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解读

合集下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 1845 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笔记。

这一提纲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一提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思维的犀利和其观点的前瞻性。

提纲的第一条就指出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直观观察上,而必须深入到实践中,从人的主体活动去理解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让我明白,真理不是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被验证和发展的。

实践不仅改变着客观世界,也改变着人的主观世界,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

提纲的第二条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忽略了人的能动性。

他仅仅把人看作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而没有看到人能够通过实践来改变世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让我们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看待人。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并且在这些关系中不断塑造和发展自己。

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观点。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自身的异化,但他没有进一步分析产生宗教异化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则指出,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不合理和阶级的压迫。

只有消除这些社会根源,才能真正消除宗教的影响。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现象的产生往往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批判,而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提纲》在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过。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

他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马克思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强调指出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

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第二,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第三,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

解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解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解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作者:廖沙沙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2期【摘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哲学家们”理解为泛指马克思之前的一切旧哲学家,它是有针对性的,从特定的意义上来说的,指的是青年黑格尔派。

【关键词】解释世界;改变世界;青年黑格尔派一众所周知,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所在,正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

笔者以为马克思在《提纲》最后一条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体现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质。

有人将哲学就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解释世界”的哲学,另一类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认为只有马克思的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其他一切哲学都只是“解释世界”的哲学。

仅从《提纲》的第十一条字面意义来理解的话,这种解读看起来确实很有道理,但是只要仔细研读马克思的其他著作(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读者就能很容易地看出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这句话的误解,它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对“哲学家们”的不同理解,它到底是泛指还是特指呢?它是泛指马克思之前的所有旧哲学家还是有针对性地特指某些特定的哲学家,是指除了马克思以外其他所有的哲学家都只是解释世界而不敢改变世界,还是特指某些特点的哲学家只是千方百计地解释世界来代替改变世界。

笔者认为第十一条里“哲学家们”并不是泛指除了马克思以外的所有哲学家,而是特指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不是说马克思以外的所以哲学家的哲学都只是千方百计去解释世界而不去改变世界,而是特指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们”不管他们是如何标榜自己改变现实,其实质上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敢通过感性的人的活动或革命的实践活动去改变德国当时黑暗的现实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序言中指出:“这些天真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核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内容解读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背景(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

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

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改变世界”的两个隐含维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理解

“改变世界”的两个隐含维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理解

中 实 现 了人 的 社 会 性 。这 样 就 概 括 地 阐 释 了 马 克 思 如 何实现 “ ” 与 “ ” 的统一 。 一 多 人 是 一 种 超 越 性 的 存 在 ,这 是 人 的 特 性 所 在 。
处 于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方 式 之 中 的 马 克 思 , 深 人 研 究
由性 ,人 异 化 为 资 本 了 。 于 是 ,在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方
式 之 下 ,一 方 面 是 客 观 的 物 的 存 在 , 也 即 是 资 本 , 另 一 方 面 是 主 观 的人 的 存 在 。 当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方 式 占统 治 地 位 的 时 候 ,人 的 存 在 从 属 于 资 本 的 存 在 。 而一 当社会 生产 达到一 定程 度 ,资本 和人 的矛盾 达 到 顶 点 ,2 人 阶 级 自觉 到 自身 的异 化 ,从 而 联 合 起 1 2 来 ,将 资 本 置 于 无 产 阶 级 联 合 体 的 控 制 之 下 。这 时 工 人 就 得 到 了 解 放 ,也 就 实 现 了 自 由 。 工 人 必 将 作 为 一 个 阶 级 整 体 得 到 解 放 ,这 样 的 解 放 也 就 在 现 实
1 ] 洛克曼. 马克 思主义之后 的马克思 0 l 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 .第 l]
[ .北京 :东方 出版社 ,2 0 .2 6 M] 08 3.
3卷 [ .北京 :人民 出版社 ,19 .2 . M] 95 2
‘ ‘ 改变 世 界 " 的 两 个 隐含 维 度
《 于费 尔巴哈 的提 纲》 第十一条 的理解 关
种 世 界 观 念 , 人 们 就 必 须 充 分 解 释 世 界 。 这 就
是 说 , 马 克 思 在 谈 他 的 ‘ 变 ’ 时 ,他 依 据 了 一 改 种 完 全 确 定 的 解 释 世 界 的 方 式 , 由 此 可 见 , 这 句

费尔巴哈第十一条的提纲

费尔巴哈第十一条的提纲

第一种理解模式——从“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改变世界”三块来理解首先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之中的“哲学家们”指的是德国的哲学家们,主要是指黑格尔之后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们,如施特劳斯、施蒂纳、鲍成尔、费尔巴哈等,马克思并不把自己包含其中。

然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是什么含义呢?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在其《提纲》之前和之后的一系列著作的一些原话:对于黑格尔,马克思说:“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

”对于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说:“尽管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们满口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而实际上他们是最大的保守分子。

”因为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改变意识就等于改变现存的东西,社会批判的任务只不过是改变人们的意识,他们满口的“展撼世界”的词句,实际上只是用词句来反对现存世界的词句,绝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

他们“归根到底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也就是说,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

”“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家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间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至于费尔巴哈,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在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的全部推论无非是要证明:人们是互相需要的,并且过去一直是互相需要的。

他希望加强对这一事实的理解,也就是说,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先前哲学家们的批判,对他们那种倾向于思辨地理论地解释世界、去理解现存世界而未想要推翻它的批判。

那么又如何理解“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改变世界”呢?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是有特定含义的,是与无产阶级、“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的“历史任务”相联系的,是同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统治、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相联系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研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研究

一、对《提纲》第十一条表面含义的理解《提纲》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寥寥数语,看似很简单,也看似是《提纲》中最浅显易懂的一句话。

但它作为马克思的墓志铭,其中体现了马克思深刻、丰富的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期间,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不可谓不是《提纲》的画龙点睛之笔。

首先,从这句话的语言表述来看:这句话会使人们意识到其感情色彩以及其对世界改变的决心和意志,从而为这句话中展现出来的现实和使命感而触动。

一方面,它展现了马克思不满意于过去的哲学家;另一方面,它反映出一种行动感和使命感;不只是如此,它反映出因为将问题症结找到而造成马克思改变自身的一种深刻认知。

它清晰地反映出,马克思已经开始从根本上转变其思想。

再者,从这句话表达的内容来看,“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之断语,这不只是马克思总结和评价过去哲学家从事的工作,关键是他突破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点,它象征着马克思摒弃了过去哲学家的缺陷和不足,基于这个基础,他将问题中最至关重要的内容抓住,指出相较于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不同的历史使命,也可以说他已经将新问题提出。

因而,在人们将“马克思哲学革命”问题解决,或者对马克思哲学和过去哲学的本质区别进行寻求时,都对这句话做出的诠释给予了高度重视。

然而,这句话很多人仅仅是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它,他们把它解释为: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是借助各种方式对世界进行解释,而马克思的哲学看法可以将世界改变。

如果这样去理解,那就误解了马克思本意,也就是认为,哲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解读世界”的哲学,另一种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的哲学则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而其他哲学只是“解释世界”的哲学。

二、对《提纲》第十一条深刻内涵的解读(一)正确理解《提纲》的前提正确地把握《提纲》第十一条的内涵,我认为有必要弄清这样两个问题。

其一,《提纲》第十一条中所提到的“哲学家们”,是特指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而不是指马克思之前的全部哲学家;并非说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是借助各种方式对世界进行解释,而不是去对世界进行改变,而是指的黑格尔等哲学家借助各种方式对世界进行解释,而并非借助革命实践对德国世界改变。

也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理解

也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理解

也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理解
1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费尔巴哈的简介:
费尔巴哈(Ferowicz ibn Bakr),清代伊朗伊斯兰教的伟大思想家,被
认为是现代伊斯兰重要的哲学家,他是伊斯兰学界的知识精英,他的
思想深刻影响了今天的重要伊斯兰学校思想,如哈里发派的伊斯兰穆
斯林学校,以及吉赞布雷克派伊斯兰学校。

(2)费尔巴哈的学术成就:
费尔巴哈是一个伟大的伊斯兰学者,他写了大量的文章,其中最著名
的是《萨达维先生》。

他也编辑了著名的“易斯套宗”,有效地将哲学、伊斯兰学、常见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的一部有规模的学
术作品。

(3)费尔巴哈的学术思想:
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他认为伊斯兰教学者应该
使用客观、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宗教,应该以求证为主要原则,把宗
教研究从死板的观念和科学发展中拯救出来。

另外他还指出,在理论
上必须结合宗教和现代科学;在研究上要遵循正确的研究方法;在学
术传播上,要重视辅导和教育等等,因此他的学术思想不但影响了清
代的伊斯兰思想,也影响了今天的穆斯林思想。

(4)费尔巴哈的未来意义:
费尔巴哈的思想不仅是穆斯林伊斯兰学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今天的伊斯兰思想,比如吉赞布雷克派伊斯兰学校,在有关宗教研究方法上都受到其影响,他的思想也促进了跨文化对话与理解。

总之,费尔巴哈是伊斯兰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当代伊斯兰世界乃至跨文化对话都有重要影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解读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是《德国意识形态哲学批判》中的一条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对该提纲进行解读,论述费尔巴哈对宗教与哲学的分析和批判。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们最为发展和形式化的思维方式。

在人类的认识发展中,宗教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媒介作用,满足了人们对于超越自然、超越有限存在的无穷思维和无限欲望的需求。

宗教提供了人们与神性之间的纽带,成为了人们信仰的对象和见证。

费尔巴哈也指出,宗教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对自己本性的幻想和夸张。

他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将人类自己的本性投射到神性上,并将神性与人的本质混为一谈。

宗教在神圣化自然、物质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也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宗教使得人们将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外化到神明之中,导致人们对于解决问题和改变现实世界的自我能力缺乏信心与勇气。

费尔巴哈进一步指出,宗教的幻想和虚构性使其成为了对于现实的掩饰剂,它试图通过超验的存在给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安慰和希望。

然而,宗教作为人类的集体幻想和精神幅剪,存在着严重的过度精神劳动和神秘主义的倾向,追求的是虚幻的理想和超验的存在,而非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利益。

对于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与哲学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宗教作为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是对于人类无限欲望和无限思维的满足和响应。

而哲学则是对于宗教思维方式的反思和超越。

哲学试图通过理性思维和辩证法的方法来解构宗教中的神圣和神秘,并从中找到更为本质和真实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

费尔巴哈也批评了哲学在宗教批判中出现的问题。

他认为,哲学的批判往往仅仅停留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消除宗教思维方式的影响。

这是因为哲学也受制于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往往停留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没有真正触及到现实社会存在中的问题和矛盾。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对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虽然满足了人们对无限欲望和思维的需求,但它也存在着幻想和虚构的问题,使人们远离了现实生活的关切和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分析与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分析与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分析与读后感《提纲》共有十一条,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包括第一、二两条。

马克思在这部分中,从总的方面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不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二部分是分论,包括第三至第九条。

马克思在这部分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揭露了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第一次阐明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等重要问题,还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第三部分是结论,第十和十一两条,这两条是对整个《提纲》的总结。

马克思在这部分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

第一条在第一条中,马克思着重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它们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在这一条中讲了三层意思:第一,揭露旧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单纯地看作认识对象,不把它首先看作是实践的、改造的对象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把认识的对象看成是客观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正确的。

但是,它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三个词,在费尔巴哈的著作中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客观世界说的,也包括客观存在着的人。

费尔巴哈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就是说,它把事物、人、现实社会等当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纯客观的对象去理解,或者离开实践把人本身只看成是用消极的感性直观去认识对象的感受主体。

费尔巴哈曾明确地说过:“意识是一面镜子”。

他对事物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他不是把现实事物当作人的实践的对象,并在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能动地去改造它和理解它。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理解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理解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理解第十一条提纲由印度学者费尔巴哈(Al-Biruni)在1031年撰写,它是一系列有关太阳系运动学说的汇总文件。

费尔巴哈在其中对太阳系中行星和星云的移动和变化作出精确的测量和计算,提出了有关地球和太阳运动的重要论点。

其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现在被称为“太阳场模型”的概念,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所有其他天体都有围绕它运行的共同轨道。

第十一条提纲的理解是,费尔巴哈对于太阳系的运动学提出了重要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太阳的中心性,以及太阳系中其他天体围绕太阳的共同轨道运动。

这项理论也被用来推断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地球轨道和位置。

费尔巴哈的理论对现代天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论文是一部真正的科学发现,影响了以后的伽利略、牛顿和洛必达等人,使科学家们能够以一种科学的方法解释太阳系的运动。

他的见解推动了一系列天文发现,并提出了后来科学家们用来证明太阳系的复杂性的指导原则。

费尔巴哈的理论最初是在宗教和古老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他发现了更多的科学和本质,让他能够大量收集数据、检验理论和获得结果,从而建立起这一重要的天文理论。

费尔巴哈的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属于数学和实验的完美结合,有力地验证并论证了他的见解。

费尔巴哈的见解对现代科学仍然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学的发展,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使它变得更有效、更精确。

他的理论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赞扬,他也被认为是太阳系研究的先驱和鼻祖,启发了今天的科学家们对太阳系更深入的探索。

总之,第十一条提纲的理解是,费尔巴哈在十一世纪对太阳系提出了重要的论点,其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太阳的中心性以及太阳系中其他天体围绕太阳的共同轨道运动。

然后,他的理论最初是基于宗教和古老的知识,最终也影响了以后许多科学家们对太阳系的探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一解读资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一解读资料

《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解读第一条:1.首先批判了所有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将研究的客体认为是与人类活动毫无关系的,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而看不到改造与被改造的方面。

2.批判了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人的能动性,但是却将其过度夸大,看作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精神。

3.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他提出研究感性客体即客观事物,但是没有正确认识人的实践,将其与狭隘的犹太人谋利经商的活动等同起来。

同时认为人的活动仅仅是理论的活动。

这两点描述的是其实践观点的缺陷。

第二条:马克思的这句话指出了真理的实践标准问题,实践标准具有唯一性,离开实践就是吊诡、虚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没有通过实践,与现实相脱离的思维的真理性是无从考证的,探讨这些问题在他看来是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经院哲学又称“烦琐哲学”,是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一套唯心主义理论,认为经学是为神学服务的,到后来被引申为“无意义的”。

)第三条:否定了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强调要看到人在实践中改造自己也改造着社会环境,教育与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

第四条:肯定了费尔巴哈看到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异化的产物,但是没有提出其社会根源、如何解决既消灭宗教世界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提出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就是说宗教世界其实是世俗世界自我矛盾的产物,具体指的就是阶级矛盾导致社会不平等带来的压迫,因此人们寻求虚幻的寄托来达到心灵的满足。

因此要消灭“神圣家族”,就要在“世俗家庭”中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现实和人间世界,消除阶级对立、剥削和压迫。

第五条:这句话指费尔巴哈反对和批判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哲学研究对象,主张哲学应研究自然界和现实社会。

但他不是把人的活动首先看作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这就必然使他和其他旧唯物主义者一样,在社会历史领域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因此,消极的直观性是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解读

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解读提纲第十一条详细阐释了费尔巴哈对人类观念的深刻理解和对个体意识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费尔巴哈的观点。

一、费尔巴哈对人类观念的理解在提纲第十一条中,费尔巴哈提到“人类观念的深刻本质”。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观念的根本和深远意义。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观念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产生的影响。

这一理解要求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人类观念,而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认知层面。

二、个体意识的重要性费尔巴哈在提纲第十一条中还指出了个体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意识是人类观念的核心和来源,是社会意识的基础。

这一观点彰显了费尔巴哈对个体的尊重和重视,他认为个体意识的发展和壮大对于整个社会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观念和个体意识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个体意识的发展,尊重每个人的独特观念和思想。

只有在个体意识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的情况下,社会意识才能得到提升和进步。

总结回顾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人类观念和个体意识的重要性,也更清晰地认识到了个体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理解人类观念,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和重视每个个体的意识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从多个角度对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进行了全面解读,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了阐述。

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不仅仅是对人类观念和个体意识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更是在思想和哲学理念上引领着我们思考人类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人类观念和个体意识的意义。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费尔巴哈对人类观念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十一条的研究述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十一条的研究述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十一条的研究述评作者:刘佳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6期刘佳,(1985—)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摘要:《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十一条的理论内容是对《提纲》的概括和总结,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引起的革命变革。

通过对近年来关于《提纲》第十一条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在理解上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对此本文从新的角度,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更好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质。

弄清马克思自身思想的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具有里程碑似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家们;解释世界;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彻底地摆脱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一个崭新的世界观已经接近形成。

恩格斯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231。

《提纲》的第十一条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重视实践,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就是为了给革命的无产阶级寻找一个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哲学只有成为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目前,中外哲学家们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家们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这一层面上,而没有真正地去致力于改变世界。

对此,学术界争议很多。

有人认为,《提纲》的最后一条表明了马克思持一种“哲学终结论”的立场,也有人把其中的“哲学家们”,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家们,即不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哲学家;也有的认为是包括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在内的所有过去的哲学。

对于“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诸多学者们的理解更是不甚相同。

为此,文本将对《提纲》第十一条中的“哲学家们”和“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加以分析和解读。

一、关于《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这一行为主体的研究赵家祥在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中指出:他所认为的“哲学家们”,不是指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而是特指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家。

穿越旧哲学的迷障-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解读

穿越旧哲学的迷障-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解读

穿越旧哲学的迷障: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解读【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撰写正标志着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

本文试图解读《提纲》中的第十、十一条,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所阐发的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

【关键词】实践;旧唯物主义;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记录自己思想的一个笔记,马克思哲学新视角生成于1845年。

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通篇明确地区分了新旧唯物主义,通过二者的对比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并通过人的实践现实地改造世界,是马克思的哲学论纲的精髓,也是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实践的转向”。

梅林在1897-1898年发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一书中把《提纲》第十条、第十一条这两条解释为马克思“打算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革命的工具来把资产阶级社会改造成为社会化了的人类。

”可见这两条在《提纲》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这两条被公认是整篇的一个结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出发点的不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阶级基础,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是说旧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的。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使马克思哲学超越传统哲学,成为一门面向整个人类社会、指导整个人类社会实践的科学。

《提纲》第十一条马克思强调了哲学应把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言简意赅地阐释了改造世界是哲学的根本任务的原理,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

如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如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如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是:宗教和哲学的批判——费尔巴哈的思想意识形态研究。

巴哈马息息相关的就是“宗教和哲学”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则是融合了伊斯兰教传统和古希腊哲学的理论结果,可谓连接东西方,贯彻宗教和哲学。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使西方哲学统一段先进的文明,而东方宗教思想则催生了一种新的佛教宗教思想,使得费尔巴哈的思想更加活跃。

他反对各种唯物主义理论,着重强调个人和家庭价值,从而有助于建立强大的西方社会。

费尔巴哈的哲学出发点是,宗教的教义应该被理性的批判,他指出宗教不只是一种不能进行质疑的信仰,而是必须根据实践而发展的理性学科。

这种批判不是反对宗教本身,而只是反对一些普遍的宗教空想,以及提倡依赖宗教信仰来解决公共问题的潜在错误。

因此,费尔巴哈强调“伊斯兰教属相信,必须联合理智和良知以建立客观的基础认识,这才是真正有助于促进共同福祉的基础”。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被称为“宗教和哲学的批判”,他提出的宗教和哲学的批判,不是一种质疑宗教本身,而是要求宗教认识应该结合实践而再变革,并且要以理性为基础,强调在实践中建立客观的基础认识,最终促进共同福祉。

总而言之,费尔巴哈的“宗教和哲学的批判”,不意味着他鼓励放弃宗教信仰,而是强调人们既要维护宗教,又要结合实践,在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宗教认识,实现社会进步和共同福祉的目标。

解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解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解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强调,政治权力要真正服从于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秩序。

这一观点表明,社会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性因素,可以调动大众的活力和激发社会的改变力量,促进社会的振兴,实现进步与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政治权力的真正服从是建立相应的社会秩序的必然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
马克思认为,反应迅速的政治法律制度及效果显著的强大机构建设是有效保证秩序服从驱
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建立秩序有序的社会环境,政治机关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政策、
管理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服从社会发展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费尔巴哈曾认为,公民的自由以及一个统一的政治制度是实现进步的重要条件。

而马克思
的观点,则另辟蹊径,把政治权力服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他着重指出,只有政治权力真正服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需
要社会秩序,仅有这样的政治权力和这样的社会秩序,才能实现社会的振兴、进步与发展。

总之,社会秩序的建立是政治权力真正服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之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必须建立一个有秩序的、
能够服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一种新解读的开题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一种新解读的开题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一种新解读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老师:今天我将会向您们介绍一种新的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解读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探索,我们对于费尔巴哈的思想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

这篇论文力图从以往的耳熟能详的解读中脱离,提供一个更加深度和新颖的角度。

首先,让我们来复述一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内容:在传统哲学中,物质被理解为真实世界的本体,精神被当作物质的属性。

费尔巴哈的原则是将人类真实存在之物质与人类社会存在之物质加以区分开来,并承认人类社会存在之物质的根本意义。

从传统哲学到费尔巴哈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取向。

在这种思想取向中,人类社会存在之物质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费尔巴哈深刻剖析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性。

可以说,这一思想取向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和创造性。

本文,将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新解读是什么?构建文章的逻辑和思路,即结合现代社会的具体情境,重新审视与诠释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

具体来说,本文将结合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为大家介绍费尔巴哈思想中的本原意义;其次,提出新的解读思路;第三,阐释现代社会中的“物质”与“精神”,并将这些现象与费尔巴哈的思想加以对照;最后,展开对于费尔巴哈思想的哲学启示的探讨。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新解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将会在论文中结合我们所处的当代社会,重新解读这个已被广泛接受的理论问题,并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样的探讨,期望为我们深入理解费尔巴哈的思想提供新的思路,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解读[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改变世界”有其特定的语境——对于现存世界应持辩护态度还是根本否定立场,怎样才能实现对现存世界的根本否定。

把马克思的理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其他种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拓展与深化对“改变世界”的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解释世界、改变世界
马克思庄严的宣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的这最后一条被中国学者极为频繁地引用,“改变世界”也被中国众多学者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特征。

对《提纲》中的“哲学家们”的具体所指和适用范围,中国学术界颇多争议。

有人认为,《提纲》的最后这一条表明了马克思持一种“哲学终结论”的立场;有人把其中的“哲学”理解为“包括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在内的所有过去的哲学”;有人认为“哲学”特指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

虽然学者们对“哲学家们”的具体所指分歧甚大,但几乎没有异议的是,可以把马、恩明确地批判过的德
国青年黑格尔派划归于“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哲学家们”。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马克思认为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只是”“解释世界”,或者说,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认定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只是”“解释世界”?
一、德国青年黑格尔派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分歧集中在对现存世界的理解与态度上:首先,马克思“唯物地”“解释”现存世界,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青年黑格尔派则认为,观念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其次,马克思“唯物地”“理解”对世界的“改变”,致力于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青年黑格尔派则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

再者,马克思认为,必须“唯物地”“实现”对世界的“改变”,用物质力量摧毁物质力量;青年黑格尔派却“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事实上肯定了现存世界本身。

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与“改变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与德国青年黑格尔派一样,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对现存世界(资本主义社会)持辩护立场,因而也“只是”“解释世界”;不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其独特的“辩护实现方式”。

1、阶级立场与“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巴黎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家们不同的是,在开始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之前,他就已经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了。

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的。

沿着这样的思路前行,他很快发现,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与“当前的经济事实”明显地发生了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2、理论的彻底性与“改变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在理论上是不彻底的。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却没有说明这个事实,而是像神学家一样,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与国民经济学家把私有财产作为一个无须考察的既定事实不同,马克思把私有财产归结为异化劳动: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事实上,它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把异化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根据,当然有其无法解决的理论困难,但是,重要的并不在于马克思把私有财产归结为什么,而在于马克思认为它需要归结,而不是无须说明的事实。

3、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与“改变世界”
国民经济学在理论上的不彻底性导致了其对待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历史的态度以及为现存世界作辩护的态度,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恒地存在下去。

4、思维方式与“改变世界”
国民经济学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历史态度是与其抽象地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相一致的。

被这种思维方式支配了的国民经济学家们热衷于讨论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只看到各个阶段的生产的“共性”,而忘记了其本质的差别。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忽略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及资本形式的特殊性形成鲜明对照,马克思明确区分了下述三种“过程”:(1)劳动过程(2)价值形成过程(3)价值增值过程
三、种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与“改变世界”
如果说马克思的“解释世界”中的“解释”有其特定所指,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说明”,那么,“改变世界”中的“改变”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具体内涵,而它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做”或“实践”。

对此,可以通过马克思的理论与其他种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比较来加以说明。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而扬弃私有财产必须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

基于这种自觉,马克思并未一味地谴责资本主义制度,
而是首先肯定其历史进步性、必然性与合理性。

马克思的这种立场,与封建的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走向一种自我否定,而这种否定是“内在的否定”。

这与那些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此,共产主义只有在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来实现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把无产阶级视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并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构想的精髓在于,既不像封建的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那样开历史的倒车,也不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那样主张对社会的点滴改良,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历史成就及其内部矛盾的基础上实现对它的根本否定——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四、几点结论
通过对马克思的理论与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资产阶级经济学及其他种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其一,马克思的主要意图并不在于解释社会意识如何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而在于指明社会存在领域的变革相对于社会意识领域的变革的优先地位。

其二,马克思的“改变世界”有其特定的问题语境,因此,《提纲》第十一条中的“解释”、“改变”都有其丰富的具体内涵——前者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说明”,后者也不能在一般的“做”或者“实践”的意义上作出过于宽泛的解释。

其三,准确理解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思想,有必要越出哲学的学科边界——“改变世界”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哲学观,而且还内蕴了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

总之,“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思想总纲领。

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为“改变世界”而不懈战斗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