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和实践
工学结合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THANKS
感谢观看
企业实习
岗位实习
企业实习是学生接触真实工作环境和项目的重要途径,通过岗位实 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
企业文化
企业实习还应注重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让学生更好地适 应企业环境和职业要求。
职业规划
企业实习还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为学生未来 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要点三
企业对毕业生评价积 极
企业对于工学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评 价普遍积极,认为学生能够更快地适 应工作环境、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 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职业素质提升
增强职业技能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能够使学 生更好地掌握实际工作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水平。
培养职业素养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职业道 德、职业规范、职业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出良好的职 业素养。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加强课程与产业的对接
未来的工学结合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将更加注重与产业的对接,通过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需求,不断 优化课程设计,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和要求。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工学结合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将更加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多 种形式和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提高职业意识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职业 的性质和意义,提高职业意识,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 定位。
企业满意度调查
企业对于工学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评价普遍积极,认为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具备更强的实 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对于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方面的表现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素质对于企业的长远 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突出实用性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职业 教 育 的基 本 目标 是让 学 生在校 期 间初 步 学 会如 何 性 决定 了高职 教育 的课程 要 能 将学 生 的学 习与 工作 紧 密结 合 起来 ,即 开发工 学 结合 课程 ,其 内涵 可 以概括 为 : 为 了工 作 而学 习,学 习的 内容是 工作 、通 过 工作 来 实 现学 习、通 过完 成任 务 的行 动 过程 ,实现 综合 职业
收稿 日期 :2 l — 0 —1 02 1 5
作者 简介 :陈荣强 ( 9 O ) 17 一 ,河北阜城人 ,邢 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1 4
邢 台职 业 技术 学 院学 报
21 0 2年 第 2期
标 、内容 说 明、时 间要求 和评 价标 准等 等 ,为任 务 引领式 学 习和项 目学 习提供 必要 的学 习资源 。 课业文 本 的设计 标准 包含 :( )具 有 轮廓 清 晰的工 作/ 习任务 ,具 有 明确 而具 体 的成果展 示 :( ) 1 学 2 具 有完 整 的工 作过 程 ,该 工作 过程 可用 于 学 习特 定教 学 内容 ;( )能将 某一 教 学课题 的理 论 知识和 实践 3 技 能结合 在 一起 :( )课 题与 企 业实 际生 产 过程 或 商业 活动 有直接 的关系 ,具 有一 定 的应 用 价值 ;( ) 4 5 学 生 有独 立进 行 计划 工作 的机 会 ,在 一定 时 间范 围 内可 以 自行 组织 、 安排 自己的学 习行 为; ( )学生 自 6
知识和专业基础能力 ,如机械制 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 。
专 业 课通 常 直接 对 应 于典 型 工作任 务 ,也可 能 直 接对 应 于某 岗位 ,它主 要 培养 学 生 的专 业 知识 和专
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以“中级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为例
种 比较 典 型 的 工学 结 合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这 种 模 式 下 . 业 学 大 纲 意 指 原 课 程 标 准 中 的分 科 课 程 标 准 部 分 2 在 企 0世 纪 9 0年
和学 校 共 同 承 担 起 职 业 教 育 的培 养 任 务 .并 依 据 各 自资 源 优 势 进 行 分 工 和 合 作 。学 生有 两 种 身 份 和 两 个 学 习 场 所 , 即在 学 校 是 学 生 , 习课 堂 知 识 , 企 业 是 学 徒 , 行 生 产 实 践 , 者 交 替 进 学 在 进 两
代. 为顺 应课 程改革 的国际化 大趋势 , 又用课程标 准取代教学 大
纲。
20 0 6年 以来 . 国家 示 范性 高 等 职业 院 校 建 设 有 关 文 件 中提 出了 建 立 以专 业 标 准 、 程 标 准 为 主 体 的 教学 质 量 标 准 体 系 的要 课 求 。 是对课程标准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中国《 育大辞典》 但 教 将 课 程 标 准 定 义为 :确 定 一 定 学 段 的 课 程 水 平 及 课 程 结 构 的纲 “ 领 性 文 件 . 括 课 程 标 准 总 纲 和 各科 课程 标 准 两部 分 。参 照 基 础 包 ” 教 育 中的 课 程 标 准 概念 以及 现 代 各 国对 课 程 标 准 的 不 同 界 定 . 大 多 数 学 者 将课 程标 准定 义为 :课 程 标 准 是 根 据 专 业 培 养 目标 . 具 体规定课程的性质 、 目标 、 容 框 架 、 施 建 议 及 评 价 建 议 , 现 内 实 体 该 课 程 期 望 学 生 达 到 的 知识 、 力 和 素 质 的 基 本要 求 。 它是 管理 能 和 评 价 课 程 的 基 础 , 教 材 编 写 、 学 实 施 、 学 评 价 的 基 本 依 是 教 教 据 高 等 教 育 中 。 程 标 准 总 纲通 常称 为教 学 计 划 , 定 培 养 目 在 课 规 标 、 程 设 置 、 学 进 程 等 ; 科 课 程 标 准 称 为 教 学 大 纲 , 定 了 课 教 各 规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及其实施课件
未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设置与优化
如何根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 科学合理地设置和优化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未来研 究的重点之一。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如何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未来研 究的重点之二。
教育资源整合与共
享
如何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打破 资源壁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三。
案例三
总结词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详细描述
旅游管理专业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践中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旅游企业的 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旅游服务技能和 管理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 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旅游行业
输送了优秀的人才。
05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挑 战与对策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 程的开发及其实施课件
目录
•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概述 •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方法与流程 •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手段 •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实践案例与效果分
析 •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挑战与对策 • 未来展望
01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 课程概述
定义与特点
课程价值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职业竞 争力、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环节 不够完善等。
国外发展现状
一些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方面已经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 式。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三维动画》课程开发与实践
【 教育部. 3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o: o +i, 2 -m - oo m + %? 7
陈解放 . 学结合 的理 论及 其在 中国的 实践. 工 上海 交通 大 学出版
社. O. 2 6 0 1
作者 简介 孟 男,哈 尔滨市 ,黑龙 江农 业工程 职业 学院工 学学 士,主编 教材 两部 , 在研 课题— — “ 三维 动画设 计 ”工学结 合课程 开发 ,讲师 。
Me gNa n n
(eo gi gV c t n l ol e f gi lrl n i ei ,abn 1 0 8 ,h a H in jn o ai a C lg r u ua E gn r gH ri 0 8C i ) l a o e oA c t e n 5 n
计 算机 光盘软件 与应用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C m u e D S f w r n p lc t o s op tr C o t a ea d A p i a in 21 0 0年第 1 期 1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 《 三维动画 》 课程开发与实践
孟 男
( 黑龙 江农 业 工程 职 业 学 院 ,哈 尔滨
一
、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目标与思路
( )总体 目标 一 “ 维动 画 ”工 学结 合课程 旨在打 破原 有课程 体系 , 以三 维 三 动 画设计 师职业 能力 培养 为 目标 ,构建 以动 画产 品设计 工作过 程 为导 向的课程 体系 。 以 “ 景设 计 、角 色设计 、动 画设 计和特 效 场 设计 ”核心 能力为标 准 ,确 定课 程体 系主线 和恰 当的项 耳内容 , 使学生 按照三 维动 画设计 师的工 作过程 逐步深 入掌 握专 业技能 , 同时培 养职业 素质 。 新型 的 “ 三维 动 域” 课程 在执 行中将按 照 “ 课 程教学 、实践 教学 、实训 教学 ”三梯段 的顺 序完成 ,努 力为学 生 构建 “ 实 的校 内情 境 ”和 “ 正的 工作环境 ”,使学 生经历 由 真 真 学 习到 实践再 到工作 的每一 个环节 。 ( )建 设思路 二 1 组建课 程建设 团队 、开展 学习讨 论本课 程 的建设 内容 ,统 . 认识 。课程 组要 由具备 动画设 计专业 丰富 教学经 验 ,并具有 较 强 的教 研 、科 研能 力的教 师组成 ,同时聘请 来 自企业一 线的技 术 人员 ,共 同讨论工 学结合 课程的 意义 。 2 进 行行 业、企业 、职业 调研 ,确定三 维动 画设计课 程 内容 。 . 组织成 员进入 相关 行业 、企业进 行三 维动画 设计 技术调研 ,与企 业工程 师共 同研究三 维动 画设 计工作所 需 的知识 与技 能。确 定本 课程 的核心 内容 ,研 究分析 课程 建设 目标。 3 与企 业人 员共 同开 发课程 标准 和设计 学 习情 境 在市 场调 . 研的基 础上 ,与企业 工程 师共 同开发 课程标 准,通 过总 结企业 需 求 、企 业项 目、职业 素养 等方面 共 同构建学 习情 境,把 企业 实际 工作项 目与课 程有 机结合 , 以工作过 程为 导向 ,研 究教 学方法 , 有效激 发学 生兴趣 。 4 组织课 改实施 ,编 写立体 化教材 及建 设相 关资源 。组织 课 . 程组成 员设计 工学 结合教 材编排 思路 并完成 内容 编写工 作 。围绕 教材进 行教 学课件 、学 习工作页 等资源 建设 。 二 、学校 和企业 在工 学结合课 程建 设中 的分工 ( )企 业作用 一 在 《 维动画 》工 学结合课 程 的开发过 程 中,企业 主要 起到 三 “ 目支持 、人 项 员支持 、场所 支持 ”三方面 作用 。既 : 由企 业根据 学校 的人 才培养 方案将 以往 的优秀 项 目、或在 开发项 目资 源交给 校方 ; 由 企业选 派技术 人员 到校 内指导 课程 的实践教 学 ,或为在 企业 实训 的学生 提供现 场指 导 :由企业提 供生 产工作 问作 为学生 顶 岗实训 的场所 ,帮助 他们 更好 的感 受企 业文化 和工 作流程 。 ( )学校作用 二 在 《 三维 动画 》工学 结合课 程 的开发过 程 中,学校 主要起 到 “目 确立 、项 标 目选择 、协调监 控 ”的作用 ,既 :学校 根据 课程组 的研 究并 采 纳企 业的意 见最终 明确 课程 的教学 目标和 岗位 能力 目标 ;在企 业提供 的众 多项 目中选取 适合本 校学 生的教 学项 目,经 过整 合从
工学结合的《液压传动》课程开发与实践
业 基础 课 程 。在 《 液 压 传 动》 课程教学中。 一 些 高 职 院
校 虽然 进 行 了教 学改 革 . 而实 质上 依 然把 实 践 教 学作 为 独立 的一 部分 与 理论 教 学 割裂 开来 . 仍 没 有 突 破传 统 学 科 体 系 的 模 式 .没 有 实 现 真 正 的 理论 与 实 践结 合 . 难 以培 养 出既 具 备 一 定 专 业 理 论 素 养 . 又具 有 较 强 动 手 能 力 的 高 端 技 能 型 人 才 为 提 高 学 生 的 职 业 竞 表 1 对 病例 分 析教 学方 式的 评价 表 ( %)
相 对 于 机 械 传 动 而 言 .液 压 传 动 是 一 门 新 技 术 。
争力 , 我 院结 合 本 地 特 点 , 对 《 液压传动》 课 程 进 行 了
工 学结 合 的课程 开发 和实践 与 企 业联合 确定 课程 导 向 . 在 课 程 目 标 上 体 现 工 学 结 合
由于其 具 有 其他 类 型传 动 所 不具 有 的优 势 . 在 工 程 机
械 、 机 床工 业 、 军工 、 农机 、 汽 车 等 领 域 得 到 了普 遍应 用 随 着 电 子 技 术 和 计 算 机 技 术 迅 速 发 展 并 进 入 液 压 领域 . 液 压 技 术 获 得 了广 阔 的发 展 前 景 . 社会 对精 通 液 压 技 术 的 高 端 技 能 型 人 才 的 需 求 日益 增 大 《 液 压 传 动 》 课 程 作 为 高 职 机 电 类 及 相 关 专 业 的 必 修课 . 是 一 门培养 学 生具 有 液 压技 术应 用 能 力 的专
2 0 1 3 2
专业 教学研 究
工学结合的《 液压传动》 课程开发与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的Web开发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与实践
全面能力素质与激发学习的 自主积极性 ,把 “ 目模块 ” 项 训 程” “ 训练、 项 目创新” “ 训练贯 穿到 We 目开发 b项
课 程训 练 之 中 。
We b开发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基于 “ 工学结合” 课程理论 ,
并 在具体的实践 教学设计 方面结 合“ 学生本 位” 能力本 与“ 位” 教学理念【在科学 思想指导下开展有效 的实践教学。 I l |
Ke wo d w bd vlp n ;w rig lm' gitgain;e c igmeh d;P at eT c n e in y rs: e e eo me t ok -e n n n i ne t r o t hn a to rc c e h gd g i a i s
0引言
本理念 。坚持“ 能力本位” 构建能力养成最有效 的实践教学 ,
马 荣飞
( 江 经济 职 业 技 术 学 院,杭 州 3 0 1 浙 1 0 8)
摘 要 : 文以工学结合 的理 论为依据 , 本 结合 We b开发这 门课程 的教 学实践 , 探讨 如何通过对 实践教
学内容 的设 计、 不同教 学方法的使 用以及教 学考评实施来激发学生对这 门课程的学 习兴趣 而改进 实践
1 . 2坚持 “ 力本 位 ” 学理 念 能 教
2 1 年 第 3期 01
齐齐哈 尔师 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fQiia u irTec es Co ee o mM o qhrJ no ah r’ ng
N o. 2 1 3, 01
( 总第 11 ) 2期
Ge e a. o 1 1 n r1 .2 N
基 学结合的We 开发课程实 于工 b 践教学设计与 践 实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 学院为例
王 亚鹏 ’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 6 0 ) 2 o 7
[ 摘
要 ] 工学结合 的课程是将理论学 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 。在社会职业环境发生变革 的时代背景下 ,工
学结合课程能够有效满足我 国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 占有高质量 的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 目 的重要载体。社会职业 “ 标 工学结合 ” 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 , 是高职教育课程 环 境 的变 革是 高职 教育课 程 改革 的原 动力 。伴 随着 世 开发必须遵循 的基本范式 , 工学结合课程是有效 实现 高技能人才培养 目标的重要载体 。 界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全球化 、信息化和科技化 的 快速发展 , 从社会分工到劳动力市场 , 我国社会总体职 业环境及其构成都呈现 出鲜明的动态变革性特征 。这 对与社会职业环境变革密切相关的我 国高职教育课程 内容 的变革 提 出了新 的挑 战 :作 为高 职教育 利益 相关
第 3期
王亚鹏 :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 程的改革与实践
8 9
向更加倾向于人性与科学。 ( ) 学结合 课程 的 开发 流程 二 工
者, 更是教学的组织者 、 引导者 、 咨询者和评价者”?。 ??
二是满足课程实施 的一体化教学环境 。工学结合 首先 , 进行行业情况分析 。 行业情况分析是工学结 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 , 要根据各专业特点, 采用
态度 、 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 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特别是 “ 国家示范 发展能力 以及情感 、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 其价值取 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的实施 ,也让我们逐渐认识到 方向发展 ,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研究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以其独特优势,逐渐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进行介绍,着重从课程设计、实施流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是指在职业教育中,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课程开发方法。
这种方法起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设计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照实际工作情境进行整合和序化。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针对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选取,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
课程设计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教育。
在实施流程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倡导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同时,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资源、虚拟仿真软件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结起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具有重要性和优势。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还可以满足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演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发展。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三段式”开发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148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从企业具体工作任务、具体工作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其教学过程通常为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
它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得到提升。
因此一体化课程对于培养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培养汽修专业人才的必要性随着汽车技术迭代更新速度的加快,汽修市场对汽修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汽修岗位要求汽修人才不仅要懂汽车的一般修理技能,还要懂汽车的诊断分析和检测维修。
而一些陈旧的课程体系与真实的工作过程缺乏紧密联系,所以对于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理念与路径2.1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文件,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须遵循的基本思想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是学习载体;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逻辑规律;工作过程系统化;工学合一,校企合作。
由于学习任务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实施学习任务须在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完成,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下,让学习者实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
源。
经过课程教学试验、教学评价等闭环调整,最终正式运行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
3 汽修专业“三段式”一体化课程开发实践3.1 第一阶段:课程框架的确立(1)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以汽修行业协会负责人、企业主管、汽修骨干员工、汽修专业毕业生等为调研对象,设计不同的调研内容,获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岗位所需要胜任工作任务、行业新技术、员工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等信息。
研究得出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某区域内各大汽车4S店、汽车修理厂等企业,企业具有国企或民营性质,从事机电维修、车间主管、技术总监等岗位(岗位群)工作,能胜任汽车快修、汽车常见故障维修(小修)、事故车大修、电气诊断、车辆编程等工作任务。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掌握的几个要点
根 据 工 作 过 程 的 要 求 设 计 课 程 。 然 而 , 职 教 育 作 为 一 个 教 高 育 类 型 , 以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为 主要 目标 , 教 育 内 容 是 特 定 是 其 的 工 作 过 程 知 识 , 教 育 活 动 的 实施 主 要 通 过 工 学 结 合 形 式 其 进 行 。 因 此 , 学 结 合 课 程 的价 值 取 向是 工 作 过 程 知 识 而 不 工
工 学 结 合 课 程 开 发 应 掌 握 的 几 个 要 点
姚 波 林 强
( 州 工 商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教 务 处 , 东 广州 广 广
摘 要 : 程 开 发 、 设 和 实 施 是 学 校 各 项 教 学 建 设 核 课 建 心 工作 之 一 . 高等 职 业 教 育 工 学 结 合 的 人 才 培 养模 式 改 革 的 关键 在 于开 发 、 设 和 实施 符 合 工 学结 合 要 求 的 课 程 。 因此 , 建 必 须 掌握 工 学结 合课 程 开发 的 要 点 。 关 键 词 : 学 结合 课 程 开 发 要 点 工 课 程 是 一 切 教 学 活 动 的 核 心 ,是实 现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重 要 手段 ; 育 层 次 和类 别 的 区 别 , 中反 映 在课 程 的理 念 、 教 集 模 式 和 内容 等 方 面 。 以认 为 , 等 职业 教 育 改 革 和 发展 的核 心 可 高 就 在 于 高 等 职业 教育 课 程 的改 革 和发 展 ,要 推 行 工 学 结 合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改 革就 必须 积 极 探 索 符 合 工 学 结 合 要 求 的课 程 模 式 、 程 内容 及 实 施 与 评 价 方 法 。 因 此 , 工 学 结 合 课 程 开 课 在
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3纺 织 品 生 1编制企业 所需 生态检 测与认证 的个性 化 . . 态 问题 与对 方案 ; . 2 列出纺织品生态安全性检测易出现 9 策 的问题 , 分析未达标原 因; . 3 纺织品生态安 全性解决方 案 , 出具 体措施。 提 合计 4 8
学 习情境划分 如表 1 所示 , 由该表可看 出 ,本课 程打 破 了传 统 纺织 检 测类 课程 学 标 准 、讲 操 作 的知 识构建方 式 ,将复杂 的标准体系揉合提 炼 ,创新性 地 按 照纺 织 品销 售 区域 及其 对 应 的标 准划 分 情境 , 以 符合实 际工作。在具体情 境设计 中 ,依靠不 同层 次的 纺 织 品生态 与安全 性 检 测职 业 资格 确立 各 情境 学 习 目标 ,依据 该 工作 内容要 素 和过 程 结 构选 取 教学 内 容 ,以检 测任务为驱动 组织教学 , 以职业 资格 的考核 要 素和 标准 构 建课 程 评价 体 系 ,全 面 系统 地 以工作 建基课程 ,实现工作领 域 向学习领域转 化 。此 外 ,配 合本 课程 的实施 ,配套 编写 了任 务驱动 性 的引导 文 、 课 程 开 发 概 述 任务书、工作 页、自测题 、 P P T及丰富的学材 ( ) 教材 , 整理 了大 量的标准 、图片 、文章 、视频 ,形成 了丰富 本 课程 学 习借 鉴 了赵志 群 博士 工 学结 合 一体 化 课程按 照行业分析 、工作分 析 、典型任务 分析 、学 习 多 彩立 体化 的学 习 资源 库 ,以此 为基 础构 建 了网络 领域 课 程 、课业 设计 的开 发程 序 _1 2,参 照 了姜大 源 学 习资 源 ,方便 学生 自学 。 教 授提 出的 工作 过 程 系统化 的课 程开 发 方法 包 含 课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施
作者简 介 : 张宗飞 ( 9 1 )男 , 1 7 - 。 浙江台州人 , 台州职 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 程系, 讲师 , 士 。 要研 究方向 : 硕 主 优化算法 、 学设计。 教
收稿 日期 :0 2 0 — 9 21—60
当代职业教育/ 1年第8 2 。2 期
1 9
这 是 一个 对典 型 _作任 务进 行归 纳 的过 程 , 到 源 于 _ I 得
被 动 接 受知 识 的过 程 , 项 目教 学 法 是学 生 在教 师 的 而
行 动领 域 关 注 的是 企业 所需求 的职 业 能力 , 为 作
一
引导 下主动 获取 知识 的过 程 , 学 中做 、 中学 ” 学 是“ 做 教 思想 在 课程 教 学 中 的应 用 实践 , 习 过程 成 为 一个 人 学 人参 与 的创 造实 践活 动 , 注重 的不是 最终 的结 果 , 而是
2 . 典型工作整合 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后 , 专家们对典型工作任务 请 做进一步分析 , 根据他们 的实践经验 , 识别 出完成典型 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 然后将 同一范畴或复杂 程度相近 的职业能力进行整合 , 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
析, 筛选 出~组典型工作任务 。
2 型 工作 整合 , 典
施, 有利 于明确教改思路 , 高人 才培 养质量 。实践证 明, 提 工学结合课程模 式以及使 用项 目教 学 法进行课程 教 学 , 能够 有效改善课 堂教 学的现 状 , 激发 学生学 习的兴趣 和动 力, 高学生的职 业 提
技 能和综合能力 。
关键 词 : 工学结合 : 课程 开发 ; 目教 学法 项 中图分类号 : 1 G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1 4 2 1 ) 8 0 1 —0 1 7 —9 5 ( 0 2 0 - 0 9 3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Ⅳ —y n, HE Ja u C N i n
( uoot l ea m n,N nigC l g f hmi l eh o g , aj gJ ns 10 8 A tcn o D p r et aj o eeo e c cnl y N n n i gu2 04 ) r t n l C aT o i a
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的教育模式 。其本质是通 识 , 提高他们 理论 学 习 的主 动性 和 积极 性 , 同时 , 为
过建 立校 企合 作关 系 , 分利用 学 校 和企 业 的环境 学生提供 了通过参加实 际工作来考 察 自己能 力 的机 充
高职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实施[权威资料]
高职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实施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文章以3ds max建筑动画课程为例,探索研究高职院校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实施。
从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及课程定位及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情境设计、课程实施流程和课程考核方案等作了全面的阐释,形成一整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的方案。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课程实施G642.0 文献标志码:A 1674-9324(2014)38-0199-0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
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建设。
同时,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到实处的保障。
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下,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与内容,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设计、实施流程、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及指导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以我院多媒体技术核心专业课程“3ds max建筑动画”课程标准为例,探讨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设计和实施。
一、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工学结合课程具有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实施过程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两个显著的特征,这就要求课程整体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实施。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首先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明确课程目标;其次根据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通过课程实践专家研讨会论证研究,确定课程内容,以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典型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情景;再次详细描述各学习情景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任务设计、任务实施、教学条件和考核方案等各项具体详实的内容;第四,将课程内容以完整的项目为载体,通过教学情景中具体的描述来实施;最后,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来完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及其实施
本演示将探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及其实施,旨在提供丰富 的细节与有趣的内容,以便吸引观众的关注。
课程开发目标
1 满足行业需求
确保课程与现实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培养具 备所需技能的学生。
2 提升学生竞争力
帮助学生获得在职场成功所需的知识、技能 和态度。
评估与反馈
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 展和问题。
评估和改进
定量评估
使用考试和测验等方式,对学 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估。
定性评估
通过项目和作品展示,评估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持续改进
收集学生和教师反馈,不断改 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结论和总结
1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结合实践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具备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教材和资源选择
实用教材
选择以实践为导向的教材,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理解 和应用所学知识。
丰富资源
提供多样化的在线和离线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风 格和需求。
实施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行业对接
与行业合作,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保持 同步。
学生支持
建立学术支持和辅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别指 导和支持。
师资培训
提供教师培训,以确保他们具备教授一体化课 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计与结构
拓宽知识范围
设计涵盖多个领域的课程,以提供全面的学习经验。
整合教学资源
结构化的课程可以更好地整合教材、工具和实践资 源。教源自方法和策略1实践导向
通过实际项目、实习和实验活动,培养
合作学习
2
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团队项目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工程技术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越来越高,传统的学科分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开发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工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创新尝试。
项目目标1.设计和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涵盖工程技术、实践操作和工作场景模拟等内容。
2.实践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项目计划阶段一:课程设计1.确定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2.设计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结构、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
3.确定教材和学习资源,结合工程案例和实践操作,使课程贴近实际工作。
阶段二:课程开发1.撰写课程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
2.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工程实践,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创建工程案例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工程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阶段三:课程实践1.教师进行课程实践培训,熟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课程所学知识,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3.回顾总结,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项目成果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将不仅仅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更将培养出综合运用工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也为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
特殊应用场合1: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安全考虑针对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安全问题,需要增加以下条款并进行详细说明:1.安全意识培训:在课程开发阶段,增加安全意识培训内容,包括工程现场安全规范和操作安全常识。
2.实践操作风险评估:在课程实践阶段,增加对工程实践操作风险的评估,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安全操作。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杨宗强
体会交流
训
实
诫
践
指
一
正
兵
切
妄
莫
言
留
君
情
听
一、为什么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 企业需要、就业需要
1.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
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 现有的技工教学体系有些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培 养需求。有必要探索和建立现代技工教育新教学体系 。
2.技校教学现状的需要
做中学、学中做
1.人社部文件中描述: 一体化课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
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 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 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 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 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 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
6.学材 是广义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 生设想出最终工作成果并进行自我控制的学习。
学材基本结构:课业名称、课时数、学习情境、学 习任务描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引导、背景介绍、 评价建议、学习建议与说明
7.课业设计方案
课业设计方案规定学习任务、目标、内容、教学资 源、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 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初学者
5 常见设备电气故障检修
6 典型型设备电气故障诊断与检修
7 自动生产设备电气检修
8 复杂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9 技术监督与指导
10 设备改造 11 电气检修的指导
专家
12 复杂设备疑难故障判断与检修
职业资格等级
初中级 (五级、四级)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制定一体课程方案
上一环节: 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
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 师
课程标准制定
一体化课程方案要依
据一体化课程框架制定,该环节主 要描述专业基本信息、各等级培养 目标,规定每门一体化课程及参考 学习任务的目标、内容及教学建议, 设置课程进度及学时分配,设计各 等级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方案。
行业、企业专家,课程 开发专家,骨干教师
一 体 化 课 程
一 体 化 课 程 资 源
师资队伍建设 学材建设 学习环境建设 ……
(四)一体化课程开发的程序
3个阶段,8个主要内容
确定课程框架
职 业 与 工 作 调 研 分 析 典 型 工 作 任 务 提 炼 课 程 框 架 确 立
制定课程方案
课 程 标 准 制 定 学 习 任 务 设 计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第一阶段
(同企业实践专家依据自己职业发展阶 段划分)
网络产品销售
…………
(3)一体化课程框架确定
一体化课程框架由相应等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典型
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一体化课程名称、专业技术学习内容、 基准学时、实训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该框架来源于典型 工作任务分析,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为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 提供依据。
原则上,将一个典型工任务进行对应一门课程。一个职业通常由 10至20个典型工任务组成。并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划分一体化课程等级, 并确定相应一体化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和顺序。
(2)人才培养目标确立
归纳各等级一体化课程的职业与技术要求。结合学习者职业发 展需要,形成对应等级的人才培养目标
(3)专业技术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一体化课程职业能力要求及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每 一门课程的主要专业技术学习内容。选择可转化为学习任 务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将其名称转化为学习任务名称。在 一体化课程总学时分配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学习内 容,确定每一门课程的基准学时。
高职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创新与实施——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为例
高职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创新与实施——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为例作者:潘世华,徐济惠,毛琳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3期潘世华,徐济惠,毛琳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摘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提出了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概念,重点阐述《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理念和过程,并进行了效果分析,探索了一种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引领作用的新的工学结合课程形式,为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和依据。
关键词:工学结合;综合课程;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80-03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课题《以能力递进为核心的“智能信息类”专业群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2014SCG319)作者简介:潘世华(1968-),男,江西武宁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电路与系统应用开发;徐济惠(1964-),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与管理;毛琳波(1980-),女,浙江奉化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
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广泛共识。
而工学结合课程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上的具体落实,工学结合课程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符合当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1]。
人们认识到高职课程开发必须遵循“工学结合”的基本范式,使之成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2]。
然而,如何保证工学结合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各学习阶段特别设置了多门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在课程中实施精心设置的学习阶段性的“压顶”项目,探索一种符合学校实际的最佳工学结合课程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本文以《基础会计实训》课程为例介绍了“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理念以及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对整个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所带来的成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把校企合作作为切入点,以企业真实情况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以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思路设计学习情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实施课程教学。
以下以《基础会计实训》课程为例详细阐述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教育是为地区经济服务的,首要了解本地区人才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明确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及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经过对企业的调查与走访,我们发现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具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
市场调查显示,各行业各地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企业偏爱复合型人才,而且“前景”喜人。
学生具备单一的专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应该具备综合的能力,而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是基本
生存能力,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其基本的发展能力。
如果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又掌握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则可使职业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了解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对课程的开发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合作发展的道路。
采用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课程模式。
根据会计核算工作岗位,开展广泛调研,对会计核算岗位典型的职业工作进行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技术,遵循“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的学习项目和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项目、完成任务中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具体思路
三、课程的教学实施
《基础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70年代起源于德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于1999年以法律形式确定在德国全面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育理念
的根本性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综合和提炼,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的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张贴板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等。
在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中,行动导向学习的目标是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动脑、动手,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基础会计实训》课程的实施过程,首先,通过模拟社会会计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程序来组织学生进行业务操作。
学生从原始凭证的辨识和整理、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装订、账簿的启用和登记、成本的计算、报表的编制等等任务完全模拟会计真实工作场景进行操作,直观让学生知道会计日常在做什么,理解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了解和弄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为进入社会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以项目驱动,以任务为引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创造一种培养组织能力的环境,采用分组实训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建立自信心特点与发挥参与性的同时,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自豪感及胜利喜悦使内聚力得以加强。
第四,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
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和焕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功能。
第五,教学方法不再单一,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
第六,教学成果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小组长给组员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指导老师的评价,财会教研室教师的评价以及以网络的形式登入问卷星对该门课程以及该门课程授课教师实施教学等情况进行评价,师生之间可以对教学的质量和成果进行互评,构建比较完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派发学习任务(与专业有关),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最后进行实训报告的撰写以及学习成果的展示,老师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只起指导作用。
学习的整个过程除了培养基本的专业能力外,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得与利用信息的能力,集体工作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以及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通过课程的训练来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四、课程实施的效果
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的方式对受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整体反映项目实训收获显著,认为在实务操作技能提高和专业基础巩固两方面的收获颇丰,此外,也有许多学生反映在促进自身对相应行业岗位的认知水平的提高方面较显著的收获。
参加实训的学生认为实践操作丰富性以及浓厚的实训学习氛围是该课程最有吸引力的
地方,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
五、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一)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改变以往教师是绝对的主导地位,传统“教书匠”、“搬运工”的形象,而成为学习的策划者,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就是一种“秧田式”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信息是单一方向的传递。
现今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且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强调教法的多样性,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老师进行指导,双方信息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或忽视发现与探索,使
得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以“学习任务”为引导,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整个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主要是采用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实训的,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共同完成教师所下达的“学习任务书”,并进行成果展示,以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五)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开发能力
通过对课程的开发,带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课程开发组的老师互助共享,群策群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教材,共同探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与开发课程的教师从课程开发中受益颇丰,整体上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并推进学院教改和科研工作。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学校教育和就业零对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2]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9,1.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9,1.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7]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课程研究课题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指导方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8]张治忠.行动导向教学实务培训资料[m].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