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导读(上)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导读(上)邓莉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哲学部的邓莉。
今天有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书信”。
恩格斯在1890年到1894年之间写了五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它们是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和1890年10月27日写给施密特的两封信和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日到22日写给约•布洛赫、1893年7月14日写给弗•梅林以及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博尔吉乌斯的五封信。
这样五封信既有恩格斯写给像弗•梅林这样的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著名理论家的信,也有写给像施密特、布洛赫、博尔吉乌斯这样当时的进步的青年学生的信。
在这五封信中,恩格斯和他们探讨了关于社会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在信中,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因此,恩格斯这样五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
一、恩格斯写作“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恩格斯写作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历史背景。
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三个方面:资产阶级学者的挑战、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的歪曲和恩格斯的身份自觉。
(一)资产阶级学者的挑战首先,来看资产阶级学者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它是为工人阶级创立的学说,从它创立开始,资产阶级学者就一直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歪曲,到了19世纪的9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地传播,成为了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因此,资产阶级学者对它是又恨又怕,当然要想尽办法来攻击它、来扭曲它。
其中有一个代表人物,就是保尔•巴尔特,巴尔特这个人他是莱比锡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鲍尔巴尔特对于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指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称为经济决定论。
经济决定论是什么?就是认为经济是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而人或者其它一切因素都被忽略、都被否定。
我们今天听到经济决定论仍然觉得非常得熟悉,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从巴尔特开始,到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已经一百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是前赴后继,但是他们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惯用方法一直没有改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指责为经济决定论,这就是所谓的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二、历史意义
• 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对唯物史观的 论述具有伟大的意义。驳斥了巴尔 特之流, 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使马克思主义得到 了更好的传播, 提高了工人队伍的 理论思想水平, 提高了他们的认识 能力, 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三、主要内容
1、恩格斯坚持科学的马克 思主义观,反对教条主义 地对待唯物史观
论 历 史 书唯 信物 主 义 的
一、写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德国出现一股反 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唯物史观遭受到来自那 些所谓马克思主义“拥护者”的种种诘难、 歪曲,有人教条地把历史唯物主义当做“标 签”或“套语”,庸俗地到处滥用,把它歪 曲为“经济决定论”、“经济唯物主义”、 “机械决定论”或“社会宿命论”。恩格斯 晚年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撰写了大量 唯物史观的书信
2、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与辩 证法的统一,阐明了上层建筑 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论述了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3、恩格斯坚持理论的与时俱 进,提出并阐释了历史发展的 “意志合力论”和历史发展必 然性与偶然性有机统一的思想
“意志合力论”
• A.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经济 因素 • B.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总是代表了 大多数人的意志 • C.最终历史结果是人的活动与历史 规律、个人意志与历史合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辩证 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
致瓦·博尔吉乌斯
11/28/2013
(四)正确理解历史必须注意经济史 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 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那些在学校里已被灌输的历史观,而且更难 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 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 作又有谁读过呢!
11/28/2013
(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意志,根 据一个共同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 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 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 性而得到实现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11/28/2013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陈秭月、王琳、陈艳、刘洋
伟大人物的出现。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即历史必然性而产生的, 即“时势造英雄”。具体的杰出人物的出现取决于偶然因素,即个人所处的 具体历史环境、主观条件、机遇。 冰心《去国》:“以我这样的少年,回到少年时代大有作为的中国,正合 了‘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那两句话。”
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 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 果您划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应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 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研究历史须注意从偶然 性中找出必然性)
• 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 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正因为那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 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 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一书 最后一章里谈到了。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解读
二、书信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书信的特点:
1、直接的思想交流。及时、灵活、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2、阐述观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书信的科学价值:
“这些通信的科学价值和政治价值是非常大的。不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通信里使读者可以特别明显地 了解他们的全貌,而马克思主义的极其丰富的理论内 容也阐述得非常清楚,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 一再地谈到他们学说的各个方面,强调并且说明了— —有时是共同讨论和互相说服——最新的(就对先前 的观点而说)、最重要的和最困难的问题。”
1、“我认为他整个说来是一本坏书,是一 本很坏的书。”
2、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谈上帝,谈普遍 理性,谈人类的无人身的理性,认为它永无 谬误,认为它永远等于他自身,认为只要正 确地意识到它就可以获得真理呢?为什么他 要借助软弱的黑格尔主义来把自己装扮成坚 强的思想家呢?”
(二)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 (6-8)
一、书信的基本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一般包括八封:
1、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
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 3、马克思致路·库格曼 (1868年7月11日)
4、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
5、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
(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批判普鲁 东的唯心史观
1、观念和范畴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或表 现
2、揭露在范畴问题上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揭露了普鲁东唯心史观的理论实质和阶 级根源
第七讲 恩格斯的晚年著作
第七讲恩格斯的晚年著作(Correspondenc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和我做从来没有肯定过笔者耕作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总共写了大约4000封书信。
法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通集》于1913年出版,收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通信1386封,这个通信集的编辑作是由伯恩施坦承担的。
当时的伯恩施坦已经变为了一个修正主义者,他在编时对通信作了篡改,引起了马克思的女儿劳拉的抗议。
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集》第27一39卷共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通信3871封。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一般是指以下八封信:马克思的三封:(1846年12月28日致巴·瓦·安年柯夫、1852年3月5日致约·魏德迈、1868年7月11致路·库格曼)和恩格斯的五封:(1890年8月5日和·10月27日致康·施米特1890年9月21一22日致约·布洛赫、1893年7月14日致弗·梅林、1894年12月5日致符·博尔吉乌斯)。
这八封信现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中文版)。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马克思的前两封信和恩格斯的五封信。
恩格斯晚年的五封信1890一1894年,恩格斯分别给康·施米特、约·布洛赫、符·博尔吉乌斯和弗·梅林写信,就唯物史观的若干问题做了回答或阐述,捍卫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自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到垄断阶段,同时,工人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恩格斯晚年的书信研读——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晚年的书信研读——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基石。
在恩格斯晚年的书信中,论述了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纠正人们对唯物史观的错误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当时现实社会都起到了深远影响。
以恩格斯晚年的书信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了经济基础的作用,而且是“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
标签:恩格斯;书信;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晚年的书信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理解,给他们做出了细致明了的解释。
对误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人们进行严厉抨击。
恩格斯晚年的书信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捍卫,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一、恩格斯书信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6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德国出现了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把矛头指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了以巴伐利亚社会民主党首领福尔马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以“青年派”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公开鼓吹经济唯物主义,否认政治、思想的能动作用。
并从不同的方面割裂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统一,号召暴力行动崇拜个人主义。
二、恩格斯晚年书信的主要内容(一)上层建筑具有能动作用恩格斯晚年在相继给康·施米特、约·布洛赫、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在原来的基础上丰富了唯物史观。
在给施密特的信中,恩格斯强调了在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一直都起到了决定作用,但是这一作用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力量,上层建筑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例如经济运动是一切政治斗争的基础,政治运动的根源毫无例外地在于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它必须受经济的制约。
恩格斯还说明了上层建筑并不是完全依附于经济基础存在,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理解为意识形态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
意识形态的发展一般都会受到它前人的思想领域的影响,具有历史继承性。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摘抄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摘抄篇一: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背景及要点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背景及要点2014-11-18 10:18 来源:《前线》杂志作者:武茂昌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一般包括5封。
在我国学术界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人们以前对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重视是不够的。
之所以对“书信”持这种态度,一般认为:一,书信不同于科学论文和论著,都是未经发表过的言论。
既然是未经发表的,就没有深思熟虑,因而它的科学性就必然受到一定限制。
二,书信的言论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态度。
应当承认,同科学的论文、专著相比较,书信确实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但是,这丝毫不能抹杀书信的理论价值。
由于书信本身具有的特点,就使得书信具有科学论文和专著不具有的长处。
一是,表达观点很灵活;二是,理解要点更容易;三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四是,有助于理解其思想发展过程。
因此,重读恩格斯的这些书信,在当代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这是恩格斯1890年8月5日写给施米特的一封信。
康拉德·施米特是德国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德国社会民主党人。
这封信是为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和“青年派”的错误而写的。
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工人运动中处于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削弱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采取了各种恶劣手段对它进行歪曲。
德国的唯心主义社会学家保尔·巴尔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他从唯心史观立场出发,对唯物史观进行歪曲。
硬说这一科学历史观是所谓“经济派唯物主义”、“经济技术史观”。
与此同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也错误地对唯物史观加以简单化,庸俗化。
他们不把唯物史观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事实,单纯用经济因素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复杂过程,机械地理解经济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马克思致安年科夫
所有制
唯物史观
《贫困的哲学》
1846年出版,全称是《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 学》。在这本书中,蒲鲁东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用唯 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作了反科 学的解释,宣扬通过改良的办法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该书根据庸俗化的辩证法,把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序划分为十 个阶段:分工、机器、竞争、垄断、国家或税收、贸易平衡、 信贷、私有、共产主义、人口。每一阶段都有好、坏两个方 面,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矛盾的综合,克服坏的一面保留好 的一面。在蒲鲁东看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强调现存社会的 好的方面,而社会主义者则指责其坏的方面,只有他的综合 公式可以超于二者,优于二者。他用这种主观臆造的矛盾代 替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的现实的矛盾运动,为他的改良主义主 张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形态客观性的 表现形式
•人们是不能自由主观的选择社会形式。
•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产力。
•社会形式是可以改变 的,但是需要条件的。
社会形态 的发展是 一个自然 历史过程
社会的客观性
•马克思对社会的定义:“ 社 会 是 人 们 交 换 活 动 的产 物。” •人们是不能自由主观的选择社会形式。“人们能否自 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 •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产力。“人们不能自由 的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的历史的基础, 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理论,是以往活动的产 物。”
批判蒲鲁东没有真正了解现代社 会制度 :
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遍理性”的自我表现。 对于蒲鲁东谈普遍理性的原因马克思指出:“他自己给了 我们一把解答这个哑谜的钥匙。”蒲鲁东无法解释社会的 发展:“他发现进步是在历史中实现的。”“他发现,人 们作为个人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误解了自身的运 动,就是说,他们的社会发展初看起来似乎是和他们的个 人发展不同、分离和毫不相干的。”(P531)“他不懂得 一定时代中各种生产形式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蒲鲁东 先生看不到现代种种社会制度是历史的产物,既不懂得它 们的起源,也不懂得它们的发展,所以他只能对它们做教 条式的批判。”(P536)
致瓦·博尔吉乌斯
9/8/2018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陈秭月、王琳、陈艳、刘洋
恩格斯—致瓦· 博尔吉乌斯
(1894年1月25日)
一、书信的基本情况 二、书信的历史背景
目 录
三、书信的内容解读 四、书信的重点内容
一、书信的基本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一般包括八封: 1、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 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 3、马克思致路·库格曼 (1868年7月11日) 4、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 5、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 6、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 7、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 8、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书信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书信的特点:
1、直接的思想交流及时灵活、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2、阐述观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书信的科学价值:
“这些通信的科学价值和政治价值是非常大的。不仅马克思和恩 格斯在这些通信里使读者可以特别明显地了解他们的全貌,而马 克思主义的极其丰富的理论内容也阐述得非常清楚,因为马克思 和恩格斯在通信中一再地谈到他们学说的各个方面,强调并且说 明了——有时是共同讨论和互相说服——最新的(就对先前的观 点而说)、最重要的和最困难的问题。” ——《 列宁全集》19卷,557
• 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 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正因为那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 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 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一书 最后一章里谈到了。
9/8/2018
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_庞卓恒
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编者按]今年1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重点学科主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的小型座谈会,除重点学科的成员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庞卓恒、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所长张顺洪应邀出席。
与会学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八封信①入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发展唯物史观,自觉地用唯物史观指导世界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这里发表六位学者的发言稿,希望引起学界更广泛的重视,共同开创唯物史观研究的新局面。
世界历史进程提出的新问题要求深入解读唯物史观的科学涵义庞卓恒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旧殖民体系的崩溃和包括新中国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为标志,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这个新的时期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在一系列国家的内部和全球性关系领域内,都发生了重大的、有些是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说在20世纪中叶那些变化还只是初露端倪,很难看出它们的动向和趋势,到20世纪80—90年代时,人们就逐渐明显地感觉到那些历史性变迁的空前巨大的震撼力量了。
各个方面的变化起伏跌宕、纵横交错,令人眼花缭乱,难以“读懂”其来龙去脉和演进规律,以致产生了一系列的困惑。
例如,既然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什么在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社会主义反而被资本主义取代了呢?既然说资本主义早在19世纪末已经进入了腐朽、垂死的阶段,为什么一百多年以后它还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领域占据优势地位,而且在思想、文化、价值观这些“软实力”领域还具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力量呢?难道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进程真是代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或“普世价值”吗?难道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真的被“证伪”了吗?①这八封信均在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马克思:《致巴·瓦·安年科夫》,第530页;《致约·魏德迈》,第547页;《致路·库格曼》,第578页。
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封信
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封信马克思只是在临死的时候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他自己也不相信共产主义会实现的。
只是一部分人才是下贱的吧很多人不是这样的是啊这不正是人的恩格斯给施密特的一封信或许,你指的是,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1895年,马克思的好朋友恩格斯,写封信给施米特说,马克思亲口告诉他,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
其原意是批评一些人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他的思想,决不是马克思自己都不信马克思主义。
首先让我们引证恩格斯的原话。
恩格斯在写给拉法格的这封信中是这样说的:“近两三年来,许多大学生、文学家和其他没落的年轻资产者纷纷涌入党内。
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6页)。
请注意:海涅的话的含义。
再请注意马克思转送海涅的话给那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含义。
什么是“10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呢那是指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的“马克思派”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们的是假马克思主义,同时,他们之间也存在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
对此,马克思才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怎样形容他们的友谊马克思:在恩格斯长期的无私的支持下,马克思全身心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具分量的巨著《资本论》。
在《资本论》第一卷校对完成的当天深夜,马克思回想这一切,激动地写信给恩格斯说:“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作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
马克思在1月18日信中说:“最近这几个星期我受尽了一切压抑,但是再也没有比担心我们的友谊发生裂痕的忧虑那样使我感到沉重。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解读
三、庸俗经济学家也不懂得劳动价值学说发 展的历史
四、庸俗经济学家错误的思想根源和阶级根 源
二、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三点新贡献
“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 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 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 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第三封信
马克思致路·库格曼
(1868年7月11日)
主要内容
一、庸俗经济学家不懂得马克思对实在的价 值关系的论证和说明
6、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 7、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 8、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
二、书信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书信的特点:
1、直接的思想交流。及时、灵活、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2、阐述观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书信的科学价值:
“这些通信的科学价值和政治价值是非常大的。不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些通信里使读者可以特别明显地 了解他们的全貌,而马克思主义的极其丰富的理论内 容也阐述得非常清楚,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 一再地谈到他们学说的各个方面,强调并且说明了— —有时是共同讨论和互相说服——最新的(就对先前 的观点而说)、最重要的和最困难的问题。”
四、书信的基本内容解读
第一封信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节选)
(1846 年12月28日于布鲁塞尔)
主要内容
(一)《贫困的哲学》的要害是宣扬历史唯心主
义
(二)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
(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批判普鲁东
的唯心史观
(四)揭露了普鲁东唯心史观的阶级实质和认识
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五)
尊敬的先生:您3日的来信,我在福克斯顿时就转给我了,但是我在那里手头没有所提到的那本书[注: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编者注],所以不能答复您。
[393]12日回来后,我又遇到一大堆刻不容缓的工作,所以到今天才来给您写几行。
这就是我复信迟的原因,为此请您原谅。
关于第一个问题。
首先,您看《起源》第十九页[394]的描述,普那路亚家庭形成的过程是逐步逐步的,甚至在本世纪,夏威夷群岛王室家庭中还有兄弟和姐妹(同一母亲生的)结婚的。
而在整个古代史时期,都可以遇到这种婚姻的例子,例如托勒密王朝还有这种情况。
可是在这里,也是第二点,应当区别母亲方面或只是父亲方面的兄弟和姐妹。
’αδελφós,’αδελφ??[注:兄弟、姐妹。
——编者注]这两个词是从δελφús即妈妈一词来的,因此原来的意思只是母亲方面的兄弟和姐妹。
从母权制时期起还长期保留这样的概念:同一母亲的子女,虽然是不同父亲的,也比同一父亲但不同母亲的子女彼此更亲。
普那路亚形式的家庭只排除前者之间的婚姻,而绝不排除后者之间的婚姻,因为根据相应的概念,后者甚至根本不算亲属(因为起作用的是母权制)。
在古代看到的兄弟和姐妹之间的婚姻,据我所知,局限于夫妻双方或者是不同母亲生的,或者是不能确定但也不能排除他们是由不同母亲生的。
因此,这些婚姻决不违反普那路亚的风俗。
您还忽视了这一点:在普那路亚时期和希腊的一夫一妻制时期之间,发生了使情况大变的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的飞跃。
瓦克斯穆特在他的《希腊古代》中写道,在英雄时代,希腊人“很近的亲属(除了父母与子女)结成夫妻,并不引起任何反对”(第3卷第157页)。
“和亲姐妹结婚,在克里特岛不认为是不道德的”(同上,第170页)。
历史唯物主义通信课件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十小资产阶级半无政府 主义的反对派“青年派”,错误地把马克思 主义当成标签,到处乱贴,因而常常被故人 利用来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的这封信,就是为了驳斥保尔· 巴尔特, 批判“青年派”的错误而写的,以后给布洛 赫、梅林、博尔吉 斯等人的信,都是这一 批判的继续。
二、内容讲解
二、内容解读
(一)资产阶级思想家对社会历史理论的贡 献及其局限性 (二)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三点新贡献
(一)资产阶级思想家对社会历史理论的 贡献及局限性
“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 级存在或发现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 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 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 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 的分析。”
四、思考题
1、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错误何在? 2、简要地叙述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第四封信
恩格斯致康· 施米特
(1890年8月5日于伦敦)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恩格斯在19世纪90年代,为了捍卫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史观免受资产阶级和德国社会民 主党中机会主义者的歪曲,写了一系列重要 书信,1890年8月5日给德国社会民主党人, 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康· 施米特(1862-1932) 的信,就是其中较早的一封,后面我们将要 介绍的给布洛赫、梅林、博尔吉乌斯等人的 信,都是为着同一目的而写的。
三、书信的写作时代背景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时期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广泛运用和发展时期 (三)恩格斯捍卫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时期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时期
1844年《神圣家族》 1845年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马克思致安年科夫共36页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信之马克思致安年科 夫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马恩历史唯物主义八封书信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毕生理论创作中,不仅有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这样的不朽巨著,还有很多他们之间,和他们与其他理论家进行思想交流的书信。
这些书信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问题,这些思想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讨论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脉络。
在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中,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新经验,概括了与错误思想进行斗争的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唯物史观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书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
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
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
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
这就是蒲鲁东先生永远不会了解的东西,因为,当他从诉诸国家转而诉诸社会,即从诉诸社会的正式表现转而诉诸正式社会的时候,他竟认为他是在完成一桩伟业。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二)生产力具有客观性、历史性,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生产力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二是它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每一代人都在继承前一代人的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连续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之根据,在于劳动过程的连续性。
“这里不必再补充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导读(下)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导读(下)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导读(下)邓莉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二、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在书信当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在恩格斯看来,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又包括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与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意识形态。
在观念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和法律,它不是政治上层建筑当中的制度化的政治和法律制度、设施,它指的是社会的政治法律观念或者学说。
在恩格斯看来,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它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历史,它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逻辑。
但是,恩格斯强调,上层建筑它只具有相对独立性。
什么是相对独立性呢,我们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来说,我们说一个小孩子未成年的小孩,它当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能不能完全独立呢,当然不能。
他由于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他在很多方面还依赖于成年人,所以,他仅仅具有相对独立性,只具有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上层建筑也是这样,它仅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能够完全独立。
为什么我们这样说,首先从起源上来看,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它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一种分工的形式。
国家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时没有国家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出现产品的剩余,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分配这些剩余的产品。
最开始这些产品当然是平均分配,慢慢地,这些氏族的首领就会产生一种私心,把这些剩余产品据为已有,逐渐地就会出现贫富的分化、阶级的分化。
随着阶级的分化,社会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当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威胁正常生活的秩序,使正常的生活难以持续,这就产生了国家来调控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把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第一讲
个人收集整理-ZQ1 / 1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总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选修课 □实践课 本次讲授内容《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写作背景、书信一 需学时: 授课时间 周次星期五第二讲第、节;第周第二讲第节教学目地 .掌握书信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地特点和科学价值.掌握书信写作地基本背景.掌握恩格斯晚年写作书信地主要目地意图.掌握书信一地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掌握恩格斯晚年书信写作地主要目地意图.掌握书信一地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恩格斯晚年书信写作地主要目地意图.书信一地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授课方法.阅读法:学生课堂阅读,再交流认识体会.讨论法:学生就文本理解地内容进行交流沟通.讲授法:老师讲授,学生对比所理解内容与讲授内容异同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导入书信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是比较特殊地一种写作类型,本文献选读地五封书信是恩格斯晚年为回应各种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地歪曲和捍卫历史唯物主义地重要核心原理而作.二、本次课程讲授地几个问题(一)、书信地特点和科学价值(二)、恩格斯晚年书信地主要目地意图(三)、书信地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三、小结:书信作为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地一个比较独特地写作样态,在阐述、捍卫马克思主义地重要理论和原理中具有特殊地意义.恩格斯晚年地五封书信主要目地是捍卫历史唯物主义地成果,驳斥形形色色地对历史唯物主义地歪曲和谬论.课后思考题:.恩格斯晚年书信地目地和意图是什么?.为什么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者地工作指南?课后参考书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年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毕生理论创作中,不仅有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这样的不朽巨著,还有很多他们之间,和他们与其他理论家进行思想交流的书信。
这些书信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问题,这些思想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讨论的,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脉络。
在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中,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新经验,概括了与错误思想进行斗争的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唯物史观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书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
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
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
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
这就是蒲鲁东先生永远不会了解的东西,因为,当他从诉诸国家转而诉诸社会,即从诉诸社会的正式表现转而诉诸正式社会的时候,他竟认为他是在完成一桩伟业。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二)生产力具有客观性、历史性,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生产力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二是它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每一代人都在继承前一代人的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连续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之根据,在于劳动过程的连续性。
“这里不必再补充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
由此就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三)生产关系的特点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生产关系式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生产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处于历史的变化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具有客观性,各种生产关系本质上不是按人们的意志任意构成的,也不是按照人们的意愿选择的。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能为生产力迅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场所;当生产关系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对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可分析为:第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的适合是具体的、历史的、落后或超过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不适合的表现。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国际性发展背景下以具有民族性特点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表现,具有整体的统一性和具体的多样性的形式。
第四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是否适合的标志,是看它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及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蒲鲁东先生混淆了思想和事物。
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在其中获得一定生产力的那种社会形式。
恰恰相反。
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
例如:各种特权、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中世纪的全部规则,曾是唯一适应于既得的生产力和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
在行会制度及各种规则的保护下积累了资本,发展了海上贸易,建立了殖民地,而人们如果想把这些果实赖以成熟起来的那些形式保存下去,他们就会失去这一切果实。
于是就爆发了两次霹雳般的震动,即1640年和1688年的革命。
一切旧的经济形式、一切和这些形式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曾经是旧社会的正式表现的政治国家,当时在英国都被破坏了。
可见,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
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四)关于阶级斗争理论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永恒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是随着生产的出现、发展和消灭的。
何谓阶级呢?列宁给出了科学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斗争就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斗争,无权的、被压迫的和劳动的群众反对特权的压迫者和寄生虫的斗争,雇佣工人或无产者反对私有主或资产阶级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在阶级社会的具体运用,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研究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科学方法。
在1852年3月5日马克思给约瑟夫魏德迈的书信中写到他在阶级斗争理论中的一点贡献:(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点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表面了同资产阶级在阶级斗争理论上的根本区别,揭示了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阶级存在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为我们把握阶级、国家和政治革命发展的规律性提供了总得指导思想。
“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
在我之前,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我的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点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像海因岑这类不仅否认阶级斗争,甚至否认阶级存在的无知蠢材只不过证明:尽管他们发出一阵阵带有血腥气得和自以为十分人道的叫嚣,他们还是认为资产阶级赖以进行统治的社会条件是历史的最后产物,是历史的极限;他们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奴才。
这些蠢材越不懂资产阶级制度本身的伟大和暂时存在的必然性,他们的那副奴才相就越令人作呕。
”(《马克思致魏德迈》)(五)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根本的和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生活最一般的本质活动,又是规定和制约人类生活全部领域的基本实践活动;既是社会物质生活本身,又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
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首要的、决定性的意义。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马克思致库格曼》)(六)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首要和基本的功能是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维护和批判现实的功能,社会意识的实践功能主要表现为它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对人的活动起发动和指导的作用。
“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
在迄今为止的文字记载的社会历史中,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
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在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反作用,因而是第二位的,不能超过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和上层建筑的能动性的统一,体现了历史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里包含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全部关系,它强调说明:第一在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是决定性的东西,第二这个规律是客观的,必然的,是人们不能违反的。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