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
【导语】《枣⼉》是⾹甜的枣⼉,也是苦涩的枣⼉。
那⼀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内⼼,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种给予,⼀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孙赖以⽣存的精神维系和⽣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
仁满着他们的⽻翼,使他们飞得更⾼、更远。
⽆忧考为⼤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枣⼉》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们⽣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的象征⼿法。
过程与⽅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们的⽣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出封闭,⾛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和男孩两个⼈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法】1.演读法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标: 分⾓⾊演读课⽂,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把握⽼⼈和男孩两个⼈物形象,理解⼈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边孤独的⼈群。
⼀、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爹喊⾃⼰的娃来吃,别⼈的娃却来了;娃喊⾃⼰的爹吃,⾝边却只是别⼈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遍野⽆⼈应。
⽥野⾥只回荡着祖孙⼆⼈⽆⽐热烈却⼜近乎⽆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命的⼈性和⼈情果竟唤不回从⼩也是由它奶⼤养⼤的⼉孙这枣⼉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甜 ⼆、分⾓⾊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荐朗读课⽂,⼀⼈读⽼⼈,⼀⼈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男孩的语⾔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的语⾔应读得亲切⼀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沧桑感和浓浓的乡⼟⽓息。
2023年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汇编五篇
2023年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汇编五篇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篇1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方面:经过上一个学期的教学,九(1)的语文成绩总体上都有稳步的提高。
其中有若干名同学成绩比较稳定,但同时有十余位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成绩每况愈下。
月考和期末县统考中暴露出学生作文的审题能力及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比较薄弱。
2、教材分析和主要任务(1)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共有六个单元。
分别是诗歌、小说、散文、话剧、文言文。
重点学习第二、三、五、六单元,略讲诗歌、话剧。
在补课的基础上抓紧上完,以便复习备考。
(2)复习初中三年的知识,帮助学生迎接中考。
(3)分版块系统复习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作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教学指导思想本学期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复习迎考,如何更优化、更有效地做好复习工作是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难点。
(一)突出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多半已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但极少部分没有养成。
所以教师指导督促学生有每天的学习计划、目标,并对应过手的知识进行自测和师测,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千万不能拖帐滚雪球。
(二)功夫用在每一节课上初三下学期的时间本身就很紧张,指望学生课下在语文上花很多时间是不可能的。
为此,要特别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诸如第一轮复习当中,坚持当堂听写默写,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不忘学科的特殊性,注重语文的人文性1、虽然在初三的语文教学中,填入式的传授不可少,但还应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答题能力,应对85%主观题目的考试。
2、在教学中,始终突出语文的人文性。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思想,对生活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四)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让他们成为一个学习上会思考的人,能和老师一起从大量练习题中归纳出答题的规律和技巧,真正拥有答题的绝招。
九年级优秀初中语文教案(5篇)
九年级优秀初中语文教案(5篇)九年级优秀初中语文教案(5篇)书本把语文丰富的知识都挥散出来,那些美丽的修辞方法,标点,符号,把语言的魅力,都挥放出来,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豪迈。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年级优秀初中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九年级优秀初中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二、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学习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统复备一、课前学习:1.查字词典;把文中的重点词语及注音解释抄写在积累本上。
2.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3.试着尝尝过去人们吃的食物,诸如野菜、柳叶儿等等。
二、课堂学习(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预习成果。
(1)向大家介绍你所积累的生字、词语。
(2)交流你所了解到的长辈的童年生活趣事等。
2.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
)3.独立思考: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哪几方面来写童年的?(试着用一个表示动作的字概括)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讨论交流:(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事”?(2)在“我”看来“柳叶儿”的味道如何?(在文中找出依据并作分析)2.质疑解疑:(同桌讨论)组织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研读重点语句,学生回答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但不能脱离当时和现在的特定时代背景,不能离开儿童的心理特点。
3.融合情感:(小组讨论)作者对“柳叶儿”具有何种感情?(师作引导,结合饱含感情的语言。
)4.积累学习: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柳的诗句。
(学生交流)5.小结。
(三)拓展延伸:根据你所了解到的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童年吃的食物,与你的童年吃的食物作一对比,以“吃”为话题,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1《我的于勒叔叔》(一)明确目标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
(投影仪打出)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
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
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优秀5篇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邹忌劝说齐王纳谏是爱国的表现。
【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
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关知识介绍1.解题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
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是接受、采纳。
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
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
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zhā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朝chá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ch á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身长,长(形容词)修修建(动词)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
译为“没有谁”。
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A.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B.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C.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D.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4.句式A.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202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电子版教案5篇
202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电子版教案5篇202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电子版教案5篇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202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电子版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202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电子版教案1《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课文主旨,了解作者的人生观,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用以论证论点的大量经典格言警句,体会演讲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培养自己的演讲能力。
3.理清文章论证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材料证明观点的,掌握讲道理、举例子两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能够鼓足干劲工作并懂得什么是汗水和疲劳的人,才会理解欢乐的感情”,他告诉我们工作要有一种执着的敬业精神,要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快乐。
今天我们就学习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有关的文章《敬业与乐业》(板书)。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近代思想家,学者。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写作背景《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八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以过去八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文章题目点明了演讲的论题。
其中“业”并不是局限于狭义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
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限于正式的课主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篇1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1)字音嗜学(shì)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2)词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生字词:教师讲解本课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4. 分析课文: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
5.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6. 拓展延伸: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拓展延伸是否恰当?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4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创见的能力,尤其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延伸拓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4、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5、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材分析对于人生,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
这篇文章被选进九年级课本上册,对学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播,随时播种。
这篇课文以小见大,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对我们中学生是个很好的启发,引领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方法1.多媒体2.点拨释疑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2、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沧海横流,名垂青史。
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一生会有多少次庆典活动吗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吗谁能说说这完整的人生像什么呢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1. 多媒体显示: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
2.时代背景作者源于直接或简接体验,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新编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新编五篇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沁园春雪》【教学设想】《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教学应以读为主,教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象,体会词的情感,借鉴词的表达。
为此,我对本课的教学做出如下构想:一、入情入境,加强朗读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
介绍背景,还原毛泽东主席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
这样做,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将词读通读顺,而且还在于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在读中初步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雪》的配乐flas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听歌曲《沁园春雪》,升华情感。
二、感受意象,体会情感(一)感受诗化的意象,把握上阕内容,体会情感。
1.登高远眺,广袤无垠,胸怀宽广。
静物描写,想象丰富。
动景衬托,生机勃勃。
展开想象,北国大地,晴日当空,红妆素裹,妖娆美丽。
2.通过描绘北国雪景,诗人的宽广胸怀得以崭露,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得以表达。
(二)评论历史英雄,抒发远大抱负。
1.“惜”字奠定评论基调。
肯定历代帝王的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批评历代帝王欠缺文治才华,显示无产阶级革命者将会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
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褒扬中带批评;对成吉思汗,先扬后抑,略带嘲讽。
2.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俱往矣,一笔带过封建王朝,显示诗人对自己的自信。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诗人的远大抱负,今朝的风流人物,斗志昂扬,武功与文治皆具,必将创造空前的奇迹。
三、借鉴写法1.写景抒情。
概括写景、具体写景、想象写景,动静相称,虚实相生,融情于景,抒发胸怀。
2.惜中褒扬批评,惜中寓志,后来居上,点名主旨,抒发抱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公输》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公输》教案5篇Lesson 17 "Gongshu" teaching plan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公输》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公输》教案2、篇章2:公输模板(常用版)3、篇章3:公输模板实用版4、篇章4:公输例文最新版5、篇章5:公输样本通用版篇章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公输》教案教学目标:1、.以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进一步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2、揣摩人物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3、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教法学法:以读促思、合作研讨、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能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现。
二、自主读文,温习旧知。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三、精读课文,合作研讨1、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分析第一回合:墨子战胜公输盘的策略问题①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不说”)问题②墨子进一步说可以“献金”,采用激将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问题③墨子怎样给予公输盘致命一击的?(学生讨论)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师生归纳明确)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教学设计5篇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教学设计5篇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教学设计1《那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学生观看展示图片。
2、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板书课题:那树王鼎钧)(二)走进作者,注重积累1、展示作者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字词积累。
(三)朗读感知,赏析课文1、学生以深沉的语调、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根据时间顺序和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结构?2、文章中大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发言,共同明确。
)2、速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
思考:(1)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写了几方面的内容?(2)写近期的大树,作者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几方面的矛盾?(3)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叙述了几件事?(学生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提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精品教案)《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
(精品教案)《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为大伙儿整理的《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欢迎大伙儿分享。
今天我讲课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4课《出师表》,该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的传统名篇,学习这些文章别但能够增长历史知识,还能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干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
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别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明白文意的基础上,体味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
鉴于教材内容,我将利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下面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能力目标:反复诵读,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办法。
德育目标:深切感觉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实用人才。
[讲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办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依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怎么正确明白诸葛亮的“忠”?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明白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地。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非常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朗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办法。
惟独经过反复诵读,才干领略文章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九年级语文名师教材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名师教材教案5篇九年级语文名师教材教案1《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2、学习本文透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获得人生启示和写作上的启发。
[教学重点]能复述课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讨论杨修死因,记叙顺序。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激趣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适合本文教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仿佛回到三国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曲终,让学生说说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然后导入:这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2、走进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先由学生介绍,然后多媒体展示主要资料)二、整体感知1、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回答下列问题;1〉杨修是怎样死的?2〉文章共写了几件事?2、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词注释。
(实用工具书,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解决)2〉请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概括每个故事。
3〉复述故事要求每人选取其中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说出每次曹操的心理反应,然后叫七个学生分别来复述下列故事,大家以起来作简要评价。
鸡肋事件,改建园_事件,分食酥饼事件,“梦中_”吴质事件教植杀吏答教事件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1要求:先用几个词概括出人物性格并说出依据。
安排:一二组分析杨修的性格,三四组分析曹操的性格。
2、教师小结补充说明历的曹操与小说上的曹操不一样,让学生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五、讨论:1、杨修因何而死?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六、作业1、如何做人:小说中的曹操和杨修都不是完人,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对你本人待人处世有哪些借鉴作用?2、如何为文:学习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叙事手法?对你以后的作文写作有什么启发?七、小结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资料,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曹操,你会如何对待恃才放旷的杨修?假如杨修与曹丕交好,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等等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九年级语文名师教材教案2《陈涉世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课_释,读懂文章内容,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品鉴。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初步体会课文大意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2、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关于《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唐雎jū怫然fú韩傀guī免冠徒跣xi?n缟素g?o庸夫yōngfú色挠náo以头抢地qiāng休祲jìn寡人谕yù四、字词重点归纳1、重点词句加惠:给予恩惠长者:忠厚长者错意:置意休祲: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挠:屈服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头.2、古今异义虽然——今:表转折古:即使这样是——今:表判断古:这样易——古:交换今:容易谢——今:感谢古:道歉,谢罪3、词类活用广:形容词做动词扩大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五、整体把握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设计导入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正音正字叩(kòu)问叱(chì)咄(duō)俟(sì)其欣悦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缊(yùn)袍敝(bì)衣强调学生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解词析句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
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a.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c.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d.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翻译课文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教案1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
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介绍作家作品: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1《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交流点拨】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
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交流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从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交流点拨】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
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
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
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五、课后反思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虽然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做到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无言的魅力。
但是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熟练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
3.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学会在特定场合,委婉表达意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品在古代,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情,是批龙鳞,逆圣听。
悠悠千古,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遭遇不幸。
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
可是,有一位臣子却成功地劝说国君从谏如流,最终达到“一言以兴邦”,你知道这位臣子是谁2、介绍人物邹忌、齐威王;解释一下题目(看题目,本文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时任相国。
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A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B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
黄县人。
C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发现齐威王聪明过人,善于听取臣下(委婉)的意见。
好面子。
D文章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邹忌讽谏威王,齐威王纳谏。
3、介绍《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学过哪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策什么意思(策略计谋)解释《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小故事来论证观点。
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狡兔三窟等。
二、含英咀华读故事1、听读——走进文本要求:认真听,正字音、断句读2、朗读——感知内容要求: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2、指名三同学每人读一段。
其他同学点评。
3、译读——掌握词语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
不理解的地方小组间进行讨论。
解决不了的,提出来,集体解决。
归类检查:词类活用古今词义一词多义固定句式4、分角色朗读——把握形象要求:体会人物的语气,态度,可以适当地加入动作等肢体语言,同时要用自己的话把人物心理活动直白地说出来。
妻子:对邹忌是偏爱,非常肯定邹忌之美。
“亲爱的,当然你美,不要说徐公比不上你,全世界的男子您是最美的,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一个啊。
” 妾:地位低微,必须顺从妻子的观点。
“老大说你比徐公美,我哪敢说你比不上他啊,说出真相来,既得罪了老大,又得罪了你,我这日子可怎么混!做一只“她云亦云”的传声筒,这就是我的命!”客:语气平淡,敷衍应付。
“你这样问,我哪里好意思说出徐公比你美啊!我可是有求于你,惹你不高兴,我不是不识时务,自讨没趣吗邹忌:幸亏我没有被这三个人蒙蔽。
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要听到周围的人说实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也不是诚心来欺骗我,但由于各怀心事各怀目的,都隐瞒了事实。
由此可见,听到耳朵里的不一定是真话。
家庭小事如此,国家大事更是如此。
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听到的会是真言糟糕!我必须去见大王。
他是个聪明人,一定会明白我的苦心的。
齐威王:我就知道邹忌这家伙今天来见我,绝非只谈家庭琐事。
作为一家之主他听不到真话,显而易见,作为一国之君,我听到的更是一些明哲保身的顺耳之言甜言蜜语啊。
看来,广开言路,倾听逆耳真言才能掌控国家弊端,从而革新政治,取得大治啊。
那就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吧!教师:通过大家的朗读和表演,可以看出大家对人物形象把握地很准确,很到位!这取决于你们反复读书,认真揣摩。
读书就要这样,在有限的文字里玩味,挖掘出丰富的意蕴。
好,我们继续探究和挖掘!三、探究挖掘品故事1、说说邹忌其人思考: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邹忌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
求实的精神。
(讲求实际。
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
)两次“窥镜”,都是在调查研究。
俗话说三人成虎,邹忌没有相信三人的话,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真相。
“暮寝而思之”,说明他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不受别人的谎言所迷惑。
分析很好,课堂上我们要手不离书,字字有依据。
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2、谈谈威王的态度思考:齐威王对邹忌的进谏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从哪里可以看出A语言“善”:是他肯定邹忌讲的对,讲的精彩;表明自己的态度,接受邹忌的建议虚心纳谏。
B从他下的三条命令可以看出,他纳谏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强。
3、议议进谏技巧思考: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原因是什么呢他巧妙的讽谏艺术表现在哪里 A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
B他没有直接谈国事。
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
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