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育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育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0130525524de518974b7d95.png)
在学科教育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转轨?途径是多方面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所以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从学科教育入手。
那么,在学科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本文重点从三方面来谈。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目前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从三个要点来谈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特别是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涉及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身体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而每一方面又因时代不同、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
例如,现阶段文化科学素养方面,除文化科学知识外,还要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
应试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方面是突出智育,忽视其他方面,以文化课考试代替了素质的全方位要求。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现代的教育质量观是“卓越教育”,既求公平又求效率,所以基础教育的重心应从少数“重点校”转向大批“薄弱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应成为我们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最完美的途径。
应试教育是只抓少数尖子学生,放弃整体学生的“精英教育”,既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效率。
素质教育的价值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少数精英可以引进,但整个国民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
3. 素质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基础教育不过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而非“终结教育”。
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一是促进“人格形成”;二是促进“学力形成”,这种学力是由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的态度这三个要素组成。
学生时期是主要的学习时期,既要学会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本领,更要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学校应创造适应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育体制,形成学校适应学生的校园文化。
而应试教育则急功近利,为升学分数的提高而排斥其他。
小学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策略
![小学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9ea65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3.png)
小学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方案1.研究背景与目的:小学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学科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与学科技能培养,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如何将两者有效融合,提高学生整体素养,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学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策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研究方法与设计: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验或调查收集数据。
以下是具体的研究方案:(1)实验组与对照组设计在一个优秀的小学中,选取两个同龄、同学科教育水平相近的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融合策略进行教学,对照组按照传统学科教育进行教学。
(2)方案实施a. 策划教学方案:设计融合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与学生素质的有效融合。
b. 实施教学方案:根据教学方案在实验组进行教学。
确保教学的具体实施符合预期效果。
c. 监督与评估:对实验组教学的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数据采集a. 定量数据采集:通过教学考核测试,采集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
例如,通过小测验等形式,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得分差异。
b. 定性数据采集: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采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
例如,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作品和作文等,评估学生的品德、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素质表现。
(4)数据分析a. 定量数据分析:对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科知识掌握方面的差异。
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b. 定性数据分析:对定性数据进行内容分析,提炼关键信息,总结学生的素质表现。
通过归纳、分类等方法,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特点。
3.方案实施与数据分析基于研究方案,实施教学方案后,采集到的数据可以进行如下的实际操作:(1)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定量数据分析,比较两组在学科知识方面的得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
![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2a93588e53a580216fcfebb.png)
体 现 学 生 全 面 素 质 的 提 高 , 即 通 过 传 授 科 学 文 4 亦 t =
知 识 和 技 能 来 实 现 素 质 教 育 的 目的 。 如 果 按 照 科 学 的 划 分 , 行 中 小 学 教 学 科 目 涉 现
个 性 品 质 的 心 理 教 育 功 能 。 学 科 教 育 的 文 化 教 育 功
科 学 教 育 、 术 教 育 等 。为 方 便 起 见 , 称 为 学 科 教 艺 统
育 。 学 科 教 育 要 重 在 “基 本 ”,旨 不 是 专 业 教 育 , 不 是 职 业 教 育 , 在 为 学 生 将 也 旨
来 生 活 、 2k、 学 打 下 良 好 的 基 础 , 养 出 合 格 的 就 , 升 培 公 民 。 因 此 , 科 教 育 传 授 的 知 识 应 是 与 生 活 和 就 学
学 科 教 育 是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的 主 要 渠 道 。 作 为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的 主 渠 道 , 科 教 育 在 向 学 生 传 授 (主 要 学 采 取 课 堂 教 学 方 式 )社 会 和 生 活 所 必 需 的 科 学 文 化 基 础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同 时 , y -2掘 这 些 知 识 的 文 化 充 s ̄
摘
要 : 史经验告诫 人们 , 历 国家的兴衰 , 民族 的存亡 , 经济 的腾 飞, 国力 的增强 , 会 的稳定 , 社 生活 的富裕 , 无不
在于 国民的素质 , 于人 才的质量 。所 以, 2 在 在 1世纪 , 把实施 素质教 育作 为基础教 育 的“ 紧迫任 务” “当务 之急”, , “ 头等大事”, 重 中之 重”, “ 作为 中国的“ 大政” 这是 英 明的决策。真 正走 向素质教 育 , 国的基 础教 育就立 下 了非 , 我 常大 的功劳 , 可以载入 史册 , 就 树立起一座 丰碑 。
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比较
![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c41b4a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e.png)
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比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学科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在某个学科之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培养和训练,而综合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理念,它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关注学生的其他素质的培养。
那么,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相比,各有哪些优劣呢?一、学科教育的优点1. 知识专业性强学科教育是一种以纵深发展为基础的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在某个学科之中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训练和培养。
相比较于综合素质教育,学科教育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为深入和具体。
2. 对未来职业的准备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升级。
此时,通过学科教育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抓紧时代潮流的脉搏,为未来的工作和职业做好准备。
3. 教学成果评估明确学科教育有一个明确的学科界限和教学成果评估标准,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和评估,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
二、综合素质教育的优点1. 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综合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品德、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感能力等多元素质的培养。
这种多元素质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综合素质教育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去探索自身内在的素质和人格,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3.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素质教育是通过组织各种多样化的活动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团队中协调和承担不同的角色,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三、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虽然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各有优劣,但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两者的结合是最为理想的方案。
关于学科素质教育的思考
![关于学科素质教育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aba24a4f524ccbff12184a1.png)
关于学科素质教育的思考郑胤飞(复旦附中,上海200433)文章编号:1005-6629(2006)09-000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1 应试使学科教育走进死胡同我国恢复高考转眼已将近三十年。
先是全国统一命题,1988年上海开始单独命题,现在越来越多的省市也单独命题。
三十年来,各地的正式高考题总和应该已有数百套之多。
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题目一般是不重复使用的。
但是,随着年份越长,保证基础知识题目不重复越来越困难。
经过三十年的磨练,考试本身也成了一门日益成熟的学问,应试一半是知识,一半是考试的技巧和套路。
突出的实例如中国学生考“托福”。
据说托福的设计是很科学的,是能真实反映母语非英语者的真实英语水平的,但我们确有大量不能说英语(的考生的考试成绩可以接近满分。
考试技巧包括挖)地三尺训练的有效性,确立了“题海战术”的存在价值,确立了教辅材料和习题集在我国出版事业中半壁江山的地位。
80年代初编的一本习题集可发行数百万册,出版社仅限于几家教育出版社。
今天,这类书籍的发行总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有此类出版记录,每册发行数只有几千册,可见其雨后春笋般的多发。
命题专家一次又一次地企图示范题海战术的无效,他们知难而进,雄心勃勃地一定要编出谁也没见过的新题来。
下面的故事至少具有艺术的真实性。
有一位跟基础学科有关的名人,一切正常,汉族人,从来没有资料说过他是少数民族。
此人的姓氏比较少见,命题者就动了这个脑筋,新编了一个选择题:,是汉族,,是回族,,是满族,以上都不是。
结果考生吃不准了,有将近一半的考生选择了后面三个答案。
题目公开后,叫好的不少:真是有新意。
不少考生是服气的:怪自己还是没有复习到家。
以后就有人跟风,今天编张三的ABCD 题,明天编李四的题,如:,是南方人,,是东AB 北人,,是西北人,,以上都不是。
然后这一类CD 题目象一股清泉又进入了下一年再版的习题集,题海又扩大了。
谈谈生物学科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谈谈生物学科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d4ab28e83d049649b665863.png)
谈谈生物学科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加强生物学科教学,造就一代具有良好生物科学素质的接班人,是时代赋予每一个生物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一、提高认识,加强生物学科教学21世纪的中国需要高素质的公民,而培养高素质的公民需要接受生物科学教育。
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科技进步新高潮的核心将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
而作为21世纪科技革命的核心之一的生物技术,其强大的商业应用潜力也将在21世纪真正焕发出来,在医疗保健、新材料、能源等领域产生巨大效益。
目前,科学家通过基因技术已经培养了1500多种移植外来基因的农作物,其中包括能抵抗病虫害的新基因水稻等,并对主要的家畜品种进行了基因改造试验。
据预测,下个世纪现代生物技术的成果将以更大规模走向市场,不仅会培育出更多性能优良的新基因动植物品种,而且会向人们提供更多的食品来源。
然而,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由于人口膨胀、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资源枯竭日益明显、环境恶化等因素,给中国发展道路平添了诸多的困难和制约。
我国于1994年3月通过《中国世纪的事业——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和蓝图,其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间的关系,为后代开创一个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环境,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199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又提出了划时代的科教兴国战略,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转移。
其目的是尽快缩短或赶上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差距。
由此可见,不论是生物技术,还是“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都向全国每一个公民,特别是广大的生物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21世纪的劳动者必须接受生物科学教育,生物科”学教育只能加强,决不可削弱!二、生物学科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加强生物学科教学,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点有人概括为:全员性、全面性、主动性和差异性。
浅谈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科素质教育
![浅谈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科素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c6b0bf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7.png)
浅谈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科素质教育一、课程设置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满足以下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涵盖面广、深度适宜,以确保学生掌握全球化交流所需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二是强化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满足21世纪社会的需要。
在涵盖面广、深度适宜方面,英语专业应当包括英语语言、英美文学、文化与交际、翻译等多学科,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英语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进行精细化的英语表达及深入思考,从而在外语沟通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交流能力。
在强化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英语专业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机会,从而增强对英语工作的理解和能力,提高实际工作水平。
二、教学方式英语专业的教学方式应当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这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
一是采用情境化教学法。
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跨越语言及文化障碍进行交流和思考,情境化教学法提供了一种实际情境下让学生锻炼口语、听力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的应用能力。
二是示范教学法。
论语言学习中的“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老师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学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的示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英语的应用技巧和文化背景。
三是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合作探讨英语学习的更多的技巧,同时增强彼此之间的语言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四是实践教学。
英语专业不仅有学术方面的内容和能力,经过实践的锻炼和实践实践,让学生更能掌握英语实际应用技能。
三、评价体系英语专业的学科素质教育也需要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以确保教育质量和招聘标准。
英语专业的评价体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通过老师的评价。
老师了解学生在学术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能够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而教师的评价也能够提供学生可以学习掌握更多的公正标准。
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和作业评价。
现代教育中的学科融合与综合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中的学科融合与综合素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8d4843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a.png)
现代教育中的学科融合与综合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关注学生们的学科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学科融合与综合素质教育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中学科融合的意义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措施。
学科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及方法相互融合,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的出现是为了应对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比如知识的孤立性以及信息的碎片化。
学科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综合素质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
学科融合与综合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通过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素质培养。
比如,在学习一门文学课程的时候,可以融入历史、艺术、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
这样的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其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理解问题。
为了实施学科融合与综合素质教育,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其次,教师应具备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可以设计学习任务和项目,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此外,学校也应该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创建跨学科教研团队,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学科融合与综合素质教育中,评价方式也得到了改变。
传统的单一学科考试评价模式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应运而生。
采用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包括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学生的整体情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学科融合与综合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学科融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而目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
素质教育在中学各学科教育中的体现
![素质教育在中学各学科教育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59815e7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5.png)
素质教育在中学各学科教育中的体现引言: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注重他们的学科知识。
在中学阶段,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素质教育在中学各学科教育中的体现,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和体育五个学科进行阐述。
一、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了解不同的思想观点,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
此外,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写作训练和辩论活动,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数学作为一门理性思维的学科,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和推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同时,数学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他们能够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数学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并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三、英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语法和词汇,更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全球视野的重要途径。
在英语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让学生能够流利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英语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包容性。
此外,英语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通过阅读英文原文和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科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32c164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e.png)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两个概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综合素质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实践建议。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化品味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
这些素养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教学和评价的基石。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为他们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
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将这些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实践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提高。
同时,通过语文学科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教育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综合素质教育也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实现的。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形成了一种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语文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而综合素质教育则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教育实践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学科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教育
![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82c35b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8.png)
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如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新趋势。
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教育是教育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本文将闫为读者介绍这两个概念。
一、学科素养的概念和意义学科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学科领域内合理、有能力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与价值观的综合能力,是个体在特定学科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
学科素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
学科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科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的机会。
学科素养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有了高素质的人才,社会的文化艺术、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也能够更快更好地推进。
因此,学科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综合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意义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这其中包括学科素养、人文素质、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
综合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让学生具备学习、生活、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基本人格素养、有道德情操、能够适应新型工作要求、具有高素质综合素养的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有能力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同时,综合素质教育也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拥有高素质的社会人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各领域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三、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没有学科素养的支撑,综合素质教育就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
学科素养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之一。
但是仅仅有学科素养还不够。
学生也需要具备综合素质教育中所包含的其他各个素质。
素质教育应该如何与学科教育相融合?
![素质教育应该如何与学科教育相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4444443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5.png)
素质教育应该如何与学科教育相融合?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完整教学育人新体系引言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是教育的两翼,不可或缺。
四十多年来,学科教育在追求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素质教育则存在着缺乏体系性和可操作性的弊端。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两者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融合的必要性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
1. 时代发展要求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具备基础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能够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2. 教育改革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必须将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紧密衔接,才能形成教育育人合力。
3. 提升教育质量学科教育更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两者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融合的策略基于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构建教学育人共同体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教学育人过程,自然形成教学育人共同体,共同推动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2. 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3. 丰富教学内容将素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内容,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4.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完善评价体系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动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
![推动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a94835c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c.png)
推动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而学科教育则侧重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本文将探讨推动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一、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支持。
而素质教育则为学科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使学科教育走向深化和提升。
只有两者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推动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学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
2.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了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三、推动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1. 制定综合性学科教育方案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制定一套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方案,将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该方案应包含学科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 推行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教师可以组织学科间的项目合作,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入综合测评方法传统的学科考试评价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了推动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应该逐渐引入综合测评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双融双育总结汇报
![双融双育总结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90ac059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f.png)
双融双育总结汇报双融双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将学科知识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学科学习成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小组对双融双育进行了总结,并撰写了1000字的汇报。
双融双育是将教育内容分为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层面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
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而素质教育则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双融双育理念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在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在双融双育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学科知识,还要进行素质教育,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团队合作等。
这些素质教育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同时,学科教育也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体验和培养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实践中我们发现,双融双育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许多积极影响。
首先,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未来的发展。
其次,双融双育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双融双育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更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设计相应的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在实施双融双育模式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融合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其次,学生在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上的差异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还有,双融双育的实施需要校方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包括培训、设施等。
综上所述,双融双育是一种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389db203169a4517723a3e7.png)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摘要】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
同时,素质教育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需要结合教师的工作特点和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于是就需要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
有了这个支点,就能从本质上确立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中学素质教育学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指导性方略。
“三个面向”既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动力,又是搞好素质教育的方向因此,笔者一直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着素质教育。
一在实现目标教学过程中,融合素质教育,授课有“浅、中、深”三种结果。
泛泛而讲,按教学进程和教师思路演绎下去不缺不漏的教学,在学生中的收效不佳,测考的分数低,此为“浅”;择其要点,顾及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巩固有方,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测考分“中”;而既完成教学目标又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层次分明,有的放矢,竭力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认识和情感准备,调动学生的思路,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解决课程内容,达到消化理解,触类旁通,并重视与实际的结合,获取测考总体满意分数,此为“深”。
“深”者,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学而不教条,使学习成绩提高与思维方式升华相辅相成,为投身社会实践或未来深造铺垫知识素质内涵。
教学中,笔者采用课程内容的整体贯通,力争将每一课时都放在课程的整体布局中去设计,有意识留下不连贯式的空白点,启发学生共同参与动脑,实现连贯,促使学生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程度的加深。
“深”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学与素质培养的有效融合,只要素质提高,课程消化也将得到推进,对教学进展又有其正面的推动时效,达到职业学校培养实用人才的最终目的。
二注重学生参与,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动、自学、自得的获取知识的动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73538057cd184254b353528.png)
浅谈高中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摘要: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而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对比上述两个教育理念,我们容易发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基本上是相对立的。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下面就如何在高中数学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谈一谈个人的想法和体会。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科;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现如今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们的认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一谈:一、应试教育的弊端众所周知,应试教育是一种较为极端且狭隘的教育模式,它将升学率作为对学生,对老师,甚至对学校,评价好坏的唯一标准,它对素质教育基本上持忽视状态,并且它长时间的将智力教育放在首位,“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流传甚广的校园顺口溜折射出教育中“唯分数论”的极端情况,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全都是为应试而教的老师,和为应试而学的学生,那么中国的教育水平就有可能会更加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水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虽然国家早于1986年就已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财力有限,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就目前而言还无法保证做到让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进入到高校学习,还是有一定的淘汰比例,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们仍然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通过高考这个“独木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又大受热捧,学生们的竞争也越发残酷,加上中国有近9亿的农民,而他们中大多数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鲤鱼跳龙门”走出农村,奔向城市,他们也更加重视子女的文化课学习,他们甚至不让子女干农活,只要求他们一心一意读好书就行,这一点对于应试教育无疑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小学班主任的四大困惑
![小学班主任的四大困惑](https://img.taocdn.com/s3/m/ce6a538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3.png)
小学班主任的四大困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肩负着教育引导学生的责任,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四个常见的困惑,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困惑一: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平衡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被提出并强调。
作为班主任,我们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然而,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平衡二者成为了我们的困惑。
解决方案一:整合课程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学科和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材和活动设计,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主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能力。
解决方案二:跨学科专题活动通过组织跨学科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可以邀请体育老师、生物老师和心理老师共同参与,通过运动、科学知识和情感管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
困惑二:学生的行为管理难题小学生年龄较小,行为管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有些学生存在自控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等问题,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困扰。
解决方案一:积极引导与激励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可以采取积极引导和激励的方式来进行行为管理。
通过及时的奖励和赞扬,激发学生的积极行为;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行为的价值观念。
解决方案二:个别指导与关怀对于一些行为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和关怀。
与学生建立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并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同时,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
困惑三: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家长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家长的沟通是我们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时间和方式的限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成为了一大困惑。
解决方案一:定期家长会和家访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和家访,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传达班级的工作和学生的表现。
语文学科与素质教育关系的研究
![语文学科与素质教育关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2064b6c77da26925c5b0f5.png)
看 , 文 课程 是基 础性 课 程 : 生通 过 学 习语 文 , 语 学 能够 理 解 和运 用 祖 国语 言 , 而顺 利地 学 习其 他课 程 ; 从 学生 学 习语 文过 程 中其 他 智
时代 对新 的人 才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学校 作为培 养人 才的 阵地 , 如
何 紧 随 时代发 展 的需要 , 大胆 改革 创新 , 养 高素质 的人 才是 学校 培 教 育 的 当务之 急 。这 些年 来 , 各种 各样 的 语 文教 学法 如雨 后春 笋 , 在 大 量 的推 广和 实践 . 也取 得 了很 大 的成 就 , 力 地推 动 了语 文教 有
教 育 的关 系 , 是抓 住 了 语 文教 学 的“ 鼻 子 ” 从而 灵 活 地 学 习 、 便 牛 ,
3语文教学 中实施素质教育 的途径
实 施 素质教 育是 基础 教 育领 域 的一场 深 刻 的变 革 ,是党 中 央 向 基础 教 育提 出 的一个 刻 不容 缓 的紧迫 任 务 . 提 高国 民 素质 , 是 培 养跨 世纪 人 才 的必然要 求 。 积极 推进 素 质教 育 , 各级 教育 部 门的 是 中心工 作 。但 在实 际教 学 中 , 多 教师 上课 依然 手 捧教 案 , 许 照本 宣 科, 忽视 了 学生 的 主体 作用 。 当然 , 我们 不 能否认 教 案在 课 堂教 学
尤为 重要 。 现 法 , 以让 学生 主动 探索 , 发 可 自己发 现 问题 , 自己解决 1 语 文 的内涵 及语 文教 育 的特点 。 . 1
l 文学科 和素质教育的 内涵 语
“ 文” 为一 个学 科名 称 , 语 作 是在 14 99年 新 中国成 立 前夕 正式 确 定使 用 的 。对 于 “ 文” 个 学科 名 称 的 确定 , 语 这 叶圣 陶 曾 作 过说
语文学科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
![语文学科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c4db33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d.png)
语文学科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的技巧,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而语文学科则为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促进。
本文将就语文学科与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展开探讨。
一、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等。
例如,在语文阅读中,学生需要进行理解、分析和归纳总结等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在语文写作中,学生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语文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学科的学习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
同时,语文学科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和欣赏诗歌、散文等,学生可以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三、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而语文学科是最好的培养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与人交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语文学科不仅仅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理解别人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对话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当前,中国正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心。
同时,语文学科也可以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学科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辨析与整合
![学科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辨析与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595979c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7.png)
学科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辨析与整合近年来,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学科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综合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两者进行辨析,并探讨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
学科教育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能力,如数学、物理、语文等。
学科教育注重深入学习和专业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和就业机会。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学科教育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
学科知识单一、缺乏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学生面临的问题之一。
综合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精神等。
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综合素质教育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发展。
它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实践、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
然而,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并非二选一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学科教育提供了学生深厚的学科基础,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支撑。
综合素质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如何将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整合起来呢?首先,各学科教师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项目设计,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培养综合能力。
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提供实践机会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同时,家庭教育也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让孩子们从小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综合素质教育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贯穿始终,而不是简单地添加几个综合素质课程或活动。
学生在学科教育中也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从而在综合素质教育中有所斩获。
综合素质教育也不是一味地弱化学科教育,而是要注重将学科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学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综合素质教育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历史经验告诫人们: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富裕,无不在于国民的素质,在于人才的质量。
所以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头等大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素质教育虽然如此重要,然而目前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姿百态,莫衷一是。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不能离开“应试教育”来谈素质教育,因为最初(80年代中期)提出“素质教育”这个口号,完全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甚至可以断言,没有“应试教育”这个词,也就可能没有“索质教育”这种提法!);近几年来,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由于人们对人才标准、人才质量、人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价值取向上产生了某些偏差,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人才,所以造成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教育办成了“应试教育”。
诸如:(1)开学没有希望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不仅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而且还受到教师的轻视,乃至同学的冷落;(2)升学不考的科目少设甚至不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课课时常被其它课所占用;(3)不考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理科中的实验、语文外语中的听说常被忽略,许多不考的学科内容全部删除;(4)由于只注重考试成绩,教师就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熟悉题型,搞题海战术,课堂上做不完,课外补,加班加点,学生课业负担特别重;(5)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不管他的思想如何?不管他的品德如何?更不管他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如何?(6)为了取得好成绩、好名次,一切围绕“考试题”这个指挥棒转,人为地加大训练难度,加大训练量;……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教育“危机”:学生发展的片面性,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质低,身体状态不佳;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和后劲,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此外还有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局限于现在而不放眼于未来,等等。
这种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一切为了应试,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使得教学的正常功能得不到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得不到体现,故名曰:“应试教育”。
而我国的教育,应该是:不仅要面向成绩好的学生,使他们“吃饱”,而且也要照顾到其他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会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壮的体魄;不仅要设考的科目,要讲考的内容,而且也要讲不考的科目,不考的内容;只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用的课就要设,有用的内容都要讲。
故名曰:素质教育。
其实这里的“素质”指的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内涵又是什么?当时人们并没有去阐释。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而提出“素质教育”之后,人们纷纷积极地开展研究和探索。
不谋而合,8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都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个人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批判上(不是只顾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无美育;等等),而是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个性发展,重在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要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般地认为,人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就是由这几个方面综合形成的有机的整体的水平。
就学校教育而言,虽然一切学校工作都具有教育性,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大量的班主任工作,但是在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设置科学文化课,即通过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等(初中11门学科课)课程的实施来宾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亦即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如果按照科学的划分,现行中小学教学科目涉及的有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等。
这也就是说,按教育的内容来分,学校教育主要有数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常说的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
力方便起见,统称为学科教育(由此可见,笔者所谈的学科教育中的“学科”是指相应的“科学”,而不是指“教学科目”)。
所以学科教育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科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在向学生传授(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方式)社会和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等其它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学会创造;通过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通过学习,养成遇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科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就其自身(学科教育内部)来讲(撇开诸如教育体制等宏观因素),首要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仍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1学科教育要重在“基本”,旨在“基幢。
中小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而是为学生将来生活、就业、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因此,学科教育传授的知识应是与生活和就业紧密相关的知识,应是学科中最为基本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科教育教会学生的应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和学习能力;学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合格公民的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等优良品质;学科教育还应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变化,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
3.2全方位地认识学科教育的功能。
学科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变化,虽然归根到底是来自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但也要依赖于对学科教育的功能认识的深化。
因为如果说学科教育不具备某种功能的话,那么所设立的相关“目的”或“目标”就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也是不符合规律的,没有意义的。
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科教育的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美育功能;而较少涉及到形成具有统摄作用的观念、意识等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功能和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心理教育功能。
学科教育的文化教育功能是由学科本身的文化价值所决定的,而心理教育功能主要是由学科教学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所决定。
3.3科学认识学生和正确地对待学生。
首先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他在一切活动中要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把学生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体,教学必须建立在他原有的基础之上;第三,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得认识;第四,学生还是发展的主体,教只是外因,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最终靠自身求得发展;第二,学生也是朋友。
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之基础上,教学相长。
同时,对作为班集体成员当中的每一个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角色是相同的,但他们之间在知识基储发展水平、道德风貌、个性品质等诸方面存在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这种差异只是要求我们的学科教育要区别对待,要因材施教,决不说明一部分所谓“差生”“不可雕也”,他们不具备学好所有课程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
学科教育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求得发展。
3.4正确地对待考试和应付考试,我们不能再把选拔性功能作为考试的唯一功能,考试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检测功能。
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只是为了区分优等生、中等生与差等生,不只是为了排名次。
因此平时的考试理应是一种合格性考试(高考是为了选拔,应另当别论!)。
诚然素质教育观下的学科教育,并不排斥应付考试,即使是合格性考试,每个学生也都必须尽可能地发挥高水平,反映出自己的实力,一般地,应付考试,关键在于学习能力、心理品质和应考策略这三个方面,而素质教育正是使学生在全面而又扎实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应考的策略和技巧来参加考试,应付考试。
学生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了,应试能力自然也就强了。
严格地说,以选拔性作为主要目的的高考,应与学校里的各种考试区别开来,然而虽然我国的高考体制没有变,但也在不断地改革,已经注意到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考查,比如数学高考题中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加数学应用题就能说明这一点。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学科课堂教学,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应该努力从多方面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从目前学科教学的实际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要引起重视。
4.1课堂教学要有切实的、具体的教学要求,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每一个环节。
现行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没有目的要求,也不能说背离了目标,但在目的要求的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在目标的实现策略和具体操作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除知识教学(重在理解和应用)、思维开发(重在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力培养(包括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科能力)有其明确而又全面的目标体系外,对科学的历史与发展、科学与真善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个人等方面的认识的科学观教育,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经济、科技兴国的科学意识教育,追求科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名利,善于与人合作、有高度责任心等科学态度教育,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科学精神教育,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科学作风教育也要有具体的要求;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也要有确定的要求。
4.2素质教育目标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首要的取决于教学内容。
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是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件大事。
现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恐怕过多地考虑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过份地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忽视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广泛而又紧密的联系。
自然科学学科与能源和交通,环境和保护,人口和优生优育,营养和健康,资源和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比如,生物学科与生物技艺:鱼骨贴画,鸟羽画,贝雕,盆景插花;与生物实验:显微镜的观察技术,动植物标本制作,形态结构解剖实验,生理实验等;与实用生物:花卉栽培与扩繁,无土栽培新技木,庭院美化,制作酸牛奶,自制葡萄酒等;以及生物与自然保护、环境污染、营养与健康、吸烟与健康,等等都是极其丰富的面向社会和生活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