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6章.ppt.
《区域经济学》课件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特效版)第6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39
关键术语
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40
思考题
1.阐述工业生产 生命循环阶段论 2.阐述区域经济 梯度转移理论 的主要论点。 3.为什么说乘数 效应会进一步 促成生产分布 的极化?
4.处在较低发展 梯度上的国家 与地区,在扩 散效应作用下, 可以在哪些方 面得到发展?
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0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及梯度转
移理论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 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 围的两种形式 。
局部范围的扩展: 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 致按距离远近、向经 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 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 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 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 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第四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十二章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第五章 总部经济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1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及梯度转
移理论
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的决定因素:
(1)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播的 中心 。 (2)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料 馆,同时也是各方面人才荟萃之地,给研究与发明创造了极为 有利的条件。 (3)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造、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区域经济学第六章PPT课件
第14页/共52页
⒉有序的梯度推移是由影响区域经 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 • 的① 处 于 创 新 阶 段 的 工 业 部 门 大 都 布 局 在 少 数
科技力量强、产业结构好、经济实力强的大 城市。
• ②处于发展阶段(在布局上称为扩展阶段) 的工业部门需要由大城市向第二梯度上的一 些条件具备的城市推移,谋求扩大市场。
3.社会基础的差异对地区经济 发展的影响
• 社会基础主要指人和社会的素质、伦理、观念的状况。它是在经济基础有 了一定发展以后出现的新差异。劳动力的素质和社会的进步程度是导致地 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4页/共52页
4.政治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除了受自然禀赋、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的影响之外, 还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包括体制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如政治经 济制度、法律制度、经济政策、技术政策等。这些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既有直接作用,又通过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起间接作用。政治因素应与地区的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因素相协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 ③处于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在布局上称为 普及阶段或称为标准化阶段)的工业部门, 由于经过长期生产,产品已经成熟,技术易 于掌握,生产已第1经5页完/共5全2页 标准化。
二、梯度发展的动态效应
• 迈达尔对梯度发展的效应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累积 因果论”。他认为梯度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的有3种效应,即极化 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 集中与分散状况。极化效应的作用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 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散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 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削弱低梯度地区,促使高梯度 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第六章PPT课件
We have talked briefly about so-called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s and tied this discussion to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This work has been pioneered by an economist named Paul Krugman.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his work and see how this can be related to the more general issue of the role of technology and the question of so-called knowledge industries as a new source of hope for less-developed regctive, technology become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in defining the fortunes of a region and/or changes in those fortunes over time.
Now let’s consider a particular technology, computer-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what this potentially mean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Krugman type world.
A standard theory of trade essentially argues that countri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rade depends on factor endowments.
区域经济学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 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 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 应的分析方法。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 线辐射 :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 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 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 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 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 开。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2.线辐射
(1)辐射干线上: 交通方便,辐射效率高; 运输成本上,铁路、公路差异不大,但大江大河上游有 优势。 (2)特点: 不仅包括辐射干线向两翼的辐射,而且包括辐射干线上 下游之间的辐射。 (3)濒临沿海陆地带的线辐射: 只能向一翼辐射,即向内陆地区辐射。
跳跃式 辐射
特点:这种辐射从空间 上来看是跳跃式的,先 进地区、 落后地区之间 出现一个盲区。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6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摊饼式辐射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②居民之间的思 ①摊饼式辐射 想观念、思维方 的辐射距离比 3、 式和生活习惯差 跳跃式辐射短, 比 异较小,在推进 辐射效率更高。 较 过程中,摊饼式 辐射遇到的阻力 也较小。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5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3.面辐射:摊饼式辐射 、跳跃式辐射
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 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 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020/1/9
4
(三)区域专业化与产业地域分工的演进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分工类型 部门间分工 部门内分工
产业链分工
专业化形式 部门专业化 产业专业化
功能专业化
专业化特点
不同部门在空 间上的分离
同一部门不同 产品地空间上
的分离 同一产品价值 链的不同环节 在空间上的分
离
2020/1/9
2020/1/9
9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模式
◘ 3.网络化发展模式 ◘ 在经济技术水平和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一般都与周
边的其他地区通过完善的通讯和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形 成区域经济网络。 ◘ 4.产业梯度开发模式 ◘ 产业梯度开发模式是指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中,先举 全国之力优先开发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开发成本比较低 的区域。待这些区域发展良好之后,再带动和促进其他 区域经济的发展。
2020/1/9
13
(三)产业空间布局效果评价
◘ (4)分散度及其变化
◘ a.含义:分散度从相反的角度描述了经济布局的集中度。它是指 在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中居前3位或前5位的地区的比重之和减 去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的差,与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之比。
◘ 根据现有的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1.区域经济的纵向专业化。区域经济纵向专业化,就是
在各种产业或生产组织的产业链条上,相同或相近的某 种中间产品转移到同一区域进行生产的过程。 ◘ 2.区域经济的横向专业化。区域经济横向专业化,就是 各种产品的生产分别在不同区域集聚进行生产的过程 。 ◘ 3.区域经济的柔性专业化。专业化生产线的设计不仅 能够生产专业化产品,而且在市场对产品需求产生变化 时,能够及时灵活地变更其专业化产品生产。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第六章 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一、国民收入区际分配理论
(二)价格指数的差异
•假设经济系统中有四个利益群体:北部和南部的资本所有者,北部和南 部的劳动力所有者。每个工人具有一单位的劳动力,每个资本所有者拥 有一单位资本。每个劳动力的名义收入水平为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 因为均衡时劳动力名义工资水平相等,也就是说不管劳动力位于何处, 均衡时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都相等。 •所以,不管劳动力位于何处,均衡时两个区域劳动力的名义收入水平相 等;不管资本所有者位于何处,均衡时两个区域资本所有者的名义收入 水平相等。收入水平常常用实际收入水平来衡量,而实际收入水平就用 名义收入水平与商品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这意味着,四个群体的人均 实际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区域的商品价格指数,也就是常说的 CPI。
• 俱乐部收敛是指,如果各种经济体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特征和初始经 济条件,则它们的人均收入水平会收敛并形成一个增长俱乐部。
二、区际经济发展趋同理论
(二)区域差距演化的倒U形学说
•在研究区域差距演化方面,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说,就是威廉森的倒 U 形学说。这个学说是威廉森在其 《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中 提出的:在一个国家内,当经济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时,区域之间的差距 一般不是很大。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差距 就会随之扩大。当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 的差距扩大趋势就会减缓,继而停止。学者们习惯地把威廉森的学说称 为倒 U 形或倒 V 形学说。
yi
Yi
n
,i 1,2,..., n
Yi
i 1
y1 y2 ... yn , y1 y2 ... yn 1
•等分法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Gini
2 n
(
n i 1
区域经济学 第六章PPT课件
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 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 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 围的两种形式 : 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 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 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 • • •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
本章重点: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的决定因素: 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1)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 播的中心 。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2
(2)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 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人才荟萃之地,给研究与发 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 造、研究与发展工作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 (4)生产新尖端产品,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都 较大 。 (5)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上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 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 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些正是高梯度地区,特别是 其中的大城市的优势之所在。
马工程区域经济学全套PPT课件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 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 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 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 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 展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90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平衡布局为主调整为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 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 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 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 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市或城市体系。
第一节 主要内容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 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2.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 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 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区域外生要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基本逻辑是经济聚集造就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
吸引产业转移,产 业转移又强化区位的聚集优势。
• 3.区域概念的理解
•
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经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或同一性
特征,独立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都包含核心城
《区域经济学讲》PPT课件
精选ppt
15
(二)城市群Leabharlann 形态• 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特点划分: • 低中心城市群:是指中心城市首位度极低,群中城
市发展水平大体相当,差别较小的城市群。 • 单中心城市群:是指中心城市首位度极高,其他城
市的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相差较大。 • 双核城市群:是指城市群呈现出双核心,两个中心
城市各有所长,承担中心城市职能。 • 多中心城市群:是指中心城市首位度极高、群中城
• 在城市聚集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种自我否 定的力,具体而言,空间聚集的在为企业、居民 和城市本身带来聚集经济利益的同时,由于土地 空间的限制,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均会增大,也 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额外费用,即聚集成本或拥挤 成本,导致聚集不经济。
• 表现:地价虚高,建筑成本指数级提升,交通堵 塞,环境污染等。
精选ppt
2
第一节 城市的经济功能与地位
什么是城市?
城市是在“城”和“市”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从人口统计角度: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 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从功能上看: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结构系统,必然具备多种功能和 作用,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城市主要功能有:生产功能、服务功 能、管理功能、协调功能、集散功能、创新功能。城市功能是主导的、 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外,这是一种十分流行的人才招聘方式,香港和台湾方面 把它翻译为“猎头”,所以引进大陆后我们也称之为猎头 ,意思即指“网罗高级人才”。高级人才委托招聘业务, 又被称之为猎头服务或人才寻访服务。专门从事中高级人 才中介公司,又往往被称之为猎头公司。
精选ppt
9
三、开放性
城市必须依赖于农业的剩余支撑城市 的生存。包括原料的供应和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区域经济传递理论◆区域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经典区域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区际要素流动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区际产业转6.1区域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1.区际经济传递概念的界定区域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间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因素相互影响、波及而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2.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要素包括四类基本要素:(1)传递的起始区域。
(2)传递的接受区域。
(3)传递对象。
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直接对象,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增长或失衡等结构上的变化。
(4)传递渠道。
指经济传递的物质载体及其联系,如贸易的销售网络、要素流动的渠道等。
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企业迁徙或产业转移等。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6.2.1 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缪尔达尔《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1957 ),分析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提出“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其区际经济传递理论又称为“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
“回波效应”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生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
“回波效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人口追求高工资流向发达地区。
(2)资本追求高回报流向发达地区。
(3)发达地区存在贸易与市场竞争优势。
二元经济结构中,当发达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出现集聚不经济。
发达区域的资本、技术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效益,开始向周边落后区域扩散,带动周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
这种倾向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即为“扩散效应”。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由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经济差异。
发展中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政府在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同时,不应等待扩散效应来消除区域差距,应防止区域差距过大,采取刺激落后区域的发展措施。
6.2.2 赫希曼的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学说以“北方”指代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以“南方”指代经济相对落后区域。
涓滴效应的表现:(1)需求互补情况下北方购买南方产品刺激南方经济增长。
(2)北方吸收南方一部分潜在失业人口,减轻南方就业压力,提高南方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6.2.2 赫希曼的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学说极化效应的表现:(1)南方要素流向北方,削弱了南方经济发展能力。
(2)南方资金流向北方,也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
(3)北方的贸易条件优于南方。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关于区际经济传递的“极化效应(回波效应)”、“涓滴效应(扩散效应)”学说,被后人统称为“缪尔达尔—赫希曼学说”,它初步揭示了区际经济传递的内容、效应等一般性规律。
理查森(1976 )对区际经济传递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二者的相互关系作了进一步研究,得出极化效应是时间t 的二次函数、扩散效应随时间t 呈指数分布的结论,并将扩散效应的正影响与极化效应的负影响的叠加(即扩散效应减去极化效应)称为溢出效应扩散效应减去极化效应称为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
6.2.3 程必定的区际经济传递理论1. 区际经济传递的实质“区域内部性”即指由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诸要素所决定的区域经济结构、技术构成、市场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交会而成的区域特征,它存在于区域之内。
“区域外部性”即指相对于某一区域而言的外部区域的内部性,它存在于区域之外。
6.2.3 程必定的区际经济传递理论1. 区际经济传递的实质区际经济传递是区域外部性内部化、内部性外部化的基本形式,是在比较利益机制作用下的区域之间的互补。
对于不发达区域,区域传递主要是发达区域的外部性因素向区内渗透。
对于发达区域,区域传递主要是区域的内部性向外辐射。
2.区际经济传递发生的必要因素和充分因素必要因素:(1)绝对位势差:自然、人文、经济、地理等因素差异。
(2)相对位势差:劳动生产率、人均经济总量差异。
(3)物价位势差:成本、收入、市场条件差异。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6.2.3 程必定的区际经济传递理论2.区际经济传递发生的必要因素和充分因素充分因素:(1)区域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
(2)区域技术进步因素。
(3)区域经济主体的自主利益因素。
3.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规律(1)区际经济传递的梯度指向规律。
区际经济传递与区域间的位势差程度成正比,即按位势差梯度方向传递。
(2)区际经济传递的距离递减规律。
(3)区际经济传递的加速规律。
4. 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类型(1)资源互补式区际经济传递。
主要表现为原料、能源、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在区际传递中得到互补。
(2)产品互补式区际经济传递:产品流入和流出。
(3)产业互补式区际经济传递:产业的推移。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6.2.4 厉以宁的区际经济辐射理论6.2.5 马海霞的区际经济传递理论自己看6.3 区际要素流动理论6.3.1 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和作用1.要素流动的方式要素三种动方式:①对流。
指人和物质的流动,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以及劳动力流动等。
②传导。
指区域间的各种交易,以会计学的系统为特征,通过簿记程序完成,如财政交易等。
③辐射。
通常是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等。
1.要素流动的方式要素流动的地域表现形式:①辐合流动:要素向一个区域集中。
②辐散流动:要素由中心向外扩散。
③轴线汇集:要素向轴线地带汇集。
④区际推移:要素从一个区域移向另一个区域的相对分散的流动。
2.区际要素流动的作用(1)产生组合效应,引导各经济主体通过相互配合、彼此协调。
(2)强化竞争机制,提高区域劳动生产效率。
(3)发挥比较优势,减少产业雷同,优化资源配置。
(4)缩小区际差距,创造均衡和谐格局。
6.3.2 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规律(1)增值导向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
(2)需求导向规律:需求产生的引力。
(3)组合效益导向规律:按最优比例组合投入生产。
(4)近邻空间优先规律:空间邻近区域优先。
6.3.3 区际要素流动的基本内容1.劳动力的区际迁移2.资本的区际流动3.技术的空间扩散6.4 梯度推移理论6.4.1 “梯度”的内涵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1975)一书中,采用“地租梯度变化曲线”术语描述地租的变化轨迹;采用“密度梯度变化曲线”术语描述城市区空间利用集约度的差异;采用“收入梯度变化曲线”术语描述城市区居民收入的差异。
周起业:梯度被广泛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
6.4.2 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及其拓展狭义梯度推移理论指以区际经济技术梯度为出发点的梯度推移理论。
6.4.2.1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1)由于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等差异,区际经济技术梯度必然客观存在。
(2)产业结构的优劣是衡量区域经济梯度水平的核心。
产业结构优劣则又取决于主导产业部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
(3)经济技术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
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发端于高梯度区域,并遵循生命周期阶段的更替次序向低梯度区域推移。
(4)梯度推移主要依托城镇系统展开。
经济要素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农村推移,由发达区域向次发达区域推移。
(5)各区域所处的梯度是相对的和动态变化的。
6.4.2.2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拓展1. 反梯度推移理论强调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具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区域也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行超越式发展,然后向二级梯度、一级梯度区域进行反推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揭示了梯度推移理论存在的诸多缺陷:(1)通过技术梯度转移的加速来逐步缩小区际经济差异的论点,在理论上、实践上均缺乏有力的证据。
(2)梯度推移只是技术空间转移(扩散)的一种主要形式,而并非一条规律。
(3)技术梯度并非唯一的投资开发优先次序标准,地理区位、资源区域组合、产业优势度以及专业化程度等因素也应综合考虑。
2.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认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技术空间推移分为纯梯度式推移、纯跳跃式推移、混合式推移三种类型。
经济低水平阶段以纯梯度推移为主,高级阶段,随交通、通信手段发展,跳跃式推移起重要作用。
3.梯度推移主导论承认多种梯度推移并存论,但强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梯度推移。
6.4 梯度推移理论6.4.3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6.4.3.1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内容1. “广义梯度”的内涵广义梯度推移理论认为梯度分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等客观事物的梯度分布;二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布;三是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梯度分布。
2.区域梯度分布评价李国平等(2004)从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五大方面设计了一套描述区域梯度分布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6. 3)。
根据广义梯度分布评价指标体系,可构建区域梯度水平评价模型:Zj为区域j 的梯度分布综合指数,αi为i 指标的权重,Xij为j 区域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3.区域梯度推移粘性梯度推移粘性,是指在区域梯度推移过程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诸多因素产生的区域竞争力、区域环境的区位差异,导致梯度推移不能循序进行,从而出现粘性。
导致梯度推移粘性的因素主要由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类因素决定(见图6.3)。
6.4.3.2 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简评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创新贡献:(1)拓展了区域经济学中“梯度”概念的内涵,提出“梯度”应包含区域之间经济、技术、社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制度、文化等差异形成的梯度。
(2)强调区域开发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为区域开发过程中的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和区际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3)广义梯度推移理论是对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融合和新发展。
6.5 区际产业转移6.5.1 区际产业转移的内涵和类型1. 区际产业转移概念的界定区际产业转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由政府(中央或地方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控导向,以及科技进步、资源供给、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引起的某些产业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其他区域的空间迁移过程。
2.区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1)区际产业转移的发生地域仅限于一国之内。
(2)区际产业转移具有综合性。
是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体流动。
(3)不同于投资、贸易、技术转让等,区际产业转移表现为产业的空间移动。
(4)区际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的空间扩张过程。
(5)城际产业转移、城乡产业转移为区际产业转移的特例。
3.区际产业转移的类型(1)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动机差别,区际产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转移和撤退性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