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概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兴起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不同国家或民族同一类型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和思潮流派之间的异同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其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重点就在于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类同现象,也可以说重点是研究文学类型学。

但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是俄国学者。

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之上。

在他看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

他认为找出相似点更有价值,因为正是这些相似的东西表现着某种共通的、可重复出现的东西,更容易接近事物的规律性。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世界各民族没有直接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

例子:“二母共争一儿”。

《圣经》、《古兰经》中有相应的记载,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唯一不同的是前二者中,智者提出把小孩砍成两半,而后者中包公提出画圈,能拽出者即为其母。

(二)人物形象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美国学者詹姆斯·A·哈维的《不通形象的普罗米修斯》对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和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恶魔”两个形象的比较(二者基本上没有文学渊源传承的可能)。

哈维得出如下结论:“两首诗歌都包含与神奋力抗争的成分,不过雪莱比莱蒙托夫更与自己的主人公心心相印,但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来看,雪莱怀着满心的喜悦幻想有一个摆脱上帝困扰的新人类,而莱蒙托夫却认为任何用激烈手段改变宇宙间权力结构的企图终将失败,而且使具有这种企图的人们进一步异化。

3.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3.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四)影响研究
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阐明 相互影响联系的事实。它关注在一定历史中 发生影响的作品、影响的接受者、影响产生 过程、传递途径以及所产生的文化效应等。 影响研究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它的根基在 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成熟的研究方 法。

影响研究分支
媒介学 媒介
个体、团体、文字资料
放送者
誉舆学(流传学):研究 放送者在他国的际遇、 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接受者
渊源学:揭示某一文学 现象的主题、题材人物 等外来因素
1、誉舆学(流传学)
站在“放送者”角度,研究放送者对接受者 的影响。研究的是某个作家、作品、某国文 学或文艺运动等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 是从放送者(起点)出发,旨在寻找其流传 终点(接受者)及其接受影响与变异创新的 研究。 集团对集团的影响;集团对个体的影响; 个体对集团的影响;个体对个体的影响。

影响

外来性: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 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比较文 学的“影响”不是在本民族产生的,而是外来因素 作用的结果。
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 的效果,而 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 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约瑟夫· T· 肖 影响系指某一作家倘若不读另一作家先前的作品就不可能存 在于他作品中的那些部分。 ——奥尔德里奇
寒山对外国文学的影响
寒山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诗人,在当时
与后世都没有太多的影响,虽然他的 诗在清时也被编入《全唐诗》,并在 20世纪初被胡适与郑振择等人请进了 《中国文学史》,但由于其迷离的身 世、文言与白话之间的雅俗之隔,让 他长期游离于中国文学正典之外。

第三章比较文学

第三章比较文学

第一节 影响研究
三、影响产生的条件
1、接受过的社会环境 2、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欣赏习惯 3、被影响者个人的内在条件
四、影响的类型
1、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2、正影响与负影响
第一节 影响研究
五、影响研究的范围 1、影响研究的经过路线
起点 放送者 经过路线 传递着 终点 接受者
2、影响研究的两个方面
a、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的影响。 b、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相互呼应。
第二节
平行研究
2、平行研究的局限 A、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严格的界定,致使 研究范围大得无法为一个学科所容纳。 B、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的异质性的问题。 刘艳萍老师的两篇论文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立场
一、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
1、世界主义:要求所有的人都摒弃民族和国家的狭隘观 念,视整个人类为自己的同胞,通过直接归属一个单一 的联邦国家,摆脱由国境、人种歧视等引起的不必要的 战争,达到永久性的和平。 2、民族主义:对一个民族的奉献和忠诚,特别是指一种 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 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抵抗 其他民族文化的一面。
第一节 影响研究
六、影响研究的局限
1、偏重事实联系,注重来源与影响研究,把研究 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和考证上。因此忽略了作 品的整体性和作家的创作个性,一定程度上妨 碍了对作品的感悟。 2、强调实证,使其范围受到限制。
第一节 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论文辨析
《接受与书写》:陶渊明与韩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
第二节
第一节 影响研究
二、何谓影响
1、影响指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发生作用,引起 后者的反映和反响。比较文学的影响强调外来 性,它关注的是外来因素的进入,指一国作家 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因素,并有 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2、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A、影响与接收 B、影响与模仿

第三章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

如亡灵的歌声,从深深的坟冢 刺耳地飘出, 情人啊,你可听见我走调的声音 飞向你的窗户。 最后,我将歌唱你的亲吻, 你的红唇, 歌唱你折磨我的温存, ——我的天使!——我的情人! ——我的天使!——我的情人! 听到我的琴声,请张开 心灵和耳朵: 为了你,我唱出这支 残酷的柔歌。
《夕阳》 夕阳》
无力的黎明 把夕阳的忧郁 倾洒在 田野上面。 这忧郁 用温柔的歌 抚慰我的心, 心 在夕阳中遗忘。
哈切特:“ 哈切特:“中国的作者也未免过分了,他把 一个人描写得不像人而很像魔鬼。不过, 这也许是中国诗人的习惯。” 这也许是中国诗人的习惯。” 改动之一:医生妻子反对牺牲自己孩子以 拯救赵氏孤儿。 改动之二:当下就报仇而非16年后孤儿长大 改动之二:当下就报仇而非16年后孤儿长大 后自己报仇。
美国文化中的寒山情结
寒山诗选
其二 寒山子,長如是,獨自居,不生死。
其三 我居山,勿人識,白雲中,常寂寂。
唐代诗僧寒山子 1189年日本寒山诗集 的出版与传播 50年代 美国 的 禅宗热
大陆学界对寒山的重新评介 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对寒山的介绍: 唐代白话诗人寒山子
1960’s美国嬉皮士 文化运动中的寒山热 1970’s中国港台 学术界对寒山的 再发现与研究 美国的对外文化输出
美国五六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中,嬉皮士 们以中国唐代诗人寒山为偶像和精神导师, 他们留着长发,光着脚,挂着耳环,质疑 和反抗一切传统的社会秩序与道德。当时 在嬉皮士中间流行着这样的歌曲: “I am Cold Mountain, if you please; I am Cold Mountain, if you don’t please!” don’ please! 诗僧寒山是孤独、纯粹、忠于自我的象征。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 梵第根
从无中选择是不可能的。
二、影响研究的范围
(一)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和影响 (二)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互相呼应和影响 (三)文学史上的外来渗透和对外影响
三、影响产生的条件
(一)接受国的社会环境 (二)接受国的艺术传统、欣赏习惯 接受国的艺术传统、
(三)被影响者个人的内在条件
四、影响的类型
二、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
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两类:类比和对比。 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两类:类比和对比。
类比指研究“ 类比指研究“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 指研究 之间在风格、结构、 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上所表 现的类同现象” 现的类同现象”,即考察相互间没有关 联的作家作品间的相似之处, 联的作家作品间的相似之处,以期发现 其共同性。 其共同性。
经过路线 起点——————————————终点 起点 终点 放送者 传递者 接受者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六、影响研究的局限
影响研究偏重于事实联系,忽略了作品的整 体性和作家的创作个性。 影响研究强调实证,使其范围受到限制。
第二节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 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 文学的研究。 文学的研究。
一、何谓“影响” 何谓“影响”
比较文学的“影响”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 “影响”概念的区别:比较文学的“影响”不是 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外力作用下的结果。
影响与接受 影响与模仿 影响与类同
比较文学中的影响指一国作家从外国 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因素并有机地 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一种心智的产物是很少孤立的。不论作者有意 无意,像一幅画,一座雕像,一首奏鸣曲一样, 一部书也是归入一个系列之中的,它有着前驱者, 它也会有后继者。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与比 翻较 Chapter 译文 研学 究
Three
本讲纲要
一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二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三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四 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 视角
导言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翻译文学史、 文学翻译史
文化意象的失落、 扭曲、变异
“翻译总是一种创 造性叛逆”
译介学
对20世纪国际比较文学 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西方对东方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的重视
进入20世纪 开始较多地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和文 化典籍
20世纪后半叶 中日韩印为代表的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
大多不谙东方语言的西方比较文学家 意识到了翻译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对翻译的研究。
例:阿·托尔斯泰的名作《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 是“Road to Calvary”,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 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 ,代替了俄文中那 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мука”。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节译与编译 二者都属于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混杂难分。 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为与译入国的习惯、风俗 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 于道德、政治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等等。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转向的实质 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
都质疑学科的边界, 都开创了自己新的空间 都关注权力关系和文本生产 都认识到理解文本生产过程中操纵因素的重要性
相必 遇然
因此这两个学科的学者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更富有成果的合作。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界的新研究课题
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 更深刻、更具体的阐释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文化更重视翻译,翻译进来 的东西多,而有些国家的文化则相反? 哪些类型的作品会被翻译?这些作品在译语系 统中居何地位? 我们对每个时期的翻译传统和翻译规范有何认 识?

比较文学教程-第3章--《蕾米亚》与《白蛇传》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比较文学教程-第3章--《蕾米亚》与《白蛇传》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案例一《蕾米亚》与《白蛇传》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电影《青蛇》剧照
17世纪英国散文学家伯顿在《忧郁的解剖》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名叫李西亚斯的希腊青年男子,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女郎,坠入情网,他们同居一段时间后举行了婚礼,来宾之中有一位叫阿波罗尼亚斯的人看出这女郎原来是蛇变的,女郎苦苦恳求他不要说出真相,遭到拒绝后便连同她的房舍器用一同消失了。

十九世纪英国诗人济慈据此题材加以改编,写出一首名为《蕾米亚》的叙事诗,在此诗的结尾处,不能随蕾米亚而去的李西亚斯以身殉情。

读到这样的情节,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我国的《白蛇传》中白蛇娘子与书生许仙的美满姻缘遭法海和尚破坏的悲剧故事,中西文学中这种惊人的暗合现象,也表明了不同地域的人类共通心理的客观存在。

比较文学-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

2、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
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人文学科 文学与社会学科研究 文学与自然科学研究
四、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
1、可比性 2、文学性
1、可比性
可比性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 供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 究的可能,是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 前提。
“同”与 “异” 同(相同、相似、相通) 异(差异)
影响的方式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
影响的过程
放送——媒介——接受
放送者→流传学 接受者→渊源学 媒介者→媒介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影响研究的方法
初级阶段: 考据(收集材料、考证)
高级阶段: 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以事实为依据
五、影响研究的过程
影响存在的提出 材料的搜求和考订 假设的证明
翻译
法国
1735《中国通志》马若瑟
英国
1736
瓦茨
138-1941 凯夫
---帕西
批评
法国 阿尔央斯、伏尔泰
英国 赫德
改编
法国 1755
英国 1741 1759
伏尔泰
哈切特 谋飞
结论
中英文学关系 从本民族文学传统出发的批评 《赵氏孤儿》的影响
不在艺术形式而在于题材
第二节 平行研究
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 秦家琪: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
第三节 阐发研究
一、阐发研究的性质与前提
阐发研究是在平行研究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 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质上没有超越平行研 究的范围。
阐发研究以跨文明、跨文化的文学存在为前 提,尤其是以异质文明(文化)间的文学存 在为前提。

比较文学第三章

比较文学第三章

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3、类型学的学科渊源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整体而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

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如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中有一个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狂热地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像,祈求爱神将其赐予自己为妻,爱神满足了他的要求,令他美梦成真。

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记载了进士赵颜苦恋一幅画中的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

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

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__________ 。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 __________ 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 ______________ 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_ 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比较文学-第三章_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

比较文学-第三章_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

四、影响研究理论体系的构成
(三)影响的历史意识论 事实影响必然具有历时性,精神上的影 响也要体现在时间上,所以文学作品、文学 现象与观念必然具有传承关系。作品、现象、 观念等还应该放入客观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 (四)影响是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 探讨文学的影响,实质上是对创作活动或 创作过程进行探讨。
“阐发法”的益与弊
弊: 提法不周密,不完善——单向度 更多地站在西文文学文化的立场上,未 能让文学文化间的对话处于一种平行的地位。 往往使中国文学材料作为西方文学理论的注 脚,就屡屡受到学界抨击。
“双向阐发”
双向阐发要求以平等的立场来看待中西 文化与文学;强调不仅仅用西方的理论来阐 发中国的文学,或者仅仅用中国的模式去解 释西方的文学,而是用两种或多种民族的文 学互相阐发、互相印证。 钱鍾书、朱光潜等人的实践印证
渊源学研究的分类
根据渊源的来源不同,可分为: 印象渊源研究 口传渊源研究 书面渊源研究
(三)媒介学(Mesologie)
希腊文——居间者、中介者 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 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 原因与规律,是对把一国文学作品和该国文 学思潮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环节的研究。
2接受屏幕3先见与期待视野3先见与期待视野4潜在读者5空白填空误读超越6社会性接受与个人接受7垂直接受与水平接受三接受研究诞生的标志1979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国际比较文学第九次学术讨论会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四接受研究与传统影响研究之异同接受和影响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渊源学接受理论和渊源学理论基础不同1接受理论和渊源学理论基础不同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实证主义2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不同读者作品作家接受理论接受学1变异事实五接受研究的内容1不同文化文明圈的接收者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所产生的认识差异

比较文学的方法论体系 PPT

比较文学的方法论体系 PPT


43

W西方文化 B美国黑人文化 E东方文化 M穆斯林文化 A非洲文化
44
本尼迪克特
45
(二)秉持开放的民族主义态度

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产物。 拥有开放的文化心态。


46

古今对话,中外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为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我们自己 的独特贡献。




陈思和《巴金与俄国文学》: 同是俄国作家,巴金何以接受赫尔岑而不是果戈 理;同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巴金何以没提到过 《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却偏对 《复活》中聂赫留多夫的赎罪感兴趣,
13

陈思和《巴金与俄国文学》: 同是俄国作家,巴金何以接受赫尔岑而不是果戈 理;同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巴金何以没提到过 《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却偏对 《复活》中聂赫留多夫的赎罪感兴趣。
26
二、平行研究的“可比性”

可比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 即是否有比较的价值,能否得出有意义的 结论。
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有没有事实上的联 系。

27
(一)平行研究可比性的存在: 和而不同

人类整个历史的发展体现出一个“和而不 同”的趋势。
人类具有共同的人性,面对共同的难题 人类文化基于各种原因产生了种种差异
21

(二)研究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基本规则就是尽量缩小研究范围 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具备操作 性) 普希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具备操作性) 普希金对臧克家的的影响(更具备操作性)
22


第二节、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是将并没有事实联系的两国之间 文学加以比较,或将文学跟其他学科加以 比较,并得出有益结论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第三章

比较文学第三章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及其方法论第一节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及其属性(一)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

1、多元文学之间的关系,包括各民族,各国,各文化圈,各地域文学之间的关系。

①亲缘关系,又称同源关系,即两种文学之间曾经存在过影响与被影响的事实。

受这种影响的制约,两种文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象有相同血缘的亲戚一般。

这种关系即为亲缘关系。

例如印中文学、中日文学、中越文学、中西文学之间等,都存在这种关系。

②类同关系。

两种文学之间,并不存在影响与被影响的事实,但仍然具有某些相同,类似以及相似,具有比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关系即为为类同关系。

例如中美文学等等。

跨学科研究的内容,也是类同关系。

③特殊关系。

还有一些文学关系不同于二者,例如同语异域的文学关系。

即操持、运用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圈、民族区域进行创作的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即此。

20世纪90年代,改称为“世界华文文学”。

其创作又可分成两大板块,东方块板和西方板块。

东方板块主要指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文学,而西方板块主要指欧美地区的创作。

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展开也非常复杂,东方板块与西方板块的差别就很大。

仅仅是西方板块,还有很复杂的内容。

当然还有,如西班牙语文学,拉丁美洲是重镇。

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就使用西班牙语创作。

代表作《百年孤独》就是用西班牙语写成的。

此外,还有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

这种创作,虽然含有某种母语文化之根和基因,但它们已经与所在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

2、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具有相互借鉴,相互印证,相互重叠,相互生发的关系状态。

例如,绘画与诗歌创作,都讲究意境。

诗歌与建筑,都讲究节奏韵律。

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即跨学科研究,又叫科际整合。

一般来说,可以在国别文学范围内进行,当然也可以跨越文化、国界和民族。

跨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文学与艺术,文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范围和研究类型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范围和研究类型
《比较文学》课件
从事影响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影响不仅仅是文学现象之间的事实联系,而
且也包括精神联系,甚至精神联系、精神影响 是更为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容易把握。 2、进行影响研究,很容易陷入否定文学现象独 创性的思维圈套,需要注意避免。 3、寻找不同文化、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的事实影 响,容易陷于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囹圄,从而 忽视了文学的特性。
印度诗人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的
一群作家,如郭沫若、冰心、王统照、 徐志摩等产生过影响。
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欧美文学的象征派诗人及其诗歌影响了中国
现代文坛的一大群诗人,如:王独清、穆木天、 卞之琳、艾青、李金发、徐志摩、戴望舒、沈 宝基等人。
李金发《寒夜之幻觉》:
‚…Seine(塞纳)河之水,奔腾在门 下,/泛着无数人影与牲畜,/摆渡 的人,/亦张皇失措。/…将进园门 的,/可望见巍峨的宫室,/忽觉人 兽之手如此之冷,/我遂骇倒在地板 上,/眼儿闭着,/四肢僵冷如寒 夜。‛ 中国唐诗影响了美国意象派诗歌 运动的产生。
出现在上帝说出世界无光的末日之前。‛ 日本河上肇《无题》:
‚偶会狂澜炮校是,艰难险阻备尝之。
如今觅得金丹术,六十衰翁初学诗。‛
《比较文学》课件
接受方式:
5.出源——用来说明材料的来源。有两种情
况:一种是指一部作品给另一部作品提供资 料,尤其是情节,叫做“来源 ”; 例: 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另一种情况是指材料的来源同使用这一材料 的艺术方法或理论观念的来源全然不同,叫 做“出处”。
6
几种特殊情况的认定



1、卢梭——瑞士日内瓦 人——法国作家 2、安纳德——印度人— —用英语创作 4、巴尔扎克作品中的金 钱描写,是否是跨学科研 究? 5、汉文学与藏文学关系, 汉文学作家与少数民族作 家的关系(沈从文)

比较文学教程-第3章--第一节-PPT精选文档

比较文学教程-第3章--第一节-PPT精选文档

2.美国学派的类型学研究
美国学派的类型学研究是属于平行研究的
一个分支,它对跨越国界、民族、语言、
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进
行联类比较,揭示其共同的艺术规律或不
同的民族心理。
二、类型学的研究范畴
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 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中赵颜苦恋画中丽人并与之 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
第三章
平行研究
第一节 类型学
类型学的定义与学科渊源 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
问题与前景
一、类型学的定义与学科渊源
类型学
类型学的学科渊源
(一)类型学
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 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 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 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 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 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 异。
• 文艺复兴以来17世纪的欧洲文坛存在着存在着共同的 “巴罗克”式的类型学的相似。
三、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的 问题与前景
问题:欧洲中心论,单一欧洲文化体系的局 限性导致“异质性的失落”。 前景: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跨文明语 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都描 写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灵如何奋起反抗宇宙间的秩序。
二、类型学的研究范畴
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
•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比· 迪克》里的大海、 《哈克贝里· 芬》里的密西西比河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 开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
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比较文学教程-第3章--第二节-PPT精品文档

比较文学教程-第3章--第二节-PPT精品文档
第三章
平行研究
第二节 主题学
主题学的定题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定义:主题学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 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进行比较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它 归属于平行研究。 主题学与类型学的区别在于:类型学是对不同时空、 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存在或明或隐的共通处的文学 现象进行联类比较,主题学是对不同时空的文化、民族、 语言背景下的具有相同性的主题进行比较。两者研究的 范畴有明显的区别,但两者均在文学的可比性下面作文 章,去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因素。
产生 发展
(一)主题学的产生
主题学的产生得益于德国学者的民俗学研究:
19世纪末,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 思莱格和雅
科布· 格林(1785—1863)、威廉· 格林等对民
俗学开始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他们探讨了相 同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在不同时代,不 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方式,给一大堆支离 破碎、流传混乱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在文
追日的传说等
总结
三、题材研究
典型场面的题材 如为了天职、不忠、复仇、嫉妒而
死。
地理题材 如西方文学中关于阿卡迪亚的描写 描写对象如植物、动物、非生物等所组成的题材
如浪漫派对蓝花(象征难以达到的美好理想)的描写
各类人物形象的题材 如中西方文学中对圣女形象的
描写
传说中的典型构成的一组组独特的题材 如奔月和
2.发展:钟敬文的《中国印 欧民间故事之相似》、赵 景深的《中西童话之比较》 等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 民间故事进行研究。
二、主题学的研究范畴
母题研究 例如中西方文学中关于归家的 母题的研究(《奥德塞》和《尤利西 斯》) 情境研究 例如关于战争伤痕的文学的主 题学研究(《永别了,武器》、《西线 无战事》) 意象研究 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 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如 西方文学中民间大侠英雄的形象(罗宾 汉和佐罗)

第三章 比较文学理论概要第一节第二节

第三章  比较文学理论概要第一节第二节

⑥虚假影响:变形\变质甚至歪曲的影响. 如(美)庞德,误认定中国诗为‚全意象‛诗 ⑦精神气质的影响: 气质的相似 ‚情有独钟‛ 如郁达夫 屠格涅夫 、卢梭 ⑧框范影响:环境背景、活动天地等的影响 如拜伦作品的异国情调 欧洲浪漫主义作品 《东方夜谈》 欧洲东方情调故事
2、影响的途径
影 响 的 途 径
文学媒介 文字媒介 非文学媒介《高僧传》《大唐西域记》 ‚接受者‛国家的 林纾 个人媒介 ‚放送者‛国家 鉴真,朱舜 非文字媒介 ‚身兼两任‛的 杨宪益夫妇 来自第三国的 勃兰兑斯 团体或环境媒介 ‚文研会‛,创造社 语丝社; 文学沙龙; 里昂,新疆
3、接受的方式




“接受‛:一国文学影响他国时,被人翻译介 绍,被人阅读认识,被人借鉴吸收并引起他国 文学发生变化的事实。 影响的过程:‚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 接受者的选择因素---原作者、原作到接受者及 其文化传统时代背景等因素 。 如:王国维 叔本华 ‚寒山热‛ (美)‚垮掉的一代‛ 杰 克· 克罗维《法丐》
①翻译:‚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功能性质的认识—— 翻译媒介论(语言学派)译者个性消除,翻 译文学=外国文学 翻译创造论(文艺学派)译者即作者,翻 译文学=本国文学 翻译中介论(刘耘华)译本具有民族性和 异域性双重特征
②改编: ‚创造性叛逆‛ 如:(英)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洪深沪剧《少奶奶的扇子》 元代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栏记》 德国 剧作家克拉朋、布莱希特改编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济慈的《希腊古瓮颂》 《琵琶行》:‚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 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希腊古瓮颂》:听见的乐音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不是奏给 耳朵听,而是更甜,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3、类型学的学科渊源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整体而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

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如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中有一个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狂热地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像,祈求爱神将其赐予自己为妻,爱神满足了他的要求,令他美梦成真。

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记载了进士赵颜苦恋一幅画中的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

(二)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都描写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灵如何奋起反抗宇宙间的秩序。

(三)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比·迪克》里的大海、《哈克贝里·芬》里的密西西比河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开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每本书的主角(贾宝玉,哈克贝里·芬,埃哈伯)都选择了一个封闭的世界而背离了那开放的世界,以追求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三部名著所体现出的共同的结构原则。

(四)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有最典型的体现。

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在着共同的“巴罗克”式的类型学的相似。

三、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

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

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

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

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 +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二是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

第二节主题学一、主题学概述1、定义目前,中外学者对主题学的定义是人言言殊、界定不一。

概言之,有以下几种观点。

法国著名学者梵·第根认为,主题学是研究“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的题材”,确立“对共同主题创造性的变化”,探究“天才、理想以及艺术所起的作用。

”美国学者佛里特里希和马龙合编的《比较文学大纲》写道:“主题学是研究打破时空的界限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

”法国1978年版的《拉罗斯百科全书》为主题学下的定义是“主题学是比较文学惯于探索的领域,譬如某一神话(俄狄浦斯、伊尼德),某心理典型或社会典型(修女或盲人),某文学人物(唐·璜),某些历史大人物(拿破仑、苏格拉底),某些环境或物件(莱茵河流域、某城市)的影响的消长。

”国内学者对主题学也分别下了不同的定义。

乐黛云、陈鹏翔、谢天振等都下过定义。

主题学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从影响研究出发,首先强调的是相同主题的跨民族跨国家的流传和演变。

二是从平行研究出发,着重强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

因此,我们的主题学的定义是: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它主要用变异学去研究同一母题、题材、意象、情境、套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流传、演变和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从而去理解这些不同作家的各自风格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之间的交往、影响及其文化的异质特征。

2、主题学的发展主题学的产生主要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19世纪末,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史雷格尔和雅科布·格林、威廉·格林等对民俗学开始进行研究,这为主题学的产生开辟了通路。

德国这些学者的民俗学研究起初主要是研究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演变情况,以后逐渐扩大研究范围,诸如友谊、时间、别离、自然、世外桃源、宿命观与神话传说关系等均成了他们研究的课题,并且,探讨了相同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方式,给一大堆支离破碎、流传混乱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在文学主题方面进行了正本清源。

德国学者民俗学的这种研究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开了主题学之先河。

法国学者梵·第根将比较文学研究范畴分类时,把题材、主题、典型的研究类别称为“主题学”,即“流传学”,特别强调主题学研究要对对象的渊源性、相互之间的流传、关联和影响等进行实证性考究,逐渐形成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的特征。

例如桑丘·潘沙的故事及涉及的民俗母题。

此类故事分布甚广,在旧梵文本《僵尸鬼故事五十则》出现过,在《天方夜谭》、《犹太寓言》、《丹麦历史》中也有。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灵活运用此母题成功地刻画了桑丘人物的性格。

1929年至1937年期间,法国学者保尔·梅克尔编辑了一套主题学丛书。

二战后,德国学者弗伦泽尔开始编纂文学主题词典,1962年,他出版了主题学专著《文学史的丛剖面》,1966年,他又出版了主题学理论专著《题材与主题史》等,推动了主题学的发展。

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

同年,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

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

此外,钟敬文的《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赵景深的《中西童话之比较》等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民间故事进行研究,使我国主题学研究在2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的基础中发展起来。

70年代末,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为我国主题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

台湾学者陈鹏翔、马幼垣、李达三等在台港地区明确启用了“主题学”术语,大力开展了主题学研究,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

如王秋桂的《中国俗文学里孟姜女故事的演变》、潘江东的《白蛇故事研究》等。

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引人注目的成果有陈鹏翔主编的《主题学论文集》、季羡林的《〈罗摩衍那〉在中国》、刘守华的《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比较·故事学》、谢天振的《主题学》、顾彬的《中国文学中的自然观》、李福清的《中国历史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的关系》等。

1990年,王立出版的主题学专著《中国古代文学的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影响较大。

1995年,王立又推出了一套四册的系列专著《中国文学主题学》(含《意象的主题史研究》、《江湖侠踪与侠文学》、《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母题与心态史丛论》)。

主题学在发展中曾经遭到有关学者的质疑。

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认为所谓主题学研究是“旧批评最喜爱的题材,”克罗克认为主题学根本不值得展开。

法国比较文学巨擘巴尔登斯贝格认为主题学研究缺乏科学性。

代表新批评派的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把主题学视为历时研究的外部研究,对其采取排斥态度。

在美国比较文学界流行甚广的书《比较文学:方法与展望》(1961年)收了许多有关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章,唯独没有收有关主题学的论文。

主题学遭到上述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学者的质疑非议的重要原因是主题学研究具有多重的、相互交叉的学科特点,其研究方法既可以是事实关系的影响研究,又可以是具文学审美性的平行研究。

但就在一片非议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

1954年,基亚出版了《法国小说中的大不列颠:1914—1940》书,书叙述了英国牧师、作家、歌女、商人等如何出现在某一时期的法国小说里,构成了一部几乎不加掩饰的主题史。

最近一二十年国内外比较文学界出现了主题学研究的“复兴”,研究者们在主题学研究这个领域里有了明确的方法论,逐渐淡化了对主题学研究的种种质疑。

二、主题学研究范畴从主题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主题学研究范畴为母题研究、题材史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套语研究五个方面。

1、母题研究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

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

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并且,母题具有客观性。

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

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

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

再如《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可以分析出母题与主题的区别。

该故事由若干情节构成:蛇被冻僵在路上,农夫见了用胸膛体温来救蛇,蛇醒来咬农夫,农夫死去。

这故事的母题是“农夫被蛇咬”。

2、题材史研究题材史研究指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

例如方重对“赵氏孤儿”故事研究即是一例。

方重分析了元杂剧《赵氏孤儿》及法国文豪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题材的再处理,指出伏尔泰的剧本与原剧出入颇大:由两家的冤仇改为两朝更替;中国剧主旨在忠字,法国剧主旨在爱字;中国剧是善恶之计,法国剧是表明两民族的接触调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