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康德的“崇高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康德关于崇高美学的分析及其现代价值-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康德关于崇高美学的分析及其现代价值-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首次界定了崇高范畴并做出了全面、深刻的理论分析.康德的哲学类属先验哲学体系,崇高论作为一个关键的环节被确立下来.康德把自然界作为背景进行崇高的分析,认识到实践、感性到理性、自然到自由,崇高论是这诸多环节中的强有力的一环.康德的崇高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地位,并且对后世美学产生有益的启示与深刻的影响.在今天,面对当代人的审美、认知和精神关怀等多方面如何建构,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具有当代性意义.一、康德关于崇高的分析首先,康德将美的范畴与崇高的范畴并置,分析了美与崇高的共同性.美有一点和崇高是一致的,即二者本身都是令人喜欢的.[1]康德阐释的是两种判断力,第一种是规定的判断力,第二种是反思的判断力.反思判断力的前提是特殊事物,当这个事物被给予,如何去为这个事物思考一个原理,一个可以解释其存在形式和存在可能的原理.用既定的、约定俗成的普遍概念去规定特殊,并不是康德的办法,而是由特殊返回到普遍这样的路径,证明人的反思判断力.人的心灵是有需求的,面对自然,人看出其无限性与多样性,这种无限与多样被人放在一个统一的原则下,并从中抽绎出某种规律.进而,康德分析了反思判断力具有先天原则.康德认为,美与崇高都是审美判断,对美的对象的判断是达到主观愉悦审美判断;对崇高作为对象而言也是如此,判断的最终结果应是转化为愉快的判断.康德指出这两种判断都是单一的,具有普遍可传达性,都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对于个体是非概念的、主观的、普遍性的愉快情感.从两个层面分析,就量来说,崇高与美所产生的愉快是普遍有效的;就质而言,崇高与美都是无利害关系的;从关系上看,二者都是主观合目的性的.这是美与崇高的共同性.更重要的是对于美与崇高的差异性,康德进行了着重讨论.康德认为,鉴赏判断力本身有两种可能,就是美的判断和崇高的判断,它们分别指向自然和自由概念.美与崇高的差异性表现为:(一)在对象存在的形式上,美具有合目的的形式,而崇高是无形式对人而言,一般的美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形式限度,如看一朵小花或小桥流水,这种形式很容易掌握在自己的经验意识中,人很容易感受到美并迅速纳入自身的审美形式分类中.但如果看到飞流的瀑布或浩渺的大海,在这样的对象面前,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知解力弱化,对象在人面前存在不确定性,体现无限性,无限性又导致了无形式.在康德看来,这种有形式和无形式是美与崇高最根本性的差异.(二)在审美快感上,美是直接的,崇高是间接的美是一种积极的、可直接获得的、对生命力积极促进的快感;崇高则不同,对象首先有着巨大的数量或体积存在,如远在天边辽阔的沙漠、连绵起伏的山峦,使人感到恐惧,感到自身的渺小,有生命力暂时阻滞的痛感.但是随着人意识到自身处于某种距离之外,主体意识感到安全以后,随即而来的是对恐怖、惊惧、苦痛的拒斥与克服,产生自豪感和胜利感,这时痛苦消除转化为快感,这种快感是间接的,即是崇高感.(三)美存在于形式中,而崇高只在人们心意状态中美指向知性,而崇高与理性相联系.康德认为,崇高不是由形式引起的,而是人的主观生成的,崇高感不是来自对象的形式,而是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形式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崇高论的最根本特征是指出了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崇高:它是(自然的)一个对象,其表象规定着内心去推想自然要作为理念的表现是望尘莫及的.[4]康德理论设定了人的界限,设定了知识的范围,指出了人的感觉经验是有限的,即人的有限性.但是,人可以按照联想律的想象力,按照判断力的图形法的原则,创造理性及理念的工具,它使人在对自然的感受中把大的东西当作小的来看待甚至藐视,把绝对的伟大建立在他(主体)自己的意识之中,这种无限性既包含心理意义上的无限,还包括由这些对象感召所引发的无限性.无论是世上具体事物的大,如大海、沙漠、冰峰,还是意识形态的伟岸,如历史、时间,人都可以处于有限中对这种无限性进行感悟,它存在于人的观念中,而人就不断追随这种观念,以达到对于这种大的把握直到心灵超越.这样,崇高就指向了理性.二、对立与超越: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一) 康德论述崇高的无形式体现首先从量开始,体现量的无限性这种量也不同于知性尺度的量,而是和理念有关,还是证明崇高和理性相连.康德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他认为,人对美的鉴赏的心意是静观的,而对崇高的评价是动态的,这是一种心灵的运动,是人的想象力最大化对认识能力和求能力的克服和调动.平常的数量可以判断为有限的大而不是崇高,必须是人对这个数量感到无法测量,生理感官无法把握,此时人的心灵内部唤醒超越的感觉,即理性观念对对象做整体的思考,在想象力和理性的对立中所激发起的一种心灵的超越感.数量的崇高,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灵超越有限和无限的能力,理性能力弥补或超越感性能力.谁会愿意把那些不成形的、乱七八糟堆积在一起的山峦和它们那些冰峰、或是那阴森汹涌的大海等称之为崇高呢?但人心感到在他自己的评判中被提高了,如果这时在对它们的观赏中不考虑它们的形式而委身于想象力,并委身于哪一种哪怕处于完全没有确定的目的而与它们的连接中,只是扩展着那个想象力的理性,却又发现想象力的全部威力都还不适合于理性的理念的话.[5]崇高是与之相比一切别的东西,都是小的那个东西.[6]作为一个大的程度,它不是通过与外在具体事物的比较中产生的大,而是在它自身作为一种显现的整体的大,也就是在人的内心中一种对有限和无限超越的境界.所以康德总结:真正的崇高必须只在判断者的内心中,而不是在自然课题中去寻求.[7](二)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的巨大威力如果自然界要被我们从力学上评判为崇高的,那么它就必须表象为激起恐惧的.因为在审美评判中,克服障碍的优势只是按照抵抗的大小来评判的.但现在,我们努力去探讨的东西是一种灾难,它就是一种恐惧的对象.所以对于审美判断力来说,自然界只有当它被看作是恐惧的对象时,才被认为是强力,因而是力学的崇高.[8]这是康德对于力学上的崇高的解释.力量的崇高具有巨大的威力,但实际上它没有对人发生实际的支配力,人在力量的崇高面前,真正实现的是对象的崇高感对人的心理崇高感起到的激发作用.---我们愿意把这些对象称之为崇高,因为他们把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其日常的高度,并让我们心中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抵抗能力显露出来,它使我们有勇气能与自然界的这种表面的万能相较量.[9]从康德的这些观念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在一起,一方面自然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人自身也有主体力量,有心灵飞跃的能力,透出人身具有的主体优越性,这也启示了人之为人的根本.三、康德崇高论的现代意义由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决定了崇高的基本特质,实际上,康德最终强调的结论是崇高与人的心灵、精神、理性相关,从这一结论,我们分析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似乎离崇高越来越远.(一)现代文明的强势话语是科学主义,并且与财富相关20 世纪是科学技术为强势话语的时代,科学技术在20 世纪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个世纪都无法相比的,当代人类以科学理性和物质财富为价值取向.无限度的科技冒险使人类获得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更多体现为对自然的征服与索取,甚至已经越来越藐视康德所界定的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作为一个人的有限个体是呈现在一个具有无限性的世界之中,尽管人类必须将科技理性放置生存前提.人的个体与世界的联系不是单纯偶然的而是普遍必然的,就有形的感觉世界而言,人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而且是具有理性的存在.但是,康德提出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道德行动标志着人之为人作为理性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当代人除了享有科学技术带来的种种快感与利益外,已经阻止不了科学技术的负面威胁.当下的文明模式是工业文明的延续,但是,由于地球有限,无限度要求地球的工业文明就不可能是全球共享的文明.(二)人类永远需要精神的终极关怀康德不厌其烦地把道德理念和审美联系在一起,他的目的很明确,心灵应该去找到它合适的寓所,人应该有他自己的家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的合目的性.美和崇高都是生命意义上的个体存在感,康德所界定的自然和自由,就是指崇高感所引领的精神自由对于生命更具有意义.人类理性试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的自由境界,这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而科学的思维方式似乎证明在形而下的层面不能实现这个理想自由.什么知识能够解决自由问题呢?道德哲学或伦理学都是以自由为前提的.康德要限制知识,为信仰留地盘.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存在物,有限性地存在,同时,人又具有理性,要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永恒.短暂与永恒、此岸与彼岸、现实与理想这些对立时刻出现在人面前,这也是人生中无法摆脱的矛盾,也因为永远有这个矛盾,人类才需要终极关怀,他需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达到无限自由的境界,于是人才具有判断力,具有鉴赏力,需要崇高感.这即是康德崇高理论的现代意义.。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作者:祝亚楠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0期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祖对美和崇高分别做了完整的分析,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理论。
虽然康德将美与崇高作为同等的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他不仅总结和完善了前人的理论,而且开辟了自己的理论之路,对整个现代美学以及现代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崇高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52-02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是近代西方美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被誉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祖。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作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通常被认为是他的美学著作,体现了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
其中他对美和崇高分别做了完整的分析,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理论。
虽然康德将美与崇高作为同等的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一、康德对美的分析在美的分析中,康德从四个契机入手对美进行了分析。
第一个契机是质的契机,首先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他认为美既不是审美对象的性质,也不是在逻辑上的对它进行认识判断,而是审美的判断。
然后康德指出,美能给鉴赏主体一种愉悦,但是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因此他对对快适、美和善的愉悦进行了区分:感官的愉悦叫做快适,纯粹的审美愉悦叫做美,道德的快适叫做善,而只有审美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
第二个契机是量得契机,鉴赏判断是普遍的,美是无概念地作为一个普遍愉悦的客体被设想的,“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鉴赏判断为什么具有普遍性,因为它不带任何利益关系,所以不是从个人的需要出发,不带有个人的主观爱好。
第三个契机是关系的契机,鉴赏判断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目的性是指鉴赏判断与任何主观的、客观的目的无关,因为它不涉及任何利害关系,所以鉴赏判断具有无目的性。
康德的审美现代性设计及对后现代美学的启示_张政文解读
8期文艺研究 2010年第 11期20世纪 60年代由法国兴起的抵抗基础主义、本质主义、中心主义的解构主义哲学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扩张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后现代文化潮流。
后现代艺术、传媒、教育、哲学、科学、政治、经济等衍生思潮应运而生, 当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响彻后现代的声音。
同时, 关于如何理解后现代的激烈争论也随之而来。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后现代究竟是一种不同于现代生活制度和内容的全新生活方式, 还是不同于现代性理解范式的一种新的经验方式和思想范式。
丹尼尔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指出, 随着社会知识化、服务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来临,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 后现代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①。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等相关著作观点对此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更多的人则将后现代释读为在现代性参照下理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状态的理论范式。
利奥塔德认为,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重写, 重写现代的主旨在于消解现代性中反复被言说却不能证明其合理性的“ 人类解放” 元叙事和“ 思辨同一性” 元叙事的解释范式, 从而对生活文本进行重新理解②。
哈贝马斯同样视后现代为理解范式的调整而非生活内容的更改, 坚持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 应当通过交往理性拯救发达资本主义危机, 完成现代性的未竟事业③。
张政文在现代性确立的过程中, 康德用理性为自然立法, 建立了现代关于自然的知识; 同时为人性立法, 建立了关于人性的知识。
但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与关于人性的知识之间却不能通约, 必然与自由、自然与道德处于隔绝和对立之中, 启蒙的理性现代性深藏着危机。
为消除危机, 康德以审美的与自然的合目的论消除启蒙的理性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从而为现代设计了审美现代性, 使现代性处于理性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张力之间。
康德所设计的审美现代性中的合目的性、无功利性、自律性、不确定性等特质直接启示了后现代美学和当代大众文化。
浅议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
浅 议 康 德 的 崇 高论 美学 思 想
李 讯 琪
( 中南 大 学 湖 南 长沙 40 8 ) 10 3
摘 要 :康德的 “ 崇高的分析 ”是其 美学体 系的理论 支点之一 ,也是其 《 断力批 判》 中 “ 觉判 断力批 判” 的主体之 一。从类型 判 感 来看,他把 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和数 学的崇高两种;而在 内涵上 ,崇高包含 了客体和主体 ,对 崇高主体的强调是 康德 崇高论 美学思想的重 点所在 ,它揭示 了主体在战胜 了巨大的恐惧之后 产生于 内心的一种 自我优越 感。 关键词 :康德 ;崇高 中图分类号 :B5 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0 6 ( 0 1 5—0 0 2 X 2 1 )0 0 0—0 2 在西方美 学史上 ,崇 高作 为一个重要 的美学 范畴 ,始于毕达哥拉斯 对美 的分类研究 ;之后 朗基 努斯在 《 论崇高》 中主要叙述了文章的崇高 风格 问题 ;柏 克则直接把崇 高和人类心灵 的内在要求联 系起来 ,并揭示 了崇高 的心理机制 ,指出崇 高是 由痛感 而来 的快感 。康 德是崇高论 的集 大成者 ,他在 吸收前人研究精华 ,把柏克对崇高 的心理 分析推进到 了哲 学 的层 面,并在哲学美学 的体 系中实现 了崇高 内涵 的丰富和完善 ,使得 崇高确立为 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 的范 畴。
崇 高 的 内涵 ( )崇 高与 美的 关系 一 崇 高和美都是康德重点论述过 的范畴 ,两者之 间的关 系是一种既相 互联 系又相互 区别 的辩证关 系。康德在其著作 中,从审美 的层面严格 区 分 了崇 高 和 美 。 1 关于崇高的判断与美 的判断一样 ,是 一种 审美判 断 . 在本质上 ,崇高与美一样都属 于审美范畴 ,都能引发 主体的审美愉 悦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和美一样 ,是一个和 目的的对 象。美和崇 高 的审美判断是一种不 以感官或逻辑规定为前提 的判断 ,它们 是一种纯 粹的反省判断 ,由这 种判 断产生 的情 绪不 和任 何既定 的概 念相 关 。同 时 ,它们也有具有审美判断 的一般特性 :“ 两种判 断 ( 指崇高 的判断与 美的判断 )都是单个的判断 ,但却 自身对于每个主体具有普遍效应 ,尽 管它们仅能对快乐 的情绪而不能对于对象 的知识提出要求。 … ” 2 崇高与美 的差异 . 首先 ,是二者之 间的形式差异 。美是 以其对象的限定 的形 式为基础 的 ;而崇高则是 以其对象 的无限定 的形式为基础 。这一点将在 后文详细 分析 ,这里就不再赘述 。其次 ,美是一种纯粹的合 目的性 ,而崇高则是 种复杂的 、曲折的合 目的性 。这是因为崇高在产生之初 ,由于对象的 无 形 式 ,而 出现 了感 情 上 的 阻 滞 ,从 而 形 成 了一 种 痛 感 ,之 后 “ 之 以 继 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 ” ,才 引发 出一种强烈 的快感 。所以 ,康 德认为 ,美的情绪表现为一种直接的快感 ;而崇高的情绪则表 现为一种
康德美学的崇高论探析
康德美学的崇高论探析作者:王红霞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文章通过作为想象力的崇高分析和作为形态呈现的崇高分析,认为这是康德“崇高论”的核心思想。
康德的崇高论合理成分更多一些,对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康德;美学;崇高论;想象力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是《判断力批判》的核心部分,也是康德“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主要论述的对象。
在对美的分析中,康德虽然并没有给美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而是用了“契机”(momen t)这个类似要点的字眼,但实际上由认识论中质、量、关系、情态范畴规定的四个契机的给定等于已经为美、审美(康德的美学中,美和审美同义)确立了本质性的概念,一般将之归纳为“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所以对崇高的分析,同样也是从这四个标准切入的“关于崇高和对于美的愉快都必须就量来说是普遍有效的,就质来说是无利害的,就关系来说是主观合目的性的,就情况来说须表象为必然的。
[1]这也正是为什么把康德而不是鲍姆嘉通看作是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现代学科的创始人的原因。
康德通过对美感性质的分析,把审美活动和认识活动、道德伦理活动区分开来,确立了审美活动尤其是艺术创造活动的非功利性自律原则,康德也成为“美之美学”的现代美学体系建立的重要代表人物。
这是从美本质的角度来看的,主要涉及的是审美判断。
在这个角度上,崇高是美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更宽泛意义上的美。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范畴正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具体写照。
同时,和他的整体美学思想一样,崇高论也是建立在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之上,不管从哪方面看,都反映了他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类理性的高度自信和推崇。
下面具体分析康德是怎么论述崇高的。
一、作为想象力的崇高在康德那里,崇高是与美相对而言的。
虽然美与崇高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这种相似相对于二者的差异则是微不足道的。
它们虽然都给人快感,都给人以单个审美判断,而且这种判断都要求对主体具有普遍性。
但是透过客体存在来看却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于美来说,因为其建立在对象的形式上并且这种形式被限定着,而对于崇高来说,却恰恰相反,它是在“对象的无形式中被发现”。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摘要】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是康德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对美学的思考,康德提出了崇高感的概念并探讨了其特征和作用。
崇高感与美的区别在于,美引起我们的享受和愉悦,而崇高感带来的是一种敬畏和无限的感受。
崇高感的意义在于激发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敬畏,启示我们超越日常琐事的视野,以更高尚的境界审视世界。
这种崇高感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引和启示作用,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和伟大。
崇高感在康德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带给我们对生命和美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康德哲学、崇高感、美学、概念、特征、区别、作用、意义、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康德哲学简介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他被誉为是现代哲学的巅峰之作。
康德对伦理学、形而上学、美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的美学理论中的“崇高感”更是成为了后世哲学家们深入探讨的焦点之一。
在康德的美学体系中,崇高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唤起我们内在的崇高情感,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与创造力。
理解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的审美情感和精神追求。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会详细阐述康德对美学的贡献,以及崇高感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 正文2.1 康德对美学的贡献康德在哲学史上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峰”,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美学观念,为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独立于理性和感性的主观判断,其特点在于无目的性和无论据性。
康德认为,美的感知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它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完全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想象力。
康德强调了“审美反思”的重要性,他认为审美反思是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活动,通过对美的感知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美的本质和价值。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祖对美和崇高分别做了完整的分析,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理论。
虽然康德将美与崇高作为同等的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他不仅总结和完善了前人的理论,而且开辟了自己的理论之路,对整个现代美学以及现代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崇高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52-02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是近代西方美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被誉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祖。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作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通常被认为是他的美学著作,体现了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
其中他对美和崇高分别做了完整的分析,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理论。
虽然康德将美与崇高作为同等的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一、康德对美的分析在美的分析中,康德从四个契机入手对美进行了分析。
第一个契机是质的契机,首先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他认为美既不是审美对象的性质,也不是在逻辑上的对它进行认识判断,而是审美的判断。
然后康德指出,美能给鉴赏主体一种愉悦,但是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因此他对对快适、美和善的愉悦进行了区分:感官的愉悦叫做快适,纯粹的审美愉悦叫做美,道德的快适叫做善,而只有审美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
第二个契机是量得契机,鉴赏判断是普遍的,美是无概念地作为一个普遍愉悦的客体被设想的,“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鉴赏判断为什么具有普遍性,因为它不带任何利益关系,所以不是从个人的需要出发,不带有个人的主观爱好。
第三个契机是关系的契机,鉴赏判断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目的性是指鉴赏判断与任何主观的、客观的目的无关,因为它不涉及任何利害关系,所以鉴赏判断具有无目的性。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作者:孔瑛李剑楠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7期內容摘要:崇高论思想是康德美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范畴,在崇高感中,人的精神力量得到提升,超越了自然界,取得了道德和精神上的胜利。
康德通过借助于理性,将崇高感与道德感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康德是人本主义哲学,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崇高美学当代意义一.康德崇高论美学的地位和价值哲学界一直有“说不尽的康德”的公论。
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直到今天康德哲学中仍然有很多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比如,我国哲学界在研究《判断力批判》时,就把重点放在了对美的分析上而忽视了对崇高的分析,使得崇高论的讨论大多人云亦云。
崇高是康德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研究康德的第三批判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于更加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康德批判哲学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有资料显示,康德的崇高论曾经被忽略过一段时期,但是近些年研究者开始逐渐重视起对于康德的崇高论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全面和完善的研究。
当代学者在谈及崇高时,往往都是作为康德美学中的一个范畴顺承美的范畴自然引出来的,即使有一些学者对于崇高做了系统的研究,往往也是流于表面不够深入。
就学者研究康德崇高论的内容而言,往往是将康德之前的朗吉弩斯、伯克等人对康德的影响作为阐述重点,而忽视了其他很多人对康德美学的影响。
目前学界认为,崇高是认识论向道德本体论过渡的中间环节,是自然向自由过渡的中间环节,这种认识是正确合理的,但是缺乏更加有深度、更加有说服力的阐述。
我们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
浅谈康德的崇高理论内容摘要: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从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开始,经过漫长中世纪的沉寂,再到卢梭、狄德罗和柏克对崇高思想的弘扬,最后由康德集大成。
因此,康德的崇高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和突出的地位。
他关于崇高的的若干深刻而精细的论点,不仅为他的先驱者所不及,而且为他的某些后来者所难比。
所以,我们应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康德的崇高理论。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esthetics category,Lofty starts form”dicaus slofty”from Longinus,passes through the dreariness of the long middleages,goes to Rousseau,Diderot and Burke on carring forward the nobel ideas and epitomizes by Conde finally.In the western estheticshistory.Therefore,Conde’s Lofty theory palys an impo rtant and prominent role in the Western esthetics history.His profound and fine arguments about Lofty,not only his pfedecessor isn’t available,but also it’s difficult to reach for some of his later.So we should fully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lofyt Theory of Conde.关键词:康德崇高美正文: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国内康德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13美学论坛的优秀成果而发展起来的。
”[3]其美学研究先天立法而排除经验内容使得他的美学带有非常浓厚的审美伦理学和道德神学色彩。
就康德美学中“崇高”这一概念,黄克剑说:“‘崇高’被真正触到它的谛趣却不能早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这之前人们所做的一切只有某种注定会向此而趋的酝酿”[4]。
黄克剑认为康德美学虽然建立在前人美学的基础上,但是他在美学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然而王勇军则认为康德深入研究的审美活动,不太严密、充满矛盾,而正是这种不严密性、矛盾性给后来的美学家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从而大大推动了西方美学史的发展。
因此王勇军说:“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是当之无愧的”[5]。
褚春元通过对康德所谓的“天才是一种天然禀赋”、“自然通过天才在无意识的心态下为艺术设定规则”的分析,并联系古希腊人认为诗人的灵感是神的神灵凭附的结果的思想后,认为“康德的‘天才’思国内康德美学思想研究述评文/刘小薇近年来,国内对康德美学思想的研究和评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对康德美学的研究大多还处于康德美学的自然主义立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对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以及西方思想的主客二分观念的影响,以达到真正主客不分的本源性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康德美学的深入研究。
一、康德美学思想与近代及其之前美学思想的关系康德是近代美学的主要开拓者,在美学史上,其美学思想有承前启后的特点。
在与前人美学思想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就是有博克、卢梭、休谟、夏夫兹别里等对其影响很大,在其基础上康德形成了其前期批判美学思想。
从哲学研究方法出发,“康德美学的成果,是他运用先验辩证方法研究的结果,而这种方法又是他在吸收前人优秀方法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1]朱志荣认为康德的美学思想是西方第一个有体系的美学思想。
其实,康德美学思想中一些个别的观点是前人已经提过的。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22美学2020/05一、康德崇高论美学的地位和价值哲学界一直有“说不尽的康德”的公论。
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直到今天,康德哲学中仍然有很多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比如,我国哲学界在研究《判断力批判》时,就把重点放在了对“美的分析”上而忽视了对“崇高的分析”,使得崇高论的讨论大多人云亦云。
崇高是康德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研究康德的第三批判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于更加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康德批判哲学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有资料显示,康德的崇高论曾经被忽略过一段时期,但是近些年研究者开始逐渐重视对于康德的崇高论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全面和完善的研究。
当代学者在谈及崇高时,往往都是作为康德美学中的一个范畴顺承美的范畴自然引出来的,即使有一些学者对于崇高做了系统的研究,往往也是流于表面不够深入。
就学者研究康德崇高论的内容而言,往往是将康德之前的朗吉弩斯、伯克等人对康德的影响作为阐述重点,而忽视了其他很多人对康德美学的影响。
目前学界认为,崇高是认识论向道德本体论过渡的中间环节,是自然向自由过渡的中间环节,这种认识是正确合理的,但是缺乏更加有深度、更加有说服力的阐述。
我们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但是当代人类是以物质利益和财富为价值取向的,这种价值取向虽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不可避免地是以征服甚至破坏自然为前提的。
康德指出,人之为人作为理性存在的价值不仅要求科技的进步,同时还有人的道德理念。
人类文明的最终发展是科技发展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结合。
康德将道德理念与审美联系在一起,要求心灵寻找合适的寓所,而崇高与人类的理性和心灵有关。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摘要]康德的美学思想,对整个人类的美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康德的审美理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美学中的无功利性审美思想、崇高论和艺术天才论等等,对当代的中国美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康德美学审美崇高天才影响一、对康德美学的评价康德美学从其问世开始,就招致多种攻击,当然也有许多正确的批评。
在我国对康德的研究,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评价一直偏低。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了新的变化。
但也出现分歧,如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就有许多新的见解。
但在认为康德的影响高于黑格尔,并且肯定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由康德审美心理论导引出“积淀”说等等,都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
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康德独辟蹊径,在理性派的“真”与与感性派的“善”之间为美学独辟了情感领域,从此美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当然也为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康德美学是辩证的研究方法的萌芽。
康德以先天的形式为依据,以二律背反的方法为手段,将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内容与形式综合了起来。
尽管这种综合凭借的是主观先验的形式,但总是迈出了二者统一的一步。
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力批判》在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上起了很大影响,是一部极重要的美学著作,在美学史上具有显赫地位(例如胜过黑格尔的《英学》)。
”(1)关于康德美学的评价,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处于欧洲近代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折点”(2);朱光潜先生认为:“所以他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的称号。
”(3)原苏联学者阿斯穆斯认为:“应该这样来评述康德在文学中的地位,他不仅是美学的‘创始者’,也是美学的‘继承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美学的‘完成者’。
”(4)因此综合三人的观点,康德美学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二、康德审美思想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康德美学中将美的对象探讨转向对主体审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诸如审美经验、审美意象、想象、崇高、天才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而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当代美学家产生了影响:1.审美无功利、无目的的思想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
浅析崇高美及其现实价值
浅析崇高美及其现实价值作者:刘园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摘要:崇高是美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人们一直都在追求崇高美,体验崇高美,创造和表现着富有崇高美的各种艺术作品。
崇高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它在人的精神重建、提升人生境界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崇高崇高美悲剧性喜剧性现实价值作为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对崇高美的论述和探讨一直没有停止。
崇高把对人的心灵及其生存和命运的思考当作根本性的问题,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抗争中的超越。
当美学的重心由思辨的哲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时,作为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其理想的追求便转向了美的一种更高形态——崇高美。
一、对崇高及崇高美的阐释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崇高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
他在《论崇高》中明确的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举的美加以论述,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伟大的心灵。
继朗吉弩斯之后,英国的伯克提出崇高对象的感性性质主要是体积的巨大、晦暗、力量、无限、壮丽等,并着重考察了主体在观赏崇高对象时的心理特征,即崇高感,这种崇高感的本质在于对象能激发和引起人的尊严及自豪感和胜利感。
德国的康德在吸收伯克等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将崇高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数量的,即对象的体积和数量无限大;一是力量的,即为一种无比巨大的威力。
这种量的无限大和力的无限大,都是感官无法把握,想象力不能适应的。
康德把心灵抗争的过程表述为一种超越,进一步突现了人的自我价值感。
其后,德国的席勒从艺术的角度论述崇高的实质,认为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活的形象”,都是生命与形象、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通过对以上几位西方美学家崇高理论的简单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崇高范畴在西方一直是备受关注的。
崇高作为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理性、道德精神和自我尊严等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类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显现。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
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浅谈康德审美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影响[摘要]康德的美学思想,对整个人类的美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康德的审美理论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美学中的无功利性审美思想、崇高论和艺术天才论等等,对当代的中国美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康德美学审美崇高天才影响一、对康德美学的评价康德美学从其问世开始,就招致多种攻击,当然也有许多正确的批评。
在我国对康德的研究,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评价一直偏低。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了新的变化。
但也出现分歧,如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就有许多新的见解。
但在认为康德的影响高于黑格尔,并且肯定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题,以及由康德审美心理论导引出“积淀”说等等,都有值得进一步推敲之处。
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康德独辟蹊径,在理性派的“真”与与感性派的“善”之间为美学独辟了情感领域,从此美学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当然也为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康德美学是辩证的研究方法的萌芽。
康德以先天的形式为依据,以二律背反的方法为手段,将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内容与形式综合了起来。
尽管这种综合凭借的是主观先验的形式,但总是迈出了二者统一的一步。
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判断力批判》在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上起了很大影响,是一部极重要的美学著作,在美学史上具有显赫地位(例如胜过黑格尔的《英学》)。
”(1)关于康德美学的评价,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处于欧洲近代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折点”(2);朱光潜先生认为:“所以他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的称号。
”(3)原苏联学者阿斯穆斯认为:“应该这样来评述康德在文学中的地位,他不仅是美学的‘创始者’,也是美学的‘继承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美学的‘完成者’。
”(4)因此综合三人的观点,康德美学无愧于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
二、康德审美思想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影响康德美学中将美的对象探讨转向对主体审美能力的考察,提出了诸如审美经验、审美意象、想象、崇高、天才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而所有这些都对中国当代美学家产生了影响:1.审美无功利、无目的的思想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
论真善美之中的美——从康德美学反思中国现代社会审美消费主义
论真善美之中的美——从康德美学反思中国现代社会审美消费主义论真善美之中的美——从康德美学反思中国现代社会审美消费主义1黑田鹏信曾说:“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
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关于真、善、美的具体定义,哲学界和美学界一直充斥着经久不衰的争议。
有人认为,“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将真善美分属认识、意志、情感三个领域;有人认为,“真、善、美分别是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并未将所有价值都包含在真善美的内涵之中;有人认为,“真是指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善是指善行,是指人的行为对群体的价值;美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产生一种精神上愉悦的体验”,将真、善、美的内涵分属于真理事实、行为价值、精神体验三个不同的主观与客观的哲2学范畴。
在康德的思想中,真、善、美被加以割裂,美成为一种纯粹的愉悦,既不涉及利害(善)也不涉及认知(真)。
康德认为,美的本源既不是客观的形式或神的理念,也不是主观的感觉或心理的快感。
美的本源出自居于人的理性能力与知3性能力之间的审美判断力,它既非主观的,也非客观的,它是主体的。
而美的本质并非美的本源。
美的本质居于由审美判断力的合目的性、想象力、由特殊找4寻普遍及其只与对象形式联系的特征而在判断中生成的审美过程中。
同时,康德对于美和真、善的区分并不是认为美与真、善无关。
纵观康德的美学思想,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可以表达成“瞩望道德之美”。
康德的美的理想,因着人的德性境界的无止境,必然表现为一个虚灵的而不迟滞的、真切的而5不空洞的一种追求。
正如他曾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与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1 黑田鹏信(1885-1967):日本艺术评论家,著有《艺术概论》《艺术学概念》等作品。
2 网络来源:张政文:《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北京: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9页。
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相关推荐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一、关于康德思想我们认为康德美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并不想用当下时尚的(审美)现代性观念去圈定康氏的美学,将它作现代性的某种类型的化约,从而得出康氏美学如何现代性。
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其深远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在美学史上,康德是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形式的这一派的重要代表。
对康德来说,审美判断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判断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认识的概念或范畴。
逻辑判断形成于概念范畴对于经验质料的综合统一,离开了对象给予我们的经验质料就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判断,而审美判断所关涉的则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纯粹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
换言之,一个事物被称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了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二、康德思想的主体性在审美领域中,人的主体性则体现为审美主体性,在康德看来, 不是客观的自然属性, 而是审美主体的“ 心意诸功能的和谐运动” 才是美的本质,在审美过程中,这种所谓“ 主观的东西” , 是一种主观的具有“ 普遍必然性的快感” 。
单纯的主观快感以每个个体的私人感觉为限, 而审美判断必须具有普遍性,康德就此进一步考察了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康德的结论是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在于审美主体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 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使主体达到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
此时,审美客体对于审美主体而言具有了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
一旦这一美的先验原理同某一具体审美经验相合,审美判断就产生了。
所以,审美是判断先于快感,而且是包含着理性因素的判断,这种理性因素是一种对人类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价值。
另一方面, 康德美学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它的审美超越性。
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生存需要的活动,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才得到最纯粹、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
我们知道,康德美学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第一次严格、系统地划分了美的独立领域,将其看做是一种纯粹的、无一切利害感和外在束缚的自由活动。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摘要】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是康德关于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该论述中,康德探讨了崇高美学的起源与背景,明确了崇高的界定与特征,论述了情感与崇高的关系,分析了艺术作品中的崇高表现,并对崇高美学进行了批判与发展。
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超越感官享受的审美体验,是对无限性和无限力量的理解和感知。
他强调了崇高美学对于提升人们心灵境界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康德的崇高美学为后世美学理论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指导提供了深刻而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审美教育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康德崇高美学的理念激发了人们对于审美的思考与追求,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艺术之美。
【关键词】康德、崇高美学、新论、起源、背景、界定、特征、情感、艺术作品、批判、发展、影响、意义1. 引言1.1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在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康德通过《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崇高美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阐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理论。
崇高美学是与美感相对立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无法被理性所包容的、超越感官感受的美的体验。
康德认为,崇高美学的核心是由内心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灵的壮丽表现,这种美感的来源超越了外部世界的感官刺激,而是源自于我们内在的崇高感受。
康德通过对崇高的界定和特征的探讨,深刻揭示了崇高美学的独特之处和意义。
在艺术作品中,崇高表现常常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震撼,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动。
康德的崇高美学对后世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拓了美学领域的新境界,为人类审美意识的升华和文化精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崇高美学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将继续引领着美学理论的发展,成为影响后人的重要思想遗产。
2. 正文2.1 崇高美学的起源与背景崇高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哲学史上的古希腊时期,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崇高的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
崇高美学真正开始得到系统性探讨是在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作者:吴时红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2期[摘要]在柏克、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等人美学思想和基督教精神的启发和影响下,康德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提出并加以系统、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研究的疆域。
而且极大地提升了美学的人文性内涵。
此外,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也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美育”的理解和解释;而且可以唤起和平时期的当今人们对于“崇高感”的希冀和期盼;进而培养一种与“优美”范畴所引发的“爱”的情感相对的“敬”的情感,从而真正地使人活得有价值和尊严,最终完成“人”自身的本体建构。
[关键词]康德;崇高;崇高感;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0)02—0018—06在西方哲学、美学史上,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当今时代呈现出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好地分析,让我们首先从康德提出“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背景和思想资源启开思路。
一、康德“崇高论”的思想资源在探讨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提出和阐述的理论背景和思想资源时,研究者们大多是把目光聚焦在之前的柏拉图、朗吉努斯等人特别是柏克的崇高理论对康德的影响上,从而梳理出这样的一条大同小异却又近乎典范的线索:从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首先使用“崇高”(与优美连用)一词,到西塞罗《论义务》中所使用的“威严”意义上的“崇高”(男性美),到朗吉努斯《论崇高》专著中将崇高作为与优美并列的范畴提出,再到伯克《论崇高与美》一书中对崇高进行的较为系统的阐述与考察,最后到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系统研究。
这样的梳理与考察对于我们希冀了解“崇高”范畴的形态学演进史,自然是大有裨益的,而且也比较符合事实。
康德的崇高论及其现代意义
康德的崇高论及其现代意义
黄华军
【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6)2
【摘要】崇高是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康德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完善了崇高的内涵.康德认为崇高在于主体内心的道德情感,把崇高的审美判断建立在一个"人之为人"的尺度,为审美超越和审美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哲学基础.崇高体验中痛感到快感的转化过程,也是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我们只有理解了"痛感"的实质,才能寻找到超越痛苦的力量,体会到真正的审美快感.康德的崇高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和超越现代文明的困境都有深刻的意义.
【总页数】7页(P29-35)
【作者】黄华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31
【相关文献】
1.从自然崇高到道德崇高——康德崇高理论的解构与建构 [J], 申扶民
2.康德崇高思想的时间性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J], 刘凯
3.康德崇高美学的后现代状态--利奥塔、德里达和南希等对康德崇高美学的重构[J], 吴天天
4.审美·道德·崇高\r——康德崇高理论的移情论阐释 [J], 俞圣杰
5.崇高的意义:精神情感之可能——重思康德对崇高的演绎 [J], 卢春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德崇高观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探究
康德崇高观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探究
丁文星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22(35)17
【摘要】回顾西方艺术史,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画家透纳、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到19世纪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代表画家托马斯·科尔和弗雷德里克·丘奇等,这些画家的作品都诠释了崇高的视觉表现形态。
而在现代艺术史上,崇高观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在现代艺术家,如战后美国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巴内特·纽曼、马瑟韦尔的抽象油画作品中,以及20世纪60年代涌现的大地艺术、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作品中,可以找到崇高这一美学概念的当代表现形态。
文章围绕是现代艺术已经逐渐远离了崇高,还是崇高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重新阐释和关注等问题,探究康德崇高观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总页数】3页(P147-149)
【作者】丁文星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B516.31
【相关文献】
1.康德的幽灵:他律/自主--西方艺术存在论现代转向的可能与限度
2.利奥塔对康德崇高理论的后现代发展——兼论中国文化为何缺乏崇高观念
3.康德美学与现代主
义艺术的终结4.康德的“审美判断力”与现代“艺术直觉”论5.味经、崇实书院在陕西教育早期现代化中的角色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康德的“崇高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摘要:康德的“崇高论”使“崇高”这一范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对现代美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发意义:首先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极大推崇,根本地扭转了美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其次是崇高中的超越精神,为处在现代文明困境中的人们实现审美超越开辟了道路;最后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极具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康德;崇高论;人的主体性;超越性;生命意识
康德是近代崇高论的集成者,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完善了崇高的内涵,崇高由此确立为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一直影响着整个现代美学和后现代美学。
一、“人是目的”的论证扭转了美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康德美学是现代美学最为重要的源泉之一,尤其是“崇高论”表现出来的对“人”思考和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
康德的“崇高论”把审美主体的内向性要求和审美的主体性特征推向了顶峰,把崇高建立在“人是最后目的”的理论基础上,突出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无疑是现代性精神最基础、最核心、最被广为接受的内涵,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开启了现代文明的序幕。
认真分析康德的关于崇高的论述,其实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崇高的对象,真正的崇高只存在主体的心灵,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真正的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中,而只针对理性的理念:这些理念虽然不可能与之相适合的任何表现,却正是通过这种可以在感性上表现出来的不适合性被激发出来、并召唤到内心中来。
”①
康德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与力的崇高。
数学上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崇高是一切和它较量的东西都是比它小的东西”,这种体积上的大是无限的、绝对的大,因此数学的崇高要求把无限纳入整体直观。
康德认为:“我们认识事物数量的能力与这个理念的能力相比是不相称的,正是这种不相称唤醒了人心本有的超感性功能的感觉,即理性观念,它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的欠缺的胜利感,这种崇高只存在于自然对象中。
”②这里只是强调自然对象对崇高感生成的诱因作用,但产生崇高感的关键还在于主体的理性理念。
关于数学的崇高对象论述中,康德特别提到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例子,望远镜发明前后,“无限大”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无限大”在自然事物中是找不到的。
因此进而康德指出:“真正的崇高必须只在判断者的心中,而不是在自然客体中去寻找,对后者的评判是引起判断者的这种情调的。
”③很显然,自然客体只是崇高感生成的诱因,崇高感的生成是在理念中,如果一个绝对大的对象使我们感到快乐,那么在我们心中就有一个评价大小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还只能是审美判断的标准而不能是逻辑判断的标准。
另一种是力学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其本质“则和人的实践理性相联系,它是人不顾一切危险按照道德律令
行事的精神状态的表征”④。
康德同样以自然对象为例来说明:“险峻高悬的、仿佛威胁着人的悬崖,天边高高汇聚挟带着闪电雷鸣的云层,火山以其毁灭一切的暴力,飓风连同它所抛下的废墟,无边无际的被激怒的海洋,一条巨大河流的一个高高瀑布诸如此类”,这就是崇高对象的另一种初始状态。
然而,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力学的崇高表征的是一种矛盾:一方面巨大的威力使它可能成为一种恐惧的对象,但仅仅是令人恐惧还不能称之为崇高,“谁恐惧着,他就根本不能对自然界的崇高做出判断,正如那被爱好和食欲所支配的人也不能判断美那样”⑤;另一方面,我们却没有逃避它,而是感到了欢喜,这是由于“它在我们心中唤起了我们的(非自然)的力量”,并“能把我们评判为独立于自然界的,揭示了一种胜过自然界的优越性”
⑥,即在我们心中引起自己有足够的抵抗力而不受其支配的感觉,这就是理性的力量和道德尊严感在起作用。
可见,大自然的力量不如理性的力量,但大自然的力量可以看做是理性力量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崇高对象的初始状态是自然对象,但其实质却是人凭理性胜过自然的意识,所以康德说崇高“不在于任何自然事物的上面,而只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中。
我们意识到自己既超过外在的自然,又超过内在的”
⑦。
崇高感是人的精神意志的使命性,它来自于人的天性——道德尊严感,正是人的先天的道德尊严感使人超越了自然,意识到自身使命的崇高性。
与美的判断相比,崇高的这种理性特质使崇高具有某种关怀的终极性。
在崇高的判断中,判断者完全可以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人格的力量,把握到个人存在的无限性,理性价值的自由性。
所以康德认为,“崇高虽是一种否定性的审美判断,却比肯定性的审美判断的美更令人激动,更富有内涵,更积淀着主体对自我确证的意义。
事实上,崇高正是摆脱了形式的、认知的限制成为最自由的本体自由过程”⑧。
总之在崇高感的生成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确证,崇高和人的道德情感联系起来,实现了审美主体的内向性要求,从中体悟到人的自由和人类自身的尊严,获得一种形而上的审美愉悦。
这种美学转向直接影响了叔本华、尼采以至海德格尔等人的美学思想。
在尼采那里,他关注作为意志的人本身,他通过意志、欲望的分析找到了超越平庸和苦难的审美动力,并建构起他的超人哲学。
二、超越精神为人们实现审美超越开辟了道路
康德“崇高论”中的超越性集中体现在对“无限”充满崇敬但有渴望超越和在一瞬间把握永恒。
这种瞬间追求无限的超越性在深层意义上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无论对于人自身或者外在世界的超越,超越在审美领域里都有一种悲壮的意味,但它却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只因为有了这种超越的动力,人类才能获得自由。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充满分裂和精神危机的生活当中意义非凡。
1.崇高对象的特点:无形式、无限制
康德在崇高论一开始就美的对象和崇高的对象作以区别,美的对象仅在“形式”,而崇高的对象的特点首先在于“无形式”,“崇高也可以在一个无形式的对象上看到,只要在这个对象上,或通过这个对象的诱发而表现出无限制”⑨。
因此自然界中那些数量和力量无比巨大的事物可以作为崇高对象。
康德把崇高对象理解为“超过感官或想象力所能把握的无限大的整体和一种威力,此威力不仅指自然所
施于人的威力,而更重要的是包含人能胜过自然,不屈服外来暴力的意识,即人的勇气和尊严感。
这就使崇高对象不仅具有博克所说的令人惊惧的特征,而且具有令人崇敬的特征”⑩。
而康德在讲到力学的崇高时,主要都是以道德意义下的勇敢精神作为令人崇敬的例子。
康德关于崇高的论述中处处体现着崇高以无限为对象和崇高具有道德意义等思想,他认为真正的崇高不在任何感性形式中,在感性形式中是找不到恰和的形象来表现那种理性概念,正是这种不恰和才把心里的崇高激起来。
崇高是有限对无限的崇敬感,正是这种崇敬推动者有限者不断超越自身。
张世英先生在《哲学导论》中指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他把崇高和人生的境界联系起来,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应是悠闲自在,而是经受得起痛苦的超越。
万物一体的崇高正是这样的境界,它是超越有限的意识所无穷追寻的目标”。
康德以有限来追寻无限,表达不可表达之物,不可表达之物在这里是指一种远离了生活的超感性的物自体的神秘存在,但对不可表达之物的表达和超越最终走向了内心封闭的世界。
现代美学同样强调不可表达之物的存在,只是这种不可表达之物的领域扩展到了尘世,从自然现象到生活生活现象和艺术现象的各种各样的领域,如马克思的现实生活关系、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海德格尔的存在。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审美超越几乎是现代美学的一个理论核心,崇高拯救世界也成为一种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