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研究与分析

合集下载

康德的美学

康德的美学

康德的美学一、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判断(Geschmachsureil)即审美的判断入手的。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力。

有两种判断,一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一种是先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

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二、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概念1、认识:局限在现象界,物自体不可知,认识功能:想象力和知解力2、想象力:掌握事物的形式或形象3、知解力:形式逻辑的推断、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但也只能掌握自然界现象的某些部分,不能窥到无限和整体。

4、理性概念:无限、整体、物自体等只有通过理性掌握。

理性与知解力对立,理性掌握概念不是认识功能是对现象世界合理或可理解的必须假定的理性概念。

5、判断力:不是知解力的逻辑判断,而是反思判断。

6、反思判断力:审美和审目的两种判断力。

7、目的:造物主造物时的设计安排中所存的目的,分为两种:(1)主观的目的:即主观的符合目的性,事物的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想象力知解力)它们具有某种形式才使我们认识到它们的形象并感到愉快。

(2)客观的目的:自然界有机物各有本质,其结构形式符合它们的本质,它们完善而不畸形或有缺陷,显出客观的目的。

8、审美判断: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

9、审目的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自己的目的,因而是显得完善的。

二者都不是逻辑判断,都是对个别对象所起的感觉即反思判断,而在对象是美的或者完善的时候,感觉就是愉快的。

三、美的分析1、质:不涉及利害,因而不涉及欲念和概念2、量: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

3、关系:美没有明确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

4、方式: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一)、质:不涉及利害,因而不涉及欲念和概念区别逻辑判断和审美判断1、逻辑判断:概念2、审美判断: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具体内容,不涉及概念。

论康德美学中的“纯粹美”和“依存美”

论康德美学中的“纯粹美”和“依存美”

论康德美学中的“纯粹美”和“依存美”纯粹美和依存美这一对矛盾是康德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康德的美学思辨始终围绕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关系展开。

首先,康德从定义以及对象将二者严格区分,同时又认为二者具有关系的统一性,既能共存于同一对象,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纯粹美和依存美可以相互转换。

本文试图从梳理康德关于纯粹美与依存美的论述中分析纯粹美与依存美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解读出康德对美的最高理想的思考。

标签:美学;康德;纯粹美;依存美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将美划分为“纯粹美”和“依存美”两种类型,它们构成了康德美学的基础,现实中一切美都可以划归在它们之下,因而对纯粹美与依存美相互关系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康德美学。

一、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区别康德提出“有两种不同的美:自由美,或只是依附的美。

前者不以任何有关对象应当是什么的概念为前提;后者则以这样一个概念及按照这个概念的对象完善性为前提,前一种美的类型称之为这物那物事物(独立存在的)美;后一种则作为依附于一个概念的(有条件的美)而被赋予那些从属于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客体”。

从定义出发,康德认为纯粹美就是一种不受对象概念制约的美;依存美是一种依附于对象概念的美。

所谓对象概念,在康德那里就是指对的的客观合目的性。

纯粹的美不以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为前提,而依存的美则以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为前提。

由此可见,纯粹美和依存美是一对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

(一)纯粹美的对象分析纯粹美由纯粹的鉴赏判断获得,它无关利害,无关概念而又普遍必然,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征,是想象力与知性自由游戏的结果,很多时候也被翻译为自由美。

康德认为,纯粹美包括两种对象:一种是花、鸟、贝类等;一种是无标题的音乐。

他认为“在观赏花、鸟贝类这些东西的形式时,人们仿佛觉得它们各方面都恰当好处,表现出某种合目的性,但认真想来,又说不出它们到底符合什么目的,确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欣赏无标题的音乐时,欣赏者无法确定从这些乐曲里听出了什么,只是觉得好听、悦耳,没有什么意思而又绝对愉快,正好符合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原理。

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思想在中外哲学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哲学家都讨论过美学问题。

都把美的问题作为哲学内容的一部分。

像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

可以说,美学是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美学是18世纪出现的,是法国的鲍加登提出来的,从此开始,完整的美学理论开始形成了。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的大思想家,同时也是西方近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对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潮有着极为深广的影响,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不理解康德,就不能理解西方近代美学的发展”。

可以说,康德美学是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理论命题。

康德的艺术趣味并不高,但他提出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主张却意义深远。

特别是现代艺术,有好多人从康德那里寻找创作的灵感,很有意思。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美的分析,二是对崇高的分析,三是论艺术美。

一.对美的分析什么是美?康德说: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百灵鸟的美,在嘴上;孔雀的美,在绚丽的尾巴上,而人的美,在心底深藏。

美是人的心灵的一个幻影,道德是人的生存的一个工具。

人是注定要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的一种动物,而美就是兴奋剂,道德就镇静剂。

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

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也就越多。

美本身并不是包含任何能在人的身上培养高尚精神的魔力。

只有当创造美的劳动由于高尚的道德动机而人道主义化了,首先充满了对人的尊重,美才能培育道德的纯洁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劳动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越深刻,人就越尊重他自已,而且对于他来说,背离道德规范会成为一种不能容忍的行为。

心灵美,首先是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因素,因此它能使外貌显现出某种高尚的色彩。

根据一个人的外貌可以看到他的道德品质的许多特点。

心灵美与外形美的一致,表明一个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全是健康的。

只要有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

浅析康德对美的认识康德遵循18世纪的美学传统,把鉴赏判断等同于关于美或丑的审美判断,下面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康德对美的认识的,欢迎阅读参考。

从形式上看,康德指出美的判断包含一个双重的逻辑特性(logischeEigentümlichkeit):一方面,“鉴赏判断就愉悦而言是带着要每个人都同意这样的要求来规定自己的对象(规定为美)的,好像这是客观的一样(alsobesobjektivw re)。

”[1]123另一方面,“鉴赏判断根本不能通过论证根据来规定,就好像它只是主观的一样(alsobesbloβsubjektivw re)。

”[1]125就传统而言,近代唯理论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经验论则认为是主观的,康德认为美既非主观又非客观,美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

一、美的“好像主观性”(一)美不是客观和概念性的一方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开篇就认为美的判断是“感性的”(sthetisch)①:“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而联系。

”[1]37美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对sthetisch一词含义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美不是客观的以及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

康德对于sthetisch的看法经历许多变化。

在1781年第一批判中认为只是指作为认识能力的先验感性论,反对鲍姆加通认为有美的先天原则和科学[2]26.在1787年修订版中则开始发生变化,sthetisch可以“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理学的含义上来采用”[2]26.这种所谓的双重含义后在“第一导论”中得到了集中阐发,在那里康德认为sthetisch既可以理解为“表象与一个作为现象的对象在对该对象的认识上的关系”,即指隶属于认识能力的感性论,也可以指鲍姆加通意义上的“一个表象与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即与情感相关[3]152.因而sthetisch既可以指与认识相关,又可以与情感相关。

美学概论之审美的研究康德

美学概论之审美的研究康德

艺术创作与欣赏
艺术创作的自由性
艺术创作的技巧性
康德强调艺术创作是自由的,艺术家在 创作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观念,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限制。
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技能,艺 术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 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艺术欣赏的主观性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的、感性的活动, 每个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都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答案。
康德区分了物自体和现象,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 认识物自体。在审美中,我们关注的是现象的形式而非物 自体的实质。
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建立了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认为道德法则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审美中,这种道德法则表现为对美的普遍追求和认同。
自由意志
康德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在审 美中,自由意志表现为对美的自由选择和创造。
道德美学
康德提出了道德美学的概念,认为美与道德之间存在内在 联系。他认为,真正的美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能够激发 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因此,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在 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
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
康德强调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他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 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 品德水平。因此,审美教育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 要作用。
观感受、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03
美学与审美密切相关,前者提供理论支持,后者为实
践应用。
康德美学思想概述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他 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了审美判断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现代美学 和艺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感来自 于人的内心感受,而非客观事物 的属性。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他关于审美经验、审美判断和美的概念等方面的思考。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主观的经验,即美并非存在于外部物体本身,而是由个体的感知和情感创造出来的。

他强调审美经验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纯粹基于感知的形式和结构。

其次,康德提出了"美的判断力"的概念,即我们运用美的判断力来作出审美判断。

他认为美的判断力基于一般性的可共享的规范,其判断不是基于个人的偏好,而是基于普遍可认同的美的特征。

康德还提出了"美的意象"的概念,即美的对象是通过感性经验中的形象呈现出来的。

他认为,美的意象要具备"终极性",即其没有任何自然的目的或实用价值,只存在于纯粹的审美感受中。

然而,康德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的重点放在了主观的审美经验和个体的判断力上,忽视了美的客观属性和外部物体自身的特征。

其次,他的美的判断力建立在一般性规范的基础上,但这种规范的确定性和普遍性难以界定和证明。

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形式美学和审美伦理方面。

然而,他的思想也面临一些质疑和批评,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

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

康德美学的自然与自由观念伊曼努尔·康德是德国启蒙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围绕康德美学的核心观念——自然与自由,展开详细探讨,以期揭示康德美学中的这一重要主题。

一、康德美学中的自然观念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自然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

康德认为,自然美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人类审美判断的基石。

自然美的特点在于其形式的合目的性,即自然事物的形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相契合。

1.自然美的普遍性康德认为,自然美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它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礼物。

自然美的普遍性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美的共同感受上。

不论地域、文化、年龄的差异,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具有一致性。

2.自然美的必然性自然美的必然性源于其形式的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人类审美观念中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是先验的,即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先天具有的。

因此,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具有必然性。

3.自然美的合目的性自然美的合目的性体现在自然事物的形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契合。

康德认为,自然美的形式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这种形式能够满足人类审美心理的需求。

二、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念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自由是审美判断的核心要素。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律的限制。

1.自由的审美判断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因为它是基于主体的情感而非概念。

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可以自由地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律的约束。

2.自由的审美理念康德提出了“自由美”的概念,以区别于“自然美”。

自由美是指那些不具有客观目的性,仅以形式引发主体审美愉悦的事物。

自由美体现了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和想象。

3.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康德认为,审美自由与道德自由具有内在联系。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通过自由地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培养了自己的道德情感。

审美自由是道德自由的先导,有助于人们形成道德自律。

三、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在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康德“崇高”美学思想研究【最新哲学类】

康德“崇高”美学思想研究【最新哲学类】

AbstractKant’S”sublime”theoryhasalwaysplayedaveryimportantpositioninthehistoryofWesternaesthetics.Thisisreflectedinhispredecessors’theoryof”Sublime”generalsummary,developmentinnovation,andfar-reachinginfluenceonlater”sublime”aesthetics.FromLonginusthefirsttimeputforwardtheconceptof”Sublime”torhetoricareas,”Sublime”oftheaestheticcategorieshavebeengivennewmeaningandinterpretation.Addisonasweknow,winkelmann,Burkeaestheticideasabouteveryoneontheaestheticscategoryof”Sublime”illustratestheretheorypointofview,andtheseviewsforKant’SSublimeanalysistheoryoftheformationofmoreorless,theinfluenceofthe”Sublime”ofKantaestheticsthoughtaffectsthedeepestistheBurke.Burke’S”Sublime”characteristicsandpsychologicalmechanismhasanimmediateimpact.aboutKant’SSublimetheory.”Sublime”isthebackboneofKant’SAesthetics:inevitable··theUnitedStates—·partofthesublime—-anintegralpartoffreedom.Therefore,thecorrectgraspofKant’S”sublime”aestheticideas,haveavitalroleforUStocapturetheoverallphilosophyofKant’SaestheticideasandevenKant.Kant’S10姆aestheticthoughtsmainlyfrombeautyandthesublimerelationshipstartedtodiscuss,aftercomparison,thedivisionisoverlaidthesublimeintotwotypesofthemathematiclsublimeanddynamicalsublime,thesetwotypesis‘themaincontentofKant’Ssublimeaestheticthought,alsoisthispaper’Smaincontent.)Thispapermainlyfromtheoriginofthesublime,andthepaperisdividedintothreechapters:ChapterOne: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the”sublime”.Thischapterfocuseson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the”sublime”thoughtthecausesmestartfromthe”sublime”,”sublime”firstproposedtoKant’S”sublime”AestheticThinkinginthemiddleofsomeofthemajornobleideasanalysisageneralcombingandbrief.WhichLonginus,Addison,Burke,Winkelmannaesthetics.Thepurposeofthischapteristo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I引言……………………………………………………….1第一章“崇高”的缘起和发展………………………………….3第一节“崇高”的缘起……………………………………3第二节诸家之“崇高”……………………………………4一、朗吉努斯的“崇高”理论……………………………..4二、艾迪生的崇高观念…………………………………..6三、博克的崇高理论…………………………………….7四、温克尔曼的“崇高”理论……………………………..9第二章康德崇高分析论………………………………………11第一节美与崇高………………………………………..13一、美与崇高…………………………………………13二、崇高的划分……………………………………….16第二节数学的崇高………………………………………17第三节力学的崇高………………………………………23第三章康德“崇高”美学理论的影响……………………………3l第一节康德的学习方法研究……………………………….3l第二节席勒的崇高美学思想……………………………….33第三节利奥塔的崇高理论…………………………………34;日F口……………………………………………………··d●结语……………………………………………………..37参考文献………………………………………………..38致谢……………………………………………………..4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41aI士与l石关于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的成果和著作,直到今天崇高思想理论在美学领域还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康德美学思想总结

康德美学思想总结

康德美学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美学问题持有独立且重要的见解。

康德的美学思想涉及到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审美经验的方法和艺术作品的特性等方面。

本文将对康德美学思想进行总结,并梳理其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普遍性的。

根据康德的观点,审美判断不同于认识判断,而是通过感觉和直觉进行的。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不仅来自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还应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

他强调,真正的审美判断应当是具备一般性的,并无需借助于个体的偏好、意愿或情感。

其次,康德提出了“审美经验”的概念。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通过感觉和想象进行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经验。

他将审美经验与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进行了区分,并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与普遍性和理性相关的经验。

根据康德的观点,审美经验应该具有自由和无目的性,并通过想象力和感觉机能进行体验。

此外,康德的美学思想也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特性。

康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具备“目的性没有目的”的特点,即其创作和感受并不追求某种目的或效果。

艺术作品是一种自由表达和展示个体创造力的手段,具有情感、形象和普遍性的特征。

康德认为,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从感性层面理解和体验到普遍性的概念和道德价值。

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对审美判断的普遍性的主张启发了后来的美学研究,推动了审美经验的探索和理论的发展。

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也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艺术追求独特的审美体验,强调观众的参与和解读,与康德的审美经验理论相呼应。

同时,康德对艺术作品特性的思考也为后来的艺术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思路。

然而,康德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他的美学思想过于强调理性和普遍性,忽视了审美体验的个体性和情感方面。

一些批评者认为,康德的观点对于艺术的多样性和自由表达有一定的限制。

总之,康德的美学思想提供了对审美经验和艺术作品的独特理解,强调了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共享性,推动了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并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学考研 简述并讨论康德的“天才”概念及其对美学史的影响

美学考研 简述并讨论康德的“天才”概念及其对美学史的影响

简述并讨论康德的“天才”概念及其对美学史的影响。

一、康德“天才”概念观康德所说的天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能力;是把一种精神能力与另一种精神能力区分开来,这些精神能力之间并无贵贱之分;是一种直觉,是艺术家特有的形象显现的能力。

天才有四个特征:1、独创性。

天才产生出的东西不依据任何特定的法规,同时,天才也不是一种能够按照任何法规来学习的都能。

2、典范性。

天才必须是别人的准绳,具有引领时尚,引领艺术潮流,产生规范性价值的意义。

3、自然性。

天才是天生自然的,不能加以科学的证明,也不能传授。

4、天才只有在艺术领域才存在。

康德认为,艺术史实质上是天才的接力赛,一个天才出现后建立一种艺术法则并成为一般人的典范,直到下一个天才出现而重新建立新的法则,天才在唤醒天才,从而推动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认为天才需要经过训练后才能显现出来。

二、康德对美学史的影响:首先,他为德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基础,他努力统一经验派美学与理性派美学的基本思路,虽然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但这极大地启发了其他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家们。

无论是席勒还是黑格尔的美学研究都遵循这一思路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黑格尔把两派美学真正统一起来了,因此黑格尔美学也成为集大成的美学体系。

另一方面,康德美学的许多具体理论给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其他美学家很大启发。

如他关于艺术是想象力的游戏的理念直接启示了席勒提出其“游戏”说。

其次,康德美学也对德国古典美学以外的西方古典美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赫尔巴特、叔本华、齐默尔曼、施莱尔马赫无不受到康德的影响。

如赫尔巴特和齐默尔曼受康德美学的形式主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美学理论。

再次,在现代西方各派美学理论中,仍可以看到康德美学理论的影响。

如“新批评”派提出的“非个人化”的理论与康德的形式主义理论有不解之缘,伽达默尔把艺术与游戏密切联系起来也是直接受到了康德的影响。

总之,康德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美学理论极为深刻丰富。

他在融合各派美学理论时呈现出的很多矛盾,又极大地启发了后世人们的思考。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读《康德美学》心得体会范本德胜的“得胜”之道作者:人力资源部刘崇一个月来,研读德胜管理书籍使我获益匪浅,通过汲取新知识,深层次的解放了思想,实现了管理理念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经过学习、反思,用德胜科学的管理理论武装了自己的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管理理论诸多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下面,就贯彻学习德胜管理一书所知、所感、所想汇报如下:中国境内先驱性的管理实验—德胜管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____,为何会有如此高的____度。

数次亲临德胜调研的温德诚老师通过《德胜管理》一书给了我们答案,书中真实的再现了德胜公司的管理风格。

在企业家____的领导下,德胜以融汇东西方智慧之长,在企业管理方式、企业信仰重构、真正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等方面为当今商业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模板和样本,创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之路,实现了企业的健康和科学发展。

一、改变观念,创新模式1、挑战并____传统的营销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德胜公司零促销手段,将现代营销理念臵于____状态,使用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正广泛流行的营销模式。

不追求浮躁营销、浮夸营销、过度营销,保持平和心态和冷静头脑,另辟蹊径,还原诚信经商的本来面目,使质量、诚信成为市场竞争的绝对优势。

为确保产品品质而谢绝增加订单,通过打诚信牌,使德胜成为行业中的领军者,煤炭行业同样可以借鉴此营销策略,以“高品质的产品延1续生命”的理念,树立五沟精煤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二、完善制度,执行无条件1、德胜制度结构的1:2:3,绝对独立的监督官、时时处处的规范化标准化,保证了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难得不是制定,而是执行。

德胜实行制度结构1:2:3,即制度要求条款、执行细则、检查程序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为1:2:3,破解执行难问题。

在制度执行方面,德胜公司____儿精神,痛恨耍小聪明,强烈____提出一些做不到的、不能兑现的、无法操作实施的制度要求,制度一旦确定下来,就要求全体员工机械地、呆板地、僵化地、不折不扣的执行,一个字也不能改,要____%的执行,同时凡德胜制定的制度,都有详细的、可操作的执行细则和检查程序,特别是监督检查程序,是制度执行机制中的重中之重。

康德的美学

康德的美学

康德的美学康德是一个德国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被视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的美学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一套叫做“审美理论”的观点,这个理论对后来的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理论重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美感的主观性康德认为美感是一种主观的经验,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联系。

美是一个人内心的直觉。

虽然美是主观的,但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的人也会对同一个物体产生相似的感受。

2.审美经验的多元化康德认为,审美经验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品,包括自然景观、音乐、文学等等都可以激发美感。

任何引起人类情感反应的物体都可以被视为具有美的价值。

3.审美品味的培养康德认为美感是需要培养和提高的。

一些人能够发现美,而有些人却不行。

康德还认为,人类感性需要经由训练才能达到更高层次,这便就引伸了人类的赏析能力。

培养良好审美品味的方式不是通过熟记规则或技巧,而是不断地欣赏和反思。

4.美的特质康德将“美”解释为一种追求纯粹感受的过程,包括秩序、谓词、对称和整体性等元素。

这种纯感官的经验是不带任何目的性的,是一种伴随着快感时的感受。

5.艺术的价值康德认为,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美感,而且在于它所展示的“形式”。

艺术家的创作是一种自由的艺术行为,是创造出形式的过程。

因此,艺术不仅仅有美的价值,还有内在的、形式上的价值。

康德审美理论的独立性和确立地位作为一个体系,激发了无数人对于艺术创造的热情,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康德对于审美现象的独特解读,使得人们对于对外界的感受变得更加广阔和深刻,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人类对于哲学的发展和探究之路。

总之,康德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很多经典的哲学问题,包括美的本质和价值、审美体验的本质和作用等等。

康德的审美理论不止被视为美学思想的里程碑,也被广泛应用于美学教育、文化研究等领域。

无论是学者还是艺术家都在其思想中汲取启示,探索着“美”的本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摘要】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是康德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对美学的思考,康德提出了崇高感的概念并探讨了其特征和作用。

崇高感与美的区别在于,美引起我们的享受和愉悦,而崇高感带来的是一种敬畏和无限的感受。

崇高感的意义在于激发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敬畏,启示我们超越日常琐事的视野,以更高尚的境界审视世界。

这种崇高感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引和启示作用,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和伟大。

崇高感在康德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带给我们对生命和美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康德哲学、崇高感、美学、概念、特征、区别、作用、意义、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康德哲学简介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他被誉为是现代哲学的巅峰之作。

康德对伦理学、形而上学、美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的美学理论中的“崇高感”更是成为了后世哲学家们深入探讨的焦点之一。

在康德的美学体系中,崇高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唤起我们内在的崇高情感,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与创造力。

理解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的审美情感和精神追求。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会详细阐述康德对美学的贡献,以及崇高感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 正文2.1 康德对美学的贡献康德在哲学史上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峰”,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美学观念,为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独立于理性和感性的主观判断,其特点在于无目的性和无论据性。

康德认为,美的感知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它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完全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想象力。

康德强调了“审美反思”的重要性,他认为审美反思是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活动,通过对美的感知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美的本质和价值。

国内康德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国内康德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13美学论坛的优秀成果而发展起来的。

”[3]其美学研究先天立法而排除经验内容使得他的美学带有非常浓厚的审美伦理学和道德神学色彩。

就康德美学中“崇高”这一概念,黄克剑说:“‘崇高’被真正触到它的谛趣却不能早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这之前人们所做的一切只有某种注定会向此而趋的酝酿”[4]。

黄克剑认为康德美学虽然建立在前人美学的基础上,但是他在美学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然而王勇军则认为康德深入研究的审美活动,不太严密、充满矛盾,而正是这种不严密性、矛盾性给后来的美学家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从而大大推动了西方美学史的发展。

因此王勇军说:“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是当之无愧的”[5]。

褚春元通过对康德所谓的“天才是一种天然禀赋”、“自然通过天才在无意识的心态下为艺术设定规则”的分析,并联系古希腊人认为诗人的灵感是神的神灵凭附的结果的思想后,认为“康德的‘天才’思国内康德美学思想研究述评文/刘小薇近年来,国内对康德美学思想的研究和评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对康德美学的研究大多还处于康德美学的自然主义立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对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以及西方思想的主客二分观念的影响,以达到真正主客不分的本源性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康德美学的深入研究。

一、康德美学思想与近代及其之前美学思想的关系康德是近代美学的主要开拓者,在美学史上,其美学思想有承前启后的特点。

在与前人美学思想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就是有博克、卢梭、休谟、夏夫兹别里等对其影响很大,在其基础上康德形成了其前期批判美学思想。

从哲学研究方法出发,“康德美学的成果,是他运用先验辩证方法研究的结果,而这种方法又是他在吸收前人优秀方法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1]朱志荣认为康德的美学思想是西方第一个有体系的美学思想。

其实,康德美学思想中一些个别的观点是前人已经提过的。

康德的美学理论

康德的美学理论

康德的美学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丰富而复杂的哲学体系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众多理论中,美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康德的美学理论涉及了审美判断、美的本质以及艺术的价值等诸多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康德的美学理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超越实用性和道德性的,它独立于个人的兴趣和偏好。

康德提出了"目的自由性"的观念,即美是一种与目的无关的感知。

与之相对的是"目的的束缚",这种束缚会限制人们对美的认识。

只有当我们完全超越实用和功利的考虑,将目光聚焦于形式、结构和创意上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欣赏到美的存在。

其次,康德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它的普适性。

美不是来源于个人的情感和喜好,而是一种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观念。

康德将美的判断分为两个层次:客观美与主观美。

客观美是指一种公认的美,它是普遍准则的表现。

而主观美则是个体对于美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

康德认为,只有当主观的审美判断与客观的美是一致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的美的体验。

在康德看来,艺术是实现美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表达美的形式,艺术家通过创作来展示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康德将艺术分为两类:美学艺术和技术艺术。

美学艺术是为了触发人们的审美反应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表现形式本身。

而技术艺术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它追求的是实现某种目的。

尽管二者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实现美的途径。

康德的美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审美判断的客观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受到各种外界干扰和影响,个体的审美判断往往容易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

而康德的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应该是与个人意愿无关的,它需要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和欣赏。

其次,康德的理论也启示了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

如今,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需要明确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美。

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音乐,还是现代的数字艺术、装置艺术,它们都有机会成为实现美的途径。

康德的美学思想浅析

康德的美学思想浅析

康德的美学思想浅析吴景滨(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科技哲学 1200026)摘要:康德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转折点。

康德美学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就是要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对美学的独特洞察,从而奠定了康德美学在历史上的地位,但同时也使康德美学带有了历史局限性,又是对美学的一次盲视。

认真研究学习康德美学,将为我们理解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内涵、走向,以及我国的现代美学,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康德美学;判断力;康德(1724-1804):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

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

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

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

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

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

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

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

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

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

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

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

《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

1804年2月12日病逝。

康德在对美的分析论中所采用的逻辑是从质到量,再到主观合目的性,最后以共通感为普遍认同的条件,完成了他的审美判断的纯主观判断的论断。

谈康德音乐的美学思想

谈康德音乐的美学思想

谈康德音乐的美学思想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在对美的分析方面,二是在对崇高的解析方面,三是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

在对美的分析上,康德认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万物都有其美的地方,而人的美在于心灵。

美是人心的影射,而道德是人生存的工具。

美是艺术瑰宝,能让人拥有细致入微的性格,越是细致,他的世界观就越开阔,对世界的贡献越大。

美本身没有魔力,美的创造来自其内心高尚的道德动机,而这种动机被人道主义化了。

这种人道主义化了的高尚的道德动机充满了对人个体的尊重,所以美才能够体现道德的纯洁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对崇高的解析上,康德指出崇高就是美的一种整体表现。

崇高就是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冲击力的一种形态,比如雷鸣流星,波涛汹涌。

在人的面前,这些东西很强悍,但是人在这些东西面前没退却,这就发生了崇高的感觉。

这种感觉夹杂恐惧与惧怕,但也充满著了胜利的愉悦感。

康德指出,这就是崇高。

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康德认为,艺术依附于美,依赖于道德。

艺术的在于它的独特性,因此艺术无法传授,即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

自古以来,艺术的表现只能来自于天才,这种天才不会遵循特定的法规,而是去破坏所谓的规则。

这种环境创造的才是独特的艺术品。

康德认为,科学需要勤奋,而艺术需要的是天才,灵感是无法模仿的。

康德著作主要分成9卷,相同时期内容各不相同。

第一卷康德作于-年间,这一时期的著作主要的方向整体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其中牵涉了“活力测量”、“地球的进动”、“地震”、“火”等内容。

第二卷主要就是康德-年间的著作,这个时期的著作属前抨击时期,研究的方向比较卤,其中共收录了康德的17篇著作。

第三卷名叫《单纯理性抨击》,在其刚出版发行时,康德因其内容而被人们误会,表示他的思想为“贝克莱主义”,使他非常苦恼。

6年后,康德展开了修正,补增了对唯心论的偏斥,限缩了再造想象力的衍生促进作用的章节。

第四卷主要内容源自于第三卷第一版和其他的一些著作,主要涵盖了4篇著作。

康德美学——美的分析

康德美学——美的分析

浅析康德审美四契机之“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摘要: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利害的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性,其中,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他美的分析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四者中最复杂的一项,彻底弄清第三契机,对于读懂康德美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德;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中,通过四个契机对美进行了分析:第一契机,无利害的愉悦,认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而“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第二契机,无概念的普遍性,认为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第四契机,无概念的必然性,认为一切审美的判断,如果它是审美的话,都必然有一种共通感。

在这四个契机当中,从康德美学思想的整体来看,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他美的分析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四者中最复杂的一项,彻底弄清第三契机,对于读懂康德美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象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康德把“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定义为:“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的话”。

他认为,美的对象是无目的的,然而又是合目的性的。

所谓无目的性。

指审美既与伦理、功用、欲望无关,又没有明确的逻辑认识活动,因而与任何特定的目的无关。

所谓目的性,是指对象的形式恰恰合于主体的审美功能,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因而似乎有一种合目的性,即是说,对象的形式完全符合人的诸心里功能的自由活动,这就构成了美的合目的性。

在康德看来,二者的对立是假象,它们都是真实的,可以并行不悖的。

所谓“无目的”,是指既无伦理、功用、欲望等主观意志方面的目的,又无概念、逻辑等客观认识方面的目的;既与实践理性不同,又与纯粹理性不同,凡“目的”总是与需要、厉害相联系的,所以“无目的”也就没有利害感,也就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强迫我们去判断,因而这种“无目的”的判断就是一种超脱的自由的意识。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摘要】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是康德关于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该论述中,康德探讨了崇高美学的起源与背景,明确了崇高的界定与特征,论述了情感与崇高的关系,分析了艺术作品中的崇高表现,并对崇高美学进行了批判与发展。

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超越感官享受的审美体验,是对无限性和无限力量的理解和感知。

他强调了崇高美学对于提升人们心灵境界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康德的崇高美学为后世美学理论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指导提供了深刻而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审美教育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康德崇高美学的理念激发了人们对于审美的思考与追求,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艺术之美。

【关键词】康德、崇高美学、新论、起源、背景、界定、特征、情感、艺术作品、批判、发展、影响、意义1. 引言1.1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在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康德通过《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崇高美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阐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理论。

崇高美学是与美感相对立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无法被理性所包容的、超越感官感受的美的体验。

康德认为,崇高美学的核心是由内心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灵的壮丽表现,这种美感的来源超越了外部世界的感官刺激,而是源自于我们内在的崇高感受。

康德通过对崇高的界定和特征的探讨,深刻揭示了崇高美学的独特之处和意义。

在艺术作品中,崇高表现常常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震撼,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动。

康德的崇高美学对后世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拓了美学领域的新境界,为人类审美意识的升华和文化精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崇高美学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将继续引领着美学理论的发展,成为影响后人的重要思想遗产。

2. 正文2.1 崇高美学的起源与背景崇高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哲学史上的古希腊时期,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崇高的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

崇高美学真正开始得到系统性探讨是在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

试论康德的美学观

试论康德的美学观

试论康德的美学观康德的艺术概念中包括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

所谓的广义艺术,就是康德所说的一般的艺术,即指包括美的艺术本身在内的一切人们生活中对艺术的称呼,如有自然的、科技的、手工艺的、娱乐的、还有机械的和美的艺术等等,而狭义的艺术就是指美的艺术。

康德的美学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美是一种趣味判断,而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趣味判断不是以快感为基础的,快感产生于欲望的满足,欲望具有“趋利避害”的利害特征,而趣味判断不是以利害的趋避为基础的,所以产生美的趣味判断不是产生在利害欲望快感基础之上的逻辑判断。

这是康德的美学观核心。

所以,康德美学论中美的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逻辑判断,而是一种情感判断。

美,是逻辑与情感的区分点。

在康德看来,美完全是主观的。

康德在论述美的艺术中十分强调地指出,艺术首先必须和自然的、科技的和手工艺的区别开来。

自然中的作品是自然生成的,有时候有人称它们为艺术,那也是因人设想出来的,是人想象力的结果。

科技是根据科学原理知识指导下的实践行为,而美的艺术则是没有理性指导下的实践行为。

手工艺劳动是强制性的劳动,而美的艺术则是一种自由的行为,所以都是有区别的。

关于机械的艺术,因它和一定的知识有关,艺术的目的又是为了形成某种产品,为此而进行操作,就难免具有因果和机械的因素。

但是,康德又说,如果这些所谓的机械艺术,其目的是为了娱乐享受,这些艺术又可变成为审美的艺术。

在审美艺术中,康德又将它们分为快适的艺术与美的艺术两类。

在这两类艺术中又有区别,快适的诸艺术,用我们今日的话来说,又叫休闲的艺术,它是以单纯享受为目的的,其中包括有各种各样的艺术综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人娱乐享受的艺术环境。

康德认为,人们在这样的环境内,并不会太去关心这些艺术是什么,怎样欣赏它们,如音乐如何,唱得怎样?环境造型如何,设计怎样?这些问题都不会去太关心,更多的是自在地休闲,打发时间。

而美的艺术不同,只有它才是真正的艺术,是一种富于美感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美学研究与分析康德美学是西方古典美学的精华,研究者不少,但从中悟出真道的不多,而且有不少人还歪着走,硬将康德当成现代哲学的祖宗供着。

本文试着做一点研究与分析供有兴趣者参考,看能否将康德哲学的社会价值摆正些。

全文分三个方面略论,其中最后一个为我个人的领悟,不知当否,盼指正。

一、康德美学在他的哲学系统中的地位;二、康德美学的主要精华;三、我从中得到的启迪。

一、康德美学在他的哲学系统中的地位就康德早一些时的想法,他的哲学可分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目的论哲学等,由此构成一个他所独有的庞大哲学体系。

我们说独有,是因为康德的哲学与他前面的西方传统认识论哲学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就是他的哲学不是从认识的角度去研究自然,或者说是围绕客观世界转,研究外部世界的问题,而是反过来围绕主观世界转,研究人的内心世界问题,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

如康德哲学体系中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这些著作的中心内容都是在考察人的心理能力问题,其中有认识客观世界产生知识的能力;人的向善实践社会道德的能力;还有人鉴赏美和目的的判断能力等等问题。

因此我们说,康德的自然哲学并非是一种对自然看法的自然观;道德哲学也不是一种对道德看法的道德观;目的论也不是真正讨论世界目的论的哲学著作。

这三部哲学著作都是以批判的形式考察人的心理能力问题,即人的知性能力,理性能力和判断能力等。

我们在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中,更多的是看不到“客观世界是什么”和“客观世界怎么样”的问题,而看到的主要问题是“人是什么”、“人能够做什么”、“人应该做什么”和“人的希望是什么”等等问题。

围绕人的心灵探索才是康德哲学的中心内容。

这就是说,康德的哲学研究视角由传统的考察客观世界物的理转向了考察主观世界人的心的方向,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在哲学史上包括康德本人在内,都称此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类比哥白尼的“日心”说革了托密勒的“地心”说的命。

康德哲学的构成是以不同的领域、概念和对象来建立的。

在康德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不同的哲学对象与概念,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即自然与自由两个不同领域。

自然领域中客观现象为我们所熟悉的对象,这就是客观的感性世界。

另一个自由领域,是一个为我们大家至今仍感到神秘的世界,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世界,或超感性的世界。

其对象在康德哲学中就是上帝、灵魂与自由,而其中更接近于人类的就是自由世界中的道德。

康德哲学的分类,就是根据这种不同领域、对象和概念来划分的。

因为对象是在自然领域里,由此所形成的哲学,又因为它是由自然概念导出的理论,所以康德称它为自然哲学,其代表作为《纯粹理性批判》。

而对象是在自由领域里所形成哲学,又因它是自由概念导出的实践,实践又与道德有关,所以康德称之为道德哲学,其代表作为《实践理性批判》。

在康德哲学体系中,本来自然与自由两个领域在人的认识范围内是彼此独立几乎毫无联系的领域。

自然为现象界,是人类的可认识范围;自由为超现象界,也即“物自体”,是人类不可知的世界。

因此,自然与自由这两个世界,在我们认识范围内是相互隔离的世界,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两者间彼此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那么康德在构成他的哲学体系中,又是如何将这样两个彼此隔开的领域在人的心灵世界中联系起来的,是如何将《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鸿沟填平,并由此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哲学系统的?这就要从康德的前两部哲学著作和他的美学代表作《判断力批判》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

要分析《判断力批判》的粘合作用,联系作用。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言”和“序”中都谈到了此书的“桥梁”或“过渡”作用,并进行了分析。

康德之所以要写《判断力批判》一书,从他最初构思的目的论哲学思想,后变成为一部判断力批判的哲学著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他的自然哲学到他的道德哲学构成一体成为可能。

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判断力批判》的存在,康德完整的哲学体系就不可能形成。

那么《判断力批判》一书又是如何起到“桥梁过渡”作用的呢?前面已经讲了,康德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机能,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康德的哲学有点像心理学。

但是康德研究人的心理机能,又不同于他同时期的英国联想主义经验主义心理学。

康德所研究的心理,不完全是认识论那样的感觉和知觉的心理,而是从先验哲学高度思考出来的先验心理学。

主要内容是,他从人的一般心理能力出发,如从知、情、意等出发,考察了人的这些特有心理能力。

考察人为什么在自然界中能够认识自然现象,形成各种知识;考察人为什么在社会生活中,能自觉地履行社会道德义务,成为有文化和道德的人;考察了人为什么在面对自然与社会中会产生美感和目的感,会有艺术创造的行为。

在考察中,他发现了人的这些心理能力中,本身就具有一种先天的心理结构。

如在知性属人的认识活动中,就有先天的综合判断认识能力,在这个能力结构中,具有先验逻辑,其中包括有时空直觉;量、质、关系和样式等12个范畴,还有图型等,这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书里所考察的主要内容。

如在理性属人的意志所形成的实践活动中,就有先天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能力结构中,人都具有先验的善良意志、自律性和义务心等,也即有一种自觉地遵守道德律令,实践社会道德的行为能力,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主要考察的内容。

而在判断力和情感活动中,也有先天的心理能力,其能力结构,就是人所共有的先验的主观合目的性和目的论、共通感等,由此又构成了《判断力批判》一书所主要考察的内容。

判断力是人的心理机能中与知性和理性共同构成人的心理机能系统中的一种,所不同的是,它不同于认识中的知性,可以产生概念,也不同于实践中的理性,有一个内在的道德理念。

判断力只是一种没有任何概念和理性的纯经验的直觉活动,即在普遍与特殊之间寻找共有关系的直觉经验活动。

另外,判断力又可分为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两种。

前者是一种与认识有关的知性判断力,它可以用知性的普遍逻辑概念去规范特殊或个别事物,就如《纯粹理性批判》中用知性能力去认识客观事物一样,用先验的时空直觉、12范畴等去规范客观事物,使之成为人的知识。

后者,反思判断力,则是另一种特殊的判断力,它是从特殊、个别去寻找一般或普遍。

在反思判断力中,是完全地不依靠概念,不依靠理性的,完全靠纯粹的直觉经验活动进行判断,它所依靠的就是人的主观合目的性先验原理,使人的这种反思判断成为可能。

也就是由这种直觉经验活动,使人类产生了审美的判断与审目的的判断,使人的意识由个别寻求到了一般,由特殊寻求到了普遍。

康德认为,就是这种反思判断能力中的先验心理结构原理和直觉的判断经验相结合,使之人的心灵世界中由知性到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

为什么有这种可能,康德在书中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综合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理由:一是康德的“根基”论。

他认为人的知性、理性和判断力中的先验原理,都是超感性世界留在感性世界人心灵里的“根基”。

这种“根基”就是由自由世界规律中的目的所形成的。

客观世界存在着目的;人也是目的;而且人的目的是具有高度文化和道德的人,由此形成宇宙的最高的目的。

所以人类才具有各种先天的心理能力,所以人类才能去认识世界,产生知识;人类才能自律,凭义务去实践道德律令;人类才有主观合目的性,产生美的感受,产生艺术天才等等。

由于这种“根基”都是来源于超感性的世界,三者合成为人类心理的机能体系,所以它们都是相通的,因而人的知性、理性和判断力之间,就有了勾通的可能。

二是判断力是人认识诸能力中的一项中项,前有知性,后有理性。

它与人的其它的心理机能结构相对应,知性对认识;判断力对情感(快感);理性对意志(欲求)。

而反思判断力的直觉判断经验是从特殊到普遍,个别到一般。

由于反思判断力这种个性,就极容易使它在知性的感性世界与理性的本体世界形成过渡的桥梁作用。

因为个别与特殊接近知性,而普遍一般接近理性。

反思判断由特殊到普遍,就等于是由知性到理性,这样,自然到自由的两个世界,在反思判断中就自然而然联结了起来。

具体而言,康德认为,在自然和自由的两个世界中,自然世界肯定不能影响自由世界,但自由世界对自然却有影响,如自由中的规律所形成的目的就会作用于自然。

康德还认为,虽然自由规律所形成的目的对自然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在人类的认识范围内是认识不到的,但却能感觉得到。

这种感觉就是反思判断中直觉到的内容,即既有特殊性感性的内容,又有普遍性本质的东西。

这种从特殊到普遍,感性到理性联结,就是实现从自然与自由的跨越。

另外,在审美判断中,有“美的分析”,其内容更接近于知性;又有“崇高的分析”,其内容更接近于理性。

在审目的判断中,有主观合目的性、外在形式合目的性、客观合目的性、内在实质合目的性之分,前面两个就更接近知性,后面两个就更接近于理性等等。

基于以上一些事实,康德认定反思判断力,也完全可以作为他批判哲学中勾通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中的桥梁。

三是从反思判断力所产生的愉快情感与利欲意志关系上来看。

人的利欲有低、高级之别,低等级的利欲与感官有关,因而是现实世界内的事,而高等级的利欲则与自由意志有关,因而是理性本体世界的事。

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康德也认定,反思判断力使得自然与自由两个世界在批判的哲学中联系起来成为可能。

《判断力批判》一书在康德的心目中,并非是作为美学著作而出版的,而是作为他的哲学系统著作出版的。

美学研究,康德是有些关注,如在早期就曾有过关于美与崇高的研究,但不是他的主要研究内容。

康德一生的学术研究中,所涉及的方面较多,除上面所说的美学外,还有天文地理的、人文历史和宗教等,只有哲学才是他的研究主项。

《判断力批判》一书,单从本书的结构和内容来看,主要应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放在整个哲学系统的构成中,它又是一部有份量的哲学著作,它是构成康德哲学体系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另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所讲的两个审美和审目的的判断能力,是人的两个直觉能力,它的直觉性,和康德一生最为关注的两件大事___无穷的宇宙和道德律,还有他亲身感受到的,或者说直觉到神秘的宇宙的美妙和目的感直接有关。

基于这样一些原因,所以康德才说,《判断力批判》一书是学好他的哲学的入门书。

二、康德美学的主要精华《判断力批判》是康德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同时也可以说是康德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

全书分三部分,最前面是导论和序,紧接着是审美判断力批判,最后为审目的判断力批判。

导论和序,如前面已说到的,主要是表述作者写此部书的根本原因,以及本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再重复。

审美判断力批判,其实不是对美的认识的考察,而是对美感的能力考察,换言之,也即对鉴赏能力的考察。

主要讲了美感原理,美感形式的类别,艺术的分析等。

审目的判断力批判,主要讲的是目的论和目的的判断。

仅从表面上看,目的论似乎是与审美关系不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篇章,实质上是构成康德美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