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来了解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
一、“滕文公上”原文:滕文公问曰:“舜之卑宫也,妻之以涂者,其次也爱日深也。
及其贵也,天下莫敢与平。
人有言曰:‘位卑不移,不谓乎贱。
位尊不变,不谓乎贵。
’今闻新命者尊,乡者卑,阴阳失和,天下大乱。
曩者虽有不堪用者,然不过于几人而已。
今智者幸以救乎?”孟子曰:“君舜,天下莫及也。
及其至尊也,天下莫之敢加也。
天下不与者,莫之敢拒也。
今中国多分,有阴,有阳,有陵迟不疑之臣,有碁礪共事之士,夫其所为者,亦有所不为。
彼忠信谏言为世臣者,不聪明者不能用也。
夏后氏不亦有庸臣灭之乎!殷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周人不亦有庸臣灭之乎!不灭庸臣,庸臣灭主。
鸟集于林,不失其鸟性;兽集于穴,不失其兽性;而况人者乎!虽有君命,至于衣裳,不如所闻。
诸侯礼之,不如所闻;人良不良,亦不如所闻。
死而后已,不可复生;失而后已,不可复得;慎之哉,勿失尔所闻也。
”翻译:滕文公问道:“舜当初的时候生活在简陋的宫殿里,他的妻子甚至是用草绳编的,但他的爱情越来越深。
待到他登上了帝位,全世界都不敢与他抗衡。
有句话说:‘卑位之人若不失其贱,尊位之人若不失其尊,就不会大乱。
’但现在有些人权衡新旧,尊卑混乱,这种违反阴和阳的平衡的现象导致了天下大乱。
以前也许不太称职的朝臣不过只有几个,在现今这个社会,却有些贪婪不负责任的人物甚至可以成为官员。
而专注于忠信谏言的世家朝臣却没能在多数情况下发挥其才能,这是因为那些不够聪明的君主,但夏朝、殷朝、周朝也因为庸才的作用而走向了衰落。
如果不清除这些庸才,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摧毁君主的人物。
鸟聚集在树上,仍然会保持自己鸟的天性,兽潜藏在穴里,也仍旧是在保持兽的本性。
那更何况人类呢!虽然说服从国君,穿戴朝服确实很重要,但不如听取劝告。
虽然被各国礼遇,但这些礼遇并不如贤明君主熟悉贤哲的率行。
孟子·滕文公上的成语
《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成语有守望相助、取长补短、为富不仁等。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里的一句话:“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
死埋葬或搬迁,也不离开本乡本土,同一井田(当时的一种土地制度)的各家,平日出入,相互友爱,守卫瞭望防御盗贼,互助帮助,一有疾病,互相照顾,那么百姓就彼此亲爱和睦了。
“取长补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
以为善国。
”意思是:现在滕国把长的地方截下来补到短的地方,也有方
圆五十里了,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
“为富不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追求财富的同时,不能失去仁慈之心,否则就会得不偿失。
上课文言文
上课文言文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见到滕文公,跪而进。
滕文公问孟子:“敢问子去城几里?” 孟子回答:“幸臣三十里。
”滕文公又问:“狗马之声相闻,有过路人欤?”孟子答道:“臣闻之,夫马有千里之程,不饮水则莫行其志;鸟兽举翮而飞者,时举而已矣。
而独走南邻之道不归,则真非吾畜也,乃狗马之所受而未中于心者也。
且岁星之行,不以时度者,惟以恒心。
”滕文公被孟子的回答震惊了,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
孟子告诉滕文公:“国君爱民,则民爱国君;民爱国君,则国家安定。
臣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顺其天性,则安;逆之,则危。
’”滕文公印象深刻,并将这些话发扬光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目标要坚韧不拔,崇尚天道,尊重自然,关注人民利益,才能保持和平和安定。
孟子对滕文公原文及翻译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孟子对滕文公原文及翻译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5.5吾固愿见5.5[原文]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①。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②。
”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③。
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④。
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⑤?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⑥。
”徐子以告夷子⑦。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⑧?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⑨。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⑩。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⑪。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⑫。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⑬。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⑭。
其颡有泚,睨而不视⑮。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⑯。
盖归反蘽梩而掩之⑰。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⑱。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间曰⑲:“命之矣⑳!”5.5[通释]持墨家观点的夷之通过徐辟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可现在我还病着;等病好了,我将前去见他,夷先生不必来。
”过了些日子,夷之又求见孟子。
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不直截了当道理就显现不出来,我就直截了当地说吧。
我听说夷先生是持墨家观点的人,墨家办理丧事是把薄葬作为他们行事的原则的。
夷先生想着用墨家的思想改变天下,难道不是认为不薄葬就不值得推崇吗!然而夷先生厚葬了自己的父母,这就是用自己看不起的做法对待双亲了。
”徐先生把孟子的话告诉给夷先生。
夷先生说:“儒家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君主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对人爱是不分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
”徐辟又把这话转告给孟子。
孟子说:“那夷先生真认为人们爱自己哥哥的儿子就像爱自己邻居生的婴儿一样吗——他们也是有所选择的啊。
出生不久的婴儿在地上爬要掉进井里不是婴儿的过错。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1)2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孟子关于仁爱、仁政、君子品质等方面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2. 通过学习孟子关于仁爱、仁政、君子品质的论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孟子论述中的一些深奥道理,如仁爱、仁政等。
重点:把握孟子论述的核心观点,学会分析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仁爱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三章,了解大意。
3. 精讲:针对每个章节,详细讲解重点词语、句子和道理。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孟子》三章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仁爱、仁政等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主要内容:《梁惠王上》:仁爱之道《滕文公上》:仁政之道《离娄上》:君子品质3. 重点词语和句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孟子在《梁惠王上》中关于仁爱的论述。
分析《滕文公上》中孟子提出的仁政之道。
2. 答案:词语解释略。
《梁惠王上》中,孟子提出“仁者爱人”,强调国君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
《滕文公上》中,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提倡仁政,关注民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孟子的思想观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全文,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
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就仁爱、仁政等主题展开辩论。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在今天的价值。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摘要:一、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背景介绍二、滕文公上原文的详细内容三、滕文公上原文的翻译四、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意义和影响正文:【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的背景介绍】《滕文公上》是《孟子》中的一篇,作者为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 年- 约公元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主张仁政、民本、君臣共治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共七篇,现存的《孟子》是西汉时期的传授本。
【滕文公上原文的详细内容】《滕文公上》原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1.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回答滕文公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主张实行仁政,关注民生,强调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忠诚。
2.孟子见梁惠王。
描述孟子与梁惠王见面的情景,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仁政的理念,提倡君王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3.齐景公问政于孟子。
齐景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提出君臣共治的理念,认为君王应该信任和重用贤能之士,共同治理国家。
4.孟子在齐。
描述孟子在齐国的遭遇,以及他离开齐国的原因,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险恶。
5.公孙丑下。
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孟子批评当时诸侯国的政治风气,强调道德修养对于政治家的重要性。
【滕文公上原文的翻译】以下是《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
’此之谓也。
”梁惠王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齐景公问政于孟子。
孟子对曰:“君臣共治,天下大义也。
”孟子在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不豫色然,何也?”孟子曰:“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丘也闻诸夫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吾从夫子之志。
”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滕文公上》阅读题及答案
《孟子滕文公上》阅读题及答案《孟子滕文公上》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4分)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注】①后稷:人名。
②树艺:种植。
③契:人名。
(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后稷教百姓从事稼樯、种植五谷,使谷物成熟来养活他们,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B孟子认为,百姓丰衣食足,过上安逸的生活,但如果没有教养就会和禽兽差不多。
C孟子认为,纵然百姓生活穷困,衣食没有着落,但对他们的教化也不能松懈、放弃。
D孟子认为,在吃、穿、住的问题解决之后,统治者应该以人的伦常关系来教导百姓。
(2)概括文中所体现的`孟子的观点。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参考答案:(1)C(文段中无此内容)(2)孟子认为要让百姓生活富足,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化。
(意思对即可)【译文】孟子说:……后稷教导百姓要种好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养育。
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不进行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
圣人又为此担忧了,便派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相处关系的大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相亲相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老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古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
古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观念对于中国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孟子滕文公上是一篇值得深入研究的古文,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他的言辞和行动中。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与齐国的滕文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文章的开头,孟子以从容的态度回答了滕文公的迎接之词,表明了他积极进发弘扬自己的道德观念的决心。
孟子这种从容自信的表现与他对自己道德观念的坚持有关,他认为心中要有正义和仁爱,并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倡导这些道德价值。
孟子在文章中通过自己的言辞和行动展现了他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追求。
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提到“仁义要义而务饰”,即仁爱和正义应该是内心真实的追求,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做作。
他认为真正的仁义应该是内心内外一致的,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虚伪。
孟子还提到“去国一日,如丧家之犬”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为家国忧虑,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他通过这样的比喻,来强调作为一个有道德观念的人,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家庭和社会负责,并为之奋斗。
另外,孟子还在滕文公上中提到了“人之有道也,我道一以贯之”的观点。
他认为人人都应该追求道德,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信仰,并且始终坚持。
孟子通过这句名言强调了人人都有道德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起来,孟子滕文公上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追求仁爱和正义,并实现自己的道德信仰;内心外在一致,不做作虚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家庭和社会负责;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和义务,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孟子滕文公上,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的伟大和他对于道德观念的坚持。
他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对于古代的社会道德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孟子的精神和道德观念,通过自己的言辞和行动来践行正义和仁爱,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
《孟⼦》卷五《孟⼦·滕⽂公上》编辑本段原⽂及翻译 ⼀)滕⽂公为世⼦,将之楚,过宋⽽见孟⼦。
孟⼦道性善,⾔必称尧舜。
滕⽂公做太⼦时,(有⼀次)准备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会见了孟⼦。
孟⼦给他讲⼈性天⽣善良的道理,句句都提到尧、舜。
世⼦⾃楚反,复见孟⼦。
孟⼦⽈:“世⼦疑吾⾔乎?夫道⼀⽽已矣。
成覸谓齐景公⽈①:'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舜何?⼈也;予何?⼈也。
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②:'⽂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 太⼦从楚国返回,⼜来见孟⼦。
孟⼦说:“太⼦怀疑我的话吗?道理就这么⼀个罢了。
成覸对齐景公说:'他是条汉⼦;我也是条汉⼦,我怕他什么呢?’颜渊说:'舜是什么?⼈呀。
我是什么?也是⼈呀。
有作为的⼈也能像他这样。
’公明仪说:'⽂王,是我的⽼师;周公哪点会欺骗我呢!’现在滕国的⼟地,截长补短,将近五⼗⾥见⽅,仍然可以治理成⼀个好国家。
《尚书》上说:'如果药⼒不能使病⼈头晕⽬眩,那病是治不好的。
’” ⼆)滕定公薨①,世⼦谓然友⽈②:“昔者孟⼦尝与我⾔于宋,于⼼终不忘。
今也不幸⾄于⼤故,吾欲使⼦问于孟⼦,然后⾏事。
” 滕定公去世,太⼦对然友说:“以前孟⼦曾经同我在宋国交谈过,我⼼⾥始终没有忘记。
现在不幸遇到了这⼤变故,我想让你去请教⼀下孟⼦,然后再治办丧事。
” 然友之邹问于孟⼦。
孟⼦⽈:“不亦善乎!亲丧,固所⾃尽也。
曾⼦⽈:⽣,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天⼦达于庶⼈,三代共之。
” 然友到邹国去请教孟⼦。
孟⼦说:“这不是很好吗!⽗母的丧事,本来就是应该尽到⾃⼰的⼼意去办的事。
曾⼦说过:'⽗母在世,以礼侍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可以说是孝⼦。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滕文公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孟子》中,有一篇重要的篇章,题为《滕文公上》。
本文将对该篇原文进行解析,以深入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
滕文公上原文如下:滕文公曰:“秋水共长天一色,关山难越谁教?萧萧黄叶闭疏翳,丛林空翠湿人衣。
余嘉遇时维贤良,信之不彻不邪诚;一介书生意何求?他人共此矜已命。
既竭吾力甚有感,将顾踽尔言而无成。
”子曰:“明德,惟人恶得之?秋水共长天一色,关山,几时而越?腹心之患,不可立于微,及其至也,亡其所亲;亡其所游,亡其所患。
人之相爱也,其实非以己之利爱之也,爱之者,实为以己之爱欲爱之也。
”以上是《滕文公上》的原文,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中友爱的真正含义。
首先,滕文公表达了自己面临困境时的迷茫和无助感,他通过描述秋水共长天一色、关山难越的景象,暗喻了他所面临的困难。
黄叶闭疏翳、丛林空翠湿人衣的描写则展示了他个人陷入困境的心境。
孟子以此来引出滕文公的疑问:“谁来教我如何度过这些困难?”接着,孟子回答了滕文公的疑问。
他首先以“明德”来回答滕文公的问题,明德是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孟子认为,明德是人们最看重的,而不是物质财富。
他通过提醒滕文公秋水与天空的一色、关山难越的事实,告诉滕文公应当在困境中坚定自己的品德,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
此外,孟子还指出人际关系中友爱的真正含义。
他说人们之所以相互爱护并与之为伍,并非出于个人利益,而是源于对爱欲的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友爱应当是无私的,而不是只看重个人的利益。
孟子通过这一观点来告诉滕文公,他不应该只顾自己的困境,而应该将自己的爱与关心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总的来说,孟子滕文公上一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呈现了个人面临困境时的迷茫与无助感,以及如何通过追求明德和真正的友爱来应对困境。
这一篇章体现了孟子思想中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对于我们认识和学习孟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子·滕文公上最经典的话
孟子·滕文公上最经典的话在古代中国哲学史上,孟子被誉为“尊师重道,恢复仁义”的偉大思想家。
孟子的著作相当广泛,其中《滕文公上》是一篇被广泛传播的嘉言谈,被誉为孟子思想的精髓。
本文将从孟子·滕文公上中摘录出最经典的几句话,一起来探索孟子思想的真谛。
“民到于今,使民以惧。
将欲使之良,而苦无耳。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关切。
他认为,人民虽然已经进步到了今天,但却生活在一种恐惧中。
孟子欲使人民变得善良,但由于人民缺乏听从的能力,这使得他很苦恼。
“弟之言,命也。
女言命於上,听命於民。
听命不举,何以聪明?”这句话强调了孟子重视听从和尊敬上级的态度。
他认为,作为国民的弟子,应该听从上级的命令,因为只有通过听从才能实现智慧和明智。
“由仁之言,由仁之行,不合,谓之贼。
”这句话强调了孟子对于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善良的重视。
他认为,如果言行不合乎仁义,那就是对社会的破坏,是一种贼行。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修己以亲,非修己以求之也。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人们修身养性的要求。
他认为,通过尊敬他人、平静内心、亲近人民,可以实现真正的修身,而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立天子之政,故使治得天下也。
”这句话强调了孟子对于天子政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建立权威和正义的政权,才能使社会得以良好的治理。
通过以上摘录的几句经典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尊师重道、崇尚仁义、关心社会状况、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政治的重要性等。
这些思想依然在现今社会影响深远,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社会改革的思考和讨论。
总结起来,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经典话语凝结了孟子思想的精华,它们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孟子思想中的智慧和启示,以期在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只有通过努力实践孟子思想中的理念,我们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和和谐的社会。
民事刻不容缓 《孟子·滕文公上》
之 为道也 ,有恒 产者有恒 心 ,无J叵产
(何 不 再 实行 助 法 ,使 百姓 也得 到好
者无恒 心。苟无恒心 ,放辟 邪侈 ,无
处呢 ? )《诗 》上说 :‘雨先下到公 田
不为 已。及陷 乎 罪 ,然 后从 而 刑之 ,
里 ,然后 再 落到 私 田。’ 只有助 法 才
是 罔民也 。焉 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
这个 名称 。(这 些 学校 )都是 用 来教
民 事 刻 不 容 缓 多 取之 而 不 为虐 ,则寡 取之 ;凶年 , 道德观念和行为准 则 ,就会 胡作非 为 , 人 懂得伦理 关 系的。在上位 的人 明 白
粪其 田而不足 ,则必 取盈焉 。为 民父 违法乱 纪,什 么坏事都干得 出来。等 了伦理 关 系,百姓在 下 自然就会 相亲
母 ,使 民吟盼然 ,将 终岁勤动 ,不得 到他们犯 了罪 ,然后 加 以惩罚 ,这等 相爱。(您要 这 么做 了,)如 果有圣王 以养其 父母 ,又称贷 而益之 ,使 老稚 于陷害百姓 。哪 有仁爱的人 当政 ,却 出现 ,必然会 来效法 的,这 样就成 了 转乎 沟壑 ,恶在其 为民父母也 ?夫世 做 出陷害百姓 的事呢?所 以贤明的君 圣王的 老师 了。《诗 》上说 :‘岐周 虽
到 时播 种 五谷 。’人 民有 一 个基 本情 食 甚至还不 够第二年 肥田的 用费,而 事”的观 点仍 然具有借 鉴意 义。国 家 况 :有一定 的财产收入 的人 ,才有一 贡法 却非要 足数 征 收。(国君 )作 为 的进步和发展 离不 开人 民的力量和 支 定的道 德观念 和行为准 则 ,没有一 定 百姓 的父母 ,却使 百姓 一年到 头劳 累 持 ,只有 解决好损 害人 民利益 的突 出 的财产收入 的人 ,便 不会有 一定的道 不堪 ,结果还 不能养活父母 ,还得 靠 问题 。 国 家 方 能 长 治 久 安 。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
(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滕文公询问孟子国家政治之道
三、孟子对滕文公的回答和建议
四、结论
正文
一、引言
《滕文公上》是《孟子》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篇章,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之间的一次对话。
在这次对话中,孟子针对滕文公的提问,详细阐述了国家政治之道,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滕文公询问孟子国家政治之道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国家政治之道,孟子认为国家政治的根本在于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当以民为本,以民心为依据,只有关心民生、保障民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孟子对滕文公的回答和建议
1.实行仁政
孟子认为,一个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关爱百姓,为民谋福祉。
只有这样,百姓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君主,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孟子以舜为例,说明实行仁政的君主能够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2.民为邦本
孟子强调,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政治制度应当以民为本。
君主应当关心民生,关注百姓的疾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这样,百姓才能安
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政治道德
孟子认为,一个君主应当具备高尚的政治道德。
君主应当诚实守信,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百姓树立榜样。
这样,百姓才会信任君主,国家才能政治清明。
4.选拔贤能
孟子主张,选拔贤能之士治理国家,注重培养人才。
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有贤能之士辅佐君主,才能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实现国家发展目标。
四、结论
《滕文公上》这篇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观念和政治道德观念。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孟子三章翻译和原文(原创版)目录1.孟子简介及孟子三章的意义2.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3.孟子三章的现代启示正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倡导“民为邦本”、“尊师重道”等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三章指的是《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滕文公上》和《孟子·离娄上》三篇文章,它们是孟子学说的核心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一、孟子简介及孟子三章的意义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个时代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人民疾苦。
孟子提倡仁政,主张君主用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三章是孟子学说的精华,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
二、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1.《孟子·公孙丑下》原文及翻译原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天将把重大的任务降临到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让他心灵受苦,筋骨劳累,饥饿受冻,身无分文,行为受到困扰和干扰,这样才能锻炼他的意志,忍耐力和毅力,增加他以前所不具备的能力。
2.《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及翻译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翻译: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3.《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原文: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礼,反其敬。
翻译: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爱,那就要反思自己的仁爱是否足够;管理别人却无法取得成效,那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是否足够;对待别人有礼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那就要反思自己的敬意是否足够。
三、孟子三章的现代启示孟子三章教导我们在面临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要关心民生,以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提倡尊师重道,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关于《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关于《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滕文公上选自《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
下面是关于《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快来看看吧!《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孟子中的滕文公上原文与解析
孟子中的滕文公上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著作《孟子》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的“滕文公上”一篇,对于理解儒家思想和孟子学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孟子·滕文公上》进行原文解析,探讨其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
滕文公上:滕文公问曰:“居,畏指也,省亲也。
事君,畏指由己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亦为畏指者也。
以小信杀大忠,是为不义,亦为不畏指者也。
”是故君子不重则不威,信则有内外之制。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在这篇文章中,滕文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处理国家事务的时候,应该怀有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
孟子通过滕文公的问题,阐述了他关于君臣关系、道德伦理和行为准则的观点。
首先,滕文公提到了“畏指”,这里的“畏指”可以理解为担忧他人或上级对自己的指责和批评。
孟子回答说,一个君臣或者一个人,如果害怕别人的指责,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多加约束和审视,这有助于他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个人应该按照自己不愿意被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待遇,去对待他人。
这表明孟子提倡以德治国,追求社会公正与义务。
接着,孟子谈到“小信杀大忠”,指出一些小的贪婪和私利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到更大的忠诚和正义。
他指出,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也是无视他人指责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行为的正直和对道德准则的坚持。
然后,孟子指出,君子应当通过自身的品行和道德来影响和约束他人。
如果一个君子重视自己的德行和信誉,就能在内外关系中建立起有效的制约。
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在修身养性的同时,注重外部的影响力,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最后,孟子说到自己从未见过像追求德行那样追求享乐的人。
这里,他强调了对德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应该更加关注和追求道德的完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享乐和满足欲望。
通过对《孟子·滕文公上》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和观点。
他强调了君臣关系中的道德要求,提倡以德治国。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坚持正义和公平,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行。
孟子·滕文公上 荀子·君子篇 成语
孟子·滕文公上荀子·君子篇成语一、《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滕文公上》是儒家经典之一,囊括了孟子对于君王治国和国家政策的思考,以及对于人性和道德的论述。
该篇主要围绕着孟子对于滕文公的劝谏展开,主要观点包括:1.1 仁政:孟子认为君王应当施行仁政,尊重人民,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并在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他曾说:“仁之为政,如水之就下。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前后虽在,不相及也。
”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孟子推崇的仁政理念。
1.2 修身:孟子认为君王自身的修养和操守对于国家的治理至关重要。
他指出:“君子有九行,小人有九行。
”其中包括谨慎、温良、知恩、知义等君子行为与小人行为的对比,强调了君王应当以身作则,严守道德操守。
1.3 大道:孟子认为君王应当追求大道,以德行引导人民,而不是以暴力强制。
他提出了“民惟邦本,邦本复何?”的论点,强调了民生的重要性,标志着儒家思想中关于仁政的核心理念。
二、《荀子·君子篇》《荀子·君子篇》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围绕着荀子对于修身、治国和官职的职责等问题的阐述。
该篇主要包括:2.1 修身:荀子认为君子应当修身齐家,谨守道德规范,力求完善自己,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他提出了“君子者志于道,不忘其所以养民也。
”的观点,强调了君子应当以仁义为本,修身以正心。
2.2 治国:荀子认为君王应当以仁政治国,为民谋利,尊重人民的权益,使他们安居乐业。
他指出:“天之道,如大川大山,难为而成者也。
”这一观点表明了荀子认为仁政的难易,也强调了君王在治国方面的责任。
2.3 官职:荀子认为官员应当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他提出了“爵位者,荣之也;其所以荣之也,岂欲荣为贵也?宪制立,政行为美也。
”的观点,强调了官员不应该追求虚名,而是应当以政绩为重。
三、成语在我国古代经典文化中,成语是一种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精髓的语言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异于禽兽者文言文翻译
《孟子·滕文公上》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译文:孟子在《滕文公上》篇中说道:“人之所以与禽兽有所区别者,实在是非常微小的一点。
普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君子却能坚持保留。
”详译如下:夫孟子,圣贤之才,博学多识,于《孟子》一书中,论及人性与禽兽之别,其言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此“几希”二字,实为孟子之精髓所在。
何也?盖人者,天地之灵,万物之长,与禽兽相较,实有不可同日而语之处。
然而,此“几希”之别,实为细微,若非细心体察,难以发现。
庶民去之,何也?盖庶民者,生于草莽,长于田间,日与禽兽为伍,习以为常,不觉其异。
是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此“几希”之别,不以为意。
君子存之,何也?君子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也。
其修身之道,首在明理,知人性之异于禽兽。
是以,君子常存此“几希”之别于心中,以此为修身之基,治世之始。
孟子又曰:“君子之所以异于庶民者,其所以存之也。
”此言君子之所以能存此“几希”之别,全在于其修身之道。
君子修身,必先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是以,君子之心,常怀仁义,言行举止,无不以仁义为准则。
禽兽虽亦有仁义之行,然其性之所至,非由修身而得。
故君子能存此“几希”之别,而庶民不能。
夫人性与禽兽之别,虽微,实大。
此“几希”之别,非一日之功,非一事之成,而是一生之修养,一国之治理。
故孟子曰:“君子之学也,必以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极。
”今人生活,多流于世俗,忘却此“几希”之别,以至于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然君子之心,自当存此“几希”之别,以此为修身之道,为治国之基,为平天下之本。
综上所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实在于此“几希”之别。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此乃孟子之教诲,亦为人之修养,国之治理,天下之平定之关键所在。
吾辈当以此为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负此生。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句话出自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汉语词语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释义为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
典出:《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释义: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
一棵树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树叶;一片沙漠中,找不到完全一样的沙粒。
各国各地均有自己的文明形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也是历史必然。
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
习近平参观过法国卢浮宫,也参观过中国故宫博物院,他说,它们珍藏着千万件艺术珍品,吸引人们眼球的正是其展现的多样文明成果。
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點 提 示
一、文字 通假字】 聖人有憂之。 長幼有敍。 【 通假字 】 1 . 聖人有憂之 。 ( 有 — 又 ) 2 . 長幼有敍 。 勞之來之。 師死而遂倍之。 (敍—序) 3.勞之來之。(來—徠) 4.師死而遂倍之。 子倍子之師而學之。 (倍—背) 5.子倍子之師而學之。(倍—背) 6.孔子 皜皜乎不可尚已! 沒。(沒—歿) 7.皜皜乎不可尚已!(尚—上) 8.則 市賈不貳。 市賈不貳。(貳—二) 古今字】 禽獸偪人。 又從而振德之。 【古今字】1.禽獸偪人。(偪—逼) 2.又從而振德之。 ( 振 — 賑 ) 3 . 子貢反 。 ( 反 — 返 ) 4 . 秋陽以暴之 。 子貢反。 秋陽以暴之。 則市賈不貳。 (暴—曝) 5.則市賈不貳。(賈—價) 異體字】1.洪水橫流 氾濫於天下。 洪水橫流, 2.獸蹄 【異體字】1.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氾—泛) 2.獸蹄 鳥迹之道。( 。(迹 3.飽食 煖衣、逸居而無教。 飽食、 鳥迹之道。(迹—跡) 3.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 (煖—暖)
注释
“以粟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①;陶冶亦以械 以粟易械器者, 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 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 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②?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 易③?何許子之不憚煩④?”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然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然 則治天下, 有大人之事, 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⑤?有大人之事,有小 人之事⑥。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⑦,如必 自爲而後用之, 故曰: 自爲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⑧。故曰:或勞 或勞力。勞心者治人, 心⑨,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⑩; 治人者食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 注释
許
行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簡介】
《 孟子 》是一部記錄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書,是孟子和他 孟子》是一部記錄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書, 的弟子編撰而成的。 的弟子編撰而成的。 孟子名軻,字子與,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 孟子名軻,字子與,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西元前 372年 死於西元前289 289年 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 372年,死於西元前289年。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繼 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 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 孟子提倡“性善論” 主張存心養性,擴大善的本性, 孟子提倡“性善論”,主張存心養性,擴大善的本性,以達到改 造客觀世界的目的。他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造客觀世界的目的。他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 民本思想,主張用改良的手段進行社會變革。他以“平治天下” 民本思想,主張用改良的手段進行社會變革。他以“平治天下” 爲己任,遊説諸侯,反對“霸道” 反對掠奪性的戰爭, 爲己任,遊説諸侯,反對“霸道”,反對掠奪性的戰爭,提倡以 ”“義 爲中心的所謂“仁政” 王道” “仁”“義”爲中心的所謂“仁政”、“王道”。他主張封建的 大一統,並發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 大一統,並發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認為各國諸侯只要行仁 就能“王天下” 當時各國諸侯正熱中於征伐攻戰, 政,就能“王天下”。當時各國諸侯正熱中於征伐攻戰,都認爲 他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而不採納,於是他退而從事講學和著述。 他的主張迂闊不切實際而不採納,於是他退而從事講學和著述。
注释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 孟子曰: 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然。”“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 ”“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 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 ”“許子冠乎 許子衣褐①。”“許子冠乎②?”曰:“冠。” 曰:“奚冠③?”曰:“冠素④。”曰:“自 以粟易之。 織之與⑤?”曰:“否,以粟易之。”曰: “許子奚爲不自織⑥?”曰:“害於耕⑦。” 曰:“許子以釜甑爨⑧,以鐵耕乎⑨?”曰: ”“自爲之與 自爲之與? “然。”“自爲之與?”曰:“否,以粟易 之。”
二、辭彙
【古今異義字】1 . 願受一廛而爲氓。 (氓:自外地遷來的 古今異義字】 願受一廛而爲氓。 獨可耕且爲與? 難道) 或勞心, 民) 2.獨可耕且爲與?(獨:難道) 3.或勞心,或勞 無定代詞,有的人) 五穀不登。 力。(或 :無定代詞,有的人) 4.五穀不登。(登:莊 稼成熟) 獸蹄鳥迹之道,交於中國。 中國: 稼成熟) 5.獸蹄鳥迹之道, 交於中國。(中國 :指中原 地帶) 國中無僞。 都城) 莫之或欺。 地帶) 6.國中無僞。(國:都城) 7.莫之或欺。(莫: 無定代詞,沒有人。 句中語氣詞) 或相倍蓰, 無定代詞 ,沒有人。或:句中語氣詞) 8.或相倍蓰,或 相什百,或相千萬。 無定代詞,有的) 相什百, 或相千萬 。(或: 無定代詞 ,有的) 9.或相什 百。(什:十倍。“十”在表示倍數或分數時常寫作 10.子比而同之。 平列) “什”) 10.子比而同之。(比:平列) 同形異構詞語】1.雖然 未聞道也。( 雖然, 。(雖 讓步連詞, 【同形異構詞語】1.雖然,未聞道也。(雖:讓步連詞, 即使。 代詞,這樣) 2.又從而振德之。(從 動詞, 又從而振德之。( 即使。然:代詞,這樣) 2.又從而振德之。(從:動詞, 隨著。 連詞,表順承) 隨著。而禹、臯 堯以不得舜爲己憂,舜以不得禹、 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 陶爲己憂①。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農 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 夫也②。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 是故以天下與人易, 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③;是故以天下與人易, 大哉, 爲天下得人難④。孔子曰⑤:‘大哉,堯之 惟天爲大, 蕩蕩乎, 爲君⑥!惟天爲大,惟堯則之⑦,蕩蕩乎, 君哉, 巍巍乎, 民無能名焉⑧!君哉,舜也⑨!巍巍乎,有 堯舜之治天下, 天下而不與焉⑩!’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 用其心哉? 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
孟子善用譬喻, 長於辯論, 孟子善用譬喻 , 長於辯論 , 語言富於 鼓動性。 他的文章氣勢磅礴, 鼓動性 。 他的文章氣勢磅礴 , 感情奔 放 ,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極爲突出 , 對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極爲突出, 後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嚮。 後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嚮。 孟子》 共七篇( 各分上下) 《 孟子 》 共七篇 ( 各分上下 ) 。 現在通 行的注本有《 十三經註疏》 行的注本有 《 十三經註疏 》 本 ( 東漢 趙岐注, 宋孫奭疏) 宋朱熹的《 趙岐注 , 宋孫奭疏 ) 、 宋朱熹的 《 四 書集注》 和清焦循的《 孟子正義》 書集注 》 和清焦循的 《 孟子正義 》 。 今人楊伯峻有《孟子譯注》 今人楊伯峻有《孟子譯注》。
三、語法
【句式】[一]判斷句:1.是亦聖人也。(主語:是; 句式】 判斷句:1.是亦聖人也。(主語: 是亦聖人也。(主語 謂語:聖人) 2.滕君 則誠賢君也。(主語:滕君; 滕君, 。(主語 謂語:聖人) 2.滕君,則誠賢君也。(主語:滕君; 謂語:賢君) 3.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 勞心者治人, 謂語:賢君) 3.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主語: 。(主語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主語: 冒號之前部分;謂語:天下之通義) 4.夫以百畝之 冒號之前部分;謂語:天下之通義) 4.夫以百畝之 不易爲己憂者,農夫也。(主語:以百畝之不易爲己 不易爲己憂者,農夫也。(主語: 。(主語 憂者;謂語:農夫) 5.君哉 舜也!(主語: 君哉, !(主語 憂者;謂語:農夫) 5.君哉,舜也!(主語:舜; 謂語: 6.夫物之不齊 物之情也。(主語: 夫物之不齊, 。(主語 謂語:君) 6.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主語:物 之不齊;謂語:物之情) 7.從許子之道 從許子之道, 之不齊;謂語:物之情) 7.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爲 僞者也。(主語:從許子之道;謂語:相率而爲僞者) 。(主語 僞者也。(主語:從許子之道;謂語:相率而爲僞者)
注释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 ①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 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 ② 滕君,則誠賢君也; “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 ,未聞 ③ ④ 道也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飱 ⑤ ⑥ 今也, 而治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 ,則 ⑦ ⑧ 是厲民而以自養也 。惡得賢 !”
注释
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①,五穀熟 後稷教民稼穡, ② ③ 飽食、煖衣、 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 ,飽食、煖衣、 ④ 則近於禽獸。 逸居而無教 ,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 之⑤,使契爲司徒⑥,教以人倫⑦:父子 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敍, 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敍, 放勳曰: 朋友有信⑧。放勳曰:‘勞之來之⑨,匡 ⑩ 之直之 ,輔之翼之 ,使自得之 , 聖人之憂民如此, 又從而振德之 。’聖人之憂民如此, 而暇耕乎? 而暇耕乎?
注释
“吾聞用夏變夷者,末聞變於夷者 吾聞用夏變夷者, 陳良, 悅周公、 也①。陳良,楚産也②,悅周公、仲尼之 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 道③,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 ④ ⑤ 或之先也 。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子之 ⑥ 兄弟,事之數十年, 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 。 昔者, 三年之外, 昔者,孔子沒⑦,三年之外,門人治任 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 將歸⑧,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 ⑨ 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 聲 ,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 然後歸。 居三年⑩,然後歸。
注释
“ 從許子之道 , 則市賈不貳 , 國中無僞 ① ; 從許子之道, 則市賈不貳,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 ② , 莫之或欺 ③ 。 布帛長短 同 , 則賈相若 ④ ; 麻縷絲絮輕重同 ⑤ , 則賈相 五穀多寡同, 則賈相若; 屨大小同, 若 ; 五穀多寡同 , 則賈相若 ; 屨大小同 , 則 賈相若。 賈相若。” 夫物之不齊,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⑥:或相倍 或相什百, 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⑦。子比而同之⑧, 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 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爲之哉⑨? 徙許子之道, 徙許子之道,相率而爲僞者也⑩,悪能治國家 !”
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①,自楚之滕, 自楚之滕, 遠方之人, 踵門而告文公曰 ② : “ 遠方之人 , 聞君 行仁政, 行仁政 , 願受一廛而爲氓 ③ 。 ” 文公與 ④ ⑤ 其徒數十人, 之處 。其徒數十人,皆衣褐 ,捆屨織 ⑥ 席以爲食 。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 聞君行聖人之政, 而自宋之滕⑦,曰:“聞君行聖人之政, 是亦聖人也,願爲聖人氓。 是亦聖人也,願爲聖人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