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西欧的对外政策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政治与社会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政治与社会变革二战结束后,欧洲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战争的结束,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型。
本文将从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二战后欧洲的变革。
一、政治变革战争造成了欧洲政治结构的巨大破坏,包括战争道路受损、经济崩溃、民众流离失所等问题。
欧洲国家开始思考如何重建政治结构,恢复社会秩序。
1.欧洲联盟的建立欧洲各国意识到跨国合作的必要性,并在1951年创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同年创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之后,欧洲各国于1957年签署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启了欧洲联盟的历史。
2.冷战时期的欧洲政治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间,欧洲处于冷战的夹缝中。
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在欧洲展开争夺,欧洲各国在这种背景下维持着所谓的“中立政策”。
冷战结束后,欧洲国家确定了不同的政策方向,一些国家进一步强化了欧洲联盟。
3.欧洲一体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成为欧洲联盟的关键政策之一。
欧盟在多个方面大力推进欧洲一体化,不断加强成员国之间的联系。
同时,欧盟在不断扩张成员国。
欧洲一体化让欧洲联盟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保持着较高影响力。
二、经济变革战争后,欧洲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帮助经济恢复,并创造了新的制度和政策,这些政策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变革。
1.战后重建战后重建是欧洲战后必须实现的任务。
欧洲各国政府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重建。
例如,法国、德国等国家实行了大规模的发展工业,消除了业内的抗战影响,西欧的重工业开始发展;北欧国家通过渔业、林业等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2.欧洲联盟成立后的欧洲经济整合欧洲联盟成立后,欧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欧洲经济整合。
这些政策包括实行了共同的贸易政策、保护欧盟内市场,推动货物、服务、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在欧盟的政策影响下,欧洲整合体系不断发展壮大。
3.欧洲一体化的推动欧洲一体化建立一致的货币和金融政策,并开展大规模货物贸易和金融服务。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原因: ①根本: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时同盟——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美国和苏联)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2、过程: ①冷战(二战后世界反战情绪高涨)
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 ①苏联解体: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和直接); 和平演变(客观)东欧剧变(国际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 景:戈氏就任苏共总书记,经济改革遇阻 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根本变化) 主要内容:对内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对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方针,寻求缓和 结 果:国内局势失控,民族矛盾、政治斗争、加盟共和国 独立;引起东欧剧变
(2009海南卷)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 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 “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 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09江苏历史)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 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 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 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表现: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②日本的崛起
影响:
对日本:经济大国,改变一边倒外交政策,实 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 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作者:戴丽雯张士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从三环外交到历经曲折加入欧共体,战后英国对欧洲的外加政策有了重大调整。
但英国一直被称为是欧洲"三心二意"的伙伴,这期间的政策调整、外交博弈都是英国的传统与现实主义思想的体现。
尤其是对英美特殊关系的维系,是英国制定对欧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欧洲;三环外交;英美特殊关系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36-0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调整。
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而原来的欧洲列强却沦为二等国家。
按理说欧洲应该联合自强起来,但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的英国却游离于欧共体之外长达20年。
本文将讨论英国对欧洲特殊政策的体现及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战后初期各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一)“第三种力量”的构想英国虽然是二战后的战胜国,但它的胜利并不轻松。
战争吞噬了国民财富的1/4,计73亿英镑。
战时军费支出250亿英镑,国债由1939年的72.5亿英镑增加到214.7亿英镑,战债达27.23亿英镑。
为应付战争之需,还变卖了42亿英镑的海外资产。
①英国难以恢复昔日世界霸主地位,但英国又是在战争中唯一没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欧大国,并且是以盟国三巨头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战后世界的安排。
这一切都使得英国的大国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得到增强。
英国企图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中夹缝而生,建立“第三种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
“第三种力量”是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后,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提出的构想。
英联邦、美国和西欧的关系,是贝文构想中支撑英国外交政策的“三根支柱”。
1945年8月13日,贝文召集外交部官员讨论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他强调“他对欧洲的长期政策是建立本国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密切关系。
这些国家具体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四)两极格局的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 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 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对抗、 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经济上割据。
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
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 地位。
3.“冷战”的影响
1)消极: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 分裂为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 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 战”在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基本一致,但手段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既包括对西欧等国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但却是采取更为隐蔽
的经济手段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 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两者之间的关 系,犹如一个胡桃的两半,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
概述: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对峙向“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演变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美苏“冷战”兴起,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极对峙格局. 同时,新兴力量兴起, 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三)20世纪90年代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 含义: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 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 议。 基础:美苏两国力量势均力敌。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 局做出两分天下的划分。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一、资本主义准备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15至17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期,因此西欧国家为了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而普遍实行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晚期,由于工场手工业与航海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商业资产阶级逐渐认识到限制金银流动无助于获取更多的资本,于是管制金银出口变为管制货物进出口,同时采用奖励出口的政策手段,保证并扩大贸易顺差,以达到收入金银的目的。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对于促进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它就成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英国自由贸易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废除《谷物法》。
2.简化税法并降低关税率和减少税目。
3.废除原航海法。
4.取消特权公司。
5.改变对殖民地的贸易政策。
6.同外国签订贸易条约。
三、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这一时期,很多国家完成了产业革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世界市场竞争激烈;两次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路发生严重困难。
此时各国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并争夺国外市场,先后走上了保护主义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政策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带有显著的侵略性与扩张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超贸易保护政策或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
四、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对外贸易政策(一)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的贸易自由化1.是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是一场范围更广的贸易自由化运动,而不像以往的局限于欧洲3.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积极的倡导者与推动者4.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经贸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5.它存在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并且是有选择性的(二)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新贸易保护主义1.贸易保护措施由过去以关税壁垒和直接贸易限制为主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所取代2.贸易政策措施向制度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3.贸易政策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双边和多边谈判与协调成为扩展贸易的重要手段4.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实行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
归纳与总结: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归纳与总结:⼆战后美国与西欧、⽇本关系的演变
⼆战后美国与西欧、⽇本关系的演变
1.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第⼆次世界⼤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推⾏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控制西欧。
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国家建⽴了⼴泛的同盟关系。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速发展,经济实⼒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争⽇趋尖锐。
随着欧共体的建⽴和扩⼤以及欧盟的诞⽣,西欧发展成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量。
2.美国同⽇本关系的演变
第⼆次世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本,在⽇本实⾏政治、经济民主改⾰,完全控制了⽇本。
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本订购了⼤批军事及后勤物资。
为了把⽇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扶植⽇本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本经济进⼊了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号经济⼤国,⽇美经济竞争和⽇本反对美国控制的⽃争逐渐加强。
⽇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致。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作者:————————————————————————————————日期: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刘朝阳教改经144第一次国贸作业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特点国际贸易产生的三个前提条件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商品交换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国际贸易;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
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首先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的地位很小,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广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才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的真正重要作用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
同时,对外贸易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将着重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展开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00年)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第一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也超过了国际贸易历史上增长最迅速时期的水平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形成了以美国为重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国际贸易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对优势,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国际贸易中占很一部分比重;商品输出依然以农产品等初级商品为主;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绝对份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一、“冷战”兴起1、历史背景(1)反法西斯任务完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西欧遭削弱,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但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们厌恶战争,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美国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3、过程(1)“冷战”的公开信号: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三大表现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政治):1947年,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1947年,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③北约组织的建立(军事):1949年,性质:军事集团。
4、苏联作出的反应(1)政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8;(2)经济:成立经互会,1949;(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1955;(标志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5、“冷战”的影响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
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
又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两极格局的特点:(1)形成阵线分明的两大对立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
(2)美国、苏联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三、“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年,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1961-1973年,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调整。
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而原来的欧洲列强却沦为二等国家。
按理说欧洲应该联合自强起来,但作为欧洲的核心亿英镑。
27.23亿并地位。
"美国和官员讨论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他强调"他对欧洲的长期政策是建立本国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密切关系。
这些国家具体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他希望看到联合王国与这些国家的密切互动可以体现在政治问题、以及商业和经济事务上的友好往来。
"贝文这种建立西欧联盟的构想,被称为"宏伟计划"(GrandDesign)。
英国建设这个联盟的目的是希望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谋得一席之地,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这也是对"第三种力量"的初步建设计划。
但贝文"第三种力量"的构想很难实现。
"第三种力量"构建的背景是英国希望能在美苏之间寻找平衡,维系其独立的大国地位。
随着冷战的开始,英国与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它的欧洲政策就更助形式,它采取了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在该计划正式实施前,美国人的援欧目标是加速恢复生产,随后将是稳定金融,减少金融壁垒以及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
欧洲国家为建立经济自立的基础将通过制定和达到生产指标将减少对外援的需求,从而为长期的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
为了实现这一过程,它需要某个欧洲连续性欧洲组织的"具体行动",这个组织拥有审查国民计划、调整这些计划以符合欧洲的需要及"以最为有效和经济的方式指导生产、贸易和人力"之权力④。
这一目标的要点是它不仅希望欧洲能够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而且倡议成立具有超国家性质的西欧经济组织。
这充分说明美国人乐见欧洲一体化这一趋势,它符合美国的冷战战略需要和长远的国家利益。
一轮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 课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两极世界形成的背景:从盟友到对手
• 1、二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 • ①西欧、日本普遍衰落 • ②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 国。 • ③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 2、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四)美苏争霸期间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原因
• 20C60年代: • 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敌视社会主义的中国, 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 主义政策,造成苏中关系逐步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 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 20C70年代: • 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 中苏攻美守;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 以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 80年代中期后:苏联开始同中国改善关系,原因是国 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 关系时好时坏,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推 行强权政治。
• ③军事上: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 资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 • 影响: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 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 社义:《友好合作条约》——华约(1955) • 目的: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安全。 • 影响:在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2、启示: • (1)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根源是各国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实力对比的变化。 • (2)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 均势的基础上的,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和妥 协的产物。 • (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根 本因素是综合国力。
世界现代通史—二战前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2)内容: ①金融:《紧急银行法》——使人们恢复对银行的信心。 ②农业:《农业调整法》——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 格。 ③工业:《全国工业复兴法》——减少盲目生产,缓解劳资关 系,扩大内需。 ④社会福利和就业:《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秩序,增加 就业机会。 (3)影响: ①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和了社 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 现。 (4)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拓展归纳]
斯大林模式下的国家投资和罗斯福新政中国家投资的比较
(1)流向不同: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国家资金流向国防相关 的重工业领域;罗斯福新政中,美国国家资金流向惠及民生和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工程。 (2)影响不同:斯大林模式下,一方面,国家投资使苏联迅速
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
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③影响:影视艺术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对社 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广泛。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 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阶段特征 二战后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 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 政治上 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
世界现代通史—二战前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思想文 化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 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
阶段特征
二战后世界格局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在二战至今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世界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政治上: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经济上: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雅尔塔体制:苏、美、英,主要是美苏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
这就为战后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极政治格局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另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世界战略的对立,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
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政治上形成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同年6月“马歇尔计划”实施;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51年9月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
1954年、1955年美国先后同部分亚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签订军事防御条约等。
社会主义阵营——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建立;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5年5月华沙条约集团建立。
经济上美国独霸: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黄金储备也最丰富。
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
二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演变的几个阶段
二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演变的几个阶段作者:安慧敏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08年第06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把经过这场厮杀而崛起的美苏两大国,推到了崭新的国际格局的中心。
美苏两国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和自身的实力与需要,制定了新的战略,开始了国际关系的一个新阶段。
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使其称霸世界的政治野心恶性膨胀,美国统治者甚至大肆叫嚷要以拉丁美洲为后院,以太平洋为内湖,以大西洋为内海,以欧洲为重点,把全世界都置于美国的支配之下。
而苏联执政者则提出了两大阵营、两个体系和两个平行而对立的世界市场的理论,主张不同国家在平等互惠的条件下进行合作,促进贸易经济往来,同时,在合作中不放弃原则和必要的斗争。
美苏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使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美国挑起冷战,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杜鲁门政府决意对苏采取强硬政策之后,谋士纷纷出动,曾在美国驻苏联使馆工作的凯南,提出遏制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指责苏联是热衷于搞扩张的国家,美国对苏联扩张能够采取的唯一合理政策是遏制,遏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促使苏联软化自己的政策并发生演变,为美国挑起对苏冷战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就是闻名一时的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美国挑起冷战后,东西方关系已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正如当时毛泽东所比喻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双方极端对立,互不相容。
(1)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政府推行冷战政策所采取的经济手段,其实质是使西欧各国的经济屈从于美国,削弱西欧国家的关税壁垒,为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找到了出路,同时,在客观上,对欧洲的援助也对西欧经济的复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反击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与东欧各国的联系,成立了经互会。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美国在推行政治经济遏制的同时,还竭力组织军事集团,在军事上进行遏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专题五现代西方的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第二讲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要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对比,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②二战后反法西斯同盟基础不存在,加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歧使美苏关系破裂,同时苏联实力的增强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视。
③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2)形成:①美国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
②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成立“经互会”和“华约”。
2.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关系发展的影响(1)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2)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分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3)古巴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
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给世界带来动荡不安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①原因:抗衡美苏的需要;实现欧洲安全的需要;资源共享的需要;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经过: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③作用: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提高西欧国家政治地位,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加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2)日本经济的崛起:①原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美国的援助;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等。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变化)
——引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 话》
请回答:
❖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2、(2013·襄阳)【欧洲,联合之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共和国”一直是欧洲 人魂牵梦绕的向往。
【战争之痛】 材料一: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 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的欧洲年轻人的生命„„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2013·黄冈) “美国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 条自己 的发展之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 世 纪。”下列符合美国“独创性的发展之路”说法的是
A.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体制 B.积极进行海外 殖民扩张 C.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D.制定五年发展计划
3、 (2013·黄石)综合探究题
盟一体化的措施):
欧盟成员国内部_人_员_、_资_本_和_货_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 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_作_、_学_习_或_居;住 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_交_和_国_家_安_全_等方面步调一致;
(4)地位: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5)作用:欧盟成员国之间_资_源_共_享_、_优_势_互_补_ ,
美苏两极格局开始动摇,西欧、日本经 济迅速发展,开始与美国竞争。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 考点: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识 记、理解)
占据了广阔的国_际_市_场
日本和西欧外交政策的异同研究
学术论文日本与西欧外交政策的异同研究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二○一○年十二月日本与西欧外交政策的异同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地阐述各个日本与西欧外交政策,在宏观上把握日本与西欧外交的共同之处。
再抓住日本与西欧对华外交的政策,从微观上把握二者外交的不同点。
关键词:日本与西欧外交对华异同二战以后,西欧和日本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西欧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作出政策调整,缓和了矛盾,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发展。
随着西欧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使得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有重大影响力的一极。
而日本在二战后在经济上得到美国的积极扶植,在朝鲜战争期间,抓住时机,利用有利的形势大力发展经济,成为经济强国。
之后便通过外交积极谋求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
由此可见,西欧和日本在二战后的发展,在各个时期,外交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50年代西欧追随美国反苏反共。
此阶段,西欧出于经济上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在外交上亦步亦趋,完全追随美国;而日本在二战后经济陷于破产,没有外交权,当时美国为了加强远东反共堡垒,积极扶植日本,日本则采取“追随外交”政策,反苏反共,目标是重返国际社会。
60~70年代,西欧各国走上联合自强、独立自主的道路。
随着经济实力的加强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西欧各国要求外交独立自主的倾向日益明朗。
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法国戴高乐主义和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日本也采取的了类似的外交政策,60年代已进入“经济外交”外交时期,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
经济外交的重点在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
同时改善与美欧的关系,70年代以后,西欧一体化步伐加快,外交主动性不断加强。
其外交政策如下:1.东西欧缓和取得新进展,1973~1975年举行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2.西欧注意改善同第三世界的关系,与非、加、太地区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而日本在70年代以后,奉行“多边自主”的外交政策。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指导导论学习要点: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的涵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经济政治实体。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的特征(1)具有独立性,不为其他组织所控制和左右,能够独立地制定、实施自己的对外经济政治政策,自主地开展对外经济政治交往活动。
(2)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拥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的物质手段。
(3)是一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4)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活动,发生跨国行为。
二、国家利益1、国家利益的涵义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2、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1)国家利益是国家从事对外交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国家利益是判定一国外交政策好坏、外交工作得失的重要尺度。
(3)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和世界经济政治演变、发展和变化的动因。
3、国家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标准和尺度(1)主权标准,即国家维护和发展主权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与合理的。
(2)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统一的标准,即国家维护、增进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统一的国家利益是正当与合理的。
(3)符合人类社会共同利益、进步利益的标准,即国家维护、发展国家利益时,不能损害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和进步利益,妨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互利标准。
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必须尊重他国利益,实现互利。
三、综合国力1、综合国力的涵义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主要指标。
2、综合国力的战略价值(1)它是衡量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尺度。
(2)综合国力是国家推行外交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主要手段。
(3)综合国力也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
重点与难点: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主体、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三个重要的概念。
2、国家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标准和尺度及综合国力的战略价值。
历史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知识点
历史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知识点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即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建立“福利国家”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问题。
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经济安全。
内容: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福利国家的利、弊:利——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弊——到80年代,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兴起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多样化。
与第二产业的关系:相互促进。
作用:提高经济竞争力,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新经济的出现出现国家和原因:二战后,美国应用先进科技发展新兴工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激光等〗时代和名称由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持续增长,被一家杂志称为“新经济的胜利”。
实质: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供需矛盾尖锐。
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他们的社会购买力。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股价暴跌。
出现: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由此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
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使美国经济一片萧条。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表现在:提高关税,大打贸易战;实行货币贬值等。
2020年中考历史考点26: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含答案
一、冷战(一)冷战的发生1.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1)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以及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美国认为它的民主制度和自由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美国还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2)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
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3)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表现:杜鲁门主义出台概况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
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概况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二)德国的分裂1.背景:纳粹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2.“柏林危机”:(1)背景: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
(2)爆发: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柏林危机”爆发。
(3)结果: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
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国争霸的产物,在雅 尔塔会议上,作为战胜国的几大国就世界 利益重新进行了划分。在这次会议上,以 美苏两强将天下可以说是一分为二,在全 球,划分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这可 以举个例子,最为典型的是德国的一分为 二(东德和西德),中国的外蒙古被苏联 通过不合法手段划了出去。可见中国作为 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国家,也被苏联在背 后捅了一刀。所以,这次会议,说句实话, 还是列强的会议,分赃会议。
体系解体
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 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 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 是瞻,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世界由两极格 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 塔体系完全瓦解。
体系评价
正面评价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 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 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 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 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 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 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 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 成了不利的影响。 Nhomakorabea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 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 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 边界。 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 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 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 以美、苏、中、英、法五 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 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 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 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 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战
后
西
欧
的
对
外
政
策
转
变
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班级:安管10-1班
姓名:蒲蕾
学号:311019020106
二战后西欧的对外政策转变
世界经济经历美国掌握霸权到美欧日三足鼎立到多极化发展过程。
一、战后西欧经济
1、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典范——德国
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
借助美援——马歇尔计划
宏观管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劳动者素质高——原有的技术基础;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
2、二战结束至今西欧经济发展五个阶段的特点
发展原因:
①外部因素:美国的大力援助。
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虽是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阵营,以对付苏联,但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内部因素: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和恰当的经济政策。
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同时,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西欧对外政策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欧大多数国家制定对外战略一直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均势战略原则;二是多极战略原则。
其对外关系的出发点是:
(1)争取大国地位,不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棋盘上的小卒;
(2)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3)争取同发展中国家建立紧密关系,确保原料、市场和经济活动空间。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以及西欧国家实力消长、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变化,西欧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也不断调整。
各时期变化
20世纪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
当时欧洲国家在经济上、军事上离不开美国的帮助,因此,在外交政策上惟美国马首是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完全追随美国,亦步亦趋。
20世纪60-70年代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西欧各国在外交事务方面的独立性日益加强,西欧联合(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法国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东西欧的缓和(如“欧安会”)以及西欧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加强(如《洛美协定》)就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
当前,欧盟积极打破美一超独大的局面(如欧盟东扩,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
三、西欧的联合
欧洲的一体化及西欧国家对外关系和政策的一体化
第一阶段、1952年建立煤钢联营;
第二阶段、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第三阶段、1967年建立欧洲共同体;
第四阶段、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欧盟建立后,欧洲在一体化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1、欧共体
①时间:60年代
②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联系不断加强。
西欧国家通过建立一
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③影响:政治上,成为威胁美国的新的一极;经济上,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格局。
2、欧盟
①成立和发展
成立——1967年(51年六国煤钢联营/58年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联营/67年三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发展——1973年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扩大到九国;1993年演化为欧洲联盟(希腊1981年/西、葡1986年/奥、芬、瑞典1995年)
②原因:加速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甘心在国际舞台扮演次
要角色。
③特点:欧盟各国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
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欧盟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④性质:它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或欧洲的经济政治联盟)
⑤影响:欧盟成立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
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目前欧洲联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实力足可以和美国抗衡,他们的政治、军事的联合也对美国的霸权主
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⑥启示:经济发展需要国际间的联合与协作。
只有联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炳麟.当代世界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秀民.统一后的德国队欧洲及世界的影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百度文库.战后西欧的崛起
【4】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3
【5】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6】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明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