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 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第十六课猫的笔记

七年级语文第十六课猫的笔记

七年级语文第十六课猫的笔记
《猫》是七年级语文第十六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郑振铎。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笔记:
1. 猫的外貌和习性:课文中详细描述了猫的外貌特征和习性,如“毛色花白、身子胖、毛茸茸的圆脸上镶嵌着一双蓝宝石般的眼睛”,以及“白天常常蜷伏在阳台上,懒洋洋的晒太阳,晚上却精神抖擞,捉老鼠”。

2. 作者与猫的情感:作者在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与猫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特别是第三次养猫,作者对这只流浪猫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尽管它最终还是离去了,但作者对它的情感却更加深厚。

3. 生命的无常和珍贵:通过对三次养猫经历的描述,作者表达了生命无常和珍贵的主题。

每只猫的离世都让作者深感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但也更加珍视生命,呼吁人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4. 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课文采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叙述,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

同时,通过对比三次养猫的经历,突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5. 思考与启示: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思考自己与动物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

同时,也可以借鉴作者对生命和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总之,《猫》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感悟的文章,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16猫-郑振铎(解析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16猫-郑振铎(解析版)

专题16猫-郑振铎知识讲解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常用的笔名,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2.字词拼音解闷(mèn mēn)开辟(bì pì)屏(bǐng píng)息凝视的确(de dí dì) 折磨(zhé shé zé) 玩耍(suǎ shuǎ yào)暖和(hé huo) 枝折(zhé shé)花落用身子蹭(cēng cèng)答案:mèn pì bǐng dí zhé shuǎ huo shé cèng3.多音字闷mēn ①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闷气。

闷热。

②密闭,使不透气:茶刚沏上,闷会儿再喝。

③不吭声,不声张:他只是闷头苦干。

闷mèn 心烦,不舒畅:解闷。

愁闷。

沉闷。

郁闷。

闷闷不乐。

屏 bǐng①抑止(呼吸):屏息。

屏着气。

②除去;排除:屏除。

屏弃。

屏píng ①遮挡,遮挡物:屏风。

屏障。

屏蔽。

围屏。

外屏。

内屏。

②字画的条幅:字屏。

画屏。

折zhē(折腾)zhé(折纸)折shé(折本枝折花落)4.课文梳理第一部分(1~3):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总起,采用对比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形象地写了毛的古怪性格。

)第二部分(4):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通过对刚满月的小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诅.咒(jǔ)相称.(chèn)冤枉提心吊胆B.凝.望(níng)怂恿.(yǒng)懒惰怅然若失C.蜷.缩(quán)惩.罚(chěng)污涩脉脉温情D.虐.待(nüè)叮嘱.(zhǔ)辨诉畏罪潜逃【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16猫-郑振铎(原卷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16猫-郑振铎(原卷版)

专题16猫-郑振铎知识梳理一、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

1920年11月,他和茅盾、叶圣陶、耿济之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文学革命活动。

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二、背景资料《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三、重点字词污涩(sè)相称(chèn)红绫(líng)怂(sǒng)恿(yǒng)一缕(lǚ)怅(chàng)然蜷(quán)伏惩(chéng )戒妄(wàng )下断语①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②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

③提心吊胆:形容非常害怕,不敢去做某一件事,就好像手里提着自己的心,自己的胆悬在半空中一样。

四、精读课文“芙蓉鸟事件”,解读课文内容案发现场情况: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犯罪嫌疑人:丑猫发前的表现: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案发后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

部编版2019年秋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6课《猫》知识点

部编版2019年秋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6课《猫》知识点

七上第五单元16.《猫》知识点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课后练习三)1.横向比较三只猫的差别论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

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特地从舅舅家要来的,相比之下,第三只猫来得更随意、甚至有些无奈。

论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

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相比之下,第三只猫从外貌就不讨人喜欢。

论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

所以第三只猫并没有如前两只猫给家人带来许多欢乐。

论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不大喜欢,不大注意它,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则是全家的宠物。

2.原因探究:“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的原因,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

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文章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文章中心)归纳概括文章中心常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①阅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②抓住生动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用一定的句式,完整地表达课文的中心。

基本格式:文章通过记叙(具体事件),反映(表达、赞扬、揭示、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主题(人生哲理)。

9.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课后练习二)【1】“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

第16课《猫》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⑭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第16课《猫》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16课《猫》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情节梳理
默读课文,找出三只猫来历、外形、性情、在 家中的地位和我的情感变化几个方面的内容,以 摘录或概括的方法完成以下表格。
来历
第一只猫 1-2段
第二只猫 3-14段
第三只猫 15-34段
外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我的 情感
来历
外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我的 情感
第一只猫 1-2段
从隔壁 要来的
《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
郑尔康(1938-2012)
探究主题
1.作者除了写重点写“我”和第三只猫的关系,还写到了哪些关系?
众人与猫的关系, 妻子与张妈的关系, 猫与猫的关系
探究主题
众人与猫的关系
例句:①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 ②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读好关键词,“仍”“也不”读重音,强调猫个性上的缺点,表现“我” 对猫的嫌弃。
精研细析
可恨的罪犯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宜读得快而急促;感叹号,要读 出强烈的语气。这样更 能凸显“我”怒不可遏,表现出“我”主观臆断的盲目。
被冤屈的动 物
——照片来自网络
写作背景
我家的猫,也有遇到灾难的时候。一次,一只可爱 的小猫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在邻家屋顶上发现了它 的尸体,显然是被人打死后,抛上屋顶的,身上带着 多处伤口。姑妈们为此哭了好几天。后来还在花园里 为这小猫修了一个小坟,立了个小木片作为“墓碑”, 上书“小黄之墓”。又有一次,邻居的一位先生喝醉 了酒,而我家的一只小花猫却不知趣地去和他亲昵, “咪咪”地缠着他,他正心烦,一怒之下,拎起它便 从三楼窗口扔了下去。虽然没摔死,但跌断了一条腿, 从此成了一只跛脚猫。 ……自从上述那两件“猫的事 件”发生不久以后,父亲便写了他的《家庭的故事》 的第一篇《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课《猫》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课《猫》教案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尝试引入更具趣味性和现实意义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让我看到学生们在写作方面的进步,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的作文存在语言表达不清晰、逻辑结构混乱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更多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如句子扩展、段落构建等,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本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猫》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猫的特点,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培养对动物及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2)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理解作者通过对猫的观察和描述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动物的尊重。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创造性写作。
举例解释:
-文章中记叙了猫在不同时间段的举止,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时间轴或图表等方式辅助讲解。
-作者对猫的情感并非直接表达,而是蕴含在对猫的行为和反应的细致描写中,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去体会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品味课文语言美的同时,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及其用法,如“俯、仰、懒惰、惩戒”等,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猫》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猫》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猫》知识点家长或小组长签字:1.______ 2.______ 3.______❶生难字。

污涩.(sè) 红绫.(línɡ) 诅.咒(zǔ) 怅.然(chànɡ) 蜷.伏(quán) 惩.戒(chénɡ) 怂.恿(sǒnɡ) 咕噜..(gū lu) 廊.前(láng) ❷多音字、形近字。

解⎩⎪⎨⎪⎧(jiě)解放(jiè)押解 闷⎩⎪⎨⎪⎧(mēn)闷热(mèn)愁闷⎩⎪⎨⎪⎧戒(jiè)戒严诫(jiè)告诫 ⎩⎪⎨⎪⎧笼(lónɡ)鸟笼茏(lónɡ)葱茏❸词语积累。

①涩:文中是不光滑的意思。

②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③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④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⑤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⑥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⑦断语:断定的话,结论。

❹作家作品。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❺难点解析。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

猫死责任在“我”,所以“我”更难过得多。

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整理

《猫》练习题一、文学常识(1)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文章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

(2)本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方式,有何好处?答: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用“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的事情,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呢?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删去吗?答:不能删去,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后文详写第三只猫做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详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4)文章中的伏笔答: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反复渲染第二只猫的活泼,爱在街上乱跑,预示它将会丢失;第三只猫经常凝望鸟笼,预示鸟被咬死,猫会受到冤打。

三、阅读1-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总领全文。

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总是“丢失或死亡”,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3)第一只猫是怎样的一只猫?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的?答:活泼、有趣、可爱。

从毛色、性情、动作等方面。

如“花白的毛”写毛色,“很活泼”写性情,“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结合毛色比喻形态,“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及扑抢“红带”或“绳子”都是写动作。

(4)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答: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知识点16 猫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本知识点16 猫

1 第五单元16 猫重点字词生难字铎.(duó)忧郁.(yù) 蜷.(quán)伏惩.(chéng)戒 污涩.(sè)红绫.(líng) 诅.(zǔ)骂怅.(chàng)然 冤.(yuān)枉biàn(辩)诉 虐.(nüè)待屋脊.(jǐ) 怂恿..(sǒngyǒng)妄.(wàng)下断语 多音字挣⎩⎪⎨⎪⎧zhēng (挣扎)zhèng (挣钱)似⎩⎪⎨⎪⎧shì(似的)sì(似乎) 形近字⎩⎪⎨⎪⎧诅(zǔ)诅咒沮(jǔ)沮丧⎩⎪⎨⎪⎧蜷(quán )蜷伏倦(juàn )倦怠 ⎩⎪⎨⎪⎧绫(líng )红绫凌(líng )壮志凌云陵(líng )陵园⎩⎪⎨⎪⎧详(xiáng )安详祥(xiáng )吉祥徉(yáng )徜徉重点词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忧郁:忧伤愁闷。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若有若无:好像有,又好像没有。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综合素养素材积淀:动物杂谈(一)诗词中的动物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二)名家笔下可爱的小动物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精品课件(共7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精品课件(共74张PPT)
❶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作者围绕养猫叙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按时间顺序 排列,组成一串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 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 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 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以“自此,我家 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严谨。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 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 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精读细研
第三只小猫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 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 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 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 于怜悯和无奈。
精读细研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 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 怎样的?
2.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整体感知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 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1)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是略写,第三 次是详写。 (2)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 三只猫的。
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精读细研
①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猫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猫 复习要点

16 猫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污涩(sè):肮脏不光滑。

红绫(líng):红色的绫布。

怂(sǒng)恿:鼓动别人去做。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蜷(quán)伏:弯曲身体卧着。

悲楚:指内心十分痛苦。

惩(chéng)戒:通过惩罚进行警戒。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胡乱地说出断定的话。

二、文学常识
《猫》这篇文章出自郑振铎的《家庭的故事》,是一篇以猫为话题的短篇小说。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我”家养的三只猫的故事的讲述,表现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歉疚,对人性的探索,对自我的反思。

四、知识点
1、描写生动
找出你认为描写生动的句子。

2、伏笔与呼应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
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呼应:第一句,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结尾最后一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情节曲折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16猫-郑振铎(原卷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16猫-郑振铎(原卷版)

专题16猫-郑振铎知识归纳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基础知识读准字音。

污涩(sè)怂恿(sǒng yŏng)蜷伏(quán)惩戒(chéng jiè)怅然(chàng)诅骂(zǔ)妄下断语(wàng)三、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问题探究1.三只猫的结局如何?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明确:第一只猫:病死。

第二只猫:丢失。

第三只猫:打跑而死。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2.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明确:(1)句子: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分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小猫的形态。

“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出猫的活泼可爱。

(2)句子: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分析:“一二个小时”表明时间之长,即使如此,“我”也是“微笑着”度过的。

本句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3)句子: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分析:乱跑,爬树,捉蝴蝶等行为,直接写出了第二只小猫的活泼。

3.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6猫【考点精讲版】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6猫【考点精讲版】

[中考真题] (德阳中考)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 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考点 分析关键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思路] 掌握关键语句在文章不同位置的作用: ① 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
感情基调;吸引读者等。 ② 在中间:承上启下;做铺垫,埋伏笔等。 ③ 在结尾:首尾呼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等。
[参考答案] 开头句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作用:总领全文,概括了所养的猫的共同命运。 中间句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作用:承上启下,为下文蓄势。 结尾句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作用: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开拓了文意。
返回
默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我”和家人对三只猫的 态度的语句,并简要分析“我”和家人对待前两只猫 和第三只猫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
三只猫的亡失, 知识分子的自省
16 猫
“猫”是本文的写作对象,也是本 文的行文线索。标题简洁、醒目。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识记“懒惰、怂恿、怅然、惩戒”等重点词语。 2. 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概括并比
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点) 3. 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 结构。(难点) 4.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 生哲理。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 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 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17课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17课知识点梳理

第16课《猫》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⑭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笔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总结:《猫》1.【预习与目标】: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注意梳理文章的思路,特别是“我”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

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这个特点。

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的经历及感情(感受)。

(重点)分析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点、难点)感受爱心所带来的和谐境界,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点)2.【基础词汇】:成语拼音解释千丝万缕:qiān sīwàn lǚ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复杂,难以割断。

倚老卖老:yǐlǎo mài lǎo仗着自己年纪大而任意放纵,卖弄老资格。

妄自菲薄:wàng zìfěi bó形容自卑心理。

步履安详:bùlǚān xiáng步行;安详:安稳。

怅然若失:chàng rán ruòshī像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活天冤枉:huótiān yuān wǎng形容冤枉之极。

畏罪潜逃:wèi zuìqián táo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提心吊胆:tíxīn diào dǎn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妄下断语:wàng xiàduàn yǔ胡乱、随意的作出判断。

张灯结彩:zhāng dēng jiécǎi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似水流年:sìshuǐliúnián形容光阴迅速。

称心如意:chèn xīn rúyì适合心意,愿望能得到满足。

词汇拼音解释逗: dòu形声。

消耗:xiāo hào消散损耗。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第16课猫1.文学常识①作者卡片:郑振铎,笔名西谛,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作品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字词清单污涩红绫怂恿蜷伏怅然懒惰提心吊胆惩戒妄下断语辩护畏罪潜逃3.主旨思想本文描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没有机会辩解,会让自己陷入永久的悔恨与自责中。

4.结构图解第一只:可爱讨喜→病亡→酸辛、难过→首次养猫第二只:活泼有趣→被捉亡失→怅然、愤恨→久不养猫同情弱小生命第三只:丑、懒、肥→蒙冤而死→愧疚、自责→永不养猫拒绝主观臆断5.考点链接之对比手法及其作用(1)步骤:首先明确通过对比,作者要突出的是哪个事物或者事物的哪一方面;再分析通过对比要突出这个事物或者事物这一方面的什么特点。

(2)答题模板:文章将……和……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加深了读者的印象,突出表现了……(人物形象、文章中心),表达了……的感情。

第17课动物笑谈1.文学常识①作者卡片: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人,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很多人把劳伦兹比作现代的法布尔。

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世家》等。

2.字词清单哺乳嗔怪孵卵小凫羞怯麝香哞哞匍匐嘎嘎煞白脚链鹳敛翼蹒跚蹿3.主旨思想文章记叙了作者和小凫以及可可之间的趣事。

表现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与尊重,也表现了作者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4.结构图解孵小水鸭的实验,得出结论学母鸭的叫声带领小鸭在众人面前学鹦鹉的叫声召唤“可可” 关爱动物鹦鹉啄掉父亲衣服上的扣子探求科学真理鹦鹉把母亲的毛线缠到树上5.考点链接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子:举……的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猫》知识点
阅读15-34段回答问题
1、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若有若无的动物呢?因为这只猫是捡来的,它
的外形不好看,毛被烧脱了更难看,也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

好像具有天生忧郁性。

三妹那样爱猫,对它也不加注意,因此,第三只猫在我家是若有若无的动物,
2、将“芙蓉鸟被害案”按故事情节自拟小标题。

①买鸟②凝望③被疑④被冤⑤受罚⑥真相
3、我们一家人对咬死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我”一口咬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否认他们是根据平时猫常常爬在桌上凝望鸟笼,被赶走还会再跳上去判断的。

4、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因为“我”本来就不喜欢这只猫,发现它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5、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是:我想,它一定是在吃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6、知道真相后“我”的心情怎样?难过
7、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
的动物。

8、从30段可以看出“我’有(知错能改、实事求是)之心。

9、从这件事作者明白了什么道理?明白了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
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10、“益使我``````的针”这句话是对“我”错误的无情鞭挞,因为我的过失,而导致猫的冤死表现了我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之情。

11、第三只猫故事的寓意是: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心,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否则会出偏差,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2、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体现心情的词语:难过。

请体会这个词:相对以前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感情要强的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它,我深感内疚和自己的感情就越来越强烈。

1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用在结局,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用?这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又来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藏内疚为了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与文中开头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的特点。

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格)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同,三只猫的情趣也不相同,失去后的心情也不相同,第二次比第一次详细一些,第三次比第二次更详细,第一次的心情由快乐转辛酸,第二次的心情更加快乐,但时时担心,最后怅然愤恨。

第三次的心情留下深深的悔恨。

我家三次养猫,心情有何变化
1、喜欢—辛酸
2、担心—怅然、愤恨
3、不喜欢—难过、悔恨
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先写前两只猫呢?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作对比,由于前两只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衬托的更加悲惨,就必然引起人们深深的同情,突出了我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它在文中起辅垫,对比作用。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一只黑猫,不是那只丑猫。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道理(启示)?错在:“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⑴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⑵弱小者、不受欢迎者常成为被误解的对象。

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2、为什么最后“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又要“更难过得多”?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 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走失后,作者说:“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这一句话包含的思想感情是: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 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意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