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释义(5篇)

合集下载

学校校训解读

学校校训解读

学校校训解读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其校训是学校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校训的含义和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更是对学生日常行为和人生态度的要求。

本文将结合自身体验和观察,对学校校训进行解读。

一、我们的校训学校的校训是“勤奋、诚实、创新、共享”。

这个校训简洁明了,旨在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坦诚待人、积极创新、乐于分享的品质。

二、勤奋的意义勤奋是学校校训中的重要品质之一。

它要求学生严谨对待学习,持之以恒地投入时间和精力。

勤奋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更能培养学生对待事业和生活的态度。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三、诚实的价值诚实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也是学校校训中的重要内容。

诚实要求学生不撒谎、不作弊,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诚实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只有真实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积极改进和进步。

四、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学校校训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学校希望学生能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善于创新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五、共享的意义共享是学校校训的最后一项要求。

共享要求学生乐于分享知识和成果,帮助他人成长。

共享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只有与他人携手共进,才能走得更远。

六、勤奋、诚实、创新、共享的结合校训中的勤奋、诚实、创新、共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勤奋的学生会更加坦诚,因为他们知道付出和成果是成正比的;诚实的学生会更加勤奋,因为他们明白只有真实面对自己才能取得进步;创新的学生会更加乐于分享,因为他们知道创新是源于共同的智慧。

七、校训的实践意义学校的校训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准则。

只有将校训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校训的实际作用。

勤奋在获得更好成绩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和毅力;诚实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直和责任感;创新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共享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校训

校训

校训: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一、拟定理由:1人生在世,就是两件事:做人与做事。

《论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认为,以诚做人,以信待人,并要认真踏实做好每一件事,你就一个成功的人。

将“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作为桦南县第六小学的校风,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将育人作为工作重点和工作的努力方向。

2简洁、明了、易记、好懂,适应小学教育特征,对人的终身有指导作用。

二、解读:“诚信做人,踏实做事”1诚信:(1)《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诚实、守信用。

(2)《品德与生活》课本解释为:不虚假,心、口、手一致,当你说的话就是你心中想的,你所做的又与你所说的一样,或者努力向你所说的方向靠拢,就是诚信。

2踏实:即切实、不浮躁。

《朱子语类》卷四十:“尧舜便是实有之,踏实做将去,曾点只是偶然绰见在。

”由此可见,踏实处事,从点滴做起,认真付出才能避免眼高手低,扎扎实实的学到本领。

作为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便是踏实学好本领的阶段,有了踏实的学习态度、认真务实的精神,一切发展才皆有可能。

3做人:待人的态度,处事的标准,道德准绳,良心底线,与外界和谐相处……都属于做人的范畴。

4做事:包括学习、工作、生活。

每个人都应“想做事、会做事、做成事”。

5做事与做人的关系:做事能体现、反映出你的做人;做人的影响、甚至决定你的做事;做人是本质,做事是表象。

校训:厚德明理勤学进取校训解读(一)我们的校训是“厚德明理,勤学进取”。

厚德就是心胸宽广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谓之厚德。

明理就是明察事理,懂道理。

勤学就是勤奋努力的学习。

进取就是向着一个目标不断前进。

校训中把“厚德明理”放在前,是因为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拥有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才能培育学子成才。

教师,一直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赞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所以我们要在育人的同时,不断"自育",厚德才能载物,明理才能育人。

校训内涵释义

校训内涵释义

文明勤奋严谨求实——遵化市平安城中学西校校训解读遵化市平安城中学西校,创建于1956年,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它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前行,藉着永不褪色的信念,秉承“文明、勤奋、严谨、求实”之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办学宗旨,形成全面发展,成功激励的办学特色。

五十年薪火相传,厚重的历史积淀凝结深邃的文化特质;五十年励精图治,平中人开拓创新树立一座座坚实的里程碑。

文明:《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周易》强调:“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一个人的为学修业是以品德的涵养、修炼为前提,人格完善之基本,是人生教育之基础。

故《尚书。

君陈》有云:“至冶馨香,感于神明。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我校将“文明”臵于首位,将“做人”放在“做学问”之前,一方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德育优先的基本原则;也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一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勤奋:就是“勤勤恳恳地努力学习”。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勤奋就是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扬帆济世的进取精神,它倡导师生勤于工作和学习,立奋发向上之心志;培养学生铸就坚毅刚强之品格,未来人生知难而上,遇挫不馁,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

严谨: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求真务实。

古语有云:“博弈之道,贵乎严谨”,可见严谨对事物发展结果的决定性作用。

它要求师生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扎实的作风,脚踏实地的精神;反对敷衍塞责、马虎应付的态度和轻率浮躁、急功近利的作风。

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一个有科学道德和学术道德的人。

求实:即追求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歌德曾说:“思想活跃而怀着务实的目的去进行最现实的任务,就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事情。

校训释义

校训释义

学校简介(补)校训博学至爱厚德明理校训解析校训乃一校之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标志性体现,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

我们将用校训精神构建校园文化,用校训精神激励全体师生:博学至爱,担民族重任;厚德明理,做时代主人。

校训:博学至爱厚德明理“博学”: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意谓为学者应广泛学习,博采众长,学识渊博,方能集成大家。

“至爱”:出自古语“大道至简,大医至爱,适者有寿,仁者无敌”,意谓成就“苍生大医”者必有至纯至真至诚之爱心。

至,是极致的意思。

至爱,可理解为爱的最高境界。

至爱就是倡导我们要以一颗感恩的心爱父母、爱集体、爱祖国、爱人类、爱大自然。

“博学、笃行”源自?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意思是要广泛学习,亲自实践。

厚德,源出《易经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得品德,完备的人格,承担建设国家的重担。

崇德尚美,务实图强,创新致远。

以“厚德”为训,体现以德为首,以德治校。

“明理”:古人云“理则明,明则能变矣”。

我们提倡明理,就是主张学生通过读书求知,明白什么事值得去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讲究礼节、礼仪、礼貌,行为举止大方、得体、适宜。

明辨事理,讲清道理,探求真理。

“礼”是学生现在和未来“行”得法则。

明理就是要求师生能做到诚实明理,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做到心中有他人,做高尚的文明人;心中有祖国,做爱国的中国人;心中有理想,做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厚德和博学是德和智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升华,方能德才兼备。

砺志与笃行则是理想与实践的关系,实践必须有理想作为航标,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走进校门,你就会看到教学楼墙体的上方有一个显赫的标志,那就是我们实验学校的校徽,圆形构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全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标志是由字母“Y”和“M”为元素创创意而来,取玉门的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了“玉门油田外国语实验学校”,标志的外型似一个正在看书的学生,图案商贩的红色的圆象征着旭日东升的太阳,意味着键入学堂的学生有如阳光般灿烂的未来,绿色寓意着教育事业的园丁雨露对学生的培育之恩。

校训释义

校训释义

校训:厚德至善,博学致远。

校训释义:
1、“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体现了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至善”来源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为最崇高的善,一般都认为它是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的。

“厚德至善”强调的是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灵魂作用。

2、“博学”语出《礼记》,《礼记.学记》篇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其意思为热爱学习、学习领域广泛和学问渊博等。

“致远”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在这里就是“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事业抱负”的意思。

“博学致远”强调的是学识修为的重要性,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达至人生美好的境界;只有静下心性潜心求学,博思审问,博采众长,才能高瞻远瞩,实现远大的理想。

3、整个校训突出德育为首、尊重知识的教育理念,和我校“XXXXXXXXX”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和我校“XXXXXXXX”的教学目标相互呼应。

《三风一训5篇范文》

《三风一训5篇范文》

《三风一训5篇范文》第一篇:三风一训官地小学“三风一训”校训。

诚信为人,务实做事。

校风。

让读书成为习惯。

教风。

敬业爱生,进取奉献。

学风。

自主合作,乐学善思。

官地小学“三风一训”校训:诚信为人,务实做事。

校训说明:务实做事、诚信做人是通向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

诚信做人是融入社会的最好请柬,踏实做事是回报社会的最佳表现。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敢于承担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

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珍惜学习时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完善的人格品质。

校风:让读书成为习惯。

校风说明:读书。

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的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就全人类而言,应如高尔基的名句。

“书籍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良好的习惯渗透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条件。

“建书香校园,育祖国英才”是我校的办学理念。

教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教风说明:敬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否则就会误人子弟,教师不仅要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更应视之为一个毕生追求的事业。

爱生——古人言。

“亲其师,信其道”。

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进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原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渊博的文化修养,研究教育理论,还要努力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法。

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

教育事业是奉献的事业,需要教师有默默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

学风:自主合作,乐学善思学风说明:“自主合作”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乐学善思”是学生个体具有的旺盛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通过学风,我们要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学习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尤为重要;既要善于自主思考和实践,也要善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勤奋学习是人生的根基,能吃苦才能成大事,热爱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动力。

校风校训5篇[修改版]

校风校训5篇[修改版]

第一篇:校风校训关于公布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标的通知各部门:为进一步明确我校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开展了征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标的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在广泛征集、认真遴选、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最终方案,现予以公布。

一、校训:自强奋进二、校风:求实创新三、教风:敬业厚生四、学风:明德善学五、校标:(见附件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标是学校所遵循的价值追求和倡导的教育理念,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体现着学校的内涵。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标的确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树立形象、塑造品牌、凝聚力量,形成办学特色,促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望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熟悉内容,理解内涵,努力塑造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

附件一: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标释义一、关于校训——“自强奋进”的释义“自强”一词,源于《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意指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如大自然日月运行不息那样,自我努力、奋发图强。

“自强”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

“自强”,是一种自我激励、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是一种不甘人后、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时代精神。

《淮南子·修务训》中说:“不自强而成功者,天下未之有也。

”“自强”是一种不畏困难的勇气,顽强拼搏的意志,自尊自信的品格,它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目标和志向,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

“奋进”一词源于三国时期曹植的《蝉赋》:“翳轻躯而奋进兮,跪侧足以自闲。

”“奋”者,振作而鼓劲,“进”者,不停步,不停顿,勇往直前。

“自强”当“奋进”,“奋进”靠“自强”。

将“自强奋进”作为我校的校训,寓意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师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为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和师生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打造成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而不懈追求,开拓前进。

学校“一训三风”释义

学校“一训三风”释义

学校一训三风释义《一训三风》释义1、校训:立德树人启智求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

启智求真就是开启智慧,探究规律,崇尚科学,追求整理,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在。

通过教育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强调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注重启迪智慧,教人求真。

2、校风:笃学善思求实创新笃学善思意即追求广博的知识和渊博的学问,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知行合一。

老师和学生不仅要拥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而且要能够将学习知识应用到行动中,乐于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启示,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求实创新就是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追求新高。

求实是讲究实际,是对实事求是的浓缩,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前进,不断追求新的更高更大的目标。

3、教风:博学善导因材施教博学善导,博学意为广泛的学习,成就渊博学识。

善导就是要求教师在精研的基础上善于灵活教学,运用科学规律和方法教导和启发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对象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都能得到发展。

4、学风:勤奋刻苦善思进取勤奋刻苦就是学生对待学习要不怕吃苦,不怕困难,认认真真,肯下功夫,坚持不懈,努力把各科知识学好,运用好。

善思进取意即思考和进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善思就是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进取则是指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进步和成功的精神。

鼓励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学习,才能够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校训解读

校训解读

校训解读
「勤」奋用功:做学生最重要是勤力读书,当老师教授了知识后,我们应该经常温习,每天准时交功课,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勇」於创新:社会不断进步,求学并非单求书本上的知识,亦应经常讨论,利用资讯科技寻找新知,训练独立的思考能力及具备正确的判断力,敢於承担责任。

「朴」实谦恭:现今社会,消费主义澎湃,做学生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品德,不受外界影响。

爱护大自然,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发展创作及审美能力,陶冶性情,美化生活。

「诚」信友爱:与同学相处要真诚,互相帮助,懂得与别人合作,发挥团队精神。

学校与家庭应紧密合作,使同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领袖才能,培养合群态度。

(精选)校训释义

(精选)校训释义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明体达用,兼善天下。

的寓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要求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责己甚厚,责人甚轻。

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这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

明体达用,兼善天下明体达用是出自北宋胡瑗创造的“苏湖教法”,是宋代影响较大的主流教育方法。

其中“体”是指事物的形质,有本体、理体之意;“用”指事物的功用,含有应用、运用之意。

如李颙所说“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

”“明体”是根本,“达用”是目的;“明体”是认知,“达用”是践行。

“按我们对它的理解,就是要识大体、明规律、懂规则,自觉按规律和规则行事,主动应用规律和规则造福于社会。

” “体”的内涵十分丰富,“用”的范畴非常广泛。

“体”有品德之体、智能之体、审美之体,“用”有于己之用、利人之用、济世之用。

“兼善天下”源于《孟子.尽心上》篇中的句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仅求自身之善,还要以天下为己任。

“兼善天下”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志存高远、完善自我、德才兼备、服务社会”。

校训大全——精选推荐

校训大全——精选推荐

校训大全——精选推荐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标志,是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凝练。

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宣示,也是学生修身养性的指南。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精选的校训,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团结校训:1. 和谐:团结是一切的前提,和谐是一切的源泉。

唯有团结一心,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校园氛围,建设出和谐的学习环境。

2. 协作: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学生们在协作中培养团队精神,教师们在协作中实现教学的最大化效益。

3. 友爱:心手相连,同舟共济。

友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化解问题,解决矛盾,让人们在友爱的环境下共同成长。

二、学业校训:1.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对待学业。

只有对待学习充满敬业之心,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进取。

2. 刻苦:勤奋学习,取得成就。

刻苦是成功的基石,只有肯下苦功夫,才能收获辉煌的成绩。

3. 自强:自立自强,勇往直前。

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三、品德校训:1. 诚信:诚实守信,做人做事踏实可靠。

只有建立起诚信的品德,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并在社会中获得尊重与信任。

2. 守纪:守纪律,遵守规章制度。

遵守纪律是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只有保持良好的纪律,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3. 关爱:关怀他人,积极奉献。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忧愁,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和互助关系。

四、责任校训:1. 自律:自己规范自己,自觉遵循。

学生应该自律,自觉遵守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规划,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 奉献:献身于社会、献身于人民。

每个人都应该有奉献的精神,无私地为他人和社会付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3. 回报: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只有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创新校训:1. 创造:勇于创新,不断突破。

创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勇气去创造,用创造开创美好未来。

2. 实践: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

校训解释

校训解释

b、校训:“明德、知新、求真、养善”明德——“明明德”(语出《大学》)是中国古人对于学校教育所承载的育人责任的概括性描述。

后一个“明”是大的意思,与“克明峻德”(语出《康诰》)中的“峻”意义相近,是指古人崇尚的至高道德标准,也是学子们努力追寻的道德境界。

我们这里的“明德”,“明”用的是前一个“明”的意思,是“知晓,彰显”的含义。

知晓做人的一般准则,发扬光大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追求,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现代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

知新——“知新”(语出《论语》)在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社会化教育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

教育的目的“在亲(新)民”(语出《大学》),学习是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的过程,也是自我改造的过程。

商汤的浴盆上刻着“日日新,又日新”,学习的作用正像洗浴,让我们眼前的生活和更远的人生发生着积极地、全新的、也许是革命性的变化。

求真——古人有“贵真”(语出《庄子·渔夫》)的思想传统。

明辨是非善恶,坚持原则和真理,探求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和它的规律,“求真”既是对于“格物致知”科学精神的秉持,也是对“真善美”至高境界的执着追寻。

养善——“善”是人类文明成果中最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优秀的积极的道德范式,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也应回归到这个目标上来。

一个人在学校这个巨大的熔炉中,陶冶涵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学会与人为善,多做好事,乐做好事,形成优秀人格,这无疑是教育最切合人的实际的成功。

c、校风:“砺志笃行求实致远”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学校,在确立了远大的志向的时候,就应该为即将面对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困难中奋起,在困难中增长才干,“砺”的含义不仅在于这样的过程,更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可贵的一以贯之的恒心和志气。

“笃”是对我们做事的态度和风格的概括——认真而执着,具体可表述为: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有始有终,注重过程,强调细节。

“求实”两个字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追求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追求有实效的结果。

校训解释

校训解释

南刘集小学“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砺德行致良知校风:团结和谐勤思奋行教风:明事明理学风:善思善问校训:砺德行,致良知砺德行:砺志是指磨砺意志的意思,有磨练和锻炼的意思!德行,广泛理解为好的行为准则,或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观念致良知: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校风:团结和谐勤思奋行“团结,和谐”: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特征和工作大局。

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2、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3、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提出“团结,和谐”作为我校校风,原因是我校正在创建民族文化特色校园,旨在让学生知道民族团结对国家振兴、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勤思:源自“差则思勤”。

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就是能力较低就更要努力勤奋的意思。

目前我校趁着现代化教育的东风,校容校貌发生很大变化,但领导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与兄弟学校,尤其是苏南学校尚有较大差距,这就要我们“勤思”。

奋行:学然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

通过“勤思”,我们深知自己不足之处,怎么办,一句话,骏马扬鞭自奋蹄,奋勇前行,见贤思齐。

教风:明事明理明事:就是说教者的工作就是首先要让学生懂事,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也就是让学生从小知道好坏,这是做人的最起码道德水准,明理:就是要学生明察事理,懂得道理。

校训含义

校训含义

校训含义:
团结:词义为: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

大双完小为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讲团结。

要做到与群团结、师生团结、师与师、生与生之间的团结,上下左右要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干好工作的基础,讲团结就要互相帮助,班内校内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进取:自强不息,开拓进取。

进取是楚文化“和衷共济,发愤图强”精神的浓缩,是长江“奔腾不息、百折不回”精神的凝炼。

意在倡导师生修身治学,在成长成才、追求真理、建功立业等方面百折不挠,超越自我,永远向前。

勤奋:词义为;不懈的努力。

要完成教育重任,必须勤奋刻苦,不懈的奋斗。

老师要勤奋,认真备课辅导,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书育人;学生要勤奋努力地学习,知识问题是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与骄傲。

俗话说:“勤能补拙”、“天才出于勤奋”,只有老老实实的勤奋努力才能获得真知。

求实:实事求是,诚实守信。

实就是指真实、实际、果实、诚实。

办学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治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尊重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取得成果;育人要诚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总之,“团结、进取、勤奋、求实”这八个字紧密联系,团结是基础,勤奋是精神,求实是态度,进取是目的。

学习进步,干好工
作,没有团结的基础。

勤奋的精神、求实的态度、是达不到进取的目的。

校训释义

校训释义

校训释义为继承和发扬我校的光荣传统与优良校风,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不断焕发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

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

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

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我校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百年校史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

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1932年春,全校师生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

1946年10月迁回武昌珞珈山。

至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包括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校训校风解释

校训校风解释

校训校风解释校训:尚德尚能励志励学“尚德”:“尚”是尊崇、注重的意思,“德”在古汉语中释义为道德、品行、德行、修为、情操和气节。

《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德在这里可诠释为:一为德行,意即美好的道德品行。

二为德育,以德育人。

三为道德,德以修身。

尚德:就是崇尚品德,注重道德品性的修养。

我们将“尚德”列为首位,体现了我校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

寓意我院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尚能”:即崇尚技能。

“尚能”是学校的办学特色。

言传身教为之能,教而有道为之能,授业解惑为之能;学而知之为之能,学而贯通为之能,学而有成为之能。

教师既有课堂教学的能力,又懂专业操作的实际,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学生有知有识、知行递变,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体现。

在“尚德尚能”中,德为人才之基,能为人才之本。

在德能统一的关系中,品德驾驭和监控着才能,使其始终为社会进步服务,发挥着“德为才帅”的作用;才能在优秀品质的导向、激励和发动下,尽可能发挥其潜质和创造性,必将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很好地承担起“才为德资”的重任,这样的人才,必将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励志,源自南朝谢灵运《述祖德诗》“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

励,有奋勉、致力的意思。

励志就是要时常磨炼自己的心志,她包蕴着志存高远、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

励学,即发奋学习。

“尚德尚能励志励学”八字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涵盖了“德、能、志、学”等职业技能教育必不可少的各种因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合乎学院的办学理念和质量方针,与我院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融合,同时也体现了现代职业技能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风:至诚至善唯实唯新“至诚”,出自《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小学“三风一训”[大全5篇]》

《小学“三风一训”[大全5篇]》

《小学“三风一训”[大全5篇]》xcxxtjh小学一训三风校训:勤朴立美所谓“勤”,就是要求学生学成于勤,教师业精于勤;所谓“朴”,就是要求学生质地于朴,教师质心于朴。

“勤”是成事之基,“朴”乃立人之本。

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而言,整洁的校园,明亮的教室,耕耘的讲坛,伏案的身影,不“勤”何见。

真诚的话语,素雅的装束,谦博的胸怀,浓郁的书香,无“朴”何来。

“立美”中的“立”是树立的意思,《易〃恒》中道。

“君子以立不易方。

”从古到今,注重美、欣赏美、追求美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然而,树立美才是最高境界。

传承文明的校园,需要教师的美,学生的美,美的言行举止,美的精神内涵,美的教育教学。

以美启真,以美育人。

校风:和谐博学“和谐”在《辞源》里,“和”就有“调”、“顺”、“谐”、“合”等多重释义,只有和谐才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

意为教与学的和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

“博学”源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博学”乃华夏古今治学之基础。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尤其强调治学“由博返约”,认为:非“博大”无以至“精xcxxtjh深”。

教师亦当以“博学”为根基,“博学”更是学生适应社会、服务民众、报效祖国的根本,必须开阔眼界,广泛涉猎,掌握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风:敬业善导敬业:朱熹说:“主一无适便是敬”意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的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一点不旁骛,专心致志。

教师只有一生敬业,才能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善导:语出《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意为循循善诱,谆谆教导。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可以通过教师的善导达到良好的效果。

善导是教书育人的方法,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作为一名教师,他首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导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校训解读(合集5篇)

校训解读(合集5篇)

校训解读(合集5篇)第一篇:校训解读大渡口中心学校校训解读校训乃一校之魂,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精华的概括。

它是学校的精神所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大渡口中心学校以“爱国、守纪、乐学、健美”为校训,它揭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了师生努力的方向,赋含着时代的新意,体现出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要求。

一、爱国爱国,是师生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在一个人的各种美好情感之中,爱国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

大渡口中心学校把“爱国”二字放在了校训的最前端,将其放在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足见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

教育应该以德为先,是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终极目标的。

只有爱国,才能爱父母、爱长辈,爱学校,爱事业,爱学生,爱人生……我们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诵读国学经典,教学中渗透爱国思想,多种形式、随时随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只有爱国,才能树立起克服任何困难的自信心。

国强才能民富,有国才有家。

爱国永远都是时代的最强音。

二、守纪“守纪”就是要求师生遵纪守法,知荣弃耻,倡导新风,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个合格的公民。

可以这样说,“守纪”是良好校风、学风的基础。

纪律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保证,没有纪律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部队,不守纪律的教师是不文明的教师,不守纪律的学生也绝对不会是好学生。

“无规不成方圆”。

大渡口中心学校以“守纪”为师生行为的准则,目的就是要让师生培养一种严格遵守一切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观念。

特别是离我们比较近的《教师法》、《教育法》、《教师十不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要常常学习领悟、做记录、写心得,根植于内心。

试问,一个连纪律也遵守不了的人,我们还敢指望他将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吗?“守纪”的提出,体现出我们一直以来的人文理念。

学做人,先学会守纪,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三、乐学乐学,即好学。

学生在校,主要任务便是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好学习,怎么会有长足的进步呢?不仅是对于学生,对于老师,好学,常给自己充充电,教学功底要扎实,教学方法要灵巧,也不至于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被淘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训释义(5篇)第一篇:校训释义校训释义:“厚德”,源于《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寓意我校“以德为先”的办学原则,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博学”,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为学识渊博,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它知识。

寓意我校办学特色——重视师生能力培养,不断强化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世济民”,源于《抱朴子·审举》:“ 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方略。

” 意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民为本”。

寓意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探求经济运行规律,服务国家、社会、人民为己任的目标和要求的有机统一。

“经世济民”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既是我校必须追求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为社会服务的价值目标,又是我校办学历史100年来的价值所在,更是我校实现奋斗目标对每一名师生提出的新要求。

实现“经世济民”之价值追求,客观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作为大学精神,是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作为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学识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重要尺度;作为学生素质,是学生人格健全与成才成器的根本要求;作为育人理念,是教育方针的基本体现;作为办学思想,是提倡博大兼容,世界眼光,胸襟开阔的必需实践;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作为办学宗旨,是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

我校是经济类高校。

“经济”即为“经世济民”。

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应该研究“以人为本”的问题。

因此,“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是我校办“经世济民”之学的高度概括。

树立“经世济民”之志,掌握“经世济民”之能,方能成为经济大家。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是对“德”和“才”的高度概括,是“学”与“行”的完整统一,与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内涵十分丰富。

她充分体现了我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经济学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

我们只有对其含义理解透了,才能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与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康、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谱写“立德,立家,立言”的人生华章。

才能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特色为重点,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合格本科院校。

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合并组建初期,确定了“入主流,办特色,高起点”的发展思路。

这一发展思路,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同,在学校合并组建初期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成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指导方针。

“入主流”,就是要遵循本科教育规律,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教学规范建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从严治学、从严治教,使我们的本科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尽快跻身主流院校行列;“办特色”就是要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选择教学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业已形成的重实践、重应用的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起点”就是抓住建设新学校、新校区的发展机遇,以全新的理念、超前的眼光、先进的标准,全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条件和教学管理机制建设。

办学特色:承传百年商科办学传统,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是我校致力于在本科发展平台上弘扬光大的人才培养特色。

“重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视地方性和本土化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合校前三所学校共有的人才培养特色。

湖北经济学院组建成立后,在对传统专科办学特色进行总结、凝练的基础上,根据本科人才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提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体现三个“更加重视”,即:在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在重视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综合素质;在重视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详情承传百年商科办学传统,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是我校致力于在本科发展平台上弘扬光大的人才培养特色。

>>详情早在合校之初,学校党委、行政就开始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培养“三实”人才的政策和举措,其中包括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以建立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为目标的“541”工程。

其基本内容是:通过建设五大实践教学平台(>>详情),培养四种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业与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实现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能解决问题的白领层、创业者、实业家”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篇:校训释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明体达用,兼善天下。

的寓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要求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责己甚厚,责人甚轻。

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这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

明体达用,兼善天下明体达用是出自北宋胡瑗创造的“苏湖教法”,是宋代影响较大的主流教育方法。

其中“体”是指事物的形质,有本体、理体之意;“用”指事物的功用,含有应用、运用之意。

如李颙所说“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

”“明体”是根本,“达用”是目的;“明体”是认知,“达用”是践行。

“按我们对它的理解,就是要识大体、明规律、懂规则,自觉按规律和规则行事,主动应用规律和规则造福于社会。

” “体”的内涵十分丰富,“用”的范畴非常广泛。

“体”有品德之体、智能之体、审美之体,“用”有于己之用、利人之用、济世之用。

“兼善天下”源于《孟子.尽心上》篇中的句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仅求自身之善,还要以天下为己任。

“兼善天下”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志存高远、完善自我、德才兼备、服务社会”。

第三篇:校训释义及三风校训释义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学校各种力量,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传承我校丰厚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激励全体师生,把我校的教育工作推向更新、更快的时代之舟,经广泛征求意见,将靖远县三滩中学新校训定为:笃志博学和谐创新“笃志而体,君子也”《旬子·修身》中讲:意志坚定,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方为君子。

初中正是立志笃行的重要时期,成就未来当以此为训。

“博学”。

语出《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博采各种学问,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新时代的社会更是需要“多能一专”的新型人才,所以此训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一个追求,“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和谐”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是一个从古至今都非常理“和”的国度,“人和”的理念已逐渐被世人所推崇。

“和谐”才能发展,“和谐”才能造就人才。

“创新”意为开拓,独创,新风新尚,不断进取,与时俱进。

概言之,我校校训的整体含义是:树立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育人读书的远大志向,刻苦勤奋的学习并实践,获取广博渊厚的学识,在团结、文明、和谐、科学的氛围中,全面夯实基础,开创教育教学新局面,重塑我校形象而不断进取,无私奉献,培养新时代合格的人才。

学校办学理念德育工作为先导课堂教学为主线全面育人为目的办有特色为突破办学目标育人为本立足未来服务社会办学思路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以质强校校风安全健康文明团结勤奋刻苦科学发展教风敬业爱生严谨笃学创新进取志存高远学风亲师好学激趣促特科学求知全面发展第四篇:长江大学校训及校风释义•长江大学校训及校风释义一、【校训释义】“长”(cháng)的含义:一是时间概念,即长久、永恒之意。

二是空间概念,指两端之间距离大,与短相对;指高,与矮相对;指远,与近相对,引申为宽阔、宏大和高远。

三是指擅长、特长。

在读作“长”(zhǎng)时,则有生长、增进和抚育、培育之含义,《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还有重视、崇尚之意,《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

”“大”的含义:大与小相对,有品位、层次、程度之意,还有尊重、赞美、美好之意。

在此指大学、大学生、大学者、大学问、大志向、大境界。

蔡元培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梅贻琦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学校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大学生,造就大学者,追求大学问。

大学生、大学者要做大学问,关键也在于他们要有大志向,有志者事竞成。

大学问会使学生、学者们的精神升华到大境界,从而会促进学校的品位升华到大境界。

“新”,在此指创新、纳新、维新。

《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意在大学要容纳新思想、新文化、新的科学技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造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并以其博大的胸怀与宽容来维护、呵护学者的成长、学术的发展;在学术上创新,在学者里扶持新,在学生中育新。

大学要有纳新的胸襟,创新的追求和维新的智慧,才能经久弥新。

长大长新,其简明释义为“长江大学,经久弥新;培育大志,崇尚创新。

”二、【校风释义】【求实】:实事求是,诚实守信。

实就是指真实、实际、果实、诚实。

办学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治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尊重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取得成果;育人要诚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进取】:自强不息,开拓进取。

进取是楚文化“和衷共济,发奋图强”精神的浓缩,是长江“奔腾不息、百折不回”精神的凝炼。

意在倡导师生修身治学,在成长成才、追求真理、建功立业等方面百折不挠,超越自我,永远向前。

【创业】:学以致用,开创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