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康德的“崇高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康德的“崇高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摘要:康德的“崇高论”使“崇高”这一范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对现代美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发意义:首先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极大推崇,根本地扭转了美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其次是崇高中的超越精神,为处在现代文明困境中的人们实现审美超越开辟了道路;最后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极具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康德;崇高论;人的主体性;超越性;生命意识

康德是近代崇高论的集成者,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完善了崇高的内涵,崇高由此确立为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一直影响着整个现代美学和后现代美学。

一、“人是目的”的论证扭转了美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康德美学是现代美学最为重要的源泉之一,尤其是“崇高论”表现出来的对“人”思考和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康德的“崇高论”把审美主体的内向性要求和审美的主体性特征推向了顶峰,把崇高建立在“人是最后目的”的理论基础上,突出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无疑是现代性精神最基础、最核心、最被广为接受的内涵,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开启了现代文明的序幕。

认真分析康德的关于崇高的论述,其实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崇高的对象,真正的崇高只存在主体的心灵,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真正的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中,而只针对理性的理念:这些理念虽然不可能与之相适合的任何表现,却正是通过这种可以在感性上表现出来的不适合性被激发出来、并召唤到内心中来。”①

康德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与力的崇高。数学上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崇高是一切和它较量的东西都是比它小的东西”,这种体积上的大是无限的、绝对的大,因此数学的崇高要求把无限纳入整体直观。康德认为:“我们认识事物数量的能力与这个理念的能力相比是不相称的,正是这种不相称唤醒了人心本有的超感性功能的感觉,即理性观念,它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的欠缺的胜利感,这种崇高只存在于自然对象中。”②这里只是强调自然对象对崇高感生成的诱因作用,但产生崇高感的关键还在于主体的理性理念。关于数学的崇高对象论述中,康德特别提到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例子,望远镜发明前后,“无限大”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无限大”在自然事物中是找不到的。因此进而康德指出:“真正的崇高必须只在判断者的心中,而不是在自然客体中去寻找,对后者的评判是引起判断者的这种情调的。”③很显然,自然客体只是崇高感生成的诱因,崇高感的生成是在理念中,如果一个绝对大的对象使我们感到快乐,那么在我们心中就有一个评价大小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还只能是审美判断的标准而不能是逻辑判断的标准。

另一种是力学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其本质“则和人的实践理性相联系,它是人不顾一切危险按照道德律令

行事的精神状态的表征”④。康德同样以自然对象为例来说明:“险峻高悬的、仿佛威胁着人的悬崖,天边高高汇聚挟带着闪电雷鸣的云层,火山以其毁灭一切的暴力,飓风连同它所抛下的废墟,无边无际的被激怒的海洋,一条巨大河流的一个高高瀑布诸如此类”,这就是崇高对象的另一种初始状态。然而,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力学的崇高表征的是一种矛盾:一方面巨大的威力使它可能成为一种恐惧的对象,但仅仅是令人恐惧还不能称之为崇高,“谁恐惧着,他就根本不能对自然界的崇高做出判断,正如那被爱好和食欲所支配的人也不能判断美那样”⑤;另一方面,我们却没有逃避它,而是感到了欢喜,这是由于“它在我们心中唤起了我们的(非自然)的力量”,并“能把我们评判为独立于自然界的,揭示了一种胜过自然界的优越性”

⑥,即在我们心中引起自己有足够的抵抗力而不受其支配的感觉,这就是理性的力量和道德尊严感在起作用。可见,大自然的力量不如理性的力量,但大自然的力量可以看做是理性力量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崇高对象的初始状态是自然对象,但其实质却是人凭理性胜过自然的意识,所以康德说崇高“不在于任何自然事物的上面,而只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中。我们意识到自己既超过外在的自然,又超过内在的”

⑦。崇高感是人的精神意志的使命性,它来自于人的天性——道德尊严感,正是人的先天的道德尊严感使人超越了自然,意识到自身使命的崇高性。与美的判断相比,崇高的这种理性特质使崇高具有某种关怀的终极性。在崇高的判断中,判断者完全可以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人格的力量,把握到个人存在的无限性,理性价值的自由性。所以康德认为,“崇高虽是一种否定性的审美判断,却比肯定性的审美判断的美更令人激动,更富有内涵,更积淀着主体对自我确证的意义。事实上,崇高正是摆脱了形式的、认知的限制成为最自由的本体自由过程”⑧。

总之在崇高感的生成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确证,崇高和人的道德情感联系起来,实现了审美主体的内向性要求,从中体悟到人的自由和人类自身的尊严,获得一种形而上的审美愉悦。这种美学转向直接影响了叔本华、尼采以至海德格尔等人的美学思想。在尼采那里,他关注作为意志的人本身,他通过意志、欲望的分析找到了超越平庸和苦难的审美动力,并建构起他的超人哲学。

二、超越精神为人们实现审美超越开辟了道路

康德“崇高论”中的超越性集中体现在对“无限”充满崇敬但有渴望超越和在一瞬间把握永恒。这种瞬间追求无限的超越性在深层意义上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无论对于人自身或者外在世界的超越,超越在审美领域里都有一种悲壮的意味,但它却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只因为有了这种超越的动力,人类才能获得自由。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充满分裂和精神危机的生活当中意义非凡。

1.崇高对象的特点:无形式、无限制

康德在崇高论一开始就美的对象和崇高的对象作以区别,美的对象仅在“形式”,而崇高的对象的特点首先在于“无形式”,“崇高也可以在一个无形式的对象上看到,只要在这个对象上,或通过这个对象的诱发而表现出无限制”⑨。因此自然界中那些数量和力量无比巨大的事物可以作为崇高对象。康德把崇高对象理解为“超过感官或想象力所能把握的无限大的整体和一种威力,此威力不仅指自然所

施于人的威力,而更重要的是包含人能胜过自然,不屈服外来暴力的意识,即人的勇气和尊严感。这就使崇高对象不仅具有博克所说的令人惊惧的特征,而且具有令人崇敬的特征”⑩。而康德在讲到力学的崇高时,主要都是以道德意义下的勇敢精神作为令人崇敬的例子。康德关于崇高的论述中处处体现着崇高以无限为对象和崇高具有道德意义等思想,他认为真正的崇高不在任何感性形式中,在感性形式中是找不到恰和的形象来表现那种理性概念,正是这种不恰和才把心里的崇高激起来。崇高是有限对无限的崇敬感,正是这种崇敬推动者有限者不断超越自身。张世英先生在《哲学导论》中指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他把崇高和人生的境界联系起来,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应是悠闲自在,而是经受得起痛苦的超越。万物一体的崇高正是这样的境界,它是超越有限的意识所无穷追寻的目标”。康德以有限来追寻无限,表达不可表达之物,不可表达之物在这里是指一种远离了生活的超感性的物自体的神秘存在,但对不可表达之物的表达和超越最终走向了内心封闭的世界。现代美学同样强调不可表达之物的存在,只是这种不可表达之物的领域扩展到了尘世,从自然现象到生活生活现象和艺术现象的各种各样的领域,如马克思的现实生活关系、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海德格尔的存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审美超越几乎是现代美学的一个理论核心,崇高拯救世界也成为一种指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