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论成败 ——项羽败在哪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节论成败

——项羽败在哪里 03新闻张淑娟 033511206

细节可以成就完美,细节也会导致失败。当俩强相遇,拼的就是细节了。当技艺到达颠峰的时候,就要看做“白菜豆腐”功夫了。越是简单,就越能体现细节,细节的差异便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看项羽与刘帮,便更能体会到这一点了。

从他的少年时看起,项羽少年时对读书、学剑不大感兴趣,项梁很生气。项羽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就教他学兵法。项羽很高兴,但略知一点大意,却又不肯学完它。那么,不学剑不读书不研究兵法,项羽的年少时光都用在了何处呢?力能扛鼎,使恒楚愿从羽起义,我们似乎可以了解他年轻时在锻炼肌肉方面,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此处,我们可以得知项羽本人对兵法的研究并不深入。虽然兵法不是万能的,但最起码有很多可借鉴之处。由此,似乎可以解释为何项羽在战场上可以所向披靡,却因为缺少谋略而无法最终取得胜利。政治是残酷的,可以有俩个延伸,一为外交,二就是战争。项羽是战场上的英雄,但作为政治家就显得不合格许多。也许,项羽应该明白,战争是要还原于政治的。

还可以看到的是,项羽是个不爱深入的人。“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体现在他后来所做的事情上,也可以看到他只看表面,即使深入也到不了最本质最核心的地方。也就是说,很多事情他看不透彻,对全局缺少清醒的认识。在鸿门宴上,就可以看出,他对刘邦没有清醒的认识。刘邦小心地说:“我进关以后,什么都不敢作主,只把秦国的官员和百姓安抚一下,封了库房,等待你前来接收。”项羽听了便没有话了。可是范增料到刘邦将来必是劲敌,此时不杀刘邦,必有后患。然而,项羽并不予以理睬。导致最后刘邦逃之夭夭。

这里也引出了项羽的第二各弱点,那就是“不听”。项羽固然有其弱点,但打仗整天下是团队作战,只要内部人员能够取偿补短,就能尽可能的消除个人弱点对整个团队的影响。然而,项羽本身对自己弱点认识不足,也不愿听劝。陈平走了,韩信也错失了,好不容易有个范增在身边,却也不知好好重用。似有实无啊!一个管理者固封自大,不知纳贤补己之短,而一味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势必浪费整个团队的资源。

项羽是英雄,但这里专挑他的毛病讲,就是想分析一个可以成功的人为何最终走向失败。我认为,这对我们现在的普通人都是有借鉴意义的。让项羽重新来过一遍,是不可能的了。从某种角度讲,项羽已经替我们失败一次了,我们该或多或少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如何避免让性格中的弱点成为阻碍成功的绊脚石。闲言少叙,再看这位大英雄身上还有哪些不相称的弱点。

《史记·高祖本纪》中一段记载:刘邦于天下大定后,曾与群臣探讨最终能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根由,其时高起、王陵答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这也是在说项羽对部下的态度,部下生了病,会流泪,分自己的饮食给他,但他们立了大功该封爵时,印都刻好甚至磨损了,还舍不得封赏,所以韩信挖苦项羽是“妇人之仁”。在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高起、王陵,还是陈平、韩信,他们在谈到项羽对部下所谓的仁爱之后,无不转而批评他的小家子气,不能对下属建立真正的激励机制,都是在说项羽驭下之

道大有问题。

项羽踏平咸阳,认为天下大事定了,于是尊楚怀王为义帝,分封20个侯王。封刘邦为汉王,领有汉中、四川一带。自称西楚霸王,占有黄河流域及长江下游,建都彭城(徐州)。实际上,他在指挥所有诸侯。对于项羽的分封,不仅刘邦不满意,就是其他诸侯王,有的也嫌封地小。那些没有封王的,更是怀恨在心。因此,刚分封不久,齐国旧贵族田荣便反对项羽自称齐王。

又是一个管理问题。项羽的小气成为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对部下的小气,导致内部激励机制出现问题,不能让下属尽心尽力为之奔命。另一方面,对诸侯也大气不起来。项羽固然在灭秦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但只有一个项羽,天下也打不下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项羽不是在积聚自己的力量,而是一点点在分散自己的势力。地盘,财宝固然重用,但拢不住人心,一切还是会尽散的。忽视了“人”这个金库,项羽得到的也不过是暂时的虚空罢了。

在对待人的问题上,项羽还有大问题。

项羽率领诸侯进了咸阳。刘邦小心翼翼地带领项羽到处查看,第一件事,就是对投降的秦王子婴怎么处置。按理说子婴才做了46天皇帝,是没有多大罪过的。但项羽和六国诸侯们均认为子婴代表秦王朝的历代暴君,便把子婴杀掉了。面对秦王朝“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绵延300里的阿房宫,项王胸中也燃烧着怒火,一声令下,烧掉了,火三个月不灭。项羽引兵西屠咸阳,诛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室,掳掠货宝和美女东归,秦民大失所望。

早年他攻襄城,由于久攻不下,一旦获胜,就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杀戮,“襄城无遗类皆坑之”。后来城阳之战“北烧夷齐城郭宫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其至北海多所残灭”,外黄一战竟然要将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一律坑杀……他一生杀了多少人,恐怕数也数不清,不仅杀“敌人”,而且杀俘虏,杀百姓。

照理说,做事是有成本和收益的。坑杀百姓对项羽又有多大的意义呢?难道只是为了霸王逞一时之快吗?项羽的残暴让他不仅付出巨大成本,而且毫无收益甚至是“亏损”。再者,长期的战争已经让项羽视人如蚁,假若此时项羽能妇人之仁,也不至于为自己种下诸多祸根。

还有一种说法,即便是项羽胜了,也很难做到“下马之天下”。因为他的政治缺陷以及人格弱点已经在楚汉战争中暴露无遗。所以说,他的失败是一种必然。

同时也要看到,项羽的对手——刘邦的表演,是他加速了项羽的失败,也可以说是项羽促成了他的成功。

刘邦固每多无赖行径,但其入咸阳而与秦民约法三章,“秦人大喜”,军队不受百姓牛酒,秋毫无犯,“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这是清清楚楚的史实。清人洪亮吉分析“高祖所以得天下者有五”,第一条就是“扶义而西,无所侵暴,告谕父老,约法三章”,因此,就算是刘邦个人品行大成问题,其与民生息不过是一生做伪。

公元前203年,在鸿沟为界的广武战场,项羽为了要挟刘邦,曾经做了一个水平不高的手脚,把刘邦的父亲抓了来,隔岸绑在高俎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他满以为,刘邦为尽孝道,一定会向他让步。却不料刘邦完全不为所动,从容答道:“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一招又失算了。

此外刘邦致胜原因不再一一列举。从二者对比,可以看出刘邦玩政治要强于项羽。正如文中所提及的,战争是军事的延伸。项羽没有搞清楚谁是本质谁是现象,一味尚武,而不进行政治上的谋略,最终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