谈谈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2. 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份践行素质教育的计划。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2. 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3.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资料第一节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1)促进学生的身体的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3)早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2全面性3基础性4发展性5未来性6合作性7主体性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1、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2、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6、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第二节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和基础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得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得人的唯一途径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提法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1、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1)从教师发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领导者组织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被教育者被领导者。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育文档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育文档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高等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

为了使大学生从高校毕业后,能够自立于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都是以教学活动为主的。

正因为如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把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称之为专业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由数十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或教学环节)所组成。

在校学生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教育占整个课程体系的85%以上,而有关“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只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10%左右的比例。

很显然,高等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仅仅发挥“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含情商、美育)的教育,并把其作为课程教学共同性的教育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

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

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他是不管的。

人师这些东西他都管。

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的合一。

”可见,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把“授知识和能力之业,解求知和求能之惑”作为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那么,他充.其量只不过是“经师”而已。

只有在课程教学中既进行“授业、解惑”,又结合“授业、解惑”进行“传道”的教师,即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才称得上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有赖于一大批“经师和人师合一”的教师的努力。

但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却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这说明了教师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高等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构建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教师为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道”,使自己成为“人师”。

一、构建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则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是指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业务教育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教育(含情商、美育教育)和能力训练的一般要求。

素质教育教学计划

素质教育教学计划

素质教育教学计划一、引言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品格。

本文旨在探讨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教学计划,以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校园中实施素质教育。

二、目标设定1.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与情绪管理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处理人际关系。

2. 建立健康的学习环境-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包括校规校纪、奖励制度和支持服务。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 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2. 评估与反馈- 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作业评价、项目评估和口头表达评估。

-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 提供及时的反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改进方向。

四、实施步骤1. 教师培训- 组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课程,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 开展专题研讨会,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教学创新。

2. 教学计划制定- 设计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包括教材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估方案。

3. 教学实施- 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

-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

- 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问题解决中。

4. 教学评估与反馈-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

教案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案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案的素质教育目标一、引言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应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的素质教育目标,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等。

在教案中,我们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节课程,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自由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

三、提升学生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在教案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能力。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节课程,让学生通过观看历史影片或者参观实地,感受历史事件的伟大和文化的传承,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文化意识。

四、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案中应该设置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目标,并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行实施。

例如,在生活与法律教育中,我们可以设计一节课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者讨论活动,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并引导学生成为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公民。

五、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身体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案中可以设置身体素质目标,并通过体育课等教学活动来实现。

例如,在体育课中,我们可以设计一节课程,让学生参与团队运动,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合作精神。

六、培养学生艺术素养艺术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教案中,我们可以设置艺术教育目标,并通过艺术课程和相关活动来实现。

例如,在美术课中,我们可以设计一节课程,让学生欣赏名画,学习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七、总结教案中的素质教育目标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重考虑素质教育目标,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现代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学生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涵养。

这包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同时也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而通过沟通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现代社会对于综合素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包括学科素养、文化素养、体育素养等。

同时,素质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通过这样的教育目标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能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创新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社会人才。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2019年精选文档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2019年精选文档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高等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

为了使大学生从高校毕业后,能够自立于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都是以教学活动为主的。

正因为如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把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称之为专业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由数十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或教学环节)所组成。

在校学生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教育占整个课程体系的85%以上,而有关“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只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10%左右的比例。

很显然,高等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仅仅发挥“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含情商、美育)的教育,并把其作为课程教学共同性的教育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

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

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他是不管的。

人师这些东西他都管。

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的合一。

”可见,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把“授知识和能力之业,解求知和求能之惑”作为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那么,他充其量只不过是“经师”而已。

只有在课程教学中既进行“授业、解惑”,又结合“授业、解惑”进行“传道”的教师,即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才称得上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有赖于一大批“经师和人师合一”的教师的努力。

但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却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这说明了教师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高等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构建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教师为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道”,使自己成为“人师”。

一、构建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则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是指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业务教育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教育(含情商、美育教育)和能力训练的一般要求。

教育目的之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之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之素质教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科学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教育目的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科学精神。

只有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准则,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观念,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人。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传承文明。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文化修养上得到提高。

树立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创新和进取。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的人才。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育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学校也需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素质教育的政策支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其次,学校应该调整教育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科学精神。

最后,学校还应该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结语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素质教育的支持和宣传,让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只有实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和科学精神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教育文档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教育文档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教育文档教育是培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而教育文档则是指导和规范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

在当今社会,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文档的角度出发,探讨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的内涵和重要性素质教育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人。

素质教育目标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够促进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二、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首先需要明确各类学科的教学目标和素质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文档应当明确规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育文档的重要作用教育文档是指导和规范教育工作的法规和文件,对于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文档应当明确规定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教育文档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

教育文档应当明确规定学生需要具备的各项素质教育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五、总结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教育文档的规定和指导对于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希望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教学计划中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中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中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学计划中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科学地确定这些目标。

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

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计划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全面发展的潜能。

3.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计划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具备面对未来社会挑战和竞争的能力。

通过合理设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社会认知、社交交往和合作意识,增强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确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原则1. 个性化发展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适合其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优势和发展潜能,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2. 阶段性发展原则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确定不同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应该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3. 能力培养原则教学计划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批判思维、沟通表达、合作创新等能力,使其全方位地发展。

四、科学确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方法1. 依据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教学计划应该与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相一致,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依据相关文件和政策,确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其与教育政策相衔接。

2. 考虑学科特点和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相应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第一章力第一节力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de)作用,力不能单独存在,一定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知道力(de)三要素、力(de)单位.3.知道力是矢量.4.会画力(de)矢量.5.知道力(de)作用效果,知道力(de)名称可按力(de)性质和作用效果来命名.(二)能力训练点1.学会怎样通过力(de)图示,形象描述象(de)物理概念(de)方法.2.通过对力(de)分类内容(de)教学,渗透分类方法,使学生对分类(de)必要性以及分类要有确定(de)标准等问题,有进一步(de)认识.(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de)作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力(de)图示(de)学习,使学生享受到物理图像(de)形式美.二、学法引导1.以分组实验(de)形式,让学生去动手,教师应引导、归纳出一般(de)规律.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思考,进行归纳和总结.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准确把握“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de)作用”(de)概念.2.难点力(de)图示3.疑点当磁铁接近一小铁钉时,小铁钉受磁铁对它(de)吸引力向磁铁运动,此时小铁钉对磁铁有没有力(de)作用为什么4.解决办法结合实验、多观察、多思考第二节重力(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重力(de)概念,重力(de)大小与质量(de)关系,知道重力(de)方向.2.知道重心.(二)能力训练点通过重心概念(de)引入渗透等效方法(三)德育渗透点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总结问题(de)能力.(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物理概念(de)学习,使学生领悟到自然规律中隐含(de)逻辑美.二、学法引导教师通过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重力(de)大小和方向2.难点重心、重心(de)变化3.疑点重力(de)大小跟物体和g值有关,在地球上不同地方,g值是恒定(de)吗4.解决办法在实验(de)基础上理解重力、重心及与之相关(de)知识第三节弹力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识形变(de)概念2.知道弹力(de)概念及产生条件3.正确判断弹力(de)有无和方向(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实验训练学生观察力(三)德育渗透点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de)世界观(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具体可感,生动又形象(de)演示实验来体现美引真(de)原则二、学法引导1.利用演示和举例等直观教学法引入展开讨论2.师生共同讨论来确定弹力(de)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de)计算.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弹力产生条件及方向(de)判断2.难点对弹力有无和弹力方向(de)判断3.疑点如何确定相互接触(de)两物体间没有挤压不发生形变4.解决办法用大量实验及事例说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深刻认识弹力产生(de)条件,对弹力有无(de)判断启发学生从物体状态入手,通过受力分析,找出力之间(de)关系来帮助判断.第四节摩擦力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de)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de)方向.2.会利用公式F=F N计算滑动摩擦力(de)大小,知道动摩擦因素与什么有关. 3.知道静摩擦力产生(de)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de)方向4.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两物体间(de)压力成正比.(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de)条件及摩擦力(de)特点,培养学生(de)观察、概括能力2.训练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de)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在研究摩擦力时,向学生渗透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de)哲学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摩擦力(de)研究,体现了物理现象贯穿于自然(de)自然美.二、学法引导利用实验演示、分组,通过现象找本质,对摩擦力(de)规律及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de)判定,则需通过教师(de)归纳总结,动摩擦、静摩擦可通过对比教学来进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de)条件,通过实验得出F=FN2.难点(1)静摩擦力方向判断问题(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3)指出物体对支承面(de)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所受(de)重力,指出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压力(de)大小与物体所受(de)重力相等.3.疑点(1)凡是运动(de)物体都有滑动摩擦力产生,静止(de)物体都受静摩擦力作用,对吗(2)如何理解摩擦力产生(de)条件中“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中“相对”(de)含义.第五节力(de)合成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合力合分力(de)概念2.理解两个互成角度(de)共点力(de)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3.知道矢量和标量(de)含义及区别(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总结规律(de)能力,应用教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de)能力,渗透等效思想.(三)德育渗透点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de)科学态度(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de)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中(de)对称美.二、学法引导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阐述等效(de)思想,并归纳出力(de)合成原则,平行四边形法则.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结论.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2.难点运用数学工具求解物理问题,如何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3.疑点 1+124.解决办法通过演示、学生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结合数学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第六节力(de)分解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分力(de)概念及力(de)分解(de)含义2.知道力(de)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de)定则3.理解力(de)分解(de)办法(二)能力训练点1.强化“等效替代”(de)方法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de)能力(三)德育渗透点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de)习惯(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生(de)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教学规律之间存在(de)和谐美.二、学法引导1.教师可以利用复习提问由力(de)合成反过来引人力(de)分解.2.利用演示法来分析分解(de)原则3.由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经过讨论和验证掌握分解规律.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de)分解2.难点力(de)分解方法3.疑点力分解时如何确定两分力(de)方向4.解决办法设计实验,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力(de)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第二章直线运动第一节机械运动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参考系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de)参考系时,观察(de)结果可能不同,同时知道,在比较不同物体(de)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物体作参考系才有意义.2.知道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到使运动(de)描述尽可能简单.3.理解质点(de)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de)模型,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物理学(de)一种普遍(de)研究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弄懂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4.知道时刻和时间间隔(de)含义以及它们(de)区别,知道时间(de)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知道在实验室测量时间(de)方法.5.知道位移(de)概念,知道它是描述质点位置改变(de)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并知道用正、负表示位移(de)含义.6.知道位移和路程(de)区别(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质点(de)教学,渗透物理学中(de)一种重要研究方法——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2.通过位移(de)教学,加深对矢量(de)理解.(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节(de)教学,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抓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及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de)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de)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现象和规律所蕴含(de)自然美.二、学法引导1.以大千世界(de)种现象引入机械运动(de)概念2.通过师生共同讨论(de)方法来确定质点概念及条件3.通过类比(de)数学方法用数学上(de)点线、段来突破时刻与时间(de)关系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质点与位移(de)概念2.难点怎样引出质点(de)概念3.疑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质点4.解决办法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不考虑物体各部分运动(de)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没有大小、形状(de)点,引出质点(de)概念,再指出物体能否看成质点(de)条件.第二节位移和时间(de)关系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de)概念.2.知道什么是s-t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和时间(de)关系.3.知道s-t图象(de)物理意义,懂得用s-t图象(de)斜率判断物体运动快慢(de)方法(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de)位移和时间关系(de)分析,使学生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de)数学工具.2.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de)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树立严谨(de)学风,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de)观点,分析问题时,应找出它们之间(de)关系.(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通过本节知识(de)学习,了解到物理中图象体现(de)规律(de)自然美.二、学法引导1.教师通过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规律,引导学生讨论总结.2.学生通过观察来归纳,总结并上升为理论规律.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de)概念2.难点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de)关系3.疑点4.用图象(de)斜率表示物体运动(de)快慢通过多媒体演示提高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解(de)目(de).第三节运动快慢(de)描述速度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速度(de)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de)物理量,知道速度(de)定义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de)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de)某些直线运动(de)速度大小数据.3.理解平均速度(de)概念,知道平均速度(de)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de)公式解答有关(de)问题.4.知道瞬时速度(de)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de)区别和联系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de)区别(二)能力训练点1.运用平均速度(de)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de)得要研究方法——等效(de)方法.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de)学习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师生平等(de)情感交流,培养学生(de)审美情感.二、学法引导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de)理解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de)概念及区别2.难点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3.疑点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de) 4.解决办法采用物理学中(de)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de)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第四节速度和时间(de)关系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知道如何用速度——时间图象来表示速度和时间(de)关系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de)速度——时间图象(de)物理意义,能从速度——时间图象上直接读出匀速直线运动(de)速度、并能求出位移.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de)含义,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象上(de)特点及物理意义.4.领会用速度——时间图象处理运动问题(de)优点.(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s-t图与v-t图(de)对比,让学生参与活动和自学讨论(de)教法,培养学生(de)能力.2.利用v-t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德育渗透点教学过程中,渗透图象这种方法处理问题(de)优越性在于直观、清楚(de)表现出运动物体(de)速度随时间(de)变化情况,便于从总体上认识运动过程(de)特点,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de)能力.(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v-t图(de)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图象(de)自然美.二、学法引导1.教师通过实验引入问题,组织学生讨论.2.通过讲解阐述v-t图(de)特点和意义及应用3.利用适当(de)例题进行训练巩固.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de)v-t图2.难点怎样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3.疑点通过v-t图象求位移3.解决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得出v-t图象,使学生明确v-t图(de)物理和几何意义第五节速度改变快慢(de)描述加速度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加速度(de)含义及物理意义2.知道加速度单位珠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某些物体作直线运动(de)加速度(de)大小3.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de)加速方向,领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de)意义.4.会用a=(v t-v0)/t解决一些实际问题5.通过实例了解加速度(de)大小与速度大小及速度大小变化大小变化(de)区别,领会物理量(de)变化率(de)含义6.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de)v-t图理解加速度(de)意义.(二)能力训练点1.会用a=(v t-v0)/t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会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de)v-t图像求加速度(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de)能力,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加速度定义(de)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过程中推理过程(de)逻辑美二、学法引导1.通过对比实验,引入问题,如何区别速度变化(de)快慢2.学生讨论、总结引入变化率(de)概念.3.巩固训练,加深认识.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正确理解加速度(de)概念及物理意义2.难点弄清加速度和速度(de)区别3.疑点速度(de)变化总是增加(de)或总是正值吗4.解决方法从多角度去理解加速(de)定义,牢牢地把握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de)物理量这一核心.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de)规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匀速直线运动(de)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de)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de)推导方法3.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de)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中v、s及a(de)正负号(de)含义4.会正确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de)速度图像,并能理解图像(de)物理意义5.会正确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de)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对简单问题进行具体(de)分析和计算(二)能力训练点1.学习利用公式和图像表示物理规律,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de)目(de)2.通过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de)速度图像使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de)应用,培养研究物理问题(de)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树立严谨(de)学风,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de)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de)总结,体现物理规律中蕴含(de)自然美二、学法引导1.由复习上节内容(de)加速度公式,导出速度公式2.组织学生讨论v-t图像来扩展斜率及面积代表(de)物理意义3.教师讲授位移公式4.巩固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de)规律,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de)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2.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de)平均速度公式(de)理解3.疑点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de)另一种推导方法4.解决办法用极限(de)知识总结出,当每一小段时间间隔无限减小时,v-t图像下方(de)面积就等于阶梯形折线下方(de)对应各长方形面积(de)总和(de)结论.第七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de)应用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进一步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de)理解2.正确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de)两个基本公式推导出其他规律3.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de)规律分析物体(de)运动规律,并能较熟练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4.加深对匀变速直线往返运动(de)理解和计算(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题(de)能力2.培养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de)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节(de)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de)能力,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e)哲学思想,养成认真审题(de)习惯.(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知识(de)理解,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成功带来(de)娱乐.二、学法引导1.复习已学公式,推导变形公式2.总结规律,强调条件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de)应用2.难点审题,理解题意3.疑点各公式(de)适用条件4.解决办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运动过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分析,克服乱套公式(de)坏习惯.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de)历史事实和科学方法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de)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de)条件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de)加速度,知道它(de)大小和方向4.了解重力加速度(de)变化5.掌握自由落体运动(de)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de)规律进行计算,解决某些实际生活中(de)问题.(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回顾自由落体运动(de)研究,介绍伽利略(de)成就,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de)观点.2.培养学生(de)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科学研究(de)方法(三)德育渗透点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方法(de)教育,使学生了解在处事中要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de)哲学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de)研究历史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学家努力探索真理(de)人格魅力二、学法引导1.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自由落体运动2.利用控制条件(de)方法来抓住主要矛盾,认识本质3.练习巩固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自由落体运动(de)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de)规律2.难点演示实验(de)技巧及规律(de)得出,介绍伽利略(de)实验难证及巧妙(de)推理3.疑点轻、重物体下落(de)快慢是一样(de)4.解决办法从自由落体运动产生(de)条件入手,综合运用自由落体运动(de)规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de)目(de).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内容2.理解力和运动(de)关系3.掌握惯性(de)概念,能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正视直觉、剖析现象,究其本质,探索规律(de)能力(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de)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de)长期性与艰苦性.(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中所体现出来(de)对称美二、学法引导1.通过实验法引入课题,以叙述(de)形式,展示人类对力与运动关系(de)进程.2.师生讨论、总结、分析和总结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正确认识运动和力(de)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de)内容,掌握惯性是物体(de)属性2.难点生活中形成(de)直觉所引起(de)不正确(de)认识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de)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de)原因3.疑点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de)区别何在4.解决办法通过演示实验、推理、同学讨论,克服直觉引起(de)误导,掌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de)原因,掌握惯性有关知识.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de)改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力(de)两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掌握物体运动状态(de)改变是指物体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de)改变3.物体(de)受力,物体(de)质量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de)两个因素(二)能力训练点培养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并从中总结物理规律(de)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建立正确(de)认识论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de)思维方法与能力,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体会到物理学中推理过程(de)逻辑美二、学法引导对本节(de)内容建议以演示实验和师生共同讨论来阐述运动状态(de)变化及产生变化(de)原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决定物体运动状态改变(de)两个因素:物体所受(de)外力和物体本身(de)质量2.难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de)其中一种形式:物体速度方向(de)改变3.疑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de)难易程度与物体运动改变(de)难易是一回事吗4.解决办法通过对演示实验(de)分析、讨论、讲解,掌握重点、克服难关、解释疑点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在实验(de)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二定律2.掌握公式、物理量(de)意义3.学习、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应注意(de)问题(二)能力训练点1.学生分组实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对真理进行再发现,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总结规律,不断创新(de)能力2.初步掌握实验研究中(de)控制变量法(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对实验误差处理、控制变量(de)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de)美德.(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来体会科学研究,提高欣赏美与创造美(de)能力.二、学法引导1.以分组实验(de)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2.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成功地完成分组实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de)初步应用.2.难点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de)数量关系(de)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单位关系.3.疑点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怎么小(de)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用力推一个停在地面上(de)较大(de)物体时,却推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与牛顿第二定律(de)外延有无矛盾呢4.解决办法学生分组实验,对实验分析、剖析、讲解例题及用学生讨论等方式加以解决.第四节牛顿第三定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高等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

为了使大学生从高校毕业后,能够自立于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都是以教学活动为主的。

正因为如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把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称之为专业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由数十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或教学环节)所组成。

在校学生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教育占整个课程体系的85%以上,而有关“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只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10%左右的比例。

很显然,高等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仅仅发挥“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含情商、美育)的教育,并把其作为课程教学共同性的教育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

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

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他是不管的。

人师这些东西他都管。

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的合一。

”可见,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把“授知识和能力之业,解求知和求能之惑”作为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那么,他充.其量只不过是“经师”而已。

只有在课程教学中既进行“授业、解惑”,又结合“授业、解惑”进行“传道”的教师,即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才称得上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有赖于一大批“经师和人师合一”的教师的努力。

但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却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

这说明了教师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高等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构建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教师为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道” ,使自己成为“人师” 。

一、构建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则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是指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业务教育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教育(含情商、美育教育)和能力训练的一般要求。

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要求;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唯物辩证思维能力训练的要求等。

拟制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对素质教育过程的一种前馈控制。

在制订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时,为了增强科学性,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应努力贯彻以下三条主要原则:1. 创新性原则创新精神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高校教师搞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到各课程的教学实做深入研究和开拓是一项需要高校教师下大力气、践过程之中,创新的工程。

很显然,要构建较完备的课程教学的共性教育目标,既离不开教师扎实的专业的理论基础功底,又离不开教师广博的与所任课程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更离不开教师的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必须着力贯彻创新原则,以充分发掘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技术的人文精神。

2. 自然性原则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关问题(任务)、概念、规律和方法等自然发展(论述或证实)的结果。

因此,课程教学的共同性教育目标应该与客观的教学内容和对象(学生)等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努力把握好自然性原则,可使素质教育入情入理,有效地避免有些思想、方法和道理教育简单重复,可使学生对有关思想、方法、道理的广泛适用性特点加深理解和加深印象,便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3. 层次性原则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具有层次性。

借鉴布卢姆目标分类的理论,结合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尝试把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细化为认同、内化等两个层次。

“认同”是指学生从教师的言论和行为之中,明确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对与错等道理。

“认同”的内容一般由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史料背景、名言警句、哲理化的特征归纳和教师的仪表、教学的态度、职业道德等所组成。

“内化”是指学生从教师的言论和行为之中,吸取了科学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形成自身正确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内化”的内容一般由学科的知识结构程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技术创新思维方法和教师的敬业精神、求实创新的作风等所组成。

二、实施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方法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1]。

因此,在研究和制定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同时,还应思考其相应的实施方法,以便使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实施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的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开拓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其中,身教、言传和因材施教是最为基本的方法。

做好“身教”是做好“言传”重要条件。

“身教”的内容,包括教师的仪表、教学的态度、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和人品等,主要是要求教师做得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或熏陶,使学生得到内心的认同。

例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教师“说”的,看得清教师“写” 的和“演示”的;要有教学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等等。

不少“身教”的内容不需要教师再作“言传” 。

例如,教师在学生面前用语言宣传自己对教学如何如何负责任,人品如何如何,等等,则既有画蛇添足之嫌,又容易给学生造成哗众取宠的印象。

但“身教”不能替代“言传” 。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

”“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包括无神论教育。

要按小平同志讲的,做好培育‘四有' 新人的工作。

”高校教师要创造性地在课程教学中主动、合理揭示学科性知识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力求寓德育、美育于智育之中,切实做好“言传”育人工作。

不论是“言传”学科一般的知识思维程序及其科学的方法论,还是“言传”学科知识的史料背景、名言警句、哲理化的特征归纳和思维方法等,我们的教师都应力求贴切自然,言简意赅,以便入耳入脑。

有时“言传”还要留有余韵,以便学生能细细回味、品味。

.素质教育更注重个性化,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实施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时,还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思想方法、学习作风、学习方法和品德等情况,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真、善、美的表现,要充分肯定,大力弘扬,对不良的言行,要及时帮教引导,从而使课程教学的共性教育增强针对性,取得实效。

三、推进课程素质教育目标实施的建议1. 加强高校教材建设,提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现有高校教材除了社科类之外,大多数教材的编著者在揭示学科性知识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时,使人感到惜墨如金。

例如,很少有教材在阐述、论证学科的基本规律时,同时介绍具有素质教育意义的背景史料;没有画龙点睛地指出为什么要先研究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要采取这个思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继而研究下一个问题;更没有及时去启迪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因此,高校有关领导和教师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的意识亟待增强,教材的编著者应进一步加大揭示教学内容思想性的力度。

2. 完善课程教学要求,编写课程教学辅助材料在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各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持下,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必要的完善工作,把素质是非常必并加以细化,教育目标作为课程教学的一般教育目标,要的。

同时,应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课程素质教育经验的交流和研讨,着手编写、出版与课程教学有关的素质教育的辅助材料,供教师教学参考。

3.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努力创新思维方法首先,教师要努力加强学习和个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马克思和毛泽东都多次指出,教育者首先应当受教育。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说“凡要教别人所具备的一系列品质,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要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本职岗位,使自己“身正为范”。

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交心、做朋友,使学生像《学记》所说的那样“亲其师” ,“信其道”。

其次,教师还应使自己在从事的学科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思维素质,要拓宽知识面,加强科学与人文知识的交融;开拓思维方法,善于将具体的知识上升为哲学的理念;发掘知识背景,为学生展现人类探求知识和真理的历史画卷。

再次,要加强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实践,要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和提高自己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增强素质教育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