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力平衡实验的改进
《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在二力平平衡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站在电梯中,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人和电梯静止,第二种情况是人和电梯匀速上升,第三种情况是人和电梯匀速下降,三种情况下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分别为F1、F2、F3,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正确答案是三者相等,因为三种情况中,人都处于平衡状态,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和人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三种情况下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可是在讲完这个问题后,我感觉学生表面上好象是认同了这个答案,可学生心中似乎还有一个疑惑,既然三次支持力都等于重力,为什么物体可以是上升也可以是下降?当拉力等于重力时,物体究竟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我知道,这个问题靠单纯的说教,学生可能总是口服而心不取服,怎么办呢?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于是,我想到用实验的方法。
用一个测力计、两个50克的钩码、一个铁架台、一个滑轮、一根细线。
先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并放在水平面上,钩码挂在测力计下,测力计用细线吊起穿过滑轮,然后用手拉住细线使测力计分别静止、缓慢匀速上升、缓慢匀速下降,可发现三次测力计示数相等。
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可是学生表情似乎还有疑问。
于是将实验再次进行,再观察,强调让学生观察刚开始运动的瞬间。
学生会发现,在向上运动的开始瞬间,测力计示数稍微略大,然后迅速等于重力,向下时则相反。
为什么这样呢?再将向上运动由匀速改为加速,可发现测力计示数大于重力,向上减速则相反。
于是得出结论,加速时,拉力大于重力,减速运动时,拉力小于重力。
再思考匀速运动的整个过程,可明白其实从静止到匀速向上运动的瞬间实质是向上加速,所以拉力略大于重力,从静止到匀速向下运动瞬间实质是向下加速。
所以在由静止到运动的瞬间拉力会略有变化。
再思考可得出结论,一个静止的物体,如果所受拉力等于重力,物体会保持静止;某一瞬间拉力大于重力,则物体会向着拉力方向开始运动,然后拉力等于重力,物体沿着拉力方向继续匀速运动,即向上匀速运动;某一瞬间拉力小于重力,则物体会向着重力方向开始运动,然后拉力等于重力,物体沿着重力方向继续匀速运动,即向上匀速运动。
对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的改进方案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的改进》设计方案昭阳区小龙洞乡中学王登正【实验器材】一张轻质纸片(越轻越好)、支架一个、三个完全相同的滑轮、细线、钩码。
【实验装置】准备一张轻质纸片(越轻越好)作为受力物体,卡纸的两个对角分别用细线穿过并结牢,细线的另两端绕过支架上的滑轮并挂上钩码(如下图所示)。
【实验过程】1、将固定在纸片上的细线跨过上端在同一水平线的两个定滑轮上,细线两端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钩码,此时,纸片静止;在左侧多加一钩码,然后放手,纸片向左侧移动。
说明互相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
2、两边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钩码,用手抓住纸片,使纸片旋转90度,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放手,纸片转动。
说明互相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将左端的细线改挂在左下端的滑轮上重复实验,进一步告诉学生,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含义:不只是水平的直线,倾斜的直线也成立。
3、在上述结论基础上将纸片一剪为二,平衡破坏,砝码、纸片都落下。
从而进一步指出二力平衡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即两个力一定要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最后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改进效果】1、课本实验是在水平桌面上进行,不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直接影响了实验的演示效果;现将实验装置改在竖直面上进行,扩大视野,便于学生观察;2、用小纸片悬挂起来代替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做实验,把在水平桌面进行的实验改为竖直方向上进行,使接触面脱离接触,排出了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些。
3、课本实验没有在“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明显体现,改进后,用便于拆开的轻纸片代替小车,可以很直观的演示二力平衡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4、学生对“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理解默认为:只是同一水平直线。
改进后可以解决学生的这一误区。
5、整个装置设计成一整块,便于携带。
“二力平衡”科学探究的深度备课及实验改进
“二力平衡”科学探究的深度备课及实验改进作者:***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12期摘要:基于情境,始于問题,成于探究的初中物理教学,适合培养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
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以八年级下册“二力平衡”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如何研究学情,进而怎样利用情境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改进;科学探究;情境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5-0050-03二力平衡及其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在介绍了二力平衡的概念后,设计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的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得到了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材内容篇幅不大,情境丰富,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留给教师发挥的空间很大。
笔者多次在现场观摩课中听到这节内容,经过多次观摩比较,在心中产生了几点疑惑:二力平衡的条件究竟需要探究什么?该如何进行探究?对这些疑惑进行思考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以及改进方法。
一、“二力平衡的条件”需要探究的内容教材首先借助多个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两个有关平衡的概念:1.若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
待学习完这两个概念后,教材提出问题:“你认为两个力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平衡?”通过实验探究,教材最后得出结论——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这两个力才能平衡,即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简化为如下四个: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鉴于教材上的这个结论,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猜想环节中,提出了四个探究问题:两个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否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一)分析与思考仔细推敲一下上述的两个概念和结论可以发现,二力平衡产生的前提是“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这两个力必须同体。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改进“二力平衡条件”实验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改进“二力平衡条件”实验作者:陈海涛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年第49期【摘要】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力平衡》“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通过改变小车在水平方向所受二力的情况,观察小车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从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教材中演示实验存在诸多不足,如实验是在水平桌面不利于学生观察、摩擦力较大、研究对象(小车)受两对平衡力等。
作者通过强磁铁把实验器材直接吸附在黑板上,用小纸片代替小车,增加保险细绳等自制教具改进实验,显著提高了实验效果,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关键词】二力平衡条件;自制教具;实验改进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要求是必须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
二、传统演示实验不足1.实验是在水平桌面上进行,不利于全班各个位置的学生是观察实验现象,直接影响了实验的演示效果。
(如图1)2.实验中研究对象小车所受的力不是只有水平方向两个力,而是受到多个力,有重力、支持力、两个拉力,如果小车运动或有运动趋势,还有摩擦力。
当小车在水平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各有一组平衡力(如图2)。
如果在教学只讲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而不全面分析小车的受力,这不符合实际,对于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迷惑。
如果全面分析小车的受力,又会增加难度,小车的平衡不是只受到二力的平衡,不利于“二力”平衡条件学习,使得该实验的说服力降低。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之“同一个物体上”时,小车无法一分为二变成两个物体。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之“同一直线上”时,需要把小车旋转一个角度后松手,由于桌面摩擦力较大,实验效果可能不理想。
三、实验改进1.实验器材: 6个规格为25mm×4mm带孔钕铁硼强磁铁,6个10mm螺丝钉,两块长宽高分别为80mm×40mm×25mm长方体木块,兩个螺丝吊环、两个相同的滑轮、一个轻纸片、若干细线、几个钩码、剪刀。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2019年3月12日,我在组内上了一节《二力平衡》同课异构课,课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堂氛围等进行了如下反思:首先,自己认为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较好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在引入时,以玩一种挑战类的游戏立鸡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两个学生积极参与,在没有成功将鸡蛋立在桌面上时,播放了立鸡蛋打破世界纪录的视频,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共鸣,于是我便说自己也可以很快地找到鸡蛋的平衡点让鸡蛋在水平桌面上保持平衡,引发学生大笑的同时,引入了新的概念-----力的平衡。
在学生理解了物理中的平衡状态之后,列举了生活中大量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由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上一节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中就有接触到,不同之处在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不受力的情况下成立的,而生活中平衡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一个认知冲突,接着通过对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向学生介绍力的平衡及平衡力的概念。
其次,就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小组合作,以课前鸡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鸡蛋静止在桌面上的受力情况,进而提出一对平衡力要想使物体平衡应满足什么条件呢,学生根据之前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猜想,大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都从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开始猜想,因为通过前面的额学习已经了解到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感受学生对前一章内容的掌握还是很扎实的。
因此针对学生的猜想,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小组之间进行探究,最后小组代表展示实验记录表格,分析交流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探究过程,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最后,对学习小组进行过程性评价,评出表现好的前三名,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劲头。
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曾经遇到一个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教授学生二力平衡的知识。
作为物理学教师,我经常发现学生对于二力平衡的概念抱有困惑和误解,这给他们在学习更高级的物理概念和应用中带来了困难。
因此,我决定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认识到学生对于二力平衡的概念存在一些困惑。
他们往往将二力平衡理解为相互抵消的两个力,而不是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因此,我决定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互动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二力平衡的本质,并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吊铁块的方式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学生们逐渐理解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并且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其次,我发现学生对于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判断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方向和大小,我采用了一种更直观的教学方法,使用力的箭头图。
我给学生讲解如何根据箭头图判断力的大小和方向,并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概念,还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解决二力平衡问题时经常陷入计算错误的困境。
我意识到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力的平衡和力矩的概念的理解。
因此,我在课堂上特别强调了力的平衡和力矩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演练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我设计了一些简单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从实践中理解和运用二力平衡的原理,从而增加他们的计算准确性。
最后,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和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使用多媒体和互动教学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使用PPT来呈现课程内容,并结合图像和视频进行示范和演示。
我还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以增加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和实践物理原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一(实用5篇)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一(实用5篇)二力平衡教学反思一篇一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
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
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
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
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一篇二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
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报告引言: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而平衡是物体受力后不发生位移的状态。
在力学中,我们经常研究物体的平衡条件,其中二力平衡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并探究其原理。
实验目的:1. 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2. 探究二力平衡的原理。
实验器材:1. 支撑架2. 弹簧测力计3. 钢尺4. 细线5. 垂直墙壁6. 不同质量的物体实验步骤:1. 将支撑架固定在垂直墙壁上,确保其稳定性。
2. 在支撑架上方悬挂一根细线,将弹簧测力计挂在细线下方。
3. 将钢尺放在支撑架上,使其与垂直墙壁垂直。
4.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钢尺的一侧,使其与细线相垂直。
5. 调整物体的位置,使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零。
6. 记录下物体的质量和距离。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后,我们记录下了不同物体的质量和距离,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零。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与细线的拉力相等且方向相反。
2. 细线的拉力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两个力。
3. 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合力为零,即物体受到的水平力相互抵消。
4. 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合力为零,即物体受到的垂直力相互抵消。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的水平力和垂直力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物体质量增加时,距离也需要相应增加才能保持二力平衡。
这是因为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所以为了保持平衡,拉力的大小也需要相应增加。
而拉力的大小与距离成反比,所以距离也需要相应增加。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并探究了其原理。
我们得出结论:物体受到的水平力和垂直力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在二力平衡中,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是相互影响的。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理解力学平衡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力平衡实验的改进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二力平衡实验的改进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二力平衡实验是物理学教学中常见的实验之一,用于验证力的平衡条件。
在传统的二力平衡实验中,通常采用扭秤或电子天平等设备来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
然而,现有的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误差较大、操作复杂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一种改进方法,通过利用新技术或调整实验步骤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现有方法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致力于为二力平衡实验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有效的方案,以推动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首先对二力平衡实验进行概述,简要介绍该实验的背景和基本原理,接着阐述文章的结构安排,最后说明撰写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首先介绍二力平衡实验的基本内容和实验原理,然后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最后探讨改进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
结论部分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改进方法的实践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并展望未来对二力平衡实验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方向。
1.3 目的二力平衡实验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可以验证平衡条件和测量未知力的大小。
然而,传统的二力平衡实验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测量不准确、操作复杂等。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改进二力平衡实验的方法,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教学体验。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二力平衡实验的改进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2.正文2.1 二力平衡实验简介:二力平衡实验是物理学中一种经典实验方法,旨在通过测量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力的平衡条件。
在该实验中,通常会选取一个水平悬挂的杆或绳子作为支点,然后在支点上方悬挂一个重物,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接着在重物下方挂上一个或多个拉力计,用来测量作用在支点上的两个力的大小。
通过调整拉力计的位置或重物的质量,使得两个力保持平衡,即合力为零。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曾经遇到了很多挑战和问题。
课堂上,学生们对于二力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并不是很理解,在示范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
回过头来反思,我认为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在初步介绍概念和原理之后,我没有给学生们足够多的时间去进行实践操作和观察,以巩固他们的理解。
我应该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二力平衡的实际应用,加深他们的理解。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物体,并通过调整力的大小和方向,使物体保持平衡。
其次,我在示范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我虽然给学生们讲解了示范的步骤和要点,却没有进行逐步的演示。
学生们只是看到了最后的结果,没有真正体会到示范的过程。
这导致了学生们在自己进行实践时出现了困惑和错误。
我应该在示范时,逐步展示每个步骤,并解释每个步骤的重要性和作用。
这样,学生们就能更清楚地理解示范的过程,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另外,我在课堂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们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如何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
这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无法确定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应该在课堂开始时,明确告诉学生们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如何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这样,学生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也能更好地去完成任务。
最后,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还有待改进。
二力平衡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们很难看到它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我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一些有趣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们看到二力平衡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物体保持平衡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们明白二力平衡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这样,学生们就能更有兴趣地学习这个知识点,并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
总之,在二力平衡教学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挑战和问题。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示范、课堂管理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不足之处。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这是一节预习之后的小组展示课。
教学流程为:教师简单导入;教师分配小组展示任务:一组展示什么叫二力平衡,二三组展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五组展示如何判断二力是否平衡,六组展示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展示中易错点进行总结。
听了这一节课后,我有以下感受。
其一:课堂上的学生训练有素,声音洪亮,落落大方,完全沉浸在对知识的探究、争论、渴求中,而没有不好意思或者怯场的样子。
这样的学生走出去素质一定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在课堂上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我想,这是学校长期训练的结果。
因此,学习杜郎口,首先要把学生动员起来,做学习的主人,一起投入到这“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的课堂中来,而不是像现在做学习的旁观者和接受者,让学生从心里接受这种理念,并能逐渐形成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讲述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不能把学生动员起来,是学习杜郎口的关键。
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本领,需要老师耐心地培养。
其二:让学生自己展示学习的成果,可以很容易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或者思维上的不严密。
如在这一节课中,第二组的一名男同学在演示“二力平衡中力的大小”对平衡的影响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左边挂一个钩码,再在右边挂两个钩码,松开手,发现小车不静止而向右边运动,这说明在其它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二个力不相等就不是平衡力。
”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种说法的不严密,但是刘桂喜老师没有当时纠正,如果任其这种说法不管,可能对其他学生有误导作用,就是这一堂课的败笔。
过一会儿,有一名同学上前指出:“小车向右边运动,如果小车做得是匀速直线运动,则仍受到的是平衡力,因为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种提法太妙了,质疑也太及时了。
于是演示小组又重做实验,发现小车在向右做加速运动,于是实验结论纠正为:“发现小车向右做加速运动,则说明这两个力不是平衡力。
”这种纠正既保持了思维的严密性又加深了全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二力平衡不仅是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还包括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19-二力平衡实验改进后的思考
二力平衡实验改进后的思考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泰州市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刘宏225411 jshqczliuhong@内容摘要:“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探究是初中物理实验中用来作为改进实验方案教学的典型个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经历对实验原理、器材、步骤、结果等进行评价和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改变实验设计方案。
关键词:二力平衡实验方案评价改进新版苏科初中物理教材中,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做出了改进,研究的对象把木块换成了小纸片,更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寻找到二力平衡的规律。
为了了解学生对这两种实验方案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以下试题,统计结果显示该题的正确率不足10%。
如图1所示,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用图a中的小纸片悬挂在支架上代替图b中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做实验,解释最合理的是()A.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影响B.可以任意改变小纸片的形状C.小纸片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D.小纸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器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90%左右的学生都选择了C。
在试卷分析时,多半的老师都有所感悟,我们的实验教学都是“依本施教”,没有引导学生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尝试让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方案。
这道试题名为考查学生的能力,实则是对物理实验教学弊端的拷问。
大多数版本的教材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采用的是如图2甲所示的方案,把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两边悬挂重物通过安装在桌面两端的滑轮拉木块,进行实验探究。
在实际探究时发现,两边所挂砝码质量相同时,木块保持静止;当木块向右匀速运动时,右边钩码的质量大于左边钩码的质量。
分析原因,木块向右匀速运动时,受到桌面对它向左的摩擦力,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F1、F2和摩擦力f三个力的作用(如图2乙所示),这三个力是平衡的,满足关系:F1+f=F2,所以F2>F1。
许多老师设计了多种减小摩擦力影响的实验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图3所示。
用一辆装有轮子的小车代替图2中的木块做实验,把原来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使摩擦力的影响大大的减小了。
谈初中物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教学反思
谈初中物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教学反思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平衡条件。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实验准备方面,我意识到对实验器材的准备要更加充分。
有时候,由于器材有限,学生们无法充分地观察和实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提前检查实验器材,并确保其完好无损,以及能够让每位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实验操作。
其次,在实验指导中,我应该更加清晰地解释实验目的和步骤。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学生需要通过调整力的大小和方向来使物体达到平衡。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实验的意义和目标,导致他们只是简单地按照步骤进行操作,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
因此,我需要在实验指导中更加详细地解释实验的目的,并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实验背后的物理知识。
另外,我还发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是非常有益的。
在实验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激发学习的动力,并且在合作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小组合作实验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之间合作关系的引导和管理,以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上,我认为可以更加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一些力的平衡条件,他们可以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缺乏主动性和思考能力,他们只是简单地记住实验结果,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因此,我需要在分析和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提问,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
最后,在实验教学反思中,我认识到实验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在一个安静、整洁、有序的实验环境中更容易专心和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实验。
我会在日常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实验环境的整洁与规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对初中物理教材中二力平衡条件的教学建议
对初中物理教材中二力平衡条件的教学建议摘要:在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中,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但在分析水平面上受摩擦力和拉力的物体是否平衡时,却只考虑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不考虑共线,因此常常引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这种混乱的原因是前者把物体当成了刚体,后者把物体理想化成了质点,考虑到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建议在讲二力平衡条件时,统一采用质点模型。
关键词:二力平衡、质点、刚体、共点力一.问题的提出在初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一知识对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求平衡力中的未知力以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浮力等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在二力平衡条件一节时,讲到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为了验证二力平衡条件,还采用了以下演示实验。
实验如图1所示,用薄的硬塑料片(或硬纸片)剪成小长方形或正方形,在一对角线的两端各钻一个小孔用以拴线。
在片上用带色粗虚线作出连接两小孔的直线,两滑轮A、B可固定在小黑板上(或其他竖直板上)。
为了验证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下,不能保持平衡的实验时,用手将塑料片按在图示位置或其他位置,放手后塑料片不平衡。
最后,吊砝码的细线一定跟片上的虚线在一直线上,才能达到平衡。
也就是说,在判断物体受力是否平衡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个必要条件。
但是,在教材的想想议议栏目中,马上就出现了这样两道题:1.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它后面的拖车,受到几对平衡力的作用。
如图2所示,是拖车受力的示意图。
学生很容易画出。
也很容易提出质疑,即拖车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不是平衡力?若从物体的状态出发来判断,由于拖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拖车肯定受到水平方向的平衡力作用。
但是从力的示意图来看拖车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显然不在一条直线上。
二力平衡教学难点分析与突破
二力平衡教学难点分析与突破二力平衡是静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完全相同,从而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
教学二力平衡存在一些难点,这些难点包括学生对平衡条件的理解困难、难以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难以掌握二力平衡的相关计算方法等。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教学策略。
首先,难点之一在于学生对平衡条件的理解困难。
平衡条件包括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两个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平衡条件。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一个平衡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平衡条件。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如使用秤盘、拉力计等设备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自操作,从而培养学生对平衡条件的感性认识。
其次,学生难以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进行计算和分析。
首先,教师可以给出力的图示和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未知量。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平衡问题,例如挂钟、吊车等,让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平衡条件的应用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难以掌握二力平衡的相关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计算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用图示和公式解释平衡条件中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和作业,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示范解题步骤,引导学生依次进行分析、列方程和求解。
通过反复练习和复习,学生可以逐渐熟练掌握二力平衡的计算方法。
总之,针对二力平衡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实验观察和练习题训练等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衡条件、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二力平衡的计算方法。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二力平衡条件实验”的改进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教材中提到的器材是用两端带滑轮的长木板、两端带挂钩的小车、细线及钩码等。
学校中这样的小车不多,多个班级用不能同时进行分组探究,更重要的是教材中对“两个力要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要素没有体现,经过考虑,我对实验进行了如下改造。
一、器材:
两个粘钩、两个单独滑轮、两条细线、一盒钩码、一张纸(稍微硬一点即可)、一把剪刀。
二、组装:
1、将两个粘钩粘在课桌竖直面上同一高度。
2、在纸两侧用剪刀各挖一小孔,把细线一侧拴在纸的两个小孔上,另一侧打一活结,以备挂钩码。
把细线分别穿过滑轮,调节细线的长度,直到合适为止。
三、实验:
1、在两端各挂三(或其他数量)个钩码,可以看到纸片在两边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两侧的细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2、改变一端钩码的个数,纸片两边受的力不相同,哪边受的力大,就向哪边移动,但两侧的细线还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3、保持两边的钩码个数相同,把纸片旋转90度,放手后,可以看到纸片发生转动,直到回到水平状态,两条细线仍在同一直线上。
4、将纸片用剪刀从中间剪断,发现两边钩码各拉着自己的一半纸片掉在地上,证明这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改进实验的原则一要简单易做,实验中用到器材都是随手皆是的,步骤也容易操作。
二是要有效。
通过改进,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学生都能用亲手实验探究出来,学生印象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