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区理论及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经络穴位按摩治疗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经络穴位按摩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基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理论。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中的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节气血的平衡,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经络系统与脏腑器官有密切的联系,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促进脏腑的协调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免疫功能:经络系统与免疫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二、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方法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的选择: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摩治疗。
黄帝内经中明确了各个穴位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2. 按摩的手法:按摩的手法有揉、捏、推、拿、按等多种方法。
根据穴位的特点和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按摩。
3. 按摩的频率和时间:按摩的频率和时间根据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轻度疾病每天按摩1-2次,每次10-15分钟;重度疾病每天按摩3-4次,每次20-30分钟。
三、经络穴位按摩治疗的应用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慢性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经络穴位按摩治疗应用:1. 失眠:可以选择“神门”、“心兪”、“太溪”等穴位进行按摩,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经穴在临床中的应用技巧
经穴在临床中的应用技巧主讲: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针灸协会会长常小荣摘要编辑:灵兰小草一、经穴的特点五腧穴的一种,多位于腕关节或踝关节以上的前臂或胫部。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难经·六十八难》:“经主喘咳寒热。
”经的意思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讲:“所行为经。
”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较大的河水迅速流行一样。
经主咳喘寒热,无论是寒性咳嗽还是热性咳嗽,都可以选择经穴治疗。
二、经穴的内容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经穴,其中:手三阴经3个,足三阴经3个;手三阳经3个,足三阳经3个。
具体如下图所示:三、经穴的作用(一)、手三阴经经穴针刺0.5--1寸;可灸。
1.经渠穴,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主治手腕疼痛及咳嗽气喘胸痛。
2、间使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胸闷心痛心悸及胃痛呕吐。
3、灵道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经穴,位在小指的内侧缘,腕横纹上1.5寸。
主治心痛心悸及肘臂疼痛暴喑。
(二)、手三阳经经穴直刺0.5--1寸,可灸。
1、阳溪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凹陷中。
主治:手腕疼痛及头、目、齿痛。
2、支沟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
主治:耳鸣耳聋及便秘暴喑。
3、阳谷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腕背横纹尺侧端,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肿及手腕痛。
(三)、足三阴经经穴直刺0.5--1寸,可灸。
1、商丘穴,为足太阴脾经的经穴,位于踝关节的内踝尖前下方的凹陷处。
主治:足踝关节痛及黄疸奢睡。
2、中封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经穴,在足背侧足内踝前,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主治:足内踝痛及疝气少腹痛。
3、复溜穴,是肾经的经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上2寸跟腱前缘。
主治:腰痛咽干便秘及盗汗。
(四)、足三阳经经穴直刺0.5--1寸,可灸。
中医经络穴位常用穴位及其应用
中医经络穴位常用穴位及其应用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们通过调理人体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达到调整身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经络穴位及其应用。
1. 太冲穴(足厥阴肝经)太冲穴位于足背部第一跖骨结节与第二跖骨结节之间。
按压太冲穴能够调节肝经的气血流通,舒缓肝气郁结所引起的头晕、失眠、情绪不稳等症状。
2. 内关穴(手太阴肺经)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的正中处,是调节肺经功能的重要穴位。
按压内关穴可以缓解咳嗽、喘息、气短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3. 三阴交穴(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膝盖下方约三寸。
按压三阴交穴可以调理脾经,增强脾气血运转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4. 太阳穴(手太阳小肠经)太阳穴位于颧骨下方的凹陷处。
按压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眼睛干涩、颈肩疼痛等症状,还可以提神醒脑,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
5. 丰隆穴(足阳明胃经)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胫骨平分肚尖部位。
按压丰隆穴可以促进胃经的气血运行,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胃部问题。
6. 涌泉穴(足厥阴肾经)涌泉穴位于足底部位,当足底第二、三趾骨关节前凹陷处。
按压涌泉穴可以调理肾经功能,缓解腰酸背痛、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7.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压合谷穴可以缓解肠胃不适、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
8. 神门穴(足厥阴肺经)神门穴位于足跟(后跟骨)最凹陷处。
按压神门穴可以缓解咳嗽、气喘等肺部问题,还可以镇静心神、促进入眠。
总结:以上介绍了中医经络穴位的一些常用穴位及其应用。
然而,穴位的应用需要依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通过合理运用经络穴位,我们可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请有需要的读者注意以上信息,并在寻求医生建议的前提下谨慎使用。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划算的经穴学及针刺仿真训练
划算的经穴学及针刺仿真训练一、引言经穴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和应用经穴的特点和作用,可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仿真训练是经穴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模拟针刺操作,提高临床医生的技能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划算的经穴学及针刺仿真训练的相关内容,包括经穴学的基本知识、针刺仿真训练的意义和方法等。
二、经穴学的基本知识1.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相互联系的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输气血等物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运作。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经脉主要分布在人体表面,络脉则分布在人体内部。
2. 经穴的定义和分类经穴是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点位,也被称为穴位。
根据其作用和位置的不同,经穴可以分为经穴、络穴和奇穴三类。
经穴主要分布在经脉上,络穴分布在络脉上,奇穴则是一些特殊的穴位,具有特殊的疗效。
3. 经穴的作用和应用经穴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等多种作用。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通过刺激经穴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穴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等各种疾病。
三、针刺仿真训练的意义针刺仿真训练是通过模拟针刺操作,提高临床医生的技能水平。
针刺是应用经穴学进行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医生需要掌握准确的针刺技巧才能发挥经穴的疗效。
针刺仿真训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熟悉经穴的位置和特点,提高针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针刺仿真训练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触诊和判断病情的能力。
在针刺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通过触诊经穴来确定针刺的深度和力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针刺仿真训练,临床医生可以提高触诊的准确性,减少操作失误。
四、针刺仿真训练的方法1. 使用针刺模型针刺模型是针刺仿真训练的重要工具,可以模拟人体的经穴和组织结构。
针刺模型通常由人工材料制成,具有与真实人体相似的触感和弹性。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针刺模型进行反复训练,以熟悉经穴的位置和特点,提高针刺的准确性。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用于诊 断。
八会穴
定义
01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
八个腧穴。
分布与特点
02
八会穴位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位置较深。八会穴与各自所会
的脏腑组织关系密切,能反映相关组织的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03
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各自所会的脏腑组织的疾病,如脏病取章
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同时,十二经脉还与脏腑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人
体的健康状态。
02
十二经脉详解
手太阴肺经
01
02
03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主要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鱼际、少商。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可用于治疗本经 、本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
原穴
定义
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 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也可协助诊断。
分布与特点
原穴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位置较 五输穴更深一层。原穴与脏腑原气关 系密切,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
络穴
03 腧穴详解
五输穴
定义
分布与特点
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荥、输、经、合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 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 所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前,为经气所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所注;经穴多 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为经气所行;合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所入。
经穴—脏腑相关
经穴—脏腑相关第二章经穴—脏腑相关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针灸、推拿和某些民间疗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是经络学说对人体表各部位与内脏器官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作用规律的全面揭示和系统总结. 中医学在2000多年前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内脏器官生理或病理性的改变,可在体表有所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相关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
即穴位的病理反应及其实际应用; 二是穴位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理1. 经穴—脏腑相关现象2. 经穴—脏腑相关的经络机制3. 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4. 经穴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枢的汇聚5. 自主神经在经穴—脏腑相关中的作用6. 经穴—脏腑相关的体液途经第一节经穴—脏腑相关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研究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的过程中,广泛地探讨了刺激体表穴位对内脏功能的调整作用和内脏疾病时在体表出现的某些特异性反应,根据所积累的大量事实表明,体表—内脏或经穴—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局部感觉异常, 如痛觉敏感或自觉疼痛, 穴位压痛, 知热感度的变化.2. 穴位局部组织形态学的病理改变, 如组织松弛, 凹陷, 隆起, 坚硬等变化;或表现为结节状.3. 穴位其它生物物理特性的变化, 如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 穴位电学特性的变化等.一、脏腑病理或生理性改变在人体体表的压痛与硬结反应<<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说明古人已经观察到,脏腑有疾可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现病理反应点,许多临床观察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事实。
穴位的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痛觉过敏、皮下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以及局部血管扩张等。
经穴释义汇解
经穴释义汇解摘要:一、引言二、经穴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经穴2.经穴的分类三、经穴的分布与作用1.经穴的分布规律2.经穴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四、经穴的定位与主治1.经穴的定位方法2.经穴的主治疾病五、经穴的保健与按摩1.经穴的保健方法2.经穴按摩的注意事项六、结语正文:【引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经络穴位疗法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经穴的基本概念、分布与作用、定位与主治以及保健与按摩进行详细的阐述。
【经穴的基本概念】经穴,又称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运行气血、沟通内外、抗御病邪的作用。
经穴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经穴的分类】经穴分为十四经穴和奇经八脉穴。
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共计361 个;奇经八脉穴是指分布于奇经八脉上的穴位,共计8 个。
【经穴的分布与作用】经穴的分布规律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和结构密切相关。
经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脏腑功能:经穴通过调节脏腑气血的运行,使脏腑功能保持平衡。
2.运行气血:经穴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经穴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沟通内外:经穴是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窗口,通过经穴可以调整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4.抗御病邪:经穴具有抗御病邪的功能,通过对经穴的刺激,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抵抗疾病的侵袭。
【经穴的定位与主治】经穴的定位方法主要有骨度法、同身寸法和简易取穴法。
经穴的主治疾病与其所归属的经络、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手太阴肺经的经穴可以治疗肺系疾病,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可以治疗大肠疾病等。
【经穴的保健与按摩】经穴保健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可以缓解疲劳、预防疾病。
但在进行经穴按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当的按摩工具:如按摩球、按摩棒等。
2.掌握正确的按摩手法:如揉法、按法、掐法等。
中医经络穴位的功效与应用
中医经络穴位的功效与应用一、引言中医经络穴位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经络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保持气血的畅通,从而维持人体的健康。
经络上的穴位则是经络中的重要结构,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穴位的功效与应用。
二、经络穴位的功效1. 调节气血运行:根据中医经络学的理论,经络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
比如,刺激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位可以缓解肺气不畅引起的咳嗽、气促等症状;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穴位可以调节膀胱功能,缓解尿频、尿急等问题。
2. 消除疼痛:中医经络穴位也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症状。
根据病情,选择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缓解头痛、肩颈痛、腰痛等不适。
比如,胃经的“曲骨”穴位可以缓解胃部不适引起的腹痛,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穴位可以缓解头痛。
3. 调节内脏功能:经络穴位还可以通过刺激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比如,按摩足三阴肝经的“太冲”穴位可以调节肝脏功能,缓解情绪不稳、失眠等问题;按摩足三阳胆经的“液门”穴位可以调节胆囊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
三、中医经络穴位的应用1. 针灸疗法:针灸是经络穴位应用的主要方法,通过在穴位上用针刺激,调节经络和脏腑功能。
针灸能够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缓解疾病症状。
不同的病症需要刺激不同的穴位,需要经过专业的针灸师的准确定位和操作。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经络穴位应用的另一种方法,通过按摩穴位,调节经络和身体的功能。
推拿按摩可以直接刺激穴位,也可以通过按摩经络沿线的穴位达到调理的效果。
推拿按摩可以由专业的按摩师进行操作,也可以进行自我按摩。
3. 草药敷贴:某些草药具有温通经络的作用,可以通过敷贴在经络穴位上,起到调节经络的效果。
比如,贴敷艾叶或附子粉在脚心的“足三里”穴位上,可以温补脾胃,增强消化功能;贴敷生姜或当归在腰部的“命门”穴位上,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经穴释义汇解
经穴释义汇解(实用版)目录1.经穴释义的概念和意义2.经穴释义的发展历程3.经穴释义的主要内容4.经穴释义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5.经穴释义的未来发展前景正文经穴释义汇解是对人体经络、腧穴的含义、功能及相互关系进行解释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对人体穴位的认识、理解,以及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穴释义汇解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经穴释义的概念和意义。
经穴释义是对人体经络、腧穴的含义、功能及相互关系进行解释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对人体穴位的认识、理解,以及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中的应用。
经穴释义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促进中医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经穴释义的发展历程。
早在《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经典中,就已经有关于经穴的记载。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经穴释义也不断地完善和丰富。
到了明清时期,经穴释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穴释义的研究也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再来看看经穴释义的主要内容。
经穴释义主要包括对经络、腧穴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腧穴是经络上的关键节点,对腧穴进行刺激可以调整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穴释义还包括对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那么,经穴释义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如何呢?经穴释义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中。
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经穴释义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最后,我们来展望一下经穴释义的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穴释义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
在未来,经穴释义有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疗效。
同时,经穴释义也将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总之,经穴释义汇解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它不仅对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价值,还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中医经络穴位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人体内部有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上分布着众多的穴位,这些穴位具有独特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
一、经络系统的概述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有12条主要经络和8个特殊经络,主要经络分布在全身,贯穿于皮肤、肌肉、筋脉、骨髓等组织之中。
每条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连,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经络中的气血流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任何经络的阻塞或者功能紊乱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经络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状系统,相互关联、相互调节,构成了人体内部的协调运行网络。
二、穴位的分类和功能中医经络穴位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按照所在经络分为经穴和络穴,按照功能分为主穴和配穴等。
各类穴位在中医理论中都有具体的命名和特定的功效。
经穴是指位于主要经络上的穴位,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经穴具有调整相应脏器功能的作用。
比如,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主穴,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部不适症状,具有调节消化功能的效果。
络穴是指位于络脉上的穴位,络脉是与主要经络相互连接的脉络系统,络穴的功能主要是散邪通络,调理气血。
比如,手太阴肺经的天府穴可以通过刺激来缓解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
主穴是指经络上最重要的穴位,常用于临床治疗中。
配穴则是指与主穴相配合使用,增强治疗效果的穴位,常用于辅助治疗。
穴位的选择和运用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三、穴位的刺激方法刺激穴位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常用的刺激方法有按压、揉捏、拔罐、灸疗、针灸等。
刺激穴位可以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和脏腑的功能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压是指用手指或特定的工具对穴位进行适当的按压,常用于调理身体的一般状况,如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等。
揉捏则是在按压的基础上加上转动和揉捏的动作,可用于缓解肌肉酸痛和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经络穴位的应用
按诊
通过按压患者的身体部位,了解 是否有疼痛、肿块等异常表现。
触诊皮肤
触摸患者的皮肤,了解温度、湿 度、弹性等变化,判断气血运行
状况。
03
治疗方法与技术应用
针灸治疗原理及操作规范
针灸治疗原理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 调整经络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 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操作规范
针灸操作需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规范,选择合适的针具和穴位, 掌握正确的进针、行针和出针手 法,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
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 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目的。常见手法包括按、摩、推 、拿、揉、捏等。
适应症与禁忌症
推拿按摩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损伤等。 但需注意,对于某些疾病如肿瘤、结核等,以及孕妇、月经 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谨慎选择或避免使用推拿按摩治疗。
带下病
带脉穴、白环俞、阴陵泉等,通过刺 激这些穴位可以健脾祛湿,改善带下 症状。
乳腺疾病
乳根穴、膻中穴、期门穴等,按摩或 针灸这些穴位能够疏通乳腺经络,缓 解乳腺疾病症状。
05
养生保健与自我调理建议
季节性养生原则
春季养生
注重养肝护肝,顺应春 季阳气生发的特点,保 持心情愉悦,适当进行
户外活动。
夏季养生
遇到不良情绪时,要学会通过倾诉、冥想、 深呼吸等方式进行释放和调整。
知足常乐
珍惜当下拥有的幸福和快乐,不要过分追求 物质享受。
心态平和
保持心态平和稳定,避免大喜大悲等极端情 绪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06
中医经络穴位的作用与应用
中医经络穴位的作用与应用中医经络穴位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与穴位是中医调理、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概念。
经络既是脏腑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
中医经络穴位则是经络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点位,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医经络穴位的作用和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作用中医经络穴位通过刺激和调节穴位的功能,能够影响整个经络系统,对人体的脏腑、组织和器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医经络穴位的主要作用:1. 调理气血:经络穴位通过刺激和调节,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调理气血的失调,从而恢复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2. 疏通经络:中医经络穴位能够疏通经络,消除经络的阻塞,保持经络的通畅,使得气血运行顺畅。
3. 促进新陈代谢: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加快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助于身体的排毒和养生。
4. 调整脏腑功能:中医经络穴位在调理气血的同时,也能够影响脏腑的功能,调整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缓解疼痛: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缓解疼痛,对于各种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如头痛、颈肩痛等。
二、经络穴位的应用中医经络穴位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保健养生的方法。
以下是中医经络穴位的主要应用:1. 针灸疗法:中医经络穴位是针灸疗法的主要刺激点,通过针刺经络穴位,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 推拿按摩:经络穴位对推拿按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按揉经络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缓解疼痛等。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经络穴位上施灸,可以温通经络,调理脏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4. 穴位按压:经络穴位的按压也是一种常见的保健方法,通过按压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舒缓疲劳,增强免疫力。
5. 穴位贴敷:中医药膏药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在经络穴位上,可以渗透经络,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人体经络穴位与功用(全)
治牙疼、口眼歪斜,面部神经麻痹
治牙疼时与合谷穴一起
头维
额头角一横指(1,5厘米处)
头疼、头胀、眉棱骨疼、太阳穴疼
人迎
喉结旁开两横指(1.5寸),喉结旁边一摸有动脉在跳
缓解压力、降压、祛斑、去黑眼圈
缓解心理压力最好穴位,治高血压要穴,美容要穴
不要按揉,要抚摸、捋顺它既可
肘窝往上5寸处
祛湿化痰
祛湿化痰要穴
臑会
专治肩膀痛
肩缪
肩关节后方,胳膊外展时肩部后面出现的小窝
肩周炎
天牖
紧挨耳后斜下方1寸处
治耳聋、耳鸣,肩颈痛等
治耳聋、耳鸣要穴
翳风
耳后凸起的高骨向下摸,到耳垂后面,下颌骨后面的凹陷处
一切风疾,耳聋、耳痛、牙痛、头晕、偏头疼等
瘈脉
翳风穴上边
负责头部供血、预防脑血管疾病
大都穴
隐白穴往上,大脚趾根的位置即是
缺钙引起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腰腿疼及颈椎病、糖尿病、消化能力弱等
对老年人来讲是补钙要穴
太白
脚的内侧面,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处
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晕、糖尿病等
脾经的原穴
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此穴
公孙
太白穴往上1寸
消化不良、妇科病、胃泛酸
功能强大,运血、铜器、活血、解瘀
四通八达之通经活络之要穴
按揉
渊腋
模到腋窝,向下四横之际3寸处即是
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疼、腋窝出汗
中指或食指点
辄筋
养筋护肝,行气化淤
四个手指肚捋渊腋到辄筋
日月
心窝下边,乳房旁开4寸即是,乳头内侧
胆结石、胆囊炎
g五输穴中经穴之临床应用
《内 经 》中 关 于 经 穴 应 用 的 论 述 可 见 于 《灵 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在论述季节时间与所刺五输 穴的相应关系中记载: “冬刺井; 春刺荥; 夏刺输; 长 夏刺经; 秋刺合。”即长夏季节之病可取“经穴”。《灵 枢·咳论篇》云: “浮肿者, 治其经。”说明经穴可用于 治 疗 浮 肿 。 《针 灸 甲 乙 经 》 在 提 出 五 色 配 五 输 时 有 “溺青赤白黄黑 , 青取井 , 赤 取 荥 , 黄 取 输 , 白 取 经 , 黑取合”之说, 即小便色白者可用经穴治疗。《难经· 六十八难》指出: “经主喘咳寒热”。这些论述揭示了 经穴的主治规律, 成为后世医家应用经穴的指南。 2 分布及主治特点、
综上所述, 经穴的作用不仅是 “主喘咳寒热”和 “治 肿 ”, 而 且 其 对 脑 源 性 疾 病 、头 面 病 和 疼 痛 的 疗 效亦不容忽视。同时经穴内通外达, 既可祛外经病, 又可治脏腑病。将经穴纷杂的主治病症进一步规律 化, 目的在于让其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使五输 穴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在五输穴中, 井穴多分布于四肢末梢, 荥穴、输 穴分别分布于 掌 ( 跖 ) 指 关 节 前 、后 , 合 穴 分 布 于 肘 膝关节周围, 只有经穴分布规律不似其他五输穴那 样强, 它们或位于腕踝关节处, 或位于臂胫部。六阳 经中除手足少阳经的经穴分布于臂胫部外, 其他四 阳经均在腕踝关节处; 而六阴经只有足少阴和手厥 阴之经穴位于臂胫部, 其他四阴经之经穴均未远离 腕踝关节。分布的不规律也揭示了其主治作用的多 样性。经穴流注特点为“所行为经”, 显示气血经过 经穴时已初现洪大之势, 相应也就具有较强调整经 脉气血的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 “荥输治 外经, 合治内府。”经穴前承荥输, 后通合穴, 是连接 输合之桥梁, 因而既能疏外经又可调内府, 内外病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中医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和激活经络穴位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展开论述。
一、经络的概念和分类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指体表与脏腑之间的通道,主要包括十四经、任脉、督脉等,负责在体表运行调节气血;络脉是指经脉之外分布的一系列血管网,主要包括络脉、互通络等,起到连接、调节气血的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概念和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也称为穴位或压痛点。
穴位的刺激可调整和促进气血运行,具有调治疾病、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作用,穴位可分为以下几类:1. 经文穴位:位于经络线路上,负责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如足三里、合谷等。
2. 经别穴位:位于经络交会、分出的部分,调节经络气血分布,如阳陵泉、太冲等。
3. 经筋穴位:位于经络筋脉上,调理筋脉、活络通血,如大椎、肩井等。
4. 经外穴位:不在经络线路上,但与经络有密切联系的穴位,如天突、人迎等。
三、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中医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解剖定位法、比骨定位法、分寸定位法等。
1. 解剖定位法: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通过骨骼和肌肉等参考点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准确度较高,但需要有较深入的解剖知识。
2. 比骨定位法:根据骨骼关节的位置,通过与骨骼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
3. 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部位的比例关系,将身体或肢体的长度分成寸,通过寸的比例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较为灵活,但需要有一定的经验。
四、常用经络穴位的功效及应用中医经络穴位有很多,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例子:1. 合谷: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骨之间的凹陷处,具有平治头痛、缓解咳嗽等功效。
2. 风池:位于肩颈枢椎附近的凹陷处,具有舒颈肩、缓解头痛等功效。
3. 太渊:位于足底部,整个足心凹陷处,具有调理气血、缓解疲劳等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穴区理论及应用
【摘要】“经穴区”应用理论,包含“经脉区”和“腧穴区”两方面内容,是五绝指针疗法在应用经络穴位治疗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延伸的应用技术学说,是对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全面应用经验的总结,主要涉及到了对络脉、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的认识、探讨与应用等问题。
【关键词】经穴区;经脉区;腧穴区;五绝指针疗法;穴位区;络脉;浮络;孙络;孙孙络
“经穴区”应用理论,是五绝指针疗法在应用经络穴位治疗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延伸的应用技术学说,这种学说的理论形成,仍然没有离开中医经络学说的本质,完全是对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全面应用而已;这个“经穴区”理论,又分为经脉区和腧穴区两方面内容,而这两方面的知识内容,都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实质内涵,也就是经络学中的络脉、浮络、孙络、孙孙络等理论。
1经脉区
1.1经脉区部位和区域大小的确定
经脉区是指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某一条经脉为核心,向外、向两侧延伸扩展的部位;向外延伸扩展的纵深部位,一般来说在人体某两条相邻经脉的中间位置;如:任脉区,以任脉循行路线为核心,向两侧延伸到任脉循行路线与肾经循行路线相隔的中间位置;从任脉左侧与肾经相隔的中间位置到从任脉右侧与肾经相隔的中间位置,就是任脉的整个区域,所以,我们称这个区域为任脉区。
每一条经脉区范围的大小,是根据某条经脉的循行路线与两侧相邻的另一条经脉循行路线所相隔的距离确定的,如果两条经脉循行路线相隔的距离较远,那么,同是从两条经脉相隔的中间位置为区域边缘,这个经脉区的范围就较大,反之,如果两条经脉循行路线相隔的距离较近,那么,这个经脉区的范围就较小。
1.2确定经脉区应用理论的依据
经脉区应用理论的形成,不外乎中医经络学中早就叙述的浮络、孙络、孙孙络问题;也是多年来很少有人应用和探讨的问题。
甚至有人久久的应用而不知所以然。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络脉论》说道:“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
……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
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细小。
”
《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
”或指较小的络脉。
意为:络脉也称横络。
《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意指经脉的位置较深,而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分支则称为络脉。
浮络
浮络是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
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根据以上几段文献论述,从经脉的形成以后,人们只知如何应用主要经脉诊疗疾病,却忽视了对浮络、孙络、孙孙络的认识和应用;人们力求简单化,甚至只注重应用某些大穴来治病,忽视了众多“小穴”小小穴的作用。
当然,在运用经脉时,也只是注重了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主经脉路线,而那些遍布全身、数以万计的孙络、孙孙络呢,为什么没有人应用,甚至很少有人提起呢?实际上,梅花针的治病法,就是运用了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梅花针是祖国针灸医学遗产的一部分,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梅花针为丛针浅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诸多种皮肤针,如:七星针(7枚)、和丛针(针数不限)。
滚刺筒和刷帚针等,使用时,都是以腕力弹扣刺激皮毛部位。
治疗时,手持细柄,用针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扣打。
比如,梅花针的叩击技巧是:叩刺时要灵巧地运用手腕部弹力,使针尖叩击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迅速弹起,仅在表皮上一击而起,急刺速离,要有弹性,弹跳着连续有节律地叩刺,要做到平稳,准确和灵活,叩刺速度要均匀,要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
如持针不牢,提针慢或针尖带钩,都容易产生拖刺,容易划破皮肤,形成“一”字形的伤痕,并使患者产生刺痛和畏针。
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
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
由于古代前贤就没人把皮刺的理论说清楚,所以,在应用梅花针治病时,也错误地认为是在应用某个部位的某个可见的穴位在进行有效的治疗,实际上,这都是在应用着皮肤浅表部位那些密集的浮络或浮络上的微小穴位。
当然,也许会有人对针刺浮络的说法持反对意见,会认为浮刺、皮刺的方法是在刺破血脉,而不是在针刺浮络,孙络、孙孙络,因为这些人认为浮络、孙孙络不属于经络之内,而分类到毛细血管中去了,实际上,毛细血管就是毛细血管,浮络、孙络就是细小的经络的分支、再分支,那些及其微细的孙孙络,甚至分布到了那些毛细血管上,所以,当用细小的毛针刺激孙孙络时,也会刺破毛细血管而造成出血。
所以,浮络、孙络、孙孙络,属于经络体系,遍布全身,无处不在,具体的数量应该是
多少呢?就像人体体表肌肤上可见的细小纹路一样,无以数计;这些浮络、孙络、孙孙络,从每条经脉中支络出来,又围绕在该条经脉的周围,起着辅助经脉联络脏腑、肢节、血管、神经等作用;打个比喻,如果说把每一条街道设定为是经脉的话,连接街道的胡同就是络脉;那些连接胡同的院子可以设定为是孙络,而那些通往厕所、柴房、车库、饭房、猪圈、鸡舍、正房、配房等就是孙孙络;如果把正房设定为是孙孙络,那么,通往老人卧室、夫妻卧室、儿女卧室、客厅、洗手间、书房、阳台等位置的通道就是小孙孙络了;如果把客厅设定为小孙孙络,通往屋角花篮位置、饮水机、单人沙发、双人沙发、电视柜等位置的通道就成为了小小孙孙络了。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无数的小小孙孙络的存在,正是由于无数的小孙孙络的存在以及孙络、络脉的存在,作为以街道设定的经脉才有了蓬勃的生机;正是有了像经脉一样组成的街道,才使得由诸多条街道组成的村庄一片繁荣,到这里,也可以把一个村庄比喻成一个人体。
根据以上比喻对孙孙络的所属进行定性,就证明了经络在人体内外的无处不在,那么,古代前贤所说的血脉,当然也就不是毛细血管,而是附着于毛细血管之上的细小孙孙络脉。
根据以上比喻,每条街道都有各自的胡同、院子内的、屋子内的、书房、客厅、洗手间的通道与之相连接和环抱、围绕;根据中医学人与自然相合相通理论来比拟,诸多的孙络、孙孙络附着、围绕在经脉周围的理论也就成立了。
1.3经脉区的应用
五绝指针疗法调理经脉进行治病的技术,实际上就是应用了经脉区理论,所谓的调理经脉,实际上是将指法运用到了由浮络、孙络、孙孙络,围绕经脉循行路线组成的经脉区,而不只是将指法运行在经脉循行路线上。
五绝指针疗法以轻盈、快速的指法对皮毛进行点打,正是应用了浮络、孙络、孙孙络理论,使浮络、孙络、孙孙络的治病作用与经脉、络脉的治病作用,通过指法的物理运动融为一体,共同产生治病效应。
在中医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拍打、足疗等疗法技术应用中,从古至今,都出现了一个错误观点,那就是,人人都说推拿某个穴位或某条经络、或某个部位治疗某某病,那么,当医者运用平掌推擦某部位的某条经脉时,方圆十几公分的手掌按压在了后背或其它部位上往下或往上推动时,到底是不是只推在了经脉路线上了呢?不是,绝对不是;比如:当用推拿按摩的手法推擦任脉路线时,一张大手把任脉两侧的肾经都一起压在了手掌下,这能说是推拿任脉吗?还有刮痧也是如此,不能说是在某条经脉上刮痧,而是在某一条或几条经脉区进行了刮痧,这样才合乎真正的经络理论内涵。
再有,现在有的拔罐的罐具,大的已经是一口煮饭用的锅,但嘴上还叫嚷着是对准某个穴位进行拔罐就能治愈什么病,这不是很可笑吗?一口大锅拔在了整个后背上,到底扣住了多少个穴位呢?就算是真的有效了,到底是不是你说的那个穴位在起作用呢?不要说是大锅式的罐具,就是最小的罐具,也不是只扣在了总共有一厘米大小的穴位波及区内了,而应该说是某个“穴位区”或某某“腧穴区”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