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滕文公下·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 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 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 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 集大成者。《孟子》一书在我国乃至 世界文化史上,放射着永恒的光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展示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 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 过礼仪吗?男子成年时(一般男子在古代成年是满 20岁)的时候,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母亲给予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 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你 的丈夫 !” 以顺从为原则,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 下最宽广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重要的位置,施 行天下最重要的道理。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 实行它;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 富贵不能使他迷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 使他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
朗读选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 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 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 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 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标准:
固守心志 固守节操 固守正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的做法: 居天下之广居-----仁 立天下之正位-----礼 行天下之大道-----义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译文: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国家产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
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国中泛滥,毒蛇和蛟龙占据其中,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
他们毁坏民宅把它作为玩乐的池塘,百姓无处安居繁衍。
毁弃良田把它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
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随之兴起。
滕文公章句上下原文及译文
滕文公章句上下原文及译文一、原文滕文公上原文: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吾今而后知礼之不可不学也。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夜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事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者乎?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与解析孟子曰:“滕文公待我三年之喪,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则知孟子之不仁也。
”文公曰:“滕君待臧文仲之喪,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则知文子之不仁也。
夫子云:‘虽有其身,吾仁有余,故可以与之死矣。
’是何语也?”孟子曰:“君子可欺以其方,不可罔以其圆;可欺以其辩,不可罔以其情。
”文公曰:“敢问所谓辩与情?”孟子对曰:“君子之于天下也,辩府割丑,情府割利。
”文公曰:“夫子之言是也。
”孟子曰:“《诗》三百,一言尚不可易也;《书》五千,一句尚不可易也。
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哉?”文公曰:“敢问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孟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此之谓也:学,求其志也;诲,致其道也。
志也者,道也者,非邢丘之子孙不足以得之也。
”文公懿然敬听,礼辞而退。
【篇章解析】这则篇章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
原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言辞的交锋,阐明了孟子对于君子行为的理解与主张。
首先,孟子在文中通过滕文公与孟子的对话,提出了对于待人接物和个人美德的看法。
他指出,一个君子在面对他人时,可以通过正直和智慧去欺骗对方,但不可放弃自己的真情实意,也不可违背自己的原则。
通过这种方式,孟子表达了他对于真诚和道德的看重。
其次,孟子进一步解释了他对于君子行为的定义和辩证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君子对待天下之人时,应该割舍贪婪和自私,而要强调公正和仁爱。
孟子强调了辩证思考和情感的平衡,这表明了一个君子应该既要考虑到利益,又要注重情感和义务。
最后,滕文公对于孟子的说法表示认同,并称赞孟子的学识和教诲不倦。
这体现了滕文公对于孟子道德智慧的崇拜和尊重。
【总结】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清晰地展现了孟子对于君子行为的看法和主张。
他主张君子应该以真诚、正直的态度对待他人,并且在交往中保持辩证思考和情感的平衡。
滕文公对于孟子观点的认同,进一步强化了孟子道德智慧的价值。
这一篇章通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清楚地传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
楚人学齐语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
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
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
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
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
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
国话也不可能。
”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
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
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
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
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善:向善,成为善人②明:明白地,清楚地③使:让
④挞:鞭打⑤引:带,带着⑥居:居住
3.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2、《晋文公攻原》原文及翻译译文《晋文公攻原》原文及翻译韩非子原文: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解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滕文公下︿一﹀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尋。
﹄,宜若可為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
良曰:﹃請復之!﹄強而後可。
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
﹄謂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范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
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
﹄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
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二﹀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三﹀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
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
﹄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
﹂﹁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
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
犧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備,不敢以祭。
惟士無田,則亦不祭。
﹄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弔乎?﹂﹁出疆必載質,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
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_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原文: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⑥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读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原文翻译解析
《孟⼦·滕⽂公章句下·第九节》原⽂翻译解析滕⽂公章句下·第九节公都⼦⽈:“外⼈皆称夫⼦好辩,敢问何也?”孟⼦⽈:“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久矣,⼀治⼀乱。
当尧之时,⽔逆⾏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书⽈:‘洚⽔警余。
’洚⽔者,洪⽔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注之海,驱蛇龙⽽放之菹,⽔由地中⾏,江、淮、河、汉是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者消,然后⼈得平⼟⽽居之。
尧舜既没,圣⼈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所安息,弃⽥以为园囿,使民不得⾐⾷,邪说暴⾏⼜作,园囿污池,沛泽多⽽禽兽⾄,及纣之⾝,天下⼜⼤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戮之,灭国者五⼗,驱虎豹犀象⽽远之,天下⼤悦。
书⽈:‘丕显哉,⽂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咸以正⽆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有作,⾂弑其君者有之,⼦弑其⽗者有之。
孔⼦惧,作春秋。
春秋,天⼦之事也,是故孔⼦⽈:‘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横议,杨朱墨翟之⾔,盈天下,天下之⾔,不归杨则归墨。
杨⽒为我,是⽆君也;墨⽒兼爱,是⽆⽗也。
⽆⽗⽆君。
是禽兽也。
公明仪⽈:‘庖有肥⾁,厩有肥马,民有饥⾊,野有饿莩,此率兽⽽⾷⼈也。
’杨墨之道不怠,孔⼦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将相⾷。
吾为此惧。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复起,不易吾⾔矣。
昔者禹抑洪⽔,⽽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百姓宁;孔⼦成春秋,⽽乱⾂贼⼦惧。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息邪说,距跛⾏,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能⾔距杨墨者,圣⼈之徒也。
译⽂公都⼦说:“别⼈都说先⽣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说:“我难道喜好辩论么?我是不得已啊!天下有⼈类已经很久了,时⽽太平,时⽽混乱。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滕文公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6·1 陈代曰①:“不见诸侯,宜若小然②;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寻③。
’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④,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⑤。
孔子奚取焉? 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⑥,终曰而不获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⑦。
’或以告王良。
良曰:‘请复之。
’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⑧。
’谓王良。
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⑨,终曰不获一;为之诡遇⑩,一朝而获十。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11)”我不贯与小人乘(12),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①陈代:孟子弟子。
②宜若:似乎。
小:小节。
③枉:屈。
直:伸。
寻:八尺。
④旌: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按礼仪,以旌召大夫,以皮冠招虞人。
齐景公做法不合礼节,所以虞人没有来。
⑤元:脑袋。
⑥赵简子:晋国的卿。
王良:著名的御者。
⑦贱工:拙劣的工匠。
⑧掌:专执掌。
⑨范:规范,法度。
⑩诡遇:不合规范、法度。
(11)“《诗》云”以下两句:出自《诗·小雅·车攻》。
(12)贯:同“惯”。
6·2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③。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④,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⑤:‘往之女家⑥,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⑦,贫贱不能移⑧,威武不能屈⑨,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景春:孟子时的纵横家。
孟子滕文公下文言文
以下是《孟子·滕文公下》的原文: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
孟子曰:“夫齐王之所不能敬,吾不能敬先王之臣视所产生的结果。
今贤人也,而曰‘枉尺而直寻’,几何必隆也?且如知贤而愈不近流俗,自贤而不见乡里之贤,何况果有贤于齐王者乎?枉尺者,无以成其直寻之志。
且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如知为臣之不易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且之为其有也,以其有也者无也;不之为其无也,以其无也者有也。
物有同乎哉?岂独人也哉?
且夫枉尺寻直者,言仁义也。
举枉错诸直,言仁义也。
如枉尺而直寻,可谓士与?如枉尺而直寻,可谓士与?枉寻者仁义之徒与?
且为人君者,莫之能贤于周文。
周文王立国八百余年,国
治朝平,一王政也。
故为人君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喜任贤则思鼎革以进德;惧谗佞则思端身以息怒;虑壅塞则思原隰会通;乐畋猎则思三驱以为度。
周公曰:‘为虎傅翼也。
’善人为邦百年而后崩,善人为邦百年而后崩,不穖亦不凋。
未有崩而已穖者也。
如崩久矣,将穖焉得固哉?
故后之君子于天下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其言日:‘枉尺寻直’,宜若可为也。
此亦通衢亡羊之路也。
故曰:枉尺寻直者仁义之徒与?”。
孟子滕文公下人性论与改革的启示
孟子滕文公下人性论与改革的启示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亚圣”。
他的传世著作《孟子》被誉为“四书五经”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孟子·滕文公下》一章中,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围绕着人性和政治改革展开,这对我们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与孔子的思想相呼应。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具备良知和善的天性。
在对话中,滕文公问道:“人之水,至也何以为?”孟子回答道:“性也。
”他通过这个简洁而深刻的回答,强调了人性的根本善良。
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人们都应该坚信人性的本善,并且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引导人们表现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二、善恶天分在与滕文公的对话中,孟子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思想,对人性的善恶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他认为,人的本性中既有善的倾向,也有恶的倾向,具有善恶两方面的天赋。
善恶之间的区别在于人们通过修养和培养,发扬善良的本性,而抑制恶劣的倾向。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潜力,应该通过积极的教育和努力,塑造出更好的自己,同时也应该理解和宽容他人的恶劣行为,给予改正和改造的机会。
三、政治改革孟子的对话中还涉及了政治改革的问题。
滕文公问道:“国有道,不与立者同道而后治;君有道,不与立者同节而后行。
……敢问圣人之道,一何以立哉?”孟子回答道:“中庸立而王。
”他的回答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认为政治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中庸而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起到了警示作用,提醒我们在推行改革时应尊重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意愿,避免过激和极端的做法。
四、启示与借鉴《孟子·滕文公下》这一章节对我们当代社会具有以下启示和借鉴:1. 坚信人性的本善。
无论在任何时期,人们都应该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和善的天性,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发掘和培养人性的优秀品质。
《孟子—滕文公下》和《庄子—人间世》比较阅读
《孟子—滕文公下》和《庄子—人间世》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
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礼曰:‘诸侯耕助,以供染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
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惟士无田,则亦不祭。
’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
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其大蔽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
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露,是不材之木也。
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窳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
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天,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
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已者诟厉也。
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名师讲题】《孟子 滕文公下》《孟子 万章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
《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
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
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
’汤使遗之牛羊。
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染盛也。
’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
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
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
《书》曰:‘葛伯仇饷。
’此之谓也。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复仇也。
‘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二: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
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其A杀是童子B而征之C四海之内D皆曰E非F富天下也G为匹夫H复仇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皇皇如也”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孟子滕文公下第二节解读
孟子滕文公下第二节解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孟子《滕文公下》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本文将重点解读《滕文公下》的第二节,探讨其中的核心观点和意义。
第二节的开头便是开始点题:“言不顺于心而出于口,不亦远乎?”。
孟子在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言语表达应该与内心思想一致。
言语的真实性和真诚性是社会交往中极为重要的品质,一个人的言行不一致,就会导致他的人品和信誉受到质疑。
这也是一个人应该以诚实守信为准则,为人处事应该慎言慎行的道理。
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孟子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向人们展示了言行不一致的危害。
他讲述了一个名叫“子夏”的故事,子夏因言行不一致而受到别人的指责和误解,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悲剧。
这个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生动地表明了言行不一致的后果是多么的不堪和严重。
孟子在这里还探讨了人的本性和道德观念的关系。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在社会交往中,会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负面的情感和行为。
一个人应该注重修养和自我约束,避免被外部环境所左右,保持自己的本性善良和纯洁。
在本节的孟子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自律,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追求道德修养和道德完美,就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尊敬。
这也是《滕文公下》这篇文章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即追求道德修养和品德完善。
《滕文公下》第二节是孟子在探讨言行一致性、本性善恶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观点。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孟子的思想和人生观,也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关于德行修养和道德操守的重要原则。
希望通过对这一节的解读,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第二篇示例:孟子滕文公下第二节是《孟子》一书中的经典篇章,描绘了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及孟子对贤人的理解和观点。
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孟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以及他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精品文档】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④。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意思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意思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滕文公下》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篇,《滕文公下》创作于前372年-前289年,隶属于先秦散文,作品通过孟子和其他人交谈的语录来讲明道理,形象生动。
孟子,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
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 滕文公下》《淮南子 要略》(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是君代作。
及纣之身,天下大乱,周公相武王,三年讨其君,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舂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二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
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
武王继文王之业,躬擐甲胄,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
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宁静王室,镇抚诸侯。
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复政。
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葉旨,以为民先。
剔河而道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
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节选自《淮南子·要略》)〖注〗.闲服:简服,指守丧三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孙衍、 □ □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 □ □ ,安居而□ □ □ 。”
孟子曰:“是焉得为□ □ □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 冠也, □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 □之门,戒 之曰:‘往之□ □ ,必敬□ □ ,无违夫子!’
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陶渊明、杜甫、
•
贫贱不能移—— 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
颜真卿、闻一多、 刘胡兰
1.熟读《孟子·滕文公下》 。 2.背诵本节课和校本教材中的名言名句。
《孟子大·滕丈文公夫下》二章
★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 句。 ★增强古文的阅读能力,深入讨论什么样 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理解“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 高尚的道德品质,做个真正的大丈夫”。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教育 的丰富内涵。
读音 节奏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
乎?丈夫之冠(guā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释义: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 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自由诵读 多形式诵读
读音 节奏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
乎?丈夫之冠(guā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 □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 □ ,立天 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 ;
得志与民由之;不□ □ 独行其道。 □ □不能淫, 贫贱不能□ ,威武不能□ ,此之谓□ □ □ 。”
直面人生,共同研讨
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自 己的“大丈夫”标准,肯定珍藏着许 多“大丈夫”的名字,那么就请你向 同学、老师或朋友说说你最敬仰的几 位“大丈夫”吧!
【文意】
•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 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 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 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 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 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 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 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 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 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释义:(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 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释义: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 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