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太极图的15种解释

太极图的15种解释

太极图的15种解释一个圆被一条反S线分割为鱼状的黑白两部分(俗称阴阳鱼),这就是太极图。

太极图看似简单明了,实则博大精深。

有人说它是万物之源,有人说它能相生互变。

太极图原本是一种用来说明宇宙的图像。

因其充满了神秘感,道家用它做标志,韩国用它做国旗,相士们用它骗钱财,各取所需,任意发挥。

●对太极图的圆圈,我们不妨看作是对茫茫宇宙的归纳与概括;对圆圈中的鱼,看作是对世界万物的分类。

圆圈中的黑色部分代表阴,白色部分代表阳,它们既是截然相反的两部分,但又统一在一个圆圈之中,对立统一,又发展变化。

凡事都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阴阳鱼首尾相连,追逐旋转。

象征着白天紧连着黑夜,结束紧随着开始。

运动变化是天下万物的基本形态和普遍规律,历史进程和人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个点上。

● 阴阳鱼的形状呈头大尾小的逐步过渡状态,并且有一定的弯曲。

象征着,人类认识规律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逐步接近的长期过程。

也象征着事物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渐进过程。

● 在太极图中黑白对立,界限分明,启示我们要明辨是非,坚持原则,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要把本质性的事情搞乱。

● 对太极图,粗看是个圆,细看圆又分为黑白两条鱼形,再细看黑鱼的眼睛是白的,白鱼的眼睛是黑的。

告诉我们,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

对任何事物都不能要求其至精至纯,尽善尽美。

●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都是弓着身子成一定角度来互相追逐嬉戏,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圆。

告诉我们,在一个团体或一个家庭中,其成员都要注意适度调整甚至委屈一下自己,相互配合,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如果只顾个人,横冲直撞,将会把圆冲破。

● 在太极图中,阴阳鱼首尾相至,紧密相依。

这除了象征着异性相吸,男女爱慕和相互追求是人生乐章的主旋律外,两性间在价值观念和人生目标上也应保持同一个方向。

● 太极图的阴阳鱼表现为不断旋转换位的运动状态。

提示我们,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

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在成绩面前要看到不足。

王宗岳《太极拳论》试析

王宗岳《太极拳论》试析

王宗岳《太极拳论》试析作者:陈钢来源:《少林与太极》2009年第02期【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此段是全文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太极拳术的根源理论。

说明了太极拳是运用古代儒家、道家哲理,“易”文化和“道”文化之精髓,即阴阳学说与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动规律而形成的刚柔相济、动静相兼、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武术拳种。

凭借太极哲理为拳术之基础原理和理论指导,从而表明了太极拳术的以武载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要想彻底掌握太极拳,必须深切理解太极的本义才行。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即“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

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

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

两仪者阴阳也。

阴阳一道也。

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

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

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

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

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

从上段的叙述,我们可以理解太极拳以“太极”为名的原因,就是借“太极”以论其理。

先明其理,而后其拳自通,以太极的生化之理映射于拳术运动时成阴阳平衡,动静循环,相连不断,也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第一,“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诚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最早来源于原始宗教的“神人合一”,发展为老子的“道法自然”、《周易》中的“与天地合其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等。

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

这种中国传统美学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于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

第二,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也,“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周易》泰卦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天地交万物通是说风调雨顺万物繁茂,生命繁盛。

“生”的甲骨文即为“”,草生地上,万物繁育。

这里的“生”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气”,阴阳二气相交,万物诞育。

《周易》咸卦“彖曰”“天地交而万物化生”由此说明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阴阳之气交感诞育万物生命,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

《周易·系辞上》言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折伸张、诗文的比兴、文辞的抑扬顿挫、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成为中国特有的美学智慧。

第三,“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之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

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了太极的基本特点。

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园柔的包含生命张力的形态。

认识《道德经》辩证思维的重要捷径——太极图

认识《道德经》辩证思维的重要捷径——太极图

认识《道德经》辩证思维的重要捷径——太极图认识《道德经》辩证思维的重要捷径——太极图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把世上的事情好好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许多既不可思议、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现象。

比如,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单独孤零零存在的,都是成双成对的。

像男人和女人,白天和黑夜,好和坏,上和下,成功和失败,弱和强,祸和福,失和得,静和动,高和低,起和落,正面和反面……,若罗列起来,无穷无尽。

老子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总结了它运动变化的规律,称它为“道”。

《道德经》五千言,讲的就是这个道。

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其实就是辩证法。

《道德经》的思维,就是辩证思维。

辩证法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由矛盾的双方构成。

换句话说,一对对的矛盾体构成了大千世界,就像一对对男女组成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构成了社会一样。

辩证法讲的是矛盾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这一对对的矛盾体又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呢?它们存在的形式是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惟妙惟肖的说明了矛盾双方存在的特征:“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与福是一对矛盾,首先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在意义上是相反的。

但它们又相互依存,即相比较而存在,这是它们的统一性。

没有祸,就感知不到福的存在,同样,没有福,也就体会不到什么叫祸。

而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看似福,处理不好就变成了祸,看似祸,用好了智慧就能变成福。

好的事情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事情同样可以引出好的结果,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司空见惯,不胜枚举。

老子之道在后世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后人把它具体化、形象化,创造性地发明了古今中外闻名的太极图。

太极图是个圆,代表世上任意一个事物。

中间用个“S”相隔。

分隔开来的两部分,是两条黑白颜色相反的鱼。

黑白分明,代表这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它们又相互环抱,表示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统一性。

最画龙点睛的一笔,是黑鱼长着白色的眼睛,而白鱼长着黑色的眼睛。

它非常巧妙地告诉我们,在黑的这一面蕴藏着白的因素,在白的这一面又蕴藏着黑的因素。

太极图的象数理

太极图的象数理

太极图的象数理在中国稍有传统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太极图象是宇宙万象的结构与生化模式,是宇宙最高道理的表述,是宇宙终极真理的揭示概括。

那么太极图是用什么样的象数理形式把它所具备的特殊功能表现出来的呢?见过太极图象的人都知道,太极图是由太极图中间S曲线及连体的阴阳二鱼三要素图象组成的。

此阴阳二鱼抽象形成为阿拉伯数字6,9~♋️,象征阴阳。

中间的S曲线抽象则形成阿拉伯数字5,象征五行(形)气。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把宇宙模式太极图抽象形成的695三数连成一体则解读为阴阳五行。

因此我们就自然可以把太极图理解为阴阳五气的表象。

也就是说宇宙就是由阴阳五行气生成的!因此695数也就自然形成为宇宙模式太极图的特征符号象数,这就是太极图自然形成的第一个象数理!但是我们再细心深入的端详一下,连体的♋️阴阳二鱼本来也可以6/9的形式表现为阴阳,而6/9则可以简约为2/3来表现为阴阳,那么这样一来阴阳五行气象数695则有理由转换为235来解读为阴阳五行。

而通过这样一转换:2 3=5则无形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阴阳二气原来是五行气分体的存在方式。

即阴阳二气是生成宇宙五行气统一的存在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235三象数实际也就与695象数一样,同样自然形成为宇宙模式太极图的特征符号象数。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此时则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宇宙运动如果走完了235(阴阳五行)数,即2 3 5=10➡️=一➡️(象数语言解读为一周)那么它也就必然是走完了以235为宇宙运动一周期的定数。

然而这种定数的逻辑推理是否合理呢?合理!为什么?鬼斧神工,天意使然,客观实在的天体运动历数证明,地球运动235个朔望月(合19年)竟然完整的走完了一个冬至点回归的时间周期。

此19年中有7个闰年。

而此19年乃又是一个我们民族历代时间运动大元的周期基数(三统历一大周期数是19*9*138240=23639040年)。

这就是太极图为我们自然形成的又一个奇妙的象数理。

太极图在表达什么?四句话教你彻底领悟它

太极图在表达什么?四句话教你彻底领悟它

太极图在表达什么?四句话教你彻底领悟它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自北宋陈抟老祖制成此图后流传天下,到如今可谓家喻户晓,我们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易学书籍的封面,甚至南韩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等等,到处都可见其影像。

但你可知道,这个图形有什么寓意在里面呢?
实际上,太极图是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的图形表达式,它的寓意下面分四段解释。

但你可知道,这个图形有什么寓意在里面呢?
实际上,太极图是中国古老阴阳学说的图形表达式。

一、太极图最外层一个大圆里面分为不同颜色两部分(通常为黑白两色),寓意为“太极生两仪”。

即任何一个世界(理解为一个系统,或一个事物也可)内都可平分为平等的、对立(或性质迥然不同)的两个部分。

二、太极图的内部宛如游动的两尾鱼,寓意为:事物内部的阴阳两部分并非是僵化的、禁止的,而是常常循环往复运动流转的,并且运动中两者也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三、太极图阴阳鱼的本方的大头与对方的小尾相挨,表示着阴阳在旋转运动中的强弱互相变化,表示太极内部阴阳的互生互克,此消彼涨。

四、黑白两边,最中心处恰有一个对方颜色的小圆即所谓的“鱼眼”处,此表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互根”(可理解为:事物发展到极限就开始诞生与其性质相反的东西,或“任何事物内部都蕴藏与其性质相反的东西”)。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后世“物极必反”之说亦是从此处引申而来。

(注:历史上太极图也曾出现过其它图形,但我们以最通行的这种图形来解释即可)。

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

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

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浅谈“太极图”的哲学内涵众所周知,“太极图”看起来非常简单,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构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图案,从图案的画面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构图,简洁、平衡、对称、协调,具象而又抽象,如果拿它与世界上的任何图标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图案,非常的不简单,简洁抽象的构图背后,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意味,其图案的丰富、深刻,与世界上任何古老的图案相比,难有能出其右者。

在中国古代,“太极图”经过历代学者、专家,以及道家、儒家等杰出人士的图解、诠释和引申发挥,已经构成了一个涵义异常丰富,哲理十分深邃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哲学思想、宗教理论、民间信仰,还是军事、政治、建筑、风水、文学、棋类等,都这样那样地受过“太极图”理念的影响。

至今,“太极图”仍在影响着现代的文化和生活。

而且,“太极图”的哲学理念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比如,大家知道,在韩国的国旗上有明显的太极标志,在蒙古国的国旗上也有太极印记;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以及韩国亚运会会徽上,也能看到到太极理念的影响;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也能隐约感受到太极的阴阳观念……还有很多对立因素、阴阳相补的,都这样那样受到了“太极图”的影响。

探索“太极图”的起源,可以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力图了解自然现象的观念的总结和概括,或许是自然界的互动、互补、对应,对立而又统一,启发了先民们去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概括成了阴阳易理,并以简洁、玄妙的图式表现出来。

千百年来,“太极图”以浅而喻深,简易而又博大精深的方式表现着深刻的哲理意蕴,以巧妙的构图去表达幽玄的意理。

如果比较当代计算机以图形界面去去连通着操作系统,你会佩服中国的古代人构思“太极图”的伟大创举:图形与数字结合,具象蕴涵着抽象,简单意味着丰富,简洁包含着深刻。

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

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

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

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为大家分享了太极图说原文及译文,一起来看看吧!《太极图说》全文如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

又曰: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原文解释上篇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

周子原书有‘自’,朱熹删订之。

是知无极无自故。

极,言对待之极至也。

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

《太极图观想法》

《太极图观想法》

《太极图观想法》太极图观想法是道家河上公根据《周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的原理所创立的内丹修炼法,后由河上公传魏伯阳,魏传于钟离权,钟传于吕洞宾,吕传于陈传。

太极图由四个圆和一个五行图组成,“为圆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初一曰'玄北之门’,次二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次三曰'五气朝元’,次四曰'阴阳配合,取坎填离’,最上曰'炼神还忽,复归无极’,故谓之'无极图’”。

《无极图》是陈传用来说明炼丹术的示意图。

陈将太极图刻华山石壁,并传钟放,钟传于周敦颐。

周将太极图颠倒其序,改名为太极图。

说明是“顺而生人”,“不没无极之旨”,由此生发出宇宙本源说,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一动一静生出“五行”,“二五之精(即阴阳五行)”“妙合而凝”。

较生动地阐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的概念,由此成为道教重要的图腾,也是其理论的重要图示。

太极图又称为阴阳鱼,白色部分称阳鱼(阳仪),其中眼睛属阴,黑色部分称阴鱼(阴仪),其中眼睛属阳。

太极图观的方法主要是转太极球、练功者可以把下腹部看成一个太极球,向前向后,各个方位都可转动。

(l)内练式:在胎息的基础上,用意念将真气沿冲脉、任脉、督脉的交会穴:神阙、气海、会阴、长强、命门转圈,太极球即便形成,现想清晰后,正转、反转都可以。

(2)内外合练式:在体内太极球形成后,可取站桩,两手手心相对作揉球运动,要求内球与外球相应可动,以两手劳宫揉球带动内球运动,也可以做太极拳运动时带动内球运转,这样太极拳功力增长更快。

(3)五色太极球练法:体内五脏各有特定的颜色,如肝青、肺白、心红、脾黄、肾黑。

在练功揉太极球时,同时按照相当的顺序,观想五脏。

如守肝脏时,就意想手中球是青色的;守心脏时,就意想手中球是红色的;守脾脏时,就意想手中球是黄色的;守肺脏时,就意想手中球是白色的;守肾脏时,就意想手中球是黑色的。

太极图

太极图

太极图太极图、周易、先天八卦图[ft=,+0,][ft=,+0,]太极图[ft=,+0,]黑[ft=,+0,]白二色,[ft=,+0,]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ft=,+0,]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ft=,+0,]示阳中有阴,[ft=,+0,]黑方白点[ft=,+0,]表示阴中有阳。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ft=,+0,]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ft=,+0,]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

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

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ft=,+0,]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

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

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 八卦产生图解:在宋代陈抟和邵雍画阴阳太极图,把这一思想表达的更为形象。

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反的对立面组成,二者的相互转化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同时它们又组成了一个统一、平衡的体系。

在黑白阴阳鱼中的白黑点则表示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只有相对而言。

太极阴阳图直观的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最根本的哲理,是适应于自然界万物的普遍法则。

【黄老哲学】《太极图说》原文及说解

【黄老哲学】《太极图说》原文及说解

【黄老哲学】《太极图说》原文及说解篇一 : 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文[导读]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1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

全文仅二百余字,却在后来被奉为“有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对尔后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太极图说》原文[宋]周敦颐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周敦颐太极图篇二 : 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图说周濂溪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周敦颐《太极图说》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周敦颐《太极图说》原⽂翻译注释与鉴赏摘要:《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

周敦颐根据中国传统的《周易》阴阳哲学原理绘出⼀个易象图,然后以⾮常简洁的⽂字对图中的易理加以解说。

太极图说 周敦颐⽆极⽽太极。

太极动⽽⽣阳,动极⽽静,静⽽⽣阴。

静极复动。

⼀动⼀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焉。

阳变阴合⽽⽣⽔⽕⽊⾦⼟,五⽓顺布,四时⾏焉。

五⾏⼀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极也。

五⾏之⽣也,各⼀其性。

⽆极之真,⼆五之精,妙合⽽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

”⼆⽓交感,化⽣万物,万物⽣⽣⽽变化⽆穷焉。

唯⼈也得其秀⽽最灵。

形既⽣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定之以中正仁义,⽽主静⽴⼈极焉。

故圣⼈“与天地合其德,⽇⽉合其明,四时合其序,⿁神合其吉凶”,君⼦修之吉,⼩⼈悖之凶。

故⽈:“⽴天之道,⽈阴与阳。

⽴地之道,⽈柔与刚。

⽴⼈之道,⽈仁与义。

”⼜⽈:“原始反终,故知死⽣之说。

”⼤哉易也,斯其⾄矣!〔注释〕⽆极: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以其⽆形⽆象,⽆声⽆⾊,⽆始⽆终,⽆可指名,故⽈⽆极。

太极:最原始的混沌之⽓,是宇宙万物最⾼存在的范畴。

互为其根:相互依存。

根,根基。

两仪:指天地。

五⽓:五⾏之⽓。

布:流传、流布。

各⼀其性:各有其属性。

真:精诚、精粹的东西。

真与“⼆五之精”的精同义。

⼆五之精:阴阳⼆⽓和五⾏的精粹。

⼆,阴阳⼆⽓;五,五⾏。

交感:相互感应。

⼈极:指做⼈的最⾼标准。

悖:违背。

(张剑光)〔鉴赏〕说起北宋的周敦颐,⼈们很⾃然就会想到他的那篇中学语⽂必选的传世名作《爱莲说》。

但是,稍稍了解⼀点中国哲学史的⼈都知道,周敦颐之出名主要不是因为他的《爱莲说》,⽽是因为他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开⼭⼈物之⼀。

⽽周敦颐之所以能成为理学的开⼭⼈物,在很⼤程度上⼜是因为他写了《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

周敦颐根据中国传统的《周易》阴阳哲学原理绘出⼀个易象图,然后以⾮常简洁的⽂字对图中的易理加以解说。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2)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2)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2)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只是概括地说明了“立人极”问题的来源与宗旨。

在《通书》中,他对“立人极”的思想做了更为详细的系统的说明。

(一)道德的根源在于“善恶分”。

如果人是纯善而无恶或者纯恶而无善,或者根本没有善恶之分,道德的存在便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没有存在的意义。

周敦颐认为,人自从有了善恶之分后,便“万事出矣”,伦理道德也就成了必要的了。

(二)以“五性说”来解释善恶的来源。

周敦颐认为,善恶的根源在于人性之中。

人有“五性”,“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

”(《师第七》,《周子全书》卷8)。

五种相互差异的人性,活动感于外物时,便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刚)恶,为猛、为隘、为强梁。

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柔)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同上)也就是说,由于人性之不齐,存在着刚柔善恶差异,所以道德是必要的。

五性之中,中是圣人之性,是最好的人性,也是人性修养的目标。

在此,周敦颐明显发挥了《中庸》的思想。

人性善恶,并不是对人性所做的统计测量,而是对人性的哲学把握。

自古至今,所有的人性论都不过是关于人性的假说。

人性本善,这是儒家人性论上占主流的观点,也是儒家伦理学说的基础。

由于人性本善,所以道德才能可能。

如果人在根性就是恶的,人类不可能为善去恶的话,那么道德本身就成为不可能的。

人性本善,但人性由于受到后天的影响,就不免有恶,因而道德就成为必要。

宋明理学家大都从哲学上对性善论和后天之恶作了论证。

周敦颐的论证,本身似乎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果人生来就存在着人性上的差异,除圣人之外,都不能达到中,那么如果能说明人性是本善的呢?“五性说”侧重于对道德必要性的解释,对于性善论则缺乏论证。

这一理论上的缺陷为朱子所注意。

朱子认为,周敦颐的五性,是以气禀而言,在五性之上,还应该有一个全善无恶、浑然天理的天地之性。

太极图详解 太极图

太极图详解 太极图

太极图详解太极图所属栏目:太极图>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图详解传统太极图是以相互环抱的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图案,故称阴阳鱼太极图。

一、何为太极?“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span="LINE-HEIGHT:22px">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专门术语,意为化生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包括我们人)存在、成长与变化的总根源。

古人发现,在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生命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于其适当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并成长为植株,并开花结果。

正是这种生命力造就了万物各具形态、成长繁育、生长化收,使树木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使我们的幼儿长大成人,能够使我们身体内部、社会乃至宇宙天体维持自然的平衡与更新;在自然界中这种生命力能够使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雷电风云、暑寒燥湿的作用,是这种力量带给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机。

这种“能力”(古人也称之为“气”)它缈无形象却又无处不在,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却又遍布所有有形无形的事物与生命体,这种能力在《易经》中叫做“生生”,它就是“太极”。

这个“太极”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本,是我们的文明之源,它难以言表,难以形容,但是古人还是用各种语言将它的变化进行描述。

有学者则根据《周易?/span>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章句创立了各式各样的太极图式,以表述太极的变化原理。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是周敦颐对其太极图形阴阳关系的最简要的说明。

世传的太极图有多种多样,其中传播最广泛,在民间最具影响力的当是传统阴阳鱼环抱太极图(见下图所示),这个太极图代表什么意义呢?这个阴阳鱼太极图的最外圈为圆形(象征太极),一是表示万物的变化周流不息、无始无终;二是表示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三是表示圆融畅顺、圆满法界。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先谢过御剑兄的《太極圖說--朱熹解附;並附朱熹辯及注後記》,让我有幸得此文章,今研习之,已有所得,感激之至,因周敦颐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两种可合为一、可分为二的著作,图离开了说,就不能明其意,说离开图,则无以立其象。

我在网上搜索,幸而得之,今附于此.第一节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考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宋真宗天禧元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17—1073年)间人。

生于道州营道县之营乐里。

原名惇实,后避英宗旧讳改敦颐。

他是一位顺应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学者。

他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道教陈抟《无极图》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系。

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与阴阳五行说、道教的内丹理论相结合,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还著作了阐发《太极图》的《太极图说》。

元脱脱撰《宋史·列传·道学》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

《宋史·周敦颐传》也说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按《太极图说》为《太极图》之阐发,《太极图》为《太极图说》之图象。

朱熹说:“先生之精,因图以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

虽然,《宋史》肯定周敦颐曾作《太极图》及《太极图说》⑴,但从宋代至清代,对《图》及《图说》是否出自周敦颐,均有争议。

如宋时朱熹与陆九渊反复辨难,朱熹作肯定,陆九渊则疑其非周之作;迨至清代,黄宗炎作肯定,而朱彝尊则疑其出之于程颢(明道)。

同时,认为出自周敦颐者,又有分岐,宋代朱震等认为周敦颐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则认为是周敦颐所自作。

自宋以来,仍属悬案。

关于周敦颐哲学著作的最早记载,为周敦颐至友潘兴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各派太极图详讲(图文)

各派太极图详讲(图文)

各派太极图详讲(图文)【何谓太极呢?】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像, 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 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 是科学的灯塔。

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 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像. 先天八卦图, 坤震离兑居左, 坤为母, 离再索而得女, 兑三索而得女, 三卦皆阴, 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 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 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乾巽坎艮居右, 乾为父, 坎再索而得男, 艮三索而得男, 三卦比阳, 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 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 含三为一", 为什么呢?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 就是代表的一, 代表的宇宙, 代表的无极. 太极是有限之天, 无极是无限之天; 太极是有, 无极是无; 太极是三, 无极是一. 图像的黑白二色, 代表阴阳两方, 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道生一, 就是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 二生三, 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 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具一太极, 也就是说, 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 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 若分而言之, 每卦有三爻, 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 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 又天有阴阳, 地有阴阳, 人亦有阴阳, 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 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人部阴阳, 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 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 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 所以称为太极, 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 即有实质的内容. 按易学的观点, 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 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 即宇宙在运动, 动则产生阳气, 动到一定程度, 变出现相对静止, 静则产生阴气, 如此一动一静, 阴阳之气互为其根, 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 阴阳寒暑, 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 无不包含阴阳五行. 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阴阳交合, 则化生万物, 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 故变化无穷. 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 立地之道, 立人之道三纲领, 也就是三才之道, 所谓"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像。

太极图蕴含的是什么哲学思想?

太极图蕴含的是什么哲学思想?

太极图蕴含的是什么哲学思想?1.阴阳互相依存。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2.阴阳互相对立。

“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

3.阴阳交融滋生万物。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4.太极是相对的。

以人为单位,则家是太极,以家为单位则国是太极,以国为单位,则地球是太极,以行星为单位,则恒星是太极。

,“太极层层不穷”。

“太极”大到我们想象以外的大,“小”到我们想象以外的“小”。

5.阴阳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以男人为阳,则女人为阴,以白天为阳,则黑夜是阴。

6.太极阴阳无穷无尽,是时空的总括、是多维的,“太极图”只是一个抽象的、相对的平面图。

7.阴阳消长,有递增与递减的转换。

“今日之祸福必有前日之因”“今日之行为必有他日之祸福”。

8.阴阳消长过程中,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4节气在是其中的一些“质变点”的反映。

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9.“阳之极即阴之始”,“阴之极即阳之始”,即物极必反的道理。

也是符合佛家“轮回”的道理。

“阳间”一个生命的逝去,必是“阴间”一个“鬼魂”的诞生。

“得意之时常省心,一时失意莫灰心”。

“人不可能一辈子走好运,也不可能一辈子走坏运”。

10.“阴阳交融,生生不息”,事物进化的依据,智慧、“灵魂”进化的依据。

11.阴阳总量是相对平衡的,但某一时空点的阴阳是不平衡的。

不平衡的阴阳才会才是运动与变化的推动力。

阴阳的不平衡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阴阳运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明白了这个哲学,我们就不必“怨天尤人”了。

12.“太极层层不穷”。

“大太极”之中有“小太极”。

“阴阳鱼”的“眼睛”,就是“大太极”之中的“小太极”。

“大太极”是“小太极”所处的环境,所以大环境对于一切事物来说也是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作用的。

13.“小太极”也是包含阴阳五行等元素的,所以“小太极”虽然会受到“大太极”环境的影响,但也会有自我的“主动权”。

这就是“先天不足,后天来补”的哲学思想。

太极图解说

太极图解说

太极图解说(二)太极图含义荐271郭顺红原创 | 2010-3-15 22:47 | 投票关键字:易经哲学文化太极图解说(二)太极图的含义作者:郭顺红 2007年10月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以“图像”的方式阐释阴阳哲理的图形,是探索宇宙社会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

千百年来,悠悠流传,博大精深。

世传太极图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古太极图(又名天地自然河图)、现代阴阳环互太极图(即阴阳鱼太极图)等,流传最广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相互环抱交感的阴阳鱼图案。

一、周氏太极图周氏太极图作于北宋,是五层结构的立式太极图(见图示),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对该太极图进行阐释,其含义大致如下:周氏太极图最上一个圆圈代表“无极”,是无极至极、无边无际、圆融周遍、无有终始的意思,这个圏也代表阴阳未分的混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第二圈为三轮黑白(阴阳)环互交合图(该图示类似于《周易》八卦中的坎离环交结构),“无极而太极”,太极是无极的显现之机,是阴阳过程的展开与动静变化,环互结构象征阴阳互变流转,周而复始;坎离结构象征阴阳互含互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所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第三圏为五行变合图,由阴、阳、阴中阳、阳中阴变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要素。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之间相互联系、生化制约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五行之气顺布,四时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气汇聚而凝和。

第四圏为阴阳五行凝聚显化,形成阴阳两类相互对立、互补的事物。

秉受阳气而形成的事物而呈阳性特征,秉受阴气而形成的事物呈阴性特征。

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最下一圈象征万事万物皆由阴阳而出,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无有终期。

周氏太极图以阴阳、五行理论依立式多层次形象地描绘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该图示得到后世许多学者的推崇,周敦颐也被奉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春秋古易:四张图看懂阴阳太极图

春秋古易:四张图看懂阴阳太极图

春秋古易:四张图看懂阴阳太极图这是太极图,中国传统阴阳理论的标志性图案,很多人看不懂,觉得很神秘,其实很简单,只是几千年没搞清它表达的含义。

白色部分代表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春天开始,一直到夏天,阳气上升,万物生长,所谓阳主生。

夏至时,太阳照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热量达到顶点。

中间的黑色圆点,表示太阳在到达北回归线时,将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的热量开始减少,阴将产生,所谓物极必反,阳极生阴。

黑色部分代表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运动,北半球的秋天开始,一直到冬天,热量减少,阴气上升,秋收冬藏,所谓阴主死。

黑色中的白色圆点,代表冬至,太阳照在南回归线后,必然调转方向,向北回归线运动,所谓阴极生阳。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象钟摆一样来回摆动,一个循环之下,北半球就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年复一年,万物生生不息,日新谓之盛德,生生谓之易。

但我们在北半球观察太阳一年运动的轨迹,实际上是一个8字形图案。

见下图。

当远古的中国人把太阳一年的运行图,表达在地上时,就形成了太极图。

上图中的紫色S线,就是太极图中间的S线,也叫生命线。

以春分、秋分为界,S线的下半段时,表示北半球处于秋、冬季,S线的上半段时,表示北半球处于春、夏季。

虽然古代科技水平有限,但也难不住智慧的中国人,他们通过在地上立一根杆子(圭表)测量记录太阳在地上的影子,用投影法记录太阳的一年轨迹,这就是圭表测影(见下图)。

太阳在天空中走了8字,投射到地面的影子,每天的长度不同,冬至太阳影子最长,夏至太阳影子最短,记录描绘出来,就是太极图。

伏羲女娲手里分别拿的规和矩,就是圭表测影的工具。

这是人类历史上发明设计的第一个工具,是人类从原始迈向文明的开始。

周朝的《周髀算经》不仅记录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日影观测记录,还有计算公式,即勾股定理。

图中的定表和游表,就是圭表测影。

把一年的日影,一天天涂黑,日影一天天变长,等到涂黑一半,刚好是从夏至到冬至,就形成了太极图。

《太极图说》对张景岳医学思想的影响

《太极图说》对张景岳医学思想的影响

《太极图说》对张景岳医学思想的影响【摘要】明代医易大家张景岳的医学思想深受《太极图说》宇宙论的影响,《太极图说》宇宙生成模式不仅是其医学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他进行医学研究提供了思维范式。

张景岳以这一宇宙生成模式为基本框架,建构起关于人体生命的生理和病理模式。

【关键词】张景岳《太极图说生理模式病理模式谢观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唐以前之医家,所重者术而已,虽亦言理,理实非所重也。

宋以后之医家,乃以术为不可恃,而必求其理。

”[1]传统医学从重术到求理的这种转变,与宋以后理学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以周敦颐《太极图说》为代表的理学宇宙论深刻影响了宋以后尤其是明代医家对人体生命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明代医易研究的高潮,代表人物是张景岳。

张景岳深谙宋明理学各家观点,医著中经常引用理学大家周敦颐、邵雍、朱熹等人的言论,为自己的医学研究服务,其医学思想具有浓重的理学尤其是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宇宙论色彩。

1 《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论是讲宇宙自然界的生成、发展等问题。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哲学提出了宇宙论的初步模式,理学则建立了系统的宇宙论哲学[2]。

战国时期,《易传・系辞上》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首次提出“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奠定了理学宇宙论的基础。

到了宋代,以周敦颐为代表的理学家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理学宇宙论哲学。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虽仅有简短的249个字,却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发展模式,其基本思想是把《易传・系辞上》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变为一个以“太极”为最高范畴的宇宙论体系[3]。

《太极图说》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是太极→阴阳→五行→万物。

宇宙的原初实体为太极;太极的自身运动,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变化交合,形成不同性质的五行;各有特殊性质的五行进一步化合凝聚,从而产生万物。

《太极图说》的这种宇宙生成模式对后来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明代医易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无极而太极(此句用来解说《太极图》中最上层之大圆圈)。

《易经》之《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是《易经》的宇宙本体论,周氏因精通三教精华及易理妙谛,故在《易经》的基础上,悟到宇宙之创造根源系「无极而太极」。

论述宇宙的根源是由无到有,乃由理而气而象以生化天地万物的。

盖无极为理,无极言其先天之体,无声无臭,系道体之本源,故用一个圆圈来形容之,以表其至虚至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大无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体。

而《道德经》首章亦以「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其妙境。

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极头上再加个无极,其未动之原貌曰「无极」,已动之际称「太极」,故《道德经》用「有,名万物之母」来陈述其含义无穷之窍妙。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
阴分阳,两仪立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二层的阴阳合抱,黑白相间的水火匡廓图)
从图中之阴阳合抱,黑白相间仔细一瞧,发现图中正好形成右为坎水,左为离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间代表太极的小空心圆中变化而来,故道家又称此图为水火匡廓图,以隐含太极动而生化天地(阴阳)矣,天地(阴阳)既成,天地数五十五已含其中。

所谓五十五为天地数之和,即河图中的十个数字,五阴五阳: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阴阳总合。

3.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三层
的五行分配图)
盖天地阴阳既分,就会有机缘相交,阳性主动主变,阴性主静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种原质称五行,五行形成之气,在天地间运行顺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轮转不休,这就是五气四季的形成顺布之妙。

春季万物复苏,故春属木。

夏天特别炎热,夏属火。

秋天总是一片金灿灿世界,形容秋天总是用金秋十月来形容,所以秋属金。

冬天会下很多雪,雪是水凝结成的,天气也很冷,跟夏天相反,又联想到水火不相容这一句,所以水可以用来衬照冬天,冬属水。

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一个季节都有三个月,而每一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于土性。

土性月份起到了季节转换的过渡。

土为每一次季节的鲜明过渡提供了一个缓冲时间和成长时间,土的属性孕育出四季,土性本身又蕴藏在四季之中。

土性代表的对万物的包容和养育。

这里有个问题:这四个分列四季的土性月份,古代统称这四个月份为“四库”。

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书名里所用的“四库”二字,就是出自五行理论的“四库”概念,以包容天下的土性来代表这套图书集成的包罗万有。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4.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此
段系用解说《太极图》中,一至三层的综合阐述往返之道)
本段正以图来陈述天地之间运行者阴阳二「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从中在主导运转者无非是「太极」,太极又是本乎无极之动。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五行之「象」实乃阴阳二气化合所致,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
即太极也。

而两仪既化,必有五行流行其间,以辨其性而别其类,诸如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木性外放,金性内聚,土性中和,五行各具一太极,互为生克,万物终可生生不息,所以说二气五行诚为天地万物生生之本。

5.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本段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四层及第五层之两个大圆圈,陈述人类的根源及使命。


此段源于易经,《系辞传》所说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类的形成是有其法则的,先要有「天命之谓性」的无极所赋于的「真我」,配合父精母血(二五之精)奥妙的凝合所化,当阳气足则生为男,若阴气足则生女。

盖世上人类是得到天地间最纯粹精华的成份,故最为灵秀,故所赋予的形躯得以长养万物,所摄受的精神可以发大智慧,故被称为「万物之灵」。

且男女各一太极,故以圆圈代表之。

且男女各一太极,故以圆圈代表之。

而二气五行在人类而言,就是乾坤二道及仁义礼智信五性。

6.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
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本段系用来补充《太极图》中第四图「干道成男,坤道成女」的延伸义)
圣人将人性(或五性)定义为中正仁义静,约符合这五性的人为人之豪杰,而其五性并无终点,故人也是无限的。

到了这里周氏有回归儒家,讲圣人君子之风对时代的影响之大。

从宏观上看周氏的宇宙论是强调无极生万物,即万物自然生化,在人则强调主静立人极。

《太极图说》融合《易》、《老子》思想,提出了无极而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之气生五行,随之衍生万事万物(包括人及其精神)的宇宙生成演化模式。

《易经》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有其事必有其理,大道至简,无论多复杂的事物,当我们了解了它的奥妙以后,就觉得其简单而又平易,这就叫简易。

《易经》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就叫变易。

《易经》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事物变化背后的基本原理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不易。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我们知道,宇宙间只有两个现象:一个吉,一个凶。

悔字以我的解释,它真正的意义,只有一个名词可借用来说明才最恰当,就是佛经上讲的“烦恼”,这就是悔。

佛经讲的烦恼不是痛苦,是开始时心里感到很烦,过久了感到不舒服,也不是痛,可是随时随地就是很不爽朗,很烦、很苦恼,也就是不高兴。

是什么?吝就是困难、是悭吝。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忧就是忧愁、烦恼;虞就是思虑,脑子不停地想,用脑筋叫做虑。

用脑也很痛苦,一个人要不痛苦,什么都不要想、不用脑筋才好。

但是那很难做到,绝大多数人都要用脑筋;只要用脑筋就有忧愁,就有烦恼。

元亨利贞。

元:象征一个事物的初始,对应春天,植物的发芽。

亨:象征一个事物的成长,对应夏天,植物的生长。

利:象征一个事物的收获,对应秋天,植物的开花结果。

贞:象征一个事物的收藏,对应冬天,植物的落叶过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