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变化.
新课标的变化以及带来得思考与感悟
新课标的变化以及带来的思考与感悟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
其中,新课标的推出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改革之一。
新课标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与探讨。
二、新课标的变化1.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标的变化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教育的重点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能力培养。
在语文课程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被赋予更高的重视;在数学课程中,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等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这种变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将他们培养成知识的接收者。
2.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标的推出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实践、体验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所取代。
通过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学习,培养出更多实际应用能力。
3.学生评价体系的更新随着新课标的变化,学生评价体系也得到了更新。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表现也会被纳入评价体系,如学科竞赛成绩、科研成果、课外活动等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三、思考与感悟1.教育观念的更新新课标的变化呼吁人们更新教育观念,将传统的“知识为王”转变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这需要教育者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方式转变,也需要学生和家长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探究学习的方式转变。
2.课程实施的挑战新课标的变化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根据课标的变化,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这也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包括教师培训、教学设备等。
3.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标的变化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这将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也能够培养出更多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新课标的变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它标志着我国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调整。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改革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改革
新课标是指基于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如下:
一、教育目标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的整合
新课标强调知识的跨学科整合,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应用,避免过于独立的学科设置和教学。
三、课程内容的“瘦身”
新课标要求精简课程内容,重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对学生知识的过度灌输。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以上变化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同时,要求教师注重课程整合,强化跨学科教学。
此外,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1 -。
新课标六大变化
六大变化新课标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历史与社会、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初中科学等学科。
对比“旧课标”“新课标”有哪些变化呢?对此,省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高定量分析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负担本次修订的“新课标”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关切,从标准层面科学安排了课程容量和难度,为控制学生课业负担奠定基础。
主要体现在:(1)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
如4~6年级的数学中删除了“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等内容,因为这个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2)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如语文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写字量做了适当调整,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建议中提倡“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力争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达“四会”要求的做法。
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3)一些学科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容量。
如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做了大的调整,对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大幅减少,由原来的11条具体要求减少为现在的3条,全部删除了有关概率内容的“不确定现象”。
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删除了众数、中位数等内容。
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删除了极差、频数折线图等内容。
同时,对于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课程内容,以“选学”的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机会,又控制了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
2各科课程渗透强化德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在各科课程中有机渗透德育,即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
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地理课程(7-9年级)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图删除。
—、地球与地图1.地球与地球仪(原为地球和地球仪)增加的内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删除的内容: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改变的内容:①“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改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七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改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说明”处变化:文字说明全部删除。
2.地图增加的内容:①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
改变的内容:①“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改为“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说明”处变化:文字说明全部删除。
二、世界地理1.海洋与陆地删除的内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
改变的内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改为“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明”处变化:“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改为“科学兴趣的培养”。
2.气候删除的内容:“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中的“与我们的生活”。
改变的内容: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改为“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②“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改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③“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改为“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④“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改为“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⑤。
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改为“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⑥“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改为“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⑦“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改为“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七⑧“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改为“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新课标变化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教育部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深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标变化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的核心价值观新课标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与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二、新课标的变化特点1. 强化核心素养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优化课程结构新课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增加了选择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改革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注重评价改革新课标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
这要求我们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三、新课标实施中的感悟与体会1. 转变教育观念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关注学生的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高自身素质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新课标有哪些变化?变动一:第—次提出英语核心素养改变“义务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突出学科本位、忽略整体育人功能问题,将课程目标从综合言语能力运用转向了由言语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并且特别强调了在开展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根底上,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化意识、厚植爱国精神。
变动二:强调主题对课程内容的引领作用以主题为引领是核心素养,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的表达。
内容的选取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原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表达时代特征,反映社会新开展、科技新成果,聚焦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三大主题范畴。
而三大范畴下又分为十大主题群和72个子主题。
变动三:不同英语学段的分级体系重新划分2011版课标对学生等级划分一共有五级,而2022版新课标则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划分成三个级别。
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提出“级别+〞的概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选择。
虽然分级变少,但也意味着每一层次间的梯度更大,而“级别+〞的出现也意味着,学生间的知识储藏,技能开展的差距会更大。
变动四:对言语知识和言语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从原来的初中阶段1600词的要求到“1800+相关主题范围内的200词〞,而言语技能也不同以往按照听说读写分类,而是分成理解性技能:听、读、看以及表达性技能:说、写等。
但课时量的减少,也就意味着以后英语考试难度的增加。
课堂初实践如何将新课标中的理念实践到课堂中呢?我在实际课堂中做了如下尝试与探究:一、把言语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言语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习英语不可防止的涉及与英语和英语国家紧密相关联的文化,有时还会关联到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
而依据新课标要求,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还需要熟悉并且明白中外文化的异同。
在本学期Unit2 Writing的课程中,是要求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写明信片。
中文中的地址是地点由大到小写,而英文中的地址是由小到大书写。
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PPT课件
研读的价值
适应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研读新课标,可以帮助我们紧跟教育 发展趋势,使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时代 要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研读新 课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理 念,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深入研读新课标,教师可以更好 地把握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 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教师团队建设
集体研读新课标,可以促进教师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 专业水平。
谢谢
THANKS
强调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
新课标要求教育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简单评定,更是对学 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改进的过程。
04 新课标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CHAPTER
实施中的问题
01
02
03
04
课程内容问题
部分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未能 及时更新,导致与现实生活脱
节。
教学方法问题
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 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难以
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 方法和手段,如合作学习、探究学 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对学生的影响
培养综合素质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实践能力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 手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价方式问题
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 生的过程性评价,导致评价结
果片面。
教学资源问题
部分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如教 材、教具、教学设备等,影响
论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五个变化
论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五个变化
新课程标准改革带来了五个主要变化:
1. 教学焦点由知识向能力转变。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发展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非单纯地追求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程度。
2. 课程内容逐步丰富和拓展。
新课程标准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每个学科都包含多个模块,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 减轻学生的负担,减少课本内容。
新课程标准推崇“轻负高效”的教学理念,去除了过时的知识点和重复的内容,让学生更专注于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
4. 引进项目制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引进了众多紧密相关的学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各种项目和实践性活动,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注重学生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把培养公民素质视为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请您列举几条《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新变化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走向培育“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新课标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有哪些突出的变化?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何与时俱进、从容应对,迎接新挑战?结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变化何在其一,坚持课程一体化设计。
2011年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标准,内容难易的梯度设计不够,协同育人功能不全,针对性不强。
而新课标站在“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对2011年版三个课程标准进行整合、提升。
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设置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小学低中高和初中四个不同学段学生年龄与认知发展特点,对课程内容与要求进行了九年一体化的设计,明确了四个学段要培养的“具体、适切和可操作”的核心素养,研制了四个学段学业质量标准,把体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课程核心素养充分细致落实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学业评价的方方面面,贯穿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设计,有助于打破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壁垒,实现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实现课程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其二,课程内容结构进一步优化。
本次课标修订是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的整合和呈现,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思政学科的本质、方法以及内在逻辑。
通过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
比如,2011年版课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板块、九个专题设计表格呈现;新课标不分专题呈现课程内容,而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按学段组织和呈现。
新课标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与交往范围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人类文明的逻辑关系,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突出三大教育(传统美德、革命传统、法治教育),融合六大主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这就强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科本质与内在逻辑,显得层次清楚、结构紧实,便于操作,易于落实。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修订新变化
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修订新变化义务教育新课标2023修订新变化自从2001年实施义务教育以来,每一次课程大纲的修改都牵动着全社会的目光,尤其是学生和家长们最为关注。
2023年是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标修订的一年,这次修订将有许多新变化,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了解。
一、教材内容有所增减教育部表示,本次课标修订要更加紧跟时代和学生发展需要,因此在教材内容上也有所增减。
具体来说:1. 新增科目:由于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部决定将信息技术列为义务教育的一门科目,并将其纳入课程设置。
2. 增加内容: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中,会增加教授习惯养成、情感属性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减少内容:根据社会实际需要,缩减某些科目的教学内容,如历史学科中取消对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而要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分析。
二、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这也是本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
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沟通协作、信息素养、道德情感和身心健康等方面。
这些素养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将来的职业成功中都非常重要。
其中,创新思维是新课标特别重视的方向,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有对知识的理解,更要学会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提高创新意识,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学科的跨界整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之间进行跨界整合,引导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地理科学中涉及到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问题,也涉及到了政治、历史、社会学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因此需要在这些科目之间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标还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价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职业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标2022部编版变化
小学语文新课标2022部编版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的调整。
新课标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强调“人本”理念,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
同时也将加强对当代生活中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国际问题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
新课标将大力推行以问题为导向、以分析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并引进国外成功实践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难易应用不同语言特征。
三、考核形式发生变化。
考核形式将不再是单一正确/错误判定(如选择题或是判断题), 考察者将重点考察学生在理解原始材料上所作出的分析思考能力, 以及在表述上所呈现出来的独立性, 别出心裁.。
2023年版语文新课标变化及解读
2023年版语文新课标变化及解读一、课程性质与理念变化在2023年的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更加突出,强调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新课标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目标变化在课程目标方面,2023年的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方面的目标,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其中,文化自信是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探究能力是指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与结构变化在内容与结构方面,2023年的新课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积累,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课程结构还增加了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四、实施建议变化在实施建议方面,2023年的新课标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对于教师的要求更加明确,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其次,对于教材的要求也更加明确,要求教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对于评价的要求也更加明确,要求评价要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2023年版的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与结构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等综合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小学语文新课标有哪些变化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修订的各门课程标准,新的方案和标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课标,新在哪里?新课标有新突破,有新创新。
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指导学?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新课标中寻找的答案。
想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从新课标的变化中发现答案。
小学语文新课标有哪些变化?一、指引教学方向,目光聚焦在学生学习上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这是新课标的方向,原来的知识点、知识性教学,转向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培养,新的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这个给我们老师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这也为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指引出了一条非常明确的路径。
二、把握文化定位,目光聚焦在文化自信上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文化自信的定位在哪里?新课标: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三、明确学习任务,目光聚焦在任务实践上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了三个学习任务群。
三个学习任务群包含了六大学习任务群,这六大学习任务群分为了三个层次: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新课标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新课标主要变化
1.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新课标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现
实性,将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融入到教学中,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3.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新课标鼓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
4. 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化:新课标注重评价方式的科学化和客观性,强调评价的多样性,鼓励采用综合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的来说,新课标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更加注重评价方式的科学化和客观性。
- 1 -。
信息科技新课标的变化
信息科技新课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性质:信息科技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素养,培养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理念:新课标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同时强调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课程内容: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三个部分,其中数据与计算部分包括数据编码、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等方面的知识,信息系统与社会部分则涉及信息安全、网络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实施: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采用探究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新课标还强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课程评价:新课标建立了多元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包括作品评价、口头表达、课堂观察等,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况。
总的来说,信息科技新课标的变化强调育人为本、实践创新、综合应用,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技发
展和数字化社会做出贡献。
浅谈2022年版新课标的变化与应对策略
浅谈2022年版新课标的变化与应对策略01新课标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本节要点:√课程目标素养化√课程内容结构化√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考试评价强调融合和过程变化1:课程目标素养化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主持该项研究的北师大林崇德教授指出:素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
他带领研究团队遴选和界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林崇德,2016)。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领域,由这3个领域延伸出6个方面共18个细目(见图1)。
图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次义教课标修订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一一进行了对标。
以英语学科为例,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见图2),主要对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文化基础中的人文底蕴、自主发展中的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以及社会参与中的责任担当。
图2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图“核心素养”成为2017版高中新课标以及2022版义教课标各学科课程目标的最核心词汇,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
“素养为本”体现了课程的价值追求,是新时期育人方式变革的时代要求。
至此,中国基础教育课标完成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逐层丰富与升级,更加回归学生学习和发展以及各学科课程的本质。
变化2:课程内容结构化新课标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只考虑了每个学科自身的学科逻辑,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逻辑。
崔允漷教授指出,对课程内容的传统理解两种: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都在倡导结构化,但结果都不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学生 学生本位 学生发展
化学新课程将化学学科知 识的教学置于促进学生科学 素养发展这一化学教学最高 价值追求之下,使化学学科 知识的教学为促进学生的科 学素养发展服务。
※ 化学新课程关注的是 少数学生还是全体学生?
化学新课程教学强调,通 过化学学习,每一名学生的科 学素养都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 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
# 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 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 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体验性目标是指用学生的心理感悟、 活动感受来陈述的目标。这类目标所采 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 的、表现性的,主要用于“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陈 述。
例如: # 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 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 学研究中的应用。 # 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 的重要价值。
※化学新课程关注的是
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 全面的科学素养的发展?
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科学素养
知
过
情
感
识
程
态
与
与
度 与
技
方
价
值
能
法
观
化学课程目标的分类
化学课程目标
结果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
认知性目标 技能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是指用学习结果来表述的 目标,这类目标能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 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 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用于“化学知 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陈述主体
学生
内 容 三个维度
呈现
目标
教师
一个维度 (双基) 知识点 + 达到目标
案例
陈述主体: 教学大纲: (教师)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
些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标准: (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 基本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
内容及呈现:
前言
课
内
程
化学
容
目
课程标准
标
标
准
实施建议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教 评 教 编 课的开
学 建
价 建
科
写 建
程利发 资用建
议 议 书 议 源与议
2
化学新课程的 核心理念
促进全体学生科学 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 是化学新课程的最高价 值追求!
※化学新课程关注的是 学科本位 科学知识
谈何教师专业发展?
1
从学生来看
一天要上10~12节课,尤其是几个主科,“轮番 轰炸”;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 晚上8~9点钟放学回家,还要把当天没完成的任务 完成,点灯熬油到半夜是常有的事。喜欢的球赛不 能观,喜爱的电视剧不能看,喜好的音乐不能听, 老师、家长与学生交流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抓紧时间看书学习”。这样的学习,学生怎能有 兴趣,怎么能自主?因此,高考完后,学生们的感 受就是一个字:“苦”、“真苦”!
1
从教师来看
一周中可供老师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屈指可数,除 了吃饭和睡觉以外,恐怕就是周日的一天或半天, 其余的时间都在学校。每周要上12~16节课,要 有2~4次的晚课,要批改2~4个班的作业,要出 考题、批考卷;如果再是班主任的话,还要每天晚 上跟班上晚课。早晨学生未到,老师得先到,如果 家离学校远的话,早晨5、6点钟就得从家出发;晚 上上完晚课,8~9点钟才能下班。如此周而复始, 老师们的感受就是一个:“累”、“真累”!
案例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可逆反应——知道
反应速率——知道 化学平衡——知道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 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 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生 活中的作用。
[活动] 实验探究:温度、催化 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 响。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基设要 程本计求 性理思说 质念路明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新变化 ——对高中化学“课标”的解读
郑长龙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zhengcl@ 2006.07
引言
1 你对目前的高中化学教育 现实满意吗? 2 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 3 改革的五个关键词
1
从学校来看
从早期的比升学率,到目前的比升重点大学率、 比升入“北大”和“清华”等一流大学的人数。用 这些“率”和“数”来说明学校之间的办学差异, “率”高、“数”大,说明学校办学质量高;“率” 低、“数”小,说明学校办学质量有待提高。这些 “率”和“数”不仅被用来横向比(学校之间), 而且还被用来纵向比,以此说明去年的“高三”教 师与今年的“高三”教师的工作业绩的差异。
1 课程标准的涵义 2 化学新课程的最高价值追 求——核心理念
1
化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
化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它体现了国
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化学课 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 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
1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 50%左右的学生对化学学习没 有兴趣,10%的学生喜欢化学是因 为高考中有化学这个科目。
□ 78%的学生对老师和教科书中说 法不敢提出质疑。
□ 56%的学生认为化学教科书枯 燥,不喜欢读。
□ 51%的学生认为老师较少关注 他们的感受。
这就是目前高中教育的现实!作为教育 主体的教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一个喊 “累”,一个喊“苦”,这样的教育是让学 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吗?是以学生为 本的教育吗?是尊重人性、尊重人权的教育 吗?
不是!这是一种畸形化的教育、极端化 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改行吗?这样的教学 不改行吗?
2
化学新课程的研制过程
准
研
编
备
制
写
实
推
验
广
3
改革的五个关键词
※ 课程标准(理念与价值) ※ 课程模块(结构与管理) ※ 科学素养(目标与内容) ※ 科学探究(方式与途径) ※ 发展性评价(主动发展)
一、课程标准
上课,批作业,改各种大考、小考的试卷, 晚课辅导等,是化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在忙碌、辛苦中进行着所谓的化学教 学。
刚毕业的师范生在“师傅”的指导下,重复着 他们师傅的工作轨迹,当熟悉了这些基本程序后, 也就是所谓的“出徒”,开始独立地从事化学教 学的各种“工序”;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后,又成 为了新的师范生的师傅,又按照他师傅教他的那 一套办法去教他的徒弟。如此周而复始,很多化 学教师也就被培养成了“教书匠”,一般的成为 普通的教书“技工”,好的成为高级教书“技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