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第三章

比较文学第三章
比较文学第三章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

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3、类型学的学科渊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整体而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如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中有一个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狂热地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像,祈求爱神将其赐予自己为妻,爱神满足了他的要求,令他美梦成真。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记载了进士赵颜苦恋一幅画中的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二)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都描写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灵如何奋起反抗宇宙间的秩序。

(三)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比·迪克》里的大海、《哈克贝里·芬》里的密西西比河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开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每本书的主角(贾宝玉,哈克贝里·芬,埃哈伯)都选择了一个封闭的世界而背离了那开放的世界,以追求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三部名著所体现出的共同的结构原则。

(四)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有最典型的体现。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在

着共同的“巴罗克”式的类型学的相似。

三、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 +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二是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

第二节主题学

一、主题学概述

1、定义

目前,中外学者对主题学的定义是人言言殊、界定不一。概言之,有以下几种观点。法国著名学者梵·第根认为,主题学是研究“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的题材”,确立“对共同主题创造性的变化”,探究“天才、理想以及艺术所起的作用。”美国学者佛里特里希和马龙合编的《比较文学大纲》写道:“主题学是研究打破时空的界限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法国1978年版的《拉罗斯百科全书》为主题学下的定义是“主题学是比较文学惯于探索的领域,譬如某一神话(俄狄浦斯、伊尼德),某心理典型或社会典型(修女或盲人),某文学人物(唐·璜),某些历史大人物(拿破仑、苏格拉底),某些环境或物件(莱茵河流域、某城市)的影响的消长。”国内学者对主题学也分别下了不同的定义。乐黛云、陈鹏翔、谢天振等都下过定义。

主题学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从影响研究出发,首先强调的是相同主题的跨民族跨国家的流传和演变。二是从平行研究出发,着重强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因此,我们的主题学的定义是: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它主要用变异学去研究同一母题、题材、意象、情境、套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流传、演变和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从而去理解这些不同作家的各自风格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之间的交往、影响及其文化的异质特征。

2、主题学的发展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19世纪末,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史雷格尔和雅科布·格林、威廉·格林等对民俗学开始进行研究,这为主题学的产生开辟了通路。德国这些学者的民俗学研究起初主要是研究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演变情况,以后逐渐扩大研究范围,诸如友谊、时间、别离、自然、世外桃源、宿命观与神话传说关系等均成了他们研究的课题,并且,探讨了相同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方式,给一大堆支离破碎、流传混乱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在文学主题方面进行了正本清源。德国学者民俗学的这种研究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开了主题学之先河。

法国学者梵·第根将比较文学研究范畴分类时,把题材、主题、典型的研究类别称为“主题学”,即“流传学”,特别强调主题学研究要对对象的渊源性、相

互之间的流传、关联和影响等进行实证性考究,逐渐形成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的特征。例如桑丘·潘沙的故事及涉及的民俗母题。此类故事分布甚广,在旧梵文本《僵尸鬼故事五十则》出现过,在《天方夜谭》、《犹太寓言》、《丹麦历史》中也有。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灵活运用此母题成功地刻画了桑丘人物的性格。1929年至1937年期间,法国学者保尔·梅克尔编辑了一套主题学丛书。二战后,德国学者弗伦泽尔开始编纂文学主题词典,1962年,他出版了主题学专著《文学史的丛剖面》,1966年,他又出版了主题学理论专著《题材与主题史》等,推动了主题学的发展。

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同年,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此外,钟敬文的《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赵景深的《中西童话之比较》等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民间故事进行研究,使我国主题学研究在2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的基础中发展起来。70年代末,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为我国主题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台湾学者陈鹏翔、马幼垣、李达三等在台港地区明确启用了“主题学”术语,大力开展了主题学研究,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如王秋桂的《中国俗文学里孟姜女故事的演变》、潘江东的《白蛇故事研究》等。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引人注目的成果有陈鹏翔主编的《主题学论文集》、季羡林的《〈罗摩衍那〉在中国》、刘守华的《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比较·故事学》、谢天振的《主题学》、顾彬的《中国文学中的自然观》、李福清的《中国历史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的关系》等。1990年,王立出版的主题学专著《中国古代文学的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影响较大。1995年,王立又推出了一套四册的系列专著《中国文学主题学》(含《意象的主题史研究》、《江湖侠踪与侠文学》、《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母题与心态史丛论》)。

主题学在发展中曾经遭到有关学者的质疑。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认为所谓主题学研究是“旧批评最喜爱的题材,”克罗克认为主题学根本不值得展开。法国比较文学巨擘巴尔登斯贝格认为主题学研究缺乏科学性。代表新批评派的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把主题学视为历时研究的外部研究,对其采取排斥态度。在美国比较文学界流行甚广的书《比较文学:方法与展望》(1961年)收了许多有关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章,唯独没有收有关主题学的论文。

主题学遭到上述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学者的质疑非议的重要原因是主题学研究具有多重的、相互交叉的学科特点,其研究方法既可以是事实关系的影响研究,又可以是具文学审美性的平行研究。但就在一片非议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1954年,基亚出版了《法国小说中的大不列颠:1914—1940》书,书叙述了英国牧师、作家、歌女、商人等如何出现在某一时期的法国小说里,构成了一部几乎不加掩饰的主题史。最近一二十年国内外比较文学界出现了主题学研究的“复兴”,研究者们在主题学研究这个领域里有了明确的方法论,逐渐淡化了对主题学研究的种种质疑。

二、主题学研究范畴

从主题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主题学研究范畴为母题研究、题材史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套语研究五个方面。

1、母题研究

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并且,母题具有客观性。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再如《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可以分析出母题与主题的区别。该故事由若干情节构成:蛇被冻僵在路上,农夫见了用胸膛体温来救蛇,蛇醒来咬农夫,农夫死去。这故事的母题是“农夫被蛇咬”。

2、题材史研究

题材史研究指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例如方重对“赵氏孤儿”故事研究即是一例。方重分析了元杂剧《赵氏孤儿》及法国文豪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题材的再处理,指出伏尔泰的剧本与原剧出入颇大:由两家的冤仇改为两朝更替;中国剧主旨在忠字,法国剧主旨在爱字;中国剧是善恶之计,法国剧是表明两民族的接触调和。这种研究正是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典型的“题材史”研究。

3、情境研究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比如:“两个朋友或父与子之间的冲突”;“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但最后却发现他们的父辈是仇敌”;“一对男女相爱结婚,男的不幸离家生死不明,女的只好另嫁一人,当要结婚办事时,原来的男人突然归来,女的怎么办?”等,这些故事格局在国内外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4、意象研究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如“山”的意向,其文化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有崇高的含义。然而,山在爱尔兰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形象,他们可以称恐怖分子头目拉登为高山。这种称呼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如日本人结婚送礼品,如果包装上贴一对蝴蝶图案装饰品,这是很友善的。因为蝴蝶是与婚礼有关的美好象征,其文化意象具婚姻丰富多彩、美好持久的含义。蝴蝶的文化意象似乎与中国文化相连。在中国,梁山泊与祝英台最后变成一对蝴蝶飞起来,也有爱情美好持久之含义。但在西方,倘若结婚送礼品贴上一对蝴蝶,西方人就会莫名其妙了。

5、套语研究。

主题学中的套语,亦称惯用语。套语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与接受,可以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文化内涵。比如明朝称日本人为“倭寇”,晚清时代称之为“东人”,抗战爆发乃至很长时期称之为“东洋鬼子”。

三、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梵·第根把主题学研究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局面与传统的题材。具体有三点:1、在国与国之间辗转而又起源不明的传说。例如,失去影子的人的传说,隐身指环的传说,嫁给杀父凶手的姑娘的传说,不相识的一对父子交战的传说,椐称已去世的丈夫突然归来正遇上妻子再嫁的传说,穷人睡觉醒来却突然发觉睡在国王床上的传说等等。2、提出伦理的一般局面。如女性嫉妒,家庭复仇,以身殉职等等。3、文学史上作家、诗人经

常写到的地方、动物和植物素材。如威尼斯、罗马、意大利、山、海、夜莺、蜜蜂、猫、狗、玫瑰、紫罗兰等等。

第二类是实有或空想的文学典型。实有的文学典型如民族的典型——法国人、犹太人等,职业的、地位的典型——教士、教授、暴君、侦探、刽子手、医生、药剂师、侍女、男仆、娼妓等,社会地位或精神地位的典型——盲人、赌徒等。空想的文学典型如从古代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典型,有魔鬼、撒旦、列那狐等。

第三类是传说与传说的人物。传说的如《圣经》中的该隐传说、犹太传说,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普罗米修斯传说、美狄亚传说等。传说人物的如熙德、查理大帝、拿破仑、俾士麦等。

梵·第根的分类基本上勾勒出了众多主题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但其缺欠明显存在。如,他分的第一类有些含混,第二类“空想的文学典型”与第三类中“传说人物”两者之间很难划出分界标准,第三类的传说神话与第二类的古代传说无法做出明确区分等等。鉴于此,我们将主题学研究分为五大类:

1、典型场面的题材。如为了天职、不忠、复仇、嫉妒而死。典型的复仇场面有美狄亚形象的行动。塑造美狄亚复仇场面具代表性的是欧里庇得斯,奥维德,塞内加,高乃依,弗兰茨·格里尔帕策等。

2、地理题材。在世界文学中常见的有罗马、威尼斯、意大利、巴黎等。如围绕威尼斯这个城市题材,法国作家圣·雷阿尔写了《1618年西班牙对威尼斯共和国的阴谋》,英国作家托马斯·奥图埃写了《得救的威尼斯,或揭穿了阴谋》,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写了《威尼斯之死》等。

3、描定对象如植物、动物、非生物等所组成的题材。如阿尼塔·贝尔楚盖齐亚努的《色彩缤纷的玫瑰》专门研究了诗歌中的“玫瑰花”题材。

4、世界文学中常见的各类人物形象的题材。分别有民族形象,如土耳其人、犹太人、匈牙利人、德国人、英国人等;职业形象,如士兵、军官、男仆、丫环、名妓等;社会阶层形象,如农民、贵族、无产者等。

5、传说中的典型构成的一组组独特的题材。其中有《圣经》中的撒旦、该隐、犹太人,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美狄亚、萨福、迈安德尔,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唐·璜等。

第三节文体学

一、文体学的定义和学科发展

1、定义

比较文学的文体学是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比较研究体系。实际上,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就是比较文体学的研究。

2、学科发展

比较文学学科兴起之后,文体学研究不断地深入,在学科发展的第一阶段就取得了可观的实绩。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在他的专著《比较文学论》中专章讨论“文体与作风”。但法国学派仅用“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研究文体跨国界、跨语言的影响,没有指出文体流传中的变异,也就无法逃脱影响研究的藩篱。比较文学发展到第二阶段,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就分章节讨论了文体发展史和文体的研究状况。美国另一学者约斯特在《比较文学导论》

中用三个章节专题讨论文学的体裁和形式。这些理论著作把文体与文学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文体学研究置于文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同时把文体学研究纳入到平行研究的范畴中,为比较文学的文体学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3、文体学的归属问题

文体学研究同时涉及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两种研究范畴。另外,文体学研究中还存在着由于异质性文明所带来的文体变异性现象,不能脱离变异性研究。

二、文体划分比较以及缺类研究

1、文体的划分

在西方,文体研究常常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也叫史诗类)、抒情类(或叫诗歌类)、戏剧类。这三个基础文体又可以分为许多亚类。譬如,叙事类可分为史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文、回忆录等等;抒情类可分为十四行诗、颂歌、挽歌、赞歌、回旋歌、歌谣等等;戏剧也可分为悲剧、喜剧等等。

2、缺类现象研究

缺类现象指的是一种文体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却没有。对这一现象的思考为文体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比如说中国古代的赋为什么西方没有?中国有没有史诗?中国有没有悲剧?

三、文体的平行研究

1、诗歌文体比较

首先中西方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不同。其次,中西诗歌在情趣上的追求也有同有异。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总之,中西方在诗歌传统和追求上的差异性很大。

2、戏剧文体比较

首先中西方对戏剧的重视程度不同。其次,在形式上,中西传统戏剧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诗为主,而西方传统戏剧则以对白为主。在结构上,西方内在特征是写实;中国戏曲一直追求“虚空”与“意境”,这使中国传统戏曲时空观建立在相对时空观念上。

3、小说文体比较

首先中西方对小说的重视程度不同。其次中西方文学对小说的理解和追求不同。在西方,小说是以描写人物为主,个人和环境的关系是西方小说的基石,细节描写成为必须运用的手法;中国小说以情节和故事为重心,从而形成独特的情节结构、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描绘场景的技巧。

4、散文文体比较

四、文体的影响研究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文体的发展演变研究无法排斥实证性的影响研究,也无法忽视文学背后的文化模式问题的思考。不同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文体在一国向他国流传过程中,总是根据各国的不同的情况有所变化,甚至产生出新的文学种类和体裁来。

第四节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跨国与跨学科,成为其跨越的两大基本方面。跨学科研究以文学为一端,以其它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

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一、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回顾

1、中西学科分类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学科定位为“知识门类”或“知识领域”。我们现在所谈的“学科”概念,其实是来自西方的知识系统。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按照不同的知识领域,分出了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诗学等。此后一直延续下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科分类体系。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学术分类。唐代初期编撰的《隋书·经籍志》,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正式确定了四部分类法。他也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的知识分类体系。如果说中西方曾经存在着各自的一套知识分类体系,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就是一个逐渐由中入西的过程。

2、中西跨学科研究的历史传统

中西方的不同知识背景,决定了其“跨学科”比较的差异。

(1)中国学术以人统学,将各种知识归并到一家一派之中,使研究者成为“通人”,文史哲兼通,成就“通人之学”。而文史哲,在中国古代本来就是不分的。(2)而在西方,因为他们很早就建立了“专门之学”,他们对不同学科间的“分别”也就更具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正像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不同类型的“诗”作了区分。

(3)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往往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的知识则多是建立在“天人之分”的基础上的。

二、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1、跨学科研究的学理依据

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的基本内容。就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而言,人类各种艺术、各学科之间,曾经具有一种同源共生的关系,而在人类知识进化的过程中,它们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域,相互间具有了异质性,但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促进。各种艺术、各门学科往往是相通的,区别只在于把握对象的方式、媒介、侧重点的不同,这便构成了跨学科研究的学理依据。

2、文学与艺术

与文学关系最接近的是各种艺术。艺术在其萌芽时,往往处于混融状态,它们都与宗教或其它仪式有关。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将它们紧紧维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便是审美。审美构成了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也使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人类其它意识形态区别开来。形象、情感、审美,成了艺术之为艺术的表征。审美与语言构成了文学的两个基本维面。与其它艺术相比,审美是它们的共同特质,另一方面,文学又是以语言来把握世界,也就决定了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3、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1)如果说在文学的审美与语言两个维面中,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共同点是审美,但表达的媒介不同,而文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恰恰相反,它们都是通过语言来面对、把握、呈现世界,所不同的只是把握和呈现的方式,如思想的、宗教的、心理的、审美的等等。

(2)文学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就使它与其它社会科学有了沟通。例如,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哲学可以相互影响,如西方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中出现的哲理小说,20世纪出现的存在主义小说。同时哲学也可能向文学靠拢,成为一种诗化哲学。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著述,如《论语》、《孟子》、《老子》、

《庄子》,既是中国特色的哲学,它们又被称作诸子散文,也就是说,属于“文”的一种。

与哲学相比,与文学在本源上更为亲近的当属宗教。

4、文学与自然科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有相通之处,自然科学偏重认知理性,但也需要想象、幻想及对事物的直觉能力。同时,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当需要向大众介绍科学知识,往往借助于文学话语,这便构成了一种旨在传授知识的文本,有人称之为知识文学。文学在为科学的传播提供翅膀的同时,科学也在影响着文学,首先,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影响着社会观念的变化,由此又往往带来文学观念的变化;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扩大与深化,也往往影响到文学的题材范围和新的文学样式的产生;第三、自然科学方法也往往对文学批评产生影响,如20世纪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都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中打下烙印。

三、跨学科对话的途经

1、不同学科的概念范畴与言说方式

各种艺术和各学科,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把握、表达,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由此,在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在探讨不同学科的相互影响时,理解与沟通的前提是对各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概念范畴、话语规则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实现不同学科间的对话。

文学理论在关于文学的表述中,与其它艺术、其它学科的理论,可能是共用一套话语。因此在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中,首先便需要先清理其概念范畴,有哪些是共通的,哪些是各自独特的。再就是意义展开的方式、言说的规则。各学科都以语言为符号,但科学文本、哲学文本,文学文本显然是有差异的。对它们的比较既包括它们所面对的对象,也包括言说的方式,也就是说,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学的言说?什么是科学或哲学的言说?

2、科际阐发

在对各学科的概念范畴、话语规则和文化架构的清理的基础上,运用其它学科的方法、话语来阐发文学,或以文学方法、话语来阐发其它艺术和学科,这种科际间的双向阐发,各种话语交错共生,可以使各种艺术门类、各学科之间真正地实现互证、互动、互补。

文学与其它学科相互影响的过程,也是一个互为阐发的过程。

四、跨文明视野中的跨学科研究

1、在跨学科研究中引入跨文明视野的必然性

以“跨越性”为特征的比较文学,跨文明与跨学科,便形成了“跨越”的两大方面。当我们谈文学、艺术、哲学的时候,这些概念本身可能就不是本土意义上的,而是翻译过来的,他来自另外一种文明,另外一套知识话语。由此,在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引入跨文明的视野,便势所必然。如果说在同一文明区域内,不同的国家,在知识形态上尚有共通之处。而不同的文明,其知识往往具有一种异质性,如何在各种“异质性”话语中实现不同学科间的沟通,便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2、跨文明对话与跨学科对话

(1)首先,跨学科对话的实现,首先需要在跨文明的背景上,对各自知识体系的的清理。

(2)其次,跨学科对话,需要在清理不同文明各自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弄清文

学、艺术及其它学科在人类文化知识架构中的位置及其演变。

(3)第三,跨学科研究,需要在跨文明的视野中,去考察文学、艺术体系在异质文化的冲击、融合中的变迁。

比较文学_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畴,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完整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导论 一个是阆苑仙姝,一个是风尘奇葩,一个是冰清玉洁的白色芙蓉,一个是明媚鲜妍的红色山茶。18世纪,在亚欧大陆两端的古老国度——中华帝国与法兰西,两位文采卓然的文学大师,曹雪芹与小仲马,“分别运用中国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西方艺术的‘再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传神之形和玛格丽特真切感人的悲剧女性形象”。1中国古典小说的奇葩《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和诗意的手法,将封建社会的衰落这一宏阔画幅作为这场悲剧收尾的爱情故事的背景。《红楼梦》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永久的谈论主题。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全书的主线,对读者而言,林黛玉更是成为了不朽的“潇湘妃子”。小仲马先于1848年写下小说版的《茶花女》,后改编成为戏剧。受小仲马的启发,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1935年,《茶花女》被搬上荧幕,名为《玛格丽特·戈蒂埃的故事》。茶花女这一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两个看似生平迥异的女子,却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异曲同工的美感。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以作者曹雪芹和小仲马的生平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红楼梦》和《茶花女》的小说本身以及林黛玉、茶花女的原型等角度为切入点,对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生平、性格、爱情悲剧及根源、文学艺术之美进行多角度比较。 关键词:红楼梦,茶花女,林黛玉,曹雪芹,小仲马 第二部分正文 第一章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简介及其所处社会背景比较 1.1 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介绍及比较 1.2 曹雪芹与小仲马所处社会背景比较 第二章《红楼梦》与《茶花女》简介 2.1.《红楼梦》简介 2.2.《茶花女》简介 2.3.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原型小考 第三章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比较 3.1.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比较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 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 (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 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 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近一年中,我曾数次去拜访我所敬重的前辈学者、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钱 锤书先生,听钱先生就比较文学及一些有关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比较文学目前已 在我国引起广泛兴趣与注意,北京大学集中好几个系和研究所的力量成立了大陆上第一 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全国性的学会也正在酝酿中。在此形势感召之下,我决定不揣浅陋 ,把与钱先生几次谈话中涉及比较文学这个题目的内容略加整理,追记如次。 比较文学在西方发展较早,它的史前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而作为一门学 科,也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在法国和德国逐渐形成。比较文学是超出个别民 族文学范围的研究,因此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 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早期的法国学者强调rapports d e fait〔实际联系〕,德国学者强调研究Vergleichende Literaturgeschichte〔比较的 文学史〕,都说明了这种情况。钱锺书先生说他自己在著作里从未提倡过"比较文学", 而只应用过比较文学里的一些方法。"比较"是从事研究工作包括文学研究所必需的方法 ,诗和散文、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戏剧和小说等等,都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比 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钱先生认为,要发 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 系。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得很早,佛教在汉代已传入中国,而马可·波罗(Marco Polo,一 二五四?--一三二四?)于元世祖时来中国,则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 。《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发生巨大影响,在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它是西方最重要的 、几乎是唯一重要的有关东方的记载。研究马可·波罗的权威学者本涅狄多(I.F.Bened etto)曾把马可·波罗的《游记》与但丁《神曲》和托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 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 一、比较文学的概念 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 2.1 浓厚的宗教色彩 2.2 艺术特色 2.3 主题思想 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 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 3.2 社会背景 3.3 宗教信仰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 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 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 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 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 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 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 人公的经历的。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 上了赎罪的征程。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 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 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 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 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 作品中无处不在。《西》中儒、道、佛的典籍、 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唐僧取佛经是为 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 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 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道教之说也为数不 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 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佛教 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代码:050108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全球化视野中了解中外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有关作家和作品,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和翻译文献资料,撰写有关研究论文。本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文化管理、文化产业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工作,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 2,中外文学-诗学比较 3,国际文化交流 三、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2年。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必须修满28个学分,其中公共课程7学分,学位必修课程8学分,学位选修课10学分;教学和科研训练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07002201 课程名称:西方文论 学分:2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加深研究生对西方文学观念的理解,探究西方文学生发的原理,熟悉西方文学创作的特点,掌握西方文学批评的特点,为他们撰写学位论文奠定西方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也为他们今后准确而熟练的翻译实践和提升经验的理论深造做出思想方法的理论铺垫。这是了解西方文学何以如此的理论通道,也是翻译、借鉴西方文学思想的一条必由之路。 使用教材: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著:《西方文艺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古希腊文艺理论; 2,古罗马文艺理论; 3,基督教文艺理论; 4,文艺复兴时代及其理论; 5,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理论; 6,启蒙主义文艺理论; 7,德国古典主义美学; 8,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它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国别文学又称为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 总体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比较文学存在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等一般特点。 第四节:发展中的特性 比较文学在发展中又形成了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的特点。 边缘性:1 、文学研究正在向前发展,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 、在边缘交叉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比较文学之所以在学术界显得格外活跃,是因为它的研究范围的边缘呈模糊状态,具有某种不稳定性。3 、当前文学研究的以欧洲为中心状态虽然扩大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范围,但都在崛起的东方挑战之下,表现出多元化倾向。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 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 一、引言 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

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

比较文学2.0

流传学doxologie渊源学crenology形象学imag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比较文学变异学:the variation studie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类型学typology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接受学acception 1,比较文学发展的3个理论阶段:欧美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包括哪些方面: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 2,“东海西海,南学北学”由谁提出:钱钟书《谈艺录》 3,媒介学3大特点: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 4,变异学重要特质:追求同源中的变异性 5,母题研究对象:人物母题(典型形象)意象母题(自然环境)情境母题(社会环境)6,比较文学的发端:19世纪的欧洲 7,当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平行类研究方法、变异研究方法1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作者:波斯奈特 12,文学跨文明比较文学方法:“美人之美”法“求同存异”法“双向阐发”法 1,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梵.第根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代表人物:季羡林 2,流传学:流传学也叫声誉学,最早法国学者。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得事实,主要探讨它在国外所产生的接受、声誉、变动方面的史实关系及其意义。 3,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某些七点不明确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研究目的:以具体历史材料探索一种文学现象的国外来源,追本溯源的还原两者之间发生历史事实的真实状态。 4,媒介学:媒介学,属于比较文学范畴,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研究建立在文学交流媒介史实大量存在的基础上,现有文学流传中种种没解作用的发生,才有媒介学研究的产生。 5,比较文学变异学:变异学是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6,文学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文学得他国化。7,主题学: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做平行研究。 8,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实际上是否定平行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定于实证性的国际文学关系是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制为微血管细。美国学派在批判法国学派的基础上拓展了比较文学领域,开始倡导平行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此之后,比较文学的名与实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学者倡导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的对话与比较,提出了实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可比性观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第三章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 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3、类型学的学科渊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整体而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如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中有一个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狂热地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像,祈求爱神将其赐予自己为妻,爱神满足了他的要求,令他美梦成真。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记载了进士赵颜苦恋一幅画中的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二)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都描写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灵如何奋起反抗宇宙间的秩序。 (三)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比·迪克》里的大海、《哈克贝里·芬》里的密西西比河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开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每本书的主角(贾宝玉,哈克贝里·芬,埃哈伯)都选择了一个封闭的世界而背离了那开放的世界,以追求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三部名著所体现出的共同的结构原则。 (四)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有最典型的体现。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在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 点 摘要:本文从文艺思潮、作家和读者、言语和媒体三方面,以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心,考察并记述了东亚三国现代化的过程。并阐明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如何与其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相连。虽然各国政治情况各异,但基于民族主义的民主化方向却表现出一致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可以说。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的压迫和对其反抗的过程中诞生的,换言之,是运用排外主义的方式西方化的。东亚现代文学史研究必须走出西方文学的阴影,发掘和整理与现代西方存在差异的、具备东亚个性的文学史。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史;门户开放;启蒙运动;个别性;普遍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1 序言 在本文中,现代文学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以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而是把所有在本质上具备了现代的精神和形式的文学作品统称为现代文学。也就是说,所谓现代文学是指“以市民精神为内容,把自由的文体作为形式的文学”,或者说,是由被分化了的艺术类别的概念所形成的文学。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并且充分地反映了复杂的市民社会的小说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还有,由于文艺新闻的形成,带来了文学和媒体的完美结合。这种文化现象使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综上所述。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是以不同于前代的社会条件和意识形态作为背景诞生的,它是文学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与西洋的市民社会不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被迫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东亚的现代意识和文学意识,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半殖民地这一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制约。再加上之前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大量残存于精神文化领域方面,文学在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尝试,做出了必要的修正。 研究东亚三国被欧美列强蹂躏的历史,其现代文学的比较分析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环节。现代性以及其比较研究的方式。已成为东亚各民族的主要课题和重要工作之一。但是,直到现在,东亚三国仍未能从各自的角度达成共识。理由之一是,日本最先进入现代化,而中国与韩国则采用另一种发展途径进入现代化。由于中、日、韩三国与欧美各国在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很难将三个国家的现代性放入一个框架内进行研究。在对这三个国家的现代史进行解释说明的时候,强调不同因索——外部影响或自身发展所得到的结果是相互矛盾的,强调不同的侧面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无法统一。因此,实际上中、日、韩三国都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来记述本国的文学史。例如,在中国的学术界,把“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特定的历史单位。定义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时期。这是遵从毛泽东的“民主主义论”的结果,并且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统称为“新民主主义文学”。很明显,这并不是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依存于本国的政治发展路径来划分的结果。在日本,现代文学的时期是按照天皇的年号来划分的,即明治、大正、昭和等,这一点在日本的学术界内部已形成共识。而在韩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哪里这一问题,依然没有统一的答案。1876年开港起点论、1894年甲午改革起点论、1919年《创造》创刊起点论以及独立运动起点论等等各种说法不一而足。另一,赵演铉认为,由于每十年都会发生一件大事,足以对文学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现代文学应以十年为单位进行记述。

比较文学原理参考书目

《比较文学原理》课程 参考书目 学科理论类: 《比较文学译文集》,张隆溪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干永昌等选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1980-2000),王向远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比较文学论》,【法】梵·第根著、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美】李达三著,见《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李达三、罗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比较文学》,【法】基亚著,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比较文学论》,曹顺庆等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批评的概念》,韦勒克著、张金言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一辑,杨乃乔、伍晓明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 《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汪介之编,译林出版社,2004年。 《比较文学论集》,乐黛云、唐林森主编,译林出版社,2004年。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王向远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王向远著作集第六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比较文学学科新论》,王向远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1980-2000),王向远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曹顺庆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 《比较文化学》,方汉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多维视野中的东西方文学》,孟绍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比较诗学》,饶芃子著,陕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 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 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 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 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 1.跨越性。 2.比较性 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 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试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试题 09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试过程 1.关于英语 英语不难,有的同学只是做了一下自我介绍就ok了。也有的同学被问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喜欢哪个方向?为什么喜欢这个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西方文学方向的同学被老师问到一些名作的英文书名,比如,《野性的呼唤》等。 2.抽题目回答问题。 一般有十分钟的准备时间,题目涉及比较文学,西方文学,东方文学。我所知道的题目有: 比较文学的实证研究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 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理论。 (1)关于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并与《荷马史诗》比较。 (2)关于王国维的。 (3)关于《红字》中的加尔文教,以及比较文学中是否可以研究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什么? (4)关于《雪国》的。 (5)有人认为《源氏物语》是一部贵族没落史,有人认为它是男女情爱史,你更赞成哪种看法?为什么? (6)对汉文学、域外文学等一些名词的区分。 (7)简爱与伯莎是不是简爱一个人的两个方面?为什么?

总共十四道题,每人有一次重选的机会,但不会重复,我就想起了这九道。 3.老师提问 一般都是问你喜欢的作家作品,你自己先说,再根据你说的内容提问相关知识 4.今年的形势 今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文学类专业中复试分最高,353分。复试的时候,从一个北师本校的学生那里了解到以下信息:今年总共保送了8个,要从参加复试的14人中选取9个,其中这复试的14人中有两个是来自北师文学院。 2008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希腊化”时期 2、大学才子派 3、《茨冈》 4、威塞克斯小说 5、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6、《第二十二条军规》 7、《万叶集》 8、《戈丹》 二、简答题: 1、托尔斯泰小说的艺术特点。 2、加缪《局外人》的思想艺术特征。 3、卡夫卡《变形记》的艺术特点。

比较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一是;二是 2、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世纪末。它的出现与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3、从比较文学的眼光看,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与世界各国文学、、、的历史。 4、法国学者基亚认为比较文学实际上是史。 5、季羡林先生说过,从全世界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文艺理论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确有创见而又能自成体系的只有三个地方,一个是,一个是,一个是从古代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洲国家所在的广大地区。 6、在《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一文中以一种宏观的视野,从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等方面探讨了缺类问题。 7、比较文学就是要突破各种学术研究的界限,“打通”整个文化领域,使文学研究进入了性研究的新阶段。 8、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常常是在中实现的。 9、置身于接受者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的源流,分析它们所受到的各国文学的影响,这一研究被称为。 10、比较诗学是一门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的比较研究。 11、比较文学是一门跨越民族,,文化和的文学研究。 12、比较文学要求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应以为背景,以为参照系统,认识和评价自己。 13、丹纳《艺术哲学》中提出的制约文学发展的三大要素中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外界条件”相对应的是和。 14、文学理论对音乐的借鉴体现在对音乐和的吸收上。 15、在西方历史上,古希腊哲学家首创的哲学专题论文引起了哲学和文学的分化。 16、钱钟书先生曾倡导法,它不仅表现在文学范围内地域、时代、文类诸界限的打破,而且推向整个文化领域,体现为各个学科门类的汇通。 17、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8、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书中使用了“世界文学”这个概念。 19、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叶席卷全欧的文学思潮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

我对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的理解

一、相关论文与著作研究 1.《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王向远 平行研究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①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 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③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其中的类同研究模式被使用最多,但不少文章流于生硬比附,结论平庸。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流行的A与B两项式的平行比较,不能容纳尽可能多的同类的和相关的事项,不能在多个事项中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有价值的结论也就无从得出。为此,在方平先生总结并提倡的A∶B→C的公式的启发下,提出了X1∶X2∶X3∶X4……→Y的新模式,主张突破A与B的两项比较,变A与B两极两项的比较为多极多项、平行交叉、上下贯通的比较。 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 季先生认为在他读过的文章来看,肤浅者居多。往往读了等于没读,毫无所获。作者勉强得出来的总论,也多是八股调,说了等于没说。然后举例一个外国学者写了一本长达数百页的专著,通过各种复杂方式论证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最后的结论是:白糖在冰淇淋中的作用就是使它甜。 接着提到了比较语言学与比较文学中为什么比较文学有了“危机”,因为比较语言学中所比较的语言同属一个语系,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一经揭开,豁然开朗。而比较文学中各国个民族文学缺乏共同的基础,所以强调,要作这样的比较研究,必须更加刻苦钻研,更加深入到中西文学的深层,分析入微,联类贯通,才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要把比较文学看得难一点,更难一点,越看得难,收获就越大。 3. 《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吕超 本文从破旧、立新、融合三方面论述这场比较文学危机中的平行研究范式。 美籍捷克裔学者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突出标志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人为限制。第二,研究方法上的机械主义。第三,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帐式的研究动机。韦勒克提出了初步的改革设想:比较文学和一般文学之间人为的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是一门不受语言限制的科学;比较文学研究者则应当摒弃毫无生气的事实,努力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使文学文本成为研究的中心。 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两部没有必然联系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及观念上所表现出的类同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平行研究,可以对不同文学中的主题、文类、技巧、文学史等问题进行对照考察,还可以将文学与其他学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比较文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单纯地把不同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而在于该学科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跨越性的视野和方法,这样就彰显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和本体论特质。 4.《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美国学派提倡的平行比较方法研究,提倡文学跨国界“共时性”研究,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在运用平行比较方法时,对比研究注重在某类现象的比较中寻找差异时,较多采用演绎思维方式,如对中西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类同研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时,则更多使用归纳思维方式,从个别中见一般,分析文学的社会、历史土壤和文化条件的研究,如《〈莫

比较文学(北师大)

三、论述题: 什么是比较诗学?为什么不能忽略东方比较诗学? 1、民族文学与国民文学有什么联系区别? 2、怎样理解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之关系? 3、母题 2、什么是世界文学?它与比较文学是什么关系? 2 、如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理解“民族文学”与“国民文学”的关系? 1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平行贯通法 3、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传播研究法”与“影响研究法”有何区别与联系? 比较文学中的翻译文学史研究有何必要与价值?如何展开? 2 、结合实例简述中西悲剧的差异。 4 、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1、从宏观上看,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三、论述题据你所知,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哪些思潮、流派或作家作品是受到中国文学的启发和影响的?请举两个以上(含两个)例子加以分析。 、印度古典文学中有没有悲剧?为什么?有人说中国古代文学中没有悲剧,你对此怎么看? 三、论述题1、浪漫主义为什么会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文艺思潮? 2 、请举出英、法、俄、美、日、印等外国古典名著中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并从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等角度,分析这类人物形象的民族特点。 1 、有人说“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外国人对本国文学的研究”。你同意这种看法吗?2、你细读过哪些外国文学名著?哪部作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3 、请以英国的王而德和日本的谷崎润一郎为例,谈谈惟美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对立。三、论述题请以文学传统比较悠久,文学比较发达的几个国家(如英、法、德、俄、印、日等)为例,从宏观的、比较文学的角度,论述宗教文化、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等因素,如何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学面貌。

比较文学02

第二章本体论 【学习要点】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关于“比较”comparative与“文学”literature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二节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2、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这是比较文学的科学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objects):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the disciplinary principles relationship 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四节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National literature) 2、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3、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4、关于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定义 参考书目:思考题: 第五节比较文学的本体论(ontology)与方法论(methodology)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2、什么是比较视域(comparative perspective) 3、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不是文学比较(comparison of literary works)比较文学界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把“比较文学”被误读为“文学比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东西方学术界共同存在的现象。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arableness) 可比性原则: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汇通性、体系化 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参考书目: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