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
长江口陆地、岛屿变迁与沙地人迁徙史
长江口陆地、岛屿变迁与沙地人迁徙史一、长江三角洲的演变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和东海长期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冰期后海侵,三角洲又渐被海水覆盖,海岸线大致相当于今天海拔4~5 米的位置。
距今约6000~5000 年,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为浅海、潟湖、沼泽和滨海低地。
长江口在镇江、扬州以下呈喇叭状,口外一片汪洋,以后在波浪作用下,逐渐堆积了江北的古沙嘴和江南的古沙堤,形成三角湾。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口形势1、长江口北岸公元前1 世纪长江三角湾北侧沙嘴的南缘,约在扬州、泰兴以南江岸,折东北至如皋、李堡一线。
沙嘴前端在如皋以东。
其东有一古沙洲(扶海洲)将长江主泓分为南北二道。
由于主泓流向逐渐偏南,接近北岸的沙洲与沙嘴之间的夹江淤积,沙洲并岸,形成了沙嘴的延伸。
如扶海洲并岸后,形成了凹入滨海三角洲平原的马蹄形海湾(即新川港前身)。
六朝时期北侧岸线大致在今泰兴、如皋以南至白蒲以东一线上,沙嘴前端推至如东(掘港),称廖(料)角嘴。
南通尚在大海之中。
岸外在今南通与海门间涨出东西长40 公里,南北宽17.5 公里的胡逗洲,唐末胡逗洲并岸,又形成今川腰港马蹄形海湾。
廖角嘴推展至今佘西附近。
唐时岸外又涨出东洲和布洲,后合为东布洲。
北宋前期相继并岸,廖角嘴延伸至吕四。
南宋时岸线大致在泰兴、狼山、刀刃山、江家镇一线。
今海门县东南部和启东县尚未成陆。
14、15 世纪开始,长江主流移向北泓,海门县(今启东县北)境土地大片坍没。
元至正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治三次向内陆迁徙。
最后除吕四一角外全部坍入江中,终于废县为乡,并入通州。
清雍正以后又开始沉积,形成海门群沙。
乾隆年间海门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门县。
道光年间,海门以东又出现启东群沙。
光绪年间启东群沙并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阳附近。
今日北部三角洲面貌基本形成。
长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东南逐个合并沙洲而形成的。
长江口北岸成陆图清朝初期以来海门地方变迁示意图2、崇明岛唐朝初年(618年),长江口位于现在的扬州、镇江一带,当时长江口门外(即扬州、镇江以东)出现了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
地质学知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与演化
地质学知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与演化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东部最富饶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区之一。
该地区涵盖了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大部分地区,其地质构造和演化在地球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并探讨其对该地区的重要意义。
地质构造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中生代中国东南隆起带,其地质背景主要为以海相沉积为主的第四系地层。
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质、泥沙、砂和黏土,地形以平原为主,但也存在着丘陵和低山区。
该地区地壳状况复杂,有一些构造体系。
其中,芦港断裂体系(LGDS)和长热带断裂带(CETZ)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构造体系之一。
LGDS是由走滑断裂系统和逆断层系统组成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广泛的断裂体系。
CETZ则是由逆断层、走滑断层、冲击波断层等组成的复杂构造带。
这两个构造体系的活动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丰富的构造地貌和多种土地利用方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演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上经历过三个阶段:早第四纪、晚第四纪和近代。
在早第四纪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运动,该地区的盆地和山地发生了剧烈的抬升和沉降。
在晚第四纪时期,经历了大规模的海进和海退,曾出现过多次的海相沉积和非海相沉积。
近代以来,该地区主要经历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污染和土地利用的改变等。
其中,晚第四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地质演化时期。
在晚第四纪中期至晚期,冰川气候曾经影响该地区,导致长江三角洲的海面下降,湾形成,河口外固定沙嘴形成。
在晚第四纪末期至新世古近纪早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陆地逐渐升高,海面下降,形成了大量的河流和湖泊侵入,形成黄河冲积扇和长江三角洲沉积盆地。
这些沉积物的特殊性质也是该地区热带干河谷和大平原的形成原因之一。
此外,古代罗马、希腊、印度尼西亚、可可岛、西伯利亚和北美等地出产的巴尔干岩(粘板岩)和芬兰贵重矿物产地的麻石等贵重矿物也均源自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物。
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在地球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角洲的形成
三角洲的形成典型试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中海陆交迁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黄河口地区陆速车之快世所少见,但在淤进造陆的同时,三角洲也受到海洋动力的侵蚀作用。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滨海混地生态系统,是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1987-1992年黄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图材料三:1950~2000年黄河利津站(黄河入海口附近)水沙统计图(1)结合材料三,简述199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自然原因。
(2)分析1987-1992年图中虚线框内黄河口海岸线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3)分析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三角洲发育的影响。
(4)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对鸟类生存的意义。
典型例题二:(14分)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该地的一部分劳动力指向性和原料指向性企业向省内的边远地区转移,并在本省边缘地区产生集群效应。
(1)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请简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
(3分)(2)河口地带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但黄河河口却没有形成大城市,试分析原因。
(3分)(3)简要叙述两个三角洲气候特征的共同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分)(4)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
(6分)典型例题三:读下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材料:多瑙河上游接纳了被誉为“滑雪天堂”的阿尔卑斯山区较多的河水,中、下游流经地区经济发达,并以铁门为界。
下表为M城市各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1)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湿地广布的原因。
(6分)(2)说出多瑙河在M城干流段冬季至春季径流量总体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8分)(3)简析在多瑙河铁门建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并分析其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10分)(4)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没有形成重要港口城市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域结构的形成、演变与优化研究
一、长江三角洲概述1.位置与范围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具有得天独厚得江海交汇、南北居中得区位条件。
坦荡宽广的长江三角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长江三角洲的演变形成过程,大体由三个方三面组成:一是作为长江三角洲主体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长江口的堆积;第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水产资源也非常丰富,著名的舟山渔场、吕泗渔场、长江口渔场均在其附近海域。
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大陆海岸线近1000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由上海、宁波、舟山、南京、镇江等组成的港口群,与世界上16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
通过长江水运大动脉,可以沟通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3.5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占全国半数的整个长江流域,市场极为广阔。
2、自然环境长江三角洲处于亚热带的中、北部,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光、温、水分均较充足。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6~50亿焦/平方米左右,在农作物生长旺盛的7~8月平均约为6亿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为2 000~2 200小时,7~8月日照百分率可达到60%~70%。
本区年平均气温14~17℃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20~250天,≥10℃的积温在4 600~5 300℃之间,持续日期为220~240天。
从四季温度分析,本区农业具有多熟制的条件,但据以往实践如实行双季稻—越冬作物(麦类、油菜)三熟制,在季节上显得偏紧。
高考地理小专题——三角洲的形成(无答难)
高考地理小专题——三角洲的形成典型试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中海陆交迁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黄河口地区陆速车之快世所少见,但在淤进造陆的同时,三角洲也受到海洋动力的侵蚀作用。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滨海混地生态系统,是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1987-1992年黄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图材料三:1950~2000年黄河利津站(黄河入海口附近)水沙统计图(1)结合材料三,简述199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自然原因。
(2)分析1987-1992年图中虚线框内黄河口海岸线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3)分析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三角洲发育的影响。
(4)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对鸟类生存的意义。
典型例题二:(14分)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该地的一部分劳动力指向性和原料指向性企业向省内的边远地区转移,并在本省边缘地区产生集群效应。
(1)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请简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
(3分)(2)河口地带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但黄河河口却没有形成大城市,试分析原因。
(3分)(3)简要叙述两个三角洲气候特征的共同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分)(4)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
(6分)典型例题三:读下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材料:多瑙河上游接纳了被誉为“滑雪天堂”的阿尔卑斯山区较多的河水,中、下游流经地区经济发达,并以铁门为界。
下表为M城市各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1)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湿地广布的原因。
(6分)(2)说出多瑙河在M城干流段冬季至春季径流量总体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8分)(3)简析在多瑙河铁门建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并分析其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10分)(4)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没有形成重要港口城市的原因。
高三地理长江三角洲知识点
高三地理长江三角洲知识点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
长江三角洲地理特征明显,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交通枢纽之一。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经济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等方面,对高三地理长江三角洲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探讨。
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东临黄海,南濒东海。
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0°30′~32°03′,东经119°51′~123°12′。
长江三角洲辖区广大,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
地貌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
三角洲地貌主要由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河流泥沙带来的沉积物形成。
这些河流带来的丰富泥沙进入三角洲后,在潮汐作用和海浪冲刷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沉积,形成了广阔的河网和河道,构成了丘陵、沙洲、湖泊、沼泽等多种地貌类型。
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理优势明显,丰富的土地和水资源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角洲地区农业发达,盛产稻谷、小麦、油菜等农作物。
此外,三角洲地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中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工业规模庞大,包括制造业、化工业、纺织业等。
同时,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区还发展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业和港口物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节点。
环境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首先,由于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大量废气、废水排放增加,给大气和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其次,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农业活动,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退化。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面临着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倡节能减排等。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三角洲,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潜力。
通过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一地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长江三角洲
sanjiaozhou三角洲delta在河口区流速减缓的流水所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因其外形类似希腊字母△,故得此名。
世界上大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入海河口,因此入海河口三角洲是三角洲的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简史古希腊学者<>约在公元前 450年首次采用三角洲一词描述尼罗河河口的冲积物堆积形态。
1885年,美国G.K.吉尔伯特研究美国邦纳维尔湖,提出由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组成的三角洲沉积图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角洲的形态学、沉积学和水动力学研究日趋深入,其中密西西比河口三角洲的研究堪称典范。
沉积结构三角洲由水上三角洲和水下三角洲两部分组成(图1 [三角洲沉积结构])。
水上三角洲沉积层、水下三角洲的前坡沉积层和前三角洲沉积层大致相当于吉尔伯特三角洲沉积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
水下三角洲位于低潮位以下,包括三角洲前坡和前三角洲两个单元。
①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的最外带,坡度平缓,地形平整,是三角洲的前缘地貌单元,主要由粘土和细粉沙组成,横向连续性好,具水平层理,单层厚度向上游逐渐变厚,穴居动物的扰动构造较为明显。
②三角洲前坡主要由较粗的粉沙和沙组成,分选性好,口门附近沉积物最粗,向海逐渐变细,沉积构造有斜层理、交错层理、波痕层理和透镜体等,岩性变化较大;主要地貌形态为汊道河口沙坝、潮成沙脊和汊道间凹湾。
水上三角洲又称三角洲平原。
以最大高潮位为界,分为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
前者完全脱离了潮汐的直接作用,地貌形态主要有泛滥平原、天然堤、决口扇等。
后者处在河流和海洋动力交互作用的环境,其宽度取决于潮差大小和底坡坡降,主要地貌形态有河口边滩、河口沙嘴、河槽、潮滩和波浪塑造的滩脊。
三角洲平原的特征是:①沉积环境更为复杂,平原的形态结构、沉积物岩性和构造都有显著的变化;②河槽分汊,各汊道水流能量减小,使三角洲岸线在一个较大的扇形区内向海推展;③主汊道的迁移使三角洲平原的岸段向外扩展发育出次一级三角洲,称为亚三角洲。
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主讲:曾博宇)
4.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4.2城市化特征分析
2.城市化速度较快,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市化发展以经济的强劲发展为基础,长三角地区在经 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其城市化进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整个地区呈现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特点。 但从长三角地区内部比较,城市化发展速度仍存在较大 差异。
*
4.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
6.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势 分析
6.1存在的问题
1.核心城市现代化功能不完善 2.行政区划分导致的矛盾日益尖锐 3.城市产业就够趋同严重,城市间分 工不明确 4.生态污染严重
6.2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 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 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4.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 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5.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 的萧山等。
*
1.长三角地区 布局体系结构
主 交通走廊 要与联系通道
(1)“Z”字型交通走廊 (2) 综合运输骨架
长三角地区的主要交通 走廊主要是四大中心城 市所形成的Z字形联系 通道。通过这两幅长三 角地区的交通及运输图 可以看出,长三角向国 内的联系主要有七条, 其中两条向北,一条向 南,三条往西。
综上所述,就长三角 地区的交通走廊和联 系通道而言,主要还 是依靠公路、铁路以 及长江而发展。
*
①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 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 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 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 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 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化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化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这里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等众多因素的交织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繁荣、衰落、再繁荣等各个阶段的发展,这也奠定了这个地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演变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旧石器时代后期,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就出现了早期的原始人居住活动。
随后,商代时期湖州、宜兴等地出现第一批定居人群。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新兴国家的重要地段,丰富的物产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诸多的土著部族在这里定居。
同时,周边诸多城邦的兴盛,也进一步增加了这里的人口和文化厚度。
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这里的经济和文化迎来了新的一波发展,贡献了许多文学艺术和科技成果。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常被称为“江南口岸”,对于中国南北交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宋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已经达到全国巅峰,各种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呈现出火热的景象,至今还留下许多非常珍贵、精美的文化遗产。
然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发展也曾遭受挫折。
清朝时期,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停滞状态。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被列强侵犯、内部动荡以及外来侵略的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里失去了早期的光彩和强盛,走向了衰败的途径。
2.现代化建设中的长江三角洲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沿海经济带的形成和中国大城市的崛起,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富有和最具领先优势的地区之一。
无论是以人均GDP水平还是国民经济总量来衡量,这里与中国其它地区相比都存在巨大差别。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中国最现代化、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江道演变史及其规律
长江三角洲江道演变史及其规律一、长江三角洲与长江口河道概况长江三角洲概念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见图1)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
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图1、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
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工业经济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
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合7877.1249亿美元。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江口河道概况长江自江苏江阴以下进入河口段(见图2)。
江阴北临大江,城东北黄山西端的鹅鼻山,突出江中,与江北的孤山对峙,形成江阴附近狭窄的江面,约1.4千米,至此恰似一个瓶颈,所以被称为长江的“咽喉”和“锁航要塞”,长江进吴淞口后的第二道“江海门户”,军事上有“黄山要塞”之称,历代都在这里屯战舰,操水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这里修筑了炮台,防止帝国主义炮舰沿江长驱直入;1912年,孙中山先生视察黄山后,“土炮台”换成了“洋炮台”,加强了防守能力;1915年袁世凯称帝,著名革命党人杨公秘密来此,策动起义;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大江,黄山蒋军官兵起义,活捉国民党要塞司令,迎来了解放大军的滚滚洪流。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城市群和经济区之一,也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演变对人类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人类活动也对该地区的地理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数千年的地质演变中,长江三角洲的形态不断变化。
长江三角洲由长江及其支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
这使得三角洲不断扩张,陆地面积逐渐增加。
然而,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和地质构造的变化,三角洲也经历了断层活动、河道变迁等过程。
这些地理演变的过程直接影响了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和地理环境。
其次,人类活动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演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人类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改变了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
农业活动引入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工业活动释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建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些人类活动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演变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的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农业、渔业和工业发展。
农田的建设和灌溉系统的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渔业资源的丰富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商业机会。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靠近中国东部的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交通便利,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些因素促进了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形成了现在的城市群。
然而,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演变和人类活动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了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也给该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因此,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演变与人类活动之间需要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平衡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保护。
综上所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演变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成与演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成与演化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其灿烂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
从远古时期至今,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江三角洲文化。
一、远古遗址的发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
在全国范围内,长三角地区的遗址数目较多,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
这些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长三角地区人类早期聚居的证据。
在浦东的大团山遗址中,发现了早期的文化遗物。
这里是石器时代人类居住过的地方,发现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物品。
这些遗物的发现,不仅证明了长三角地区有人类聚居的早期历史,也为后来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二、各个朝代的文化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发展,受到了各个朝代的影响。
无论是秦朝的统一、唐朝的繁盛、还是明朝的文化繁荣,都对长三角地区的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隋唐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繁荣发展。
著名的苏州园林便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集水、山、石、树、花、草的奇妙变化于一体,是中华园林文化的一大瑰宝。
南京的明城墙和扬州瘦西湖等遗存,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遗产。
在明朝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繁荣达到了巅峰,华丽的文化艺术走向世界。
浙江的嘉兴市,作为东南的文化名城,深受明代文人的喜爱,嘉兴园林、曲院风荷等文化景点,都是明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三、近现代文化的崛起近现代文化的崛起,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许多著名的文化机构相继成立,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也让更多的艺术家得以展示自我。
从上世纪初期,上海便成为了中国最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之一,上海滩的文化色彩十分浓郁,包括电影、音乐、文学、绘画、民间艺术等方面。
许多著名的文学家、电影人等都出生在上海,他们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引领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各个城市还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风貌。
长江三角洲岸线演变研究
长江三角洲岸线演变研究作者:杨伟兵来源:《鄱阳湖学刊》2011年第02期[摘要]长江三角洲岸线历史变化研究是我国历史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上长江三角洲岸线的塑造和侵蚀,主要与长江泥沙来源与变化以及上海等地区的人类活动有着紧密关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梳理了贝砂堆积(冈身)、海塘修筑和江海岸地的涨坍的基本分布过程,并对上海大陆地区成陆、河口水-岸-洲系统和杭州湾北岸海陆格局的形成作出历史分析。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岸线演变;历史环境变迁[中图分类号]K9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1)02-0105-12[作者简介]杨伟兵(1974-),男,云南云龙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环境变迁和明清区域史研究。
(上海200433)[基金项目]复旦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长三角城镇体系形成和演变”阶段性研究成果(08FCZD025)。
Title: Study on Shoreline Evolu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Author: YANG Wei-bingAbstract: The historical shoreline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ic geomorphology. Historically, the shoreline configuration and erosion have been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Yangtze River sediment source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Shanghai and other distric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sand banks, seawall constructions and coast changes,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s of the land-river system in Shanghai and the land-sea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 Hangzhou Bay.Key word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horeline evolution; historical environmental changes一、引言长江三角洲岸线变化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地段:河口(包括长江南岸、北岸)、上海大陆地区和杭州湾北岸地带。
八年级地理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八年级地理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点知识点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1.成因: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2.发展农业的条件: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网纵横。
3.位置: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
4.交通: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众多的铁路、公路干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群、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5.地位: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6.上海港: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前沿,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中国沿海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处,是中国沿海主要的枢纽港口。
目前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各港口第一位。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1.上海: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是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同时,上海也是中国举足轻重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产业基地。
2.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3.浦东新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1.区域北翼:①南京: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的中心城市,江苏省省会。
有“六朝古都”的美誉,现为中国东部地区主要的电子、汽车、化学工业基地,也是江苏省最大的交通枢纽和教育科研基地。
南京港是中国内河航运第一大港。
②苏州:东临上海,西拥太湖,是江苏省东南门户,是长江三角洲区域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苏州高新区是中国著名的外向型高科技产业基地。
③昆山:位于江苏省南部,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
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
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之首,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新兴的工商业城市。
2.区域南翼:①杭州:长江三角洲区域南翼的中心城市,浙江省省会。
加工制造业发达,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为支柱产业。
长江三角洲物源总结:地质规律与形成机制
长江三角洲物源总结:地质规律与形成机制。
一、地质规律1.大地构造背景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大陆板块的南部边缘,北面为华夏地块、西南为南岭地块、西北为川滇地块、东海和台湾地块在东面,地质构造分为南段和北段。
南段以新华山—榄江断层和濠河断层为界,北段以铅山—余新断层和松江—苏北断层为界。
2.地质历史长江三角洲地处于古元古代以来的华南基性岩、酸性岩增生带、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第四纪晚期的海侵—海退过程中,因而形成了五期沉积盖层。
(1)古元古代:早古元古代出现基性岩演化事件,华南基性岩、酸性岩增生带成形,长江三角洲区为古海湾。
(2)中—晚古生代:南部依次发生了潜山岩体侵位和石城期伸展碰撞岩浆活动, 海水环境右移至北部洼地和岛屿地区,形成了中—晚古生代岩系。
(3)早—中侏罗世:长江三角洲北区逐步改变由海向陆的演化方向,开始出现陆相沉积岩系。
(4)早白垩世:岛屿地区陆相沉积接替海相沉积,形成了早白垩系。
(5)中新世—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海侵—海退环境演变过程。
二、形成机制1.植物原因长江三角洲自然区域内有大量沙丘、海岛等砂性地貌,且长江流经该区域,水流冲击力极大,砂土流出极为丰富。
当河口相交汇时,不断形成节点区,进而形成三角洲体。
此时又逢季风气候下调,使周边地区植被退化,植被覆盖率下降到25%以下,在这种条件下,大量沙动力沉积,从而形成长江三角洲。
2.洪水原因洪水是长江流域极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不仅让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同时也促进了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因为,长江三角洲处于大陆与海洋之间,又处于长江流域的涝田,且水系众多,河口转弯较多,水流冲击力强,会随着口沙的冲刷、下泻导致河口发生移动,形成三角洲体。
3.侵蚀原因侵蚀原因包括地质构造侵蚀、海洋侵蚀和气侵蚀等。
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海域接壤,且地形地貌平坦,比较适合侵蚀因素的发生。
同时,因为地质构造背景呈多次垂直上升,加上岩石酸碱性差异,会造成地球化学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侵蚀作用不断发生。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变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Delta
作者: 赵庆英[1];杨世伦[2];刘守祺[3]
作者机构: [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
点实验室,上海,200062;[3]上海市地质学会;
出版物刊名: 上海地质
页码: 25-30页
主题词: 形成;演变;长江三角洲;海岸地貌学;沉积作用;潮流;波浪;沿岸流
摘要:文章从地质构造背景、泥沙来源、动力条件和海底坡度四个方面阐述了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条件:长江三角洲主体位于构造下沉区;塑造长江三角洲的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少量来自废黄河三角洲和钱塘江;长江口门地区的波浪、潮流及沿岸流的作用比较适中、海底坡度平缓,有利于三角洲的保存.文章进而对不同历史时期三角洲岸线的变迁做了描述.最后,文章对本世纪三峡工程等流域人类活动将导致的河流来沙锐减对三角洲演变的影响做了初步的展望.。
三角洲形成的外力作用
三角洲形成的外力作用三角洲是指在河口区流速减缓的流水所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是由于哪些外力导致三角洲的形成呢?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三角洲形成的外力作用。
三角洲形成的外力作用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从河口区的动力特点来看,在潮流界上下移动的范围内,因河水受潮流的顶托,流速较小,最易形成心滩和江心洲,使河流发生分叉。
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过受水体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
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
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弧形扇状三角洲。
中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
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
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
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
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进。
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
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
长江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
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栟茶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面积4万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其中江苏省境内约2.5万平方公里,地面高程2~5米。
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
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
现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
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咀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咀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
沙咀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
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
南岸沙咀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