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比较文学发展史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8ef1615a2161479171128dd.png)
一、中国比较 文学的复兴
(一)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回顾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 继续与发展,同时也是世界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比较文学从20世纪初萌芽,到现在已经 走过了百年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发端于 20世纪初,成长于三四十年代,沉潜于五六十年 代,复兴于七八十年代,繁荣、创新于世纪之交 和新世纪伊始。
是以法国学者维尔曼、梵·第根、 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出版的梵·第 根的《比较文学论》是一部全面阐述 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 集大成之作,多年来一直是比较文学 入门的必读书。 由此可见,法国学派是把比较文 学作为一种文学关系史来研究,它注 重的是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 的事实联系。
• 例,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能72变,就吸收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中神猴哈努曼会36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 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 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
• ★我们认为最恰当的提法是“跨 文明研究” • “文明”则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 承(包括信仰体系、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在其《文 明的冲突》一书中认为,世界上 有8大互动冲突的文明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 究》一书中分析了曾在人类历史 上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的21种文 明。 • “文明”概念的涵义是明确的。 用“跨文明”替代“跨文化”更 能彰显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以及学 科理论建构此次重大转折的基本 特征。
王国维
鲁迅发表了《文化 偏全论》和《摩罗诗 力说》,进行比较文 学的尝试,而且提出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 较既简,爱生自觉” 的思想,这是中国最 早提出的比较文学原 则。
鲁迅
历史说明,中国比较文学孕育于社 会变革时期,立足于本土文学研究观 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是在 全球交往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 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d62ddc0e0740be1e650e9a3c.png)
相同的主题
➢ 如古今中外文学中的孤独主题、异 化主题、求索主题等。
古今中外的文学中经常表现人面对惨淡 人生,感叹大千世界变幻莫测,常有寂 寞、孤独的感受。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李白《独坐敬亭山》; ➢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涓生; ➢ 普希金《叶浦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有着不见容
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
➢ 同源性
➢ 同类性。
可比性示例
➢ 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做出比较。 ➢ 这样的比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规律和民
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可比性示例:
➢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 笑,作品中也作为喜剧角色,产生许多笑料。
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的传说。
《浮士德》与《西游记》:
但有论者(张德明)从人类的终极寻求这一文化母题来比较这两部 中、外名著,发现:
它们的内在叙事结构相似,都是由寻求者遭遇到各种阻力,经多方 艰苦奋斗,终于达到目的。
在这一相似结构模式的比较中,又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一些不同价 值观念:
如在共同寻求的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孙悟空与唐僧所形成的不同伙 伴关系,前者是契约关系;后者是师徒关系(血缘关系的延伸)。
新领域的开拓
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 教堂山大会的论战和影
响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 届年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教 堂山召开。韦勒克在大会上作 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 言,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脱离不 了文学性,其理论建构的基础 就是平行研究。
北卡州州会徽 北卡州州旗
第二章 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
![第二章 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efb7acb58f5f61fb736661b.png)
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持久 危机表现为三个症状: ①内容与方法之间的人为界 限 ②渊源和影响的机械主义概 念 ③民族主义的、为本国文学 评功摆好强烈愿望。
对美国学派的理论上有重大建树 的还有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 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 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 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 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 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 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 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 支:它研究在拜伦与普希金、 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尼 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 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 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 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 系。„„
卡雷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 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 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 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 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 透。” 基亚
文学现象之间的传递、影响、 接受和借鉴都伴随着审美性因 素,带有心理因素,而这是实 证关系研究所无法求证的。
其次,由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
过于注重国家之间、作者之间的
实证性的影响,似乎比较文学研
究并非文学研究,而成为一种事 实研究或是历史研究。
同时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欧洲 中心论”
二 、 拓 展 期 与 美 国 学 派
2、 浪漫 主义 文艺 思潮 的广 泛传 播
从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 主义、感伤主义到浪漫主义, 席卷欧洲。 浪漫主义打破传统,主张文学 描写异国风光,东方的情调、 风俗、氛围、色彩等,作家要 研究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 相互影响。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bbc8243e67ec102de2bd899a.png)
学科发展史
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 19世纪70年代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法国学派: 巴尔登斯伯格 梵· 第根 卡雷 基亚
学科发展史
“比较文学的危机”及转向
1954年 成立“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 1955年 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1958年 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教堂山会议”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学科兴盛
大陆
1981年 北大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会; 1983年 多所院校开始招收比较文学硕士生; 1985年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
学科兴盛
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
1976年 古添洪、陈慧桦首先提出了“比较文学 中的中国派”的口号; 1977年 李达三发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1978年 古添洪提出了“阐发法” “双向阐发”
二、中国的比较文学
史前史
司马迁《史记》 西王母形象 佛经的传入 译介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 以画论诗、以乐理论诗理等
萌芽(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夕)
梁启超 林 纾 王国维、胡适、冰心 茅 盾 严复、苏曼殊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外戏剧比较 中外神话比较 译介学研究
正式建立(19世纪70年代)
标志: 1、1866年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专著 《比较文学》; 2、1877年 德国学者科赫创办了 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3、1897年 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 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常设讲座。
范围扩大
标志 1871年 意大利 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比较文学讲座; 俄国 维谢洛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创办总体 文学讲座; 美国 查尔斯· 沙克福德在康乃尔大学开设其走向 1982年 佛克马发表名为《比较文学和新范式》 提出新观点 1985年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召开第十二次大会 新老观点碰撞
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
![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f21ae41a90c69ec3d5bb75c3.png)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4)基亚 • 卡雷的学生。影响最大的著作为《比较文学》 (1951)。书中提出应确切地把比较文学称为 “国际文学关系史”。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首先 是国际文学关系的工具(翻译、旅行等)和使用 这些工具的人(译者、旅行家),其次是文学关 系本身。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3)卡雷 • 为法国学派的中心人物。学术上继承前辈观点,他蔑视异 同研究,名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 卡雷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 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 司各特与维尼之间, 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 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 系。” • 卡雷把比较文学任务规定为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凡不 存在联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随之开始的 是文艺批评的领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3、法国学派的理论特征 • (1)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实际 影响,质疑“比较”。 • (2)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认为,要使 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 关系的事实进行细致的、慎重的事实考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1)巴尔登斯贝格 • 主持修订贝茨的《书目》,扩充为6000条;创办 巴黎大学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办《比较文学 评论》杂志。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文 学史研究》三卷、《1789—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 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 向》等。 • 他强调以实证来证实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渊源和 影响关系。其观点和方法对法国学派影响深远。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 与学科定位
第二讲比较文学发展史的四个阶段
![第二讲比较文学发展史的四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75ab740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77.png)
第二讲比较文学发展史的四个阶段1、了解比较文学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2、理解比较文学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
1、认识比较文学史前史的真实形态;2、理解比较文学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外在助力”与“内在动力”;3、认识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标志着世界比较文学史上的新阶段。
(一)比较文学的产生1、史前史。
古罗马时代的比较文学的萌芽、但丁时代的比较文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时代的比较文学的可能、18世纪思想家伏尔泰与歌德的比较文学思想、19世纪的作家与学者如施奈格尔、史达尔夫人、格林兄弟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
(目前,学术界对于世界比较文学史前史的研究很少,我们只要从原始材料出发来进行考察,就会有重要的学术成果产生;可以说,这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大有可为的一片天地。
)2、正史的开始: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法国的两位中学老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他们合编一本多民族的文学作品选《比较文学教程》;最早在大学开“比较文学”讲座是法国学者维尔曼,他在法国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最早出版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是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
3、19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比较文学形态(一批人集中行动:编写教材、举办讲座、撰写专著、编制书目、组织学术活动;在当时,的确形成了一个在法国和欧洲影响很大的群体)。
(二)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所产生的经济与政治环境(新大陆的发现;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一体化进程;马恩与歌德从自身出发预感到的“世界文学”时代)。
2、“世界主义”意识的觉醒(人们对地球形态的认识过程;学者们对世界事物的认识超越了欧洲界限,将目光投向东方;许多学者将世界当成一个整体来看);3、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西欧的兴起,后影响到各洲,得到很大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经典作品译成多种文字;在作家的创作中,国际性题材渐渐增多;民间文学搜集涉及到多个国家、多个民族);4、19世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交叉、关联与边缘学科的启示(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比较语言学”、“比较经济学”、“哲学系统比较史”等新学科,对文学研究者以丰富的启示);5、文学史研究深化的必然要求(“来源”与“影响”;西方文学“两个源头”;历史线索);6、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对比较研究方法的初步采用(英国学者豪勒姆所撰写的杰出的文学史著作、法国学者史达尔夫人关于“南方”与“北方”文学的划分及其论述)。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305d4e9102d276a200292e7b.png)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
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
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449fea7ea26925c52cc5bf26.png)
世纪末~20世纪 世纪50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 第一阶段( 世纪末 世纪 年代) 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梵·第根 第根 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他的《比较 文学史》比较全面地,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 法和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 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全书共分“导 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文 学的方法成绩”、“总体文学”四部分 。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种文 学作品的对比方法本身早就已存在, 学作品的对比方法本身早就已存在, 比较法也在不断地发展。 比较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大师们所 作的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 作的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也没有 什么深入的结论,毕竟只是零星的、 什么深入的结论,毕竟只是零星的、 片断的附属于文论与其它学术著作。 片断的附属于文论与其它学术著作。
世纪末~20世纪 世纪50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 第一阶段( 世纪末 世纪 年代) 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
④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 1895年戴克斯特(法)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 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895年贝茨(德)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 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名著《十九世纪 文学主潮》(1872~1890)。
二、学科史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对象由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 以上民族文学的学科 ,其诞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 一是民 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 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十九 世纪后半期,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 。使长期以来即隐含 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 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 的学科 。
比较文学发展史及学科定位与
![比较文学发展史及学科定位与](https://img.taocdn.com/s3/m/df59abc1d5bbfd0a795673a4.png)
•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比较没有可比 性,其外延不是同一关系。 •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与劳伦斯《查特莱 夫人的情人》相似性研究; • 《雷雨》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比 较研究 • 李贺与济慈研究 • 包法利夫人与繁漪比较
• “比较”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比较” 比较 比较文学”的关系:
歌德在1827年预言 歌德在1827年预言 “世界文学时代即将来临”
• 第二,文学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第二,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 世界性眼光也必然影响到文学, 世界性眼光也必然影响到文学,使比较文 学的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学的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
• 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 兴起。突出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192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 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 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第二个标志是一 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 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 《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发表,这是中 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比较视域作为本体
• 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 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 • 比较文学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种文学研 比较文学是一门学科, 究的方法。 究的方法。
比较视域
• 比较文学研究必须是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 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透视; 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透视; • 要有内在的汇通
• 钱钟书《管锥编》、《七缀集》、《谈艺 录》 • 季羡林《中印文学关系史论文集》 • 叶维廉《比较诗学》 • 王富仁《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a9c2f69602768e9950e738b1.png)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比较文学发展简史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纷纷出版。
一百多年来,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比较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来自外部的误解和质疑,来自内部的反思和自我挑战,使比较文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危机”和“焦虑”,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危机和焦虑意识使比较文学一直保持其开放的态势,从不拒绝一切新思想、新理论的挑战,并始终保持在学术前沿的位置。
比较文学的诞生非一日之功,在自觉的系统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以前,文学领域内的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研究一直存在,其历史几乎跟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自身一样长久。
一方面,在文学和文化活动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现象,另一方面,“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一的文艺共和国(Republique des lettres)。
”他接着补充说:“在这个共同的领域之中,各个国家引进了各自特殊的欣赏趣味”。
伏尔泰的话高度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学的性质和面貌:一方面,欧洲各民族文学来自同一个母体(古希腊罗马),因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共和国;另一方面,各民族又各有特色,因此是有差别的。
这个自觉认识为比较文学最终走上舞台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当时,伏尔泰接触到经马若瑟删节并译成法文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把它跟欧洲的同类剧作进行了比较,并改编和创作了《中国孤儿》一剧,影响很大。
东方视野的加入势必为欧洲比较文学的诞生起到推动作用,也为未来比较文学从欧洲文学内部扩展到欧洲之外,并摆脱欧洲中心论,提供了历史基础。
不过,18世纪伏尔泰等人的“文艺共和国”观念并没有超出欧洲的范围,世界意义上的“文艺共和国”观念还需要等待两个世纪。
在稍后于伏尔泰时代的德国,比较文学的意识也开始萌生,莱辛(1729—1781)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2、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2、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8da2a7befd0a79563c1e7263.png)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的诞生与确立比较文学创建于19C末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作为一门正式地学科建立之前,即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一下述三个标志为开端:1、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3、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史前史和学科史之间的实际性的区别在于:在史前史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其比较多半是零散的、肤浅的,并没有理论和方法的自觉;学科建立之后,研究者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的、系统的研究了。
一、史前史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当时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模仿自然的理论的同时,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
许多罗马作家也确实这样在各个方面师法希腊作家。
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大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维吉尔《阿涅阿斯记》,是对希腊《伊里亚特》和《奥德修记》的模仿)生活在罗马时代的希腊传记家普卢塔克,写过一本《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除四章独立外,其余46位两两对照,排成23对。
如马其顿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
虽然作者原意在于进行道德说教、劝世警示,但全书比较的框架是分明的,也是独特的。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基督教全面控制下,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字(拉丁文),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当时文人学者一般把欧洲看做一个统一的拉丁化世界,但也有学者意识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意大利诗人拉丁在《论俗语》中,就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南、东三个部分,并把南部的意大利俗语文学、普罗旺斯俗语文学、西班牙俗语文学加以对照。
文艺复兴时期,遍及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承古代传统的。
Eg.贝洛于1687年在法国学士院宣读的诗《路易十四时代》就把路易十四时代和罗马奥古时代的“黄金时代”做了比较。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ab73250376c66137ee061989.png)
三 两个学派的大融合
• (二)
美国学派的重新反思
• 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 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 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还有,‚比较 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 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四 前苏联比较文学的“复苏”
(一) 19世纪70年代,维谢洛夫斯基等已在 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课程,并逐渐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比较文艺观。这种方法旨在揭 示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明文学的发展 如何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与此同时, 还有形式主义学派,着重就语言形式、文体 流派,表达方式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在俄国 作品与西欧作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外国人心目中的《西游记》
• 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只是充当 旅途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它一口气吃了四只 西瓜,把和尚、佣人、猴子的一份都吃了,还 说它调戏了七只蜘蛛,被蜘蛛们狠咬了一口。 • 那个佣人却什么用也没有,整天担着一副破行 李,听任摆布。 • 和尚花了13年才到了印度,寻了一些印度佛经, 像得了宝贝一样凯旋回国了。 • 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是想不到中国人这么 热衷冒险,二是想不到一千年前中国人就喜欢 宠物猪了。
希腊《美狄亚》
狄多殉情自杀 法国《安德洛玛克》 德国《浮士德》 英国《德伯家的苔丝》 奥地利:《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珍妮姑娘》、《嘉莉妹妹》
“弃妇”主 题
中国文学的 “弃妇”主 题是怎样的?
• 3、奥尔德里奇,编著《比较文学:内容和方 法》,他把彼此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的比较 研究称为‚纯粹比较‛,并分为‚类同‛和‚对 比‛两个方面;在最近出版的《世界文学的再现》 中提出了‚环宇文学‛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观点。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学科史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学科史](https://img.taocdn.com/s3/m/b9b0f036dd36a32d73758123.png)
(二)发展期: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
1、媒介学有较大发展: 翻译实践;翻译理论 2 、平行研究比较热但不无偏颇,且常与政治 立场挂钩。(例如梁启超)
奥尔德里奇(Owen Adrige): 1、《比较文学:内容与方法》明确提出平行研究。 2、提出两个新概念:寰宇文学、文化多元主义
法国: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1963,批评了只注意 文学外部关系的偏向,主张把历史主义的影响研究和 美学评价的平行研究结合。 “历史和历史主义并不总 是进步的,而美学也并非总是反动的;它会有助于发 展这么一种比较文学:它将历史方法和批评精神结合 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 从而最终赋予我们的学科以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 恰当的方法。” 美国:注意到法国的警告,即平行研究的散漫性和可 能缺乏科学性、可靠性的弊端;对影响研究给予充分 的肯定;转向深层的理论探讨。如韦勒克《比较文学 的名称和实质》、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
3、反对梵· 第根对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分隔,反 对排除美学评价: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 品,必须强调其文学性艺术性。
雷马克(Henry Remank)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 全面阐述美国学派的观点,一是跨国文学研究,二 是跨学科研究: 1、针对影响研究的局限性:可能不及非影响研究。
2、反对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分隔:比较文学应当 包括两国艺术的综合研究。
文学的名称与实质》)
“在给比较文学下定义时,与其强调它 的研究内容或者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如强调 比较文学家的精神倾向。比较文学主要是一 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地从国际角度 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布洛克《比较文学的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949c97f3aef8941ea76e05a1.png)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作两段:史前史和学科史。
标志:一、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二、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三、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一)史前史一、古罗马时代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论证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和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其中46位可以两两配对类比,具有相似性,;例如:雅典王忒修斯和罗马王慕洛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希腊演说家狄摩西尼和罗马演说家西塞罗,都可以相互对照。
二、中世纪欧洲一方面:基督教和拉丁文在欧洲大陆盛行,拥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和通行的文字,使得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人胜于古人”的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17世纪法国展开“古今之争”,代表人物:夏尔·贝洛.,他认为今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超越了古人,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也超过了古人。
而布瓦洛作为反对派的代表,认为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无法超越的典范,后人应当借鉴和学习。
这场古今之战对于比较文学的贡献是:通过文学史料的收集,跨民族和跨时代对两种文学形态进行了对比。
三、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领衔整个欧洲大陆,连同英国文学对这个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尔泰:提出文学“共同的法则”观点,旨在发展各民族共同的鉴赏趣味,但又要维持独特的民族特性。
他尊奉古罗马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认为古希腊戏剧和《圣经》等跟它们比只能是二流文学,并且喜欢东方文学,曾经就将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改写成《中国孤儿》。
赫尔德:德国人,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有不同的民族文学构成,这种观念启发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构想。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观念,憧憬有朝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819bc21aa8114431b90dd89d.png)
伏尔泰《论史诗》 伏尔泰《论史诗》(1727) )
难道没有为所有民族共同接受的关于鉴赏 趣味的准则吗?毫无疑问, 趣味的准则吗?毫无疑问,这样的准则是有很 多的。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荷马、 多的。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荷马、德谟斯梯尼 即狄摩西尼)、维吉尔、 )、维吉尔 (即狄摩西尼)、维吉尔、西塞罗等在某种程 度上已将所有的欧洲人联合起来置于他们的支 配之下, 配之下,并为所有各民族创造了一个统一的文 艺共和国。但是在这个共同的领域中, 艺共和国。但是在这个共同的领域中,各国引 进了各自特殊的欣赏趣味。 进了各自特殊的欣赏趣味。
卡雷( 卡雷(1887-1958)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 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 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 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 事实联系, 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 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 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 联系。 联系。” 《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开 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 ) 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形象学
1870年,俄国学者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 年 学举办了“总体文学”讲座; 学举办了“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学者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 年 比较文学”讲座;查理谢克福德在美国 持“比较文学”讲座;查理 谢克福德在美国 康奈尔大学举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康奈尔大学举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1892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举办 年 了比较文学讲座“ 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 法国文学的影响” 法国文学的影响”。
莱辛( 莱辛(德,1729-1781) )
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9225b44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5.png)
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历史)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现按其发展阶段加以阐述。
一、法国学派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是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1871一1958)、梵。
第根(1871--1948)、卡雷(1887—1958)和基亚(1921一)等。
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他治学态度十分认真,总是用充分的实际材料来支持他的结论,这样的研究使他成为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
巴登斯贝格不仅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而且是一个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比较文学能在不长的时间里相继成为法国几所重要大学的正式学科,这与巴登斯贝格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
他于193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论》具体论述了比较文学的性质、方法和范围,全书共分为“导言:文学批评一文学史一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之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之方法与成绩”、“一般文学”四部分。
在书中,梵·第根对比较文学作了如下界定:“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的。
”①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②。
就欧洲而言,他认为主要有三类:希腊与拉丁文学之间的关系,中世纪以来近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把考证作为比较文学不可缺少的手段:“比较文学家第一应该避免那些早熟的似是而非的批判;那些批评诱惑着心智,但它们的立脚点却是一些近似或一些错误,而它们又只会把人引导到空泛或不确的概论上去。
”③梵.第根还十分详尽地设计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他将影响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即放送者、接受者和传递者,并将比较文学的领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部分,包括“文体学(genologie)”、“主题学(thematologie)”;另一类是文学交流,包括“誉舆学(doxologie)”、“源流学(cren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12628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2.png)
这一时期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学者们开始对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交流与影响。
印度史诗时期
印度史诗时期也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起点,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 那》在这一时期被广泛传播和比较研究。
中世纪时期
阿拉伯文学时期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文学对比较文学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阿拉伯 学者翻译并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文学作品。
启蒙运动时期
世界主义思潮
启蒙运动时期,世界主义思潮的兴起 促进了比较文学的发展,学者们开始 更加积极地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 点和差异。
比较方法论的建立
这一时期也是比较方法论的建立时期, 学者们开始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对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 究。
现代时期
多元化与跨学科研究
现代时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特点,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背景对文学作品进行比 较研究。
CHAPTER 05
比较文学的实践应用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比较文学通过比较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分析工具 。
比较文学强调跨文化、跨语言、跨时代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挖 掘其内在价值和意义,推动文学的交流与互动。
比较文学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
CHAPTER 03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平行研究
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探究其共同点和差异, 以揭示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独特性。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9852d321dd36a32d737581e8.png)
第三节 当前发展趋势
三大理论思潮: 1、 “理论化”大潮: 代表人物:佛克玛 反方:韦勒克、维斯坦因 : “比较文学” “文学理论” “消解”?
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a.“欧洲中心论”被打破; b.中国比较文学的崛起。
3、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热潮
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1、“欧洲中心论”被打破: 2、中国比较文学的崛起: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史前史
比较文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a.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 b.必须具备通识的眼光,即国际角度从事文 学研究的立场。 往往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高潮时,才产生比 较研究的兴趣和需要。 从中外关系史看,中外交流约有四次高潮。
基本观点:对文学范畴的回归; 跨学科研究。
思考:美国学派的优点与缺点?
C.苏联学派
20C50年代末,教堂山会议前后,开始复苏。
维谢洛夫斯基: 总体文学课程;比较文艺学研究 日尔蒙斯基: 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 观点和方法。
第二节 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
1、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第一阶段及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 西晋时期。 “格义”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格义”:以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之学,是比较 文学中“阐发研究”的最初形态。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
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元素: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变文 :《八相成道变文 》、《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 》 长篇叙事作品:《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萌芽。 重要的学者: 1、伏尔泰(比较文学理论先驱) 《论史诗》、《中国孤儿》 2、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 3、歌德:
2比较文学
![2比较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bcbcf6102de2bd960588a1.png)
法国理论家:巴尔登斯伯格、梵· 第根、伽 列和基亚等。
主要从事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联系,将比 较文学看作“国际文学关系史”。 贡献:法国学派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建立在 坚实的基础上,确立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地 位。
危机与转向
1958年的教堂山会议(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 二次会议):美国学者韦勒克《比较文学 的危机》一文对法国学派的批评,提出比 较文学必须面对“文学性”问题。雷马克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 1963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提出“比较 文学是人文主义”。
欧美比较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萌芽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 70年代的欧洲 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 比较文学的危机与转向(以美国为中心) “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
要点
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的关系;中世纪后期各 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文艺复兴时期各民族之 间的文化交流。 18世纪:欧洲“文艺共和国”(伏尔泰)的观念。 欧洲各国作家的交流与影响。 “中国热”与伏尔 泰《中国孤儿》。德国的莱辛与赫尔德。 19世纪:欧洲文学“超国界”论。斯达尔夫人。 歌德与“世界文学”观念。马、恩关于“世界文 学”的论述。一些比较文学性质的著作和讲座。
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文学现象和 其他话语关系的文化学研究,从与其他话语(性 别、族裔、阶级等)的关系中研究文学,这可以 弥补传统文学研究的盲点。
文化研究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可以启 发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不一定是比较性质的,文化研究也并不 等同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领域不会 被文化研究完全吞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赫尔德
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由不 同的民族文学构成,在某种程度上 孕育了歌德的“世界文学”设想。 其《民歌集》,收集了多个国家民 族的民歌,是第一本较为丰富的 “世界文学”选集。
(4)歌德
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表达了各民 族文学互相接近、交流的愿望,憧憬有朝 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相 互联系的整体。这种观念对早期比较文学 的萌芽具有启示作用。
(5)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 文学会议上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 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进行了讨论; 同年贝茨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3、学科的发展历程
(1)早期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 界大战时期): 出现法国一批理论家。 (2)危机及转向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50年代):研究方向调整,研 究中心转移到美国。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 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 大会,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论文《比较 文学的危机》。
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 的研究,将对比较文学产生不良后 果。理论探讨不能代替文学作品的 具体研究,不能取代对文学内在因 素的审美分析。比较文学是“文学” 研究。
②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欧洲中心论 西方学者的自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 法国艾田伯、荷兰佛克马等学者充分认识 到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把目光 寄托在中国、日本、印度的学者身上。 率先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是旅居海外 的华裔学者,刘若愚、叶维廉等,港台学 者的努力。
(4) 19世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交叉、 关联与边缘学科的启示(解剖学、生理 学、语言学、经济学、哲学等皆如此) (5) 文学史研究深化的必然要求(来源 与影响;西方文学“两个源头”;历史 线索) (6 )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对比较研究方法 的初步采用(英国豪勒姆的文学史、法 国史达尔夫人关于“南方”与“北方” 文学的划分与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 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 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 由许多种民族的文学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 一种世界的文学”。
(3)比较文学的萌生和成长离不开中 外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大背景— —中外文化交流的四次高潮: 张骞通西域和佛教传入——唐太宗执政 达到极盛 1840鸦片战争后的救亡图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上世纪30年代 达到定点 文革后的改革开放
2、中国比较文学渊源
最迟在汉代,中国比较文学出现萌芽, 司马迁《史记》。 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对翻译佛经的 研究:探讨如何翻译佛经; “格义” 研究法;梵汉文体比较;佛经故事与 中国文学题材。 古代中国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诗画、 诗禅。
(1)伏尔泰
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比较文学 理论和实践的远祖之一。其《论史诗》 首先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 民族史诗的意见,并将中国元杂剧 《赵氏孤儿》,按照自己的启蒙思想 和理性原则,改编为《中国孤儿》, 在欧洲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2)莱辛
《汉堡剧评》是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欧洲戏剧的一 部杰作。书中比较了亚里士多德和法国古典主义 的理论,并就具体的《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 密拉密斯》中的鬼魂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伏尔泰的鬼魂只是一部艺术机器,它只是为情节 而存在,我们对它丝毫不感兴趣。莎士比亚的鬼 魂则相反,是一个真正行动的人物,我们关心它 的命运,它唤起恐怖,但也唤起怜悯。
伯恩海默:1992年发表一个《跨世纪的比较 文学》报告,提出比较文学中心向比较文化 转移的报告。 1993年, 英国伦敦大学副校长,该校翻译和比 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苏珊· 巴斯奈特出版 《比较文学:批判性介绍》,宣称“今日比 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死亡了”。2003年印度 裔学者佳亚特里· 斯皮瓦克出版《一个学科 的死亡》,直接宣布:比较文学已经死亡。
康奈尔的卡勒: 仍以文学研究为中心。 加拿大学者莫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可以 紧密结合,但比较文学应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文化与文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文化研 究与文学研究也是两种不同的学科,它们不 可能也不应该互相取代。应从文学出发,又 回归文学,不应丧失文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立足比较文学,求取二者结合,以引进比 较文化来促进比较文学的深化和发展。
(5)施莱格尔兄弟
进一步发展了赫尔德和歌德的观念。奥 威 施莱格尔的《论戏剧艺术和文学》把西欧 文学分成古典的和浪漫的两个部分,并进 行比较。弗 施莱格尔的《论印度人的语言 和智慧》是一本比较语言学的巨著。
(6)斯达尔夫人
《论文学》中提出了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 和地理环境的著名论点;《论德国》对德 法两国的文学传统、社会生活和客观环境 作了比较。
2、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在《论俗 语》中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 南、东三个部分,并加以对照。 3、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民族文化 的相互借鉴和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 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 承古代传统。
古今之争:激进派代表是批评家兼诗人 夏尔 贝洛,反对厚古薄今;保守派以布 瓦洛为代表,心悦诚服的学习古人。这 场论证一直延续到18世纪。 4、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不仅在欧洲范 围内为自己寻找理论支持,更将目光投 向东方哲学和文化,开始形成了东西方 文化的交汇,对下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 成为一门学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章 比 较 文 学 发 展 史
一、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
比较文学创建于19世纪末的欧洲,其发展分 作两段:史前史、学科史。 在史前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 零散的,肤浅的,他们只注意到了不同民族 文学及其作家作品间的类似、差异和互相关 系,并无理论上和方法上的自觉。学科建立 之后,研究者对这些类似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的研究,就不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在 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系统的研究。
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 对于“世界文学”时代到 来的预言;我们德国人如 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 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 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学究 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 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 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 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 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 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歌德,1827年)
比较文学各种类型的研究都有了萌 生的痕迹,然而这些痕迹毕竟是零 散的、微弱的、不易觉察的。内容 丰富、跨学科研究较多,源于中国 学术传统——“通”,缺乏自觉的 专业意识。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在中国,作为一种理论概念上的“比较文学”大概 到五四时期才介绍进来。 1、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在现代中国的滥觞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不仅仅是一种新奇的“外 来文化”,而且是一种在政治、经济上影响中华民 族生存的一种力量。一批知识分子认识到开展思想 启蒙运动和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重要意义。其中, 林纾、梁启超、马君武、伍光建、苏曼苏等人不但 介绍和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且常常进行中西文学 的比较,以图找出改良的办法并且探索中国文学发 展的道路。
③文化研究
冷战后东亚崛起,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平 等对话,既互相冲突又相互融合的时代已 经开始。国际文学研究的“向外转”。 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视角,在文化 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 论,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的 趋势。
比较文学与文化相结合的趋势,国际比 较文学学会从1985年后历次大会的议题 与讲座,表明了这一趋势。12届“文学 的时间与空间”,13届东京会议“欲望 与幻想”,1994年加拿大埃德蒙顿会议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15届荷兰 莱顿“作为记忆的文学”。
二、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 1、探索中国史前史的原则: (1)按照比较文学定义,只有跨民族、语 言、学科等界限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 因此《诗经》中二雅二南等比较不能看作 比较文学的渊源。 (2)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因此对外 民族文化和文学的介绍不等于比较文学, 如《大唐西域记》。——研究不是介绍。
在某一层意义说来,东西比较文学研究是, 或应该是这么多年来(西方)的比较文学研 究所准备达致的高潮,只有当两大系统的诗 歌互相认识,互相关照,一般文学中理论的 大争端始可以全面处理。 ——美国学者纪廉 中国人在经历数载文化隔绝后对文学的比较 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兴趣,是预示人类复兴和 人类自我弥补的潜力的最有希望的征兆之一。 ——佛克马
19世纪70-90年代,比较文学才正式 诞生,其标志是: (1)杂志出现 1877年匈牙利 梅茨 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年德国 科赫 《比较文学杂志》 及《比较文学 史研究》。 (2)理论著作问世 1886年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
(3)课程入学堂 1870年,俄国学者维谢 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创立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学者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办 讲座。同年,谢克福德在康奈尔大学创办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7年法国 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讲座。 (4)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法国学者戴克斯特1895年完成法国第一部此 类专著。丹麦学者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 主潮》。
①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理论化,一指研究对象从传统研究 的课题转向理论性课题拓展,探讨文学的共 同规律,二是侧重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基础,它的理论指导、理论基础与理论架构。 佛克马认为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反映了比 较文学发展的趋势,理论可强化推进比较研 究,比较文学不应局限于原定的界限。持相 反意见的有韦勒克、雷马克、维斯坦因、奥 尔德里奇等。维斯坦因认为新理论没多少新 东西,雷马克认为新理论经不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