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0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0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10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乘除运算定律,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细心观察,按规律进行操作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乘除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方法;
•难点: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温故而知新
•复习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引入新知
•向学生介绍第十课时的主题:“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学习新知
1.探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2.讲解减法和除法的特点和运算定律;
3.练习简便计算方法,包括倍数相乘、个位数相加等。

4. 拓展练习
•完成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5. 巩固与练习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减乘除运算定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勤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主题: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重点:加减乘除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方法
六、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及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思路和改进措施。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知识,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材说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

也就是说,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

如根据运算定律来证明运算的其他性质,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来证明运算法则的正确性,等等。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内容结构如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

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整理复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整理复习

如:2100÷3÷7 = 2100 ÷(
×
)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 数先除以后一个数再除以前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 (1)420÷21 = 420÷7×3 ( )
√) (2)125 ÷(8×2)= 125÷8÷2 ( √) (4)56+a+44 = a+(56+44) ( √) (5)101×43-43 = 100×43 (
字母公式:(a+b) +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字母公式:a×b=b×a
(二)乘法运算定律:
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 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字母公式:(a×b)×c=a×(b×c)
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 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公式:
能力提高题 小马虎由于粗心大意把70×(★+5)错 算成70×★+5,请你帮忙算一算, 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3)483-(83+17)= 483-83+17 (× )
下面每道题的计算都有错误,请改正。 122-36+64 =122-(36+64) =122-100 =22 720÷(8×3) =720÷8×3 =90×3 =270
二、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299+189+11 (2) 546-127-373
• 1、一本漫画书有188页,林林第一天看了57页,第二天 看了43页,还剩下多少页没看完? • 2、一件上衣173元,一条裤子127元,买39套这样的上衣 和裤子需要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 • 3、一本相册有32页,每页可以插6张照片,小红家有900 张照片,5本相册够用吗? • 4、学校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四年级做好事84件, 是三 年级做的2倍, 五年级做的比三、四两个年级的总和还多18 件,五年级做好事多少件? • 5、学校要做4800面彩旗,把这个任务交给25个班,每个 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要做多少面彩旗? • 6、某工厂原计划一年生产农具4800部, 实际用10个月就 完成了任务, 实际平均每月比原计划每月多生产多少部农 具? • 7、小强的妈妈带了600元到商场购物,购物满200元商场 送现金40元。请你帮她算一算,她最多能买到多少元的物 品? • 8、学校开展为“希望工程”捐书活动。四(1)班捐书58 本,四(2)班捐书83本,四(3)班捐书72本,四(4) 班捐书67本。问哪三个班捐书的总数最接近200本?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9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9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9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熟练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例如凑整十、估算等。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2.简便计算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例如,3+4和4+3的和都是7。

•加法结合律:改变加法的顺序,和不变。

例如,(2+3)+4=2+(3+4)。

2. 简便计算方法•凑整十法:以9为基数,通过凑整十使计算更简便,例如9+7可以理解为9+1+6,先将7补足成10,再减去多出来的1,得到10+6=16。

•估算法:快速估算出运算的结果,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节省时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2. 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通过具体例子和抽象符号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运算定律的概念。

3. 实际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题目来练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引导他们灵活运用这两个定律解决问题。

4. 简便计算方法的介绍和练习•通过凑整十法和估算法的简便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实际计算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计算效率。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简便计算方法得出结果。

六、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以及简便计算方法的实用性。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2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结合律”的概念。

2.能够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2.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
1.灵活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

2.进行多步计算时的策略运用。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讲解及例题。

2.习题册:准备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复习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讲解
1.介绍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提供简单例子进行解释。

2.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

(三)练习
1.让学生针对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做练习题。

2.给学生时间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练习。

(四)应用
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
1.完成习题册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习题。

2.思考如何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_人教新课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明白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培养学生依照具体情形,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进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看主题图,依照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观看主题图教师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看第一组算式,发觉特点。

引导学生观看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如此的例子。

依照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觉了什么?学生发觉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依照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引导学生观看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看第二组算式,发觉特点。

学生连续观看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觉了什么?学生总结观看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依照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成?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 1 04+96+88=192+96 =2 00+88=288(千米)=28 8(千米)40+56=56+40 (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知识点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知识点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一、加减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3、连减的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口令:连减,先加后减。

(2)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后一个减数,再减前一个减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 口令:连减,交换减数位置二、乘除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字母表示: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3、乘法分配律:(1)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 (a-b)×c=a×c-b×c(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

用字母表示:(a-b)×c=a×c-b×c。

4、连除的性质(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

口令:连除,先乘后除。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后一个除数,再除以前一个除数。

用字母表示:a÷b÷c=a÷c÷b口令:连除,交换除数位置。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整理和复习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整理和复习

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 56+72+128=56+(72+128) 24+42+76+58=(24+76)+(42+58) 106 ×25=25 ×106 5 ×17 ×2=5 × 2×17 25 ×125 × 4×8=(25 ×4) ×(125 ×8) 42 ×37+42 ×63=42 ×(37+63) 201 ×32=200 ×32+32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请大家 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字母表达式:
1.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2.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a × b=b × a 乘法结合律: (a × b)× c = a ×(b × c) 乘法分配律: (a+b)×c = a×c+b×c (a-b)×c = a×c-b×c 3.常见的简便算法: a-b-c=a-(b+c) a-b+c = a+c-b a÷b÷c = a÷(b×c ) a÷b×c = a×c÷b
1. 2. 3. 4.
88 ×125 273-73-27 127+33+184+240 36 ×25
怎样计算简便一些?
364+258-64
×
25×44 =25×4×11 =100×11 =1100

25×44 =25×(40+4) =25×40+4 =1000+4 =100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_____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_____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三、知识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四、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五、采取的措施: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书第27-28页例1及练习五1-3题,教参第53-54页。

教学目标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2.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时间: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口算】48+36=75-29=21×3=52÷6=88÷4=60+70=150-90=4000÷5=3000+140=60×8×0=【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里原有77棵梨树,12棵杏树,又栽了23棵桃树。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自学提纲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自学提纲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自学提纲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自学课本P27~29 例1、21、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它们分别是什么?2、你能举例证明加法运算定律的成立吗?(举例)3、你有什么困惑?4、尝试练习:(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5+()=75+()36+()=64+()56+44=()+()A+()=12+()(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390+280=280+390 A+40+60=40+60+A(10+30)+50=10+(30+50)20+50+30=20+50+3030+(A+50)=(30+A)+50 B+900=900+B(3)雄城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

雄城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4)第三小组六个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28厘米、136厘米、140厘米、132厘米、124厘米、127厘米。

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第二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自学课本P33~35 例1、21、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它们分别是什么?2、你能举例证明乘法运算定律的成立吗?(举例)3、乘法运算定律和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共同点?4、你有什么困惑?5、尝试练习:(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25×7×4= ××7(60×25)× =60×(25×8)(125×)× =125×(4×19)(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4×5=2×10 A×B×C= A×C×BA+B=B+A 1×2+3=1×3+21+4+6+9=(1+9)+(4+6) 4×6×25= 6×(4×25)(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492×5×2 8×(25×15) 8×5×125×40第三课时《乘法分配律》自学课本P36 例31、通过自学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2、你能举例说说吗?(举例)3、你有什么困惑?4、尝试练习:(一)根据运算定律在上填上适当的数。

部编新人教 4年级数学 下册--第3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知识篇

部编新人教  4年级数学  下册--第3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知识篇

加、减法的速算与巧算( 基础篇 )1、加法运算定律(2个):☆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即:(a + b) + c = a + (b + c)(提醒:运用加法结合律时,要注意把结合的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连加的简便计算方法:①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交换再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连加的简便计算例题:50+98+50 488+40+60 165+93+3565+28+35+72=50+50+98 =488+(40+60)=93+165+35=(65+35)+(28+72)=100+98 =488+100 =93+(165+35)= 100+100=198 =588 =293 = 200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即:a – b – c = a – (b + c)注:连减的性质逆用:a – (b + c) = a – b – c = a – c – b☆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即:a-b-c=a—c-b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如:106-26-74 = 106-(26+74)②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如:226-58-26=226-26-58③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如:106-(26+74) = 106-26-74连减的简便计算例题: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528—100 =400—89 =400—150=428 =311 =2503、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性质: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计算时可以带着运算符号“搬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应用方法。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操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运用。

–灵活应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3.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口算练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为本节课的主题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引入新知识:介绍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两个定律的作用及意义。

2.示范运算:在小黑板上演示几个简单的运算例题,引导学生熟悉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方法。

3.练习巩固:让学生自主完成几道练习题,检验他们对于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掌握程度。

三、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经验和方法。

•学生展示:请一些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解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解题技巧。

四、作业布置•布置当堂作业: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留给的作业,巩固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时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学生在运用定律解决问题时还有些犹豫。

下节课我将通过更多的实例练习和生活应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条定律的应用方法。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篇一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孩子们今天今天好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他们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生:想)他们想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谁能告诉他们?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学生列式,师板书(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1.出示准备题:(1)27+73 (2)37+5873 +27 58+37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黾臃ㄋ闶街械骰涣礁黾邮奈恢茫蓟岢鱿趾筒槐涞南窒螅?br投影书上的主题图,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56+40=96千米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如35+20 =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同桌互说学生汇报答案。

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为什么这样列式?(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数学简便运算方法归类运算律:1、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公式:a+b+c=b+a+c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公式:a+b+c=a+(b+c)加法的性质:一个加数增加多少,另一个加数减少多少,和不变。

字母公式:a+b=(a+c)+(b-c)2、减法运算定律减法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先把这几个减数相加,再相减,差不变。

字母公式:a-b-c=a-(b+c)减法性质2: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大或缩小,差不变。

a-b=(a+c)-(b+c)=(a-c)-(b-c)3、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字母公式:a×b=b×a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因数,或者先乘后两个因数,积不变。

字母公式:a×b×c=a×(b×c)乘法的性质: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多少倍,积不变。

字母公式:a×b=(a×c)×(b÷c)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积再相加(减)。

字母公式:(a±b)×c=a×c±b×c提取公因数:几个有相同因数的乘式相加减,可以用相同的因数乘以剩下因数的计算结果。

字母公式:a×d-b×d+c×d=d×(a-b+c)4、除法运算定律运算顺序:同级运算调换顺序,需要把数字前边的运算符号一起调换。

注意:1、只能在同级运算内调换顺序。

2、算式最左端的运算符号为“+”或“×”可省略,“-”或“÷”不可省略。

3、调换在算式最左端数字的位置,省略的运算符号必须重新写出来。

4、优先运算的结果可以当做一个具体数字。

括号:1、括号是用来规定运算顺序的符号2、括号左边的运算符号是括号的运算符号。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6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6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6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好PPT或教案内容。

2.板书:准备好板书内容。

3.教学辅助工具:计算器、教学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第二步:讲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1.讲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2.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第三步:练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

第四步:拓展延伸1.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2.组织小组竞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步:总结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重要性。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解题技巧。

五、课堂作业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2.鼓励学生课后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1.思考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2.思考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调整下节课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技巧和思维能力。

同时,注重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意识。

四下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四下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学生说想法。
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备课时间:2013、3、8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法、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自学课本P27~29 例1、21、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它们分别是什么?2、你能举例证明加法运算定律的成立吗?(举例)3、你有什么困惑?4、尝试练习:(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5+()=75+() 36+()=64+()56+44=()+() A+()=12+()(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390+280=280+390 A+40+60=40+60+A(10+30)+50=10+(30+50) 20+50+30=20+50+3030+(A+50)=(30+A)+50 B+900=900+B(3)雄城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

雄城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4)第三小组六个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28厘米、136厘米、140厘米、132厘米、124厘米、127厘米。

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二、课中反馈(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5+()=75+() 36+()=64+()56+44=()+() A+()=12+()(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390+280=280+390 A+40+60=40+60+A(10+30)+50=10+(30+50) 20+50+30=20+50+3030+(A+50)=(30+A)+50 B+900=900+B三、新课探究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教师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五、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备课时间:2013、3、8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法、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二、课中反馈三、新课探究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第五天城市B→C第六天城市C→D第七天城市D→EA→B 115千米B→C 132千米C→D 118千米D→E 85千米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四、小结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32/5—7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115+132+118+85=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千米)第三课时: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备课时间:2013、3、8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P31—32。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法、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

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求:(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

(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a+(20+9)=(a+20)+9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91+89+11 78+46+154168+250+32 85+41+15+59计算:480+325+75、325+480+75二、小结学生谈收获。

第四课时: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备课时间:2013、3、9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P34页例1、2)。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法、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自学课本P33~35 例1、21、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它们分别是什么?2、你能举例证明乘法运算定律的成立吗?(举例)3、乘法运算定律和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共同点?4、你有什么困惑?二、课中反馈(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25×7×4= × ×7(60×25)× =60×(25×8)(125×)× =125×(4×19)(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4×5=2×10 A×B×C= A×C×BA+B=B+A 1×2+3=1×3+21+4+6+9=(1+9)+(4+6) 4×6×25= 6×(4×25)(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492×5×2 8×(25×15) 8×5×125×40三、新课探究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125×2 =10×25=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