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摘要】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本文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以及成因几个方面介绍了四

川盆地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特征成因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地海拔多

在 1000 米~ 3000 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 750 米。地表广泛出露红色岩系,称为红色盆地。它是我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

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500 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中国最大外流

盆地。面积 26 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

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

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

一、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

较稳定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

5 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 3.7 亿多年的志留

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

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

为陆。2.7 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

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

(一)早期台地形成

1.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

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

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作用。

2.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

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

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3.早震旦世末,澄江运动有强烈的岩浆侵入、火

山喷发以及剧烈的块断运动。同时在山间或山前洼地

堆积了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和中酸性

火山岩建造。四川盆地及其以东大范围抬升、剥蚀,发育区域不整合面。澄江运动后,该区地壳才处于相

对平稳状态,脱离地槽阶段进入地台发展阶段。

(二)晚期台地沉积阶段

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为四川盆地地史上至为重要

的盆地过渡阶段,属克拉通台盆性质。而其西部,北

部海域构造发展极为活跃,很明显受到中特提斯构造

发展的影响。整套地层与下伏早二叠世为角度不整合(海槽区)和假整合(台盆区)接触。晚二叠世,四

川盆地区地势总体仍为西高东低,海水从早期到晚期

经历一次进退旋回,沉积多为海陆交替相潮坪沼泽含

煤沉积和灰泥坪沉积。

古新世盆地继续萎缩,沉降中心无明显迁移,与

晚白俄世连续沉积。始新世中、晚期,发生强烈上隆并褶皱,川东地区北东向构造带在喜山中幕形成并定型,龙门山山前冲断褶皱带形成多阶段、多层次滑脱、深层控制浅层的陆内俯冲龙门山式模式。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的发育,在喜山期亦具多期构造叠加现象。

这些造山带推覆体的侧向挤压和冲断的构造加载及巨

厚沉积物重力负荷的联合作用从多个方向控制了四川

盆地内的沉积和构造变形,从此本区进入了以剥蚀为

主的构造演化发展阶段。

(三)晚新生代盆地演化形成阶段

本阶段四川盆地继承性地发展原型盆地构造活

动,此时期四川盆地已成为青藏高原东侧的大型盆地,青藏高原的陆内汇聚缩短以及高原和扬子之间的右行

剪切运动对四川盆地的晚新生代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第四纪时期,在四川盆地内部龙泉山以西发生

了北东向的第四季断裂和第四纪断陷盆地(成都盆

地)。

三、四川盆地的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无论从构造还是从地貌上看,都是一个典

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

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

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

达 3000~4000 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

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中生代末期的四

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

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

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

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

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

外流盆地。具体来说,四川盆地的成因主要受小行星撞

击的影响。

(一)断层与褶皱

这颗于中生代时期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不但直接形

成了断陷型的四川盆地,而且还对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大

地构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它那巨大的冲击,

使盆地的西部直至南部形成了一条非常强烈的南北走

向(经向)挤压带,均由单式或复式褶皱构成。受其

力的影响,造成有扭性断裂与它斜交,象西南部与青

藏高原地质构造相衔接的逆断层、走滑断层和不明性

质的断层等,并主要集中于东经102°~ 103°30'之间的撞击受力面上,以中国四川西部的大雪山为主体一

直延伸到云南中部的川滇南北构造带,受其直接影响

以及印度板块(加上惯性作用)的向北推挤,在盆地

西部形成了沟深壑险的横断山脉,南部则形成了绵延

不绝的云贵高原。在撞击受力面上的盆地东南部,则

断层不发育。另外,盆地东北部受冲击的惯性影响,

其边缘地区向盆地推覆的逆掩断层发育并伴有紧密褶皱,而西部地层在冲击的破坏下则形成了许多从三叠

纪侏罗纪的构造混杂岩、碎屑岩、碳酸岩盐、中基性

火山岩和外来块体等,组成了混杂堆积带及侏罗、白

垩系的山间磨拉石。并且,盆地西部边缘因冲击而造

成的基底断陷则形成了龙门山前的凹陷。

(二)陆核

因为陨落后的小行星体积较大,质量和整体结构

较紧密并且稳定,承荷力好,再加上由于冲击力造成

的古老地层的部分翻起,使其周边有一些高年龄值的

变质岩和超基性岩出露,所以该地区的基底在以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