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解读[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改变世界”有其特定的语境——对于现存世界应持辩护态度还是根本否定立场,怎样才能实现对现存世界的根本否定。把马克思的理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其他种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拓展与深化对“改变世界”的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解释世界、改变世界

马克思庄严的宣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的这最后一条被中国学者极为频繁地引用,“改变世界”也被中国众多学者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特征。

对《提纲》中的“哲学家们”的具体所指和适用范围,中国学术界颇多争议。有人认为,《提纲》的最后这一条表明了马克思持一种“哲学终结论”的立场;有人把其中的“哲学”理解为“包括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在内的所有过去的哲学”;有人认为“哲学”特指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

虽然学者们对“哲学家们”的具体所指分歧甚大,但几乎没有异议的是,可以把马、恩明确地批判过的德

国青年黑格尔派划归于“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哲学家们”。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马克思认为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只是”“解释世界”,或者说,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认定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只是”“解释世界”?

一、德国青年黑格尔派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分歧集中在对现存世界的理解与态度上:首先,马克思“唯物地”“解释”现存世界,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青年黑格尔派则认为,观念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其次,马克思“唯物地”“理解”对世界的“改变”,致力于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青年黑格尔派则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再者,马克思认为,必须“唯物地”“实现”对世界的“改变”,用物质力量摧毁物质力量;青年黑格尔派却“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事实上肯定了现存世界本身。

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与“改变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与德国青年黑格尔派一样,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对现存世界(资本主义社会)持辩护立场,因而也“只是”“解释世界”;不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其独特的“辩护实现方式”。

1、阶级立场与“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家们不同的是,在开始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之前,他就已经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的。沿着这样的思路前行,他很快发现,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与“当前的经济事实”明显地发生了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2、理论的彻底性与“改变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在理论上是不彻底的。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却没有说明这个事实,而是像神学家一样,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与国民经济学家把私有财产作为一个无须考察的既定事实不同,马克思把私有财产归结为异化劳动: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事实上,它是异化劳动的结果。把异化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根据,当然有其无法解决的理论困难,但是,重要的并不在于马克思把私有财产归结为什么,而在于马克思认为它需要归结,而不是无须说明的事实。

3、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与“改变世界”

国民经济学在理论上的不彻底性导致了其对待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历史的态度以及为现存世界作辩护的态度,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恒地存在下去。4、思维方式与“改变世界”

国民经济学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历史态度是与其抽象地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相一致的。被这种思维方式支配了的国民经济学家们热衷于讨论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只看到各个阶段的生产的“共性”,而忘记了其本质的差别。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忽略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及资本形式的特殊性形成鲜明对照,马克思明确区分了下述三种“过程”:(1)劳动过程(2)价值形成过程(3)价值增值过程

三、种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与“改变世界”

如果说马克思的“解释世界”中的“解释”有其特定所指,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说明”,那么,“改变世界”中的“改变”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具体内涵,而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做”或“实践”。对此,可以通过马克思的理论与其他种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比较来加以说明。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而扬弃私有财产必须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基于这种自觉,马克思并未一味地谴责资本主义制度,

而是首先肯定其历史进步性、必然性与合理性。马克思的这种立场,与封建的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走向一种自我否定,而这种否定是“内在的否定”。这与那些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共产主义只有在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来实现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把无产阶级视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并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构想的精髓在于,既不像封建的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那样开历史的倒车,也不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那样主张对社会的点滴改良,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历史成就及其内部矛盾的基础上实现对它的根本否定——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四、几点结论

通过对马克思的理论与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资产阶级经济学及其他种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其一,马克思的主要意图并不在于解释社会意识如何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而在于指明社会存在领域的变革相对于社会意识领域的变革的优先地位。

其二,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有其特定的问题语境,因此,《提纲》第十一条中的“解释”、“改变”都有其丰富的具体内涵——前者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说明”,后者也不能在一般的“做”或者“实践”的意义上作出过于宽泛的解释。

其三,准确理解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思想,有必要越出哲学的学科边界——“改变世界”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哲学观,而且还内蕴了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

总之,“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思想总纲领。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为“改变世界”而不懈战斗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