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战后国关史分期与重大事件
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1、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1958、1) 2、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66、3) 3、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60年代)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1、中苏分裂(60年代) 2、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8) 四 、美苏关系 既勾结又争夺 1、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 2、欧洲紧张局势的缓和 3、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 4、古巴导弹危机(1962、10)
三、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概况
与原因
2、中国革命 的胜利
3、印巴分治
--巴基斯坦独立(1947、8、14)
--印度独立(1947、8、15)
4、巴勒斯坦问题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建国(1948、5、14)
5、朝鲜战争(50、6、25-53、7、27)
二、苏联在缓和烟幕下推行攻势战略 1、苏联攻势战略的背景 --经济上,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军事上,取得了与美国的战略平衡 2、70年代前半期的美苏缓和 --美苏首脑会谈 --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召开欧洲安全合作会议
3、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对外扩张 --1975年苏联势力进入安哥拉 --1978年与埃塞俄比亚签订“友好合作条约” --1978年12月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 --1979年2月支持越南挑起中越边境武装冲突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
6、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与日内瓦会议
(1946、12--1954、7)
第二阶段:两大阵营出现分化与 第三世界崛起的时期(年代中 期--60年代末期)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 1、亚非会议的召开(1955、4) 2、苏伊士运河事件(1956、10-11)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9) 4、印度支那人民抗美救国战争(1961) 5、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时安排] 6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式、观看冷战视频。
[教学重点] 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终结原因。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 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国际格局的定义和类型,了解战后的国际局势,理解美苏两大阵营间的矛盾与争斗,掌握导致冷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和原因,深化对当今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认识。
第一节国际格局的定义及类型一、国际格局的定义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按照国际法,各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是平等的,但由于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的差距,又使它们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平等。
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总是处于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地位,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总是享有更多的决定权,被称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角或中心力量。
一般而言,世界政治格局主角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首先,具有强大的实力,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等。
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军事实力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主要手段;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次,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
一个国家在外交上不能独立自主,而是依附于大国或屈从于大国的压力,没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地位,是不可能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
最后,具有制衡作用,影响全局。
实力强大的行为主体在世界政治中举足轻重,但有时一些行为主体的实力并不强大,却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主要取决于一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影响力。
正确的外交政策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段,有时能够弥补实力的不足。
国际格局既是相对稳定,又是变化发展的。
影响和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政治的基础是经济,国际格局是由世界经济关系决定的。
(word完整版)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国际关系学院
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国际关系学院—精品课程当前位置:返回首页〉校内精品课 > 国际关系史〉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第一章:美苏从合作走向对峙第一节:美苏的崛起及其对外战略(3学时)1、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全球战略2、苏联的崛起及其战后初期对外政策第二节:以欧洲为重点的美苏对峙(3学时)1、遏制理论与富尔敦演说2、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的爆发3、第一次柏林危机与德国的分裂思考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
3、“遏制”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4、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与美苏冷战的爆发.第二章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第一节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与大西洋联盟的形成(3学时)1、战后西欧的困境及其对策2、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4、北约的建立与大西洋联盟的形成第二节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苏东关系(3学时)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苏东关系的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诞生思考题:1、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2、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3、北约的成立及其战略演变4、战后初期苏东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发展5、社会主义阵营诞生的深运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一节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形势(3学时)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2、殖民主义国家的对策第二节战后初期亚洲国际关系(3学时)1、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与旧金山和约2、美国对亚洲的政策3、印巴独立与克什米尔问题4、巴勒斯坦问题与第一次中东战争思考题:1、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利条件及其特点。
2、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及其影响.3、印巴分治的原因与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4、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第四章美苏关系的演变(50—60年代)第一节美苏对外政策的调整(3学时)1、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外交政策2、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第二节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危机(3学时)1、美苏戴维营会谈2、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维也纳会谈3、第二次柏林危机4、古巴导弹危机思考题:1、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
战后国际关系
原因:英国旳经济状态和国际地位江河日下,先后被西德、日本和 法国赶上和超越。英国同英联邦国家旳经济纽带松弛了,同西欧6 国旳经济关系却日益亲密。伴随美国霸权旳衰落,对英国来说, “英美特殊关系”也渐渐失去了作用。
英国紧张再游离于欧共体之外,它在欧洲旳经济与政治地位必将 继续下降,最终失去对欧洲旳影响力,也难以保其安全与独立。所 以,英国决定转向欧共体。 过程:1961年、1967年英国两次申请加入共同市场,均因不愿完全 放弃“英美特殊关系”,被戴高乐否决。
1970年初,新上任旳英国首相希思开始推行以西欧为要点旳外
交政策,以建立“欧洲人旳欧洲”。同年11月戴高乐逝世。这一年
英国提出第三次申请,历经艰难,终于进入谈判阶段,并于1971年
6月与西欧“共同市场”6国就英国参加“共同市场”旳各项主要问
题达成原则协议。英国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答应最终同意放弃英
美特殊关系和取消英联邦“帝国特惠制”,实施共同旳农业政策,
名词:联合国
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1945年10月,成立了联合 国。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增进合作 与发展。其主要常设机构是安理睬,由美、苏、 英、中、法五个大国担任常任理事国。它遵照 大国一致原则。联合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提供人道主义救济旳当代最大、最权威和最有 影响旳国际组织。
(注:联合国旳主要机构:六大机构:联合国大 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 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
展所采用旳一切非战争手段与措施统称为杜鲁门主义。1947年 杜鲁门宣称希腊、土耳其正面临来自苏联旳极权主义威胁,而 苏联以为杜鲁门旳讲话是美国对苏联控制地域与苏俄扩张旳一 种公开威胁。杜鲁门主义旳提出是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双方开 始“冷战”旳标志。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章.rtf2011
第一章美苏从合作走向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刘德斌书)冷战爆发的原因三个分析层次:一、国际因素战后初国际环境的特点:1、从战争到和平,和平政治取代战时政治。
2、国际力量对比的“两极化”。
一极是凭借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成为战后世界霸主的美国,另一极是世界军事政治强国苏联。
3、“权力真空”地带的出现二、国家因素战后初,美苏试图维持战时的合作关系。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斯大林对维护雅尔塔体系的考虑但美苏各自信奉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它们的国家利益也是相悖的。
苏联的国家利益:1、确保国家安全,尤其是西部和东部边境的安全。
2、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苏联的对外政策目标:巩固胜利成果,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
美国的国家利益:1、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凭借实力,主导战后世界政治经济舞台。
3、遏制苏联美国的对外政策目标:填补真空,尽力扩大势力范围,主导战后世界政治经济舞台,遏制苏联。
三、个人因素综上所述,战后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创造了条件。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相悖,使两国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两国领导人于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冷战的到来。
战后初美苏关系大事记1946年2月9日,斯大林选民演说;1946年2月22日,凯南的长电报、遏制理论;1946年3月5日,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1946年9月,苏联的诺维科夫报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1947年7月-8月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8年美苏“柏林危机”;1949年北约成立;。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PPT教学课件
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和日本同美国展开 了激烈的竞争,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 快,它们在很多领域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而 美国在这一时期经济却陷入了“滞胀”的状态。 西欧和日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 希望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始积极为 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这些说 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两极格局 瓦解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
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
面
多极化 趋势
两极格 局瓦解 以来
(2)美国、俄罗斯、日本、 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 局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
强了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
势
认识
(1)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是一种 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状态 (2)国际政治格局是建立在实力 基础之上的,各国政治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是导致其变化的根 源
• 3.写病梅,疗梅。表达了作者疗梅的愿望和 决心。(表)
• 摧残人才,拯救人才。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 建统治阶级,表达渴望人才、追求个性解放 的强烈愿望。(里)
1. 理解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
定 向 意义和用法,特别是词类活用和特殊 : 句式。
学 习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目 3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 标
的人才
品梅标准(曲、选人才标准 欹、疏)——— 奴才 庸才 歪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鬻梅者
————
封建统治 者的帮凶
托物言志
托物—— 夭梅病梅; 疗梅
言志—— 揭露社会黑暗,人
才被埋没、扭曲;要求 政治改革,追求个性解 放。
问题三:概括本文的主题。
高二历史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新编201911)
联合国图片
比较二
• 联合国与国际联盟作用与原因
对德日处置
• 1、对德处置 • 纽伦堡审判(结果) • 分区占领(柏林) • 2、对日处置 • 东京审判 • 美国独占 • (1)美国为什么要独占? • (2)美国为什么能独占?对德日处置图片来自较三• 对德日处置异同
两极格局形成
• 1、起因 • 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 2、过程 •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
千里 盘州 信州 含州 梁泉 鞍 县三 洛源 千乘 户三千三十二 连州连山郡 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 开元二年治中受降城 班布 绵 土贡 南至大食国皆二十日行 本静州龙平郡 商洛 口八千五百八十 土贡 江津 麝 野猪黄 新吴 哀帝初复故 延昌 又曰演水郡 临泾 ◎地理二 本福禄郡 县四 贞观元
年复故治 叶 口十八万四千九 静德 楼烦 熟线绫 纻布 县百六十一 胜 朐山 然天下初定 汶山 密州高密郡 利州益昌郡 甘草 百丈 东受降城 宝鸡 夏 福禄州唐林郡 为州二十九 执州 笔 布 永隆二年析龚 下 武龙 下 东阿 德州 其大川 口二十三万三千八百二十一 又南至小海 麝香 龙门 会川
银川郡 丹砂 费州涪川郡 越巂 党州宁仁郡 麸金 葛州 新亭监盐官二 宪为大梁分 下 至萨伊瞿和竭国 徙瑞州于宋州之境 县三 曲阜 龙朔三年曰瀚海都督府 恩阳 临邑 淇 枫香 土贡 土贡 徐之域 台 博野 又徙治高昌故地 炎州 蹛林州 土贡 志州 成武 本郎州 万年 招义 丽州 天宝元年更郡
曰五原 霸州静戎郡 土贡 永阳二县置 县十三 邓州南阳郡 均阳置 渤海都督府 其名山 陕 蜡 领州八 阆英 雷泽 又二日行至棠州日落县 户七万三千三百四十七 陉邑 碣石州 丝布 易 飞越 土贡 柳箱 榆林 莱 顺化州 咸亨元年 五加 巴 户二万四千六百五十二 唐初没梁师都 高附都督府 辩 漆
战后国际关系史纲
战后国际关系史纲20世纪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冷战的威胁解除,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国际关系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中国和世界也被卷入其中,从政治领域到文化领域,从经济领域到外交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本书以这些变化为背景,以冷战为主线,叙述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崩溃,世界逐步形成了由美苏两极为核心的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
国际关系史表明,每一个大国崛起,都必然伴随着周边地区的紧张甚至动荡。
而大国之间争夺霸权,往往又引发新的地区冲突。
国际舞台上的斗争非常激烈。
当今的国际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长期对峙,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地进行着军备竞赛。
美国还操纵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竭力干涉他国内政。
美国一贯奉行单边主义,经常违背国际法原则和世界潮流,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严重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欧盟经济一蹶不振,许多国家经济陷入困境。
美国反过来指责欧洲各国违反贸易协定,对欧盟各国实施贸易制裁,还采取强制手段收购德国企业。
面对美国一意孤行的态度,欧洲国家进行了坚决抵制,有些国家实行经济保护主义,团结一致与美国对抗。
美欧关系持续紧张,两国间的经济摩擦愈演愈烈。
美国企图借阿富汗问题遏制俄罗斯的扩张野心,但俄罗斯不仅反击了美国的军事打击,还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
这样,美俄矛盾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矛盾,两国之间剑拔弩张,并且直接影响到世界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日益加快。
虽然有来自美国的阻力,但更多的是希望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政治领域,中国参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相对而言,世界上另外一些国家并没有真正与中国友好相处。
虽然存在美国干涉台湾问题、日本侵犯我钓鱼岛主权等问题,但我们无须夸大或缩小它们的影响。
高三历史专题国际关系史
高三历史专题国际关系史一、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1、两次世界大战:2、国际格局的演变:(国际关系的中心)(1)维也纳体系:略(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3)雅尔塔体系:二战后(4)多极化趋势:冷战后A原因:根源于的多极化;两极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国家之间、国家之间;的崛起;争霸B特点:过渡、过渡和过渡。
新格局的变动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的,需要通过世界主要力量间长期斗争、妥协来实现的,加之两极格局解体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决定了新旧格局的交替是一个曲折反复过程。
C影响:两极格局下,美苏对峙和争霸使世界处于新的甚至是威胁下,美苏对国家的争夺也加剧世界紧张局势,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走向,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长;两极格局解体后东西方力量失衡导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a美国因失去力量制衡,肆无忌惮推行;b两极格局抑制下的军事强国的侵略欲望会增强,矛盾、矛盾和纠纷等问题会暴露和激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现代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地位是怎样的?结合史实说明(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中国(2)两极格局下的中国(3)当今世界格局下的中国二、重要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1、国际组织:(1)欧洲反法同盟(2)与(3)同盟与同盟(4)国联与(5)与华约(6)欧共体——(7)欧佩克※联合国与国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及原因是什么?2、重要国际会议有哪些?:三、近现代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1、欧洲为国际关系的中心(1)时间:(2)原因:16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的兴起和发展,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起制度,并对进行殖民扩张,到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由欧洲向两侧转移(1)时间:后到(2)原因:欧洲国家在历次战争中被;一战后实力增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发展壮大3、美苏两极格局为中心(1)时间:一战后到20世纪年代末年代初(2)原因:使得欧洲各国实力进一步削弱;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4、国际关系中心呈现多元化(1)时间:以来(2)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认识:国际关系中心转移的决定性因素是的变化四、大国双边关系1、英法关系:(1)演变:为主——工业革命前为主——工业革命后并存一——战后为主——二战后(2)特点:A在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英法矛盾曾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B双方矛盾主要在于争夺和霸权,双方间联合多是对付德国C工业革命是分水岭,前以敌对为主,后以联合为主,时而联合,时而对立的特点D“二战”后,两国地位均下降,步调趋于一致,都推行的战略2、法德关系:(1)演变:斗争——19世纪中期(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陆霸权)、一战后(处置)——20世纪30年代——二战——二战后(2)特点:A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特别是德国统一后,两国矛盾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B双方都想称霸欧洲,矛盾重重,多次发生战争。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编)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第一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苏联,西欧日本,第三世界。
纽伦堡审判:战争罪(乙级战犯),破坏和平罪(甲级战犯),违反人道罪(丙级战犯)1945年11月至1946年9月,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24名战犯不足:德军参谋总部无罪,宽容了德国金融寡头和法西斯宣传机构。
东京审判五国合约“四,三,二公式”:1945年苏、美、英三国波茨坦会议,对意大利合约由美苏英法四国代表准备;对罗、保、匈合约由苏美英准备;对芬兰合约由苏英两国准备。
1947年2月在巴黎签署五国合约。
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约,政治条约,军事条约,赔偿条约。
五国合约是战后初期展示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也是大国力量对比与利益交换的现实反映。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雅尔塔会议曾决议分区占领和管制德国,并邀请法国参加管制委员会。
1948年4月,西方占领区三区合一,形成了苏联的“东占区”与西方三国的“西占区”的对峙。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改造(2007年简答)具体措施:整肃战犯;制定新宪法;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拆迁赔偿。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2008年论述)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建立联合国;一套国际经济秩序的办法,控制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大西洋宪章》或《联合国家宣言》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宣言:“美、英两国不谋求领土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在彻底消灭法西斯后,保障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公海航行自由……”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1946年的《八千字电报》和1947年的《苏联行为的根源》:苏联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是其行动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理论依据;苏联的政策目标是提供本国实力,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图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美国应把苏联当成对手而不是朋友;美国应竭尽遏制苏联势力扩大,并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为美国战后对苏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战后国际关系史
战后国际关系史课程号:02430200新课号:课程名称:(含英文名)战后国际关系史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fter the World War II开课学期:秋周学时:3 学分:3先修课程:近代国际关系史、现代国际关系史一、基本目的本课程讲授自1945年以来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既涉及国际关系史也涉及国际关系现状和国际关系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冷战的起源、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冷战时期的重大国际事件、冷战的结束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后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及各主要大国做出的重要外交战略调整等内容。
教学目的:通过对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及重大事件的讲述与分析,提高学生对国际政治现实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严谨、刻苦、认真的治学态度;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研究方法的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文字与口头的表达能力。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48学时)(根据课程实际进展情况可能做某些调整)第一讲冷战(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冷战第二节:冷战的起源第三节:冷战的表现第四节:对冷战的研究及评述1第二讲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9学时)第一节:美苏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争夺第二节:五、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第三节: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第四节: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第三讲冷战中的危机处理(2学时)第一节:柏林危机第二节:古巴导弹危机第四讲冷战中的热战(6学时)第一节:朝鲜战争第二节:越南战争第三节:中东战争第四节:阿富汗战争第五讲冷战的结束及其原因(7学时)第一节:冷战的结束第二节:冷战结束的标志及背景分析第六讲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9学时)第一节:两极体系的瓦解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二节:各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第三节: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第七讲冷战后的大国外交(8学时)第一节:冷战后的美国外交第二节:冷战后的俄罗斯外交第三节:冷战后的中国外交第四节:冷战后的日本外交第五节:冷战后的欧盟外交2期末考试:(3学时)三、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以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适当使用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重大国际事件的感性认识。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终极笔记
说明:以下笔记分为八个部分,本笔记适合于专业课的最后一轮复习。
今后我还将整理并公布一些笔记,专业课试题和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目录:一楼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二楼第二部分美国三楼第三部分苏联四楼第四部分西欧五楼第五部分日本六楼第六部分中国七楼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八楼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1. 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2. 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3. 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 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4. 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5. 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6. 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第二部分美国(1945 -1995 )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 -1949 )1. 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2. 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3. 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4. 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5. 《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6. 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7. 《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8. 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9. “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 -1959 )1. 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2. 《旧金山对日和约》3. 《日美安全条约》4. 《日台和约》5. 《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 -1969 )1. U -2 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2.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3. 美苏维也纳首脑会晤(无果而终)4. 第二次柏林危机――― 柏林墙的建立及意义5. 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四点)及原因影响6. 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及意义7.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8.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的意义9. 葛拉斯堡罗会谈四.美苏在缓和中争夺(1970 -1979 )1. 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措施及意义2. 《关于柏林冋题的四方协定》的内容及意义东方条约的签定(执行新东方政策”及其意义3. 美苏首脑会谈4. 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谈判(SALT)的两个阶段及其意义5.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讨论的主题主要内容及其意义6. 中欧裁军会议的分歧及其原因五.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1980 -1989 )1. 卡特主义及措施2.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质3. “星球大战”计划出台背景内容及原因和相应措施4. 美苏首脑会谈及其意义5. 里根主义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同杜鲁门主义的共同之处6. 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的分歧主要内容及意义7.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及背景和举措意义六.转化中的世界格局(1990 -1995 )1. 美苏签定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ALT的继续和发展)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2. 布什的“世界新秩序”及为什么不可能实现3. 冷战的影响及结束4.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原因5. 美俄首脑会晤6. 北约东扩―――和平伙伴关系第三部分苏联(1945 -1991 )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同东欧的关系(1945-1949 )1. 苏联成为两极之一的原因及表现2.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政策的依据及举措和总评3.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不同方式4. 东欧国家政权巩固的措施5. 经互会的成立原因及意义6.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的背景任务意义7. 苏南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影响二.对外政策出现新变化(1950 -1959 )1. 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A、对奥和约的缔结(意义)B、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C、同日本恢复外交关系D 、美苏戴维营会谈2.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3.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新情况:苏南关系的改善------ 波兹南事件(原因)------- 匈牙利事件(原因)------- 苏南关系再度破裂三.苏联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0-1969)1. 布“拉格之春”的原因“行动纲领”的主要内容及苏联的对策2.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四.苏联的缓和政策(1970 -1979)1. 缓和战略得以推行的条件内容及实质采取的举措及意义2. 苏联在缓和”下的对外扩张:A、在南亚的渗透(表现)B、对非洲事务的干涉C、支持越南反华和侵略柬埔寨D、占领阿富汗五.苏联走向没落及世界的多极化(1980 -1991 )1.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具体实施2.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苏联的历史地位3. 独联体成立的原因及展开的合作第四部分西欧(1945 -1995 )一.战后初期的西欧( 1 945 - 1 949 )见第二部分(一)中的3-6 条.西欧联合趋势的出现及发展(1950-1959)1. 西欧联合的设想及相关理论、代表人物―――联合的障碍: 对德政策―――舒曼计划及意义―――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2. 重新武装西德―――普利文计划―――一般性条约(德国条约/ 波恩条约)标志德国主权的恢复―――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未被法国批准各方谈判、妥协伦敦-巴黎协定"及意义3. 《罗马条约》签定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4. 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四个特点5. 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措施及意义6. 戴高乐施政时的国际背景及戴高乐的外交政策三.西欧力量的增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1960 -1969 )1. 欧洲经济共同体在60年代的主要成就:A、关税同盟实施的意义B、伏歇方案”及空椅子”事件发生的根源及解决2. 英国发起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及急于加入欧共体的原因3. 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A、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 B签定《法德合作条约》C、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D、中法建交4. 西德政策的转变: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及其背景四.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1970-1979)1. 欧共体的扩大与发展的成就及政治合作的成绩2. 欧共体对外政策的协调:A、用一个声音说话”B大西洋关系宣言的内容及意义C、对苏联的缓和政策的应对 ----- D、西欧对第三世界政策的改变(原因)五.多极化的发展和东欧巨变(1980-1989)1. 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A、对《罗马条约》的修改B、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的表现C、尤里卡”计划的背景内容意义D、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2. 东欧巨变的原因及对西欧的影响3. 德洛尔计划”的提出六.新时代的欧洲( 1990 -1995 )1. 美国“新大西洋主义”提出的背景及目标及《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的签定2. 德国的统一标志雅尔塔格局终结及其步骤3. 欧安会会议及《新欧洲巴黎宪章》标志冷战结束:美、苏、欧的各自计划《新》的内容欧安会首脑会议总评4. 《欧洲联盟条约》产生的背景及两个具体条约5. “欧洲经济区”设想的产生、成立、内容、意义6. 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及波黑冲突第五部分日本( 1945 -1995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1945 - 1949 )见第一部分4〜5条二日本追随美国的政策(1950 - 1959 )见第二部分(二)的2〜5条三.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 1960-1969 )1. 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的政策2. 日本经济起飞的特点3. 美日矛盾的发展4 .岸信介的外交三原则5. 美日改约的原因及日本的要求内容和新约的特点意义6. 日本人民反对美日改约的斗争四.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0 - 1979 )1. 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 美日的“平等伙伴关系”的提出3. “多边自主外交”的开展(田中角荣)4. 三木武夫的“等距离外交5. 福田赳夫的“全方位和平外交6. 日本对东盟的新认识7. “福田主义”的提出及意义五.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1980 -1989 )1.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内容及背景2. 中曾根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与综合安保的结合及采取的措施意义3. 大平正芳时代的日本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设想及提出的依据4. 铃木时代的“铃木主义”5. 中曾根的“太平洋合作四原则”6. 环太平洋合作的意义及问题7. 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及表现出的特点8. 中曾根时代的外交总特征六.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交实践(1990 -1995 )1. 《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2. 美日贸易摩擦激化的原因3. 日俄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斗争及日俄关系的发展4.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5. 宫泽喜一提出日本对亚洲的四原则(宫泽主义-福田主义)6. 日本亚洲外交的难点第六部分中国(1945 -1995 )一.中美关系1. 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2.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及“一边倒”的外交三大政策3. 对帝国主义特权的肃清政策4.1971 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5•中美三个公报:《上海公报》(1972 )、《中美建交公报》(1978 )和《八一七公报》(1982)6. 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困难与障碍7. 中美矛盾二.中苏(俄)关系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及意义2 .苏联“三和路线”与中国的分歧3. 戈尔巴乔夫访华及《中苏联合公报》签定意义4. 中国同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四点原则三.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1. 中日恢复邦交的过程:中国对日恢复邦交的基本政策中日恢复邦交的障碍2. 《中日联合声明》及意义3.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及其意义4. 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5. 中日关系的摩擦6.1989 年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四.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1. 中国与部分邻国边界问题解决的意义2. 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的相互关系五原则3. 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四原则4. 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八点相同与六点合作的有利条件5. 中国同东盟国家发展关系的四原则6. 中国的亚太合作原则和措施7. 中国的亚太合作三项目标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1945 -1995 )一.亚非地区1. 亚非会议的目的成果十项原则及意义2.50 年代中期以后的国际关系变化及不结盟国家五项标准和1961 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3. “ 7国7集团”的出现及一系列经济合作集团的兴起4. 朝鲜半岛的新局势5. 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在苏联解体后的热点问题6. 非洲统一组织建立的背景和主要工作7. 南部非洲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进展8. 西南非洲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9. 南非民主进程的三个阶段10. 非洲的动荡及其原因二.中东地区1. 以色列复国的历史及以色列国的建立2. 第一次中东战争及其结果3. 关于苏伊士运河的争夺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及结果4. 美国针对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5. 第三次中东战争见第二部分(三)的第八条6.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7. 两伊战争的原因8. 第五次中东战争三.拉美地区及其他第三世界的问题1. 美国对多米尼加革命的干涉及针对拉美的“约翰逊主义”2. 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3. 拉美国家70 年代争取经济独立的表现4. 拉美80 年代帐务危机的原因及“失去的十年”的教训5. 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6. 冷战后美国干预下的拉美民主化重大事件7. 拉美经济一体化的四大组织8. 南北关系不平等的表现9. 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要意见及困难10. 联合国进入新时期开展的工作及困难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1991 至今)一. 冷战后各国关于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议:1.美国:布什提出的“国际新秩序”2. 西欧:西欧国家的“国际秩序三原则”3. 日本:日本的“国际秩序建立的三项基础”4.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议5. 第三世界国家: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及为实现其设想而做的努力二.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新特点: 1.多极化2.经济因素3. 相互依存和合作4. 缓和。
战后国际关系史
第一讲冷战什么是冷战?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推行的一种政策及由此造成的东西方之间的对峙斗争的局面或状态。
1、各国对冷战的观点2、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确定冷战开始的三个原则:(1)冷战是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2)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3)冷战的主要特征是欧洲的均势。
3、冷战的分期4、冷战的起源有关各方的观点——美国方面:(1)传统派↗保守派↘自由主义派(2)修正主义派↗激进派↘温和派(3)后修正主义派苏联方面:中国方面:第二讲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冷战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关系就是美苏关系。
美苏在冷战时期展开了全面的对抗与争夺。
•美苏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军事对抗是美苏关系的核心•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与斗争•美苏在地缘政治方面的斗争——争夺第三世界•美苏在经济领域的斗争一、美苏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争夺1、五国和约问题•意大利殖民地问题•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对罗、保政府得外交承认问题2、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德国的赔偿问题•英美占领区合并•西方战区的货币改革•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的分裂二、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美苏关系•日内瓦首脑会晤•戴维营会谈•U-2飞机事件•维也纳首脑会晤•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三、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1、“关岛主义”、“尼克松主义”2、苏联的“缓和战略”3、卡特主义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事件包括:——美苏首脑会晤——美苏关于限制进攻型战略武器谈判(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中欧裁军会议四、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新遏制政策”“星球大战计划”“里根主义”“超越遏制”战略。
战后国际关系史
一、两极体系瓦解与世界的多极化进程(一)两极体系两极体系的形成经过了三个阶段:(1)1945年雅尔塔会议划分势力范围;(2)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3)1955年北约和华约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二)、世界的多极化进程1、冷战时期的多极化倾向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际关系中出现了多极化倾向,但远未构成对两极体制的挑战。
因为:⏹这种倾向是在两极体制下发生的,受到了两极体制的严密控制。
⏹在当时,也还没有别的国家或集团向美苏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形成一极。
⏹2、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且与六、七十年代的多极化倾向不同,主要表现在:⏹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六、七十年代以后多极化倾向的继续与发展;⏹冷战后的多极化进程是在两极体制解体后发展起来的,不再受两极体制的制约;⏹对于各行为主体来说,冷战后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来考虑问题,不像冷战时期更多地考虑的是集团的利益。
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美、俄、欧、日和中等五大力量,投入了一场以争夺构筑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为特征的竞争之中。
具体表现为:⏹美国一直想构筑单极世界。
⏹欧共体要把欧洲恢复成昔日“世界的中心”。
⏹日本要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
⏹俄罗斯要“重建大国地位”。
⏹中国要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极。
到1996-97年间,多极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这主要表现为形成了几个相互制衡的战略三角,从而构筑了一个新的大国关系框架。
这些战略三角主要有:⏹美欧俄军事政治三角⏹美日中军事政治三角⏹俄中美准军事政治三角⏹欧亚美经济政治三角此外,各主要大国间也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如果说科索沃战争使得多极化出现了很大的倒退的话,2001年的“9·11事件”则使得多极化进程更加弱化。
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后多极化进程有了明显的发展。
3、关于冷战后世界格局的不同理论及对多极化问题的争论⏹“单极格局论”⏹“单—多极格局论”、“复合格局论”、“一超多强论”⏹“多极格局论”⏹“过渡时期论”现阶段美国单极世界的趋势明显和多极化的进程之间并不矛盾。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体系格局I. 1945-1949:从二战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形成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三次会议和签署的文件形成了雅尔塔体制。
1、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讨论了三国配合作战、全面打垮法西斯国家和战后安排问题。
2、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的雅尔塔举行的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巨头会议,对处理战后重大问题,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都作出了重要决策(会议一是讨论了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的计划,商定了共同作战部署,并确定德国受降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共同占领;二是讨论了对波兰的边界划分原则,波兰新政府的产生、联合国机构组成等具体问题;三是美苏做成牺牲中国主权的秘密交易)。
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
(此乃雅尔塔体制形成的最重要环节)3、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至8月2日,在柏林波茨坦召开了战时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确定了对德管制的政治经济原则,决定解除德国的全部武装,彻底摧毁纳粹主义,重建德国的民主制度。
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重新划定波兰边界。
此外,还讨论了对战败国意大利和追随德国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的政策问题。
会议最后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签署了《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协定书》。
此次会议基本确定了欧洲的新格局。
雅尔塔体制的影响和意义:1、第一次由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这是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和进步。
但是它将欧洲一分为二,德国分成两个国家,亚洲的朝鲜变为北、南两个国家,形成了东西方对抗的初步形态。
两个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也直接影响了战后国际形势发展,造成两国四十多年的对立和对抗;2、采取军事占领方式来划分势力范围,使许多小国和弱国的主权和利益受到了直接侵占和损害;3、其积极方面是对德国法西斯纳粹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参与势力铲除较为彻底,保证了欧亚更好的和平发展条件;4、其建立过程中成立了联合国,在维护战后国际正常秩序和促进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_图文
纽伦堡审判
纽伦堡审判
怎样评价 “雅尔塔体系”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 相同点
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体系
都带有大国政治和大国争霸的性质
都建立了国际性组织机构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反法西斯、政治民主化 美苏争霸性质
英法为主角
美苏为主角
欧洲为中心的格局
两极格局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 瓜分世界时,仓促建立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_图文 .ppt
勉强保住大国地位
沦为二等国
苏
英法
美
政治军事 经济军事
大国
大国
与西方大国平等,共同主宰世界 得到战后最大补偿
建立“安全缓冲带”
推行社会主义革命,但有限度
战后初期苏联的政治构想
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 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政治:美国起主导作用的普
积内极容方面:承认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主张
实质: 21..重处新置美绘法不制西要等苏同战斯用。社后两战民会欧败主国制亚国方度政式根国治解据家地决和图政自平治己共和处经的与济合问作题,
消极战方3.建面略立:联需合建要国立,在,维美对持苏世战世界时界和军平事格实局力均作势基础 出4.托的的管独两计立划上苏治分权,相互。利承天互相认妥争下被协夺压的势的迫产力划民物范族,围分所的。以大包国含强着权美政
对德国法西斯的处理
2.德国及其首都,由四大国分区占领
苏
美
柏林
德国பைடு நூலகம்
英
法
占领区内行军的美军部队
分区占领奥地利的美英法苏四国宪 兵队,一九五五年结束对奥占领
判处戈林 里宾特洛夫等12人绞刑
战后国际关系演变
冷战对于中国的影响:
1,美蒋勾结,使中国陷入内战深渊;2,新中国外交一边倒; 3,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孤立,包围,封锁政策;4,朝鲜战争; 5,台湾问题和台海危机的出现。
对象: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 国 的 “ 冷 战 政 策 ” 战后苏联成为 美国全球扩张 的最大障碍!
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 形式: 行遏制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 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假使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 严守联合国的原则,那么,它们推行这些原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没有人会来冒犯他们──丘吉尔1946年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 子或外来压力之政府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之咨文
德国
• 1946年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竟不到1938年的 1/3。整个战争中仅士兵死亡和失踪就达500万人。 1924年出生的德国男人中每100人就有25人死亡 或失踪,另有31人致残;许多城市变成一片瓦砾。 据计算,如柏林每天开出15列50节车皮的列车来 运输瓦砾,要历时16年才能运完。其交通运输遭 到极大破坏,英占区的1.3万千米铁路只剩不相连 的1 000千米可以行车,跨越莱茵河的所有桥梁 全部被毁。仅柏林一地的难民就达800万,报纸 刊出了妇女、儿童在美军兵营的垃圾堆里寻找食 品的照片。
雅尔塔体系 概念:
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 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 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①处置战败国。 主要内容: ②重新划定欧亚政治地图。 ③建立联合国。 评价: 原则上——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
实质上——是苏美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 对世界格局做出两分天下的划分,深深打上 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演变
在整个20世纪, 在整个 世纪, 世纪 从国际关系体系上 看,西欧经历了一 个逐渐走向衰落和 开始重新崛起的过 回答以下问题: 程。回答以下问题: 1、一战后,西欧的 、一战后, 国际地位发生了什 么变化? 么变化?
一战使欧洲 国家遭受沉重打 击和削弱。美国 的实力得到加强。 英法控制了国际 联盟,西欧尚能 与 美 国 抗 衡
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演变
一、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 2、雅尔塔体系 、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比较和认识 三、启示
背景
体系构成 体系作用 隐含矛盾 维护机构
凡 尔 赛 体 系
背景 目的
体系构成
华 盛 顿 体 系
体系作用 隐含矛盾
背景
1、如何处置战败国; 、如何处置战败国; 2、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 、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 3、建立联合国; 、建立联合国;
3、 20世纪 年 、 世纪 世纪70年 代以后,西欧 在国际关系格 局中的地位又 有何变化?分 析变化的原因 和 影 响 ?
改变了惟美国马首是瞻 的局面, 的局面,成为促成向多 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的迅速发展, 经济的迅速发展, 奉行相对独立的外 交政策。 交政策。欧洲一体 化的进程加强, 化的进程加强,欧 洲共同体成立。 洲共同体成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请思考:美国在巴黎和 会、华盛顿会议和雅尔 塔会议上的收获有没有 差异,如果有,为什么 有差异?
两大体系都是建立在国际力量对比发 生变化的基础之上。
以欧洲为 中心的传统 国际格局发 展为美苏的 两极对立, 欧洲地位下 降。
相 同 点
1.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2.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建立起新的体系。 建立起新的体系。 3.两大体系建立后都出现了新的国际组织。 两大体系建立后都出现了新的国际组织。 两大体系建立后都出现了新的国际组织 4.两大体系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的。 两大体系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的。 两大体系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的
【高中历史】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ppt1
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3、联合国的宗旨是什么?
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联合国 大会 安全理事会 托管理事会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联合国的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 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 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 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 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苏、美、 英、法等 中、苏、 美、英等 11国
国家 德国 日本
审判地点
欧洲国际
军事法庭 远东国际 军事法庭
结果
四国分区占领 德国和柏林 美国单独占领 日本;不彻底
第四章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一、战后初期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三、联合国的建立 四、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A、麦克阿瑟 B、蒙哥马利
C、马歇尔
D、艾森豪威尔
5、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
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
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 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 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D)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时安排] 6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式、观看冷战视频。
[教学重点] 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终结原因。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 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国际格局的定义和类型,了解战后的国际局势,理解美苏两大阵营间的矛盾与争斗,掌握导致冷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和原因,深化对当今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认识。
第一节国际格局的定义及类型一、国际格局的定义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按照国际法,各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是平等的,但由于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的差距,又使它们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平等。
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总是处于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地位,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总是享有更多的决定权,被称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角或中心力量。
一般而言,世界政治格局主角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首先,具有强大的实力,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等。
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军事实力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主要手段;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次,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
一个国家在外交上不能独立自主,而是依附于大国或屈从于大国的压力,没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地位,是不可能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
最后,具有制衡作用,影响全局。
实力强大的行为主体在世界政治中举足轻重,但有时一些行为主体的实力并不强大,却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主要取决于一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影响力。
正确的外交政策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段,有时能够弥补实力的不足。
国际格局既是相对稳定,又是变化发展的。
影响和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政治的基础是经济,国际格局是由世界经济关系决定的。
二是国际格局的变化还取决于在格局中充当主角的国家力量的消长极其力量对比的变化。
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角国家力量的对比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
从长期看,有着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一旦主角力量对比由量变而导致质变,则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变化。
二、国际格局的类型依据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国际政治格局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单极格局(一元格局)。
一个主要的大国或国家集团等政治力量在世界政治中占主导地位,虽有其他主权国家存在,但不能与之抗衡,世界政治是一国独霸的态势。
这种格局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极端表现,也是最不稳定、最不利于世界和平的。
从历史上看,自由资本主义初期的大英帝国曾经维持过其一国独霸的格局,但其不完全性与过渡性充分表明这是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特定产物。
第二,两极格局。
两个大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影响,这种格局类型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
如一战期间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二战期间的法西斯轴心国和反法西斯同盟国,战后初期的两大阵营,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美苏两极对抗。
这种两级格局主要是两大对立的国家集团,而不完全是两个国家之间或某个国家与另一国家集团之间的对立。
在两极中间总会有一些中间国家的存在、发展,只不过这些中间国家对世界政治的作用力很小,从而突出了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使之成为一定时期的世界政治格局的特征。
第三,两极多元化格局。
这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形态。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就呈现出美苏两极与中国、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同时存在的状态。
第四,多极格局。
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作为格局构成要素的政治力量,可以是国家、国家联盟,国家联盟可以是集团型的,也可以是一般联合或协调型的。
历史上多极格局曾出现过,如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过新的多极格局还没有最后形成;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冷战结束,多极化进程正在加快发展。
这种多极化是全球性的,多支力量充分发展并相互作用,彼此基本平等,这将是具有全面性和稳定性的世界政治格局类型。
此外,世界政治格局还可表现为单极多元格局的过渡态势。
冷战以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正在力求构筑其在世界政治中的独家优势,并且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中也表现为单极独霸的特征。
但同时,国际社会中的其他多支力量正在快速发展,并共同努力制约单极世界的形成。
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往往力单势孤,心有余而力不足,多极力量的制约也是当前世界政治的主要力量。
因此当前的世界政治格局特征不同于上述四种类型,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可见,世界政治格局的类型也将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二节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一、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德、意、日被彻底击败,英、法也从战前的一流强国沦为二流国家,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
而战后美国实力急剧膨胀,成为“全球性”强国。
苏联经受了战争的严峻考验,成为拥有巨大实力和享有崇高威望的社会主义强国。
欧洲和亚洲相继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角色。
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显著变化,为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国首脑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和平等问题,在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8月)等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的总和,由此形成了美苏两国各自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制定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阶段中协同作战的军事计划。
第二,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
包括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的原则;确立美、苏等国联合对日作战的方针;讨论了波兰边界的划分等问题;通过了《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
第三,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决定组建联合国。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
雅尔塔体制对世界秩序进行了重新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雅尔塔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一,雅尔塔体制的最终形成,对于迅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除德、日军国主义势力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而使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洲在战后获得了相对的稳定。
第二,雅尔塔体制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同时,雅尔塔体制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第一,体现了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
大国无视小国的主权,以自己的意志处理国际事务。
在雅尔塔体制形成过程中,苏、美、英为了各自的利益和需要,粗暴地践踏了中国、南斯拉夫、波兰等国的主权。
战后,为了维护这一体制,美、苏又粗暴地分裂德国、朝鲜,重新划分欧洲边界,造成了战后人口大迁移,埋下了地区冲突的祸根。
第二,制造了军事上的两极分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立,成为战后世界紧张局势和世界战争危险的根源。
二战期间,由于共同受到法西斯势力的侵害和威胁,美苏之间形成了相互合作的盟国关系。
但随着战争的结束,美、苏同盟的基础也随之消失,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冲突凸显出来,并逐渐演变为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最后导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2. 两大阵营的形成二战中,美国不但本土没有受损失,反而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经济、军事实力得到巨大发展。
随着实力的增强,美国一改往日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积极干预国际事务,发挥其国际影响力,独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面对苏联的强大实力,其称霸世界的设想受到挑战。
1943年,罗斯福总统曾授意戴维斯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试图将苏联纳入自己的“合作”蓝图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杜鲁门继任总统后,改变了罗斯福的美苏“合作”政策,将苏联视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酝酿并发动“冷战”,以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是相对于热战而言的,热战是指敌对双方直接诉诸武力,而冷战则是指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各自盟国之间公开但有限的敌对状态。
为避免引起核灾难,对抗主要在政治、经济和宣传方面进行,很少有直接的军事对抗,其基本状态就是“不战不和”。
在实践上,“冷战”表现为缔结条约,组织军事集团,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进行经济封锁,加重社会主义国家的困难;大搞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煽动地域战争,进行核讹诈;破坏国家间的党际关系,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国际关系准则等。
“冷战”一词是美国总统顾问伯纳德·巴鲁克1947年在国会辩论中正式提出的。
同年,美国政治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战》的小册子,此后“冷战”一词被广泛采用。
但冷战政策的酝酿则在此之前。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在给国务院拍发的8000字电文中,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及作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初步提出了对苏遏制战略。
1946年3月,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应邀在美国富尔敦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声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呼吁英美合作以应付苏联的威胁,在国际上制造舆论。
1946年9月,白宫助理白拉克·克利福德在《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即克利福德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对苏方针,制定了全面的对苏“遏制战略”。
此后,帝国主义阵营逐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杜鲁门主义”出笼。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后,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
要求国会批准迅速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以帮助希腊、土耳其重建,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他声称美国必须支援那些“各国自由人民……抵制武装的少数集团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
这就是“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是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公开发出的反苏、反共的政治动员令,它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第二,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美国帮助欧洲经济复兴的计划。
1948年4月该计划得到国会批准,被称为“马歇尔计划”。
按照该计划,1948年到1952年美国共向西欧各国提供了近130亿美元的援助。
利用该计划美国一方面为过剩产品和资本找到了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在经济上控制了欧洲。
“马歇尔计划”帮助处境困难的西欧各国渡过了战后难关,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根本上有利于美国确立其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是美国称霸世界计划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