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译文

合集下载

《太极图说解》

《太极图说解》

《太极图说解》是朱熹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说解,借以阐发自己的哲学本体论而写成的古籍,是其理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此文成于乾道九年(1173),但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才向弟子传授,并经过了反复修改。

《太极图说解》由【解】、【辩】及【注后记】三部分组成。

每部分的原文分别如下:【解】无极而太极。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

故曰:「无极而太极。

」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

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

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

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

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

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

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

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

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

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

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

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

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闲隔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太极图说注解序

太极图说注解序

太极图说注解序太极图说注解序[清]赵抱真太极之理微矣哉、妙矣哉!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无形无象,先天而立其体,后天而发其用,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拟之则失,议之则非,古人强图之以○,强名之曰道、曰虚无、曰先天一气、曰无极、曰太极、曰道者,无名之名也。

曰虚无、无极者,自未生物时言之;曰太极、一气者,自方生物时言之。

其实虚无、一气、无极、太极,总是道之一个物事,非有二件。

在河图、洛书,即中五之中一点;在先天、后天,即阴阳相交之中一窍。

惜乎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顺其后天之阴气,迷失虚灵不昧之本宗,流荡忘返,深可慨也。

仆慕道久矣,乙未冬讬足汉皋,适闻汪东亭先生抱道在躬,缘执弟子礼,叩以先天后天之奥旨,蒙垂慈答曰:“伏羲氏之河图而虚其中者先天也,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性也,即此物○也。

儒有黄中之中,释有空中之中,道有环中之中,是指天地交成一点灵光也。

神禹氏之洛书而实其中者后天也,老子曰‘有名万物之母’,命也,即此物│也,儒有精一之一,释有归一之一,道有得一之一,是指父母交成一点真气也。

此先天性命自然配合○丨。

欲求双修亦复如是。

儒曰一贯者,贯此一于中也,释曰归一者,归此一于中也,道曰抱一者,抱此一于中也。

有中必有一,有一必有中;中包乎一,一主乎中,即是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性命混化成此一物○丨。

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处圣不增,处凡不减。

虽蚊虻蚤虱之微物,莫不相同。

邵子云‘一物一太极,物物各一太极’是也。

第一出母胎,一物即分为二,及至破体二又分为三矣。

于是先天蔽藏,后天坎水下漏,离火上炎,水火不济,渐至老死。

都为寻不著来时旧路耳。

权以造端夫妇之道合仙凡论之,(《道德经》云:“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凡道外讬谋人说一女子,临期送入洞房,男子一见,后天心肾合一,外阳勃举,立成此一物丨也,却将此物投入女子此一物○之中,片刻妇人怀孕,此以女嫁男顺行之事也。

仙道内明本身姹女亦有此一物○也,时至婴儿出现,先天心肾合一,外阳即举,亦成此一物丨也,(吕祖师云:“说着丑,行着妙,惹得愚人笑破口。

周敦颐《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说》【作者简介】周敦颐(⼀〇⼀七—⼀〇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今名,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

以舅荫为将作监主簿,调南安军。

嘉佑初,迁太⼦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

司理参军,熙宁初知郴州,擢⼴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卒于知南康军任。

倡明道学,所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及⽂集⾏于世。

详见《宋史》卷四⼆七本传。

【正⽂】⽆极⽽太极。

太极动⽽⽣阳,动极⽽静;静⽽⽣阴,静极复动。

⼀动⼀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焉。

阳变阴合⽽⽣⽔⽕⽊⾦⼟,五⽓顺布,四时运焉。

五⾏⼀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极也。

五⾏之⽣也,各⼀其性。

⽆极之真,⼆五之精,妙合⽽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

⼆⽓交感,化⽣万物,万物⽣⽣⽽变化⽆穷焉。

唯⼈也得其秀⽽为灵。

形既⽣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定之以中正仁义⽽主静,⽴⼈极焉。

故圣⼈与天地合其德,⽇⽉合其明,四时合其序,⿁神合其吉凶。

君⼦修之吉,⼩⼈悖之凶。

故⽈:⽴天之道⽈阴与阳;⽴地之道⽈柔与刚;⽴⼈之道⽈仁与义。

⼜⽈,原始反终,故知死⽣之说。

⼤哉易也,斯其⾄矣!参考译⽂:⽆极⾄极就是太极。

太极通过内部的⾃我运动,化⽣出阳;动到了极限就转化为静,静便产⽣阴;静到了极限,⼜再变成动。

动和静,两者相互将对⽅作为⾃⼰的根基。

太极分成阳和阴后,天与地便出现了。

阴阳再变化结合,⼜产⽣出了⽔、⽕、⽊、⾦、⼟五⽓。

这五⾏之⽓,顺其本性变化,产⽣了春、夏、秋、冬四时。

五⾏统⼀于阴阳,阴阳统⼀于太极,太极原本就是指⽆极。

五⾏的产⽣,各有各⾃的属性。

⽆极的真髓,阴阳五⾏的精粹,微妙地结合凝聚,促使天的阳⽓化⽣为男⼈,地的阴⽓化⽣为⼥⼈。

阴阳⼆⽓交相感应,于是产⽣出万物。

万物的⽣成⽆穷,变化运动⽆尽,但只有⼈获得了阴阳变化中的灵秀部分,成为万物中的最有灵之物。

形体既已产⽣,⼈体中的精神产⽣了智慧。

喜、怒、欲、惧、忧这五性因有感于外物⽽发动,便产⽣出善恶区别,各种各样的事情,便因此⽽出现。

先祖周敦颐《太极图说》自学笺

先祖周敦颐《太极图说》自学笺

先祖周敦颐《太极图说》自学笺作者:周氏·无元原文介绍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原文自学解第一节无极而太极。

无极:字义无穷无尽、没有边际;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小而无内、大而无外、无可指名,暂时叫无极;有性,而无定性,平衡而寂静。

现代科学认为宇宙还没诞生,虚无缥缈,宇宙还处于没有上下、没有左右、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道德经》本身就是以“无极”为核心思想建立辩证法的书;《易经》说无极是世界万物的来源。

无极太极本是一体同源,各具其性,实为造化之源流。

《易经》《周易·系辞上》都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排列简化顺序是“一二四八”。

《太极图说》是从无极开始说,一阳动后分阴阳,而水火木金土五气(实为“炁”见后文注解)顺布,简化顺序为“零一二五”。

很明显《易经》与《太极图说》不一样。

太极:太极是要解释世间万物的存在。

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

说太极运动而分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易经》更是以易述理,太极是宇宙万物之源,而整个宇宙万物存在是一个整体。

《太极图说》这里更着重以性述理,阐明宇宙如何造物,又如何回归本源的。

从无极而太极,无极太极五行静是一体,动是变体,《太极图说》详述性是如何变的性理说明,而生出的“三”(见图)更是本自具足蕴含无限潜能与生机的新象体(见后文注解),且具象性(见后文注解),以至说明了万物生化由性向引发的特征和影响,从不离飘忽不定的性理,更详述了人怎么来?如何首抓为人升华之修行德性(见后文《仁经》),抱守中正仁义之静定境界养性,玄牝超然死生之精要说明。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2)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2)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2)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只是概括地说明了“立人极”问题的来源与宗旨。

在《通书》中,他对“立人极”的思想做了更为详细的系统的说明。

(一)道德的根源在于“善恶分”。

如果人是纯善而无恶或者纯恶而无善,或者根本没有善恶之分,道德的存在便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没有存在的意义。

周敦颐认为,人自从有了善恶之分后,便“万事出矣”,伦理道德也就成了必要的了。

(二)以“五性说”来解释善恶的来源。

周敦颐认为,善恶的根源在于人性之中。

人有“五性”,“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

”(《师第七》,《周子全书》卷8)。

五种相互差异的人性,活动感于外物时,便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刚)恶,为猛、为隘、为强梁。

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柔)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同上)也就是说,由于人性之不齐,存在着刚柔善恶差异,所以道德是必要的。

五性之中,中是圣人之性,是最好的人性,也是人性修养的目标。

在此,周敦颐明显发挥了《中庸》的思想。

人性善恶,并不是对人性所做的统计测量,而是对人性的哲学把握。

自古至今,所有的人性论都不过是关于人性的假说。

人性本善,这是儒家人性论上占主流的观点,也是儒家伦理学说的基础。

由于人性本善,所以道德才能可能。

如果人在根性就是恶的,人类不可能为善去恶的话,那么道德本身就成为不可能的。

人性本善,但人性由于受到后天的影响,就不免有恶,因而道德就成为必要。

宋明理学家大都从哲学上对性善论和后天之恶作了论证。

周敦颐的论证,本身似乎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果人生来就存在着人性上的差异,除圣人之外,都不能达到中,那么如果能说明人性是本善的呢?“五性说”侧重于对道德必要性的解释,对于性善论则缺乏论证。

这一理论上的缺陷为朱子所注意。

朱子认为,周敦颐的五性,是以气禀而言,在五性之上,还应该有一个全善无恶、浑然天理的天地之性。

古太极图说

古太极图说

古太极图说【原文】天地间形上形下道器攸分,非道自道、器自器也。

器即道之显诸有,道即器之泯于无。

虽欲二之,不可得也。

是图也,将以为沦于无邪?两仪、四象、八卦,与夫万象森罗者,已具在矣。

抑以为滞于有邪?凡仪象卦画,与夫群分类聚,森然不可纪者,曾何形迹之可拘乎?是故天一也,无声无臭,何其隐也。

成象成形,何其显也。

然四时行,百物生,莫非其于穆之精神无方,易无体,不离乎象形之外。

自一而万,自万而一,即此图是也。

默识此图,而太极生生之妙,完具胸中,则天地之化机,圣神之治教,不事他求,而三才一贯,万物一体备是矣。

可见执中,执此也;慎独慎此也;上古之心传,传此也。

可以图像忽之哉!道必至善,而万善皆从此出,则其出为不穷。

物本天然,而万物皆由此生,则其生为不测,包罗主宰者,天载也,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

赤了未尝学虑言,知能之良必归之:圣人绝无思为言,仁义之至必归之。

盖凡有一亳人力,安排布置,皆不可以语至道、语至物也,况谓之太极。

则盘天地,亘古今,瞬息微尘,悉统括于兹矣,何所庸其智力哉!是故天地之造化,其消、息、盈、虚本无方体,无穷尽,不可得而图也。

不可图者,从而图之,将以形容造化生生之机耳。

若以人为矫强分析于其间,则天地之自然者,反因之而晦矣。

惟是图也,不知画于何人,起于何代,因其传流之久,名为“古太极图”焉。

尝读《易▪系辞》首章,若与此图相发明。

《说卦》“天地定位”数章,即阐明此图者也。

何也?总图即太极也,黑白即阴阳、两仪、天地、卑高、贵贱、动静、刚柔之定位也。

黑白多寡,即阴阳之消长。

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群分类聚,成象成形。

寒暑往来,乾男坤女,悉于此乎见也。

以卦象观之,乾、坤定位上下,坎、离并列东西,震、巽、艮、兑随阴阳之升降而布于四隅,八卦不其毕具矣乎?然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吉凶大业,虽毕见于图中,而其所以生生者,莫之见焉。

其实阴阳由微全著,循坏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

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者耳。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先谢过御剑兄的《太極圖說--朱熹解附;並附朱熹辯及注後記》,让我有幸得此文章,今研习之,已有所得,感激之至,因周敦颐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两种可合为一、可分为二的著作,图离开了说,就不能明其意,说离开图,则无以立其象。

我在网上搜索,幸而得之,今附于此.第一节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考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宋真宗天禧元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17—1073年)间人。

生于道州营道县之营乐里。

原名惇实,后避英宗旧讳改敦颐。

他是一位顺应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学者。

他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道教陈抟《无极图》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系。

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与阴阳五行说、道教的内丹理论相结合,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还著作了阐发《太极图》的《太极图说》。

元脱脱撰《宋史·列传·道学》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

《宋史·周敦颐传》也说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按《太极图说》为《太极图》之阐发,《太极图》为《太极图说》之图象。

朱熹说:“先生之精,因图以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

虽然,《宋史》肯定周敦颐曾作《太极图》及《太极图说》⑴,但从宋代至清代,对《图》及《图说》是否出自周敦颐,均有争议。

如宋时朱熹与陆九渊反复辨难,朱熹作肯定,陆九渊则疑其非周之作;迨至清代,黄宗炎作肯定,而朱彝尊则疑其出之于程颢(明道)。

同时,认为出自周敦颐者,又有分岐,宋代朱震等认为周敦颐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则认为是周敦颐所自作。

自宋以来,仍属悬案。

关于周敦颐哲学著作的最早记载,为周敦颐至友潘兴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无极象图: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之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

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象图:太极者,生于无极也。

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

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然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

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

是前人上推阴阳五行之机,未生天地,无可名称,名之曰太极,而要阴阳五行已俱备矣。

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

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

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第一势:金刚捣碓成势:1.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2.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3.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4.颈端直。

5.左肩松下,不可上架,右肩松下。

6.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7.左肘沉下,须得轻轻擎住意,右肘沉下,不可稍有上架意。

8.左手腕朝上,与鼻准上下相照,右拳落左掌中,去胸五六寸。

9.气皆归于丹田。

10.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11.左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右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12.左足与右足并齐;端正平立。

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踏地。

13.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

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学者宜心向之,承仰天机,人之中气乃有真宰。

故画图以面北背南、右东左西定为准绳,以示规矩。

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13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

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13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

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13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第十三篇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原文:此图乃伏羲氏所作也。

世不显传,或谓希夷所作。

虽周子亦未之见也,乃自作太极图,观任道逊之诗可见矣。

诗云:太极中分一气旋,两仪四象五行全。

先天八卦浑沦具,万物何尝出此圆!又云:造化根源文字祖,图成太极自然天,当时早见周天子,不费钻研作正传。

夫既谓八卦浑沦文学祖,则知此图为伏羲所作面非希夷明矣。

白话译文:太极图是上古先王伏羲氏绘制,但世上没明显的记载,都说是希夷先生陈抟创绘的。

这图连周敦颐也没有见过,所以他自己绘制有太极图传世。

我们看任道逊的两首诗就可以知道到底谁是作者。

诗义如下:浑钝虽为太极从中分为阴阳,但仍然旋转相生,一气不断,仍是一体浑圆。

其中两仪四象五行俱全,又与先天八卦图相合的浑元无间,世上万物的生长都不出这个圆的范围。

其二:河图是万物造化理数的根源。

伏羲是创造文字的祖先。

他绘制的这幅图表现了太极大道的自然天地。

如果我能早见到周文王就会劝他不要浪费时间而演算后天八卦了。

既然指出了先天八卦(伏羲所作)和文字始祖这两点就足以证明这图,不是数千年后的陈所绘。

原文:其外一圈者:太极也。

中分黑白者:阴阳也。

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阳也。

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阴也。

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

白话译文:此图外边一圈就是太极。

中间有黑有白的就是阴阳,黑中有白点,是阴中的阳,白中的黑点是阳中的阴。

图中的阴阳交相互应,动静相互倚靠,表现的既详细又活泼,妙趣自然而然产生。

原文:其圈外左方自震一阳驯至乾之三阳,所谓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乾是已。

右方自巽一阴驯至坤之三阴,所谓自巽而历坎艮,以至于坤是已。

其间四正四隅,阴阳纯杂,随方布位,自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

不做安排也。

岂浅见近识者所能及哉!伏羲不过模写出来,以示人耳。

白话译文:圈外左(下)方东南从震位顺行到正南乾位,中间经过东方离位及东北兑位;右(上)方从西南巽位顺行到正北坤位,中间经过西方坎位及西北艮位。

太极论王宗岳原文译文

太极论王宗岳原文译文

以下是王宗岳的《太极论》原文及译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译文:太极是从无极中产生的,是阴阳的本源。

所谓太极,古人解释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称之为“无极”。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以此命名,象征着其动作的圆转、弧形和刚柔相济的特点。

“无极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中提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提出的“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的理论。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及其整体思想解读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及其整体思想解读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及其整体思想解读东方既白著除上面所示的这个《太极图》之外,周敦颐还有一个作为解说的《太极图说》,全文只有249字,极其简短,但是却代表了周敦颐哲学的最高思想水平。

据悉,因受到《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周敦颐才在《太极图说》中阐释了其推崇备至的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

文中亦突出了人在其中所起的整体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觉冠古今那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到底说了什么呢?让我们先一睹为快。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按其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想内容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上下两篇,各五个小节,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意思是这样的:《上篇》,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

极,言对待之极至也。

《太极图说》译文

《太极图说》译文

《太极图说》译文周敦颐《太极图说》概述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

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

……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太极图说》全文如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太极图说述解(明·曹端)-2

太极图说述解(明·曹端)-2

It is designed for Kendel 太极图说述解(明·曹端)无极而太极。

“无极而太极”,只是说无形而有理。

所谓太极者,只二气五行之理,非别有物为太极也。

“无”谓无形象、无声气、无方所。

“极”谓至极,理之别名也。

“太”者,大无以加之称。

天地间凡有形象、It is designed for Kendel声气、方所者,皆不甚大。

如此极者,虽无声气,而有形象、方所焉。

惟理,则无形象之可见,无声气之可闻,无方所之可指,而实充塞天地,贯彻古今,大孰加焉?自孟子而后,真知灼见,唯一周子耳。

故其言曰:“无极而太极。

”而朱子释之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载”字,《诗》本以事言,《中庸》引之而断章取义,则以理言。

此则本《中庸》之义,而言理无声气。

而实造化之枢纽,It is designed for Kendel品汇之根底也。

故曰:‘无极而太极。

’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者,本然之妙,而有动静焉。

动静者,所乘之机也,而无止息焉。

且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

”太极动而生阳,其动也,诚之通也,是继之者善,属阳,故曰生阳,而万物之所资以始也。

动极而静;极者,终也。

It is designed for Kendel动不常动,故动之终则有静焉。

静而生阴,其静也,诚之复也,是成之者性,属阴,故曰生阴,而万物各正其性命也。

静极复动。

静不常静,故静之终则又动焉。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之动,不生于动而生于静,是静为动之根。

太极之静,不生于静而生于动,是动为静之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静,则太极之体立而阴以分;动,则太极之用行而阳以分。

于是天地定位而两仪立矣。

It is designed for Kendel其曰“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其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

《周子通书》周敦颐

《周子通书》周敦颐

《周子通书》周敦颐卷一太极图太极图说朱熹解附;并附朱熹辩及注后记无极而太极。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

故曰:“无极而太极。

”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

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

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

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

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是以自其着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

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

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

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

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

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

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

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

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闲隔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

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

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

丹霞源:《太极图说》及译文

丹霞源:《太极图说》及译文

丹霞源:《太极图说》及译文周敦颐太极图丹霞源:太极图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成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北宋-周敦颐无极与太极的区别:道可道非常道,无极就是道,无极虚无缥缈,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我们还得试着理解它。

无极是一种混沌状态。

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没有形态,没有上下左右前后。

无极是宇宙最原始的状态,比太极更加终极,没有比无极更本始的东西存在。

无极虽然为空为虚为无,但不是死的,无极是活的。

无极蕴含着无穷的能量,这能量从来没有停止和消失过,也不会停止和消失。

无极寂然不动,太极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

无极是太极的根源,太极出于无极。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极为无,太极为有。

无极是0,太极是1。

丹霞源释文:宇宙最最开始的时候处于“无极”的状态,后来又进入“太极”状态。

太极运动时产生阳气,当运动达到极限时进入相对静止状态;太极静止时产生阴气,当静止达到极限时又进入运动状态。

动和静这两种状态同属于太极,互相依存,同时也分出阴阳,确立了两仪。

阴阳变化融合,生出水火木金土。

五行之气以大地为中心,按相生之序分布,于是春夏秋冬四季循环。

五行源于阴阳,阴阳源于太极,而太极又是从无极那里衍生出来的。

五行自产生时起,就有了各自的属性。

无极的真谛,阴阳五行的精妙,在于巧妙的交合与凝聚。

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

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

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

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为大家分享了太极图说原文及译文,一起来看看吧!《太极图说》全文如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

又曰: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原文解释上篇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

周子原书有‘自’,朱熹删订之。

是知无极无自故。

极,言对待之极至也。

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

太极图说原文翻译

太极图说原文翻译

太极图说原文翻译太极图说原文翻译导语:《太极图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全文只有249字。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太极图说原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介绍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全文概述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系统地阐述了宇宙生化的理论。

他认为宇宙的最初根源是“无极”—一种尚未分化成形的处于混沌状态的物质材料。

“太极”是具有最初时空界限、分化机能和动静性能的有形物质,由“无极”演化而来。

“太极”的动静机能又分别分化为阴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而形成“五行”。

由阴阳二气的交感和五行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万物,万物变化无穷尽。

人类的生成和万物是一样的,因为受了“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从而具有了高于万物的思考和语言等能力。

来源介绍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

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

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下)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下)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下)蔡厚淳名人名篇系列讲座第四讲周敦颐与《太极图说》(下)下面讲《太极图说》的部分。

为了使各位更好地理解《太极图说》,我首先讲一下“太极”与“无极”这两个概念。

太,至也;极,极限也。

“太极”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至极之理,也包括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但有穷。

“无极”则是无穷。

乃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之状态。

庄子《逍遥游》云:“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即宇宙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

朱子则认为无极就是太极。

朱熹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

故曰:无极而太极。

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可见,他是强调“无极就是太极”这种说法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经过朱熹订正的《太极图说》去掉了周敦颐原本的第一个字“自”。

接下来讲第六个问题:黄宗炎之《太极图》来源考:关于《太极图》,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之弟黄宗炎曾作过《图学辩惑》,就《太极图》的来源作了一番考证。

据他所考证,这个《太极图》是汉朝的河上公作的,讲的是“方士修炼之术”。

这个图原来的名字是《无极图》。

魏伯阳得到这个图,作了一部书,就是《参同契》。

钟离权得到这个图,传给吕洞宾。

吕洞宾和陈抟同隐华山,就把这个图传给陈抟。

陈抟把它刻在华山的一个石壁上,又把他传给穆修,穆修传给周敦颐。

按黄宗炎的考证,这个图原来是从下面看起,自下而上。

周惇颐得到这个图,就把对于这个图的看法颠倒过来。

不是从下往上看,而是从上往下看。

并把这个图的名字改为《太极图》。

黄宗炎说:“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

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

”有生就有死,生死是自然的程序,也是自然的规律。

道教的修炼的目的是长生不死,这是反自然的程序和规律,就是所谓“逆”。

周敦颐把对于这个图的看法颠倒过来,不是用以表示方士修炼的阶段和过程,而是用以表示宇宙演化的程序和过程。

这是黄宗炎对于《太极图》的考证所作的结论。

这个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图说》译文周敦颐《太极图说》概述  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

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

……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太极图说》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

又曰: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释】 ●两仪:两仪即是阴与阳。

●两仪:两仪即是阴与阳。

《系辞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太极是一切的根源,太极的变动产生了阴和阳两种气,也是天地之间两种相对相反的力量。

《系辞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太极是一切的根源,太极的变动产生了阴和阳两种气,也是天地之间两种相对相反的力量。

●二五:阴阳二气和五行。

●二五:阴阳二气和五行。

另解为父精母血。

另解为父精母血。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出自《系辞传》。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两句出自《系辞传》。

指阳气凝聚成男,阴气凝聚成女。

指阳气凝聚成男,阴气凝聚成女。

●五性: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五性: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立人极: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往往随物而动有善有恶,所以圣人要树立人道的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

●立人极: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往往随物而动有善有恶,所以圣人要树立人道的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

●故圣人……吉凶:此句出自《易经.●故圣人……吉凶:此句出自《易经.干卦.干卦.文言》。

文言》。

形容君子德性的圆满性,已达乎天人合一的境界。

形容君子德性的圆满性,已达乎天人合一的境界。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曰仁与义:此句出自《说卦传》第二章,指人道根本的准则是仁义,和天地构成的准则是一样自然不变的。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曰仁与义:此句出自《说卦传》第二章,指人道根本的准则是仁义,和天地构成的准则是一样自然不变的。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此句出自《系辞传上》第四章,是说追溯察知生命的源始和终结,以了知生死的真实义。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此句出自《系辞传上》第四章,是说追溯察知生命的源始和终结,以了知生死的真实义。

  将本章分段,陈述如下:将本章分段,陈述如下:1.无极而太极(此句用来解说《太极图》中最上层之大圆圈)1.无极而太极(此句用来解说《太极图》中最上层之大圆圈)《易经》之《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是《易经》的宇宙本体论,周氏因精通三教精华及易理妙谛,故在《易经》的基础上,了悟到宇宙之创造根源系「无极而太极」。

《易经》之《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是《易经》的宇宙本体论,周氏因精通三教精华及易理妙谛,故在《易经》的基础上,了悟到宇宙之创造根源系「无极而太极」。

论述宇宙的根源是由无到有,乃由理而气而象以生化天地万物的。

论述宇宙的根源是由无到有,乃由理而气而象以生化天地万物的。

盖无极为理,无极言其先天之体,无声无臭,系道体之本源,故用一个圆圈来形容之,以表其至虚至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大无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体。

盖无极为理,无极言其先天之体,无声无臭,系道体之本源,故用一个圆圈来形容之,以表其至虚至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大无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体。

而《道德经》首章亦以「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其妙境。

而《道德经》首章亦以「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其妙境。

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极头上再加个无极,其未动之原貌曰「无极」,已动之际称「太极」,故太极有感而遂通之义,一气圆通之动象,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一切生成由此而分化。

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极头上再加个无极,其未动之原貌曰「无极」,已动之际称「太极」,故太极有感而遂通之义,一气圆通之动象,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一切生成由此而分化。

由于其为大而无以复加之理,此中万象万化,森然已具,但尚无形迹,自成造化之枢纽,所有品汇之根柢,故《道德经》用「有,名万物之母」来陈述其含义无穷之窍妙。

由于其为大而无以复加之理,此中万象万化,森然已具,但尚无形迹,自成造化之枢纽,所有品汇之根柢,故《道德经》用「有,名万物之母」来陈述其含义无穷之窍妙。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二层的阴阳合抱,黑白相间的水火匡廓图)(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二层的阴阳合抱,黑白相间的水火匡廓图)盖无极为形而上之理,太极为混沌未分之元气,元气中已动之状为阳,静态为阴,故气一动称阳生,阳在图中以「空白」为代表,动不可永远皆动,故动极而静生,静态一成,呼之曰阴,阴在图中以「涂墨」之形为代表。

盖无极为形而上之理,太极为混沌未分之元气,元气中已动之状为阳,静态为阴,故气一动称阳生,阳在图中以「空白」为代表,动不可永远皆动,故动极而静生,静态一成,呼之曰阴,阴在图中以「涂墨」之形为代表。

静亦不可永远皆静,故静极而又生动,如此一来,动与静互为根源,而循环无端,互为终始。

静亦不可永远皆静,故静极而又生动,如此一来,动与静互为根源,而循环无端,互为终始。

就因此,图中心的小白圈代表太极,终因激荡而分成了阴与阳,即所谓的「两仪」了,两仪便成为天地间两种相对、相反却又相辅相成的两股力量(气)了。

就因此,图中心的小白圈代表太极,终因激荡而分成了阴与阳,即所谓的「两仪」了,两仪便成为天地间两种相对、相反却又相辅相成的两股力量(气)了。

从图中之阴阳合抱,黑白相间仔细一瞧,发现图中正好形成右为坎水,左为离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间代表太极的小空心圆中变化而来,故道家又称此图为水火匡廓图,以隐含太极动而生化天地(阴阳)矣,天地(阴阳)既成,天地数五十五已含其中。

从图中之阴阳合抱,黑白相间仔细一瞧,发现图中正好形成右为坎水,左为离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间代表太极的小空心圆中变化而来,故道家又称此图为水火匡廓图,以隐含太极动而生化天地(阴阳)矣,天地(阴阳)既成,天地数五十五已含其中。

所谓五十五为天地数之和,即河图中的十个数字,五阴五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阴阳总合。

所谓五十五为天地数之和,即河图中的十个数字,五阴五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阴阳总合。

3.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3.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三层的五行分配图)(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三层的五行分配图)盖天地阴阳既分,就会有机缘相交,阳性主动主变,阴性主静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种原质称五行,五行形成之气,在天地间运行顺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轮转不已,关于五气四季的形成顺布之妙。

盖天地阴阳既分,就会有机缘相交,阳性主动主变,阴性主静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种原质称五行,五行形成之气,在天地间运行顺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轮转不已,关于五气四季的形成顺布之妙。

列表如下:列表如下:天(阳)一变生水,地(阴)六合成之(居北为冬)天(阳)一变生水,地(阴)六合成之(居北为冬)地(阴)二合生火,天(阳)七变成之(居南为夏)又称为四象合称五行天(阳)三变生木,地(阴)八合成之(居东为春)地(阴)二合生火,天(阳)七变成之(居南为夏)又称为四象合称五行天(阳)三变生木,地(阴)八合成之(居东为春)地(阴)四合生金,天(阳)九变成之(居西为秋)地(阴)四合生金,天(阳)九变成之(居西为秋)天(阳)五变生土,地(阴)十合成之(居中寄四时)→ 居中而兼四方天(阳)五变生土,地(阴)十合成之(居中寄四时)→居中而兼四方4.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4.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此段系用解说《太极图》中,一至三层的综合阐述往返之道)(此段系用解说《太极图》中,一至三层的综合阐述往返之道)本段正以图来陈述天地之间运行者「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从中在主导运转者无非是「太极」,太极又是本乎无极之动。

本段正以图来陈述天地之间运行者「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从中在主导运转者无非是「太极」,太极又是本乎无极之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