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载德,育德于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文载德,育德于心

【摘要】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德智体美这“四育”中德育排在首位,因此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德育

一、引言

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教材中的多数课文都是形神兼备的,可以说都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其中,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它不仅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发挥着德育的重要功能。这是因为,文言文中描写了大量的关于古人发奋读书、保家卫国、舍生取义、诚实守信、敬老尊贤、助人为乐、坚忍不拔的故事,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德育素材。

可是,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弊病,如:

1.落后的教育方式

课程改革的深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开始被认识,教师也越来越多的明白要把更多的自主时间还给学生。但是,不得不正视的是,在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很常

见,机械的记笔记、背释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厌烦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2.功利主义的教学目的

近年来,语文教材在编写上越来越看重文言文的作用,高考试题中文言文的分值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很多的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表现出的功利意识越来越强: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长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仅变成了机械的记忆答案。

那么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发挥文言文的德育功能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发挥文言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营造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文言文与现代文进行比较教学,引导学生比较其中古今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加深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另一方面,为改变以往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不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差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对于那些以故事描写为主线,有丰富的人物对话的文章不妨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这样在课前,学生必须要做好自主预习,弄懂文章中的事件发展脉络和人物关系,查清疑难字词的含义,而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分角色扮演。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自

主学习,还有利于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勾践灭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陈情表》等文章,就很适合进行课本剧的角色扮演,学生们在一种自由而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中,更为主动的学习和接受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化因素。

三、深挖教材文言文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爱国主义思想

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数不清的内忧外患,之所以发展至今天仍维系不倒,这与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信念是离不开的,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甚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爱国主义仍然在发挥着团结各民族,振兴中华的巨大作用。高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想象文章中的爱国志士怎样在国家危亡关头,挺身而出,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团结御侮,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怀璧入秦”,为家国大义忍辱负重换来“将相和”的美谈;《屈原列传》中屈原忧国忧民,抱石沉江的慨叹;《荆轲刺秦王》中“一去不返”的勇气;《苏武传》中苏武“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的不辱国体,慷慨赴义的气节等等。

2.坚忍不拔,不懈追求的精神

自强不息,刻苦自勉,不畏困难险阻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在高中时期,尤其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品格。如通过学习《劝学》培养学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顽强信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品质

3.爱我河山的使命感

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中的祖国山河美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如《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望海潮》中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念娇奴·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播放背景音乐、观看幻灯片等形式,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引领学生想象文章中的波澜壮阔与雄伟巍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为民族崛起读书的信念。

四、对比法渗透德育教学

运用对比法,将不同的文言文、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情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例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后,对比苏辙的同名史论,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人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培养爱国情感;学习《鸿门宴》后,对比《垓下之围》和毛主席的《人

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引导学生体会“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内涵,

引导学生树立家国大义、自强不息、在新时期奋发努力的精神。

陶行知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根本是德育。德育的课堂

只开在政治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亦应该牢记“教之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赵乾勇.高中文言文德育价值及课堂优化策略研究[d].内蒙

古师范大学,2011.

[2]王兴盛.试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j].现代阅读, 2012(5).

[3]杨廷先.在文言文点滴教学中塑造学生灵魂[j].文学教育, 2011(12).

[4]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

学院学报, 2007,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