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也是《永州八记》中的经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为明显,那么有关《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是怎样的呢,以下仅供参考!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通: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赏析小石潭记的作文
赏析小石潭记的作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这开篇的寥寥数语,便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清幽的情境之中。
作者柳宗元带着一颗寻幽探秘的心,一步步地靠近那神秘的小石潭。
光是想想那场景,我都觉得兴奋不已。
你看,他先是听到了如佩环相碰般清脆的水声,心里瞬间就乐开了花。
这得多像咱们平日里,在街头巷尾偶然听到一阵好听的旋律,然后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一探究竟呀!“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哇,这小石潭的底居然全是石头,靠近岸边的地方,那些石头还翻卷出来,形成了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我仿佛能看到柳宗元蹲在岸边,仔细地观察着这些石头,眼睛里满是好奇和惊喜。
他就像一个孩子发现了宝藏一样,对每一块石头都充满了喜爱。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岸边的树木青葱,藤蔓翠绿,相互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这画面多美啊!闭上眼睛,我都能想象到那微风拂过,树枝轻轻摇曳,藤蔓像绿色的丝带一样飘动的情景。
说不定还有几片树叶飘落在水面上,随着水波悠悠地漂荡着。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段写鱼的,简直绝了!那一百来条鱼,就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它们有时呆呆地静止不动,有时又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
我感觉柳宗元当时一定是看入迷了,说不定还忍不住伸手想去逗逗那些小鱼呢!就像咱们去公园的池塘边看鱼,看到那些活泼可爱的小家伙,心情也会瞬间变好。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从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那岸边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根本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在山林里游玩,看到一条小溪,也好奇地沿着它走,想找到它的源头,结果走了好久也没走到头。
小石潭记翻译及赏析
小石潭记翻译及赏析导语: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郁闷忧伤的心情,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小石潭记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环一作: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下面是《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环一作: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1、第1段:①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②从正面直接描写:写出石潭中种种形状和姿态不同的石头。
然后又就树木的长势从旁描绘“石”:蒙---覆盖着,络---缠绕着,摇---晃动着,缀---连结着,树木的种种姿态,正说明了它是长在石头上的。
2、第2段: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
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
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先写鱼的游,“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
继而写鱼儿的影子,借目光来显示,这是从感觉的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太阳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
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
这一段也写了鱼,展现生动的画面。
先写鱼呆呆的一动不动,潭底石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
再写鱼儿飞快的窜往远处,一会游过来,一会游过去,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最后用拟人的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
3、第3段:这一段写溪流,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地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
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作者:————————————————————————————————日期: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中学语文论文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陈治勇《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作者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其怨愤抑郁、凄凉悲苦的心情。
对于“前人之述备矣”处,本文不再详叙,仅就备课所见,略谈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一、结尾突兀且矛盾乎迄今为止,未见有相关资料探讨过《小石潭记》的尾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但笔者在备课时,觉得这个结尾大有深意,值得琢磨。
在人教版课文《小石潭记》前四段中,作者按照“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离别小潭”的顺序,“巧妙”地传达出其由“乐”至“凄”之情。
融情于景,浑然一体。
如此一来,文章结尾“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似乎就很有“狗尾续貂”之嫌了。
理由如下:就文章结构而言:从发现小石潭到因小石潭环境凄清,“不可久居”而离开,其间经历了一个“寻景──赏景──离景”的过程,结构上是相当圆融的。
加上这一结尾反而使文章结构臃肿,如骨鲠在喉,极不痛快。
就文章情感而言:《小石潭记》是一篇散文,散文贵在有“我”,目的在于抒发自身情感。
作者欲抒之情在前文已得以充分地流露:在前四段文字里,“寂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语所抒情感不可谓不凄,描写小石潭的石头之形,青树翠蔓之景和潭中游鱼之神的文字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不可谓不喜,“我”之情感不可谓不显。
而最后“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这段文字,只是客观叙述,其间不含什么情感,对于文章的抒情似乎无什么价值。
这就使得这一千古文章出现了突兀之处,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岂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作为一篇自唐至今的经典散文,其末段如若真是“狗尾”,岂能沿续至今而不被“斧正”呢?要知道,中国文学史上对文章的删改可不是稀有之事。
《小石潭记》原文与注释及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与注释及赏析《小石潭记》原文与注释及赏析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与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小石潭记》朝代:唐代作者: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小石潭记》赏析及艺术手法
《小石潭记》赏析及艺术手法引导语: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永州八记》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小石潭记》是其第四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抒发了自己被贬之后的苦闷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石潭记》文章赏析及艺术手法。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艺术手法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
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
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柳宗元《小石潭记》课文赏析
柳宗元《小石潭记》课文赏析《小石潭记》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采纳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如同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
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从此往下,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
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
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小石潭记》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人踪灭处尽生悲——《小石潭记》“闲笔”探微
r —— ]
检 中学语文 教材后 , 亦 检 录几例 , 现陈 于文末 , 以备 颠倒 之嫌 , 将“ 处” 解为 “ 时” 为宜 。 同理 , 例2 “ 莺初解
2 0 1 4 年第 1 期( 总第 2 8 " 7 期)1 4 9l
在永州这个当时恶水穷 山的环境里 ,他 的这种抑
记》 ) 。 可见 ,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体现 出了 《 永州八
自己的情思与才华融进小石潭里 , 诉诸在这篇 《 小石潭
记》 中。
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处理 ,教师大都以学习本文
“ 寓情 于景 , 借景抒情 ” 的方法为教学 目 标, 将解读文本
的注意力主要集 中在发现小石潭景物的“ 乐” 与小石潭 幽深冷寂气氛引起的“ 悲” 上。 因此在解读教材备课 、 品 读赏析授课中往往以这两处景物描写为主 ,忽略甚至
式在其它作 品中也多次 出现 : “ 钴镯潭在西 山西 ” ( 《 钴 钴镯 潭 , 潭西二 十五步 ,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 ( 《 钴镯潭
这不禁令人心生疑窦 : 打算踏遍永州山水 , 排遣内 心抑郁情怀的柳宗元因何选择了空无人迹、寂寥冷落
的地方 进行 游历 ?
“ 永贞革新” 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 家, 在这样的处境里 , 还要时刻担心受更重的迫害 , 其 柳宗元生平最为 困厄 、 艰难 , 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 的 十年 。 正 如他 自己所 言 : “ 自余 为俘人 , 居是 州 , 恒惴
S Hl WE NS ANG XI
H I 9 — - } l
人踪 灭处 尽生悲
— —
《 小石 潭记 》 “ 1 3 - 1 笔” 探 微
◆ 河 北 省 沧 县 教 育 局 教 研 室 于 世 龙
《小石潭记》全文鉴赏
《小石潭记》全文鉴赏引导语:《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时所作,通过对一名不见经传的石潭优美环境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不幸遭遇以及苦闷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石潭记》全文鉴赏,供大学学习。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全文鉴赏《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
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
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
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
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记》赏析
《小石潭记》赏析《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其清新的笔调和细腻的描写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对《小石潭记》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之处和艺术魅力。
首先,关于标题与正文的一致性。
《小石潭记》的标题与正文内容紧密相连,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题。
正文中详细描绘了作者在小石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读者通过标题即可直观地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避免了产生困惑和误导。
其次,文章中无任何广告信息。
《小石潭记》以其文学价值而闻名,没有包含任何与广告相关的信息。
作者通过自己对小石潭的真实感受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而非为了推销某种产品或服务。
这使得文章更加纯粹,赋予读者纯粹的阅读体验。
第三,文章内容没有侵权争议。
作者欧阳询在《小石潭记》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进行了描写,没有侵犯任何他人的作品权益。
他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创作了这篇散文,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而未抄袭或引用他人的作品。
这使得文章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为读者呈现了一份独特的阅读体验。
第四,文章中没有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不良信息。
《小石潭记》以其清新的笔调和淡雅的氛围而闻名,没有使用任何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不良信息。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美好赞美,给读者带来了一份温暖和舒适的阅读体验。
最后,文章正文完整,没有缺失语句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
《小石潭记》以其流畅的叙述和连贯的结构而著称,每个段落都有完整的叙述和逻辑关系,没有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
作者的叙述清晰而有序,使得读者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的内容,享受到流畅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文章应该具有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并且不包含任何会对阅读体验产生负面影响的元素。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符合这些要求,通过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彩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美丽而深刻的画面,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美文《小石潭记》赏析
美文《小石潭记》赏析岁月无情,往事如烟,文学的墨迹承载了历史的时空,尽管相距久远,语言文字的魅力却能把人们的情思钩连在一起,令读者为其悦,为其叹。
世事造就人。
命运的多舛,仕途的坎坷给古时的文人贤士推开了一扇门,他们各自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
由于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贬官后的生活充满了愤怒和忧郁。
但他并没有消沉下去,还是拿起了笔杆抒写自己悲愤的情感。
被贬永州整整十年,他游历山水无数,但铭记心中流于笔下的仅有其中八处名胜,这就是被人们传诵千年经久不衰的《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之中最值得本人推崇的却是《小石潭记》,它可以说是一篇最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有艺术独创性的代表性作品。
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3个字,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
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首先,景物的描写突出一个字“美”。
美在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
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
(1)水美:“如鸣佩环,心乐之”描绘出水声的清越。
“水尤清冽”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
这是正面描写水的清澈,“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鱼儿不像在水里游,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不难理解作者实际上是从侧面烘托水的澄澈透明,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鱼的灵动之美:“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更能打动读者之心。
“怡然不动”从静止上描绘游鱼的情态,又用拟人手法描绘出鱼儿”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动态美。
动静相结合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
(3)石秀树翠宛如画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柳宗元《小石潭记》课文赏析
柳宗元《小石潭记》课文赏析柳宗元《小石潭记》课文赏析《小石潭记》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
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
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
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
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
闲笔蕴千钧,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闲笔蕴千钧,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陈治勇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作者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其怨愤抑郁、凄凉悲苦的心情。
对于“前人之述备矣”处,本文不再详叙,仅就备课所见,略谈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一、结尾突兀且矛盾乎迄今为止,未见有相关资料探讨过《小石潭记》的尾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但笔者在备课时,觉得这个结尾大有深意,值得琢磨。
【总页数】3页(P91-93)
【作者】陈治勇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临海杜桥西洋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寄意山水有情,心怀凄楚难开--《小石潭记》超前阅读 [J], 胡善恩
2.人踪灭处尽生悲——《小石潭记》“闲笔”探微 [J], 于世龙
3.寄意山水有情,心怀凄楚难开——《小石潭记》超前阅读 [J], 胡善恩;
4.闲笔蕴千钧,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J], 陈治勇; 郑慧琴
5.道是无情却有情——试论《西厢记》的结尾 [J], 谢晓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石潭记》作品鉴赏
《小石潭记》作品鉴赏《小石潭记》作品鉴赏文学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
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
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为屿,为,为岩。
而“青树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
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
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
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
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小石潭记》作品鉴赏
《小石潭记》作品鉴赏《小石潭记》作品鉴赏文学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
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
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为屿,为,为岩。
而“青树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
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
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
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
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柳宗元《小石潭记》姚鼐《游媚笔泉》原文及译文
柳宗元《小石潭记》姚鼐《游媚笔泉》原文及译文柳宗元《小石潭记》姚鼐《游媚笔泉》原文及译文赏析【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
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
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
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
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
游者悚焉。
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
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
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
“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姚鼐《游媚笔泉记》)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2分)大石出潭中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作者:————————————————————————————————日期:
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中学
语文论文
闲笔蕴千钧袁无情胜有情——《小石潭记》结尾探幽
■ 陈治勇
《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作者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其怨愤抑郁、凄凉悲苦的心情。
对于“前人之述备矣”处,本文不再详叙,仅就备课所见,略谈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一、结尾突兀且矛盾乎
迄今为止,未见有相关资料探讨过《小石潭记》的尾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但笔者在备课时,觉得这个结尾大有深意,值得琢磨。
在人教版课文《小石潭记》前四段中,作者按照“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离别小潭”的顺序,“巧妙”地传达出其由“乐”至“凄”之情。
融情于景,浑然一体。
如此一来,文章结尾“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似乎就很有“狗尾续貂”之嫌了。
理由如下:
就文章结构而言:从发现小石潭到因小石潭环境凄清,“不可久居”而离开,其间经历了一个“寻景──赏景──离景”的过程,结构上是相当圆融的。
加上这一结尾反而使文章结构臃肿,如骨鲠在喉,极不痛快。
就文章情感而言:《小石潭记》是一篇散文,散文贵在有“我”,目的在于抒发自身情感。
作者欲抒之情在前文已得以充分地流露:在前四段文字里,“寂
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语所抒情感不可谓不凄,描写小石潭的石头之形,青树翠蔓之景和潭中游鱼之神的文字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不可谓不喜,“我”之情感不可谓不显。
而最后“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这段文字,只是客观叙述,其间不含什么情感,对于文章的抒情似乎无什么价值。
这就使得这一千古文章出现了突兀之处,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岂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作为一篇自唐至今的经典散文,其末段如若真是“狗尾”,岂能沿续至今而不被“斧正”呢?要知道,中国文学史上对文章的删改可不是稀有之事。
仅此一点,这个看似多余的结尾,也需推敲一番。
有人会说:这是柳宗元为证明这次游小石潭之事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记下了旁人以证文章之不虚。
但问题是我们纵观“永州八记”,其文章都未曾有类似的结尾,设若这个理由成立,那么柳宗元就不怕其余“七记”被人怀疑其真实性吗?再说,散文是抒写性情的,文学允许适当的“创造”,有必要向旁人证明所记之事是真是假吗?如若依人之所言,那么,“春江水暖鸭先知”,“千里莺啼绿映红”岂不均成了贻笑大方之谬言了?
那真正的原因何在?沈从文说过:凡是作者想表达的意图,他在文中都已经表述清楚了。
今天的文学理论亦主张,文本细读,从矛盾处入手,才能揭开文章密码。
所以从文本入手,是解决此处疑难最直接、最恰当的办法。
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一处矛盾,原文第三段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语,可文末却出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游人竟达5人之多。
这一破绽何其明显!可细细品味,看似自相矛盾,实乃天衣无缝。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此处“寂寥”理解为“寂静”倒不如理解为“空寂”更为得当。
因为唐顺宗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他本人惨遭杀害,参与革新的青年才俊纷纷遭到迫害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
柳宗元一片忠心,却遭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风烛残年的老母亲也受连累,饱受痛苦,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他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其忧从中来?“寂寥”展现的不仅是景之寂静,更是心之凄凉彷徨也。
柳宗元探寻小石潭为的就是消散自己心中那郁郁愁苦,奈何终究情因景生,潭上“四面竹树环合”的幽寂之景触动了其悲苦的神经,忘“乐”而生“悄怆”之愁怀,积郁的凄冷之情如同洪水般淹没美景带来的瞬间愉悦,“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最终“凄”而入骨,深陷于凄寒悲苦之境,全然忘却了“他人”之存在,所以觉“寂寥无人”,此时的“同游者”“隶而从者”虽在柳宗元身边,怎奈此时他已是目中无景更无人也。
而当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时,猛然间,他的思绪已回到现实,此时才重觉还有5人同游,这样,这前后看似矛盾的“矛盾”也就不矛盾了。
结尾客观的记录中真实再现了作者沉浸悲伤后回归现实的情感变化,以最自然的方式反衬出作者积郁已深的孤寂悲苦情怀。
真可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将凄苦之情添几分。
看似败笔实妙笔也!
二、该结尾现代汉语译文欠佳
人教版教参对于文章末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
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的译文是: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
译文看似通畅,却是难掩疑窦,难道“跟着来”游玩的人不属于“同游的人”吗?如果“跟着来”游玩的人属于“同游的人”,又为何不写成“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何必多此一举,将他们分成“同游者”和“隶而从者”两部分呢?
柳宗元总不至于连这点都不清楚吧?
要弄清楚事实原委,还需要弄清楚这5人的身份才是。
按照课文注解,“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龚古:作者的朋友”,可知柳宗元与吴武陵、龚古是同辈或朋友关系。
那么“隶而从者”的崔氏二小生又是什么身份呢?崔氏二小生恕己和奉壹是“崔简之子也(《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崔简又是谁?“崔简(772-812),字子敬,博陵人。
贞元五年进士,历任山南西道节度掌书记、刑部员外郎、连州刺史,他任连州刺史时,柳宗元作《零陵郡复乳穴记》,提出“君子之祥也,以政不以怪”的观点,称美崔简的美政,又有《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
元和五年,转永州刺史。
可是还没有到永州上任,又因为别的事情受牵连被流放到驩州,元和七年正月死于驩州。
他的儿子崔处道、崔守讷护丧北上,不幸溺死。
八月,崔简的灵柩被暂时安置在永州,元和九年才得以迁葬长安。
崔简去世后,柳宗元分别作了《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祭姊夫崔使君简文》《又祭崔简旅榇归上都文》等三篇文章表示纪念。
从这些文章可以得知崔简就是柳宗元的姐夫。
”(刘水利《崔氏二小生的真实身份》,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
由此可知,恕己和奉壹是柳宗元的外甥。
至此,人物身份已明了:“同游者”是同辈朋友,而“隶而从者”是外甥,是晚辈。
当然也就明白了柳宗元将随同之人分为“同游者”和“隶而从者”阐述的缘由了。
故而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是不够精准的,更佳的译文应该是:
同辈中和我一起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我的)两个崔氏外甥,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市临海杜桥西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