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考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合集下载

洞察 2024 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走向,掌握后期备考关键

洞察 2024 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走向,掌握后期备考关键

洞悉2024年作文命题趋势,把握后期备考重点——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2024年作文备考策略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应对方案绿阴不减来时路,守正创新不二门,以此形容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及趋势,亦无不可。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始终体现了"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辨,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在材料、提示语等方面迥异于往年,但考查核心价值、时代精神等旨归不变。

如上海卷"好奇心",指向科学精神,涵养高远的科学志趣;天津卷,指向青年如何立德修身、躬行实践;新课标 I 卷,指向奋斗追梦,讲好中国故事;全国甲卷,指向科技发展中如避免人被物化等时代命题;新课标 II 卷,指向自我与环境、自我与时代;全国乙卷,指向立己达人、美美与共、和合共生……这些主题,都紧扣时代脉搏。

材料虽然一反往日的宏大叙事,代之以清新蕴藉的材料,但就其内容本身,可谓绿阴不减来时路,与往年考查并无二致。

鉴于此,笔者纵观历年高考作文命题,深入解析,洞悉高考命题特点,亲自进行写作实践,并总结出应对之策,以期有所裨益。

命题趋势一:回归教材将2023年高考作文题与教材对接,不难发现,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强调回归教材。

如全国甲卷作文"人·技术·时间"与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题大同小异,必修下I 卷作文"故事的力量",直接呼应选择性必修中册外国文学作品研习单元中的"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解决方案:深耕教材,积学储宝与其漫无边际"做加法"-﹣横扫各地联考题,不如"做减法",回归课本,对每篇课文深耕、开掘、盘点,使课本成为写作的"无尽藏也"。

充分发挥课文的作文功能,不妨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课本素材挖掘、整合、阐释、盘点;二是对课文典型写法总结运用;三是重视课本单元人文主题、单元研习及活动任务等。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2023)全文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2023)全文

素养基于实然而趋于应然,融二者为一体,有较强的观念 含蕴,凸显主动获得能力和主动应用能力的价值意义。从另一 个层面看,素养与先天禀赋有着重要区别。素养的土壤与养分 源自知识与能力,没有知识与能力,也就无法孕育素养。
命题的素养立意指向,体现在知识、能力、价值的融 通与应用中测评学生的素养水平。指向素养立意的试题, 更有结构性、整体性、情境性等真实任务的特点,更关注 任务的价值导向;更追求用做事来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与 探究水平,更关注思维、探究的动力状况,以及思维结果 、探究结果的价值意义。
“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
2023年是湖南省“三新”背景下的高考元年!
“新课标”作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再也没有考 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新教材”作为高考命题内容的 重要载体!“新高考”的考试模型决定今后10年以上 高考命题的方向!
一、“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的变化 变化一:新高考将不再有“选考”,全部是“必考”。 教育部颁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有“新要求”,所选的学科 课程要全部学完所有选择性必修课程。
第三轮复习的时间段约在:第二年5月左右,就是平常所说的 冲刺阶段,该阶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败。这轮复习 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选择高质量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解题速 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融会贯通,在知识应用中提升学 科核心素养。
(3)第三轮复习:强化训练,提升能力,融会贯通
第三轮复习的基本模式为:考试讲评、反思纠错、回归教材、 答疑指导和总结提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刻理解与扎实推进,要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观念,确保在高考中学科关键能力的应 用与迁移。
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复 习的过程便是将这种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这有利于知识 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素养层面上讲,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在不同问题情境中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对知 识加以整理和归纳,是提高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

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

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一、命题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考改革的推进,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日益多样化。

以下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趋势:1.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现代社会面临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高考作文的命题往往涉及这些与当今社会息息相关的话题。

例如,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全球变暖等。

2. 强调思辨和创新能力: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命题往往具有多维思考和辩证思维的特点,需要考生自主挖掘问题本质、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注重实用性和社会意义:高考作文的命题常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比如就业压力、家庭教育、社交媒体等。

4. 运用跨学科知识: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成为常态。

高考作文命题倾向于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如文学与科技的结合、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等。

二、备考建议面对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考生可采取以下备考策略:1. 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阅读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了解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的最新动态。

积累相关的素材和观点,为写作提供依据。

2. 注重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开展辩论、讨论,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解决问题时,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合理的论证和观点。

3. 拓展跨学科知识: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适当关注文学、科技、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以便在作文中运用相关知识。

4. 进行主题写作练习:根据过去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主题写作的练习,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表达能力。

可以请老师或同学提供指导反馈,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5. 培养审题意识和写作计划:分析题目要求,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结构安排,合理使用段落过渡和连接词汇,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6. 多读、多写、多思考:通过大量阅读优秀作文,吸收他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评分细则解读及复习备考策略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评分细则解读及复习备考策略

有氧呼吸的 部分过程
合成ATP的 能量来源
化学能
(3) __________
化学能
终产物 (除ATP外) 乙醇、CO2
(4) __________
(5) __________
三、高考生物评分细则的个人解读
(1)参考答案(分值):细胞质基质(2分) 给1分的情况:植物、酵母菌、真菌的细胞质基质(限 定词正确、但不完全) 给0分的情况:cell基质(中英混写不得分);细胞质基 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多写不得分) (2)参考答案(分值):无氧呼吸(2分) 给1分的情况:植物的无氧呼吸、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厌氧呼吸、非动物的无氧呼吸、果酒发酵; 给0分的情况:动物的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一个过程、 无氧呼吸的一种过程、出现有氧呼吸字眼;
分分差在本道题分值1/6以内,则取他们两 个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考生最终的得分。
二、高考阅卷模式操作说明及解读
如果三评的分数与一评或二评中任意一个 分数分差都超过本道题分值1/6,则自动 进入四评,以四评的结果作为该考生最终 的得分。此外对于“无效卷”、“一二评 分差过大的卷子”、“0.5分的卷子”都 还需要进行复核。
(第1-6题),每题6分共36分;非选择题6题(第29-
32题为必考题,第37、38题任意选考一题)共54分。
参加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生有160835人,比去年减
少405人。
(一)、非选择题(29-32题及37、38题)成绩分析
题目
29题 30题 31题 32题 37题 38题
均分
6.94 5.11 3.45 3.6 9.89 8.62
研究高考评分细则 夯实高三备考工作
一、二零届全国卷Ⅲ生物试卷分析 二、高考阅卷模式操作说明及解读 三、高考生物评分细则的个人解读 四、高考生物评分细则制定的原则 五、高三生物复习备考建议与策略

新高考全国卷近五年(2020-2024)诗歌鉴赏题命题特点及备考方略

新高考全国卷近五年(2020-2024)诗歌鉴赏题命题特点及备考方略

新高考全国卷近五年(2020-2024)诗歌鉴赏题命题特点及备考方略诗歌鉴赏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难点。

新高考全国卷近五年(2020-2024)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鲜明且稳定,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创新与变化。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选材的多样性和题型的稳定性上,更在于命题思路的人文关怀和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文将总结命题特点、规律,并提出读懂诗词、准确解答的方法、策略。

一、选材特点:近5年的新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题的体裁主要集中于唐宋时期诗词,特别是七言律诗和小令。

2020-2024年5年10道诗歌鉴赏题8首律诗,1首李白的古体诗《送别》,1首宋代魏了翁的小令《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作者方面,既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安石、陆游等,也有相对陌生但作品质量上乘的诗人,如杨巨源、林逋、刘克庄、叶梦得等。

这样的选材策略既保证题目的陌生度,又确保诗歌的艺术价值。

总体来看,所选诗词,要么是一流诗(词)人的二流诗(词)作,要么为二流诗(词)人的一流诗(词)作。

二、命题特点(一)题型稳定:近5年的新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题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题型设置。

通常包括一道3分的客观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共9分。

这样的题型设置既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考查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考查重点: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准确理解。

选项通常涉及对诗歌语句、词语的解读,以及对诗歌整体意境、情感的把握。

近几年诗歌鉴赏特别侧重考查考生在情境中对个别词语意思的理解,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念此别惊神”中的“此”指的是“把君诗过日”,而不是选项中“面对离别,诗人感到心惊神伤”;2022年新高考Ⅱ卷李白《送别》“君到南中自称美”的“称”根据前一句“胜境由来人共传”(绝美的风景一直以来有口皆碑,竞相传颂),应该理解为“称赞”(你到南中自然也会称赞那里的美景),而不是选项中的“相称”;再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湓浦曾闻似衣带”中的“衣带”,2022年I卷“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苦”。

新课标全国卷历年高考试题对比分析及命题趋势

新课标全国卷历年高考试题对比分析及命题趋势

1.论述类文本阅读近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有文艺论文与史学论文交替轮换的趋势。

2023年,全国Ⅰ卷是文艺论文,全国Ⅱ卷是史学论文;2023年,反往年选名家名篇的特点,选取了非名家的名篇。

这样做,可以降低难度,使其与另一类选考文本的阅读难度达到平衡,还可以拓宽选材视野。

2023年全国Ⅱ卷从长篇作品中截取一个段落,解决了短篇作品的适用局限问题,扩大了选材范围。

这些信息都表明,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在悄悄全国Ⅰ是史学论文,全国Ⅱ卷是文艺论文。

2023年、2023年的文艺论文,都属于美学论文,且都与学生阅读密切相关;2023年、2023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23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23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

综观近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考查的重点是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文言文阅读选材上,二十四史材料仍然是热点,但是,不应忽视二十四史以外的材料,因为属于“典范的文言文,文字较为浅易”的文言材料还有很多。

2023年高考卷最大的变化就是对“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的考查。

高考命题组把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是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

市场上很多高考应试资料,罗列所谓古代文化知识清单,全面铺开,来个“地毯式”的“扫荡”,极大地增加了考生的负担,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今后的文言文阅读,应会少一些知识性的考查,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3.古诗词鉴赏选材上,唐宋诗词仍然是热点。

2023年最大的变化是全国Ⅰ卷的第8题要求比较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这道题同样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考生应当熟悉。

全国卷古诗词的问题设计的特点是忠于文本内容和考查一般诗歌技巧。

新高考物理命题趋势分析及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新高考物理命题趋势分析及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3 推理论证能力
科学思维
7
4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4 理解能力、模型构建能力 科学思维
8
多项
选择 9

10
4 电荷守恒、电场线、等势面、电势和电势能相关概念的理解 4 磁流体发电机的原理 4 力学:动量和能量综合
2 理解能力
科学思维
3 推理论证能力
科学思维
5 模型构建、推理论证能力 科学思维
实验 11 7 光学实验:测玻璃的折射率 题 12 10 竖直方向上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测重力加速度及误差分析
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和备考策略
真题剖析
关联探寻
二、试卷命题立意及总体评价
2、阅读量较大,2021 年和2022年高考湖北物 理卷都是11道选择题(其中 7道单选4道多选),202 3年和2024年高考湖北 物理卷都是10道选择题(其 中7道单选3道多选),都是 两道实验题和3道计算 题.3400~3600字左右 (选择题约1800字,主观 题约1700字)(全国卷约 3000字),文本阅读能力和 计算能力要求很高。
知识点
氢原子能级跃迁 天体运动规律 点电荷电场的性质 机车功率 感生电动势的计算 折射、全反射 机械波、振动图像 运动图像(a-t) 动力学分析、摩擦力做功
学业质量水平 1 3 2 2 2 2 3 2 3
考查关键能力
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推理论证能力 推理论证能力 理解能力 推理论证能力
4 力电综合、临界极值问题

推理论证能力
科学思维
7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竖直面部分圆周运动

创新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解析几何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解析几何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2020年高考全国I 卷解析几何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郭施敏摘要对2020年高考全国I 卷解析几何试题做了梳理和分析,对理科第20题(即文科第21题)给出了详尽的解析和溯源,并结合考生的作答情况提出高考备考建议.关键词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I 卷;解析几何;教学建议一、2020年全国I 卷解析几何试题分布概览科题型及题号分考查内容难别值度选择题6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弦长问题易文选择题115双曲线的定义、焦点三角形问题中全科解答题2112(1)椭圆几何性质及其与向量的综合应用中国(2)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定点问题难I 选择题45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求焦参数易卷理选择题115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几何性质中科选择题155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双曲线的离心率易解答题2012(1)椭圆几何性质与向量的综合应用中(2)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定点问题难2020年全国I 卷理科解析几何试题分值为27分,题型设定为三道客观题,一道解答题;文科解析几何试题分值为22分,题型设定为两道客观题,一道解答题.文理科的解答题设定为同一试题并且分值一致,或许是在为2021年更进一步的高考改革做铺垫.二、2020年高考全国I 卷解析几何客观题解析题目1(全国I 卷文科第6题)已知圆x 2+y 2−6x =0,过点(1,2)的直线被该圆所截得的弦的长度的最小值为()A.1B.2C.3D.4分析从几何角度分析,圆中弦长公式为l =2√r 2−d 2=2√9−d 2,其中d 表述弦的圆心的距离.解题思路是:要求l min ,只需求d max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直线和圆心与点(1,2)的连线垂直时,所对应的弦长最短,即可得出结论.解答把圆的一般方程x 2+y 2−6x =0化为标准方程(x −3)2+y 2=32,可知:圆心C 坐标为C (3,0),半径为3;设P (1,2),当过点P 的直线和直线CP 垂直时,圆心到过点P 的直线的距离最大,所求的弦长最短,此时|CP |=√(3−1)2+(−2)2=2√2;根据弦长公式得最小值为2√9−|CP |2=2√9−8=2,故选B.本题考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几何法求圆中弦长,属于基础题.题目2(全国I 卷文科第11题)设F 1,F 2是双曲线C :x 2−y 23=1的两个焦点,O 为坐标原点,点P 在C 上且|OP |=2,则∆P F 1F 2的面积为()A.72B.3C.52D.2分析由∆F 1F 2P 是以P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得到|P F 1|2+|P F 2|2=16,再利用双曲线的定义得到||P F 1|−|P F 2||=2,联立即可得到|P F 1||P F 2|,代入S ∆F 1F 2P =12|P F 1||P F 2|中计算即可.解答由已知,不妨设F 1(−2,0),F 2(2,0),则a =1,c =2,因为|OP |=2=12|F 1F 2|,所以点P 在以F 1F 2为直径的圆上,即∆F 1F 2P 是以P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故|P F 1|2+|P F 2|2=|F 1F 2|2,即|P F 1|2+|P F 2|2=16,又||P F 1|−|P F 2||=2a =2,所以4=||P F 1|−|P F 2||2=|P F 1|2+|P F 2|2−2|P F 1||P F 2|=16−2|P F 1||P F 2|,解得|P F 1||P F 2|=6,所以S ∆F 1F 2P =12|P F 1||P F 2|=3,故选:B.本题考查双曲线的定义及双曲线中焦点三角形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平面几何知识的应用和数学运算的能力,属于中档题.题目3(全国I 卷理科第4题)已知A 为抛物线C :y 2=2px (p >0)上一点,点A 到C 的焦点的距离为12,到y 轴的距离为9,则p =()A.2B.3C.6D.9解答设点A 的坐标为(x,y ),由点A 到y 轴的距离为9可得x =9,由点A 到C 焦点的距离为12,可得x +p2=12,解得p =6.故选C.题目4(全国I 卷理科第11题)已知⊙M :x 2+y 2−2x −2y −2=0,直线l :2x +y +2=0,P 为l 上的动点,过点P 作⊙M 的切线P A,P B ,切点为A,B ,当|P M |·|AB |最小时,直线AB 的方程为()A.2x −y −1=0B.2x +y −1=0C.2x −y +1=0D.2x +y +1=0分析由题意可判断直线与圆相离,根据圆的知识可知,四点A,P,B,M 共圆,且AB ⊥MP ,根据|P M |·|AB |=4S ∆P AM =4|P A |可知,当直线MP ⊥l 时,|P M |·|AB |最小,求出以MP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根据圆系的知识即可求出直线AB 的方程.解答圆的方程可化为(x −1)2+(y −1)2=4,点M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2×1+1+2|√22+12=√5>2,所以直线l 与圆相离.依圆的知识可知,四点A,P,B,M 四点共圆,且AB ⊥MP ,所以|P M |·|AB |=4S ∆P AM =4×12×|P A |×|AM |=4|P A |,而|P A |=√|MP |2−4,当直线MP ⊥l 时,|MP |min =√5,|P A |min =1,此时|P M |·|AB |最小.所以MP :y −1=12(x −1),即y =12x +12,由y =12x +122x +y +2=0解得x =−1,y =0.所以以MP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x −1)(x +1)+y (y −1)=0,即x 2+y 2−y −1=0,两圆的方程两端分别相减可得:2x +y +1=0,即为直线AB 的方程,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以及圆的几何性质的应用,考查学生的问题等价转化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题目5(全国I 卷理科第15题)已知F 为双曲线C :x 2a 2−y 2b2=1(a >0,b >0)的右焦点,A 为C 的右顶点,B 为C 上的点,且BF 垂直于x 轴.若AB 的斜率为3,则C 的离心率为.分析根据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可知,|BF |=|y B |,|AF |=c −a ,即可根据斜率列出等式求解即可.解答设B (c,y B ),y B =±b 2a ,所以|BF |=b 2a.依题可得,|BF ||AF |=3,|AF |=c −a ,即b 2a (c −a )=c 2−a 2a (c −a )=3,变形得c +a =3a ,c =2a ,因此,双曲线C 的离心率为2,故答案为2.三、2020年高考全国I 卷解析几何解答题解析题目6(全国I 卷文科第21题、理科第20题)已知A 、B 分别为椭圆E :x2a 2+y 2=1(a >1)的左、右顶点,G 为E 的上顶点,−→AG ·−−→GB =8,P 为直线x =6上的动点,P A 与E 的另一交点为C ,P B 与E 的另一交点为D .(1)求E 的方程;(2)证明:直线CD 过定点.1考点分析第一问主要考查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向量内积的运算.具体考点如下:(1)考查考生是否能够识别椭圆标准方程x 2a 2+y2=1中各部分的几何意义;(2)考查考生能否选择恰当的方图1式处理−→AG ·−−→BG =8,从而求得a .第二问着重考查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与动直线的不动点问题(定点问题).具体考点如下:(1)考查考生能否选择恰当的方式把几何条件“P 、A 、C 和P 、B 、D 分别三点共线”代数化;(2)考查考生能否把几何条件“直线AC 和直线BD 分别与椭圆相交”代数化;(3)考查考生能否把几何问题“动直线CD 过定点”代数化.2试题解析第(1)问解法1由题设得A (−a,0),B (a,0),G (0,1).则−→AG =(a,1),−−→GB =(a,−1).由−→AG ·−−→GB =8,得a 2−1=8,即a =3,所以E 的方程为x 29+y 2=1.第(1)问解法2由题设得|−→AG |=√a 2+1,|−−→GB |=√a 2+1,|−→AB |=2a .由−→AG +−−→GB =−→AB ,得(−→AG +−−→GB )2=−→AB 2,所以−→AG 2+−−→GB 2+2−→AG ·−−→GB =−→AB 2,得a 2+1+a 2+1+16=4a 2,即a =3,所以E 的方程为x 29+y 2=1.第(1)问解法3由题设得|−→AO |=a ,|−−→OB |=a ,|−−→OG |=1.由−→AG ·−−→GB =8,得(−→AO +−−→OG )·(−−→GO +−−→OB )=(−−→OB +−−→OG )·(−−−→OG +−−→OB )=8则−−→OB 2−−−→OG 2=8,得a 2−1=8,即a =3,所以E 的方程为x 29+y 2=1.第(1)问解法4由题设得|−→AG |=√a 2+1,|−−→GB |=√a 2+1,由−→AG ·−−→GB =8,得−→GA ·−−→GB =−8,则|−→GA |·|−−→GB |·cos ∠AGB =(a 2+1)·1−a 21+a 2=−8得a 2−1=8,即a =3,所以E 的方程为x 29+y 2=1.第(2)问解法1如图1,设C (x 1,y 1),D (x 2,y 2),P (6,t ).若t =0,设直线CD 的方程为x =my +n ,由题意可知−3<n <3.将x =my +n 代入x 29+y 2=1中,得(m 2+9)y 2+2mny +n 2−9=0,所以y 1+y 2=−2mn m 2+9,y 1y 2=n 2−9m 2+91⃝由于直线P A 的方程为y =t9(x +3),所以y 1=t 9(x 1+3).直线P B 的方程为y =t 3(x −3),所以y 2=t3(x 2−3).可得3y 1(x 2−3)=y 2(x 1+3).由于x 229+y 22=1,故y 22=−(x 2+3)(x 2−3)9可得27y 1y 2=−(x 1+3)(x 2+3),由于x 1=my 1+n 、x 2=my 2+n 得:(27+m 2)y 1y 2+m (n +3)(y 1+y 2)+(n +3)2=0.将1⃝式代入得:(27+m 2)(n 2−9)−2nm 2(n +3)+(n +3)2(m 2+9)=0,解得n =−3(舍去)或n =32.故直线CD 的方程为x =my +32,即直线CD 过定点(32,0).若t =0,则直线CD 的方程为y =0,过点(32,0).综上所述,直线CD 过定点(32,0).第(2)问解法1′(思路同解法1)同解法1得3y 1(x 2−3)=y 2(x 1+3).由于x 219+y 21=1,故y 21=−(x 1+3)(x 1−3)9,可得3y 1y 2=−(x 1−3)(x 2−3),即(3+m 2)y 1y 2+m (n −3)(y 1+y 2)+(n −3)2=0.将解法1中1⃝式代入上式得(3+m 2)(n 2−9)−2nm 2(n −3)+(n −3)2(m 2+9)=0,解得n =3(舍去)或n =32.其余同解法1.第(2)问解法2设C (x 1,y 1),D (x 2,y 2),P (6,t ).若直线CD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CD 的方程为y =kx +m ,代入x 29+y 2=1中,得(1+9k 2)x 2+18kmx +9m 2−9=0,所以∆=36(9k 2+1−m 2)>0,m 2<9k 2+1,x 1+x 2=−18km 1+9k 2,x 1x 2=9m 2−91+9k 21⃝由于直线P A 的方程为y =t9(x +3),所以y 1=t 9(x 1+3).直线P B 的方程为y =t 3(x −3),所以y 2=t3(x 2−3).可得3y 1(x 2−3)=y 2(x 1+3).由于x 219+y 21=1,故y 21=−(x 1+3)(x 1−3)9,可得3y 1y 2=−(x 1−3)(x 2−3);由于x 229+y 22=1,故y 22=−(x 2+3)(x 2−3)9,可得27y 1y 2=−(x 1+3)(x 2+3);所以(x 1+3)(x 2+3)=9(x 1−3)(x 2−3),即4x 1x 2−15(x 1+x 2)+36=02⃝将1⃝代入2⃝式得:2m 2+15km +18k 2=0.解得m =−6k (舍去)或m =−32k .故直线CD 的方程为y =k (x −32),即直线CD 过定点(32,0).若直线CD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CD 的方程为x =32,过点(32,0).综上所述,直线CD 过定点(32,0).第(2)问解法3设C (x 1,y 1),D (x 2,y 2),P (6,t ).由于直线P A 的方程为y =t 9(x +3),代入x 29+y 2=1,得(9+t 2)x 2+6t 2x +9t 2−81=0,则−3x 1=9t 2−819+t 2,所以x 1=27−3t 29+t 2,C (27−3t 29+t 2,6t 9+t 2).直线P B 的方程为y =t 3(x −3),代入x 29+y 2=1,得(1+t 2)x 2−6t 2x +9t 2−9=0,则3x 2=9t 2−91+t 2,所以x 2=3t 2−31+t 2,D (3t 2−31+t 2,−2t 1+t 2).所以k CD=y 1−y 2x 1−x 2=4t 3(3−t 2),直线CD 的方程为y +2t1+t 2=4t 3(3−t 2)(x −3t 2−31+t 2).可整理为y =4t 3(3−t 2)(x −32),所以当t =±√3时,直线CD 过定点(32,0).当t =±√3时,点C,D 的坐标为(32,√32),(32,−√32)或(32,−√32),(32,√32),直线CD 为x =32过定点(32,0).综上所述,直线CD 过定点(32,0).第(2)问解法3′(思路同解法3)直线P A 的方程为y =k 1(x +3),C (−27k 12+39k 12+1,6k 19k 12+1),直线P B 的方程为y =k 2(x −3),D (27k 22−39k 22+1,−6k 29k 22+1),因为k 1=y 1x 1+3=t 9,k 2=y 2x 2−3=t 3,所以k 2=3k 1,直线CD 的方程为y =4k 11−27k 12(x −32).第(2)问解法3′′(思路同解法3)直线P A 的方程为x =m 1y −3,C (3m 12−27m 12+9,6m 1m 12+9),直线P B 的方程为x =m 2y +3,D (−3m 22+27m 22+9,−6m 2m 22+9),因为m 1=x 1+3y 1=9t ,m 2=x 2−3y 2=3t ,所以m 1=3m 2,直线CD 的方程为y =4m 1m 12−27(x −32).第(2)问解法4第一部分同解法3得到:C (27−3t 29+t 2,6t 9+t 2),D (3t 2−31+t 2,−2t 1+t 2).由椭圆的对称性知,直线CD 的定点必在x 轴上,设Q (m,0).则−−→QC //−−→QD ,又−−→QC =(27−3t 29+t 2−m,6t 9+t 2),−−→QD =(3t 2−31+t 2−m,−2t 1+t 2),所以6t 9+t 2·(3t 2−31+t 2−m )+2t 1+t 2·(27−3t 29+t 2−m )=0,即t (3−2m )(t 2+3)=0,当t =0时,m =32,故直线CD过定点(32,0).当t =0时,直线CD 过点(32,0).综上所述,直线CD 过定点(32,0).第(2)问解法5设C (x 1,y 1),D (x 2,y 2),P (6,t ).由A,C,P三点共线,得−−→P C =λ−→CA ,则x 1−6=λ(−3−x 1),y 1−t =λ(−y 1),所以C (6−3λ1+λ,t1+λ).由D,B,P 三点共线,得−−→P D =µ−−→DB ,则x 2−6=µ(3−x 2),y 2−t =µ(−y 2),所以D (6+3µ1+µ,t1+µ).由椭圆的对称性知,直线CD 恒过的定点在x 轴上,设Q (m,0),则−−→QC //−−→QD ,又−−→QC =(6−3λ1+λ−m,t1+λ),−−→QD =(6+3µ1+µ−m,t 1+µ),所以t 1+λ·(6+3µ1+µ−m )−t 1+µ·(6−3λ1+λ−m )=0即t [3(λ+µ)+m (λ−µ)]=0,当t =0时,上式化为3(λ+µ)+m (λ−µ)=0,因为点C,D 在椭圆x 29+y 2=1上,所以(6−3λ1+λ)2+9(t 1+λ)2=9,(6+3µ1+µ)2+9(t 1+µ)2=9,得t 2=6λ−3,t 2=−2µ−3,即µ=−3λ.所以−6λ+4mλ=0.所以m =32.故直线CD 过定点(32,0).当t =0时,直线CD 过点(32,0).综上所述,直线CD 过定点(32,0).第(2)问解法6当t =0时,设P (6,t ),设直线CD 的方程为x =my +n ,设直线P A 的方程为x =m 1y −3,直线P B 的方程为x =m 2y +3,则6=m 1t −3,6=m 2t +3,得9m 1=3m 2,所以m 1=3m 2.下面的P A,P B,AB,CD 构成曲线方程:(x −m 1y +3)(x −m 2y −3)+λy (x −my −n )=µ(x 29+y 2−1),整理得 −m 1−m 2+λ=0,3m 1−3m 2−nλ=0,代入m 1=3m 2,得6m 2−4m 2n =0,所以n =32,故直线CD 的方程为x =my +32,过定点(32,0).当t =0时,直线CD过定点(32,0).综上所述,直线CD 过定点(32,0).试题评析本题共两个问题.第一问考查的是教科书的平面向量与椭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详细内容见人教版《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中的“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和“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线中的“2.2椭圆”.课标中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本问的考查学生能否熟练运用向量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椭圆中的问题,体现了“四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题运算量低综合性好区分度高,有一定的知识板块交融和创新,既能考查椭圆几何性质,又能考查解决向量问题的基本方法,还融入了向量的起点和终点的次序问题考查学生的严谨细致,实属解析几何范畴的好问题.第二问着重考查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与定点问题.考查考生是否能把几何条件(或问题)代数化及其选用何种方式把几何条件(或问题)代数化.以上六种解法可归为三大类,具体分类见图2:图2结合数学核心素养谈谈第二问考查的内容实质.首先,本问题主要研究三个关系:1⃝P 、A 、C 和P 、B 、D 分别三点共线;2⃝k P B =3k P A ;3⃝两直线与椭圆相交.其次,本问题主要有以上两类解决方法,体现了重要的高中数学思想—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以及重要的数学问题分析方法—逻辑推理.分类讨论体现在结合本问题的几何意义或代数求解的等价性,考虑直线斜率是否存在或者P 是否在x 轴上;数形结合体现在点、直线与椭圆之间的几何关系代数化过程;逻辑推理体现在解决问题考虑从特殊到一般,考查考生是否能由椭圆的对称性推知定点Q 必在x 轴.考生对以上两个问题的领悟程度的不同直接导致本题得分的差异.再次,本问题不管使用何种方法都离不开定点问题的解题实质:定主元—–消参.第一类方法1是选择k 和m 做主元,通过“直线P A 、直线P B 与椭圆的关系”(韦达定理)和“点C 、点D 在椭圆上”(CD 坐标满足椭圆方程)逐步消参从而找到k 和m 的等量关系,对应找到直线CD 过定点的坐标.第一类方法2是选择P 的纵坐标t 作为主元,一个主元走天下,用t 表示点C 和点D ,从而表示直线CD 方程,整理化简得到直线CD 过的定点.两类方法比较第一类方法1使用的消参技巧要求更高,第一类方法2使用的消参技巧要求较低,第一类方法2操作的预见性更强,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后,本问题考查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是本题分析的先决条件,点P 是动态的,从而带动点C 与点D 的运动,在动态的直线中寻找不动点,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直观想象能力才能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理解题意,把握问题的关键;逻辑推理是本题破题的关键,能够从特殊到一般分析问题,可以采用“先猜后证”的方法解决本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运算是本题对考生最基本的能力考查,不管用何种方法都逃避不过数与式的精确运算,不然再好的方法都会功亏一篑.本题属于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中的经典问题,考查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重点考查三个核心素养: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本题虽然属于经典问题重现,但是运算量大,运算的准确度要求高,选择主元和消参的技巧性强,是今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I 卷中区分度较大的一题.本题能够让逻辑推理强,运算能力好的考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是一道“入门易,造化难”区分度较高的一个题目.4高考的同源题目题目7(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如图3,已知椭圆x 29+y 25=1的左、右顶点为A 、B ,右焦点为F .设过点T (t,m )的直线T A 、T B 与椭圆分别交于点M (x 1,y 1),N (x 2,y 2),其中m >0,y 1>0,y 2<0.(1)设动点P 满足P F 2−P B 2=4,求点P 的轨迹;(2)设x 1=2,x 2=13,求点T 的坐标;(3)设t =9,求证:直线MN 必过x 轴上的一定点(其坐标与m 无关).图3图4解析(1)略;(2)略;(3)如图4,点T 的坐标为(9,m )直线T A 方程为:y −0m −0=x +39+3,即y =m 12(x +3),直线T B 方程为:y −0m −0=x −39−3,即y =m6(x −3).分别与椭圆x 29+y 25=1联立方程组,同时考虑到x 1=−3,x 2=3,解得:M (3(80−m 2)80+m 2,40m80+m 2)、N (3(m 2−20)20+m 2,−20m 20+m 2).若x 1=x 2,则由240−3m 280+m 2=3m 2−6020+m 2及m >0,得m =2√10,此时直线MN 的方程为x =1,过点D (1,0).若x 1=x 2,则m =2√10,直线MD 的斜率k MD =40m80+m 2240−3m 280+m 2−1=10m 40−m 2,直线ND 的斜率k ND =−20m20+m 23m 2−6020+m 2−1=10m 40−m 2,得k MD =k ND ,所以直线MN 过D 点.综上所述,直线MN 必过x 轴上的点(1,0).5追本溯源本问题的背景是高等几何中极点和极线的内容[1].定义[2]对于圆锥曲线G :Ax 2+Bxy +Cy 2+Dx +Ey +F =01⃝已知点P (x 0,y 0)(非中点)及直线l :Axx 0+Bx 0y +xy 02+Cy 0y +D x +x 02+E y +y 02+F =02⃝我们称点P (x 0,y 0)为直线l 关于圆锥曲线G 的极点,称直线l 为点P 关于曲线G 的极线.特例1[2]:点P (x 0,y 0)关于椭圆x 2a 2+y 2b 2=1的极线为x 0x a 2+y 0yb2=1.特例2[2]:直线P T 是Q 点关于曲线x 2A +y 2B=1的极限线,那么,直线P T 过点k (Ax 0,0)的充要条件是Q 在直线x =x 0.定理[2]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定点在一条二次曲线上,则这个四边形的对边延长线的交点(假设四边形对边不平行)及其对角线交点的组成的三角形的任一顶点是其对边的极点.如图5所示,点Q 的极线是直线P R ,点P 的极线是直线QR.图5再解高考题(题目6)[2]点P 在x =6上运动,将x =6看成极线并表示为32·x 9+0·y1=1,则据定义可知其关于x 29+y 2=1的极点恰为(32,0),此点就是CD 与AB 交点,AB 固定,则CD 过定点(32,0).四、2021年高考数学解析几何备考建议基于2020年高考全国I卷中解析几何的命题特点和考生答卷中的典型错误,给出如下备考建议:1夯实基础,全面复习近三年的解析几何试题难度下降,结合课标要求,更加明确了备考方向应该面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标中指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评价看着的是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把握,避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以及复杂技巧的运用.解析几何的复习中,更加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直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代数表示及其相应基本图形辨析,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逐一剖析透彻.坚实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挑战难题.解析几何解答题常常作为倒数第二题或者压轴题目出现,往往不受待见,但是再难的题目也有基础分值,所以在备考的时候不宜放弃或者降低要求.如今年全国I卷文科第21题第(1)问(即理科第20题第(1)问),入门门槛不高,也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拿分的地方.所以平时对待解析几何题目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拿分意识.其次再难的题目都有规律.这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更加努力摸索难度大的题目不变的规律,探索出易于学生掌握的方法.万丈高楼平地起,多个基础问题的叠加就成为一道复杂的题目,所以让学生学会解决复杂的题目就可以先拆分题目,逐个部分掌握.考场表现就是看平时的积累.平时对每一类解析几何题目的解法和某些问题的二级结论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在考试有限时间内解决这些难度较大的问题.2突出素养导向,重视数学运算突出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凸显主干内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同时注重学科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培养,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这当中有为需要重视的是数学运算.从今年全国I卷解析几何解答题考生的作答情况中发现,第一问不少考生出现简单方程解答出错导致失分;第二问直线与椭圆方程联立后所得韦达定理“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结果计算出错的情况比比皆是.还有部分考生使用解法4的思路解决第二问,从卷面表述看已有较完整的思路,由于无法整理出含参直线的定点形式,从而不能发现直线过定点导致解题失败.以上种种情况皆表明学生的运算能力影响了数学表达,甚是学生的运算能力低于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这引起我们对常规课堂的反思,是否有出现重思路轻运算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中,对关键的运算步骤和运算技巧应增加合理的板书;数学作业中,对学生的运算失误不仅归结于“粗心大意”,更多关注失误背后的“深层技术问题”;数学考试中,对解析几何题目的选择可以适当增加运算量的要求,引导学生提升自我的运算要求.3课堂“慢生成”,实现真效率教学中,教师最苦恼的是反复强调和重复的知识,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还会表现不佳甚至重复犯错.这苦果往往是在数学课堂中自己种下的.如今年全国I卷文科第21题(即理科第20题)第(2)问,不管使用何种方法(题目解析中的解法1至解法6)都无法回避分类讨论,解法3中分类讨论“斜率存在”与“斜率不存在”,解法4中分类讨论“t=±√3”与“t=±√3”.这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都反复强调的问题,可是从阅卷情况看,仅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在独立解决问题时有分类讨论的意识并能正确表述.人们不禁要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问题的根源在高中第一节的解析几何导论课—直线的斜率.“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每条直线都有斜率”,这句话的背后深层的数学含义:几何问题代数化过程要求的严谨性,不同几何情况的代数表达未必能够形式统一.对此,学生并未真正领会,对教师提出“分类讨论”的要求只是进行机械化模仿罢了.因此,想要学生真正能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中舍得“下血本”.数学知识的生成往往需要“慢生成”,需要放时间让学生试错、调整、顿悟,这在40分钟的课堂看来是“低效”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不需要“反复强调”,学生能真正掌握思想方法解决一类问题的话,这是真正的“高效”.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基地.教师在高三备考的数学课堂中需要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经历观察—思考—分析的过程,经历失败然后调整,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这个过程就是“慢生成”.只有经历这个“慢生成”,学生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实现真效率.什么是真正的课堂效率,这是高三备考教学中,教师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1]罗珊珊.利用高等几何极点与极线关系解答高考数学试题[J].中学数学研究.2018(5):40-41.[2]罗碎海.2020高考全国(I)20题赏析[J].广州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公众号.2020年7月10日.。

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综述及2022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综述及2022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首先,考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 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 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源自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 统的整体。
其次,考生还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 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 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
最后,写作任务将考生拉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 促使考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 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考生认识到“画 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关系。
天津卷作文题在材料中列举了数张“中国面 孔”,给定的情景是2020年的春天,要求考 生写出对“中国面孔”的新思考和感悟。显 然,这是希望考生能重点书写抗疫背景下的 各种“中国面孔”。这个题目含蓄地涉及抗 疫话题,并把这个时事热点冷处理,希望考 生能平和地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表达中国 精神。
北京卷第一道作文题,就命题取材来讲,北斗组 网是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研发建设取得突破的重 大标志性事件,其既有科技意义,更有战略意义, 如此取材,旨在引导考生关注重大时事,激发自 信力,生发自豪感。
就话题的延伸和联系实际而言,可以联系到个体 与集体、青年与时代的关系,甚至提示考生如何 面对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包括每个成员都应躬身 入局,建立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等内容。
挖据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和“魂”。高考作文题善于利用优秀传统 文化,积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考生从中 汲取前进的动力。
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 系”选取了我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 景,以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文题着重 引导考生结合自身参与抗疫的切身体验,分 析和发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 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促使考生坚 持立德树人理念,深刻把握家国情怀,深入 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 选择。

2020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2020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

2020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作者:郭春曦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20年第04期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立足于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文化基因,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演讲稿的形式,引导考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题目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在高速发展中产生的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启发考生要认识到,在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条件极端丰富、学习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仍然需要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进一步加强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充分体现了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题考查“立德树人”“一体四面”的引导方向。

总体来看,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题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任务驱动明确,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明确规定考生应当完成相应任务;二是高举“立德树人”大旗;三是高度关注现实;四是重视思维考查。

基于此,使用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主要地区,在2020届高三“一诊”上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如,广东省广州市“一诊”作文题将背景设置为“2020年秋季高一学生将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要求考生思考“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的关系”,体裁规定为一封信,并且明确规定要结合所学课文;山东省济南市“一诊”作文题设计了一场学校组织的辩题为“成功要趁早/成功不必趁早”的辩论会,要求考生写一篇辩论稿,并且还明确规定要结合所给材料和联系现实……总体感觉这些题目都非常贴近学生,关注思维的深度,关注现实生活,特别注重任务情境的设置和任务目标的明确规定,在对接与应对即将到来的2020年高考上有非常强的指导价值。

高考即将到来,时间非常宝贵,有效备考、高效备考就显得尤为迫切。

对于202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备考,根据对考纲和近几年试题的研究,笔者有以下建议:1. 强化对现实的理解,学会关注现实,思考现实。

近几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试题都呈现出高度关注现实的特点。

2020年新高考Ⅰ卷信息类阅读题型设置、解题方法分析及考向预测

2020年新高考Ⅰ卷信息类阅读题型设置、解题方法分析及考向预测

2020年新高考Ⅰ卷信息类阅读题型设置、解题方法分析及考向预测作者:刘峻岭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20年第10期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相对于2020年全国Ⅰ卷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全国Ⅰ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阅读在新高考Ⅰ卷中合并为现代文阅读Ⅰ,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20年7月10日《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2020年全国高考命题评析》一文中将其命名为“信息类阅读”。

2020年新高考Ⅰ卷的信息类阅读相较合并之前的2017-2020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增加了一道主观题,试题难度加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有一定的提升。

2021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将进入新高考,认真研究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中信息类阅读的命题规律,据此形成一定的答题技法,并对2021年新高考信息类阅读命题作出一定的预测,以供复习备考中的师生参考,很有必要。

一、由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演化而来的2020年新高考Ⅰ卷信息类阅读试题的特点1.2017年以来全国Ⅰ卷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中“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试题特点全国Ⅰ卷自2017年到2020年,第一大题都是“现代文阅读”,而且其中一直都有“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板块,只不过实用类文本阅读在试卷上的呈现顺序略有变化而已。

2017、2018年现代文阅读都是以“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顺序呈现,2019年起开始调整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顺序。

“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板块分值分别为9分、12分,合计为21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以一个独立的文本样式呈现,偏重于对某一事物的论说,题型设置为3道选择题共9分。

3道选择题一般第1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2题则是对文本论证知识的考查,第3题多偏重于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三道题设题形式均为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不正确(正确)的一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全国高考命题趋势变化中看山东高考
以山东新高考模拟考试政治试卷试题变化为例参加2020年高考的考生将经历一场意义非凡的考试:既是传统意义上选拔性的考试,又是抗击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人生大考。

一是从2019年末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接连发布-系列重磅文件:研制并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这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

二是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推迟春季学期开学。

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对“停课不停学”工作提出明确意见。

根据以往的高考备考节点,春季学期开学本该进入二轮复习阶段了,而今年的高考备考,因为上述两大背景,显得尤为特殊。

一、关于2020年高考命题趋势的预测
<一>、2020年高考命题的整体要求
关于高考命题工作,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要求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做好高考命题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确保各项改革协调推进;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研究高考各学科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方案;处理好高考内容改革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高考内容改革要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既要坚持统一性,也要正视差异性,做到齐头并进、教考相长、以考促学。

<二>、2020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1、以纲为纲,以本文本。

先说“以纲为纲”。

这里说的第一个“纲”是指《考试大纲》或《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大纲(《课程标准》)。

2020年高考命题的变化之处如下所述:一是实施新高改的省市,取消了考试大纲,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参考高考评价体系”。

二是老高考的省市,考试中心不再修订新的考试大纲,将沿用2019版《考试大纲》。

实施新考改的省市要重点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新课标中的“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以及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理清学业质量水平和考试评价的关系。

再谈“以本为本”。

第一个“本”是指近3年的高考试题和教材。

近两年来,高考命题注重回归教材。

与以往相比,2019年全国卷多道试题以或显或隐的方式指涉高中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

第二个“本”指的是以学生为本,命题贴近考生实际。

2、纲本结合,彰显规律。

老高考的省市要关注考纲考题和新课标(大纲)的融合。

一是研读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

二是同样要细读每个学科新课标中的“命题和阅卷原则”部分,结合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是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又是怎样考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

那作为新高考的山东省老师和考生在这特殊又敏感的时期,应如何备考呢?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已公布的信息来窥探一般。

二、山东新高考模拟考试政治试卷试题变化
2019年12月7日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政治试卷公布,作为第二批实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山东省将在2020年进行高考改革后的第一次考试,试卷题型有哪些变化?
1、试题结构相比全国卷,增加了三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增加了开放性、评价性试题等新题型,是新时代高考政治转型的一大亮点。

(1)、考试时间及题量的变化
分析:这次模拟考的一大变化是选择题的分值由原来的4分减为3分。

由于是单科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选择题只增加了3道,非选择题的设问只增加了3小问,因此,考生的答题思考时间大大增加,这有利于考生更好地分析材料、审清题意、组织答案。

(2)、各模块分值及题量的变化
分析:①、从这次模拟考可以看出,新高考增加了选修3的内容,分值为10分,题型为非选择题,没有出现选择题题型。

因此,在针对选修3的复习时,时间安排上应与必修模块有所区分,重在主干知识的巩固与复习,训练上应该突出非选择题。

②、必修的四个模块的分值相应有所减少。

但涉及的知识考查与各模块比重与原来的全国卷没有区别,在难度上保持不变。

③、必修4《生活与哲学》在选择题中命制了一道第一单元的题,这在以往的全国卷中是从未有过的,因此,在后期复习时要有意识关注必修4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2、新高考的“不变”
(1)、从材料的选取来看,选取的是最新时政热点,涉及的是重大的国家方针政策。

这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仍然要重视对时政的关注,多角度分析热点材料。

(2)、从选择题的题型来看,仍然没有计算题。

坐标曲线题、推导题等题型仍然出现,这说明在平时的复习中要重视这些题型的训练。

(3)、从非选择题的设问方式来看,依旧保留了评析类试题。

这要求我们在训练时重视这一类题型的特点及解题方法的归纳。

3、试卷考察重点
(1)、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例如:第3题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新提法,第五题乡村振兴的新措施,第六题的《密码法》的实施的考查突出体现了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

(2)、对课程目标的考查
试题能够很好地考查教材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思维方法和对社会问题的正确认知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和山东特色文化的考查。

例如:
第11题的稷下学宫思想光芒的孕育,
第14题的曲阜孔庙的“勾心斗角",
第15题的“黄河平,天下宁”的考查,突出了鲜明的山东本土特色。

(3)、对命题建议的考查
本次命题很好地遵循了《课程标准》对于高考命题的建议,符合命题原则和路径。

命题设置了评价性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需要在不断探究中解决问题,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问题的设计自然合理。

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遵循满意原则。

例如16题的对于企业是否强大才能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以及两道哲学试题都是谈谈理解的开放型试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4、备考启示
其实,“变化”对我们政治学科来说是常态,我们应立足不变应万变。

(1)、坚持研究真题不变。

从历年真题中寻找规律,将常考题型进行强化训练,形成较好的答题思路;
(2)、坚持问题导向不变。

承认问题的存在,各学校期中发展情况不乐观,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要借助期中考试数据和省模拟考进行问题查摆,及时跟踪针对性措施;
(3)、坚持目标导向不变。

各学校从优秀数(得A)、优秀率(A率)、重本数、重本率、普本数、普本率六个维度制定期末目标,围绕目标,群策群力全力备考期末;
(4)、千条万条,落实第一条。

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自习上,落实到考试拉练上、落实到讲评上,落实到学生掌握上,总之要将落实进行到底。

2020年高考虽推迟一个月,但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面对新形势下的高考,到底应如何应对,不管是现在的网课,还是不久之后的回校学习,都需结合自身的实际。

2020年,对于这届高考生来说终将是不平凡的人生体会和历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