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王凌波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 分 组教 学 实施 效 果不佳
我 国 的职 业 教 育 跟德 国 实行 的双 元 制 不 同 . 企 业 参 与度 不高 。然而 只有 企 业 的深 入参 与 才 是职 业 教 育 真正 符合 社会 的需要 ,工学 结 合课 程 的 实施 才
的积极 性 远 远不 够 . 导 致课 程气 氛仍 然 不 够 活跃 。 经
常出 现死 气沉 沉 或者 老师 在唱独 角 戏 的现象 。
作 者简 介 :张安 洁 , 台州职 业技 术 学 院讲 师。
兴 趣爱 好进 行 数据采 集 .再 结合 学 生 的不 同心 理特 点进行 分组 分层 。一个班 分 的层次不 宜过 多 , 一般 以
能 得 到真正 的落 实和 体现 。因此 。 深 入开 展校 企合作
也 是 工学结 合课 程 长期稳 定 发展 的必要 条 件 二、 解 决 问题 的对 策 1 . 采 用分 层分 组教 学
工 学 结 合 课 程倡 导分 组 安 排 学 习课 程 任 务 . 但
很 多时 候 真正 在实 施 任务 的 只有 一两 个 人 .剩 下 的 学生 因为跟 不 上教 学进 度 而无 法参 与 进 去 .从 而 失 去 了 团队合 作 的意 义 .也 背离 了分组 讨 论并 实 施 任
立 校外 实 习基 地也 是解 决工 学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 课程 教 学 的有效 途径 之一 , 但 学校 要在 促进 企业 技术 进 步 、 完善 职 工
两 至 三层 比较 合适 . 这样 既 能发挥 出分层 的优势 . 也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一、深化跨学科合作要提升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性,首先要深化跨学科合作。
工学结合课程需要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跨学科合作是其核心。
学校应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协作,建立起跨学科的团队,通过组织多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确保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在跨学科合作的基础上,工学结合课程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必要手段。
学校应该注重设计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最新的工程案例和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和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环境。
三、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性还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工学结合课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并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促进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性也需要产学研合作的支持。
学校应该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入企业项目和科研成果,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工程技术和实践经验。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可以提供更加实际的工程案例和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加强课程评估和反馈要提升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性,还需要加强课程评估和反馈。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机制,定期对工学结合课程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评估和教学反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
提升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在跨学科合作、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产学研合作和课程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和努力。
只有通过多种措施的有机结合,我们才能够真正提升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出更加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是当今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将工学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实现跨学科学习,增强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成就,这是促进高校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关键途径之一。
如何进一步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呢?下面从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教学设计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教学的关键是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中,准确地掌握使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
因此,开设具有实际生活应用性的工学结合课程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同时,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工学结合课程应该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对于工学结合课程的考核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实效,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首先,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培训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鼓励教师与企业、行业合作,发掘和挖掘各种技术资源。
最后,大力推进师生联合研究、问题研究和成果共享,促进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这样可以更好地整合各种领域的资源和优势,提高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和质量。
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实现课程与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实际需求和实际问题。
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实习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以达到更好的培养目标。
对于在工学结合课程中的实习教学,高校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为学生创造更加宽松、更加灵活、充满创造性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需要教学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协同与发力。
高校应该积极拥抱新的学科发展趋势和教育理念,加大工学结合课程的投入,在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课程实效,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等多方面提供更多的反馈。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摘要】工学结合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存在课程建设实效不佳的问题。
本文从现状分析、关键因素分析和对策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加强教师培训与指导、拓展实践环节和项目实施、加强学生参与和评价机制等具体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期望能为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提供有益启示。
在实践中,教师们应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并不断探索创新。
促进工学结合课程的健康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为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实效、关键因素、教师培训、实践环节、项目实施、学生参与、评价机制、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工学结合课程是指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一种课程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工学结合课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部分学校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水平不高,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所学知识,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教师在工学结合课程中的指导和培训程度不够,缺乏对于实践教学的专业性支持和指导。
学生的参与度和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学生对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与指导、拓展实践环节和项目实施、以及加强学生参与和评价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1.2 研究意义工学结合课程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问题越来越复杂,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根据目前我校园艺专业教学现状的分析,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以适应企业的需要,并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
分析在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与不足,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工学结合模式现代农艺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按照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多循环工学交替”模式在进行工学结合过程中,结合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既季节性的变化,采用半年+一年+半年+一年,或者一年+半年+一年+半年变化式教学模式,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安排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针对不升学的学生在经过学校一年的理论学习后,进行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企业使用”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3)“贯通式”合作培养模式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职业学校实行贯通式对接培养模式,与高校合作培养,确定现代农艺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确立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到高校进行实习实训。
(4)“双证制”模式通过校内外生产实践,依托校内实习实验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课内实训项目的学习和考核,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通过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岗位培训,对学生进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
二、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策略1.牢固树立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即工学结合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是对中职学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产业发展不断加速,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最关键和重要的是提升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实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
一、实践教学要素的完善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完善其体系结构,并形成必要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完善实践教学要素,包括配备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软硬件环境等,建立一种人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设计对于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需要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设计,即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教学方案。
这些方案不仅要适应当前的技术和行业发展,而且要具备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教学计划设计还应兼顾校企合作,发挥企业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课题。
三、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师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践的技能和技术水平。
教师队伍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熟悉行业标准和前沿技术,能够引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开展实践探究。
四、加强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需要加强教育质量管理,采取科学的教学评估方法,建立全程、全方位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优化学校教育质量标准,推动学校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最终保证教育质量的稳定提升。
五、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需要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掌握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与海外工程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创新类工程教育和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就业机会。
总之,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工学结合课程是指将工程技术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种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想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实效,需要我们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实际需要。
工学结合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工程实践的需求。
可以通过开设实践项目课程、行业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还可以邀请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等来校内进行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实战经验和实践机会,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实效的重要保障。
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开展工学结合课程的关键。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科研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将这些经验和实践成果应用于教学中。
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会,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共享和合作创新。
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工学结合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课程、开展实践项目、举办竞赛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动手实践,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还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场地,为学生进行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
工学结合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项目课程、组织学术论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资源支持。
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应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以提高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践探讨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C o a l - Mi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o r s C o l l e g e
F e b . , 2 01 5 V0 1 . 2 8 No . 1
・
教 育教 学研 究 ・
王 秀兰 郗 宝华 马德元
(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 院, 山西 太原 0 3 0 0 3 1 )
【 摘
要】 “ 工学结合” 课程的开发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 突出生产现场 实用性 。 探 索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路径 .
围绕生产一线所需高技能型人 才标准,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以工学结合 、 能力递进的思路设计学习情境 , 以工作过程为 导向, 在工作情境 中实施课程教学, 使 学生在工学结合课程 的学习过程 中逐步提升职业能力。
的专业知识和相应技能。在确定及提炼典型工作任
务时 , 需要 与 企业 专业 技 术人 员 合作 , 深人分析 、 识 别、 提炼 职业 岗位 ( 群) 职业 能力 与素质要 求 。 根据 提 炼 出的典 型工作 任务 ,分 析完成 任务 应具 备 的职 业 能力 与素 质要求 , 进 而对课 程 内容 进行 针对 性选取 ,
力。高职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动手
能 力 的重 要 手段 。高职课程 设 置需要 兼顾 技能训 练 和 专业理 论知 识学 习 。工学 结合 就是 将学 习与 工作
并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
课 程 教 学 模 式 根 据 工 作 任 务 的 不 同充 分 利 用 学 校 内外 不 同 的教学 环境 和 资源 , 将 课 堂 教学 和 直 接 获 取 实 际 经验 、 技能的实训场( 校 内外 实 训 基地 场) 有 机 地结 合并 贯 穿 于课程 教 学过 程 中。在 这 一 过程 中, 学 生在 课 堂 以受 教 育 者 的身 份 , 根 据 课 程 教 学 的 内容 进 行 以必 备 理 论 知 识 为 主 要 内容 的学 习活动 , 在 实 训场 ( 校 内外 实 训基 地场 ) 以“ 职业 人 ” 的身 份 ,根 据 工作 任 务 要 求 完 成 相 关 联 的 实 际 工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工学结合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将工程实践与学术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在课程建设上进行充分的思考和优化。
一、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在工学结合课程中,实践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课程建设者应该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设计,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能够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增加实习、实训、项目设计等实践性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
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课程建设者应该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案例,同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如线上线下结合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使之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到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性。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科研项目,以及与企业和行业合作,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课程建设者可以通过引入选修课程、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性离不开与产业界的合作。
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引入实际工程案例和项目,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企业和行业。
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实效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加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工学结合课程是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中融入工程实践、实验教学、项目设计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工学结合课程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工学结合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目前工学结合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离、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环节不够丰富等,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欠缺。
如何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实效性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培养优秀人才。
通过深入分析现有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优化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方法,希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在推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现有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机会,导致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部分工学结合课程建设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引入,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减弱,影响了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由于工学结合课程涉及到跨学科的知识领域,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时,面临着跨学科知识整合难题,导致课程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实效性,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字数:206】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方法和途径,旨在为学校教育部门和教师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分析现有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关键因素,提出优化方案,探讨如何提高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探讨
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改革的探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建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实习过程中都与工作知识紧密结合,也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共同体。
本文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从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两个方面对高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进行探讨。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信息和存在的问题1.课程基本信息(1)学分:4学分。
(2)学时:60学时。
(3)授课对象: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二学生。
(4)课程性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5)课程任务: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特点,掌握机电有机结合的理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规律及其关键技术的基本设计方法。
树立正确的系统设计思想,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机电专业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6)先修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技术、电气控制与PLC、传感器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等。
(7)后续课: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机电一体化技能培训(考证)。
(8)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理论与设计(10)第三章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10)第四章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控制及接口技术(14)第五章机电一体化伺服控制系统(10)第六章机电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6)第七章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举例(8)(9)成绩考核:平时成绩(出勤、作业、提问)40%、期末考试(闭卷笔试)60%两部分。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学生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前期的训练课程,也是走向工作岗位前设计能力的锻炼阶段,对于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涵盖面广、知识量大,几乎每一章都包含了一门或几门专业基础课程。
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理论性太强,实践能力培养太少。
学生普遍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
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工学结合课程作为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当前我国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课程实效性不高等,急需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改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思考进行讨论。
要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
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应当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如问题导向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实验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其学习兴趣。
要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必须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效性评估。
课程建设的实效性评估是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的重要保障。
只有及时对课程建设的实效性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应当建立健全的课程建设实效性评估机制,明确评估目标和标准,采用多种评估手段,例如问卷调查、学生评价、专家评审等,全面客观地评估课程建设的效果和成效,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
要提升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效,必须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其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效性。
应当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课程设计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探讨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探讨杨兰王谦(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江苏常州213000)教育教学脯要】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跤r..体北课程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晨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它深刻体现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耳标要求。
为我们开发课程提供了较实用的方法。
本文利用其科学的开发流程探讨了设备雏修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约蝴备绔习睁的工学结合—体化课程。
暖翻丽]高职课程;工学结舍一体化深程;工作方法;攀习领域课程;实践专家研诗会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体的课程,既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学生i蓖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工学结合—体化课程开发的关键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建立。
工作过程应考虑三个方面:1)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既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
2)工作要素的全面性,既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
3)工作过程知识。
—体化课程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让学生获得在职业工作实践中相互关联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技能型或应用型人才。
工学结合—体化课程充分反映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体化课程的开发流程为:行业情况分析一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_+学习情景与课业设计一课程实施与评价。
其中典型工作任务(pr of e ss i onal t a sk)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页域(或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在整个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功能。
实践专家研讨会是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
是在D A CU M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B A G)进行的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
论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做到工学结合与时俱进
路 子 磊
( 聊城 市技师 学院,山东聊城 2 5 2 0 0 0)
摘 要 :课 程 资 源 的 开发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漫 长 的过 程 ,它 关 系到 知 识 的 传 承 与 创 新 ,这 项 工作 做 得 好 坏 ,影 响
到 国家的发展 ,所以,每一位从业者 ,当以此为使命 ,融入其 中。 关键 词 :课 程资源 ;工学结合 ;现代教 育 中图分类号 :G 4 2 3 文献标识码 : A 作为一名 中等职 业教育 的从业者 ,并且 是工作在最前线 的专业课教师 ,本人有幸参加了示范校建设工作 ,承担 了部分 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 能为 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出一份力 , 尽到 自己的一份责任,我感到非常荣幸,回顾三年来 的课程资 源开发工作, 收获很多, 最大的感受就是, 课程 资源开发要做到 工学结合、与 时俱进。下面就课程资源开发 的重要性 、课程资 源 的分类、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谈谈个人的见解 。 首先, 课程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 , 可 以说, 没有课程资源 , 就没有现代教育 ,课程 资源伴随着学校教育 的始终,从幼儿园 开始 ,课程资源就伴随着每一名学生的求学之路 了,最开始的 是图片 , 它用绚丽多彩的 图画让幼儿认识这个丰富多样的世界, 另外还有适合儿童 阅览或学唱的科技小短片、儿歌等等,这些 都是优秀的课程资源,它们让孩子们能够愉快的了解 自然 、数 学等等学科知识。这只是一个开始 ,幼儿园往后 ,小学 、中学、 大学 、研究生持续等待着学生们。学生们所接触 的课程资源的 种类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 ,知识的深度也越来越明显 。 所 以说 ,课程 资源 的质量决定着使用者的学习效果 。但是 ,以 目前 的状况来看,很多课程 资源的质量不如人意 ,各个单位开 发出来 的同一科 目的教材也是 良莠不齐 。即使某一课程资源的 内容是完善的、是合格的,它也不一定是最适合某一特定学 习 群体的。我们从而 能得 出这样一个结论:开发出一套适合 自己 学校的、体现 自己特色的、优秀的课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是 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是体现示范性学校示范带头作用的一项 标准。 而本人所在 的单位, 特色一直非常鲜明,即 “ 前校后厂、 工学结合 ”。我们有 自己的校办工厂,所 以能够提供给学生一 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的条件。使我们的毕业生 得到了 “ 拿来就能用, 用 了都说好 ” 的高度评价 。 学校本着 “ 工 学结合、 学和做不分家 ” 的开发理念 , 持续开发 出了电气、 机械、 建筑等十几 门适合实际的、与时俱进的课程资源。 然 后,谈谈课程 资源 的分类 。根据各个 学科不 同的特 点 及适合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 ,课程资源的开发可分为:一体化 课程资源、精 品课程资源 以及校本教材课程资源。一体化课程 是指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成一体的课程 ,它的中心特点 是 “ 理论学 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和 建立职业认 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符合职业能 力发展的规律 ,遵循技术 、社会 的规范,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 相 结合 ”,学生通过对 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 整 体化感悟和反思 ,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学 习的统一。它包括:教学方案、教学实施计划 、 课程教学设计、教室建设方案等 内容。精品课程资源是指能够 体现精 品二字,具有鲜明特色、质量高于同类 同科 目其它课程 的教学资源 ,它包括 :电子教材 、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 录像 、校 内实验 、校 内校外实训、课程习题集等 内容。精 品课 程按级别可为国家级 、省级、市级精 品课程。它体现出~种优 势性, 一流的教学 队伍、 一流的教学方法以及一流的教学内容。 校本教材课程资源是指 以自身为本、依托现有的软硬件条件所 编制的一套适合 自己学生学习、 适合 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套教材 。 它包括 :课程标准 、电子教材 、电子课件等 内容。这三种课程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思路探讨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思路探讨作者:易峥英罗勇武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8期[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着眼于高职课程体系的重构,提出了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五个基本环节,即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分析、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并对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工作任务课程开发问题的提出2006年,国家相继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提出了在高职领域全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为高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形成高职特色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的开发,教育部14号文和16号文都明确提出了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它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未来发展紧密结合。
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设置相应的课程。
可以说,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全面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性转变的承载体,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思路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对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学科本位的课程建设思想下按学科理论的内在联系构筑而成,不利于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趋势下,有人简单地将“工学结合”课程理解为增加课程实践教学的时间,在课程编制与实施中,将课程简单地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掌握的几个要点
根 据 工 作 过 程 的 要 求 设 计 课 程 。 然 而 , 职 教 育 作 为 一 个 教 高 育 类 型 , 以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为 主要 目标 , 教 育 内 容 是 特 定 是 其 的 工 作 过 程 知 识 , 教 育 活 动 的 实施 主 要 通 过 工 学 结 合 形 式 其 进 行 。 因 此 , 学 结 合 课 程 的价 值 取 向是 工 作 过 程 知 识 而 不 工
工 学 结 合 课 程 开 发 应 掌 握 的 几 个 要 点
姚 波 林 强
( 州 工 商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教 务 处 , 东 广州 广 广
摘 要 : 程 开 发 、 设 和 实 施 是 学 校 各 项 教 学 建 设 核 课 建 心 工作 之 一 . 高等 职 业 教 育 工 学 结 合 的 人 才 培 养模 式 改 革 的 关键 在 于开 发 、 设 和 实施 符 合 工 学结 合 要 求 的 课 程 。 因此 , 建 必 须 掌握 工 学结 合课 程 开发 的 要 点 。 关 键 词 : 学 结合 课 程 开 发 要 点 工 课 程 是 一 切 教 学 活 动 的 核 心 ,是实 现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重 要 手段 ; 育 层 次 和类 别 的 区 别 , 中反 映 在课 程 的理 念 、 教 集 模 式 和 内容 等 方 面 。 以认 为 , 等 职业 教 育 改 革 和 发展 的核 心 可 高 就 在 于 高 等 职业 教育 课 程 的改 革 和发 展 ,要 推 行 工 学 结 合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改 革就 必须 积 极 探 索 符 合 工 学 结 合 要 求 的课 程 模 式 、 程 内容 及 实 施 与 评 价 方 法 。 因 此 , 工 学 结 合 课 程 开 课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6期2012年1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Vol.11No.6
Nov.2012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王凌波(1981-),女,湖北人,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2.06.016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
王凌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子技术系,湖北武汉430074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的突破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具体合作
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阻碍。
本文对高职校企合作实践中学校的和企业的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适应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从中受益,使校企合作能够做到实处。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机制;效果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7864(2012)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06-0033-02“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与企业的合作是热情高涨、
充满期待,纷纷进行着与企业的多种形式合作。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子技术专业在近三年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多门
“工学结合”课程,如下表1。
表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情况
序号名称
合作企业
1.光学零件的镀膜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光学零件的加工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激光实训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工程光学实训
武汉轶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金属与非金属的激光加工楚天激光、华工激光6.激光电源的装配与维护楚天激光7.激光加工机集成与维护楚天激光8.激光器装配与调试华工激光
9.光有源无源器件的制造武汉福地科技有限公司10.光电探测器及应用武汉光驰科技有限公司11.光纤光缆制备武汉长飞
12.光纤光缆实验实训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13.
光纤传感器及应用
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
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同时不断地摸索出有效的合作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阻碍
1.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阻力
(1)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2)企业专家对学校和学校制度与管理不了解;(3)企业的时间、资金与资源难以协调;(4)难以资源共享。
2.高职院校主导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障碍(1)高职教师缺乏对项目课程的准确认识;(2)高职课程开发进程缓慢;(3)课程开发管理存在障碍。
二、促进课程开发合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合作关系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存在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合作过程中目标追求不一致、合作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等、合作信息的不对称等等问题。
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只有有效地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才可以确保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2.配备课程开发的专职团队课程开发人员,必须具有扎实深厚的项目课程开发理论和丰富的开发经验,这个团队应该由落实开发工作的企业工程师和待开发课程的校方课程负责人共同组成。
这样的团队的管理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不能由企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处在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两个极端的任意一方来承担,需要共同协商与管理。
3.明确开发实施过程的分工
(1)企业专家应该承担教学任务内容的选择和主要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
教学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企业专家起到教学主导作用,设计任务,搭建平台。
要做好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从整体把握好教材,设计好教学任务,要创设好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环境。
(2)学校教师作为助教协助企业老师完成教学辅助工作。
企业教师在首轮教学中会因不熟悉学校的制度,对学生不了解等使教学过程不顺利,这样从专业教研室配备助教老师非常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常见问题需要注意:
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上课,是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很多企业专家对学校的教学过程、教学条件不了解。
比如,企业兼职教师不知道学校的具体位置,首次来校上课的时候容易找不到教室,出现迟到,或者慌乱之类的情况,学校教师为企业兼职教师联系报销车费或者专车接送,或者邀请老师来上课之前先实地考察一次,这虽然只是些细节问题,但是往往第一堂课对于学生接受老师,乃至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细节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
学校教师为企业专家准备授课的相关设备,介绍学校教学的资源。
在保证教学质量前提下,企业需要根据授课内容和企业能提供的实际实习条件调整课程时间,但又需要与学校制度和学习进度协调,这对于企业人员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兼职教师本身很少会花时间去解读校方的制度,随意调整也可能会出现教学事故,因此助教要协调相关事宜。
除了上课之外,一门课程,还要提供教学计划、整理教案、组织该课程的学生期末考核、成绩录入与提交环节,这些具体工作需要由助教协助企业教师完成。
(3)这类合作开发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由学生中的班长起好协调沟通作用,学生一方面帮助企业专家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可以将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中遇到的问题告诉助教老师。
这样企业老师可以更专心教学,助教能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做合理调整。
4.培养“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
“工学结合”要求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现在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经验。
学校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工学结合”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队伍。
需要尽快锻炼培养出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有效地带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
5.开发服务地方经济的项目
学校要和企业开展学校教师与企业交流会,共同寻找切合点,开发出有效课程和培养方案。
比如地方是硅片原产地,光伏电池的生产开发项目企业就需要相应的人才,当地的学校和企业就能在这个方面展开合作使得学校、企业、地方经济多方受益,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将开发实施过程推向一个良性循环。
三、结语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的突破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各自的优势,建立一种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的机制就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真正需要的一种课程开发方式。
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将企业管理与文化介绍给学生,以使其提早转换角色,适应企业工作与生活。
在这个开发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必然的,但是它对培养适应企业的新人才的效果也是值得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去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炜波.工学结合视阈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J].百家论苑,2011,(2).
[2]张天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邱立峻.高职教育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读与写杂志,2011,(2).
[4]李闽.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主体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5]王廷臣.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terprise and College Collaboration Program
WANG Ling-bo
(Wuh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Wuban430074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key point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the curriculum reform breakthrough is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 the enterprise.In the cooperation practice,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obstacl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college and the enterprise respectively.And also the suggestions are given in order to mee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Key words:working and learning combina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mechanism,effect
[责任编辑孟蕴华]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