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的学术繁荣和科学技术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自然辩证法概论》之第二讲)

⏹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由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制度的国家。

⏹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之交,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铁器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瓦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1.我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的成果。

⏹第一,天文学方面。

⏹夏代就有历法,商代就有阴阳合历,创立了干支记日法。春秋时期采用19年闰7个月的方法。战国末期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见解。公元前360-前350,楚国的《天文星占》和魏国《星占》,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干支纪日法)

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现在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数学方面,商代使用了10进位法,有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战国末期《孙子兵法》中有分数的记载,战国时期《荀子·大略》有乘法九九表记载;《墨经》有几何学点线面方圆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

⏹第二,自然哲学方面。

⏹自然哲学作为古代科学一种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以墨家道家以及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对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殷周时期就有阴阳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

⏹《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老子提出“道”,是“万物之宗”的思想。

⏹荀子:世界万物由统一的物质性的气所构成,水、火、生物、人都是气的不同发展阶段,要“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第三,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先秦就有天圆地方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后又有“盖天说”等。

⏹《庄子》对地不动观念提出质疑;后人解释“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舟中,闭牖you 而坐,舟行不觉”。

⏹尸子(尸佼,商鞅老师)对地球自转运动最初描述。

⏹李斯猜测地球在空间中位移并描述,“日行一度”。

⏹第四,实验科学方面。《墨子》中关于光学的实验,光的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镜、凸镜实验,焦距与物体成像的关系阐述。《墨经》中还有衡器一类杠杆平衡的讨论,比阿基米德更早地注意到距离与平衡的关系。墨家也注意概念研究和逻辑推理。但局限在定性研究,逻辑也没有严密体系。与古希腊的科学发展有别。

二、中国实用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从秦汉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突出成就是实用科学。

⏹秦朝系列统一全国的措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周边国家交流的开展及海路的开通与对外交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

⏹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科学和技术受到排斥,官学中以学经为主,致使后来学者重视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各种对峙政权的存在注重生产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和实用技术的发展。

⏹三国南北朝时期对学术宽容,除儒家外,道家比较活跃。如炼丹,过程中有许多新发现。

⏹第一,农学的发展。

⏹西汉氾胜的《氾胜之书》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五大农书之二(还有《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

⏹中国农书

⏹氾胜,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

⏹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

⏹贾思勰,北魏时期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是农业实用科学的代表作,标志我国实用科学体系的形成。

⏹第二,天文学的发展。

⏹东汉张衡浑天说的宇宙结构理论;

【天文学

1.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他不拘于汉代经学的门户之见和浓重的经学困扰,能以自己的人格与方式处世治学,既博且精,在哲学、政治学、天文学、地震学、气象学以及机械制造、诗赋创作诸方面均作出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罕见的“通才”。

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浑天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由于古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像,来构想天体的构造。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张衡浑仪注》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2.太初历

《太初历》:历法是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对年、月、日、时的安排。因为农事活动和四季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历法最初是由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我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古代曾制定过许多历法,其中西汉的《太初历》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太初历》的编制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它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实施的历法。以天象实测和多年天文记录为依据,规定一回归年为365.25016日,一朔望月等于29.53086日,武帝以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和民间历算家唐都、落下闳等二十余人修改历法。太初历原著已失传。

3.大明历

祖冲之(公元429~公元500),南北朝时齐人,汉族,字文远,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家。

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等。

在这些历法中,许多天文常数的测定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这个体系:

有独特的星群划分—三恒二十八宿;

有独特的坐标系统—赤道坐标和365四分之一度;

有独特的历法—带有二十四节气的阴阳合历;

有独特的仪器—赤道装置的浑仪和浑象;

有独特的宇宙结构体系—浑天说。】

⏹汉武帝时期《太初历》的制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