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中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解决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问题解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现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中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人们更加重视问题对人的智力挑战作用,强调作为“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应主要指那种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非常规问题”,因此,创造性成为数学问题解决的本质特征。

“问题意识”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态度,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进行观察、搜集、选择和整理信息,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其含义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活动性,以问题的形式学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的重要一环在于问题的提出,即问题意识的培养,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问题,尊重他们的人格;二是教师不断通过对比探索、悬念设置、矛盾冲突、实验操作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创设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课

前,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整数,教师对答如流地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哪个数不能。当学生验证无误时,感到老师“真神”啊!其中的奥秘是什么?从而提出问题:①以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②什么样的数才能被3整除?③能被3整除的数应该符合什么条件?……

2、提倡学生联想,培养问题意识

所谓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里活动。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与它相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以后,使追寻与他相关联的事物,由此而产生的联想。”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想法,后来为人们所吸收形成了用以指导联想的三个基本原则,类似联想、相反联想和接近联想。

例如数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引导学生联想、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再出示例题:“3.22÷1.4”让学生试做。学生发现除数是小数,大部分不会做,这时教师可借机引导学生:这道题除数是小数,不能直接除,可否运用旧知把例题变为学过的除法计算。从刚才大家回忆的商不变性质及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你能联想到什么?这样一来,很多学生能领会到此例的解题关键。再结合课本的思路分析、探索,学生不难得出解题关键就是用商不变的性质变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继上例题研究之后,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个解法:32.2÷14=2.3,322÷140=2.3,3.22÷

14=0.23,无论对错,学生都能顺利抓住了解题关键之一,即除数

必须是整数这一特点,这都是学生自己思维探索之果,教师不要急于宣布答案,可让学生展开对比讨论,以便积极打开思维的闸门。

3、实施合作交流,培养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实际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过程,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氛围宽松、和谐,对教学过程起着积极影响的作用。实施合作与交流,对数学的问题解决,乃至以后适应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这样的“学习共同体”里体现。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想象、多动脑、多表述思想,决不能把学生当成被动的“容器”,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应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进行平等的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发表彼此的不同见解,激发探索的内动力。鼓励学生自学、自练、自悟,敢想、敢说、敢争论,形成心灵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菜园里有白菜800棵,比包菜多1/4,白菜比包菜多几棵?”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800×1/4;②800-800÷(1+1/4);③800÷(1+1/4)×1/4;这时让学生充分进行争论评析,各抒己见,对问题的内部进行纵横比较,发现了第一①式显然是错误的,并创造性的列出800×1/4+1,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尝试、争论、探索,养成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

4、鼓励动手操作,培养问题意识

思维从动作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

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课前,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纸筒和一个长方体纸盒。上课时,老师让学生猜想:“园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个什么图形?”这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也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表态,表扬了同学们爱动脑筋,敢说、敢争辩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动手剪剪看,“在操作中,同学们发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老师还请了三位不同操作方法的代表上台作示范操作演示,圆柱侧面展开后的图形已经清楚了,但侧面积何求呢?这时,同学们还是感到困惑:”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形状不同,面积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到底怎样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通过重叠、剪拼后发现长方表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等于圆柱纸筒的底周长,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都与圆柱的高相等,因此,长方形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都等同于圆柱的侧面积=底周长×高,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求圆柱侧面积的公式,为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练习侧面积计算时,教师又让学生将长方体纸盒展开,并观察思考:“除了用以前五年级学过的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外,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这一问题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同学们的思维,他们纷纷,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抢着回答:长方体的四个侧面展开后也是一个和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这个长方形底的周长,宽就是长方体的高,因此,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还可以用“底周长×高+底面积×2”来计算,学生在操作

中还出现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同样适用于所有直柱体的侧面积的

求法,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创造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

5、注重联系实际,培养问题意识

数学教育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重要的在于培养数学意识,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理论、思想方法、去观察客观世界,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问题意识,例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积后的计算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蕃薯问学生“它的体积是多少,你们会计算吗?”学生面对这个不规则的物体开始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想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学生提出

可以用“割、切、拼”变形的手段把蕃薯的不规则开关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再求出它的体积。教师表扬了他的想法,同时又设疑,如果不改变蕃薯的形状要想求出它的体积,怎么办?正当大家迷惑不解时,教师把一个盛了一部分水的透明长方体水槽轻轻放在讲台上,启发大家能不能利用长方体水槽里的水来测量并计算出蕃薯的体积?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先恐后要讲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可以先测一下水槽里水的深度,再把蕃薯放进水槽里,从水面上升的高度可以计算出蕃薯的体积;有的补充说:必须先量水槽的长和宽,算出它的底面积是多少;有的说:算出来水槽的底面积后,可以把蕃薯放进水槽里量一下水面的高度,再把蕃薯取出来,水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