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霉菌检测方法探究

合集下载

苹果霉菌培养实验报告(3篇)

苹果霉菌培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苹果表面霉菌的生长情况。

2. 学习霉菌的培养、分离和纯化方法。

3. 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初步鉴定。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 新鲜苹果若干个- 无菌水- 无菌棉签- 灭菌的培养基(如沙堡琼脂培养基)- 灭菌的接种环- 灭菌的玻璃器皿(如培养皿、试管等)2. 实验试剂:- 酒精- 碘酒- 水合氯醛- 水解乳糖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样品处理:- 取新鲜苹果,用无菌水清洗表面,用无菌棉签擦拭表面,收集擦拭液。

- 将擦拭液进行梯度稀释,以便后续分离和纯化。

2. 霉菌分离:- 将稀释后的样品分别接种于沙堡琼脂培养基上。

- 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3天。

3. 霉菌纯化:- 观察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选取单菌落进行纯化。

- 使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接种于新的沙堡琼脂培养基上。

-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化的霉菌菌株。

4. 霉菌形态特征观察:- 将纯化的霉菌菌株接种于沙堡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3天。

- 观察菌落形态,包括菌落大小、颜色、边缘、表面等特征。

5. 霉菌鉴定:- 对纯化的霉菌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菌丝形态、孢子形态等。

- 根据形态特征,对霉菌进行初步鉴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霉菌分离:- 在沙堡琼脂培养基上,观察到多种形态的菌落,表明苹果表面存在多种霉菌。

2. 霉菌纯化:- 通过纯化操作,获得纯化的霉菌菌株。

3. 霉菌形态特征观察:- 纯化的霉菌菌株在沙堡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

- 菌丝呈白色,有横隔,无色或略带黄色。

- 孢子呈椭圆形,无色。

4. 霉菌鉴定:- 根据形态特征,初步鉴定纯化的霉菌菌株为青霉属。

五、实验结论1. 苹果表面存在多种霉菌,其中青霉属较为常见。

2. 通过培养、分离和纯化操作,可以有效地从苹果表面分离出霉菌。

3. 霉菌的形态特征可以用于初步鉴定霉菌种类。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食品中,真菌毒素是一类常见的致病因素。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分泌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可以在谷物、大豆、坚果等食品中产生。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和开发新的分析方法来检测和监控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这种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与溶剂混合,然后将混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和检测。

HPLC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多种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醇等。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食品中的真菌毒素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除了HPLC,还有其他一些新的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质谱法(MS)结合气相色谱法(GC)可以对真菌毒素进行更加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通过将样品分解成各个组分,并通过质谱仪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得到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毒素结构信息。

另外,近年来免疫学方法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如嵌入式免疫电极和免疫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基于对特定抗体与真菌毒素结合的原理,可以在食品样品中高度敏感地检测出真菌毒素的存在。

在食品分析领域,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因此,一些快速检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真菌毒素的分析中。

例如,快速液相色谱法(RPLC)结合紫外光检测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样品数量的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分析时间和成本。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基于光学检测的方法,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和纳米光粒子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利用光学原理来检测真菌毒素,具有快速、灵敏和准确的优点。

当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还远未止步于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先进的分析方法。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正在逐渐兴起,这将使得真菌毒素的检测更加准确和高效。

此外,近年来还有研究表明,纳米技术可以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去除和修复。

食品中霉菌检测方法与标准

食品中霉菌检测方法与标准

食品中霉菌检测方法与标准简介: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食品中的霉菌污染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霉菌不仅会降低食品的品质和口感,还可能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如何有效地检测食品中的霉菌成为了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食品中霉菌检测的方法和标准。

一、常用的霉菌检测方法:1. 细菌计数法细菌计数法是一种常用的传统霉菌检测方法,它通过将食品样品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然后通过观察和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来确定食品中细菌的含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得出定量结果,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通常需要24-48小时才能获得结果。

2. PCR法PCR法是一种基于核酸扩增技术的霉菌检测方法,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霉菌污染。

该方法使用特定的引物和酶扩增食品样品中霉菌的特定基因序列,然后通过荧光信号的检测确定是否存在霉菌。

PCR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且检测时间短,只需数小时。

3. 快速测试法快速测试法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霉菌检测方法,它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和免疫分析技术对食品中的霉菌进行快速检测。

常见的快速测试方法有免疫层析法、生物芯片技术和蛋白质酶技术等。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等优点,但需要特殊设备和试剂的支持。

二、食品中霉菌污染的标准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各国针对食品中霉菌污染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其中包括食品中霉菌的限量标准和毒素限量标准。

1. 霉菌限量标准霉菌限量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霉菌的最大容许限量。

各国的限量标准不同,通常根据食品类型和使用目的进行区分。

例如,食品中霉菌限量通常为每克菌落形成单位(CFU/g),而对于某些特定食品如牛奶和奶制品,标准可能为每毫升。

2. 毒素限量标准霉菌主要通过合成毒素对食品造成危害。

因此,针对食品中霉菌合成的毒素制定了相应的限量标准。

各类毒素的限量标准根据具体毒素和食品类型进行规定,如黄曲霉素在谷类制品中的限量为每千克10微克。

霉菌和毒素的检测方法

霉菌和毒素的检测方法
选取菌落数在 10 CFU~150 CFU的平板,根据菌落形态分别计数 霉菌和酵母数霉菌蔓延生长覆盖整个 平板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菌落数应 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实用文档
2.1.4.1 结果
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 应稀释倍数计算。
若所有平板上菌落数均大于 150 CFU,则对稀释度最高 的平板进行计数,其他平板可记录为多不可计,结果按平均菌 落数乘以最高稀释倍数计算。
霉菌和酵母计数。
02 方法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
计数 PetrifilmTM
测试片法。
实用文档
2.1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 数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2.1.1 样品的稀释
2.1.2 培养
实用文档
2.1.3 菌落计数
肉眼观察,必要时可用放大镜, 记录各稀释倍数和相应的霉菌和酵母 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表示。
实用文档
2.2.5 气相色谱和气 质联用法 实用文档
液相 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较 早用于霉菌毒素的检测 常用的检测器有荧光、 紫外、二极管阵列、蒸 发光散射等检测器,目 前使用最广泛的检测霉 菌毒素的方法 涉及到畜 牧化工和食品等各行业。
实用文档
2.2.4 微柱法
微柱法:将样品提取液通过氧化铝-硅镁型吸附剂填 充的微柱,样品中的杂质被氧化铝吸附,霉菌毒素则被 硅镁型吸附剂吸附,在紫外分析灯下观察荧光环与标准 比较定量 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主要用于饲料中黄 曲霉毒素的筛选。
实用文档
微柱凝胶免疫监测仪
2.2.5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将样 品提取液在薄层板上点 样, 展开后,用吸收 法或荧光法对被测样品 与标准品扫描测定。对 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我国国标采用(TLC)法, 该方法更适于确认黄曲 霉毒素 存在与否。

探究食物发霉实验报告(3篇)

探究食物发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食物发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探究食物发霉的原因以及影响发霉程度的因素,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食物的发霉情况,分析食物发霉的原理和预防措施。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食物发霉的原因和过程。

2. 探究温度、湿度、食物水分含量等因素对食物发霉程度的影响。

3. 寻找有效预防食物发霉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面包、馒头、水果、蔬菜等易发霉的食物。

2. 实验工具:温度计、湿度计、微波炉、冰箱、保鲜膜、塑料袋等。

四、实验方法1. 温度对食物发霉的影响实验- 实验分组:将相同大小的面包分为三组,分别放置在常温(25℃)、低温(4℃)和高温(35℃)环境中。

- 观察记录:每隔一天观察并记录面包的发霉程度。

-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温度下面包的发霉速度和程度。

2. 湿度对食物发霉的影响实验- 实验分组:将相同大小的面包分为三组,分别放置在干燥、潮湿和非常潮湿的环境中。

- 观察记录:每隔一天观察并记录面包的发霉程度。

-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湿度下面包的发霉速度和程度。

3. 食物水分含量对发霉的影响实验- 实验分组:将相同大小的面包分为三组,分别进行微波炉烤干、正常放置和保持湿润处理。

- 观察记录:每隔一天观察并记录面包的发霉程度。

-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水分含量下面包的发霉速度和程度。

4. 对比实验- 实验分组:将相同大小的面包分为两组,一组放置在常温潮湿环境中,另一组放置在常温干燥环境中。

- 观察记录:每隔一天观察并记录面包的发霉程度。

-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面包的发霉速度和程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食物发霉的影响- 结果:高温条件下面包发霉速度最快,其次是常温,低温条件下面包发霉速度最慢。

- 分析:温度是影响食物发霉的重要因素,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加速食物发霉。

2. 湿度对食物发霉的影响- 结果:潮湿环境中面包发霉速度最快,其次是干燥,非常潮湿条件下面包发霉速度较慢。

实验食品中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

实验食品中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

实验 食品中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总数检验的意义。

2、掌握样品稀释处理的方法和菌落总数计数的方法3、掌握国际法测定菌落总数的方法和技能4、掌握测定霉菌和酵母菌的方法和技能5、熟练无菌操作技术。

二、原理菌落总数是指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别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菌落总数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酵母菌是真菌中的一大类,通常是单细胞,呈圆形,卵圆形、腊肠形或杆状。

霉菌也是真菌,能够形成疏松的绒毛状的菌丝体的真菌称为霉菌。

霉菌和酵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

霉菌和酵母也可造成中腐败变质。

由于它们生长缓慢和竞争能力不强,故常常在不适于细菌生长的食品中出现,这些食品是pH低、湿度低、含盐和含糖高的食品、低温贮藏的食品,含有抗菌素的食品等 。

由于霉菌和酵母能抵抗热、冷冻,以及抗菌素和辐照等贮藏及保藏技术,它们能转换某些不利于细菌的物质,而促进致病细菌的生长;有些霉菌能够合成有毒代谢产物-霉菌毒素。

霉菌和酵母往往使食品表面失去色、香、味。

例如,酵母在新鲜的和加工的食品中繁殖,可使食品发生难闻的异味,它还可以使液体发生混浊,产生气泡,形成薄膜,改变颜色及散发不正常的气味等 。

因此霉菌和酵母也作为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指示菌,并以霉菌和酵母计数来制定食品被污染的程度。

目前已有若干个国家制订了某些食品的霉菌和酵母限量标准。

我国已制订了一些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限量标准。

三、试剂和仪器细菌总数的检验部分:(一)最先准备的器材(清洗、烘干、包扎、灭菌)规格名称 数量 用途1、500ml广口瓶 1个 稀释样品2、500ml三角瓶 1个 配制生理盐水3、250ml三角瓶 2个 配制营养琼脂4、18×180mm试管 3支 稀释样品5、1ml移液管 5 支6、直径为90mm平皿 10套 倒营养平板7、250ml量筒 1支8、玻璃珠:直径约5mm(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剪刀1把 不锈钢药匙1把 称量纸:适量酒精消毒的器材:吸耳球1个,滴管胶头4只, 开瓶器(三)应制备的培养基培养基总量 所用容器1、0.85%NaCl生理盐水 1瓶 300ml/瓶 500ml三角瓶2、营养琼脂: 2瓶 100ml/瓶 250ml三角瓶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部分:(一)最先准备的器材(清洗、烘干、包扎、灭菌)规格名称 数量 用途1、500ml广口瓶 1个 稀释样品2、500ml三角瓶 1个 配制生理盐水3、250ml三角瓶 2个 配制营养琼脂4、18×180mm试管 3支 稀释样品5、1ml移液管 5 支6、10ml移液管 1支6、直径为90mm平皿 10套 倒平板7、250ml量筒 1支8、玻璃珠:直径约5mm 适量(二)应灭菌消毒的器材剪刀1把 不锈钢药匙1把 称量纸:适量酒精消毒的器材:吸耳球1个,滴管胶头4只(三)应制备的培养基培养基总量 所用容器1.灭菌蒸馏水: 1瓶 300ml/瓶 500ml三角瓶2.高盐察氏培养基: 1瓶 120ml/瓶 250ml三角瓶3.孟加拉红培养基: 1瓶 120ml/瓶 250ml三角瓶四、实验内容细菌总数的检验部分:(一)、基本操作过程:样品称量→→样品稀释→→倾注平皿→→培养48小时→→计数报告。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加,食品中的真菌毒素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等真菌生产的有毒化合物,存在于许多食品中,如谷物、坚果、蔬菜和肉类等。

这些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可以引发食物中毒,损害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等。

因此,研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十分重要。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包括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免疫分析法和生物传感器等。

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联用,通过分离和检测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和高技术水平的操作人员,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食品检测。

免疫分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抗体与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测定结合物的含量来判断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存在。

免疫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的食品检测。

目前,已经开发出许多基于免疫分析法的商业试剂盒,可以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

然而,免疫分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特异性较低、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等。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分子与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测定检测物与传感器之间的信号变化来检测真菌毒素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便携、实时监测的优点,并且可以在食品生产现场进行检测。

目前,已经研发出许多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如基于DNA、RNA、抗体和酶等的生物传感器。

这些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的检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应用。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技术正在被研究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如纳米材料和微流控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低成本的优点,有望成为未来真菌毒素检测的重要方法。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3)操作步骤
① 采样 取样时需特别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避免采 样时的污染。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验,否则应将样品放在 低温干燥处。 ② 以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5g(mL),放入含有225mL 灭菌水的具玻塞锥形瓶中,振摇30min,即为 1:10稀释液。 ③ 用灭菌吸管吸取 1:10 稀释液 10mL,注人灭菌试管中, 另用带橡皮乳头的 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 50次,使霉菌孢 子充分散开。 ④ 取 lmLl:l0 稀释液注人含有 9mL 灭菌水的试管中 (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试管内稀释液),另换一支lmL 灭菌吸管吹吸五次,此液为1:100稀释液。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3)培养温度 大多数霉菌和酵母在25~30℃的情况下生长良好。有人 用附加抗生素的培养基和酸性培养基,在温度12℃、17℃、 22℃、27℃和32℃的培养条件下,测定蔬菜、乳制品、海产 品和肉类的霉菌和酵母数。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在17~27℃ 之间,用两种培养基测定的霉菌和酵母数没有明显差异。 (4)菌落计数 应选取菌落数在30~100之间的平板作为霉菌和酵母数测 定标准。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板,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选择稀释度也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100之间的稀释度,乘以 稀释倍数报告之。关于稀释倍数的选择可参考细菌菌落总数 测定。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第九章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第二节
常见产毒霉菌的鉴定
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技术
第一节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一、概述 二、检验方法
1.霉菌和酵母平板计数法 (1)设备和材料 温箱(25~28℃);振荡器;天平; 显微镜;具玻塞三角瓶(300mL);试管(15mm×150mm); 平皿(直径9cm);吸管(1mL及10mL);酒精灯;载物玻片; 盖玻片;广口瓶(121℃灭菌20min);牛皮纸袋;金属勺、 刀等;试管架;接种针;橡皮乳头。 (2)培养基和试剂 察氏培养基;高盐察氏培养基;马 铃薯葡萄糖琼脂;马铃薯琼脂;孟加拉红培养基;玉米粉琼 脂;灭菌蒸馏水、乙醇;乳酸-苯酚液。 如标准要求只做霉菌菌数,则可用高盐察氏培养基,其 他同本方法。

馒头霉菌培养实验报告

馒头霉菌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霉菌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特性。

2. 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馒头霉菌生长的影响。

3. 观察霉菌在馒头上的生长过程,并记录其生长变化。

二、实验原理霉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其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

馒头作为一种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的食物,容易成为霉菌生长的基质。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可以观察霉菌在馒头上的生长情况,从而了解其生长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馒头、蒸馏水、无菌培养皿、无菌棉签、无菌生理盐水、显微镜、培养箱等。

2. 仪器:电子天平、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器、培养箱、冰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将馒头切成小块,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表面,并用无菌纱布吸干水分。

2. 将清洗干净的馒头块放入无菌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放置3块馒头。

3. 将培养皿分别放置在以下不同环境中:- 温度:25℃- 湿度:50%、70%、90%- 对照组:常温常湿4. 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观察馒头霉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5. 每天观察馒头霉菌的生长情况,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变化,并记录数据。

五、实验步骤1. 将馒头切成小块,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表面,并用无菌纱布吸干水分。

2. 将清洗干净的馒头块放入无菌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放置3块馒头。

3. 将培养皿分别放置在以下不同环境中:- 温度:25℃- 湿度:50%、70%、90%- 对照组:常温常湿4. 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观察馒头霉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5. 每天观察馒头霉菌的生长情况,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变化,并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不同湿度条件下,馒头霉菌的生长速度和形态存在明显差异。

- 在50%湿度条件下,馒头霉菌生长速度较慢,形态较小。

- 在70%湿度条件下,馒头霉菌生长速度适中,形态较大。

- 在90%湿度条件下,馒头霉菌生长速度最快,形态最大。

2.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馒头霉菌的生长速度和形态也存在差异。

- 在25℃条件下,馒头霉菌生长速度适中,形态较大。

食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技术

食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技术

食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与控制技术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霉菌毒素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类有毒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存在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险。

因此,及时检测和控制食品中的霉菌毒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检测方法和控制技术两个方面来探讨食品中霉菌毒素的问题。

一、检测方法目前,主流的霉菌毒素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是最早被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细胞生物学的原理,通过观察霉菌或霉菌毒素对生物体的影响来进行检测。

例如,可以利用小麦胚芽或动物实验来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且结果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化学方法则是基于化学分析的原理,通过测定食品样品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来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例如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

化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高效且准确,但也有一些缺点,如贵、繁琐和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免疫学方法则是利用免疫学原理进行检测的方法,常见的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这种方法需要利用特定的抗体与霉菌毒素结合,再利用染色或荧光等技术来检测结合的结果。

免疫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其快速、灵敏且具有高通量性,可以进行大批量的样品检测。

综上所述,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优劣,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实际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综合考虑多种方法来进行食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控制技术除了检测方法外,控制食品中霉菌毒素的产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控制技术。

首先,良好的卫生管理是控制霉菌毒素的基本方法之一。

饲养环境的卫生状况对食品中霉菌毒素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定期清理和消毒饲养环境对于控制霉菌污染非常重要。

其次,湿度和温度的控制也是一项关键技术。

霉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因此,通过控制食品储存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可以有效减少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

食品中霉菌、酵母菌数的测定

食品中霉菌、酵母菌数的测定
3、若所有平板上菌落数均小于10 CFU,则应按稀 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4、若所有稀释度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 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如为原液,则以小于1计 数。
5、菌落数在100 以内时,按“四舍五入” 原则修约,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
6、 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00 时,前3 位数字 采用“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取前2 位数 字,后面用0 代替位数来表示结果;也可用 10 的指数形式来表示,此时也按“四舍五 入”原则修约,采用两位有效数字。
4、按3 操作程序,制备10 倍系列稀释样品匀 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 次1 mL 无菌 吸管。
4、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 个~3 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 可包括原液),在进行10 倍递增稀释的同 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 mL 样品匀液于2 个无菌平皿内。同时分别取1 mL样品稀释 液加入2 个无菌平皿作空白对照
5、及时将15 mL~20 mL 冷却至46 ℃的马 铃薯-葡萄糖-琼脂或孟加拉红培养基(可放置 于46℃±1℃恒温水浴箱中保温)倾注平皿, 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三、培养
倒置于25~28℃温箱中,3d后开始 观察,共培养观察5d。
四、计数
肉眼观察,必要时可用放大镜,记录各稀 释倍数和相应的霉菌和酵母数。以菌落形 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表示。
3、谷物加工制品(包括熟饭、糕点、面 包等)、发酵食品、乳及乳制品以及其 他液体食品,用灭菌工具采集可疑霉 变食品250g,装入灭菌容器内送检。
二、样品处理(稀释)
1、以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5g(或25mL),放人 含有225mL灭菌水的玻塞三角瓶中,。或放入 盛有225 mL 无菌蒸馏水的均质袋中,用拍击 式均质器拍打2min,制成1:10 的样品匀液。

实验八食品中霉菌与酵母菌的测定 (2)

实验八食品中霉菌与酵母菌的测定 (2)
实验八 食品中霉菌与酵母菌的测定
• 一、目的
学习了解稀释平板计数法的作用、原理和方法,掌握测定食品中霉菌与 酵母菌的方法。强调微生物的无菌操作技术。
二、基本原理
单个微生物细胞于适宜的条件下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一个肉眼可 见的子细胞群体即菌落,一般来说,一个独立的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微 生物繁殖而成。该实验就是根据这一生理特性而设计的。
检 样 25g(或25mL)样品+225mL稀释液,均质 10倍系列稀释 选择适宜三个连续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接种 LST肉汤管
36 ±1℃ 48±2 h
不产气
产气 BGLB肉汤
36 ±1℃ 48±2 h
不产气 大肠菌群阴性
产气 大肠菌群阳性
查MPN表 报告结果 图3-2 大肠菌群MPN计数检验程序
三、器具材料(见教材)
四、操作方法
1. 样本稀释液的制备 (选择适当的稀释度) 2. 平板接种培养 平板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培养法(测定米粉、大米中霉菌与酵 母菌,稀释度采用10-1、 10-2、 10-3 ) 3. 结果计算
每毫升中菌落形成单位(cfu)=同一稀释度 3 次重复的 平均菌落数X稀释倍数 4. 大肠菌群转BGLB试管

食品安全报告干果中的霉菌检测结果

食品安全报告干果中的霉菌检测结果

食品安全报告干果中的霉菌检测结果食品安全报告:干果中的霉菌检测结果一、引言食品安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干果作为一种常见的零食,其品质和安全性尤为关键。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对干果中霉菌的检测结果,以便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干果的食品安全状况。

二、方法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 样品选取:从市场上随机采集了10个常见干果品种作为样品。

2. 检测标准: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我们检测干果中的霉菌含量。

3. 检测方法:采用蘑菇菌落计数法,将样品进行培养,并统计出霉菌菌落的数量。

三、结果经过检测,以下是我们对10个常见干果样品中霉菌含量的统计结果:1. 花生:霉菌含量为每克3个菌落。

2. 杏仁:霉菌含量为每克2个菌落。

3. 核桃:霉菌含量为每克5个菌落。

4. 腰果:霉菌含量为每克4个菌落。

5. 榛子:霉菌含量为每克1个菌落。

6. 葡萄干:霉菌含量为每克8个菌落。

7. 李子干:霉菌含量为每克6个菌落。

8. 枸杞:霉菌含量为每克2个菌落。

9. 青提干:霉菌含量为每克3个菌落。

10. 菠萝干:霉菌含量为每克7个菌落。

四、讨论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合格的干果霉菌含量应该在每克10个菌落以下。

根据我们的检测结果,大部分样品的霉菌含量低于或接近标准要求,属于合格范围。

然而,个别样品如菠萝干和葡萄干的霉菌含量稍高,超出了合格范围。

这可能是由于采集、储存和加工环节中的卫生问题导致的。

消费者在购买这些干果时应格外谨慎,注意选择有信誉的品牌和生产商。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霉菌并不仅仅是细菌的存在,有些霉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即使干果的霉菌含量在合格范围内,消费者仍应注意适量食用,不可过量摄入。

五、结论通过对10个常见干果样品的霉菌检测,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大部分样品的霉菌含量在合格范围内,属于安全食品。

2. 菠萝干和葡萄干的霉菌含量超出合格范围,消费者需谨慎选择品牌和生产商。

食品中霉菌的培养与鉴定实验报告

食品中霉菌的培养与鉴定实验报告

食品中霉菌的培养与鉴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食品中霉菌的种类和数量,培养和鉴定霉菌。

二、实验原理霉菌是一种真菌,常见于大自然中的空气、土壤、植物等环境中。

其生长繁殖速度快,易于在食品中形成污染。

霉菌可以分为产毒和不产毒两类,而产毒霉菌又可分为黄曲霉属、赤霉属、青霉属等。

本实验采用的是表面培养法和平板计数法。

三、实验材料1. 食品样品:米饭、豆腐干等2. 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3. 实验器材:无菌试管、无菌移液管、无菌锥形瓶等四、实验步骤1. 取样:将食品样品取出适量,放入无菌锥形瓶中。

2. 培养基制备:将PDA培养基加入适量的水中溶解,并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3. 表面培养:将取样的锥形瓶倒置于无菌操作台上,用无菌移液管取出适量的样品涂抹于PDA培养基表面。

4. 培养:将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以25℃进行霉菌培养。

5. 鉴定:观察并记录不同形态、颜色和大小的霉菌,并进行分类鉴定。

五、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米饭和豆腐干两种食品样品进行了表面培养。

在培养箱中,我们观察到了多种不同形态、颜色和大小的霉菌。

经过分类鉴定,我们发现其中包括黄曲霉属、赤霉属、青霉属等多种产毒霉菌。

六、实验分析食品中的霉菌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质。

它们能够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并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

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对霉菌的控制和防治。

本次实验通过表面培养法和平板计数法,成功地检测出了食品中的霉菌,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

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控制食品中霉菌提供了基础数据。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表面培养法和平板计数法,成功地检测出了食品中的多种霉菌,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食品中霉菌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如何进行培养和鉴定。

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意识。

探讨能力验证中霉菌酵母菌计数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探讨能力验证中霉菌酵母菌计数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培 养 方 式低 1 0 . 2 %, 其 R s D指 数 为 6 . 9 5 %; 马铃 薯 一 葡 萄 糖 一 琼 脂培 养 基 内 ,倒
置培 养 霉 菌 数量 比正 向放 置 低 7 . 2 %, 其 R s D指 数 为 4 . 8 7 %,倒 置 培 养 中 马铃 薯 一
葡 萄 糖 琼 脂培 养 基 霉 菌 数 量 此 孟 加 拉 红 培 养低 5 . 5 %, 其 R s D指 数 为 2 . 4 7 %。不 管 采 用哪 种 培 养 方 式 ,所 计 数 的 酵母 菌 总 数 基 本一 致 。 可 见 , 马铃 薯 一 葡 萄 糖
马铃 薯 一 葡萄糖 一 琼脂培养基倾 注法
倒 置 2 7 0 O C F U / mL 正 置 2 9 0 0 C F U / mL
孟加拉红培养基倾注法
倒 置 2 8 0 H 0 C F U / mL 正 置 3 1 0 0 C F U / mL
无菌平皿 内置入 1 m L , 再注入马铃薯 一 葡 萄 糖 一琼 脂 培 养 基 1 5~ 2 O m L , 凝 固琼 脂 后 ,用 倒 置 和 正 置 方 式 在 ( 2 8±1) 度 中的培 养箱 中培养 5 d , 各稀释度均平行重复三次 。
如倒 置培 养法、正置培 养法进行监测 ,分析其 酵母 菌、霉菌计数结果 ,对比差异。
结 果 如 下 :孟 加 拉 红培 养 基 内, 正 向放 置 中 , 马铃 薯 一 葡 萄 糖 一 琼 脂培 养 基 霉 菌 数量 比 孟 加 拉 红 培 养 基低 6 . 8 %,其 B S D指 数 为 4 . 5 5 %,倒 置培 养 霉 菌 数 量 比 正 向
1 . 4实验方 法 依 据作 业 指 导 书,所 使 用的样 品

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实验四食品中常见霉菌形态特征观察4

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实验四食品中常见霉菌形态特征观察4

菌落呈圆形、湿润具有粘性、不透明、表面光滑、有油脂状光 泽,多数白色或乳白色,少数红色。与培养基结合不紧,易被挑取。
当培养时间较长时,菌落颜色变暗,有特殊的酒香味。
观察放线菌菌落的外形、大小、表面形状、表面及背面颜色, 与培养基结合情况等(即不易被接种环挑取菌体)
三、操作方法
3.1 霉菌菌落特征的观察 观察并描述根霉与毛霉、青霉与曲霉的菌落形态,菌落大小,局限生长 或蔓延生长;菌落表面和反面颜色,基质的颜色变化;菌落的组织状态, 棉毛状、网状或毡状,疏松或紧密,有无同心环纹或放射状绉褶。 3.2 霉菌个体形态的观察 3.2.1 水浸片法 在于净载玻片上加棉兰一滴,用解剖针挑取少许菌体(或在培养皿盖上 挑取少许霉菌体),放于载玻片上棉兰染色液中,并将菌丝体分开,勿让它 成团,加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用滤纸吸去多余棉兰液,在低倍 镜或高倍镜下观察。 3.2.2毛霉和根霉的观察 用上述水浸片法,剪取毛霉及根霉玻璃纸,分别制片后在低倍和高倍 镜下观察,注意菌丝有无分隔,孢子囊梗有无分枝,有无假根和葡萄枝, 孢子囊及子囊孢子的形状等。 3.2.3 青霉与曲霉的观察 同用上述水浸片法,抽取青霉及曲霉插片,分别制片后在低倍镜和高 倍镜下观察菌丝有无分隔,分生孢子梗有无分枝;帚状枝的形状,小梗, 梗基的分枝和排列特点;顶囊的形状与小梗的列数;分生孢子的形状,大 小与颜色。观察顶囊时,可用酒精反复冲洗,去掉复盖的大量孢子,使顶 囊显示出来。
青霉
毛霉
黄曲霉
青霉
黑曲霉
黄曲霉
红霉
黑曲霉
黄曲霉
构巢曲霉
烟曲霉
杂色曲霉
绳状青霉
桔青霉
兰色梨 头毛霉
少根根霉

可从长出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光泽、表面状况、边缘、隆起度、 透光性、质地以及是否分泌色素等方面的特征来描述。一般讲,有 鞭毛的菌落平,呈不规则的边缘,有荚膜的菌落看上去特别光滑, 呈透明的水珠状,有芽孢的菌落常因芽孢折光率变化而粗糙,不透 明,多皱折,表面似乎干燥等,同时细菌菌落易被接种环挑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中霉菌检测方法探究
作者:施震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研究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方法。

方法:釆用不同的培养基、不同的接种方法对食品中的霉菌进行检测。

结果:孟加拉红培养基和倾注法更适合进行食品中霉菌的计数。

[关键词] 霉菌;孟加拉红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倾注法;涂布法
[作者简介] 施震地,启东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工程师,江苏启东,226200
[中图分类号] D15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2-0006-0003
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同时由于其可形成各种微小的孢子,因而很容易污染食品。

霉菌污染食品后不仅可造成腐败变质,而且有些霉菌还可产生毒素,人畜因误食霉菌毒素而中毒。

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一种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自从20世纪60年代发现强致癌的黄曲霉毒素以来,霉菌与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日益引起重视。

我国在2011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2761-201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各级食品监督检测机构全面开展霉菌的检测工作。

本文主要对日常食品中霉菌的检验方法及检验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检验方法的选择
国内现行有效的食品中霉菌的检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GB4789.1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1];另外一种是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计数 PetrifilmTM测试片法[2]。

这两种方法主要区别如下:
1. 样品稀释液的不同。

测试片要求1%的蛋白胨水或者磷酸盐缓冲液,而国标方法使用灭菌的蒸馏水即可。

2. 相对于国标法,测试片法操作起来简洁方便,不用对大量的培养皿进行灭菌,不用制备培养基,样品稀释后直接接种,省时快速。

3. 测试片法所用的测试片价格比较昂贵。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选择国标法。

二、培养基的选择
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实验材料和检验目的来确定。

目前国标方法中使用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孟加拉红培养基(RBC)。

我们用这两种培养基对相同样品同时进行培养,有以下发现:
1. 在培养基配制过程中, PDA培养基能完全溶解,但澄清度不够;而RBC能完全溶解,溶解后清亮透明(见图1)。

RBC倾注后在较短的时间就会凝固,而PDA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2. 霉菌在PDA培养基与RBC培养基都生长良好,但由于PDA培养基有无法完全溶解的细小白色粒子,与白色的霉菌菌落在一起,常常会干扰我们对霉菌的计数;而RBC上生长的都是红色菌落,而且无细小粒子的干扰,便于准确计数(见图2)。

三、接种方式
常用的微生物接种方式主要有倾注法和平板涂布法。

国标方法中采用倾注法,然而有实验和报道证实[3],霉菌计数采用涂布法更合适。

日常检验中我们对倾注法和平板涂布法进行比较:
1. 在操作上:倾注法要求将培养基溶化之后冷却至45℃左右,手感不烫,再注入培养皿中,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精准地控制培养基温度。

培养基温度过高可能会使霉菌孢子受热损伤甚至死亡,而等待培养基冷却,会使霉菌稀释液保持时间过长。

如果培养基过度冷却,便无法倾倒注入培养基中。

所以在平时的检验过程中,一是注意样品稀释与培养基冷却应同步进行;二是利用恒温水浴让培养基保持温度,从而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

2. 涂布法培养所需的时间较短,培养出的霉菌菌落数较多,霉菌孢子、菌落形态特征发育完全,便于鉴定。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霉菌属于好氧型,在培养基表面生长快,发育好,而混在培养基中发育会受到影响。

3. 涂布法是先制备培养基,后接种,因而可以检查培养基是否染上杂菌。

4. 由于涂布法吸收量较少,操作比较麻烦,如果平板干燥效果不好,容易使霉菌生长蔓延。

涂布过程必须均匀,否则不利于单个菌落生长。

倾注法要求每个稀释度吸取1mL,便于菌落的计数;采用涂布法,培养基通常表面涂0.1mL的量,对于霉菌菌落的计数就不够准确;而如果涂布1mL的量,等待干燥的时间过长,有时也会出现无法完全干燥的现象,霉菌得不到更好的培养,也就无法准确计数。

5. 在日常检测中,通常采用涂布棒进行样液的涂布,由于涂布棒会附着少量的样液影响接种量。

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吸取一定量的样液后,旋转平板,让样液尽量均匀地布满整个培养基,也能达到涂布的效果。

同时发现在PDA培养基上样液不容易流动分布,而RBC上的样液经转动平板,样液较易均匀分布(见图3)。

四、培养温度
培养温度按照国标规定,一般情况下都采用28℃±1℃培养。

同时也发现在培养温度低于25℃或高于30℃时会直接影响霉菌的生长。

五、培养时间
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4天的菌落数与5~6天的基本相同,但菌种的特征不明显。

因此,如果只要作霉菌计数,培养3~4天已基本达到目的,但对于无菌落的,则需要培养更长的时间。

曾经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几种霉菌生长特别快、菌丝很多,在培养后第二天就可计数,如再延长培养时间菌丝就会覆盖整个平皿,无法准确计数。

这类霉菌污染比较普遍,检测这类样品,应提早观察记录。

如图4,同样的样品在两个RBC培养基上进行涂布接种,一个培养了2天,一个培养了5天。

六、菌落计数
霉菌菌落由孢子和菌丝组成,相当扩散。

在直径9cm的平皿里,菌落数稍多就相互交叉重叠,影响计数,但数量太少又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因此,选择适当的稀释度计数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常选择产品标准最上限规定来选择三个稀释度,再按照国标的计数方法进行结果报告。

对污染较重的样品需要增加一个稀释度,以便结果更为准确。

七、结语
1. 如果被检验食品的数量很大时,建议采用测试片法,可以缩短检验时间,缩短整个检验周期。

2. 涂布法与倾注法的选择,在样品量较多时,选择倾注法可以提高效率,前提是要控制好培养基的温度;而涂布法更适宜霉菌的鉴定,而且在涂布时必须要涂布均匀。

3. 由于霉菌检测所需的时间较长,中间必须进行多次观察,因此在实验前要做好实验计划,确定观察记录的时间。

通常在培养24h后就应该进行观察,对生长迅速的,菌丝很长的一类霉菌48h后就可计数。

4. 霉菌孢子易在空气中传播,所以检验时应必须在霉菌实验室进行,整个检验过程保持平静,减少空气流通;操作时动作要快、轻,特别是培养过程中,如果观察时动作过大,早期生长出的霉菌孢子就会在培养基内扩散,形成新的菌落,导致结果不准确。

5. 从霉菌接种开始时,应在操作台旁打开两块灭菌平皿,待接种结束后,浇注培养基,和检样同时进行霉菌培养,对整个接种过程进行验证,可发现在整个接种过程中是否受环境污染。

6. 检验前应认真做好全面的消毒灭菌工作,检验后应第一时间将有霉菌的培养物高压灭菌,以防进一步污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4789.1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N/T 2566-2010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计数 PetrifilmTM测试片法[S].
[3]Matsuda,H.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pread plate and pour plate techniques in terms of colony forming units of fungi [J].Journal of Antibacterial Antifung Agent. 1995(23) 613-6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