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Ecology
静态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
Ecology
各类生命表的优缺点及生命表的意义
同生群生命表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而静态生命表中个
Ecology
体出生于不同的年份,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 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没有变化,事实上情况并
非如此。
同生群生命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但历时
数意义不大,而计算杆数更有实际意义。
二、种群统计学
种群统计学就是对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 结构等进行的统计学研究。统计的指标大体分3类: 种群密度:反映数量多少的主要指标。 初级种群参数
Ecology
出生率(natality):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死亡率(mortality):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 迁入与迁出率:外部种群进入引起的增加和内部离开引起的减少。 性比(sex ratio):种群中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比例。 年龄结构(age distribution) 增长率:以某一起始年为基准的增长比率
(三)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种群增长率 1、生命表(life table):记录种群各年龄组数量变动数据 的一种表格,是研究种群动态的有力工具。
Ecology
一般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是由许多行和列构成的表格,
通常是第一列表示年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从低龄到 高龄自上而下排列,其他各列为记录种群死亡或存活情 况的观察数据或统计数据,并用一定的符号代表。
构,它们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如大多动物。
Ecology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如高
等植物。
单体生物以个体数就能反映种群大小,对于构件生物必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生态学第03章_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Chapter 3
13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
对指标。
Chapter 3
14
调查方法
•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以其平均数来 样方法:
Chapter 3
10
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
•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 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
• 种群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 ): 研究种群的遗传
Chapter 3
6
二、种群的概念
•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
合。为了强调不同的面,有的生态学家还在种群 定义中加进其他一些内容,如能相互进行杂交、 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等内容。
•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 物种进化、 自然界物种存在、
表。 用途:主要用于估计种群的增长。
Chapter 3 27
生命表建立
• 种群统计的核心是建立反映种群全生活史的各年龄组出生率、
死亡率,甚至包括迁移率在内的信息综合表。 • 一般的生命表格式或构成,表头依序是: x:年龄级 nx: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lx :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 dx : 从x到x+1期的死亡数 x+1期的死亡数 qx : 从x到x+1期的死亡率 x+1期的死亡率 ex : x期开始时的平均期望寿命或平均余年 x期开始时的平均期望寿命或平均余年 Lx : 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 x+1期的平均存活数 Tx : x期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 x期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3.1 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在一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统一体或系统。
种群可由单种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由单种生物组成的种群,每一个体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
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或腐烂,这就形成很多分离体,这些分离体来自同一受精卵其基因相同,这样的个体称无性系分株(ramets)。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除生态学外,进化论,遗传学、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都使用这个术语。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分类的种以上单位是就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划分的,只有物种(species)真实存在。
物种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的个体以替代消失的个体。
种群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亦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由种群所组成。
3.2 种群动态3.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4.2.1.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的大小,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
种群的密度是堂信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住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密度变化很大,如土壤节肢动物每平方米可能有成千上万只,而大型哺乳娄动物可能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头。
对从受精卵形成的个体和构件生物体应有差异,研究植物种群,要注意由无性繁殖构成的无性系。
3.2.1.2 种群数量统计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第一步是研究种群的边界许多种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种群边界不明显,实际工作时、往往要根据自己研究需要确定其研究范围。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3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生态学-3-种群及基本特征
四川师大生命科学学院
1
生态学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种群动态 种群的空间分布 种群调节
2
生态学
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 个体的总和。 物个体的总和。其基本构成成分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21
生态学
2.1 种群分布 种群的分布类型
随机(Random)分布:每一个 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 现的机会相等。 产生过程
资源分布均匀、丰富; 有充足的空间; 个体间无相互作用。
Random
如蜘蛛、杂草等的分布。 如蜘蛛、杂草等的分布。
22
生态学
2.1 种群分布
分布型的检定
如果将某一种群的分布区分成许多小方格,计算每一小方 格的平均数(m)和方差(标准差的平方)(S2)。则: S2 /m =0 时,均匀分布( S2 =0) =1 时,随机分布( S2 =m) >1 时, 成群分布 (S2 >m)。
动物体型大小与种群密度( 动物体型大小与种群密度(Peter and Wassenberg 1983) ) 植物体型和种群密度(White 草食性哺乳动物的体型与密度分布关系( 1995) 草食性哺乳动物的体型与密度分布关系(Damuth 1981) )
24
生态学 稀有种和濒危/ 稀有种和濒危/灭绝种
23
生态学
2.2 种群大小
种群密度(Density) 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相对密度: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种群密度与个体体形大小有关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东部灰大袋鼠
西部灰大袋鼠
红大袋鼠
From Caughley et al. 1987.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英国土壤细菌的分布
普 通 生 态 学
➢ 首次在大尺度上对细菌多样性进行描述,为土壤生态系统等复杂研究 奠定了基础。Griffiths, et al. 2011.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单位努力捕获量,毛皮收购记录等
大熊猫活动痕迹
野生动物足迹分辨
普 生态学经典知识:种群密度和个体大小关系
通
生 态
种群密度随生物个体大小增加而降低。
学 Population density declines with increasing organism size.
例如:在草原上,猛兽 < 猛禽 < 有蹄类 < 啮齿类 < 蝗虫
2)对特定环境的物种个体来说,存在太热、太冷或者其它不能 适应的条件;
3)可能由于能量的限制,物理环境使得种群分布受到地理区域 的限制。
4)生物相互作用也使得种群的分布受到限制。
北美鸟类种群的集团分布
普
通
——以American crow为例
生
态
American crow分布广泛,
学
在有限数量的热域(hot
生
态 ➢ 基因型:生物种的遗传本质
学
➢ 表型:生物种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 可塑性: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 ➢ 变异的存在:非遗传性变异和遗传性变异。 总之,一个种内的所有个体并非完全同质,普遍存在变异。
普 1.3 种群的概念
通
生 态
第三章 种群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 曲线不像数学模型所预测的光滑、典型,常常还表现为两 类增长型之间的中间过渡型。 (二)季节消长 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要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 间变动。 种群的季节消长(seasonal change in number):一般具有生 殖季节的种类,种群的最高数量通常落在一年中最后一次繁殖 之末。
3)美国现代生物学家E.Mayr(1963)从种群遗传角 度把种定义为“能实际的或潜在的彼此杂交的个体 的集合”。但有人指出,以可杂交性对种进行分类 在理论上是十分重要的,但应用于野外操作 的可能性较差,因为在野外识别其可杂交性有很大 困难。此外,生物间的杂交能力很少达100%。如 两个种群杂交能力达55%,哪两个种群算不算一个 种?可见,这种划分也有一定局限性。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一种生物进入新的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和建立种群后,一般会有以下 几种可能: 种群平衡(population equilibrium)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不规则波动(irregular fluctuation) 周期性波动(regular fluctuation) 种群衰落(population decline) 种群灭亡(population exitinction) 种群爆发(population outbreak)种群数量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 种群崩溃(population crash)种群大发生后,往往出现大批死亡,种群 数量剧烈下降。 生态入侵(population invasion)某种生物在进入新的分布区后,迅速扩张 蔓延的过程。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大多数种群的增长率不是不变的,因此必须考虑密度改变对 增长率的影响问题。最简单的模型就是假定密度与增长率关系 是线性的。
第三章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植物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存在的、具有一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章将介绍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密度、组成、分布和生长等方面。
首先,植物种群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个体数量的多少。
植物种群的密度大小直接反映了该种群的丰富程度和繁殖能力。
密度过低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而密度过高则可能导致资源竞争和生境破坏。
其次,植物种群的组成是指不同个体的数量和比例。
植物种群的组成多样性不仅反映了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体现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位的利用方式。
组成的变化可能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也可能受到物种间竞争、捕食和共生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植物种群的分布是指该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植物种群的分布受到环境因子、适应性和迁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种群呈现聚集分布,即个体之间较为集中;有些种群呈现均匀分布,即个体之间较为均匀;还有些种群呈现随机分布,即个体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
最后,植物种群的生长是指个体数量的变化。
植物种群的生长过程受到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的影响。
生长率是植物种群生长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个体数量的变化速度。
通过研究植物种群的生长特征,可以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和适应能力。
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植物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同时,植物种群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植物种群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种群通过根系固定土壤,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植物种群还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遮荫,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此外,植物种群的演替过程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植物种群时常经历演替过程,即由初级群落向高级群落的演替,不断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种群
1913—1961 年东亚飞蝗洪泽湖蝗区的种群动态曲线(马世骏,丁宕钦,1965)
(三) 种群的数量变动
2.周期性波动
n
种群数量变动随时间呈现出有规律的、周而复始的
波动现象,这种数量波动的特点与种群自身的遗传特性
种群年龄分布--2
白橡树(Quercus alba)种群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3
种群年龄分布--3
仙人掌雀(Geospiza conirostris)1983年的年龄分布
(自M.C.Molles,Jr,1999) 14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结构和性比
n (2)性比
有关。
北方的啮齿动物旅鼠、姬鼠、田鼠,以及北极狐和雪鸽等
北美的美洲兔与加拿大猞猁90年间数量周期(Bush,1997)
3.季节波动 n 季节波动(消长)是指
种群数量在一年四季中 的变化规律。了解动物 的季节性波动规律是控 制其危害的生态学基础。
北点地梅8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动(Begon,1986)
4.种群的暴发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1.种群密度 n 密度通常表示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但也
有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
除采用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密度外,也有因生物的 特征不同而采用的其他表示方法。
(一) 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结构和性比
n (1)种群结构
l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 配置情况。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对深入分析种 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的后果:排挤当地的物种,改变原有的生物地理分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入侵种经常形成广泛的生物污染 ,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影响农业生产。 生态入侵例子:冈比亚按蚊(1929年从欧洲到巴西)、麝鼠(1905年北美到欧洲)、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解放前从缅甸进入云南)。
标准样地示意图
a
b
c
d
e
f
g
h
i
j
1
2
3
4
5
6
7
8
9
10
样方号
空间格局的检验
小尺度上的种群的分布格局示意图--1
S2/m=1
01.
S2/m=0
01.
S2/m>1
01.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聚集分布
小尺度上的种群的分布格局示意图—2
木馏灌丛
creosote bush (北美洲 Mojave Desert)
分布格局?
灌丛随个体大小的增加分布格局的变化 A 聚集分布 B 随机分布 C 均匀分布
A
C
木馏灌丛根的 分布格局
A
B
C
MacMahon(1981)
灌丛的分布随个体大小增加的假想变化,MacMahon,1981
木馏灌丛根系分布(实际Vs假想根系分布),Brisson,1994
小尺度上的种群分布格局示意图--3
周期性波动
我国黑龙江伊春林区小型鼠类棕背䶄(Clethrionomys rufocanus)也具3-4年周期。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遗传学及进化生态学 ——上述两个分支学科 的整合。
第二节、种群的动态
•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问题。指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 的变化规律。
– 具体包括:
• 种群数量及密度 • 种群的分布 • 种群数量变动及扩散迁移 • 种群调节
Nt = N0 λt
λ-为种群周限增长率【一定时间(一年)期限内的总增倍数 】
λ(0-1),种群下降; λ(>1),种群上升; λ=1,种群稳定; λ=0,种群不繁殖;
2. 连续增长模型
适合于世代重叠情况下使用(人口增长)
课本示例(NPt 5=6N)0:ert1949年我国人口 5r.-4种亿群增,长1率9【7个8体年单为位时9间.5(亿每年,)求增加这个体2数9年】 来人 口r>增0,长种率群?上升
一、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实例:每立方米水体内鲤鱼的数量
种群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绝对密度/相对密度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 如:20×20m2样方中马尾松的数量为20棵
• 密度为:5棵/100m2
相对密度:只能表示数量的相对指标
(四)周期性波动图
9-10a 9-10a 9-10a
狐狸和兔子
(五)种群爆发和大发生
具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暴发
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
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
截止目前,已打 捞3.9万立方米
(六)种群平衡
种群平衡 :指种群内个体的数量(或密度) 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2.2.1 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
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大致可分为3 种类型:随机型(random)、均匀型(uniform) 和集群(成群)型(clumped)(图3-1)。
(1)随机分布
每一个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 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 体的分布。随机分布在自然界不很常见,只有当 环境均一,种群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 况下,才能出现随机分布。用种子繁殖的植物, 在初入侵到一个新的地点时,常呈随机分布。
式中d——个体间最小距离的观测值; di—第i个随机选择的个体与相邻个体的 最小距离; n——观测次数。
J=d/D 式中 J—种群分布型的判别指标; 当J=1时,为随机分布; 当J<1时,为集群分布; 当J>1时,为均匀分布。
(2)空间分布指数法
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还可以用空间分布指数 (index of dispersion)法检验分布型。空间分布指数 由方差/平均数比率即I=S2/m。
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接近1:1。
3.2.4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2.4.1 出生率
3.2.4.2 死亡率
3.2.3.1 出生率
出生率(natality)----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 产生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出生率有绝对出生率和相对出生率两种表 示方法 特定年龄出生率 出生率分为生理出生率和生态出生率。
3.2.3.2 性比
性比(sex ratio)----指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或 某年龄组的个体中雌性与雄性的个体数目 的比例。
3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本次课的重点 1 种群的动态2 种群的统计学3 种群增长模型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5 种群调节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和特征population 来自拉丁语,我国生态学家译为种群。
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分布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自然组成的生物系统。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
种群数量的大小受四个基本参数的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内部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地理分布。
3、遗传特征:由基因库决定的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特点。
出生率出生率常分为最大出生率(naximum natlity )和实际出生率(realizednatality)最大出生率:是在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繁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产生新个体的理论上最大数量。
实际出生率:表示种群在某个真实的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增长。
它随种群的组成和大小,物理环境条件而变化的。
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死亡率也分为最低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和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 )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因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physiological longeritg )后才死亡。
实际死亡率:在某特定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而改变的。
迁入和迁出迁入(immxigration )和迁出(emigration)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它描述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
第二节种群的动态是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它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种群动态包括:(1)种群的数量或密度。
(2)种群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3)种群的分布。
(4)种群调节。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数量常用密度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规律:
种群密度的高低与食性(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和
生物个体大小相关 — 食植动物的种群密度大于食肉动物; 食性相似情况下,个体较大的种群密度较小;环境中物质 能量的可利用量及生物的利用效率(生物学特性)越高, 种群密度越大。
每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都有一定的变化限度,存在
最大密度(环境容纳量、饱和点)、最适密度和最小密度 (特定环境所能容纳某种生物的最大个体数;最适密度状 态下,种群的增长最快,维持种群最佳状态;种群维持正 常繁殖、弥补死亡个体所需要的最小个体数)。已广泛应 用于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和人口研究中。
要点:标志物或标志技术对动物不产生有损寿命、行为的伤害;标 志不能过分醒目,以影响捕食率;标志符能维持一定时间(长于 实验时间);种群封闭,无迁入(出)和出生(死亡);再次取 样时,标记动物与种群充分混合。 c 去除取样法(removal sampling) :在样方中连续几次捕捉动物, 以日捕捉个数为纵坐标,捕获累积数为横坐标作直线,当捕捉个 体数趋于零时,直线与横坐标的交点为样方中群体数量的估计值。
(2) 生育率和生殖力 生育率:单位时间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雌性个体 总数的比值。 生殖力:单位时间个体或种群所能产生配子数或合子 数。
配子是指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由生殖系统所产生 的成熟性细胞。
合子是指雌配子和雄配子融合形成的二倍体细胞。 生育率反映了雌性动物的实际繁殖能力,而生 殖力反映其潜在的繁殖能力,生殖力的高低反比于该 物种亲代对其后代的抚育程度。
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使其能在生态系统内维持自身稳定性。 作为系统还具有群体的信息传递、行为适应与数量反馈控制的功 能; 种群不仅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同时,还是生物资源 保护与利用、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具体对象;
种群既可以作为抽象概念,也可作为具体存在的客体在实际研究 中加以应用。其时空界限,随研究者的方便而划分的.
2、种群的减小 (1) 死亡率:单位时间种群的死亡个体数与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值。受环境条件、种群密度、种间竞争、寄生、 捕食、疾病、人为因素等。 最低(生理)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 群内的个体都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
实际(生态)死亡率:种群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实 际死亡率,随着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而变化。
影响种群大小或密度的因素
(1)种群的繁殖特性:各种生物的繁殖力不同,如微生物几个小 时可繁殖数代;草本植物一般一至三年结实一次,乔木可能则几 年才结实一次。 (2)种群的结构:如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的个体或不同性别的个 体比例。 (3)种内和种间的关系:即种内遗传变异和物种自然选择等。 (4)物理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大气和火等。 种群密度的高低在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的多少。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 适应时,某种群可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最大密度和最适密 度是林业经营、作物栽培、动物饲养、鱼类养殖应首先考虑的问 题,也是人类自身生存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密度是种群特征的一 个重要参数。密度决定着种群的能流、资源的可利用性、种群内 部生理压力的大小以及种群的散布和种群的生产力。
一些固着且群体生活的珊瑚、苔藓虫等也是构件生物。
单体生物个体数反映种群大小,但构件生物必须考虑两
个层次,从合子产生的个体数和组成每个个体的构件数。 对于许多构件生物,研究构件的数量与分布状况往往比 个体数更为重要。
(二)、种群密度的改变
1、种群的增长 取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其中出生率更为重要。 (1) 出生率:单位时间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 的比值。比较不同种群的繁殖能力。 最大(生理)出生率:种群在理想状态下,生理上能够达 到的最大生殖能力。对于特定的种群,最大出生率是一个 常数。 生态(实际)出生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 出生率,随着种群的结构、密度大小和自然环境条件而变 化。 不同生物类群的出生率具有很大的差别,取决于生物的生 物学特点,包括性成熟速度、每年的繁殖次数和每次的产 仔(卵)数等;出生率的高低还与生物在食物链所处的位 置有关,较低营养级的动物出生率较高。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及种群调节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一、定义
生物种群(biotic population): 在特定时间内,由分布在同一 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自然组成的生物系统(数量、空间、时间), 其个体具有共同的基因库,彼此之间能够进行自然交配并产生出 有生殖力的后代。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 体;
生理寿命:生物在最适条件下最长的潜在生活期限。 生态寿命: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实际生活期限。 生命期望(平均余生, life expectancy ) :是指某 一年龄期的个体,平均还能活多长时间的估计值。
(2) 生命表(life table):是按照种群的年龄阶段,系统地
观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几个世代之中各年龄阶段的种群 初始值、年龄特征死亡率、年龄特征生育力和生命期望值,以 一定的格式而编制成的统计表,用以估算人口(或种群)预期寿 命的计算用表。生命表是按照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年龄 (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一种生命信息系统表。它系统地记 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生殖率以及死亡原因。 生命表最先用于人寿保险业务,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 学上也广泛用于生物种群预测。生命表已成为研究种群数量变动
在种群生态学上,密度不是按种的分布区计 算,而是依据其在分布区内最适生长的空间计算, 这种密度称为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而
把 全 分 布 区 内 的 平 均 密 度 称 为 粗 密 度 ( crude
density)以示区别。如一片面积为10hm2的马尾松 林,林木总株数为3万株,但其中有2hm2的面积为 裸露的岩石, 2hm2 的水域面积,因此,实际分布 有马尾松林的面积只有 6hm2 。则该马态密度为5000株/hm2。
2、数量统计
(1)、绝对密度的调查方法 1)总数量调查法(直接统计法,total count ):直接计数一定地方的 所有个体,如:人口调查法;或用航空摄影调查其总数。 2)取样调查法(sampling methods) a 样方法(use of quadrats) :样方的大小和形状、样方的代表性、随 机抽样; 理论抽样数决定于空间分布图式、置信水准、允许误 差、种群密度。 b 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s) :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 分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使用于不断移 动位置的动物。 假设: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N/M = n/m
捕 获 量 ( 只 / 日 )
●
●
捕获累积数(只)
(2)、相对密度的调查方法
相对密度指标分为直接数量指标和间接数量指标。 1) 动物计数(count of animals)
以单位时间内或单位距离内或二者结合的动物数量为衡量 指标,为直接数量指标。
2) 动物痕迹的计数 (count of animal signs)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synecology):研究种群 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 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 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研究,涉及:
有多少(种群数量大小或密度)? 在哪里(种群的分布、空间图式)? 如何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变动机制(种群调节)? 种群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 ): 研究种群的遗传过程,包括选
动物痕迹包括足迹、粪便、鸣叫声、弃巢等,为间接数量 指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而不是现在的密度指标。
3)单位努力捕获量 (catch per unit effort)
较少使用,仅用于一些经济动物,如每天每艘船的捕鱼量、 每天每人的钓鱼量等,要求捕获条件、捕获效率和捕获工具是 一样的。
4)毛皮收购记录(pelt records) 通过长期的毛皮收购记录分析种群密度。
气候对三种袋鼠分布的影响
A
B
C
A: Macrpus giganteus; B: M. fuliginosus; C:M. rufus
种群的群体特征及种群参数
种群数量:密度(density) —原始密度(crude density) 、生态
密度(ecological density) 初级种群参数: ①出生率(natality)、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 = 最 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 = 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 ②死亡率(mortality)、生理死亡率(physiological mortality ) = 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 = 实际死亡率(realized mortality)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sex ratio) 、年龄分布(age structure) 、 种群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分布型(pattern of distribution)、遗传组成(genetic components)
择、基因流、突变和遗传漂变等。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成、发展 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种群遗传学和种群 生态学。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决定于基本(初级)种
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又决 定于次级种群参数:年龄结构、性比、内分布格局 和遗传组成;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 (种群统计学的研究内容); 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内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 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和地理分布;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 库; 系统特征: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