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例析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第6章偏误分析对待错误,可以有不同的态度。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说错误要竭力避免;“吃一堑,长一智”是说错误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说谁也免不了会犯错误。
下面这个故事讲的是另一种态度。
一位单身旅客在山间行走时,遇到一个指示牌,上写“此路不通”。
旅客看了看前边,觉得并无问题,就决定继续前行。
山路蜿蜒曲折,沿途风景秀美,旅客很高兴自己没有给指示牌吓倒。
就是此时,前面出现了一条河,河宽水急。
无奈,旅客只好沿原路回来。
不久又到了那块指示牌跟前。
这一次旅客惊奇地发现,那牌子的背后还写着一行小字:“欢迎你回来,笨蛋!”这种态度,就是所谓的“幸灾乐祸”。
仔细想想,下面约翰逊(Johnson,2002: 59)的这段话,虽然不能说是幸灾乐祸,但毫无疑问是“见错心喜”:50. 外语学习者的话语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中的错误。
如果学习者的每句话都正确无误,我们就不知道他脑子里在想什么。
但是,话语中一旦出现错误,我们就可以研究它的特点,推测出错误的原因。
错误可能暗含着关于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要信息。
这就好像是医生看病一样。
对于医生来说,患者的疼痛部位(而不是其他部位)能够告诉他更多的信息。
这种“错误反映学习过程”的观念,是本章要讨论的“偏误分析”的核心思想之一。
不难看出,这与对比分析关于错误的看法有本质上的不同。
6.1 偏误分析的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占统治地位的语言学习理论是对比分析假说。
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认识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
这样,人们逐渐对对比分析失去了热情。
更重要的是,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乔姆斯基不断提醒人们,语言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语言运用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刺激-反应无法解释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全部。
在乔姆斯基(1968)看来,语言运用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日常运用语言时,我们所说的话语大都是全新的,而不是对以前听过的话语的重复,甚至在结构上也和以前听过的话语不同。
分析偏误来源
分析偏误来源试举例分析偏误的来源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即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形成的与母语和目的语两者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系统。
偏误分析认为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些偏误的来源归结为语际迁移、语内迁移、学习语境、交际策略和文化迁移。
一、语际迁移,即母语知识向目的语迁移。
母语(或第一语言)的负迁移会产生偏误,就外国人学汉语为例,主要指学生受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影响,把母语或第一语言的某些语法规则搬到汉语里。
例如,学生在回答否定形式的是非问句时,由于受到英语的影响,时常把否定和肯定回答搞反。
如:(1)“你不去逛街吗?”——*“不,我不去。
”(“是,我不去。
”)。
(2)“你没见她吗?”——*“是,我见到她了。
”(“不,我见到她了。
”)。
又如:(1)*“我们的校园很大和很漂亮。
”(又大又漂亮)。
(2)*“他汉语说得清楚和流利。
”(又/既清楚又流利)。
(3)*“我们大家唱歌和跳舞。
”(又唱歌又跳舞)。
这是把英语“and”的用法套用在汉语上而造成的偏误。
另外,学生在使用“也”、“就”、“都”、“才”等副词时,也可能由于受到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干扰而用错位置。
二、语内迁移,也称语内干扰语内迁移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相互迁移。
这种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主要是过度泛化,即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错误地或不完整地归纳和学习造成的结果。
这种偏误很可能是由一个目的语规则对另一个目的语规则产生的影响而造成的。
例如:(1)尽量不应该把两个人相比。
(应该——要)(2)他们不要伤害走路的人。
(要——愿意)这种混淆汉语助动词的句子并不是母语干扰造成的,而是由于不能正确的区分目的语规则的细微差别造成的。
又如:(1)*“我比他很高。
”(2)*“她的房间很干干净净的。
”(3)*“她很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4)*“老师说得很清清楚楚。
”等这些句子的偏误是副词“很”的过度泛化造成的,应删去“很”。
又如:(1)*“我每天早晨一个小时锻炼。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文献综述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越南留学生习得“都”的偏误分析□杨阳袁伟摘要:本文在汉语本体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等理论为依据,对母语为越南语的留学生做了问卷测查,并对调查结果做了统计分析,以此考察他们在习得副词“都”时的偏误类型,得出相关理论并且提出了一些关于副词“都”的教学对策。
偏误分析例析[1]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例析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 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它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就笔者直接接触到的真实的偏误材料进行偏误分析。
一、偏误例句及来源 :1. 我书包里词典有。
2. 我买了新书两本。
3. 我见到了 Mary 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4. 我要练习跟你。
5. 我想见面你。
6. 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 。
7. 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8. 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9. 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10. 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11. 我们千佛山了。
12. 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13. 我们运动会了。
14. 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15. 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16. 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17. A :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 :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18. 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19. 今天比昨天很冷。
20. 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以上例句中例 1到例 7来自以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日常用语,例 8、例 9、例10来自留学生办的教室板报,例 11到例 18来自非洲留学生平时的交际用语,例 19、例 20来自留学生的校内日志。
其中韩国留学生和非洲留学生是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的汉语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
教室板报和校内日志,涉及到的留学生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不等。
二、偏误的来源及例句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还有不少偏误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
下面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说明:1、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常常是依赖母语知识,同一母语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错误。
偏误分析3
4.有的“把”字句主要不是说明某个动作对某事物或人的处置, 而是说明某事对“把”后的宾语(一般是人)产生的影响。 “把”后的谓语常常是形容词或者心理动词。 昨天搬家把我累得够呛。 这件事真把他给愁死了。 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这可把老李高兴坏了。 5. “把”字句中的状语,有的必须放在“把”前面,有的则放 在“把”后动词前。 我从来没把她当作我的恋人,只把她当作我的妹妹。 她故意把门砰地一声关上了。 我可以把这块石头一下子举起来。 小李已经把行李都拿走了。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主语或“把+宾语+动词”时,必须放在“把” 前。这类状语有否定词、能愿动词或时间名词、时间副词、语 气副词等。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前。 当状语的语义指向动词时,放在“把”前或动词前都可以。
二. “把”字句的谓语形式 1. “把”字句和各类补语。 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 她把那本小说改成了电影剧本。 妈妈把饭做好了。 我把他的话听烦了。 大家把课本拿出来。 妈妈把屋子收拾得很干净。 因为我把课文念得不流利,所以挨了老师的批评。 把孩子关了一天。 他把自行车修理了一上午。 组委会把比赛的时间推迟了一天。 她把箱子怎么打也打不开。 他把飞机票买不到。
2.把+N+动词+了 我把钱包丢了。她把大衣脱了。学校把他开除了。 用于这一句型的动词较少,“吃、喝、卖、丢、扔、解决”; “害、杀、开除、解雇、骗”;“推迟、提高、放大、延长、 放大、缩小”等。 3.把+N+动词+过 他把该走的地方都走过了。 你把这些题目都做过了? 一般当“把”的宾语带有全称意义的宾语或宾语为复数、动 词前有“都”时,用此句型。 4.把+N+动词+着 把钱带着。 把那些钱留着吧。 你把词典拿着。 你把资料先放着,等我有时间再看。 多出现在主观性较强的祈使句中,表示要求对方有目的地持 续某个动作。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偏误分析第⼗七节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第⼆语⾔的教学过程,也是第⼆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中介语理论提出,学习者⾃⾝存在着⼀个介于第⼀语⾔与⽬的语之间的动态的语⾔系统——中介语,并重视对这⼀语⾔系统的研究。
研究时主要采⽤偏误分析的⽅法,即关注学习者在第⼆语⾔学习过程中所产⽣的错误,并进⾏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探求第⼆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般的纠错并不等于偏误分析,进⾏偏误分析⾸先要区分“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的语⾔错误,⽐如注意⼒不集中、疲劳、粗⼼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语⾔学习者和操母语的⼈都有可能发⽣这类错误,⽽且在错误发⽣之后有能⼒进⾏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运⽤范畴,不能反映说话⼈的语⾔能⼒。
例如在⼀位学习者的同⼀篇作⽂中,先后出现了以下两句话:(1)*从4⽉份的第三(个)星期开始,我妈妈每天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回家。
(2)从5⽉份的第四个星期开始,电视台停⽌播放那⾸歌。
前⼀句遗漏了量词“个”,⽽句法环境相同的后⼀句却未遗漏,可见前⾯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的,属于失误。
偏误是指第⼆语⾔学习者在使⽤语⾔时不⾃觉地对⽬的语的偏离,是以⽬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的语⾔能⼒,属于语⾔能⼒范畴。
例如:(3)*天上都是⿊云,看起来(要)下⾬了,我们快回家吧!(4)*快⼋点了,你(要)起床了。
以上两例均出⾃初级阶段学习者的作业,由于他们还没有熟练掌握助动词“要”的⽤法,所以在该使⽤的地⽅却没有使⽤,这是他们在特定阶段的语⾔能⼒的表现,具有普遍性,所以他们所犯的错误属于偏误。
在教学实践中,纠错应该以偏误为对象,进⾏有效地分析。
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偏误的成因,进⽽预测偏误的发⽣,积极有效地进⾏教学。
例如:(5)*我每天吃晚饭在⾷堂。
此例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
汉语偏误分析实例以为为了和因为为例
汉语偏误分析实例以为为了和因为为例汉语偏误分析实例以"为了"和"因为"为例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但由于语言的灵活性和复杂性,人们在使用汉语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为了"和"因为"这两个常见的词语为例,来分析汉语中的偏误情况。
一、"为了"的偏误分析"为了"是一个表示目的、理由的常用词语,但有时候人们在使用它时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偏误。
1. 偏误一:顺序颠倒有些人在使用"为了"时,会将目的和行动的顺序颠倒,例如:"我出去玩为了休息",实际上应该是"我为了休息出去玩"。
2. 偏误二:语序错误有时候人们在表达目的时会将话语的前后顺序颠倒,例如:"为了赚钱,他努力工作",实际上应该是"他努力工作,为了赚钱"。
以上是一些关于"为了"的常见偏误分析,我们需要在使用它时注意语序的正确性和目的与行动的顺序是否一致。
二、"因为"的偏误分析"因为"是一个表示原因、解释的常用词语,但在使用它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偏误情况。
1. 偏误一:原因不准确有时候人们在使用"因为"时,会给出错误或不准确的原因,例如:"因为下雨了,所以他没有来",实际上可能并不是因为下雨,而是其他原因导致他没有来。
2. 偏误二:因果倒置有些人在表达原因时,会将因果关系倒置,例如:"因为她生病了,所以没去上学",实际上应该是"她没去上学,因为生病了"。
以上是关于"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偏误分析,我们在使用它时要确保原因的准确性和因果关系的正确表达。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偏误
01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02
例
1
句
2
分
3
析
4
我从小一直学钢琴 我从小一直学了钢琴 分类:传统分类:语法:助词的使用错误 局部性偏误:助词“了”的不理解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也有可能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对于“了”的不了解 显性偏误:有明显语法结构错误
5
分析:一直”表示持续,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这是两个矛盾的范畴.不过,这两个范畴有时可以共存,比如: 他一直当了30年医生. 由于有了“30年”这个时间段,把“一直”的持续限制住了.所以,“一直”、“了”可以同时用.但你的句子里没有一个时间段,却有了一个要命的“从小”,“从小”是表示“自小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这样,“从小一直”和“了”就彻底对立了,无法同现、共存.
4、书包有三本书 书包里有三本书 分类: 传统分类:领属关系不清楚 局部性偏误:主语的误用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 理解偏误:对于方位和领属关系的不了解 隐形偏误:有明显的语义不通
“了”的偏误分析
“了”的偏误一、“了”的语法意义1.了1作动态助词,附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完成:例:他喝了一瓶啤酒。
2.了2作语气词:用在陈述句句尾,表示新情况和变化;例:春天了,树叶绿了。
用在陈述句句尾,表示认识、主张、想法、行动等有变化;例:我同意你的意见了。
用在句尾,表示催促、劝告等;例:行了,别说了。
二、“了”的常见偏误情况1.“了1”的常见偏误1.1否定句中的偏误对于动态助词“了”的使用的偏误情况,表现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在否定句中出现偏误。
比如:(1)A:英子买花了没有?B:英子没买了花。
在否定句中,动态助词“了”不能和“没”共现。
因为否定词“没”已经否定了动词或者形容词所发出的动作和所表示的性状、状态,因此,也就不存在结束不结束的情况了。
例1,A问B的是英男买花还是没有买花,也就是说A想知道的是“买”的这个动作,英男有没有付诸行动,B想回答英男没有买花,也就是英男没有实施“买”的这个动作。
既然英男没有实施“买”的动作,所以也就不存在完成不完成的情况了。
正确的应该是:(1)A:英子买花了没有?B:英子没买花。
1.2误加动态助词“了”(2)她当老师了三年了。
(3)他们结婚了五年了。
例2说的是“她”从三年前开始当老师,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而“当老师”后面的动态助词“了”的作用是表示动作已经结束,很显然“他当老师”到现在还在进行中,并没有完成,所以应该把句中的这个动态助词“了”省掉。
例3也一样,这里的“结婚”是一个持续性的状态,要表达的是他们从五年前到现在一直处于己婚状态,而不是一个短暂的动作。
所以,应该取掉这个句子中的动态助词“了”。
1.3遗漏动态助词“了”动态助词“了”表达的是行为或者动作的完成,这种完成即有现在完成,又有过去和将来完成。
但留学生(尤其是成年学生)在学习时,误认为动态助词“了”表达的是现在完成而不是过去完成,也不是将来完成。
我们再看看下面几个例子:(4)昨天,他喝三杯冰水,吃三个雪糕。
(5)直美说她毕业,就去中国上大学。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受到越来越多非华裔学习者的关注和学习。
然而,由于中文和其他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误。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对外汉语学习中常见的偏误,以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
第一种偏误是词语搭配偏误。
例如,有的学习者在表达“开车”时会误用“做车”,这是因为在其母语中“做”和“开”可能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导致了对汉语中“开车”这一固定搭配的错误理解。
此时,需要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逐渐纠正这一偏误。
第二种偏误是语法偏误。
比如,有的学习者在使用“了”这一语法标记时会出现偏误,例如错误地使用“我吃了饭了”来表达“我已经吃饭了”。
这是因为在学习者的母语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语法结构,导致了对汉语语法的错误掌握。
针对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系统地学习汉语的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语法运用能力。
第三种偏误是语音偏误。
由于汉语和其他语言在语音系统上存在差异,因此学习者在发音时很容易出现偏误。
比如,“sh”和“s”在某些语言中可能没有区分,导致学习者在发音时无法准确区分“十”和“是”。
对于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通过模仿标准发音、反复练习来逐渐纠正。
第四种偏误是习惯用法偏误。
比如,有的学习者在表达“我很高兴”时可能会误用“我很快乐”,这是因为在其母语中“高兴”和“快乐”可能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导致了对汉语中的习惯用法的错误掌握。
针对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逐渐纠正。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学习中的偏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是可以逐渐纠正的。
希望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偏误,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
比字句偏误分析实例
1.因为我在学习中遇到得困难可能比亚洲人经过得不一样。
鉴别:“比亚洲人经过得”,显性偏误描写:词汇使用不当,比字句偏误解释:干扰偏误,英语得比较级;语内偏误,目得语规则泛化,“经历”与“经过”使用出现偏差,也有可能包含发展偏误,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得假设。
修改:因为我在学习中遇到得困难可能与亚洲人得经历不一样。
2.再说,学习汉语对韩国人来讲比别得国家{CQ得}人学习比较容易一些。
鉴别:“比别得国家人学习比较容易一些”,显性偏误描写:附加,误用,缺词解释:干扰偏误,英语比较级得误用;目得语规则泛化,“相对”与“比较”得语境未掌握。
修改:再说,学习汉语对韩国人来讲比别得国家得人学习起来容易一些。
3.在外国留学得学生们比国内学生更多得困难。
鉴别:显性偏误描写:省略解释:语际迁移修改:在外国留学得学生们比国内学生存在更多得困难。
4.所以我一天比一天心理不舒服。
错序鉴别:显性偏误描写:错序解释:语际偏误,英语与汉语得语序差异修改:所以我心理一天比一天不舒服。
5.后来如果再遇到困难时,这时,您以前更容易克服。
( 缺少比字)鉴别:显性偏误描写:遗漏,附加解释:语际干扰;发展偏误修改:后来如果再遇到困难时,您比以前更容易克服。
6.现在社会生活水平比以前越来越高。
鉴别:显性描写:附加解释:语内偏误,目得语规则泛化修改:现在社会生活水平比以前高了。
现在社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7.另有人夸张地说代沟就是一天比一天不一样{。
鉴别:显性描写:附加,类推解释:语内偏误;语际偏误;发展偏误修改:另有人夸张地说代沟就是一天比一天大。
另有人夸张地说代沟就是一天一天一个样儿。
8.后来,听说科学家研究:发现静音环境对人体得危害比噪声对人体健康得危害还更大。
鉴别:显性描写:遗漏,附加解释:语际偏误,发展偏误修改:后来,听说科学家研究发现静音环境对人体得危害比噪声环境对人体健康得危害更大。
或者···还大。
偏误分析例析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例析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它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就笔者直接接触到的真实的偏误材料进行偏误分析。
一、偏误例句及来源:1.我书包里词典有。
2.我买了新书两本。
3.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4.我要练习跟你。
5.我想见面你。
6.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7.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8.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9.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10.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11.我们千佛山了。
12.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13.我们运动会了。
14.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15.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16.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17.A: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18.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19.今天比昨天很冷。
20.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以上例句中例1到例7来自以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日常用语,例8、例9、例10来自留学生办的教室板报,例11到例18来自非洲留学生平时的交际用语,例19、例20来自留学生的校内日志。
其中韩国留学生和非洲留学生是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的汉语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
教室板报和校内日志,涉及到的留学生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不等。
二、偏误的来源及例句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还有不少偏误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
下面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说明:1、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常常是依赖母语知识,同一母语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错误。
韩语的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被修饰语”,受母语的影响,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出现像这样的语法偏误。
语用偏误分析
以俄罗斯留学生为例分析语用偏误类型及其原因在日常教学或交流中,常常会有学生说出让我们觉得从语言结构上没有问题,但听起来别扭的话。
例如,一名留学生来到办公室,在见到他的中国女教师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老师,你今天很性感”。
从语言结构上说这句话毫无问题,但听到这句话的中国人都会感到有些尴尬或者别扭。
因为虽然这不是一个错误的句子,但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句子。
原因在于“性感”这个词语在这个语境下的运用并不符合汉语交际的习惯。
学生的原意是称赞老师的衣着或装扮,在这个场景下,如果要使用这个句子,按照汉语的习惯常用的词语是“漂亮”。
但“性感”这个词往往是运用在较亲近的或同辈的人之间的,前面这个场景是在办公室,而交流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师,按照汉语的交际习惯,我们会尽量避免这类的用语,而改用“你身体好吗”等类的说法。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学生语言规则运用上的错误,而是学生不了解汉语的交际习惯所造成的,如何在教学中纠正或避免此类现象,就是本文要考虑内容。
第一节语用偏误理论概述一、关于语用的概念语用即语言的运用,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或者说是研究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在不同的言语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科,我们称之为语用学。
最早的语用学概念来源于符号学,莫里斯认为语言分为三个层面:句法、语义、语用。
句法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是“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间的关系”而语用是“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
形象地指出了语用的意义。
20 世纪 50 年代末,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推动了语义学的发展,语义学是在语言系统内部研究语言的意义,即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的内部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不受外界影响的。
1983年,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一概念。
所谓语用失误是指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适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当,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来说就是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者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达到预期或完美的交际效果,这样的错误即为语用失误。
偏误分析例析[1]doc
偏误分析例析[1].doc 偏误分析是一种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
以下是一个偏误分析的例子,通过对一位初级英语学习者作文中的错误进行偏误分析,说明其出现错误的原因和纠正方法。
作文题目:My Favorite Hobby作文内容:I lIkes to spenda my free time on my habby. My favorite hobby is read books. I like read books because they give me知识和乐趣. I usually read books in my free time. I hav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books. My favorite book is “Harry Potter”. I like this book because it is very interesting and educational. I read this book many times。
在这篇作文中,学习者犯了一些错误。
以下是对这些错误的偏误分析和纠正方法:1.错误:spenda my free time on my habby原因:学习者试图表达“花费时间”这个意思,但是使用了错误的动词“spenda”。
在英语中,正确的动词应该是“spend”。
此外,“habby”应该是“hobby”,这是一个名词,表示“爱好”。
纠正:学习者需要掌握英语中常用的动词“spend”,正确的形式应该是“spend time on something”。
同时,“habby”应该是“hobby”。
2.错误:My favorite hobby is read books原因:学习者试图表达“我最喜欢的爱好是读书”,但是使用了错误的动词形式“read books”。
比字句偏误分析实例
.1.因为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比亚洲人经过的不一样。
鉴别:“比亚洲人经过的”,显性偏误描写:词汇使用不当,比字句偏误解释:干扰偏误,英语的比较级;语内偏误,目的语规则泛化,“经历”和“经过”使用出现偏差,也有可能包含发展偏误,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
修改:因为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和亚洲人的经历不一样。
2.再说,学习汉语对韩国人来讲比别的国家{CQ的}人学习比较容易一些。
鉴别:“比别的国家人学习比较容易一些”,显性偏误描写:附加,误用,缺词解释:干扰偏误,英语比较级的误用;目的语规则泛化,“相对”和“比较”的语境未掌握。
修改:再说,学习汉语对韩国人来讲比别的国家的人学习起来容易一些。
3.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们比国内学生更多的困难。
鉴别:显性偏误描写:省略解释:语际迁移修改: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们比国内学生存在更多的困难。
4.所以我一天比一天心理不舒服。
错序. 鉴别:显性偏误描写:错序解释:语际偏误,英语和汉语的语序差异修改:所以我心理一天比一天不舒服。
5.后来如果再遇到困难时,这时,你以前更容易克服。
(缺少比字)鉴别:显性偏误描写:遗漏,附加解释:语际干扰;发展偏误修改:后来如果再遇到困难时,你比以前更容易克服。
6.现在社会生活水平比以前越来越高。
鉴别:显性描写:附加解释:语内偏误,目的语规则泛化修改:现在社会生活水平比以前高了。
现在社会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7.另有人夸张地说代沟是一天比一天不一样{。
鉴别:显性描写:附加,类推解释:语内偏误;语际偏误;发展偏误修改:另有人夸张地说代沟是一天比一天大。
另有人夸张地说代沟是一天一天一个样儿。
8.后来,听说科学家研究:发现静音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比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还更大。
鉴别:显性描写:遗漏,附加解释:语际偏误,发展偏误修改:后来,听说科学家研究发现静音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比噪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
或者··还大。
9.虽然价钱贵了一点,但我们都认为健康不如任何的东西重要。
偏误分析例析范文
偏误分析例析范文偏误分析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者偏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下面将对偏误分析进行详细例析。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多种偏误。
比如,学生在句子结构上的偏误,常常忽略了使用正确的主谓宾的结构,造成语法错误。
这种偏误通常是由于学生对句子结构不够熟悉或者没有掌握好基本的语法规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做语法练习题,注重讲解句子结构的基本规则和常见的错误类型,帮助学生弥补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足。
除了语法和拼写上的偏误,学生在句子表达和篇章结构上也会出现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词汇量不够丰富,导致句子表达的单调和缺乏变化。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供一些常用的句式和短语,指导学生写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句子。
对于篇章结构上的偏误,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连接词和过渡性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铺陈自己的观点。
偏误分析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但是在进行偏误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方法和态度。
首先,教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但不要严厉批评或者责备学生,要使用鼓励和积极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因为学生的偏误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背景、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综上所述,偏误分析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的重要环节。
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在进行偏误分析时,教师要注意方法和态度,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有效的偏误分析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摘要本文将“得”字补语分为可能补语与状态补语,以北语语言资料库的“留学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料为研究对象,根据作者不同的汉语水平分级,对其出现得偏误进行分析。
关键字:“得”字补语,偏误分析,启示汉语“得”字补语句是指以助词“得”为形式标志的句子结构类型。
该结构形式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包括以下几种:(1)可能,例如:我看得清;(2)程度, 例如: 那里冷得很; ( 3)情状, 例如: 洗得很干净。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 无论是概念的运用还是意义的界定, 都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 因此就显得有些混乱。
这对外国人学汉语是不利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除表可能以外的“得”字补语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上, 或概括为“情态”( 刘月华等1986) , 或概括为“程度”或概括为“结果”( 王还1994),或将其中的一部分表述为“状态”与“程度补语”分开(鲁健骥1992),(瓯齐1983)更细分为“结果”、“状态”、“比状”、“方式”、“时间”、“数量”、“判断”、“程度”等八种之多。
本文采取把“得”字补语分为可能补语和状态补语,其中状态补语中可以有表示程度的状态补语,有表示结果的状态补语,进行描述或评判的状态补语。
一语料及分析的方法本文是以北语语料库的“留学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料为分析的对象,在提取语料时是根据作者所获得的不同等级的证书而进行分类分析,此语料库是将证书分为A B C和无证书四个等级。
分别对这四个等级的作文中出现得“得”字补语进行偏误分析。
偏误类型大致可分为遗漏、错位、杂糅、误加和误代。
二分析结果(一)遗漏1 状态补语前缺少状语通过对语料库的错句分析发现,“得”字状态补语通常缺少的成分是“得”字后的形容词前缺少状语。
一般来说如果“得”字补语句前后有其他成分或者一定的语境,在句子中可以不用完句成分,例如“她学习好,人长得也漂亮,大家都很喜欢她。
”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时有一定的条件的,有些形容词前需要加上状语才能表示完整的意思或符合汉语的习惯。
结果补语偏误例析
一结果补语回避性偏误分析一,把动结式回避成主谓结构(动结式即动词+结果补语)1回避成两个主谓句例如“我们终于打赢了这场球”,留学生会回避成:(1)我们打球,这场终于赢了。
(2)打这场球,我们终于赢了。
2 回避成一个主谓谓语句例如“我们终于打赢了这场球。
”留学生会回避成:(3)*这场打球我们终于赢了。
(4)*这场我们打球终于赢了(5)*我们这场打球终于赢了。
3回避成一个主谓句在这一类型中,又有两种回避情况,一是去掉中心语,用原来的结果补语作为主谓句中的谓语。
例如:正确句留学生回避句(6)我们终于打赢了这场球。
我们终于赢了这场打球。
(7)45分钟后,土豆终于烤熟了。
45分钟后,土豆终于熟了。
原因:(1)(3 、4 、5)(6)留学生把“打”这一动作和“球”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这种偏误,是由于汉语中常用短语和离合词的频繁使用有关。
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先接触的是一些常用的动宾结构的短语,如打球、吃饭、喝水、洗衣服,也有一些是离合词,如游泳、唱歌、睡觉等。
这些短语和离合词在留学生的汉语系统中较为凝固,在使用时常常一起用,不易分开。
因此,原本应该用结果补语短语的句子中,留学生常把这些常用短语或离合词凝固在一起,作为某一句子成分,让原本应充当结果补语的词成为句子的谓语中心语。
(2、7)回避正确二是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来回避动结式,例如句子“有一天,农夫回家时,看见了一只猫”,留学生就用主谓句中的一种句式—存现句来回避,例如:(8)有一天,农夫回家时,门前有一只猫。
原因:因为主谓句是汉语中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句式,所以留学生回避时最爱用这种句式。
出现回避的总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在留学生的目的语语法体系里的意识远远强于动结式关系。
而汉语结果补语短语本身的结构也使留学生容易采用主谓结构进行回避。
汉语结果补语有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动词和形容词又可以作为句子的谓语。
实际上,很多动结式的句子都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紧缩而成的。
第四讲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也是创造性的过程
规则
儿童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并记住从成人那里听到的词语,而是在输入材 料的基础上抽象出关于语言的规则,然后将规则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中 。
因此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 新的语言学习理论——偏误分析。
二、科德的偏误分析观
科德(1967)《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意义》:区分 “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
从学习过程和策 1.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略角度
2.迁移
3.简化(simplification)
从交际角度
全局错误;局部错误
五、偏误范围和偏误区域
偏误范围:辨认偏误时需要考虑的语境( 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偏误区域:对于一个已经辨认出的偏误, 要想对它进行修改,也需要涉及到一定的 语境,这称为偏误区域。
语言运用创造性的表现
1.日常用语,大都是全新的,而不是对以 前听过的话的机械的重复,甚至在结构上 也和以前听过的话语不同。
2.语言运用不受外界刺激的控制。 3.日常语言运用具有连贯性和得体性。
思考:1.一个正常的人和一个发疯的人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2.有人说一个人胡言乱语为“这个人说话不经过脑子”,请问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 晚会上,小伙子们都目不转睛这个漂亮的
姑娘。 我从小就很恐怖蛇。 我也想去旅行很多地方。 出国以前,他离婚了她丈夫。
述补结构中的述语或补语的违规误用
香山的秋天,草木红叶得挺漂亮。 她的脸红红得像苹果。 他卷裤子起来进河去了。 孩子听了清楚妈妈的话,有点儿不高兴。 我们看见到司机快快开车,非常害怕。
注意:不管偏误范围也好,偏误区域也好 ,提醒我们的是,在进行偏误分析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语境。
偏误分析例析[1]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例析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 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它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就笔者直接接触到的真实的偏误材料进行偏误分析。
一、偏误例句及来源 :1. 我书包里词典有。
2. 我买了新书两本。
3. 我见到了 Mary 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4. 我要练习跟你。
5. 我想见面你。
6. 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 。
7. 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8. 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9. 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10. 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11. 我们千佛山了。
12. 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13. 我们运动会了。
14. 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15. 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16. 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17. A :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 :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18. 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19. 今天比昨天很冷。
20. 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以上例句中例 1到例 7来自以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日常用语,例 8、例 9、例10来自留学生办的教室板报,例 11到例 18来自非洲留学生平时的交际用语,例 19、例 20来自留学生的校内日志。
其中韩国留学生和非洲留学生是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的汉语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
教室板报和校内日志,涉及到的留学生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不等。
二、偏误的来源及例句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还有不少偏误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
下面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说明:1、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常常是依赖母语知识,同一母语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例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它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就笔者直接接触到的真实的偏误材料进行偏误分析。
一、偏误例句及来源:
1.我书包里词典有。
2.我买了新书两本。
3.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4.我要练习跟你。
5.我想见面你。
6.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7.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8.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9.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10.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11.我们千佛山了。
12.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13.我们运动会了。
14.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15.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16.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17.A: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
18.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19.今天比昨天很冷。
20.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以上例句中例1到例7来自以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日常用语,例8、例9、例10来自留学生
办的教室板报,例11到例18来自非洲留学生平时的交际用语,例19、例20来自留学生的校内日志。
其中韩国留学生和非洲留学生是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的汉语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
教室板报和校内日志,涉及到的留学生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不等。
二、偏误的来源及例句分析:
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还有不少偏误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
下面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说明:
1、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常常是依赖母语知识,同一母语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
错误。
韩语的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被修饰语”,受母语的影响,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出现像这样的语法偏误。
如:
例1 我书包里词典有。
例2 我买了新书两本。
例3 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但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留学生的语序意识增强,偏误发生的机率变得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非英语母语的留学生,除了受母语的影响,由于先接触和学习了英语、有时课堂也以英语为中介语,因此,也常发生因受英语影响的偏误。
如:
例4 我要练习跟你。
(英语为I want to practice with you 。
)
例5 我想见面你。
(I want to meet you. Meet在英语中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做不及物动词,但是汉语
“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加宾语“我”。
)
例19 今天比昨天很冷。
(在英语的比较句中表示差别的形容词要变成比较级,而不能以词语的原型出
现。
如“这个比那个大很多”翻译成“This one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other”,
受此类影响出现了例句中的偏误。
)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
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这种现象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fion)或者过度泛化。
如:
例6 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学习者在最初的学习中,会了解到“是”用来表示判断、
说明陈述对象的情况。
但是如果判读、说明部分含有“不”、
“没”则不需要用“是”。
)
例7 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们”的基本用法是“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但是,
如果代词或是名词前有具体的数词修饰限制时,则不能再用“们”。
此处属于“们”的泛化。
)
例8 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了”可以表示“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
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但是此例句中
“很精彩”并不是一种变化,而是一种状
态,此处属于“了”的泛化。
)例16 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对“没”和“不”的区别还没掌握住)没,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
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
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
留学生常出现倾向于“没”或是“不”的现象,从而造成“没”或是
“不”的泛化。
此处是明天的事,应该用“不”。
)
例20 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汉语用词的重复。
除了汉语知识的负迁移外,也受到了留学
生表达意思的影响。
留学生特别强调难过的程度,导致了偏
误的出现。
)
3、文化因素负迁移。
一些偏误并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
语言使用上的偏误。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
如:
例15 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此例句的使用者是个40多岁的非洲留学生,常对20岁左右的中国学
生这么说。
“保重”是个很正式的词,一般是长者之间,或是对长者
说,此处显然是对中国文化不了解造成的偏误。
)
例17 A: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几岁”一般是问不到十岁的儿童,问老年人一般用“多大年纪”
或是“高寿”。
说话人没有顾及到问的对象的年龄,违背了交际
原则,没有理解中国的文化。
)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或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常常会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其中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很多,回避和语言转换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
如:例11 我们千佛山了。
(有个非洲留学生,总是发不好qu这个音,所以常常在交谈中不说“去”这个
字。
)
例12 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回避“去”字)
例13 我们运动会了。
(我们参加运动会了。
留学生不会“参加”这个词,采取了回避态度。
)
例14 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意思是要说“虽然早上泰山顶上很冷,但是我还是喜欢在那
里等着看日出。
”说话者采取了简化策略,避免了连词的使
用。
)
例18 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简化策略。
因为我没考好,你不高兴了。
)
5、学习环境的影响。
外部因素也是偏误产生的原因之一。
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例9“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和例10“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学生除了对“很+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认识不足以及对“是”的掌握不好外,也受到了学习环境的影响:教师常说“好,很好”、“你们都是好学生”不加区别。
学生们又想给自己很高的评价,办板报时一般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指导,于是就出现了板报上的偏误。
另外,学习环境中,对待上述所说的各种偏误的态度,也是外部环境对偏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方面。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偏误的产生因素是多样的,很多偏误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机械地归类有时候不是特别恰当,但是,这些归类还是为第二语言的教授和习得提供了很多借鉴。
1.在注重分析母语和目的语引起的偏误的同时,还应注重分析和避免学习者所接触过的其他语种对学习者造成
的负迁移。
尤其是现阶段常用英语作为初学者学习汉语的媒介,更要注意英语的负迁移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
2.在第二语言的习得或讲授过程中要多注意语序问题,此外就是语用问题。
3.留学生教室里的诸如板报之类的东西,最终呈现的结果要严要求,因为它们出现的偏误影响的很可能不是几
个人,一班人,甚至可以影响不止一届的留学生。
这就涉及到对待偏误的态度,在这一点上,要避免大众化的偏误。
办板报的过程中可以不纠错,以免影响学生们交流的积极性,板报成型后可用艺术化的手法作必要的修改,以确保不传播偏误。
偏误分析目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对第二语言教学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偏误分析的研究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发掘,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授者或是学习者更要特别注意对直接接触到的实例的分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