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雁门太守行(有讲解有练习)
首联
写景叙事相结合,用比喻和 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 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 武雄壮,面对敌人严阵以待、毫 不退缩的决心,恢宏的士气。
2021/3/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 古代军中的号角。角声满天:战争规模大,从白昼持 续到黄昏。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形容战场上泥 土变成了紫色。(晚霞映照大地,土地变成胭脂般紫 红的颜色,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
——李贺(中唐)
2021/3/27
CHENLI
2021/3/27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 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 长吉、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 “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 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 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 因病27岁卒。
同时反映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愿望。 2021/3/27 升华主题,全CH篇ENLI的点睛之笔。
总结
这首诗属于边塞诗歌。《雁门太守
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 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 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 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 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 情趣。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 想象空间;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有 声有色的意境。
2、表明战斗的激烈惨状的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凝夜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
3、赞叹壮士报国的志向的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
玉龙为君死。 2021/3/27
CHENLI
4、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写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边塞战争,
展现了守城将士奋勇抗敌、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同时反映 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愿望。 5、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答: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颈联中诗人为什么将地点设置在“易水”边?“霜重鼓寒声 不起”中的“重”“寒”“不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一」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一套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
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6、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7、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八年级上册语文《雁门太守行》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李贺介绍
《雁门太守行》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李贺介绍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阅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9.请从修辞或炼字角度对“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10.运用典故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相关诗句,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
【答案】9.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的情景,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二:“压”和“摧”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10.示例:这首诗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运用典故,借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贤士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解析】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句子把“敌兵”比喻成“黑云”,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城欲摧”是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和“摧”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1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句意是:只为报答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该句运用了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 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 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 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 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使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 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 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 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 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 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 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 个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来说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 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 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 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 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 好的感受。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至农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雁门太守行全文注释赏析
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二“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 雁门太守行 》(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雁门太守行》(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黑云压城城欲摧,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整体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小编带来的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鉴赏: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
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
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这里从声来写。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暮色苍茫,边塞红色的城墙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深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承接上面四句的描写,继续展开气氛的渲染。
这里写易水,并非实指。
诗人是利用“易水”这个意象来引动读者的`欣赏联想。
中考古诗《雁门太守行》鉴赏与默写专项复习指导与训练
5.写乘夜奔袭之状,抓住声音细节,渲染悲壮气氛。由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可以联想到的诗句是:
,。
6.写援军发动黑夜奇袭,誓与敌军决一死战的句子是:
,。
7.体现敌军来势汹汹,守城壮士雄姿英发的句子是:
,。
8.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来表现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7.10.11.1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黑云压城城欲摧
3.9.1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8.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5.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第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随着呜呜咽咽号角的鸣响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开始了:敌军依仗人多势众,步步紧逼,守军却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持续到月升,守城将士处于不利地位。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黑夜急行军,偃旗息鼓,出其不意地投入到战斗中,天寒霜重,连战鼓都擂不响,但将士们豪情满怀,杀敌奋勇,表现了将士们报效祖国的决心。
【重点句鉴赏】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这种情感的表达没有采用概念化的语言,而是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神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2雁门太守行(李贺)-原卷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12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
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悲壮的号角回荡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赏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后称“乐府诗”。
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
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这首诗,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
诗中,诗人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主题】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写法】“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考点】一、理解型默写1.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作者简介及题解李贺,字长吉,唐朝著名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出入意表为其突出特色,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千余年。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战争异彩的诗。
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争的气氛渲染的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气势和爱国热情。
2.全诗大意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3.词语解释(1)《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后人多用题面意思。
(2)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3)临:抵达。
(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5)君:君王。
4.内容理解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与赏析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与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原诗】: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⑵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塞上:亦有版本写作“塞土”。
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一作“胭脂”。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朗读节奏划分】: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翻译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翻译雁门太守行原文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翻译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整体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八上12《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字词解释:①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②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③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④角:军中号角。
⑤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液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燕脂,胭脂,色深红。
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⑥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
⑦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⑧玉龙:宝剑的代称。
内容描述: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全诗赏析: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诗人引用黄金台的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
主旨:本诗展现了危城守将决心誓死抗敌、尽忠报国的精神,反映了作者立志报国的决心和情感。
写作特色:1.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奇特。
后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括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
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①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抒写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坚定政治立场的诗句是“
,”。
②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方面勾画了一个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气氛的
诗句是“,”。
③《雁门太守行》中的“,”一句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
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出了守城将士的威武雄壮。
④《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冒着严寒天气出袭敌人,表现不惮危难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
,”。
理解默写
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④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