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1)
基础心理学知识(1修订)
基本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法
通过实验控制变量,研究因果关系。
3 观察研究法
观察并记录行为,了解人类行为。
2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和访谈搜集大量数据。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生理心理学研究神经系统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大脑和身体的生理过程对 行为的影响。
感知和知觉的基础原理
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而知觉则是对感知信息的理解、解释和组织。
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
容量有限,信息会逐渐消失。
长期记忆
无限容量,可以长时间储存。
情绪和情感的相关理论
心理学研究情绪和情感对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包括情绪理论和情感表达。
学习与记忆的相关概念
经典条件反射
通过关联刺激来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
通过奖赏和惩罚来学习。
基础心理学知识
本演示文稿将介绍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涵盖心理学的定义、分支领域以及基 本的研究方法。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领域!
心理学的分支领域
认知心理学
研究思维、记忆和学习等认知过程。
社会心理学
探索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行为展。
临床心理学
关注心理障碍的评估和治疗。
心理学导论 第二章 重点总结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第一节神经系统与神经元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一)脑1. 后脑(1)延脑(2)脑桥(3)小脑2. 中脑(中脑与后脑的脑桥和延脑合在一起,称为脑干。
脑干是生命中枢)3. 前脑(是脑最复杂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1)大脑皮层(2)边缘系统(3)丘脑(4)下丘脑(5)脑垂体4. 脊髓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躯体神经系统(二)自主神经系统三.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特征:兴奋性和传导性神经元的功能:(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将兴奋传递至脊髓和脑(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当它兴奋时引起肌肉和腺体活动(3)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间,把它们联系起来或组成复杂的网络,起神经元之间机能联系的作用第二节大脑的三大机能系统一.感觉机能系统(一)特意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指各类感受器以特异的传入途径将神经冲动传送至大脑皮层的特点投射区的一种传入系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和本体感觉等作用:引起特定的感觉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特异性传入系统神经束进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建立突出联系,然后经下丘脑内侧部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定感觉的一种传入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对皮层的激活和紧张度的调节起决定性作用网状结构系统下行网状系统:对效应器官的活动具有激活作用,它是大脑皮质对行为、活动控制必不可少的脑器官是保证调节皮层紧张度和觉醒状态的脑器官与大脑皮层、下丘脑、脊髓、小脑的神经有着广泛的神经联系(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1.体表感觉代表区2.本体感觉代表区3.视觉代表区4.听力代表区5.嗅觉和味觉代表区二.运动机能系统(一)大脑皮层运动区特征:(1)对侧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要支配对侧躯体肌肉,但少数肌肉(如颚肌等)是双支配的(2)具有精确的定位,一定的区域支配身体一定部分的肌肉。
心理学基础知识
几何学、方向感觉和心理旋 转
表2-1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性功能
案例评析:
【案例2-2】 1848年9月13日,铁路监工盖吉在一次爆破中,一根3.7英尺长的铁杆刺
穿了他的颅骨。当人们用卡车把他送回旅馆的时候,他自己还能走上楼,但 随后的2~3周内,他濒于危亡,到10月中旬他却逐渐恢复。恢复后盖吉的左 眼失明,左脸麻痹,但姿势、运动和言语上无恙;在心理上,他却变了个人, 他的理性和动物性之间的平衡似乎已遭破坏,他随时发作、放纵,还伴有无 礼和污秽的语言,这些都不是他过去的习惯,他不听从朋友和伙伴的劝阻, 特别是当这些劝阻与他的需求冲突时,他表现得很不耐烦。他随时异想天开 地提出很多计划,瞬间又一次否定,反复无常。他的智能和表现像个孩子; 可是却有着一个成年男子所具有的强烈本能。他受伤之前虽未受到良好的学 校教育,但他具有平衡的心态,受到熟人的尊敬,大家认为他是个机灵、聪 明的生意人,精力充沛,毅力不凡,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就这些方面来说 他已经完全变了。他的朋友和熟人都说他”不再是以前的盖吉了”。
例如,门在关闭与半开时,它在人们视网膜上的投影形 状是不同的,但人们知觉到门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4.知觉的种类
传统的心理学,通常把知觉分为四类。
(1)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 觉、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包括:对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 间的确认和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有: 真动知觉、诱动知觉、自主 运动。
(4)错觉:
4.错觉
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
2心理学第二章复习重点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本章重点: 1、意识的概念 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3、生物节律4、睡眠与梦 5、催眠现象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1、概念: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二、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能十分清楚地控制自己的意识去从事某项活动。
(集中注意、有意识:精力集中)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人的行为已经自动化,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意识成分少,变成自动化:自动化)3、白日梦状态:低水平的意识努力状态,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有一定意识,与未来活动有关:迷迷糊糊)4、睡眠状态:意识并未完全停止,做梦时有意识活动。
(2009.4).当个体处于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并能意识到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很清楚时的意识状态是()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B.白日梦状态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D.有意识状态(2008.7) .属于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是()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B.吸毒后的精神恍惚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D.白日梦状态(2008.4) ,人的睡眠是一种()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意识并未完全停止的状态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选择某对象而忽视其他对象(2)注意的集中性:对注意对象的精神贯注与兴奋性提高,并持续一段时间。
3、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指向性的体现(2)维持功能:集中性的体现(3)调节功能:体现在活动的转换过程中。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1、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二者密不可分。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1)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何为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包括认知、动机、情绪和人格,以及团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等。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哲学。
而西方哲学则发展自两千多年的古希腊。
到19世纪末,生物科学的发展让心理学脱离了哲学,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学开始被界定为科学的范畴。
第一次使用Psychologia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有古希腊的“psyche”与“logos”两个词演变而来,意识分别为“灵魂”、“讲述”,连在一起称为“心理阐述心灵”。
1502年,塞尔维亚人马如立克首次用psychology这个词发表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
这是有记载的心理学这一术语的最早用处。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公元七世纪,古埃及的一个国王为了证明埃及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
把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带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供他们吃饭饮水却不允许与他人交流。
国王认为,等孩子长大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一定是人类祖先的语言。
他希望这个音节属于埃及语言。
事与愿违,孩子们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与埃及语言根本无关。
国王伤心无比。
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虽然失败了,但还是说明前人栽探寻人类自己的道路上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
心理学与行为的关系行为异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心理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也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深受其他学科的影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分为实验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
实验心理学是受物理学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是受医学的影响;社会学影响产生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什么?心理学研究人以及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个体心理学业研究团体心理、社会心理。
时刻都在发生的心理活动不论我们自己有没有察觉。
心理活动无时不刻不在发生。
我们每天睁着眼睛的时候,它都切切实实的发生着。
我们每天与人打交道时,有的人会让你高兴,有的人会让你郁闷,这都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觉得饿了、心情愉悦了等等也都是心理活动的各种体验。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认识过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人格是指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
在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认识过程与人格特征相结合,就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感觉与知觉(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作用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
我们能看到各种物体的大小、形态和颜色,听见各种不同的声音,嗅到各种气味,品尝到各种味道,触摸到物体的软硬,就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事物都是由许多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圆柱体的容器,认出它是一个杯子,这个心理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
简单地说,看到一个圆柱体,是感觉过程,认出是一个杯子,则是知觉的过程,后者包括了以往的经验,是多个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在头脑中对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二)感觉的种类与特性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感觉所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客观事物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压觉、温度觉、痛觉)等。
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臵、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本体觉、内脏感觉等。
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的敏感程度是感觉的感受性,衡量感受性高低的标志是看感觉阈限值的大小,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10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个性对心理活动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 实进行反映。个性差异通常是指人们在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
11
第二节
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一、消费者的感性认识阶段(认识形成阶段) 消费者通过大脑对外部信息加以接收、整理、 加工、贮存,从而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认知, 这一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消费者的认识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机 能的活动共同完成的。构成认识过程的心理机 能包括:感觉、知觉、错觉、注意、记忆、思 维、想象、联想等。
31
二、消费者的理性认识阶段(认识发展阶 段)) (一)注意 (二)记忆 (三)联想 (四)思维 (五)想象
32
(一)注意 1.注意: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
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指 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 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伴随在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中, 而且是这些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为只有注意着什么,才能感知、记忆、 思维着什么。感知、记忆、思维正因为 有了注意,才能更深刻。
8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注意、想象等。 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喜、怒、哀、乐、爱、 憎、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确定目标,克服内外困难力 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9
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 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 向,他决定着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以及对认识 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求、动 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人 生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区别于他人,在不 同环境中表现出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 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思维•一思维(thinking)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一)概括性:是指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
如:•1、我们通过感知觉能够认识各种各样的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蜡笔、粉笔),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是“书写工具”。
•2、医学上的猩红热,流脑、SARS可用细菌性传染病来概括。
•3、幽门梗阻病人,右上腹有拍水音。
无论是进行概括的反映,还是间接的反映,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另外,思维不是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思维的内容和源泉仍然是客观现实。
实践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础,没有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
实践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也为思维活动提供了课题任务。
而且,思维的活动是否正确。
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
•(二)间接性:指人脑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如:1、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生理学家不能剖开头骨直接观察大脑的活动。
却能通过条件反射、脑电图等间接地了解大脑的活动情况。
3、医生通过叩诊可以了解病人心脏是否增大。
医生根据体温、血化验、胸部x线透视结果诊断肺炎等。
二、思维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实现的。
主要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抽象化等过程。
•(一)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个分解为个别的部分或区分为不同的特征。
如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通过分析,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
•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多个部分或不同的特征组合成为整体。
通过综合才能认识这些事物的部分和属性的关系和联系。
•(二)比较:是对不同事物或事物不同的特征在(人和动物)头脑中进行对比,以确定其异同点。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人就无法认识事物。
•分类:是大脑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加以分门别类。
•(三)抽象:是从事物的许多特征中找出共同本质的特征,舍弃非本质的特征。
心理学基础知识1
(1)神经元
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的机能。人脑结构中显示大脑有100亿—1000亿的神经元,它们是接受、加工、整理心理信息的细胞基础。
(2)神经系统
神经元经过复杂连接构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有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构成。实现着中枢神经系统同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联系。
二、心理实质
在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围绕人的心理实质问题,曾有过不同的认识和争论。辩证唯物主义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1.心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这一观点来自于对生理科学特别是脑科学研究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心理观的基本观点之一。物质是基础,人脑就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大脑中有语言中枢、嗅觉中枢、情绪中枢……分管人体各种功能,可以说心理活动是人脑的属性,没有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不能产生心理活动。如去皮层状态的植物人,由于脑皮层功能的丧失,虽然生命体征尚存在,但却没有心理活动的产生。
列宁认为“心理学是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之一”。心理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生物学、社会学、医学、哲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有助于这些学科的发展。
人是有思想的、有内心体验、有感情、有追求、有奋斗、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正因如此,生命才有价值,生活才丰富多彩。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法国伟大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既没有形状、大小,又没有重量、气味。因此,人们对心理的认识常常是模糊不清的。但是心理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活动中,却无时无刻地存在着,支配和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学习、研究心理学,目的是让人类认识自己,探索、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一节 神经系统神经元树突:接受信息轴突:传递信息细胞体:整合信息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间脑、小脑、大脑六部分。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三沟四叶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中枢额叶:躯体运动中枢中央前回: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觉性失语症”。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反射第三节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M:经典性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有机体对这个信号起反应。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时间接近;条件刺激的预测性。
这种现象称为“泛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叫做“分化”。
叫做“强化”。
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一次出现,巴普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开车,早操)工具性条件反射M: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关系:共同规律: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消退后有都会自然恢复,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都有泛化和分化。
不同点: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经典:无条件刺激很明显。
工具:由身体内部某些情况(内驱力)。
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经典:强化与刺激有关。
工具:强化只与反应有关。
3.反应方式不同。
经典:反应是先天固有的。
工具: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强化时程表J:主要分五种: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2.定比间隔强化3.定时间隔强化4.不定比间隔强化5.不定时间隔强化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第四节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M: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超限抑制M: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M: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心理学基础(1-6章)
第二章认知心理第一节注意1、注意的定义注意(attention)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具有两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指心理活动不能同时反映所有对象,而是有选择性地反映某个对象同时忽略其他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聚焦于一定对象上,同时保持一定的强度和紧张度,以使对象得到清晰的反映,并抑制无关活动。
2、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的意识水平,可将注意划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个体本身的状态:个体的需要和兴趣、个体的身心状态。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加深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同干扰做斗争。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既有预定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通常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成,浓厚的直接兴趣则是转化的条件。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对提高活动效率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指向与集中于某一对象所能维持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
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但一般而言,人的注意很难长时间地对某一特定对象保持不变,而是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现象,这叫作注意的起伏现象。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并随着活动的进行变化注意的具体对象。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实验研究表明,注意的广度受到刺激物的特点、个体的知识经验以及任务难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对于简单任务,注意的广度大约为7±2,即5〜9个;而对没有意义联系的符号的注意广度大约在4〜6个。
(完整word版)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一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引言大家可能想不到,其实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我们要听,我们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水等等。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理解.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已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但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脑的机能只是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和物质前提;脑只有在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是因为物质具有“反映"这一普遍属性。
所谓反映是指物质受到处界的影响,并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作出回答的过程。
也就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之间总是以各种形态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着,从而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反映形式。
当地球上还未出现生物时,就有了无生命物质之间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
如河水冲击石头,使石头变得圆滑;木材置于空气中会腐烂;摩擦生热、生电等等,都是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随着有生命物质的出现,便产生了生物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形式叫感应性.所谓感应性是指生物体对与维持生存直接相关的外界影响的反映.它主要是保证生物体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保持与环境的平衡,维持其生存。
比如:植物的向光性、生物的同化和异化、生物体保护自身不受伤害的防御反应,都是生物体为了生存所表现出来的反映形式,即感应性。
这种反映形式与无机物的反映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感应性表明生物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独立的、积极的反映能力,即生物体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环境变化因素和自身的生存关系来调整自己的活动的感应性是一切有机物都有的,然而,感应性还不是心理。
在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动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动物机体的结构和机能也在不断发展。
由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动物机体不仅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无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不仅能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能对一些刺激的信号作出反应,产生了心理的反映形式。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心理过程
情绪与 情感过程
认知过程
意识过程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对信 息处理的过程,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 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注意
的要素:
感觉(Sensation)
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个别属性反映。比如:物体的颜色、 形状、声音等,进行直接反映的过程。
威尼克氏失语症 (Wernieke's aphasia)
病变位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 部即Wernicke区,由大脑中 动脉皮质支的颞后动脉分支 供血。
临床特点:
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 口语表达为流利型 语量增多,发音和语调正常, 言语混乱而割裂 缺乏实质词或有意义的词句 难以理解,答非所问
分类:
•刺激来源: 外部感觉(视、听、味、嗅、触觉); 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感受器位置分类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温 觉、冷觉、痛觉)
•临床的分类 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内脏感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机体对刺激感觉能力大小。 •感觉阈限: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 围。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分类:
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 性质相同; 负后象:性质则同原感觉的性 质相反。
联觉:本来是一种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该通 道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 了另一种通道的感觉。
许多人都反映在塔 身着地的瞬间听到 了沉重的碰撞声, 为什么当塔身着地, 很多人会听到“嘭” 的一声?
Melissa是一个患有通感症(Synesthesia )的女孩。 她能听到图像,看到声音。 看画儿的时候耳朵里会有 旋律,而听歌的时候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比如她 在听约翰列侬的Imagine的时候。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感知与注意(一)感觉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
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2)整体性:(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三)注意1、注意概述(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2、注意的种类: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知 觉
三、种类:
1.依据知觉对象的性质: 空间知觉(距离、方向、位置) 时间知觉(延续性、顺序性) 运动知觉(位置移动) 2.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 视知觉 旅游者 听知觉 学生听课 触知觉 弹琴 3.根据知觉能否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把不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b.近几十年对大脑左右半球不同功能的研究 临床观察: a. 脑震荡后的顺行性遗忘 b. Broca 发现“运动性失语”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反映: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的痕迹,他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包括物理反映、化学反映和心理反映。 (2)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人的情感、兴趣、信念、 能力、性格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是反映形式不同;人不仅 能对现实事物作出反映还能反映过去的事物,另外还能在头脑 中创造出自己没有经历或世界上不曾存在的东西的形象。
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视 知觉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
表现:形状恒常性 及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其他恒常性{听觉(火车鸣笛声) 味觉(糖、醋) 嗅觉 正是由于人们知觉具有恒常性,才使我们客 观地,稳定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环 境。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普通心理学概述
心理活动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 情绪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 意志过程:有目的的克服困难调节支配活动 心理 活动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特征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信念、世界观等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化学物质
腭及会厌上的味 苦 、 咸 等
觉
蕾
味道
嗅觉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 鼻 腔 粘 膜 的 嗅 细 气味
质
胞
肤觉
物体机械的、温度 的作用或伤害性刺 激
皮肤的和粘膜上 的冷点、温点、 痛点、触点
冷、温、 痛、压、 触
运动 觉
肌肉收缩,身体各 部分位置变化
肌肉、肌腱、韧 带、关节中的神 经末梢
身体运动 状态位置 变化
感觉剥夺实验
2、感觉的分类
感 觉 适宜刺激 种类
感觉器
反映属性
视觉 390毫微米~800毫 视 网 膜 上 的 棒 状 黑 、 白 、
微米的光波
和锥状细胞
彩色
听觉 16次/秒~200000 耳 蜗 管 内 的 毛 细 声音
次/秒水或唾液中 舌面、咽 后 部 、 甜 、 酸 、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克和 荣赫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 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 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 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试验开始,被试还能安静 地睡着;但稍后,被试开始失眠,不耐烦,急切地寻 找刺激,他们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支手套 相互敲打,或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几小时后开始感 到恐慌。试验中被试每天可得20美元报酬。但即使这 样,也难以让他们在试验室中按实验要求坚持2~3天 以上。
感觉剥夺实验
那些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的被试者会产生 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 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实验结束后,测量 被试的记忆力、智力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出现了 对已有心理能力的损害,甚至出现抑郁、恐慌、妄 想或幻觉觉等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正常生活以后 才能得到恢复。该实验说明,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 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十分重要的。
身体位置,方向的 内耳 、 前 庭 和 半 身 体 位 置
内 平衡 变化 部觉 感
规管的毛细胞
变化
觉
机体 觉
内脏器官活动变化 时的物理化学刺激
内脏器官壁上的 神经末梢
身体疲劳, 饥渴和内 脏器官活 动不正常
3、感觉的特性
(1)感受性 与感觉阈限
¬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 感觉阈限: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 个体间感受性存在差异,年龄、身体状态、
会下降。
第二节 心理过程
Ⅰ、认识过程 一、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1、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第二节 心理过程
Ⅰ、认识过程 一、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 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 的初级阶段。
¬ 感觉是维持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如 “感觉剥夺”实验。
新生儿
390克
3岁的儿童 1000克
7岁的儿童 1280克
12岁的儿童 接近成人
心理的实质
3、近代医学研究表明,人脑的一定部位受到损
伤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功能丧失。
¬ 枕叶受损
失明
¬ 顶叶下部与颞叶、枕叶邻近部位受损 失读症
¬ 左半球中央后回下面1/3区域受损 接受性
¬
失语症
¬ 左半球布洛卡区受损
运动性失语症
心理的实质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社会实践促进心理活动的发展与完善
如猪孩、狼孩
¬ 印度“狼孩”卡玛拉,发现时她已8岁,后被送到孤 儿院抚养。卡玛拉刚进入孤儿院时,行为如同狼崽,
用四肢爬行,昼伏夜行,趴在地上舔食和饮水。虽
然她有人的大脑,但完全是狼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 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 ¬ 吃糖果后再吃苹果,感觉苹果是酸的 。 ¬ 绿光照射下,听觉感受性提高,红光照射下,听觉感
受性下降。 ¬ 在牙科手术中,音乐和噪音的适当结合可以镇痛。
¬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 最明显的是色觉和其它感觉的相联。 ¬ 如红色给人欢快热烈之感,蓝色给人静谧之感,黑色
明适应(暗处→明处)感受性下降 暗适应(明处→暗处)感受性上升 ¬ 嗅觉适应、味觉适应等 ¬ 听觉适应不明显,痛觉难以适应
感觉的特性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和联觉
¬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某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 使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升高或降低的现象。
¬ 一般规律: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 强刺激能减弱其他感觉的感受性。
情绪状态、个人意向等因素对感受性都有明 显影响。临床护理中应引起重视。
¬为什么冬天刚出门时觉得特别冷, 而时 间久了怎么就觉得不那么冷了?
¬为什么刚进入解剖实验室时会觉得特别 刺鼻, 而过一会儿觉得减轻了一些?
感觉的特性
(2)感觉的适应:感受性由于刺激物的持续
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 视觉适应最典型
感觉的特性
(5)感觉后像:是指作用于感受器的刺激停
止后,感觉印象在短时间内不会立即消失的 现象。如电影电视就是利用了人类视觉后像的特性。 ¬ 视觉后像最明显 正后像 负后像 ¬ 听觉后像(如“余音缭绕”)
给人神秘肃穆之感。 ¬ 联觉有个体差异,而且与职业、训练有关。
感觉的特性
(4)感受性的补偿和发展 :是指人的感
受性能在个体生活实践中获得提高与发展的 现象。
¬ 职业训练可以使人的某种感受性明显高于一般人, 例如医生有通过听诊器分辨病人心音、呼吸音的变 化来判断病人的病情的能力。
¬ 人的某种感觉能力缺失后,其他感觉能力会突出发 展,弥补感觉缺陷。如盲人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
阶段的属性;
¬ 无脊椎动物如海星、蚯蚓等 感觉
¬ 脊椎动物如青蛙、鸟类
知觉
¬ 灵长类动物如类人猿
思维的萌芽
¬ 人类
意识
心理的实质
2、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与脑的 发育完善紧密相联。
经过辛格博士耐心的教育和培养,2年后学会了直立, 6年后能独立行走,进入人类社会4年时,她只有听 懂几句简短的话,仅仅学会了6个词,直至17岁病逝。 卡玛拉在人类社会生活了9年,她的智力只相当于3 岁半儿童的水平。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实践对人的
心理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即使形成了人的心理,
但若长期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心理活动水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