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及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及解决方案

案例1:

行为:孩子说:“拉粑粑”,此时正在孩子身边的爸爸说:“来,爸爸抱!”,一边说一边抱起孩子就往厕所跑,孩子一脸无助和茫然……

点评:爸爸怕孩子自己走得慢,来不及去厕所。爸爸的出发点完全正确,但是抱起孩子的举动弱化了孩子的自我行为意识,同时在给孩子输入一个概念:你自己去不了,只能我抱着你去。

纠正:爸爸应该说:“你想拉粑粑吗?我们走,去厕所!”如果孩子自己走过去,他会明白拉粑粑是一个自己主动能够做到的事。如果情况真的紧急,孩子会自己提出要求让爸爸抱,那时再抱孩子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总结:很多时候,父母都是没有给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而是凭父母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孩子的能力。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总是很小,很多事不能自理,父母代劳会省很多事。这种帮助孩子的同时也弱化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独立性。现在省事就可能意味着将来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让孩子自己去做会很费事,因为孩子学会做任何事都要耗时耗力,有时还会制造麻烦,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学会自立,学会自信。他/她终究要一个人面对生活。

案例2:

行为:孩子跟奶奶玩玩具汽车,奶奶把一个玩具小人放在汽车驾驶室内说:“看,小人儿开汽车了!”孩子把一个玩具小狗递给奶奶让奶奶放进驾驶室,奶奶说:“小狗怎么能开汽车,只有小人儿才能开汽车呀。”

点评:奶奶本意是教会孩子一个正确概念,汽车是人开的,不是狗开的。奶奶的出发点没有错,但是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这么做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想的事很愚蠢,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

纠正:奶奶应该满足孩子的要求,把小狗放进驾驶室里,然后说:“奶奶的小人儿开车,你的小狗开车。”

总结:孩子玩玩具的方法没有正确或错误,孩子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给孩子独立玩耍的时间以及尊重孩子“愚蠢”的想象都会让孩子受益。世界上很多发明都是一些以前听起来愚蠢的想象,但由于这些伟大发明者的愚蠢的想象力没有被扼杀,所以才有了人类的伟大进步。如果用一代人固有的思考方式来教育下一代人,那么人类的进步就成为了不可能。

案例3:

行为:阿姨带着两个孩子在儿童游乐中心玩耍,两个孩子在一个封闭的充气蹦床中跳跃,其中一个不想跳了,跑了出来,阿姨说:“快回去,你看姐姐跳得多好,你和姐姐

一起跳!”小女孩跑了回去。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小女孩也跑出来了,阿姨又说:“你跑出来干嘛,你看妹妹跳呢,快跟她一起跳!”

点评:阿姨是以一种看孩子的心态在带孩子玩,孩子别乱跑,能看住就完成任务了,完全不用考虑尊重孩子需要奔跑,需要释放,需要探索不同事物的欲望。

纠正:在这个环境布置及设备设置很安全的环境下,让孩子自由奔跑及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总结:由于父母们很难抽出很多时间陪孩子玩,与孩子玩耍的任务就交给了老人或阿姨,而老人和阿姨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看孩子的心态在与孩子玩耍,于是孩子在玩耍中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就不能充分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自我独立意识。如果父母能够将尊重孩子的想法传递给跟孩子一起玩耍的人,孩子会受益很多。

案例4:

行为:妈妈带着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在公共场所,妈妈没有给孩子穿尿不湿,孩子突然尿了裤子,妈妈说:“哎呀!你怎么能犯这样的错误,没有告诉妈妈!”之后赶紧抱起孩子离开了。

点评:对于一岁多的孩子,即使是经过良好的如厕训练也不能够完全控制大小便,因为大小便的控制跟大脑发育水平相关,只有大脑发育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孩子才能够自知自觉地控制大小便,在大脑没有发育成熟之前能够主动如厕只是一种机械训练的结果,因此孩子会时常忘记控制。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在公共场所突然尿裤子肯定不是孩子的错误。

纠正:妈妈带一岁多的孩子到公共场合时应该给孩子穿戴尿不湿。即使没有穿,如果孩子尿裤子,妈妈也应该说:“哎呀!妈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给你穿尿不湿。”

总结:对于孩子发育水平的尊重体现在各个方面,父母不应该对孩子提出超越他/她大脑发育水平的要求,把这些孩子做不到的事认为是孩子犯的错误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及自信心。父母应该认真了解孩子在什么成长阶段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同时应该用鼓励的方式而不是批评的方式促进孩子的成长。

案例5:

行为:妈妈带着两岁的孩子在儿童游乐园玩耍,游乐园中有一个悬空的轨道,孩子抓住轨道中滑轮上的绳索将身体悬空,妈妈可以把他从轨道的一头推到另一头。妈妈边把孩子抱起来让他用手抓绳索边说:“来抓紧,妈妈推你。”妈妈刚准备推,孩子一松手就落到地上了,妈妈说:“你怎么不抓紧呀,来,上来抓住,我来推你。”孩子头也不回的往前走,妈妈喊了几声没应,只能跟着过去。

点评:妈妈觉得这个设备很有趣,想让孩子体会在空中“游走”的感觉,但是她既没有尊重孩子的发育水平,也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不是所有孩子在两岁时手的抓握能力能够达到支撑自己的身体重量,抓不住绳索落到地上不是孩子不想抓紧,而是他还没有抓紧

绳索的能力。孩子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自然就没有兴趣。

纠正:妈妈在把孩子抱起之前就应该跟孩子说:“看,这有个轨道,上面有一个绳索,如果你抓住它,我就可以把你从这头推到那头,想试试吗?”如果孩子不想试,就听从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表示想尝试,那么妈妈可以将孩子抱起来,让他自己主动来抓握绳索,如果妈妈松手后孩子掉落到了地上,妈妈应该说:“看来是没抓住,还想再试试吗?”如果孩子还想再尝试,妈妈可以再抱起孩子让孩子重新尝试,直到孩子能够抓住绳索或者屡次不成不想再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是跟随孩子的意愿来采取相应的配合,同时孩子如果做不到的时候,妈妈也不能够用失望的语气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总结:不尊重孩子的发育水平和不尊重孩子的兴趣是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常见的行为,因为父母的这种不尊重是无意识的。作为父母,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会忽略孩子的想法。父母认为孩子能做的事孩子就应该能做到,父母认为有趣的事孩子就应该认为有趣。实际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有自己的成长发育过程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尽量给孩子独立选择游戏的权利、独立玩耍的时间是最重要的。同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游戏过程中用心观察孩子的兴趣、能力以及收获。

案例6:

行为:妈妈给8个月大的孩子喂饭,刚开始吃饭,孩子就东张西望的显得心不在焉,妈妈拿过一个玩具放在孩子的餐桌上,孩子开始专注地玩玩具,妈妈拿的饭勺一到嘴边,孩子看也不看就张嘴吃,很快一碗饭就吃完了。

点评:妈妈拿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的目的是让孩子忽略吃饭本身的过程,从而能够迅速把饭吃完,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没有尊重孩子的自我行为意识。当孩子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玩具上时,对于嘴里放入的东西是完全没有知觉的,只是机械地吞咽任何递到嘴里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虽然吃饱了,但是失去了吃饭本身的意义,同时也为日后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埋下了种子。

纠正:首先,孩子吃饭的环境周围不应该有太多的干扰,尽量减少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同时孩子吃饭应当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一个固定的座位,让孩子逐渐懂得坐在这里是吃饭的,不是玩的。当孩子吃饭心不在焉时,妈妈应该用语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跟孩子说吃的是什么饭,是什么样的味道,让孩子在吃的过程中体会味觉和语言形容之间的关联,同时也感觉到吃饭本身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妈妈当然还可以通过改变食物的形式、色彩、味道搭配来让孩子觉得食物本身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孩子还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很有可能是孩子并不饿,那就应该停止喂食,让孩子下来玩耍,等孩子饿的时候再来喂食。

总结:分散注意力是很多妈妈常用的手法,在喂饭的过程中当孩子出现不配合的行为时,最迅速快捷的解决方案就是分散注意力。因为在口口相传的经验中,这种方法很灵验。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的确能让一个不饿的孩子把一碗饭都吃掉。分散注意力是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但从长远角度讲,这种方法是在摧毁孩子的自我行为意识,同时无法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很多孩子在能到处走动之后就开始拒绝上桌吃饭,因为孩子能活动之后固定的玩具无法分散注意力了,必须到处走着玩才能达到分散注意力的目的,于是父母开始满屋子追着喂,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一直不知道吃饭是因为饿才吃,而是一个边玩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