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避讳文化..共5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6避讳制度.ppt.Convertor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6避讳制度.ppt.Convertor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避讳及其他什么是避讳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

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

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

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起源避讳大約起源于周朝。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

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避讳方法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摘要:避讳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自周朝起便存在避讳的风俗,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且每个朝代的避讳文化特点不尽相同。

古代的避讳文化对中国的古代文学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避讳的分类、产生原因以及避讳的影响浅谈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一.避讳的分类所谓避讳,就是在语言文字中的禁忌,即处于畏惧、迷信、憎恨等心理,也可能是由于礼制或者政治等原因,在语文生活中不敢直接成说某物或某人之名而作变异处理的言语替代行为。

[1]避讳分类较多,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避讳可以分为三种:敬讳、忌讳、憎讳。

由于古代封建等级森严,出于尊重的原因不敢直称长辈或者位高权重者的名字,甚至禁止使用与尊长名同形或者同音的字,因而产生了敬讳。

国讳即避帝王之讳,是敬讳的一种,同时受法律的保护。

比如避帝王之讳即国讳,也是法定的避讳。

古代等级森严,因此会存在帝主之讳,一旦触及,必然受到严厉惩戒。

雍正八年,清朝翰林官徐骏曾在奏章里把“陛下”写成“狴下”,皇帝将其革职。

后来朝廷又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到“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由于诗句中含有“清”“明”二字,雍正觉得是对朝廷不满,心存诽谤,倾心明朝,将其斩首。

另外,对圣人名字的避讳即圣讳,也是敬讳的一种。

如孔子和关公。

《宋史》中《地理志》:“大官四年,以暇丘县为暇县,龚丘县为龚县”。

关羽到了元代确立了武圣的地位。

罗贯中在撰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对关羽也十分尊敬,始终不敢直呼其名。

[2]俗讳也叫作忌讳,是指民俗方面的忌讳或回避。

古代吴人忌离散,他们把“梨”叫做“圆果”,把伞叫做“竖笠”。

另外一提死亡,人们心理上都会有种不详的感觉,为了逢凶化吉、避免伤心难过,许多关于“死”的委婉语便因此产生,如故、去世、不幸、殁等。

未成年人发生不幸时,由于不忍直言,“殇”便来指代未成年死亡,意思为早夭、悲痛。

《逸周书· 谥法》中说:“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

汉语禁忌语

汉语禁忌语

1.称谓禁忌称谓禁忌亦即名讳方面的避忌。

讳始于周,《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孔颖达)〔疏〕:"自殷以往,未有讳法。

讳始于周。

"《礼记·檀弓》云:"死谥,周道也。

"(孔颖达)〔疏〕:"以殷尚质,不讳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更无别谥。

尧、舜、禹、汤之例是也。

周则死后别立谥,故总云周道也。

"可见,自周朝开始,人们有了讳避称谓的习俗。

当时,是在人死后,开始讳称他的名字。

《礼记·檀弓》云:"卒哭而讳。

"如必称死者的名字时,应称其讳,即其神名。

这种人死后称其讳,而不称其原名的习俗,是要将一个人的阳世与阴世区别开来,使得鬼神不能知晓他的原名,因而不能危害与其原名有着许多联系的阳世间的所有事物。

周朝讳事初兴,并不完善。

到了秦汉时代,避讳缺席渐臻完备。

《史记·秦始皇纪》中已有"秦俗多忌讳之禁"的记载。

且,不但人死后讳名,生前也要讳名了。

这可能与当时用名字实施巫术的风习兴盛有关。

俗以为默念仇人的名字,或是书写某人的姓名就可实施黑巫术,将其人致于死地。

最初的避讳是在上层社会、权威人士之间实行,后来流行于民间,影响到各家各户,成为一种民间惯习。

中国人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

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俗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

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的不尊,恐触怒了祖先而降灾于子孙。

对于长辈,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否则,认为家中会生下没有骨节的孩子来。

如果有什么物件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称,改一个说法。

否则,就要折寿早夭。

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

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作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摘要: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

古人们利用汉字避讳,而同时避讳对汉字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避讳避讳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了避讳的事例,并且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代。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社会解体,才逐渐地废弃了这种文化现象。

在《辞海》中,对避讳的解释是:“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

”古人因避讳之制盛行,对于运用汉字进行避讳有着很多的研究。

一、古代避讳的种类古代的避讳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记述有把“失火”说成“走水”的事:“贾母等听了, 忙问怎么了,丫环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 不相干, 已经救下去了。

’”按阴阳五行水能克火,“虽是救下去了”还得避免说出“火”字, 以避凶图吉。

憎讳是指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讳言、讳用其名的。

《文献征存录·卷一》:“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

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是敬讳。

如汉高祖名邦,因“邦家”一词中的“邦”字和高祖名同形,汉人便将“邦家”改为“国家”,“国家”一词沿用至今。

狭义的避讳便是指敬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敬讳又分为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比如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

唐王朝国姓为李,《酋阳杂俎·卷一七》:“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至于家讳便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比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他作《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避讳

避讳

古代避讳和汉字的姻缘山东师范大学2009级应用语言闫婷婷2009020427摘要:避讳是古代封建社会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影响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今社会。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避讳和汉字结下了不解的姻缘,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关键词:避讳汉字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左传》:“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说明避讳起于周代(这也是现今较为严格的说法),之后避讳之风愈演愈烈,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唐宋时达到鼎盛,明朝时有所放松,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古代避讳分为公讳、圣讳、家讳、宪讳。

其中还是古代所采用的避讳方法对中国古代汉字的形、音、义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古人采用汉字避讳的方法其一是通过改变汉字的形体进行避讳,主要有两种。

1、改字。

如果遇到应该避讳的字,就改写成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在古代比较普遍。

如秦始皇名叫“嬴政”,于是将“正月”改为“端月”;汉朝时吕后的讳是“雉”,后人遍避其讳,将“雉”改叫“野鸡”。

2、缺笔。

指在书写某个字的时候,故意缺一笔以达到避讳的目的,也是古代常用的避讳的方法。

如孔子名“丘”,后人为避孔子讳,就将“丘”的第四笔省去不写;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的讳,便将“玄”的最后一笔省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3、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

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4、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5、把须避讳之字写成草书。

《朱子语类》卷一三八所谓:“见人名讳同,不可遽改,只半真半草写之。

”即是这种情况。

6、将避讳字和他字连写。

李延寿《北史》中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张大渊写作“张”,即是此类。

7、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

如清人景日昣父名星,景日昣在他所撰的《说篙》中说:“集中‘星’字,先子讳也,变笔为‘日生’。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文化长廊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李彩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摘 要:避讳是封建礼制的繁文缛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明确的等级观念的桎梏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避讳规定和潜在的避讳规则,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避讳文化。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发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禁忌,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渐臻完善,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中国古代;避讳;文化作者简介:李彩云(1988-),女,汉,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190-01避讳是指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长辈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

[1]它是封建礼制的繁文缛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陈垣在《史讳举例》中这样描述中国的避讳制度:“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2]在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明确的等级观念的桎梏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避讳规定和潜在的避讳规则,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避讳文化。

避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最早来源于古人对鬼神的信仰。

原始社会的古人认为名字是身体的一部分,语言是福祸的根源,以避讳的方式趋利避害,避免说出一部分名字和事物,正好迎合了古人恐惧迷信的心理。

因此避讳最早是通过避名来体现畏惧、尊敬的态度。

这一认知也直接促进了“字”的出现。

古代男子二十岁便举行冠礼,以“字”为称呼,为了表示尊敬,名则不再被同辈人使用。

周代把尊者、亲者、贤者作为避讳的对象。

这种避讳制度是宗法关系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左传•桓公六年》就出现了“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的说法。

[3]对于避讳的规则,也有详细的记载:“礼,不讳兼名;二名不偏讳。

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

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

《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避讳字的民族文化心理探析

避讳字的民族文化心理探析

不同版本的古籍,其避讳字的运用方式和特征也有所不同。通过对比不同版 本的古籍,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避讳字的运用规律和特点。
总之,避讳字在古籍版本鉴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判断古籍版本、 时间以及作者身份的重要依据。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避讳字的特征和规律,可以 更加准确地开展古籍版本鉴定工作。因此,在古籍研究和保护工作中,我们应该 高度重视避讳字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为我们的古籍研 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内容三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其问候语体系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次 演示将从历史渊源、表达方式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汉语问候语的民族 文化特色。
一、历史渊源
汉语问候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仪制度。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严格, 礼数周全,人们的交往礼仪中包含着复杂的问候礼节。例如,古代的皇帝和臣子 相见,皇帝会问:“爱卿,近来可好?”而臣子则要回答:“谢陛下关心,臣一 切安好。”这些问候语不仅体现了双方的尊卑关系,也传递了一种敬意和尊重。
避讳字是指在古代书写中,遇到与皇帝或尊长名字相同的字或音,为避免冒 犯,而采取的回避或替代措施。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尤为盛行,体现了当时 人们对于权威的敬畏和尊重。避讳字大致可分为三类:国讳、家讳和圣人讳。国 讳是避讳皇帝及皇室成员的名字;家讳是避讳家族祖先的名字;圣人讳是避讳圣 贤的名字。
古籍版本鉴定是指对古代典籍版本进行鉴别和评估的过程。这涉及到诸多方 面,如版本类型、时间、作者身份等。在古籍版本鉴定中,避讳字的出现频率和 分布特征可以为鉴定工作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3、创新性: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必须注重创新。不仅要满足游客 对于异域文化的探索和体验,还要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和活动安排,给游客带来 新的感受和体验。

中国的避讳文化

中国的避讳文化

本文由chinesechn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的避讳文化中国的避讳文化主讲人:常耀华中国的避讳文化中国的避讳文化一二三三五六中国避讳风俗之起源灵力崇拜与禁忌关于欲望的禁忌关于仪式性禁忌教训与禁忌汉语语讳:汉语语讳:独一无二的文化俗信中国的避讳文化中国的避讳文化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中一个词语叫Tabu或Taboo,汉语译作塔一个词语叫或,汉语译作"塔塔怖",精神分析学鼻祖佛洛伊德布"或"塔怖,精神分析学鼻祖佛洛伊德或塔怖将它定义为“某种含有被限制或被禁止将它定义为“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

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

”并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

首先,说“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

首先,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则是‘神秘的’或‘危险的’、‘禁止不洁的’塔怖"相似的的’、‘不洁的’。

”与"塔怖相似的塔怖汉语词语有禁忌避忌、避讳、忌讳等禁忌、汉语词语有禁忌、避忌、避讳、忌讳等等。

禁忌是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其各自不同的禁忌,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其各自不同的禁忌,禁忌可谓每个民族形形色色的禁忌可谓是每个民族形形色色的禁忌可谓是其民族文化性格的曲折反映。

化性格的曲折反映。

中国自古就有问禁问讳的古训,初至异地,中国自古就有问禁问讳的古训,初至异地,先访问其政教风俗的禁忌,以免触犯。

先访问其政教风俗的禁忌,以免触犯。

入竟(而问禁,礼记曲礼上曲礼上》《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臣始至于境,然后敢入。

如果入人之境,不知避忌,禁,然后敢入。

”如果入人之境,不知避忌,就有可能如王充所说:人不忌避,就有可能如王充所说:“人不忌避,有病死之祸。

专题四:避讳制度

专题四:避讳制度

汉字与古代避讳制度文字本来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它是描摹事物、表达思想和记录语言的符号。

因此,本应属于全民族所有成员。

但是,在中国这一有着悠久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为了显示权威和尊严,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出现了由于某些字是最高统治者名字使用过的,于是就不准平民百姓再使用的极不公平的专制现象。

这种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避讳制度。

所谓“讳”,旧时代称死去了的帝王、圣人或祖宗尊长的名。

讳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犯讳就是一种亵渎和犯上的行为。

因而凡是帝王、圣人或祖宗尊长名中使用过的字,后代和其它人就不能再使用,在交际中也不能直言其名,而要改变说法。

避讳,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与迷信有直接的关系。

弗洛伊德曾从巫术的角度论述说:“在原始氏族的观念里,人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所以当一个人获知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灵魂的名字时,他同时也将得到它的一部分力量。

”弗雷泽也曾说过:“如果敌人知道了自己名字就会运用巫术加害自己。

”“许多未开化的民族把自己的名字看作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

”(《金枝》)到了文明时代,就演变为对权威及祖宗神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伦理观念。

通过改换文字的方式来达到避讳的目的,是中国所特有的,它取决于避讳的本质属性和中国文字的特点而决定的。

避讳肇端于周代,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直至民国前夕,流传近三千年之久。

这种用改换文字的方式来达到避讳的目的,由于要避讳,所以,每每要把此前文献中的帝王名、祖先名或其它物名的用字加以改换。

其结果,给文献的正常流布造成许多混乱,流弊极大。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

”“文字迷信一旦与皇权崇拜相结合,那就变成一股又吓人又惑人的封建势力:皇权崇拜赋予文字迷信一尊严性,文字迷信又增添皇权崇拜的神秘性。

……”弗洛伊德曾分析过原始民族中禁忌的情形说:“禁忌的来源是归因于附着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种特殊神秘力量(玛那),他们能够利用无生命的物质作媒介而加以传递。

宋代避讳字表

宋代避讳字表

宋代避讳字表导语: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宋代,皇帝避讳是一项重要的礼仪规范,避讳字表也因此应运而生。

本文将为您介绍宋代的避讳字表及相关内容。

一、避讳字表的由来与意义避讳字表,顾名思义,就是为了避免使用某些字词而制定的一张表格。

在宋代,皇帝避讳是一项重要的礼仪规范,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种传统习俗。

避讳字表的制定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宋代达到了高峰。

避讳字表的制定意义重大。

首先,避讳字表是封建社会中皇权的象征,它代表了皇帝的威严和权威。

通过避讳字表的使用,皇帝可以规范官员和百姓的言行举止,维护封建制度的稳定。

其次,避讳字表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限制某些字词的使用,可以保护和传承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二、宋代避讳字表的内容及使用宋代避讳字表共包括了100个字,其中有一些字是因为与皇帝的名讳相同或谐音而被禁用的。

比如,“赵”、“徐”、“贾”、“刘”等姓氏都是被禁用的字。

此外,还有一些字是因为与皇帝的尊号相同而被禁用的,如“宝”、“庆”、“治”、“顺”等字。

在宋代,避讳字表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

官员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避讳字表的规定,不得随意使用被禁用的字词。

违反避讳规定的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会被追究责任。

三、避讳字表的影响与反思避讳字表对于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统治控制。

通过限制字词的使用,皇帝可以有效地控制官员和百姓的言论,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其次,避讳字表也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一些字词被禁用,人们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可能对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然而,避讳字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可能造成对言论自由的限制。

人们受到避讳字表的束缚,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其次,避讳字表可能导致文化的贫乏和单一。

由于某些字词被禁用,人们在文化交流和创作中的选择受到了限制,这可能影响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中国古代名字避讳的方法

中国古代名字避讳的方法

中国古代名字避讳的方法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汉族起名,一般避祖先的名号。

汉族传统极讲辈分,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打扰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

在封建制度下,人们不仅要“尊祖敬宗”,而且要奉为至尊,即使直呼君主的名字也是大逆不道,清代的雍正、乾隆时,仅凭这一条就可以处人死罪并殃及九族。

于是这种忌讳便被称为“国讳”。

但就现代人而言,仅就名论,虽不严格,但一般也不以伟人、名人的名字为名,否则便易造成今古不分。

忌讳生冷字名字是供交际使用的,否则,名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当今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绝大多数计算机储存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

如果命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一般人不认识,必须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命名使用生僻字,只能白白增加别人工作的难度、麻烦。

人们在使名时选用生僻字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落俗套。

但一般人们认识的常用字,却不过三、四千字,而命名又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称呼,并不是为了卖弄学问。

命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

使用生僻字,在正常的交际中也会出现一定的妨碍,可谓得不偿失。

忌讳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有些人命名,喜欢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做文章。

例如:石磊,林森,聂耳这个名字即是此例。

这种命名的审美效果颇佳,可惜我们的姓氏能如此利用的微乎其微。

而且即使石、林、聂三姓,也不可能人人都使用这种方法。

有些人取名如果姓名三个字的部首偏旁完全相同,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单调之感。

特别是当你在书法签名时,就会更强烈地感觉到,偏旁部首相同的名字,如江浪涛、何信仁等,不论如何安排佈局,都有一种呆板单调之感,不会产生点事纵逸、变化多姿、曲折交替,气韵贯注的美学效果。

我们既然是用汉字取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像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变化多姿的形象美。

上述例子说明名和姓存在形体结构的搭配问题。

如果形体结构没有变化,姓名就显得呆板,拘谨。

在运用字形命名时,过去有两种技巧,一是拆姓为名,另一是增姓为名。

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

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

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避讳是封建时代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习俗。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了尊敬君主、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说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来加以回避的一种习俗。

这种习俗,在古书用字上造成了许多混乱,给我们阅读古籍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对古代的避讳习俗很有必要认识了解。

避讳起源较早,至少在春秋就有了。

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左传》《礼记》及《孟子》等书对避讳也有记载和论述,但在整个先秦时代并不普遍。

秦统一六国之后,帝王的地位急剧升高,避讳才逐步盛行起来。

从秦汉到唐宋,避讳的趋势是愈来愈严,在宋代达到极盛。

并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另外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臣民必须遵守使用,否则就要砍头问罪。

避讳的范围,历代并无统一规定,但一般来说,多限于国君和长辈。

因此,避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避国君或帝王的名字,这是最主要的一类,古人又称这类避讳为“国讳”。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第一次在全国正式实行统一的避讳。

秦始皇名嬴政,全国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正月”或被改称为“端月”,或改读“正”为“征”音。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的名字也要避讳,因为庄襄王叫嬴子楚,所以秦称楚国为“荆国”。

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名刘邦,改战国官名“相邦”为“相国”。

汉文帝名刘恒,改北岳“恒山”为“常山”。

汉武帝名刘彻,秦末汉初辩士蒯彻就被改名为“蒯通”。

汉宣帝名刘询,战国后期大思想家荀卿(荀况)就被改称为“孙卿”。

东汉光武帝名刘秀,改读书人“秀才”为“茂才”,鲁迅小说《阿Q正传》“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一句中“茂才”即指“秀才”。

汉明帝名刘庄,改光武帝年少游学长安时的同学庄子陵为“严子陵”,庄子陵在富春江上的隐居之地至今仍称为“严子陵钓台”。

汉安帝刘祜的父亲清河孝王名刘庆,于是“庆”氏改姓为“贺”氏,现今的贺姓就是东汉庆姓的后代。

避讳学

避讳学

三、空字致误
读 史 基 础

据《宋书· 沈攸之传》此乃梁武 帝父萧顺之,汲古阁本《南齐 书· 柳世隆传》误为齐明帝萧鸞。
四、注解避讳字致误
此处《史记· 郦生传》
所谓“民人”实际上 是为了解释避讳后的 “人”字而注上“民” 字后混入正文。
读 史 基 础
第四节:历代避讳例举
秦汉
秦始皇 高祖
四、避讳改官名例
《左传· 桓公六年》:“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
读 史 基 础
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 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 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杜注:“僖侯名司 徒,废为中军;武公名司空,废为司城。” 《晋书· 职官志》:“晋初以景帝讳故,又采周官官名, 置太宰,以代太师之任。” 《旧唐书· 高宗纪》:“贞观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 书为户部尚书,七月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 治中为司马,治礼郎为丰礼郎。”
读 史 基 础
二、缺笔致误
《续汉书· 郡国志》:敦煌郡有拼泉。《晋志》作“深
读 史 基 础
泉”,《汉志》作“渊泉”。《隋书》卷五十二《韩 擒传》殿本考证云:“韩擒本名韩擒虎,唐讳虎,遂 去之……考八代史书,讳字甚多……渊讳为深。” 《晋书》为唐初官修,则《晋志》所谓“深泉”实避 “李渊”之讳,当为“渊泉”。又《史记》卷一百二 十三《大宛列传》:“敦煌置酒泉都尉”条裴骃注引 徐广曰:“敦煌有渊泉县。”据裴骃《史记集解序》: “故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 检《宋书》卷五十五《徐广传》:“徐广,字野民。” 《隋书· 经籍志》:“《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 夫徐野民撰。”则南朝时人仍知敦煌郡有渊泉县,则 《续汉志》所谓“拼泉”当为避“渊”讳缺笔致误。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摘要: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

古人们利用汉字避讳,而同时避讳对汉字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避讳避讳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了避讳的事例,并且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代。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社会解体,才逐渐地废弃了这种文化现象。

在《辞海》中,对避讳的解释是:“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

”古人因避讳之制盛行,对于运用汉字进行避讳有着很多的研究。

一、古代避讳的种类古代的避讳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记述有把“失火”说成“走水”的事:“贾母等听了, 忙问怎么了,丫环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 不相干, 已经救下去了。

’”按阴阳五行水能克火,“虽是救下去了”还得避免说出“火”字, 以避凶图吉。

憎讳是指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讳言、讳用其名的。

《文献征存录·卷一》:“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

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是敬讳。

如汉高祖名邦,因“邦家”一词中的“邦”字和高祖名同形,汉人便将“邦家”改为“国家”,“国家”一词沿用至今。

狭义的避讳便是指敬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敬讳又分为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比如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

唐王朝国姓为李,《酋阳杂俎·卷一七》:“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至于家讳便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比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他作《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汉字与古代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

五、总结
五、总结
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通过探讨汉字的形态和含义,我们 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死亡观念、墓地风水、祭祀仪式和孝道观念。这些信息 为我们研究古代丧葬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 汉字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含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 文化信息。古代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汉字中留 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之间的,揭示汉字在古 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观念。汉字中的“死”字,便形象 地表达了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在甲骨文中,“死”字被描绘为一个人躺在地下, 形象地表现了人死后安息的状态。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的认 知,即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同时也是安息和宁静的开始。
一、汉字中的婚姻象征
一、汉字中的婚姻象征
在汉字中,有许多与婚姻相关的字,如“婚”、“嫁”、“娶”等。这些字 在形态上与婚姻的仪式和过程密切相关。例如,“婚”字,由“女”和“昏”两 部分组成,表示女性在黄昏时分出嫁的婚礼仪式。这表明,古代婚姻文化中,婚 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女性由此进入男方家庭生活。
四、汉字中的婚姻习俗
组成,表示迎接女方进入男方家庭。这些汉字都反映了古代婚姻习俗中的重 要仪式和象征物。
四、汉字中的婚姻习俗
总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研 究汉字中的婚姻文化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婚姻文化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社 会现象。这些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避讳文化

避讳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汉语人名避讳中的语言文化现象二、人名避讳的内容及方法人名避讳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所谓人名避讳就是为了向君主和尊者表示敬畏, 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取别的方式加以表达。

在中国古代, “礼”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 礼乐制度成为规范贵族身份地位的重要制度, 贵贱长幼之间存有显著的差别。

“礼”的地位甚至高于法律, 对于名讳的规矩更复杂, 皇帝之名, 皇亲国戚之名, 圣人之名, 祖宗之名, 甚至一些地方官的名字都要避讳。

中国对于皇帝的避讳本质就是将皇权神化, 当权者利用这种手段来抬高自己的地位, 令百姓对其畏惧, 至于对圣人、先祖的避讳则是对其表示尊敬。

但人名避讳发展到今天, 更多的只是出于礼貌和尊重。

避讳包含很多内容, 主要有人名避讳、物名避讳、凶的避讳、死的避讳等, 其中人名避讳又分为“国讳”、“家讳”、“圣人讳”、“恶人讳”等。

其中“国讳”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臣民为之避讳, 例如周代晋僖侯, 国姓为“姬”, 讳字“司徒”, 后来“司徒”就以“中军”来代替, 西汉时期, 汉昭帝刘弗, 初名“刘弗陵”, 夏夫弗忌为避其讳, 就改其名为“夏夫不忌”。

“家讳”是指封建士大夫们为其尊者自行避讳, 例如《后汉书》的作者范晔, 因其父名“泰”, 为避其讳, 凡《后汉书》中的“泰”均改为“太”。

“圣人讳”是指对圣人贤者进行避讳, 以孔子为例, 为避孔子之讳, 从宋代开始, “丘”姓就改作“邱”字。

“恶人讳”即讳“恶人”, 以宋代奸臣秦桧为例, 据说秦桧死后, 天下就再没有叫“桧”的人了。

人名避讳的方法可以从语音, 词义和文字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 语音由于汉语中有大量同音字或近音字的存在, 所以一些同音字、近音字往往成为避讳常用的手段。

1. 同音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也十分重视人名避讳的问题, 北魏献文帝名为“拓跋弘”, 下臣及百姓为避其名讳采用了同音的方法, 以同音的“洪”来代替了“弘”字。

6汉字与姓氏名讳解析

6汉字与姓氏名讳解析

意义相同:
屈原,名平、字原; 鲁国漆雕启,字开; 诸葛亮,字孔明; 清代方东树字植之; 毛泽东,字润之。
意义相关:
孔丘字仲尼; 曾参字子舆,参即为骖,与车有关; 山涛字巨源; 陆游字务观、 秦观字少游; 岳飞字鹏举。
意义相反:
公孙黑字子皙;
3.号
唐宋时期流行、明清最盛,是理想与志趣的委 婉表达。
只要分立家支,就要命氏。
《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 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以变的;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氏的复杂来源
诸侯
以封国为氏:郑捷(郑文公)、齐环(齐灵公)
卿大夫及其后裔
或以封邑为氏:屈完、知罂、解狐等; 或以居地为氏:北郭佐、百里术等; 或以官名为氏:卜偃、司马牛、乐正克等; 或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
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 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 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 ——陈垣《史讳举例·序》
1、从老庄到“老严”——国讳
“国讳”是最为严重而又最为严格的一种, 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臣民,甚至皇帝本人 也必须遵循的。
“国讳”要避讳的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名讳。 进而,还要避讳皇帝的字,皇后及皇帝的 父祖的名讳;推而广之,连皇帝前代的年 号、帝后的谥号,皇帝的陵名以及皇帝的 生肖和姓氏,也都要避讳。
既非皇帝,又非尊亲,而是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 名字,也要避讳,这可以叫做“圣讳”。
姓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一种历史和 文化现象。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时代里,人物 姓名的避讳,是上下臣民不可不懂的一门政治 学问,不能不遵从的一项政治法规。
避讳的历史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 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避讳”说略

“避讳”说略

3 5
2 年 2 期 总 期 } 萎 爹
安徽文学
W ENXUE 文 ANHUI

这是 以 国讳 改 官 名 。 还 有 以人 臣 家讳 以致 官 名 研 曰内 。 不过较为少见。 究 以就 之 者 .
史韩维传》 中弟维字持 国 , 司 马光传 家集称其字 日秉
碑 中 有 明 显 的体 现 . 举例 如下 : 贞 观 三 年 等 慈 寺 塔 记 称 王 世 充 为 王 充 :贞 观 四年 幽 州 昭 仁 寺 碑 用 世 字 五 处: 贞 观 十 六 年段 志玄 碑 文 内王 世 充 不 避 世 字 此 为 唐碑 避 讳 缺 笔 例 始 见 , 以后 缺笔 之 字 渐 渐 多 起 来 。仪 凤 二 年 李 勋 碑 本 名 世 勋 因 为 避讳 而单 名 勋 . 王 世 充 字 特缺 中 间一 笔 而 未 去 掉 世 字 ( 四) 避 讳 改 音 例 避讳改音之说也是始于唐 . 但 是 避 讳 而 改 之 音 在 唐之前者多数并非因为避讳而改. 在 唐 之 后 者 又 多 未 实行 . 所 以 这个 不 过 是 徒 有 其 说 而 已 . 避 讳 改 音 之 例 始 终 未 尝 实 行 。《 史记》 秦 始 皇本 纪正 义 日正 音 政 , 后 以始 皇 讳 。《 小雅 节 南 山》 正 与平 宁为 韵 , 《 大雅》 正 与 星赢 为 韵 . 这 里并 不 是 秦 讳 是 很 明显 的 。 二、 避 讳 的种 类 ( 一) 避 讳 改 姓 例 避 讳 改 姓 之 例 甚 多 .籍 氏避 项 羽 讳 改 为 席 氏 . 师 氏避 晋 景 帝 讳 改 为 帅 氏 . 按 元 和 姓 纂 弘 氏 避 高 宗太 子 弘 卒 谥 孝 敬 皇 帝 讳 改 为洪 氏 ( 二) 避 讳 改 名 例 避 讳 改名 例有 三种 情 况 , 一 改其 名 、 二称其字 、 三 去其名一字。《 晋书》 邓 狱 传 中其 本 名 岳 , 因 为犯 康 帝 讳改为岳 , 后来又改名为岱。《 南齐书》 萧景先传本 名 道先 , 建元元年乃改避上讳 . 上谓萧道成也。 《 宋 书5 5  ̄ k 季恭 传 孔 靖 字 季 恭 . 因为 名 与高 祖 讳 同 所 以 只称 字 《 北周书》 萧 世 怡 传 因 为 名犯 太祖 讳 故 称 字, 太 祖 字 文 泰 也 《 南齐书》 薛 渊传 本 名 道 渊 , 避太 祖 讳而改 . 太 祖 萧 道 成 也 ( 三) 避讳 辞官 例 有 避 正讳 有 避 嫌 名 . 正讳者唐宋定制 . 避 嫌 名 者 当 时 风 尚也 。 《 北史》 叙 传 李 延 实 授 侍 中 太保 , 因为 太 保犯祖讳 , 故抗表固辞 . 延实祖名宝 . 而 辞 太 保 这 也 是 时 风 尚 。唐 律 职 制 篇 , 诸 府号 官 称 犯 祖 父 名 而 冒荣 居之者徒一年 。 《 新 唐书》 贾 曾传 , 贾 曾 拜 中 书 舍人 , 因 为父 名 忠 固 . 要辞职 , 大 家 认 为 中 书 是 曹 司名 , 与 曾 父 名 音 同义 别 . 与礼 无 妨 , 于 是 才 就 职 。李 贺父 名 晋 肃 , 时人 认 为 李 贺 不 得 举 进 士 也 是 这个 原 因 ( 四) 避 讳 改 官 名 例 《 晋书》 职 官 志 太 宰 太 传 太保 周 之三 公 官 , 晋 初 以 景 帝 讳 所 以又 采 用 周 官 官 名 .置太 宰 以代 太 师 之 任 《 通典》 职 官 篇 隋改 中 书 为 内史 , 侍 中为 纳 言 , 大 业 十 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 . 这 是 因为 隋 氏 讳 忠所 以凡 名池 . 与持同音 . 所以改之。 f 五) 避讳 改地 名 例 ( 十一 ) 外戚 讳 例 这 样 的 例 子 是很 多 的 . 秦 避 始 皇父 庄 襄 王子 楚 而 《 晋书虞预传》 本名茂 。 犯 明 穆 宗 皇 后母 讳 , 所以 改楚 为 荆 . 汉 避文 帝 讳 改 恒 山为 常 山 等 皆 如此 也 有 改为 了焉 。《 宋史石员孙传》 开始名叫庆孙 , 避章献 明 平时较少见的例子 , 比如 吴 三 桂 帝 滇 . 讳襄为厢 、 讳 三 肃 刘 皇后 祖 名 延 庆 也 徽 宗 时 有 一 个 叫刘 延 庆 的 军 为参 、 讳桂 为贵 , 于是改 桂林为 建林府 、 桂 阳 为 南 平 人 , 是镇 海军 节 度 使 . 后来 死 于 靖 康 之 难 。 刘 皇后 父 亲 州、 桂 东 为 义 昌县 , 又 遥 改襄 阳为 汉 南 府 。 名通 , 天 圣初 年通 进 司改 为 承 进 司 . 诸州通判为同判 . f 六) 避 讳 改 干 支 名 例 通事舍人为宣事舍人 . 又改淮南之 通州为崇州 . 蜀 之 唐高祖之父名晒 , 故 唐 人 也 避讳 丙 , 多改丙为景 。 通州为达州 . 通 利 军 日安 利 . 通 化 县 日金 川 。 如万 岁通 天 二 年 石 刻 浮 图铭 丙 申作 景 申 、 丙 寅 作 景 寅 ( 十二 ) 宋 辽 金 夏 互 避 讳例 就是 这 个 原 因 晋 梁 陈 北 齐周 隋南 北 八 史 皆修 于 唐 . 《 宋 史 夏 国传 》 李 彝 兴 本名 彝 殷 . 避宋 宣 祖 讳 改 殷 所 以丙皆作景 . 今 本 多 回改 为 丙 . 而 没 有 回改 的晋 隋 为兴 , 又 李 克 睿初 名 光 睿 . 避宋 太 宗 讳 改 光 为 克 。 李 元 书北史本纪仍作景 。 陈周 书南 史 本 纪 则 作 丙 . 北 齐 书 吴 因 为 其 父 名 德 明 . 于是改宋 明道年号为显 道 . 范 仲 景 丙 互见 . 梁 书 皆 作丙 淹 写 给元 吴 的信 也 称 后 唐 明 宗 为显 宗 。 《 宋史 地 理 志 》 绍兴 十二 年 避 金 太 祖 讳 改 岷州 为西 和州 . 二 十八 年 避 ( 七) 避 讳 改 经 传 文 例 改 光 州 为蒋 州 . 光 山 县 为期 思 。 汉石经残碑《 论语》 《 尚书》 邦 字 多 改 为 国 避 汉 讳 金 太 子光 瑛 名 . ( 十三 ) 宋 金 避 孔 子 讳 例 也 。 梁 书刘 孝 绰传 众 恶 之 必 监 焉众 好 之 必 监 焉 , 这 里 《 宋 史 地 理 志 》 大 观 四 年避 孔 子 讳 改 瑕 丘 县 为 瑕 引用《 论语》 而 改察 为监 , 是 因 为避 其 家 讳 的原 因 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