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载德,育德于心

合集下载

文以载道 爱以育德

文以载道 爱以育德

文以载道爱以育德文以载道,爱以育德。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它寓意着良好的文化传承与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魄,是他们人格与价值观的基石。

文化的传承,却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异常艰巨的任务。

要理解一个文化,就必须尊重其中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尊重其中的历史与传统。

而要真正理解一个文化,更要将这种理解扎根于自己的内心,融入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之中。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将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子孙后代受益。

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历史与传统的保护,更是对人格教育的一种培养。

人格教育是培养一个人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而要培养一个人的人格,必须从小处着手,以爱的方式去引导。

只有用爱去育德,才能让一个人内心充满爱的光芒,去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心、责任心、宽容心,让他们懂得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和平。

文以载道,爱以育德,不仅仅是对文化和人格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

我们作为现代人,要有着对文化的尊重和对人格的追求。

要努力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并坚持其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将其与现代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相结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家庭中发光发热。

我们每个人也要以爱来育德。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人们的爱心来引导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让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得到真正的教育。

文以载道,爱以育德。

这句至理名言是对我们每个人人生道路的一种提醒和警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传统文化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将文化传承和人格教育贯穿于我们的一生,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尊严、有归属感、有自我价值的人。

让我们齐心协力,将文化之舟驶向更远的彼岸,让爱之光照亮每个人的人生道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以文育德,润物无声

以文育德,润物无声

以文育德,润物无声“以文育德,润物无声”,这句话源自于《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通过文化来修养品德,以无声的方式润物,使之得以生生不息。

这句话体现了文化对人们品德的塑造和对社会的影响,也呼吁人们要以文化之力来润物无声。

文化,是一种传承与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包括语言、思想观念、艺术、习俗惯例等。

而“以文育德,润物无声”更多的是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品德修养的影响。

它让人们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取舍。

文化传承了先贤的智慧,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受益于前人的经验,据此修身养德。

文化的力量,在于通过无声的方式去润物,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是无声的,但它却能够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它能够调动人们的情感和思维,引导人们向善,使人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修身的方法和道理。

文化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它会在人们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物质追求日益浓烈,很多人开始忽视了文化的力量。

而“以文育德,润物无声”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警示。

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力量,深刻体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文化现象,传播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以文育德,润物无声。

而作为学生,我们更要重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坚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我们也要在校园中传播正能量,营造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也要注意文化修养的传承。

他们要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温暖,让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学会做人之道。

家庭也是孩子接受文化教育的最好场所,父母要注重为孩子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

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更要重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以载道 校训

文以载道 校训

文以载道校训
"文以载道"是一种教育理念,常被用作学校的校训或座右铭。

它的意思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来实现教育的目标。

"文"指的是文化,包括知识、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学习和传承。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接触到各种文化形式,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

"以"表示手段和方法,说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并不是孤立的目标,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的。

学校需要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载"意味着承载和传递,强调学校是一个承载文化和价值观的场所。

学校应该注重传递正面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道"是指道德,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学校应该注重教育学生遵守法纪、尊重他人、积极向上等道德规范,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体来说,"文以载道"要求学校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来实现教育的目标。

它强调将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塑造,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文养德 以文化人 以文铸魂

以文养德 以文化人 以文铸魂

由少先队部向各中队宣传活动宗旨及理念,号召大家
将自己感兴趣、有益于他人增长知识的 捐赠出来;
紧接着是鸟巢的建造,根据各楼道靠近的年级 需
要填充书籍;接下来就是中期漂流图书及后期返还图
书阶段,诚
的教育与提醒伴随着漂流的整个过
编辑部介绍:王彬,《新教师》编辑部副主任,负责数学学科报道。
P 专 "f^ssiona! Development
中的精妙对答是文 礼仪 我意
教育的文眼,
怎能错过呢?我们倡导:品德教育与文化学习不可人
为地割裂开来,要巧用、化用学习文本,立足实践,
最大化地激活
与生活的联系,以火点燃火,
触动自主求知,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选编 ,诵 典篇章
学校充分利用课题组力量,组织传统文化功底深
读,直到 任教师到教室上课。课前3分钟诵读,充分
利用零碎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路队诵,朗朗
流传着一种
气&有一段时间,学生中 的童谣,影响了学生的
三观&为积极应对“灰色童谣”,我校利用放学路队的
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整齐的路队,
高声诵读古诗文出校园&路队诵读已成为我校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
3•大型展演,难忘校园记忆。每年的元旦,学校在
识,从古诗里学到了更多做人的道理,懂得了中华民
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三、阅读八方营养书籍,润人心
(—)图书漂流,扌

的教养&我校对图书漂流进行改装,
策划适合自己的换书活动& —是投漂书籍的准备,F

育德于心 成德于行

育德于心 成德于行

完善学校 目标 管理 , 实 施科 学管理 、 民
主管理 , 推动学校教育持续 发展。 为提 高教师 队伍 的德 育工作水平 , 增 强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 , 我校 由校 长带
头, 经 常 组织 全 体教 师 开 展 师德 大 讨
高年级的学生, 我校重点实施 自我教育
管理 , 培 养学 生高 尚的情操 , 让他 们超 越 自我 , 成 为学 校 的小主人 , 参与 到学 校的管理 中来 。如班级 量化考核 、 周一 升 国旗活动 、 学生值勤等 方面都是 自我
校 园
育 德 于心 成德 于行
秦 皇 岛市海 港 区缪庄 小学校长 赵 永赶
学校德育以德为重 , 以育人为本 , 培 养新 时期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 栋梁 之才 , 是 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 的使 命。近年来 , 我校坚持“ 立德树人” 的根 本任务 , 在“ 健康、 尊重 、 自我 、 超越” 文化 理念指引下 , 以“ 拥有 快乐童年 , 享 受健 康人生 ” 为校训 , 走 出了一条“ 以德育 人 , 彰显特色 ” 的德育工作之路 。
子 。学校坚持 阳光体 育一小 时活动 , 旨 在让 学生走 向操 场 、 走进 大 自然 、 走到 阳光下 , 积极 参加 体育锻 炼 , 掀起 校 园
内体 育锻 炼热潮 。为 推动 小学 生积极
师, 给 予表彰 , 以此来 激励教 师 以德为 重、 学 习模 范 、 争做 师德标兵 , 形成积极 向上的 良好师德风 范 , 从 而使全体 教师
生命健康就 没有一切 , 而 低年级就 以健 康为 目标 , 培 养学 生从小 树立 “ 有 一个
自主管理 。 以少 先 队值 周 生管理 为依 托, 让 学生充分参与到学 校 日常德育管 理 中来 , 校 园卫生 的检 查 、 学生纪 律考 核、 文 明礼仪监督等 。同时 , 此举也让每 个班 形成 了比、 学、 赶、 超的 良好态势 , 最 大 限度地 发挥了学生 的主观作 用 , 也 最 大 限度地 培养了学生 的能动性 , 最大 限 度地调动 了学生的积极性 , 使学校德 育 管理实现了常态化和规范化 。

文以载道 以德育人

文以载道  以德育人

文以载道以德育人作者:马昌利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思想教育性,“文以载道”。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大凡文章,不论文章篇幅大小,它总是或多或少地借助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表达作者的政治态度、思想品质、道德理念、个人情操等主观情感。

而学习文章的人,除了学习诸如音、形、义、篇章结构等基础知识外,也必然会触及到它的思想情感这一内部因素,去体会、感悟文章所蕴藏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情的洗礼、美的熏陶。

关键词:中职语文;德育渗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如何贯彻落实这一基本要求,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面对和探究的问题。

笔者现就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一点陋见。

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思想教育性,“文以载道”。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但凡文章,不论篇幅大小,它总是或多或少地借助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表达作者的政治态度、思想品质、道德理念、个人情操等主观情感。

而学习文章的人,除了学习诸如音、形、义、篇章结构等基础知识外,也必然会触及到它的思想情感这一内部因素,去体会、感悟文章所蕴藏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情的洗礼、美的熏陶。

文以载道,行以育德——读《道德经》有感_读后感

文以载道,行以育德——读《道德经》有感_读后感

文以载道,行以育德——读《道德经》有感文以载道,行以育德——读《道德经》有感景鸣哲者以其洞悉天道,军者以其参透兵机,政者以其安邦定国,勇者以其建功垂名,静者以其养生延年。

故曰:《道德经》,如不竭之井泉,汲桶,自然人道皆唾手可取之。

传之言曰,老子欲隐,及函谷关。

守将尹喜悦之,欣然留之以问道,遂留五千余言,上曰《道》,下则谓之《德》。

道,万物之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德,乃道之行及果。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德窥道,无所不包,周行不殆,亦辩证矣。

盖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或,重为轻根,静为燥君。

修生养性,致虚极,守静笃。

旷心胸,似大道包罗万象,注而不满,酌而不竭。

且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溺欢娱使心彘,安日月使身康。

温和不争,虚怀若谷,浑朴纯正,胡为乎困于宦海?养一己之身,小德也;养一国之民,大德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后世称之民本。

即天下初定,则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盛世太平,辄体恤民生,取法天道,宽待百姓,无私无欲。

至于为人处世,老子视之乃后生所不及。

一词赋千意,十言有万思。

譬物极必反,或曰人事莫尽,或曰反其道而行,事半功倍。

将欲废之,必先兴之;将欲夺之,必先与之。

或曰勿过人而忘形,是何异于鸱鸮待腐鼠?或曰详虑周思,可避急风晦雨。

八方睹,八玲珑。

言语咀之,甘之如饴。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有之以为利,物之以为用。

是美学巅峰者,慧达之致者。

通读之,细品之,非艰涩,皆凝练,富诗意。

韵语排比,参差错落,朗朗上口。

《道德经》集智慧于大成,融精神于血脉。

浅尝高深莫测,深掘无处不在。

会创新时之际,顺乎大道,随德而行,固有所广益。

吾辈肩复兴重担焉,应求承文化根基,振华夏威名,似大鹏扶摇万里,御风击浪,须秉德继道,烙“道”“德”于脊梁,弘“道”“德”以兴邦。

文以载道,行以育德,道德千年,万世安康!教师评语:本文以“文以载道”为基准点,阐述了读经典的重要意义。

文以载道,德润童心

文以载道,德润童心

文以载道,德润童心作者:蒋维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5期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更加密切。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散发着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光芒,将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提出“教书”“育人”的双重特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高尚品质。

以下将结合新课标就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渗透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德润童心语文新课标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耳濡目染,获得更多德育教育的熏陶,而且还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行为培养相结合,促进小学语文人文教育价值的提高,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一、深挖语文教材,找准德育教育切入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笔优美、有思想、有内涵的课文,在这些课文中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歌颂,有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有对革命英雄的赞美,有人间真情的温馨,还有励志向上的鞭策。

这些人文气息浓厚的课文不但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修养的基础,同时更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好素材。

通过对语文教学的发掘能够获得更多的德育教育契机,成为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点。

[2]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并不是教师将思想道德教育硬性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体现出“寓教于情”的特点。

例如在《黄三奇松》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型美、意美、境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而在《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则洋溢着革命英雄勇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在《石灰吟》中,学生能够领略到诗人不怕牺牲、为国为民、“要留青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文以载道,立德树人摘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其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固定知识,还包含着更为广阔的德育资源与思想天地。

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挖掘汉字、词语背后隐藏的品行、思想、人格等塑造的内容,在文章和作文中体悟书本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观念知识,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构建语文思维,同时还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语文;德育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不断变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小学语文学科中值得重点培养的内容,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以下将对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理念的路径进行探究: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特点(一)分散性小学语文教学的道德教育内容不是系统地、系统地呈现在教科书上,而是与教科书内容捆绑在一起,而且在同一年级的教科书中极有可能重复或无主题、无关联地重复出现类似内容,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下册语文课本中收集了《艾滋病小斗士》《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海伦·凯勒》等存在德育内容高度相似的课文。

此外,在同一学期的同一教学单元中,德育内容反而容易分散,例如在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同一单元中既有《林冲棒打洪教头》对机智沉稳性格的赞扬,也有《少年王冕》中对勤奋努力、孝敬长辈的精神褒奖。

(二)隐蔽性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内容是具有隐蔽性的。

明显的文章例如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师恩难忘》和《艾滋病小斗士》中道德教育的内容明显可见,然而更多的课文中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知识点需要教师自行挖掘,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莫高窟》,其中的德育知识并不明显,学生也很难只看题目而分析其中的内容。

育德于心 成德于行

育德于心 成德于行

育德于心成德于行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为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校以“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为德育要求,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政教处为主管,班主任为抓手的德育工作体系。

在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主题,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教师节感恩”以及中秋节传统节日为载体,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习习惯培养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蒙教育融为一体,举行内容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

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是2000年由房山师范学校转制而成的普通高中,语言文化底蕴深厚,2007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以“文”化人,传承优秀。

虽历经转制的阵痛,但其“敬业、修德、求实、进取”的校训精神、对育人本质的不懈追求、对语言文化的传承弘扬从未改变。

因此,学校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育人目标,并作为育人资源和有效载体,坚持不懈地落实于教育教学常规工作。

学校凭借原有的教师资源优势,开设了语言文化等普及性的课程,并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

开拓进取,创新实验。

学校发挥“实验”之真义,创新工作思路,整体规划校园语言文化生活,以崇德、笃志、惠泽、明远、博雅等具有文化意味的语言命名学校建筑,并建了国学墙、三字经石刻、长期性的语言文字宣传标语等;周期性地开展师生书法比赛、讲故事展示、汉字书写大赛、成语大会、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创办校刊《向日葵》《实验之声》,以促进师生的语言文化水平,加强师生文明用语引导;认真组织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制作宣传展板和标语,走向社会完善宣传服务。

以“文”化人 以“德”润心
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
>>1汉字书写大赛
>>2参加北京市
书香燕京活动
>>3校门国学墙
责任编辑 昕爰>>1>>3
>>2
·探索
TanSuo 73·EDUCATOR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文以载道 爱以育德

文以载道 爱以育德

文以载道爱以育德文化传承自古以来都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而文以载道,爱以育德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遵循的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把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扬。

爱以育德则是要用爱去教育和培养人,让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发自内心产生相应的敬畏之情。

首先,文以载道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华,是我们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形成我们独特的文化气质,而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和先辈文化的精髓。

文以载道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和传播的方式实现。

很多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在流传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继承并且不断加以保护,让这些文化资源传遍大江南北,传播千千万万遍,形成我们人民共同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

其次,爱以育德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它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注重人格上的培养与探索。

儒家思想中的“仁”即是爱,注重的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

爱以育德不仅要求我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和培养。

我们应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找到一种适当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在教育过程中引导他们认知、理解、识别、接受并且适应科学和现代社会的知识技术。

这是一种有爱心的、有吸引力的人间关怀与文化交流的方式,体现了我们人文主义教育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年轻一代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经历,让他们在未来走向社会的路上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更加成功。

总之,文以载道和爱以育德是互相支持的,互相联系的。

文以载道让我们保留了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和思想精髓,而爱以育德则是让我们用爱关怀每一个人,让我们的年轻一代在德育上更加成功。

只有把文化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在未来深入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好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人文主义精神,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充满活力和希望。

文以载道 爱以育德

文以载道 爱以育德

文以载道爱以育德“文以载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

它表达了人们对文化价值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文化是一种载体,是一种被赋予使命的实体,它不仅是表达思想、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桥梁。

因此,“文以载道”的思想是告诉我们,文化的价值在于承载着人类精神文明和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发展。

当我们用文字、语言、艺术等文化形式来表达并传递道德信息时,我们才能更好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文艺作品对于社会文明的建设和提高道德风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电影、电视、音乐、小说等文艺作品能够通过情节、角色等形式,将美好的道德观念融入剧情,引领观众从视听上接受并感受美好的道德风尚,同时也能够引导社会文化的扶持和发展。

“爱以育德”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

它强调了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和方法——以爱培养人的心智和品德。

爱可以化解恶习,使人心生向善之念,从而不断提升个人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

因此,“爱以育德”的思想告诉我们,爱是一种博爱的情感,是一种能够温柔渗透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对于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现代社会,爱以育德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爱心的传递和渗透都有效地培养了很多品学兼优的青年和成功的人士。

比如,在教育领域,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和教师都懂得将爱心融入到教学中,通过亲切、温暖的关怀和爱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在社会领域,爱心慈善活动也是以这一理念为核心。

他们通过向社会贫困人群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无私奉献自己的关注和爱心,使他们重拾信心、勇气,面对挑战和困难后更坚强、更自信。

结语总之,“文以载道、爱以育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两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它们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无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应当在实践中去积极推广运用,将它们构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力量,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为社会文明建设尽一份力。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文/佛山市顺德区第三职教集团龙江职校 陈桂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德树人”。

笔者认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中职学校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具备的教育理念。

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实践经验,就“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展开阐述,具体方法如“诵读经典”传美德、“以文化人”提素养、“以德润心”促力行等。

从实施背景———途径方法———过程效果———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一、背景与缘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018年5月2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可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底子薄、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具体表现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未来缺乏自信;没有完善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那么,作为中职的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施“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德技双高”人才? 二、方法与途径 1.“诵读经典”传美德 ①品味诗意,完善修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多都以经典诗文为载体流传于世,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诵读这些优秀的经典,不仅可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更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完善修养。

譬如通过早读课诵读唐诗宋词,可以让学生:体会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忧民;品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经过诵读熏陶,更好地让学生提升文学品味,完善个人修养。

②传承文化,传承美德好的经典不仅仅可以传承文化,更能传承美德。

如读岳飞的《满江红》,让人同仇敌忾、充满浩然正气;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人思想境界崇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引言:“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

”一、德育教育内涵及其重要性所谓的德育,是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总称。

它是把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它的外延很广,凡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一切教育活动,均可列入德育范畴,它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也包括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环境陶冶等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德育,许多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甚至认为一个国家政治上的成败取决于道德教育的好坏,把德育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德育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德育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应把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工作的首位或核心地位。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就能充分发挥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同时,德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创造性的工作,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是首要的。

良好的思想品德会使人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

否则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

因此,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德育教育在它们中应该首屈一指”。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文以载道 爱以育德

文以载道 爱以育德

文以载道爱以育德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民族内心深处的灵魂与思想。

文化不仅包含文艺作品,还有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民俗风情,是民族精神与社会行为的重要体现。

因此,文以载道,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力,有助于人们建立情感、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

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认同感,因为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这恰恰是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文化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靠的并不是单单的智力,而是高超的文化修养与思维方式。

一种高尚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爱,是人类最为基础的情感,是育人的核心基础。

正如艺术家需要有情感基础创作,一个成功的教育也需要大量的情感投入。

在爱的滋润下,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有机会,能力和信念都能够显现的青年才俊。

我们的孩子,需要既能教育他们吸收知识,又能让他们感知或领悟各种事物的美好,这种教育最根本的是一种基于爱和信任的育人机制。

因此,爱以育德,是促进一个人成长的不二法门。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感化力的东西之一,拥有爱的人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收获很多,同样,没有经历过关爱的人,则会在心灵上产生很多缺憾,如若早期没有受到尊重的教育,可能终身都无法享受和传递爱。

不管是文以载道还是爱以育德,都是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个优秀的学校,应该拥有完善和先进的形象和人性化的管理,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更加充满活力和创造性。

此外,学校应该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使他们的无限潜力充分释放,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者还应该具有敬业精神,不断发掘新的知识和思想,真正达到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目的。

最后,教育是一种使命、责任和担当,我们都在不懈地努力着,让每个人拥有健康、美丽和智慧的人生。

文以载道,爱以育德,道与德就是教育,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性和情感的完美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文载德,育德于心
【摘要】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而德智体美这“四育”中德育排在首位,因此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德育
一、引言
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教材中的多数课文都是形神兼备的,可以说都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

其中,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它不仅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发挥着德育的重要功能。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描写了大量的关于古人发奋读书、保家卫国、舍生取义、诚实守信、敬老尊贤、助人为乐、坚忍不拔的故事,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德育素材。

可是,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弊病,如:
1.落后的教育方式
课程改革的深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开始被认识,教师也越来越多的明白要把更多的自主时间还给学生。

但是,不得不正视的是,在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很常
见,机械的记笔记、背释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厌烦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2.功利主义的教学目的
近年来,语文教材在编写上越来越看重文言文的作用,高考试题中文言文的分值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很多的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表现出的功利意识越来越强: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

长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仅变成了机械的记忆答案。

那么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发挥文言文的德育功能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发挥文言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营造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文言文与现代文进行比较教学,引导学生比较其中古今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加深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

另一方面,为改变以往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不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差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对于那些以故事描写为主线,有丰富的人物对话的文章不妨采用课本剧的形式。

这样在课前,学生必须要做好自主预习,弄懂文章中的事件发展脉络和人物关系,查清疑难字词的含义,而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分角色扮演。

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自
主学习,还有利于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勾践灭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陈情表》等文章,就很适合进行课本剧的角色扮演,学生们在一种自由而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中,更为主动的学习和接受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化因素。

三、深挖教材文言文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爱国主义思想
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数不清的内忧外患,之所以发展至今天仍维系不倒,这与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信念是离不开的,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甚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爱国主义仍然在发挥着团结各民族,振兴中华的巨大作用。

高中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想象文章中的爱国志士怎样在国家危亡关头,挺身而出,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团结御侮,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怀璧入秦”,为家国大义忍辱负重换来“将相和”的美谈;《屈原列传》中屈原忧国忧民,抱石沉江的慨叹;《荆轲刺秦王》中“一去不返”的勇气;《苏武传》中苏武“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的不辱国体,慷慨赴义的气节等等。

2.坚忍不拔,不懈追求的精神
自强不息,刻苦自勉,不畏困难险阻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

在高中时期,尤其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品格。

如通过学习《劝学》培养学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顽强信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品质
3.爱我河山的使命感
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中的祖国山河美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如《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望海潮》中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念娇奴·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播放背景音乐、观看幻灯片等形式,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引领学生想象文章中的波澜壮阔与雄伟巍峨。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为民族崛起读书的信念。

四、对比法渗透德育教学
运用对比法,将不同的文言文、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情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例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后,对比苏辙的同名史论,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人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培养爱国情感;学习《鸿门宴》后,对比《垓下之围》和毛主席的《人
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引导学生体会“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内涵,
引导学生树立家国大义、自强不息、在新时期奋发努力的精神。

陶行知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根本是德育。

德育的课堂
只开在政治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亦应该牢记“教之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赵乾勇.高中文言文德育价值及课堂优化策略研究[d].内蒙
古师范大学,2011.
[2]王兴盛.试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j].现代阅读, 2012(5).
[3]杨廷先.在文言文点滴教学中塑造学生灵魂[j].文学教育, 2011(12).
[4]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
学院学报, 2007,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