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如何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授课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授课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授课材料(一)刘克辉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来这里给同学们上一堂法制教育课,今天我将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有关内容给同学们做一些具体的讲解,以便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有所作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于1999年11月1日起实施的。

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

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

”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才能学会自我保护,否则一旦触犯法律,法律是无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后悔莫及。

最近几年,我市青少年犯罪人数和比重逐年递增,案件性质涉及盗窃、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劫、敲诈勒索等等,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只有采取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预防犯罪的教育,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谁违反了法律就必定受到法律的惩罚,树立起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那么,什么行为是犯罪行为呢?要远离犯罪,这是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犯罪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①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行为,即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③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今天在坐的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就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第17条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

《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意思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的犯罪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善用法律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善用法律
予法律帮助和服务的机构有哪些?
上个事例中的王某应该如何帮 弟弟维权?
王某可以与李某协商,要求 对方承担相关责任,或者向 派出所报案等
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 来维护合法权益;受到非法 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 救济。
诉讼维权最权威
探究与分享:
中学生小峰自创的歌词在“全国少年儿童 歌词征集活动”中获特别奖,但小峰并未接到 获奖通知书。经调查发现,参加复评工作的 李某做了手脚,将奖项给了张某。小峰一纸 诉状将李某和张某告到了法院,状告他们共 同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经法院审结,小峰 获得了1.7万元赔偿。
探究与分享
案例一: 甲起诉乙,要求乙偿付欠甲的借款;乙辩称借
甲一万元不假,但已归还,由于借款时没有给甲写 借条,因此还款时也未向甲要收据。但甲否认乙还 了此借款。双方均未提交证据。
民事诉讼
案例二: 2017年5月5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接到群众举报,称
孙某未经政府批准,擅自占用集体土地建房,遂于2017年5 月9日正式对此案立案受理,决定没收孙某非法占用的土地 上所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7930.34平方米,并处罚款人民 币12万元。孙某某不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作出的处罚决定, 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诉讼
2022/3/26
案例三: 甲某,16岁。乙某,17岁。一日,甲与乙因故发生口
角,经当时在场的丙劝说无效,继而打斗。甲用石块砸乙 头部,致使乙当场倒地昏迷,后被送往医院。法医丁对乙 的伤情作了鉴定,鉴定结论为重伤致残。乙某的母亲向法 院提起诉讼。
刑事诉讼
PART.02
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
这时小军应
()
(3)求助于老师、家长或学校;
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

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

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中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确保公众的安全,并帮助未成年人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方式。

这篇文章将探讨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案。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是通过少年司法系统进行处理。

它的目标是为未成年人提供教育、康复和社会融入的机会,以便他们能够重新投入到社会中。

在处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背景等方面。

一个重要的措施是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未成年人了解并改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这可以通过关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等方式来实现。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培养他们对社会秩序的尊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监护人的参与和支持。

未成年人往往需要稳定和支持的家庭环境,以便纠正他们的行为并重新融入社会。

监护人可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供情感支持和指导,帮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社会也应提供机会,以帮助未成年人改正错误并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这包括与社区组织、志愿者机构和教育机构合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例如,社区组织可以组织一些社会服务项目,让未成年人参与其中,为他们提供认同感和存在感,帮助他们摆脱犯罪的诱惑。

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应采取一种综合的方法。

这意味着不应仅仅依靠少年司法系统,而应将教育、家庭和社区等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机会改正错误,重新投入到社会中。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更多细节和方案。

首先,针对未成年人的监管机构和机构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学校应该不仅仅关注学术成就,还应该关注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课程应包括关于法律、道德价值观和公民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刑法如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理

刑法如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理

刑法如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这类犯罪行为的处理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犯罪情节等进行特殊规定和处理。

刑法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以确保未成年人得到正确的教育、改造和保护,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首先,刑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年龄分界线。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人为幼年,十四周岁至十八周岁的人为少年。

对于幼年犯罪者,根据幼年犯罪法的规定,不予以追究刑事责任。

而对于少年犯罪者,则需要根据不同情形进行特殊处理。

其次,对于未成年人的定罪与量刑进行了一些特殊规定。

刑法规定,对于犯罪行为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刑罚。

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环境和诱惑的影响,对于他们的错误行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教育,以促进他们的改造和社会重建。

此外,对于未成年人的羁押执行也有所不同。

刑法规定,在对未成年人的羁押执行中,应尽量减少羁押时间和改善其生活条件,确保其身心健康,并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文化活动。

同时,监狱应当安排专门的监护人员,对未成年犯人进行特殊照顾和教育,帮助他们摆脱犯罪,重新融入社会。

此外,刑法还明确了对于被害人是未成年人的特殊处理。

如果犯罪行为的受害人是未成年人,刑法规定需要在犯罪处理中充分考虑被害人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

对于被害人的伤害,需要给予更严厉的惩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的维护。

总的来说,刑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了年龄分界线,不予以追究幼年人刑事责任;对于少年犯罪者,可以从轻或减轻刑罚;在羁押执行中,应尽量减少羁押时间和改善生活条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被害人,提供特殊的帮助和保护。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促进其健康成长,确保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尽管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理有一定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势在必行。

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趋势,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一)作案动机单纯、盲目、初犯、偶犯多。

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就是为了报复、抢劫.盗窃财物就是为了非法占有,案情较简单。

许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一般都未经精心策划,很多只在偶然环境中犯罪,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大多数犯罪都是临时起意盲目为之,往往因一句话,一件事就可以诱发犯罪,在作案时通常无明确分工,主次难分,且大多数是共同犯罪、共同分赃。

(二)文化水平低,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绝大部分的未成年犯文化水平较低,初中以下为主要群体.许多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过早离开校园,离开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外界诱惑下就胆大妄为,做出匪夷所思的犯罪行为。

他们心理冲突激烈,既想达到个人欲望,又对受害者有一定的同情心理,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极为多见,特别在侵权案件中作案者有时不是将受害人的财物抢劫一空,而只是取其一部分。

(三)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日趋明显。

未成年人喜欢结交朋友,盲目随从,容易拉帮结派,组成小团伙,他们在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往往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尤其是抢劫案中,大多是二人以上共同作案,其作案地点一般选择在学校附近或自由市场等繁华地段,所采取的作案手段通常是言语威胁或拳打脚踢等行为,多数是由流氓行为或不良恶习发展演变为犯罪行为或持械抢劫作案。

(四)未成年人犯罪涉财案件和累次作案居多.一方面,未成年人本身没有经济来源,为了追求享乐,满足超常消费,便把目标放在盗窃、抢夺、抢劫作案上。

另一方面,由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罪责感弱化,加之社会管理秩序方面存在的缺陷,未成年人初次作案得手后,犯罪心理不断强化,增强了犯罪成功的信心,产生了连续作案的欲望。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对犯罪的惩罚,理解守法的意义。

2、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为犯罪作斗争。

3、学会预防犯罪的意识,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 )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2)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2、教学难点(1)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2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勇为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模拟法、自主学习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掌握本班出勤情况。

(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10分钟)小组播报《今日说法》课前各小组收集违法犯罪事件进行播报讨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对社会、学校、家庭、自身造成的危害, 算一算"打架成本"。

教师播放视频:《药家鑫杀人案》。

提问:我们对犯罪行为并不陌生,到底什么是犯罪行为?如果我们要从理论上给犯罪行为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应该从哪几方面界定犯罪?教师总结:犯罪的特征2、寻求新知(5分钟)教师展示案例:①福建小学重大凶杀案;②杭州市原副市长被执行了死刑;③田文华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小组探究:在上述案件中,他们各犯什么罪?教师总结:犯罪类型;犯罪分子应受到刑法处罚;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3、创设情境(25分钟)(1)学生表演情景剧:①16岁酒后殴打李某被判刑;②小华习惯小偷小摸的行为最终盗窃被判刑;③三个初中生商量杀人,却不知后果。

小组分析: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青少年应如何自觉预防犯罪(2 )案例分析:程某挪用、侵占公司资金。

教师总结:刑法中职务犯罪的类型及处罚。

(3 )案例展示:①残疾小伙李俊跳河救5岁女孩;②六旬老人侯振林马路上救4岁女孩,交警判决三者负同等责任;③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行窃,如何智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1999年6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1999年6月28日(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五章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第六章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本法。

第二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第三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

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职责是:(一)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规划;(二)组织、协调公安、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工商、民政、司法行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三)对本法实施的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四)总结、推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经验,树立、表彰先进典型。

第五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第六条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预防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保护预防违法犯罪
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的行为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 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那么什么是犯罪行为呢?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 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 政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 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 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 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 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刻 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 物、名胜古迹的,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二百 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 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违法危害
生活中法律的“雷区”之例二:
地震传言案
24岁的山西平定人朱某,在2010年2月21日6时许,为了起哄,在“百 度贴吧”发帖称“山西太原、左权、晋中、大同、长治地震,已造成 100万人死亡”。朱某发贴的当天晚上至次日凌晨,许多山西人由于听 信“地震”传言,纷纷离家,躲避在广场、公园等地,甚至开车逃往外 乡,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恐慌。朱某也因此被平定县公安局处以行政 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
市 民 涌 上 街 头 等 地 震
违法危害
生活中法律的“雷区”之例
三:
球迷闹事案
2008年11月1日中超足球联赛陕西队主场1:4负于 上海申花后,看台上个别不理智球迷点燃了报纸,由 于处置及时,没有酿成大的事端。最终,四名闹事者 均被警方拘留。
违法危害
三个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 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刑法第17条第2款还规定:“已满十四周 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 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 当负刑事责任。”

法治讲堂逢九必讲第5讲

法治讲堂逢九必讲第5讲

法治讲堂逢九必讲第5讲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法侵害,比如说被人敲诈、被人殴打、被人抢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怎么办呢?我们要增强分辨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国家的法律都是为保护一切合法权益、惩罚各种不法行为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罪犯的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面临危险的时候,同学们要机智勇敢地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如果畏惧罪犯的话,就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地实施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的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0条的规定,未成人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

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三)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未成年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除以上讲的,还必需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 运用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

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

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

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

所以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的几点看法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的几点看法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的几点看法
作为一个 AI 模型,我无法拥有主观意见或情感,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关于对待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观点:
1. 必要的惩罚与教育并重:对于未成年犯罪行为,必要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但与此同时,应该注重教育和改造,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来认识并改正错误,以便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

2. 需要更多的预防措施:除了处理犯罪案件,更应该加强预防措施,以帮助未成年人避免犯罪。

这可能涉及家庭和社区的支持,教育机会的提供,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资源的改进,从而减少引领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风险因素。

3. 个案处理和系统改进: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应灵活、个案化,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发展情况和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

在处理上,应该考虑到帮助他们重建生活和改进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为了处罚他们。

同时,制度上也需要不断完善,以确保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保护,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康复服务。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观点,但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当地法律法规来进行评估和决策。

2019年中考 道德与法治 真题汇编 专题二十:一般违法与犯罪

2019年中考 道德与法治 真题汇编 专题二十:一般违法与犯罪

2019年中考 道德与法治 真题汇编 专题二十:一般违法与犯罪▲▲【考点16】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果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违法行为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社会危害程度不同,把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即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根据违反的法律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承担相应的责任。

区别如下:含义 例举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共同点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欠债不还;捡到东西不归还失主;损害他人名誉等行为 较轻 民事责任(道歉、赔偿) 都是违法行为,都有危害性,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闯红灯行为;吸毒行为;乱建房屋等行为。

较轻 行政责任(警告、罚款、拘留)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违反刑法的行为 两抢行为;贩毒等行为。

严重刑事责任(刑罚处罚) 强自我防范意识。

1. 什么是犯罪行为?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又叫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2. 犯罪的三大特征: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或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或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或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3.犯罪应受到刑罚处罚 (1) 刑法,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注:只有人民法院可以实施刑罚。

刑法规定刑罚,一个是法律,一个是制裁手段。

(3)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第二单元第十二课-同犯罪行为做斗争资料

第二单元第十二课-同犯罪行为做斗争资料
难点
见义智为
关键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教具资料
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动
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
复习巩固
新课导入
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师生问候,清点人数,秩序维护。
1、刑罚的种类。
2、刑罚的目的。
【案例讨论】
如何面对不法分子的勒索?
1、你会选择哪些方式?
2、不同的方式解决结果会有何差异?
3、应该采用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案例:片刀的“用途”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1、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客观因素: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
主观因素:个人的法律意识薄弱
自控力差
认知能力低
2、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①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
②正确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引导作用。
二、见义勇为、见义智为
案例分析:对潘登峰的行为你怎么看?
1、见义勇为的含义
见义勇为,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2、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
学生谈谈各自对见义勇为的认识。
鼓励学生机智、勇敢地见义勇为,杜绝鲁莽行为。
学生讨论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
1
2
3
8
7
7
6
4
2
板书设计
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惩治力度,守护孩子们的安全(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困难)

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惩治力度,守护孩子们的安全(打击未成年犯罪存在的困难)

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惩治力度,守护孩子们的安全1.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担忧。

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成为当务之急,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力度势在必行。

2.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是社会最脆弱的群体,应当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关爱。

然而,一些未成年人却因为各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让人们不禁深思: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3. 未成年人犯罪背后往往隐藏着家庭、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

家庭中的疏导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社会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走向犯罪。

4.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坐等事态恶化。

政府、社会各界和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从根源上守护孩子们的安全。

5. 首先,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教育工作。

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共同合作,建立健全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惩治。

建立健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严格依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让犯罪行为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7. 同时,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社会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改正错误,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8. 更重要的是,家庭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做好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工作。

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远离犯罪。

9. 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力度,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更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安全。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努力。

10.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安全和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安全,为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作出我们的贡献。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迎接美好的未来!。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

一般有一个从劣迹→违纪→违法→犯罪的变化过程。

不良行为的少年,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矫治,很容易从不良行为逐步发展到违法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容易出现的不良行为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吸烟—弄钱—吸毒之所以把吸烟作为不良行为加以预防,一是由于未成年人无经济来源,为了达到吸烟的目的,他们会想方设法弄钱。

从司法实践来看,少年因吸烟而诱发的盗窃、抢劫犯罪屡有发生;二是吸烟容易诱发不良交友,从目前少年犯罪的特点来看,95%以上为共同犯罪,他们结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吸烟远离了正常群体的交往,而在这里找到了适度的心理平衡和共同的兴趣。

有的未成年人犯罪恰恰是从吸第一支烟开始的。

另一个更严重的倾向是,一些不法商贩和毒贩勾结,在烟卷中注入毒品,采取零卖、赊账等方式,向未成年人兜售,致使一些孩子不知不觉染上了毒瘾。

旷课、夜不归宿———易受外界侵害旷课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而且在旷课的时间里很可能会因得不到有效地监护而沾染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擅自夜不归宿,一旦发生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监护,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

所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6条规定:“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其所在的寄宿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的同意,或者在24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易产生违法行为有一些性格好斗、脾气暴躁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他们随身所带的物品,决不允许有伤人的器具,以防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持刀害人。

李强16岁时,在一次体育足球比赛中,因为哥们义气与足球队长结怨,以致大打出手。

李强打不过对方,急红了眼,掏出羊角刀,从背后将足球队长扎死。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强因琐事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经法院调解其赔偿被害人致伤损失费、丧葬费等人民币14万元,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

如何加强对犯罪行为的自我防范1

如何加强对犯罪行为的自我防范1

如何加强对犯罪行为的自我防范  未成人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

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三) 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掌握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未成年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除以上讲的,还必需懂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时候,切切要记住两点:第一、同学们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

第二、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

如及时向学校、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的报告。

 总之同学们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我们要坚信邪不可能压正的道理,干坏事的心总是虚的,害怕的应该是他们。

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社会风险的增加,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从预防、教育、法律和心理援助等角度,探讨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源头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预防应从源头控制,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

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心,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教育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加强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文化娱乐活动,使未成年人能够融入社会、展示才能,从而减少犯罪率。

二、教育未成年人犯罪者——引导归途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教育是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轨的重要手段。

教育应以引导和塑造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核心。

首先,对于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行为。

可以利用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如音乐、绘画、体育等,开展特殊的课程和活动,让未成年人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对于严重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应进行专门的教育辅导。

这些未成年人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

教育辅导师应通过各种心理援助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帮助他们重建信任、调整心态,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法律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确保公正与人道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法律处理是保护社会正义和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手段。

第二十三课时 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二十三课时  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重点法条
《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 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 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 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 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 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 当,不负刑事责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书设计: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2.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1>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略) 看课本118--119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总结 刑法中规定的职务犯罪都有哪些。学生讲述(略 )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试一试)写出一个小贴士:预防犯罪的小提示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十课
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
第二十一课时 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四单元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创境激趣】
从去年冬天至今,接连发生的几起青少年杀人案件让人感 到震惊,西安大学生药家鑫深夜驾车撞人后连捅伤者8刀 ;凤翔县几名青少年看到同学打架受重伤,都选择沉默并 协助将伤者抛至荒郊至死亡;发生在清涧县的3名“90后 ”为弄零花钱绑架活埋朋友让人震惊;高陵县8名“90后 ”只因一辆自行车将同学群殴身亡,这些人他们有一个共 有的名字“青少年”。都缺乏对与生命的起码敬畏、杀人 手段都比较残忍。同学们,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共同的 话题,它已经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世界第 三大公害。 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是 什么呢?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杨丽平物fj丹半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l4周岁未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以及已满l6周岁未满I8周岁触犯我国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出现低龄化,贪婪性,团伙性,暴力性,反复性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外在诱因及内在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诱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犯罪情景中受害人的不当表现对行为人犯罪的激发等.内在动因主要是指犯罪主体的心理素质.长期不良的外因刺激导致未成年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加之未成年人本身心理特点,导致未成年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一般来说,内在动因是基础,外在诱因是条件.任何种犯罪行为都受其犯罪心理的支配和制约.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犯罪心理的滋生是在一定条件下,受环境影响,从点滴的心理变化开始的.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生成的前提,要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必须从心理人手.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征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学上的青年初期,即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这个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不断发展.它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当人进入青年初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自我意识的深度和强度不断增加,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迅速发展.第二,情感日益丰富,细腻,易为一些小事掀起内心的波澜.第三,自尊感趋强,且容易波动,遇到顺境容易产生优越感,甚至自负,自傲;遇到逆境,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受,甚至自暴自弃.①第四,精力旺盛,探究事物隐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欲望不断增强.第五,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世界观处在逐渐形成但未完全形成的时期.第六,朋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格外重要,对父母,老师的独立性意向增强,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在削弱,甚至对心目中崇拜的人产生依附感.生理的发育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一,精力旺盛与缺乏支配能力之间的矛盾.在生理上,未成年人精力旺盛,喜欢运动,但其tL,理水平提高较慢,没有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总觉得生活空虚,乏味,因此,有些精力过剩而又精神空虚的未成年人在外界不良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打架斗殴甚至暴力性违法犯罪活动.第二,好交往,依附性强与认知水平低的矛盾.一方面,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视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认识能力发展不成熟,思维容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把"哥们义气当成友谊",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被诱上邪路.第三,兴奋性高与自控能力差的矛盾.由于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而意志品质又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力欠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第四,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容易接受外界不良刺激,有些法制观念薄弱的未成年人,就可能放肆追求性刺激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①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①叶斌,沈烈敏:学校心理咨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2O页.103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动机矫治英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并能按照榜样行为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榜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再现.②由于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发展不成熟,模仿性与易受暗示性均较强,所以分不清是非,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有的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里,暴力行为较突出,且暴力行为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使未成年人认为使用暴力意味着自己的强大,认为拒绝使用暴力者是弱者和受欺负的对象.因此,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必须积极矫治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矫治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说理式的矫治方法.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而说理式矫治方法是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增强他们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认识到它们的社会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并引导未成年人把对道德和法制的认识,情感转变成行动,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断消除不良的行为习惯,使未成年人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观念,同时也要使未成年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不再因为错误的认识而犯罪.这种方法现在也常用于未成年人法庭庭审时的法庭教育阶段,旨在通过教育防止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第二种方法是抑制式矫治方法.抑制式矫治方法是用被矫治者自己的良知和外界的刺激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如对已有犯罪心理和已犯罪的未成年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用典型的反面案例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从良心上发现或醒悟,再适时用真情和爱心加以帮助和关怀,使这些缺少温暖和亲情并被他人所歧视的坏孩子产生感恩报德之情,产生愧对社会之感,从而自觉地改变其反社会的心理,自觉地放弃犯罪的动机和犯罪的念头.第三种是训练式矫治方法.训练式矫治方法是针对未成年人求知欲,模仿能力强,精力充沛及注重朋友关系等特点,对其进行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培训,及时肯定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未成年人改善人际关系,让他们学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式,尽量避免在以后的生活中遭受到新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三,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格矫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与犯罪人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品质有密切的联系,但与此同时,犯罪者固有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人格是指个人所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包括行为,认识,智能,情绪,意志等方面,④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可塑性等特点.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不同,所以人格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有差异.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各部分内容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整体.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的形成和表现是在个人先天本能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方式.人格的可塑性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人格可以发生相应变化.①由于人格是通过具体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反过来,已经形成①康树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全书》,西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②李晓文,蒋奕雯,马川:((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③林传鼎:(《心理学词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104?的人格特征又会作用和影响于人的具体社会行为.因此,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的道德观,伦理观,以及具体的社会生活准则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有具体要求并对之进行好坏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难以与人和睦相处,说明其有人格缺陷.因此人格缺陷是指与社会要求相比还不够完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欠缺社会要求的人格特征.@原本并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态度及学校和社会的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会逐渐形成更为不良的人格心理特征,如狂妄,自卑,偏执,多疑,冷漠,暴躁等不良心理品质.这些不良心理特征随着个体不良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进一步强化,最终成为违法犯罪者所特有的人格缺陷.而这种人格缺陷一旦形成,就使其在犯罪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与特定的时空环境内的具体犯罪机遇相结合,最终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针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表现,纠正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要从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的成熟人格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人手,以形成健康和成熟的人格.首先,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适当的疏导,帮助未成年人消除疑虑,紧张,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心理现象,疏泄消极情绪,恢复情绪平衡,促使未成年人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⑦其次,要通过培养未成年人成熟的情感,端正情感倾向,扩大社会情感广度,以改造不成熟的情感活动,培养稳定而成熟的道德情感.再次,要克服未成年人缺乏自制力,缺乏独立精神及顽固执拗的个性特征,培养其自觉性,自制力,独立性的坚强意志和品质.最后,要努力消除未成年人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未成年人对各种不利情境的行为适应能力.四,不同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未成年人不良心理素质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犯罪类型,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地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矫治.1.攻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该类型的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属于留守儿童,与家人缺少沟通,从小未受过遵从社会规范教育.还有的家庭中父母相互间经常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未成年人从小经常受到体罚,也有的是居住在社会风气不良,经常发生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社区中,他们经常观看暴力电影,电视,喜欢玩暴力电子游戏,使他们从小耳闻目睹这些攻击性行为.未成年人在上述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成长,逐渐形成了攻击性人格特征,当受到挫折时,为了缓和内心的紧张情绪,潜在攻击本能就通过杀人,伤人等暴力形式表现出来,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对于这类未成年人的矫治,一是要增强挫折容忍力.具有攻击性的人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失控容忍力,例如,凡事不纠缠于一时的得失,对一般的损害和侵犯采取宽容的态度,改变容易造成挫折的环境和条件等,则就能逐渐减弱攻击性.④二是要提高自控能力.如果具有攻击性的人,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忍耐水平和自我克制能力,就能够充分发挥意志的抑制职能,如进行厌恶疗法即通过想象令自己厌恶的事物,将该事物与攻击行为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最后达到减少和消除攻击行为的目的.三是可以通过打球,捶击枕头或被子,撕碎废纸等以物出气的方式将郁积的消极情绪渲泄出来,也可以通过原始性高声喊叫以释放消极情绪.喊叫地点宜①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⑦黄希庭:人格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1998年版,第5页.⑦傅安球: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l25页.④同注③,第4I页.105选择在空旷之处或隔音效果极好的而不会引起他人误解的房间.2.团伙型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治该类未成年人一般学习成绩较差,言语粗野,经常说谎,甚至逃学,多次违反校规.他们的这些表现,常会导致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疏远.这些人在家里得不到爱,在学校得不到温暖,致使他们的自尊心和尊严受到严重挫伤,同时,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判断力,内省力,分不清是非,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易受他人的影响,所以对于"关心"他们的别有用心的人会感恩戴德,言听计从,且由于未成年人本身具有的对同伴讲义气,重感情的特点,容易受N~rJ,罪分子的引诱,形成犯罪团伙.在犯罪团伙中,他们奉行的是团伙的价值观和荣辱观,通常表现为不加辨别地跟随团伙成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对违法犯罪有强烈的认同感,对犯罪团伙有较强的归属感,学会了违法犯罪团伙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忠于团伙,将自己的需要服从于团伙需要,而排斥主流社会和主流社会规范,排斥父母的教养,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这类未成年人通常会无端地向不属于自己团伙的其他未成年人发泄对立情绪,对教育和规劝他们的教师,父母持敌对态度,经常偷窃,抢劫,反复挑起或参与打架斗殴,很少体验到罪恶感.对这类犯罪团伙中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活动,首先,必须隔绝他们与其他违法犯罪成员之间的联系,时刻提防他们再次受到犯罪团伙的操纵和利用.最好将他们与正常未成年人或成年人组合成为新的团体,利用他们对群体的忠诚,增强他们与正常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的"自己人群体"观念,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诱导,相互影响和相互帮助,促进未成年人对自己问题有所领悟和自我认识,从而矫正不良行为.其次,要在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和关怀,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再次,与未成年人推心置腹交谈,使其体会到所作所为与社会的不适应性,反复启发其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他人的危害性和对自己人格健全的不利,促使其提高认识,帮助他们改变在违法团伙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教育他们学会用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物质和名誉,地位的需求,设法让他们认识主流社会的正确价值现念,知道哪些行为是社会不允许的,哪些行为是受社会欢迎的.最后,鼓励未成年人学习谋生的手段和劳动技能.鼓励他们加速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使其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都要按照社会对该位置的规范来要求和约束其行为,处于某一社会地位的人只有按照社会规范表现出各种相应的行为,才能成为符合需要的角色.例如,未成年人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听从老师的指导,为人子女,就应当重视父母对自己的忠告等等.3.冲动型犯罪的心理矫治由冲动心理导致犯罪的未成年人通常是性格相对孤僻,脾气暴躁.这类犯罪未成年人在犯罪前通常没有预谋,犯罪时感情用事,鲁莽行事,既不对行为的目的作清醒的思考,也不对实施行为的可能性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不对行为的消极和不良后果作理性的评估和认识,犯罪后往往后悔不已.由于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的情景下,意识偏狭,语言举止很难受到中枢神经的有力调节,结果语言出格,行为失当,贸然行事.冲动既也可以在怨恨和愤怒长期郁积于胸无法排遣,在外界出现微不足道刺激的情景下发生,此时外界的刺激虽然只是个导火线.例如湖南某中学学生王某,家境贫困,口齿不清,学习成绩平平,体弱多病,常被同学欺负和取笑.有一天,他口袋里有一把水果刀,走在路上,他的两个同班同学迎面走过来,取笑他"芦柴棒",王某越想越气,后来转过身并追上他同学,用水果刀向其背部连刺两刀,致其重伤.冲动还可以在我行我素惯了,容不得半点冒犯而偏偏遇到抵触的情景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稍受抵触便走极端,顾不得友谊亲情,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对这类违法犯罪的心理矫治的办法,一是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认识,凡事要有理智.只有用理106?智来支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才能更好地控制冲动.因此,一定要认清行为的目的,考虑行为是否得当和可行,尤其要清醒地预见到行为的消极后果.二是当对某事或某人感到愤怒时,可采用深呼吸放松法,即闭上双眼,保持慢吸气3至5秒直到肺部充满空气,然后缓慢呼气3至5秒,吸气与呼气最好都通过鼻子,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感觉上.①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冲动的发生.三是要转移冲动情景,合理释放冲动.尤其当冲动是由外界强烈刺激引起时,要转移注意力,或者回想其他的事情,或者迅速离开情景场地,把外界刺激与冲动的联系隔断.四是要消除偏见.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曲解他人的态度,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他人的言谈举止都有敌意,凡事多从正面去理解,恶意伤害别人的毕竟是少数,即使是恶意伤害,只要心平气和地处理,也必定会让伤害者汗颜而有所收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逮捕的必要性及工作完善施红洪萍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采取的是羁押方式,不仅限制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还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惩罚性.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未成年人在犯罪动机,犯罪手段,主观恶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大多是受人教唆,盲目随从或一时冲动而实施犯罪,具有明显的偶发性.据统计,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在2007年1月至8月人民法院判决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的已判决未成年犯占总数的78%.这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中多数为偶犯,轻刑犯.故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根据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时应慎用逮捕,贯彻好"不捕为原则,逮捕为特例"的刑事司法精神.一,对未成年人逮捕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按照这一规定,实施逮捕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3)有逮捕必要.据此,适用逮捕措施并不是有罪即捕,除了证据要件,刑罚要件之外,同时还应具备必要性要件.1.法律界定"逮捕必要性"的一般标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8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当批准或者决定逮捕.这是我国关于逮捕必要性的法律界定,即法定情形之内的逮捕的必要性表现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和罪行危险陛.二者共同构成社会危险陛的法律内涵.第一,罪行危险性.案件性质往往是考虑犯罪人社会危险性的首要因素,一般而言,犯罪性质严+作者均为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①程文红:心理治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107?。

如何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

如何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

如何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引言: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应该采取哪些适当的处理方式,以达到教育和惩罚的双重目的,一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以期为相关法律和社会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I. 制定有效的法律与政策为了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首先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法律与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应该围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教育为核心,并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

A. 加强法律保护立法者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力度,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和权益,确保其在司法程序中得到公正对待。

此外,应当建立更为完善的监护制度,保证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B. 建立教育导向的政策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应该倾向于采取教育导向的政策而非过度惩罚。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有益的培训和咨询机会,帮助未成年人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后果,并激发他们积极改变的内在动力。

II. 加强社会参与和家庭教育除了法律与政策层面的改革外,加强社会参与和家庭教育同样是处理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

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与引导对于未成年人重塑价值观和正确认识罪行至关重要。

A. 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学校教育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此外,需要增加心理辅导师的配备,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内心困惑,增强其自我认知和抑制力。

B.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对于预防和处理未成年人违法行为起到关键作用。

家长应当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关注他们的行为变化,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III. 探索多元化的处理方式在正确处理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时,我们应当思考更为多元化的处理方式,因人而异,因罪行而别,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效。

以下是一些值得尝试的处理方式。

A. 社区服务将未成年人导向社会服务,并引导其为社区做出有益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
同违反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 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陈美健的行为是正 确的,是值得赞扬的.她敢于与违法犯罪行为 作斗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她处理的似乎 不太恰当.面对犯罪分子,作为青少年的我们, 有时当面搏斗或指责,可能会威胁到我们的生 命安全.所以我们需要请求别人的帮助.
未成年人如何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零点行动——徐季源、杨城、吕 杰、梅永宁、李倩文、邱雨
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善于与犯罪行为作 斗争,但不能硬拼和蛮干,要用最小的损 失来制止犯罪行为. 我们可以播打110报警,寻找他人帮助; 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生理特征或有利 于抓获犯罪分子的其他线索;保护好 违法犯罪现场和各种证据等.
(陈美健在全校同学面前接受表彰)
现场调查:
你如何看待陈美健在此问题上的做法?(赞同/反对) 持赞同态度的同学认为,陈美健的正义感很难得, 值得大家学习,但是与坏人作斗争应该要动用智 慧,不应硬着来。 而持反对态度的同学就认为,陈美健作为一个未 成年的女生本来就不应该冒险。做事不应该冲动, 不要15日下午4时,陈美健在深圳市书城对面的 车站等车。她身边的一个人急着等车,没注意到有小 偷正在向他扒窃。陈美健见状便走到这人面前,小声 提醒.这人顿时警觉,护着财物离开了。 小偷见状,走到陈美健身边,用手撞她,并骂她.而 后,小偷的同伙都围上来打她,陈美健极力向一个治 安岗亭跑去,小偷见势方才罢手。 陈美健回到家中,其父母了解事情后,连忙将她 送到医院。经诊断,她的头部被歹徒重击后时常发昏 发痛,左耳被重击后耳内疼痛并伴有耳鸣,上身也多 处遭到重击。
总结:
作为青少年我们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 依靠执法机关,按照法律程序维护国家 利益,集体利益,其他公民以及自生合 法利益,并且也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 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