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
社会记忆与历史建构
社会记忆与历史建构在一个国家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事件、人物以及文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记忆,作为一种集体的、民众的记忆,对于历史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记忆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更是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思考。
社会记忆从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历史事件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比如,二战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对于参与战争和遭受战争的国家以及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将通过社会记忆的传承和历史建构体现出来。
社会记忆也在塑造着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积淀,是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记载。
社会记忆帮助我们去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含义。
比如,在旧金山地震中,人们对于灾后重建、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一直影响着当地的发展和建设。
这种社会记忆还可以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等方式延续下去,成为历史建构的一部分。
因为社会记忆的重要性,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认知往往存在争议。
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认知和经验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的解释。
这种历史建构的多样性反应了社会记忆的多群体性和多维性。
比如,对于某一国家的独立战争,不同阶层、不同族群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这种观点的多样性有助于历史事实的全面还原,但也可能造成部分历史事件的偏颇与扭曲。
在历史建构中,社会记忆的传承和维护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通过语言、文化、教育等方式将过去的经验和记忆传递给后代。
这种传承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于历史事件背后意义的阐释和理解。
比如,对于一个国家的独立斗争,人们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不仅仅告诉后代们这是一个独立斗争的过程,更是告诉他们为何要进行独立斗争以及背后的理念和价值。
社会记忆的传承和历史建构为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和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社会记忆的传承与历史建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记忆的传承往往容易出现主观性、片面性和选择性的问题。
历史与记忆的关系与对话
历史与记忆的关系与对话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记忆。
它是人们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记录。
而记忆则是每个个体对于历史的感知和理解,是人们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思考。
历史和记忆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石。
历史与记忆之间存在对话。
历史作为客观存在,通过相继的事件、现象和文献记录下来,代表着过去的真实。
而记忆则是主观的,会因为个体的情感、经验和立场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这就引发了历史与记忆之间的对话。
历史向记忆提供了客观的事实,揭示了过去的真相和发生的经过,而记忆则赋予了历史以情感色彩和个体观点。
通过对话,历史得到了记忆的补充和修正,而记忆也在历史的引导下更趋向客观和全面。
历史与记忆的对话在个体和群体层面都得到体现。
对于个体而言,记忆是对过去的独特体验的重构和延续,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和思考。
每个人的记忆都有其独特性,但并不等同于历史的全貌。
历史作为一个包容着各种历史事件和不同观点的整体,给予了个体记忆以批判和辨识的力量。
历史的客观事实可以纠正个体记忆的片面或错误之处,使其更贴近事实。
同时,个体的记忆也能为历史提供珍贵的个人观察和体验,使历史更具人性化和生动性。
在群体层面,历史与记忆的对话也非常重要。
社会群体拥有共同的历史,而这个历史会经过各种过滤和选择,形成特定的记忆体系。
不同群体之间的记忆会因为政治、宗教、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导致历史的理解存在差异。
然而,历史的对话可以排除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偏见和狭隘,使各方能够更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其它群体的历史记忆。
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的开展,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历史,并与其他群体进行多元对话,促进历史与记忆的统一。
然而,历史与记忆的对话并非一帆风顺。
历史往往会受到抹黑、歪曲甚至篡改的倾向。
某些政治势力或个别人物,出于自身利益或偏见,会试图通过修正历史的方式影响集体记忆,以谋取权力或控制群体意识。
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
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我们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保存下来。
而对于社会而言,记忆的内容、方式等,则映现了社会的内在机能。
那么,什么是社会记忆学界对此项研究开展了哪些工作日前,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学者。
记忆是历史的内在化过程数个体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所进行的有关社会的记忆,通过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以及一定的中介或转换机制,最终转化为带有整体性的社会记忆。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孙德忠告诉记者,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存在和样式,都或隐或显地记载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积累并沉淀下来的知识、经验、能力,甚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记忆的一个最基本功能就是进行区分和认同。
人类学视野中的记忆分为个人记忆和社会或集体记忆。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表示,个体记忆要上升为集体记忆或公共记忆都要通过记忆媒介的传播与参与,这种媒介的具体形态包括各类文本、纪念仪式、纪念活动、纪念空间、现代视听媒体等。
社会记忆是立体的,并非只存在于人类大脑中,也存在于表演、仪式等日常行动中。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记忆有的以无意识方式保存下来,有的则是作为一种仪式、文化或行为方式固定下来。
关于过去的记忆,通常服务于当代社会秩序的合法性。
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
对于记忆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记忆者本身对过去所体验事件和意象的回忆,而是社会的需求促成了记忆者对事件和意象的重建。
记忆和忘却是同时进行的。
记忆这一部分,忘记另一部分,这其实就是在建构历史。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认为,本真性的历史和我们所认识的知识性的历史有很大差异,记忆对每一个具体的族群而言,都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
此外,记忆是历史的内在化过程,历史是对记忆进行社会规范的过程。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那些能够规范集体记忆进而控制集体记忆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导历史的走向。
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
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在人类社会中,社会记忆和历史表述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社会记忆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认知,而历史表述则是人们如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呈现这些记忆和认知。
本文将探讨社会记忆和历史表述的定义、特点和关系,以及如何进行研究。
一、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认知,它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性:社会记忆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它依赖于社会的共享文化和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记忆。
2、历史性:社会记忆是对过去事件的回忆和认知,它具有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3、动态性:社会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社会记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个人来说,社会记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背景。
对于社会来说,社会记忆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表述历史表述是指人们如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呈现社会记忆。
历史表述的方式和种类非常多样化,包括口头传说、书面记载、博物馆展览、电影、电视剧等。
这些表述方式都承载了人们对于过去的认知和回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
历史表述在学术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历史表述,可以深入探讨一个社会群体对过去的认知和回忆,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
此外,历史表述还可以为政策制定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三、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的关系社会记忆和历史表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社会记忆是历史表述的重要来源。
历史表述所呈现的内容往往来源于社会记忆,是社会成员对过去的认知和回忆的反映。
其次,历史表述对于社会记忆的传承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表述,人们可以将社会记忆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保持社会记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此外,历史表述还可以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反思和解读,对社会记忆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如何进行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的研究对社会记忆和历史表述进行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研究对象和范围:要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或是某一特定的文化现象。
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的影响
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的影响历史是人类发展的镜子,历史事件是历史的痕迹。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对社会记忆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
无论是纵观历史长河,还是眺望当下社会,历史事件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
本文将探讨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的影响,并展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的影响既能从社会层面上解读,也能从个体层面上理解。
首先,历史事件在社会层面上构建了共同的历史观念。
通过学习历史事件,人们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历史认知和知识储备。
这种共同的历史观念为社会团结、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举个例子,二战是一个深刻的历史事件,对全球社会记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上看,二战的背景和结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国家,还对世界各地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暴行的揭示使得当代社会更加反思战争和暴力的危害性,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和追求和平与正义。
这种共同的历史观念也为国际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而在个体层面上,历史事件也会对每个人的社会记忆产生影响。
个体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学习,形成了自己关于历史事件的印象和记忆,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
以中国历史为例,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浩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仅动摇了整个国家的体制和社会结构,还摧毁了许多家庭和个人的生活。
这段历史事件带给了中国人深刻的痛苦和教训,对社会记忆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更好地弘扬文明、促进和谐,中国社会在长期的改革开放中不断反思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通过教育、宣传和社会治理来修复社会记忆的伤痕,以确保这段历史不再重演。
在现代社会中,历史事件对社会记忆的影响仍然显著。
人们常常通过各种途径回顾历史事件,以期深入了解并从中汲取教益。
历史事件也常常被用作社会宣传和教育的工具,以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历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历史是社会的基石,同时,社会也对历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相互渗透、互动的过程。
历史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社会提供经验和教训,而社会则通过创造历史来改变自身。
本文将探讨历史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1. 社会影响历史社会是历史产生的土壤,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等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到历史的发展。
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例如,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这种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2. 历史影响社会历史是社会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到指导作用。
历史中的成功和失败、荣光和耻辱等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历史,社会可以学习到成功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同时,历史中也有一些错误和失败,社会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犯错。
3. 历史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历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社会通过传承历史文化,保留和传播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这些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又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礼治之本等,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社会的变革与历史的创造社会通过不断的变革和创新来推动历史的发展。
社会中的变革和创新可以使其产生新的历史事件和新的历史时期。
例如,法国大革命对整个欧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打破了旧的封建制度,催生了现代民主政治。
5. 历史的记录与社会的记忆历史的记录和社会的记忆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通过记录历史来保留社会的记忆,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社会的记忆至关重要。
社会通过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社会对历史产生影响,历史又通过为社会提供经验和教训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
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历史是我们过去的经验,社会集体记忆是我们对历史事件的共同认知和保存方式。
历史事件和社会集体记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历史事件塑造了社会集体记忆,同时,社会集体记忆也反过来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诠释。
本文将探讨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重要性和影响。
历史事件作为社会集体记忆的基础,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团结起着重要作用。
经历过的历史事件会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例如,在中国,抗日战争是一段令人痛苦却也自豪的历史。
这一事件成为中国人民团结抵抗外来侵略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集体记忆通过不同的形式,如教育、文化遗产和纪念活动等,将这段历史深深地烙印在国人心中。
历史事件也被社会集体记忆用于警示和教育的目的。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例如,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深刻反思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毁和伤害,形成了《联合国宪章》的框架,强调和平与合作的原则,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历史悲剧。
社会集体记忆将这一历史事件视为教育人们追求和平、珍惜现有和平的重要手段。
然而,社会集体记忆并非始终客观和准确,它受到文化、意识形态和个体记忆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可能会存在误解、扭曲甚至是偏见。
这种现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
例如,对于二战中的某些战争罪行,不同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和纪念活动可能存在不同的诠释,反映了不同国家对历史事件的立场和利益追求。
这种社会集体记忆的差异可能导致历史事件被用于政治目的,甚至引发国际纷争。
为了加强社会集体记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矫正历史事件的记忆。
例如,一些国家设立了独立的历史研究机构,致力于客观、全面地研究和呈现历史事件。
同时,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复杂性,避免陷入单一的观点和偏见。
此外,社会集体记忆也需要多元化和包容性,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视角,以形成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历史记忆。
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
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近年来,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形成问题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随着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人们对于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渐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将探讨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定义及其形成过程,并对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来明确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概念。
社会记忆,指的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集体对于过去事件的共同记忆。
这种记忆往往是通过口头传承、文化符号等方式被传递和存储下来的,不同群体的社会记忆可能存在差异。
而历史共识则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对于历史事件一致的理解和认知。
历史共识的形成通常依赖于社会记忆的共享和相互认可。
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在历史解释、国家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社会记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媒体报道、教育传承、象征符号等都可以塑造和传播社会记忆。
例如,庆祝国庆节的仪式和纪念活动,通过强调国家独立和团结,加强了人们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国家教育体系也会通过教科书和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此外,社会群体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人们在尝试理解历史事件时,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导向,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和看法。
其次,历史共识的形成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
个体经验、社会交往、国家政策等均对历史共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经验是人们对历史事件理解的基础,不同个体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可能形成不同的历史认知。
社会交往则通过对话、互动和交流,促进了不同群体的历史共识的形成。
国家政策在塑造历史共识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政府可以通过历史课纲、纪念活动等方式,引导民众对历史的看法和认知。
然而,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形成过程并不总是平稳和一致的。
由于社会记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体可能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记忆。
这种差异往往会引发历史共识的分裂或消解,导致社会内部的紧张和冲突。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是人类文明的镜像。
学习历史不仅对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引导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
首先,学习历史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了解到历史上的伟人和先贤是如何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成功的。
这些历史故事和经验可以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同时,历史也是一个宝库,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了解到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跨文化的视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其次,学习历史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是社会的记忆,只有通过了解和研究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现实生活的。
历史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同时,历史也是一个警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曾经犯下的错误和痛苦的代价,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然而,学习历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往往难以确定。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时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其次,历史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记忆和背诵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
我们需要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资源,创造更加生动、有趣的历史学习环境。
此外,历史教育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
总之,学习历史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
同时,历史也是社会的记忆,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我们过去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认识现在和塑造未来。
历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学习历史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历史是一本开启智慧之门的书籍,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进步和退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历史中的伟人和英雄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追求卓越和成就。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帮助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
同时,历史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和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其次,学习历史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是社会的镜子,它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演进。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了解社会结构和制度的演变过程。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变化,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历史也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的教训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思路和借鉴。
此外,学习历史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这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然而,学习历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历史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
同时,历史的真实性也是一个难题,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往往存在争议。
因此,我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对历史资料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总之,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记忆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与互动
记忆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与互动记忆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与互动人类是一种具有记忆能力的生物,记忆是我们与外界交流、思考和理解的基础。
而社会记忆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记忆力,而且通过互动与个体的记忆产生相互影响。
首先,社会记忆对个体记忆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记忆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共同记忆的形成与传播,例如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接触社会记忆的传承和教育,获得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成为了个体记忆的一部分。
社会记忆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外部信息的输入,它还通过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交流影响个体的注意力、情感和思维方式。
例如,人们在谈论历史事件时,会通过对各种观点的辨析和验证,来深入理解和加深记忆。
而这种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不仅丰富了个体的记忆力,也有助于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外界的信息。
其次,个体的记忆力也会对社会记忆产生影响与互动。
个体的经验和记忆会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表达,成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例如,一位历史学家通过书籍和讲座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记忆传递给更多的人。
而这些传递与分享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将记忆巩固和强化,还有助于社会记忆的共同建构。
此外,个体的记忆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组织,对社会记忆进行扩展和丰富。
例如,通过参与历史研究组织和社会纪念活动,个体可以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从而对社会记忆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之间的互动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与问题。
一方面,社会记忆的影响可能对个体的记忆产生误导和影响。
社会记忆并不总是准确和完整的,有时会受到个人情感、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产生偏差。
个体需要具备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区分并筛选社会记忆中的信息和观点,从而保持自身记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个体的记忆也会受到时间和遗忘的影响,从而对社会记忆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挑战。
社会记忆需要个体的参与与支持,只有通过个体记忆的传递与重塑,才能够维系和更新社会记忆的内容和形式。
浅析社会记忆与口述历史的关系
20205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口述历史以历史亲历或目击人物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平经历为选题的依据,真实而全面地记录和讲述历史事件或在该时代下的所见、所闻、所思。
口述历史以讲述者为主体,再以讲述者的视角对史实进行描述和复盘。
在讲述中,通常围绕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划时代意义的节点。
本文将以《世纪行过——张学良》这一视听新闻作品为例,分析社会记忆与口述历史的关系。
一、时代烙印——社会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人站在时间的某个节点上眺望,向前或者向后都是眺望,而时代的亲历者,社会的推动、守望者都会虔诚地眺望这段影响其一生甚至影响整个时代的历史。
所谓社会记忆,从历史活动的主体而言,属于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的凝结、积淀和破译、复活的双向运动,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对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进行确证、保存和延续的内在机制,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创造性和依赖性、历史阶段性和活动连续性的统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的进步源于亿万人民的劳动,在亿万人民中,总有一些人和群体会成为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或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引擎。
这些引擎具有着巨大纪念意义和记录价值。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在每一个时代的每一种社会背景下,都会催生一个又一个影响社会走向、民族发展、时代沿革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在日后被记录,被传承。
这些人身上所承载的记忆,便是社会记忆。
社会记忆便是人的记忆,具有很强的共性,而每个社会形态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渐渐的会成为整个时代的烙印。
马克思曾说:“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口述历史是除文字外,记录和讲述历史最具鲜明特点的方式。
生动而形象地描述社会背景,讲述社会故事。
记忆在属于它的人身上总会有不一样的光芒,讲述社会记忆,是对社会行过最好的见证。
在《世纪行过——张学良》一片中,对社会背景的描述都交由主人公张学良来进行讲述,历史的亲历者在讲述历史时,总能说出很多细节,文字描述通常是宏观且书面的,而口述则更能有代入感。
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图文稿
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曾播出这样一个节目:河北保定农民李红旗十年前从古董市场高价“淘”到五张抗美援朝烈士证书,这个爱好收藏且原本以赚钱为目的的普通农民开始了贴钱寻找烈士家属的过程。
十年间,李红旗在不懈的努力和有关部门与媒体的帮助下,找到了三位烈士的家人,使自己成为送这些英雄魂归故里与其家庭团聚的使者。
烈士的家人在接到证书之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人五十多年来身处何方、魂归何乡——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当他们手捧烈士证书老泪纵横甚至嚎啕失声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李红旗的确很像上苍派来的使者。
媒体的有关报道当然是高度赞扬这位“送烈士回家的人”的普通农民亦堪称英雄的举动,而除了钦佩赞赏之外,一些问题一直在心中回旋,挥之不去,左突右奔,尤如一股力量将胸膛撞击得生疼。
这些问题就是:烈士证书为什么没有送达烈士家庭即使送交有困难也应该在相应部门存档,但却为什么流入旧货市场谁有权力这样地处理这些宝贵资料,把它们当作废品卖掉这些牺牲于战场的英雄对于国家来说可能只是千千万万英烈中的一员,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却是唯一、是一切,他们难道仅仅是国家获得和巩固政权的工具普通人的历史命运难道就是在历史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应该由政府来完成的工作为什么却由一个普通农民千辛万苦地来承担……媒体除了表扬这类“好人好事”之外,是不是也该问几个为什么?长久以来,也许久到有史以来,民众的历史一直都无足轻重,如同水滴随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翻不起一点涟漪,留不下任何痕迹。
类似于上述“寻亲”的事件还有许许多多,难道我们真是一个健忘的民族?忘记过去,忘记前辈,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对一个族群而言,都是一种灾难,对一种文化来说也将是毁灭性的。
从涂尔干学派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哈布瓦赫那里我们可以获知记忆的社会本质:集体记忆是由社会框构的,存在着一个记忆的社会框架,具体而言,“进行记忆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但是,这些植根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也是利用这个情境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的”;“过去是由社会机制存储和解释的”(哈布瓦赫,68-69,303)。
社会记忆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研究
社会记忆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研究社会记忆是指一个社会集体对于过去事件的认识和记忆,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社会记忆体系。
社会记忆对人们的社会认知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记忆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并深入讨论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社会记忆塑造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社会记忆通过社会传承、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等方式,将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价值观注入人们的认知系统中。
例如,在一些国家的教育课程中,学生被教育去记住国家的历史胜利和英雄人物,这种记忆塑造了人们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而另一些国家可能更加注重负面历史事件,以减少历史的重演。
社会记忆既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未来的警示,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社会记忆也会影响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
社会记忆中的特定事件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于当前社会问题的评判和解决方案的选择。
例如,在一些国家,由于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人们对于同一个社会问题的认知可能截然不同。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社会群体持有不同的意见和行为。
社会记忆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是消极的,导致社会的对立和冲突。
因此,研究社会记忆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问题。
然而,社会记忆并非一成不变的。
社会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并受到个体和社会的塑造。
新的信息和观点的出现,会对社会记忆产生挑战和重构。
这种重构可能涉及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新的社会价值观的兴起等。
例如,在信息时代,人们对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历史事件的多维度解读,使得社会认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框架,而是呈现出更多元和复杂的观点。
这也提醒我们,社会记忆并非绝对真实或客观,我们需要持有开放的态度,接受和尊重不同的记忆和观点。
最后,社会记忆的建构和传播都离不开媒体的参与。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通过它人们接触到的历史事件和相关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形成。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历史与社会记忆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历史与社会记忆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社会历史是指人类社会从原始时期到现代时期,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
社会记忆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哪些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沉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是相互关联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的关系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是一系列事件和进程的记录。
人类社会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等多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逐渐发展,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逐渐变迁,人类的文化和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社会历史不仅只是人类社会综合发展的记录,同时也是人类对未来探索的重要指导。
社会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人类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爆发于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和总结中。
社会历史可以成为人类面对现实和未来所掌握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从社会历史中汲取教益,总结经验,成为改革牵引前进的理论基础。
同时,社会历史也可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标志,表现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多样性。
二、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记忆,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遗产。
社会记忆是人类文化中的积累和沉淀,是文化的传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社会记忆是一个固定、不同于个人记忆的集体性质,是一种被依据和共同承认的历史文化。
社会记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记忆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也是人类自我意识形态和文化识别的重要方式。
它能够使文化传承和历史遗产在人类社会中得到传递和延续。
同时,社会记忆也能够激发人类社会对未来的探索意识,并成为人类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援。
三、社会历史与社会记忆的关系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的关系分析
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的关系分析人类社会的记忆是一种独特而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记录并传承着过去的历史事件,还深深影响着社会的观念、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历史事件与社会集体记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与交织着。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一关系,探讨历史事件如何塑造社会集体记忆,并进一步讨论社会集体记忆对历史事件的再解读与传承。
首先,历史事件是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被记录下来,成为社会的共同记忆。
这些事件可以是一场战争、一次革命,也可以是一个杰出的人物或一个文化符号的诞生。
历史事件在各种载体中被记录下来,例如书籍、图片、纪录片等。
这些记录不仅仅是事实的记录,更是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与诠释。
历史事件通过这样的记忆形式传递给后代,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
然而,社会集体记忆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它更是社会对历史事件的再解读与传承。
社会集体记忆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和重构,形成了群体认同与身份认同。
社会群体在解读历史事件时,除了关注事件本身的事实细节外,还会注重对事件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这种思考和情感体验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紧密相关。
历史事件会被赋予特定的含义与价值,成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比如,一个国家的建国历史对于该国的社会集体记忆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这种记忆在社会中扮演着凝聚和传承国民认同的作用。
社会集体记忆对历史事件的再解读和传承,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社会的观念与价值观会对历史事件产生巨大影响,并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记忆与评价。
举例来说,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的社会中可能会被解读为完全不同的意义。
对于抵抗解放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中国社会会将其认定为反击侵略的正义战争,赋予其英雄史诗般的色彩;而日本社会则将其解读为自己的侵略战争的一部分,带有一定的忏悔与否定之意。
这种对历史事件的再解读和传承,基于社会的观念与价值观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集体记忆。
社会记忆与历史意识形态
社会记忆与历史意识形态社会记忆和历史意识形态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们在塑造个体和集体认同,定义社会结构和影响历史叙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记忆是指一个社会对历史事件和个体经验的共同记忆,它能够帮助社会团体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同时也是构成历史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石。
社会记忆起源于个体的记忆,在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共同的记忆。
这些共同的记忆构成了一个社会团体的历史记忆库,成为该群体共同的参考框架和集体认同的基础。
社会记忆不仅是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历史事件进行诠释的过程。
社会记忆的形成和传承往往和权力、政治利益、文化传统等因素紧密相连,它既是一种正式的历史宣扬,也包含了一些非正式、非官方的历史叙述。
历史意识形态则涉及到对历史事件进行价值评价和故事叙述的过程。
历史意识形态是一种塑造和制造历史的方式,通过特定的叙事方式和语境,它既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记忆,也塑造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历史意识形态可以是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宗教信仰或其他思想体系。
它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讲述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记忆、认同和价值观念。
社会记忆和历史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记忆可以影响历史意识形态的塑造和传播,而历史意识形态又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记忆的叙述来强化自身的影响力。
比如,在一些国家中,特定的历史事件被强调和宣扬,以塑造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形态。
这种塑造历史的方式可能会夸大一些事件的重要性,或者故意忽略其他观点和事实,从而影响社会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记忆。
然而,社会记忆和历史意识形态并不是完全确定、一成不变的。
它们是处在不断演变和重新解释的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和个体经验的解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比如,在一些社会中,随着新的研究和思潮的出现,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可能会发生转变。
这种变化可能会引发社会内外的争议和冲突,因为历史事件和个体经验涉及到人们的情感和利益,对其记忆和解释的改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社会记忆与历史建构
社会记忆与历史建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关于历史的各种故事和回忆,这些故事与回忆构成了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这些历史故事和回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记忆和历史建构的影响。
社会记忆是指集体对过去的记忆和认同,它是群体共同的历史记忆,与个体的个人记忆不同。
社会记忆的形成并不是独立的,它与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紧密相关。
社会记忆的建构有助于塑造国家、民族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同时也对历史的解读和传承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建构是指对历史事件和事实的解读和呈现方式。
历史建构并非客观描写,而是受到当时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通过选择性遗忘、重新解读和强调某些事件或人物,历史建构者能够操控群体对历史的认知。
历史建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记录事实,还包括向后代传递某种思想、意识形态或价值观。
社会记忆和历史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记忆是历史建构的基础和来源,历史建构则通过社会记忆来实现自身的目标。
社会记忆与历史建构的互动作用不断塑造和改变着对过去的认知。
社会记忆和历史建构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社会记忆和历史建构可以使个体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它们能够帮助个体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
同时,社会记忆和历史建构也对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共同的记忆和共识,社会能够形成相对和谐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然而,社会记忆和历史建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同一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记忆和解释,这可能导致历史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其次,历史建构容易受到权力的干预和操控,这可能导致历史的扭曲和偏颇。
最后,社会记忆和历史建构也受到时间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和社会对特定事件的记忆可能发生变化和忘却。
对于社会记忆和历史建构的研究和探讨,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和批判的态度。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个体和群体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并努力寻求多元的历史观点。
同时,政府和媒体也有义务提供客观和全面的历史信息,避免对历史进行片面的解读和歪曲。
社会历史与社会记忆
社会历史与社会记忆社会历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发展的缩影,它记录了一个社会的重要事件、发展脉络和变革过程。
相对于政治史、军事史等专门领域的历史研究,社会历史更加注重普通人的角度,探寻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历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对过去的纪念和民族的记忆。
社会记忆则是基于历史事件和经验的共同遗产,它是人们对历史的感知和认知,指引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社会记忆通过记叙文学、口头传承、文化艺术等形式,把历史传承给后代,成为维系一个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一个社会的历史铭记和社会记忆的形成与传播,有赖于历史教育的重视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历史教育是培养公民国家观念和历史意识的关键环节,它通过学校教育、博物馆展览、历史遗迹保护等形式,传达历史的真实和价值。
通过历史教育,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启示。
社会记忆的形成是多元化的。
除了正式的历史教育,社会中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也是传递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
如文艺作品、电影、纪录片等艺术形式,通过重述历史事件和个人故事,把历史连接到当下,使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社会记忆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可以更广泛地分享历史照片、亲历者口述等信息,使历史不再只是专家独享,而成为大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的传承常常受到种种阻碍。
时间的推移、社会变迁以及个体记忆的模糊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历史的遗忘。
另外,随着虚假信息和历史修饰主义的盛行,历史真相被扭曲和篡改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这就要求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高度重视社会历史和社会记忆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社会历史和传承社会记忆,并不仅仅是历史专家和相关机构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应承担的责任。
每个人都有义务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从个体层面弘扬社会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参观博物馆,读书学习,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和传承社会历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证,记录和诠释社会记忆。
历史与人民的记忆观后感
历史与人民的记忆观后感篇一历史与人民的记忆观后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从小就听大人念叨,可真正能理解其中深意,还是在看完那些关于历史与人民记忆的资料后。
历史,这两个字沉甸甸的,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情感。
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历史就是一堆枯燥的年份和事件,可对我来说,历史是有温度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时代的舞台上跳跃、挣扎、奋斗的过程。
就拿抗日战争来说吧,那是一段充满血泪的历史。
我看到那些黑白照片里,老百姓们流离失所,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我不禁想问,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无尽的伤痛和破坏吗?可能是吧。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是不是也激发了我们民族的团结和坚韧呢?再看看古代的那些帝王将相,他们为了权力争得头破血流。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这固然伟大,可他为了皇位杀兄逼父,这又该怎么评价呢?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让人难以捉摸。
我觉得,历史就像一部永远演不完的大戏,每个人都是演员,只是有的角色重要,有的角色不起眼。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人民的记忆呢?那更是丰富多彩。
爷爷奶奶会给我讲他们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爸爸妈妈会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的种种变化。
这些记忆拼凑在一起,不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发展史吗?历史和人民的记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因为那是我们前行的基石。
也许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只要我们记住历史,从人民的记忆中汲取力量,就一定能走得更稳、更远。
篇二历史与人民的记忆观后感嘿,朋友们!当我沉浸在那些关于历史与人民记忆的篇章中时,真的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就像是个调皮的孩子,一会儿给你个惊喜,一会儿又给你个惊吓。
你看那些古代王朝的兴衰,一会儿繁荣昌盛,歌舞升平,一会儿又战乱纷飞,民不聊生。
这到底是为啥呢?难道真的是命运的捉弄?比如说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叫一个霸气!可他的暴政又让百姓苦不堪言。
这让我不禁想到,权力这东西是不是就像一把双刃剑?能带来荣耀,也能带来灾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曾播出这样一个节目:河北保定农民李红旗十年前从古董市场高价“淘”到五张抗美援朝烈士证书,这个爱好收藏且原本以赚钱为目的的普通农民开始了贴钱寻找烈士家属的过程。
十年间,李红旗在不懈的努力和有关部门与媒体的帮助下,找到了三位烈士的家人,使自己成为送这些英雄魂归故里与其家庭团聚的使者。
烈士的家人在接到证书之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人五十多年来身处何方、魂归何乡——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当他们手捧烈士证书老泪纵横甚至嚎啕失声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李红旗的确很像上苍派来的使者。
媒体的有关报道当然是高度赞扬这位“送烈士回家的人”的普通农民亦堪称英雄的举动,而除了钦佩赞赏之外,一些问题一直在心中回旋,挥之不去,左突右奔,尤如一股力量将胸膛撞击得生疼。
这些问题就是:烈士证书为什么没有送达烈士家庭?即使送交有困难也应该在相应部门存档,但却为什么流入旧货市场?谁有权力这样地处理这些宝贵资料,把它们当作废品卖掉?这些牺牲于战场的英雄对于国家来说可能只是千千万万英烈中的一员,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却是唯一、是一切,他们难道仅仅是国家获得和巩固政权的工具?普通人的历史命运难道就是在历史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应该由政府来完成的工作为什么却由一个普通农民千辛万苦地来承担?……媒体除了表扬这类“好人好事”之外,是不是也该问几个为什么?
长久以来,也许久到有史以来,民众的历史一直都无足轻重,如同水滴随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翻不起一点涟漪,留不下任何痕迹。
类似于上述“寻亲”的事件还有许许多多,难道我们真是一个健忘的民族?忘记过去,忘记前辈,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对一个族群而言,都是一种灾难,对一种文化来说也将是毁灭性的。
从涂尔干学派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哈布瓦赫那里我们可以获知记忆的社会本质:集体记忆是由社会框构的,存在着一个记忆的社会框架,具体而言,“进行记忆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但是,这些植根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也是利用这个情境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的”;“过去是由社会机制存储和解释的”(哈布瓦赫,68-69,303)。
例如,在涂尔干着力讨论的“集体欢腾”如
庆典、仪式、重大活动等之外的日常生活期间的空白正是由集体记忆填充和维持的,就此而言,哈布瓦赫继承并且推进了涂尔干富于洞见的思想。
说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不仅在于作为后人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而且更在于记忆是思想和理性的源泉,是明辨是非、以史为鉴的先决条件。
因为正如哈氏所言,“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使用着他们可以信手拈来的词语,这是集体思想的先决条件。
但是,每一个(被理解的)词语,均伴之以回忆,不存在没有词语对应的回忆”(哈布瓦赫,290)。
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材料,记忆则是思想的源流,如果没有了社会记忆,思想的河流就会趋于干涸;当然更不会有反思、有质疑、有批判,因为没有记忆就不会有基于历史的比较和分析。
而缺少思想、理性和良知的民族又如何能有前途呢?
社会记忆是由权力控制的
哈布瓦赫说:“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哈布瓦赫,71)。
这种种历史的“重新建构”依靠社会记忆,而记忆却是权力和治理的产物,也就是说,决定什么被记住和什么被忘却的是权力。
权力之所以能够控制社会记忆,原因在于哈布瓦赫所论述的:“集体记忆可用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在每一个时代,这个意象都是与社会的主导思想相一致的”(哈布瓦赫,71)。
人们已经熟悉的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近乎天才式的寓言描绘了极权主义所能达到的思想和心理控制的极致,其中最重要的权力技术之一就是对社会记忆的消灭。
人们能够自由地思想需要对过去的记忆和当下的经验材料,而“大洋国”的统治者“老大哥”有意识、有步骤地修改和消灭过去:种种历史记录被有计划地销毁,各类报刊被不断地修改重写,以使人产生执政者永远是正确的印象。
于是“历史就像一张不断刮干净重写的羊皮纸”,以权势者们所希望的样子存在。
对历史记录的篡改和消除使思想者失去了可供比较和判断的标准,因为过去是存在于个人的记忆和历史的记录之中的,通过焚毁和篡改历史的记录,通过抑制和消除个人的记忆,思想与文化的源泉就被切断了,思想之流趋于枯竭,或者只能
沿着统治者指定的渠道流淌。
这就是奥威尔所说的“控制过去就意味着控制现在和未来”,而“谁能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我们的社会也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历史被改写、记忆被消磨的过程,其结果就是不该忘记的忘记了,应该记住的模糊了或者扭曲了。
许多对整个社会极其重要的事件、人物、数字、经历都遭遇遗忘,要么是搁置不论、“不争论”,要么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然而成千上万人们的经历和命运,无论功过成败都是民族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那种深厚、那份沉重,岂是一句“××无悔”那样简单和轻飘?
就社会科学研究而言,面对以往的事件和经历,设置讨论和研究的禁区也是控制记忆的权力技术。
追寻历史的真相,探究过程与逻辑并从中发现社会结构性特点和规律,是社会科学的学术使命与社会担当,如若学术研究不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反而成为制造迷雾、扭曲历史的权力工具,那么社会失忆与社会失语就是必然的结果。
个体记忆的宝贵和意义
哈布瓦赫说:“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
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
但“只是说明个体总是使用社会框架来记忆并不充分,……个体通过把自己置于群体的位置来进行回忆,但也可以确信,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哈布瓦赫,68-71)。
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当然是个人性的,是许多个体或者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如哈布瓦赫所概括的家庭、宗教群体、社会阶级等)的生活故事。
正是由于个人的经历包括苦难往往是社会世界深层的结构性矛盾的产物,或者简单地说如布迪厄所强调的“个人性即社会性,最具个人性的也就是最非个人性的”(布迪厄、华康德,1998,263-265),个体记忆具有了超越个体的意义。
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关系确立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宏观社会历史过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表明必须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视角理解记忆的社会属性。
人们对往事的记忆尤其是下层普通人的记忆常常是被淹没、被遮蔽的,这些记忆内容被视作无足轻重,甚至这些当事人自身也时常认为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因而回忆往事毫无意义。
这类贬损记忆和自我贬低的原因就在于记忆和历史中的权力关系——历史从来就是统治者的历史、精英的历史、正式的历史和文字的历史,而“底层不能发出声音”,而且底层也没有记忆。
其实普通人并非记性差、忘性大,我们在多年的农村口述历史研究中发现,即使是最普通的村民村妇,对所亲历的事情都有着清楚的记忆并可以鲜活地讲述。
需要我们充分意识到的是,记忆被权力控制,记忆也被权力规训。
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着重探讨“群体的记忆如何传播和保持”的问题,他论证的是“有关过去的意象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记忆是“社会结构的惯性”造成的,由此,个体层面的“个人记忆”,“认知记忆”和“习惯行为模式”经由“纪念仪式”、“身体实践”及其中象征的操演而形塑个体记忆(保罗·康纳顿,2000,1-40),而操演之手当然无疑是权力。
正缘于此,未被完全驯服的个体记忆才尤为珍贵和值得重视。
就中国社会而言,贯通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并由此重建社会记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之一。
我们需要将中国社会独特的文明的历史和文明的转型与普通人民的生活经历和常识常理(common sense)建立起联系。
换言之,将文明落实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卑微琐碎的经历和记忆便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可以成为宏大叙事的有机部分。
其根本的理解在于,人作为目的不可以随意泯灭于无形,人的历史不可以轻易忘却,这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
回到开篇时的个案,可以说,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历史!每个人的苦难都有历史的重量!每个人的记忆都弥足珍贵!每个人的历史都不应遗忘!
2009年7月2日
保罗·康纳顿(2000),《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
版社。
布迪厄、华康德(1998),《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莫里斯·哈布瓦赫(2002),《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Spivak , G. C. (1988),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 tation of Culture.(eds.) by Cary Nelson & Lawrence Grossberg. Urban a 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未见到报纸不知道是否全载,这里是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