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与美国现代社会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内容摘要:本文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美国现代悲剧作家阿瑟·密勒的经典剧《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梦想破灭、人格分裂、家破人亡的伦理学意义,讨论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可避免的伦理冲突和悲剧命运,探讨这一伦理悲剧与冲突的原因、结果和社会根源,即传统伦理道德理想(美国梦)与商业丛林法则(道德异化)的错位,指出商业化大潮给社会伦理带来的破坏和对人类生存处境造成的危害,揭示出作者对商业社会中人的精神危机的深深担忧和对人类伦理建设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伦理冲突悲剧《推销员之死》(1949年)是美国现代悲剧作家阿瑟·密勒的经典剧作之一。
剧作一经问世便创下连演742场的骄人记录,为他赢得“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家协会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等三项大奖。
1983年,该剧被搬上中国舞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中国话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戏剧观念、人物心理表现、舞台艺术等方面,成为中国许多着名话剧(尤其是80年代话剧)的范本。
该剧以巧妙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所遭受的传统伦理道德与商业丛林法则的冲突,剖析了威利梦想破灭、人格分裂、最后家破人亡的伦理学意义,由此唤起人们对商业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和精神危机的关注与思考。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作品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特点,更在于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作品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等关系的诸多问题,其目的在于倡导文学的道德价值观念并建立其道德评价体系”(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20)。
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伦理价值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是第二位的,只有建立在伦理价值基础上的文学的审美价值才有意义”(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118)。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推销员之死》是由美国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于1949年首次上演。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威利·洛曼展开,他是一个中年推销员,面对着职业上的挫折和个人生活的困扰。
在观看完《推销员之死》后,我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我被剧中人物威利·洛曼的形象所深深触动。
作为一个推销员,威利长期以来一直努力工作,但在职业上并未取得成功。
他的心理状态逐渐崩溃,他感到被社会抛弃,生活的压力逐渐使他陷入了自我怀疑和妄想中。
威利的形象展示了一个被现实击垮的普通人,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革和竞争中无法适应。
通过威利这个形象,阿瑟·米勒再次揭示了社会中普通人在经济和社会压力下的困境。
其次,剧中描绘的家庭关系也令人深思。
威利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但他没有实现对家庭的期望。
他对自己儿子比较苛刻,希望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然而,这种愿望并没有给儿子带来幸福,反而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疏离。
威利的夫人琳达一直默默支持着他,但也逐渐对他的幻想感到绝望。
通过这种家庭关系的描写,剧中强调了追逐物质成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对家庭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摧毁。
对于我个人而言,观看《推销员之死》引发了我对个人价值观和追求的反思。
现代社会普遍崇尚物质的追求,大量的广告和推销活动使人们不断追逐表面上的成功和财富。
然而,这种追求往往让人们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表达。
作为推销员,威利一直在为推销产品而奔波努力,但却失去了与家人的真实沟通和情感连接。
这让我深思,我们是否应该从追求物质成功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真正需求和生活价值。
此外,《推销员之死》中还蕴含着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剧中反映了商业世界中的道德堕落、利益冲突和人性的扭曲。
威利不仅在职场上受到了误解和冷落,同时也成为了商业利益的牺牲品。
他的老板和同事们对他的利用和抛弃,让人不禁思考商业世界的冷酷和残酷。
这一点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商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却忽视了人性和道德的价值。
一位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原型_论_推销员之死_中威利_洛曼的悲剧形象

2005年3月第21卷 第2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M ar.,2005Vol.21 No.2一位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原型———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马可云(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提 要:以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探讨美国现代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与传统悲剧不同,《推销员之死》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美国普通推销员的悲剧原型。
主人公威利・洛曼的命运悲剧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关系的悲剧,更是美国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悲剧原型;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社会悲剧中图分类号:I712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035-05The Trag i c Archetype of an Am er i can Everyman:W illy L oman i n D ea th of a Sa lesm anMA Ke2yunAbstract:This essay app lies Fryeπs Mythol ogical2A rchetypal App r oach t o the inter p retati on of the tragic p r otagonist in D eath of a Sales m an,the master p iece written by the modern American p lay wright A rthur M iller.D ifferent fr om traditi onal tragedies,the archetype of a co mmon American sales man has been successfully characterized in D eath of a Sales m an.The tragedy of W illy Loman may be considered as a tragedy of an individual,of a fa m ily,and of American s ociety as well. Key words:Tragic archetype;individual tragedy;fa m ily tragedy;s ocial tragedy 原型批评理论是加拿大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Northr op Frye,1912~1991)在研究西方神话的本质基础上,通过《批评的解剖》(1957)一书建立起来的。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推销员威利·卢曼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成功与失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写实风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故事的主人公威利·卢曼是一个推销员,他为了追求成功和财富不惜一切,但最终却陷入了绝望和孤独之中。
他在职场上一直奋斗不止,但却始终无法获得应有的认可和成功。
最终,他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威利的悲剧命运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推销员之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为了追求成功和财富而不择手段,不断地追逐物质欲望,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
威利·卢曼的悲剧命运就是对这种现象的鲜活写照,他在职场上的挣扎和迷茫,以及最终的绝望和孤独,无疑让人深思。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威利·卢曼为了追求成功和财富,不惜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和原则,最终却陷入了绝望和
孤独之中。
他的悲剧命运警示着人们在追求成功和财富的过程中,不要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真挚。
只有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灵的平衡和内心的满足,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快乐。
通过阅读《推销员之死》,我对成功与失败、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也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珍惜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真挚,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内心的平衡,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快乐。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观后感:《推销员之死》《推销员之死》是亚瑟·米勒的经典剧作,通过讲述主人公威利·罗默的生活与梦想,反映出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困境和人际关系的曲折复杂。
该剧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严肃的思考赋予了观众深刻的启示,并引发了对生活中种种迷局的思考。
威利·罗默是一个曾经充满激情的推销员,他为了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威利自身的沉沦,他逐渐变得迷茫和孤独。
剧中展示了威利的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剧中的威利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一直追逐着“美国梦”,但最终只能沦为一个受欺骗和伤害的虚假推销员。
这种对失败者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成功与失败的不公平现象。
观众通过对威利经历的关注,不禁思考着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定义和价值。
这部戏还揭示了人性中的虚荣与自负,以及人际关系中的欺骗与利用。
威利的两个儿子包括他与同事之间的关系,都体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压力和道德沦丧。
观众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观察,深刻反思了当今社会中的人性问题。
此外,《推销员之死》中对时间和记忆的运用,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的空间。
剧中的闪回和幻觉,以及对威利过去和现实之间的切换,使观众思考时间与记忆对于人生意义的影响。
这种对时间和记忆的处理方式,引发观众对于生活真相和人性本质的思考,令人深思。
尽管《推销员之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困境和迷局,但它并没有失去希望和人性的光辉。
剧中描绘了威利在最后一刻挣扎的形象,他试图通过决绝的行动来保护他的儿子们。
这一点在情感上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并启示我们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推销员之死》通过对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困境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揭示,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剧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布置,使观众在情感和理性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观众通过这部戏的欣赏,不仅受到了艺术的享受,还得到了对自己生活的启示和反思。
《推销员之死》之主题阐释

杨霞内容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著名的剧本,它不仅反映了在一个家庭内部的残酷斗争,而且也反映了一个更大的关于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
这部戏剧揭示出对美国梦盲目信仰的代价并且包含了一些其它重要的主题:无边的幻想,懦弱的行为和成功的内涵。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美国民族价值观美国梦一.《推销员之死》揭示“美国梦”亚瑟·米勒于1915年10月17日出生于纽约市。
当他在密歇根大学上学期间,便开始了戏剧创作。
1949年,米勒完成《推销员之死》,并赢得了普利策奖,这也使米勒在美国名声大噪。
米勒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写出的《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
许多评论家形容《推销员之死》是第一个伟大的美国悲剧。
“在艺术手段上,悲剧根源的充分挖掘,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产生了惊人的悲剧艺术效果;在悲剧的审美价值上,生活悲剧与戏剧悲剧关系的分析及其观众对悲剧审美效应的反映,使原本是普通百姓的故事包含了现代社会悲剧的基本特征。
”[1]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著名的剧本,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家庭内部的残酷斗争,而且也描写了一个更大的关于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的问题。
这部戏剧揭示出对美国梦盲目信仰的代价。
米勒指控美国在推销建立在资本主义式的物质主义基础上以培育战后经济的虚假神话。
物质主义掩盖了建国先辈们最初勾画的真正的美国梦所具有的个人价值和道德标准。
在这部戏剧中第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美国梦”的衰败。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社会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美国梦’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的方面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
”[3]“美国梦”建立在“独立宣言”基础之上:“我们相信人生来具有这些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推销员之死》之主题阐释

《推销员之死》之主题阐释作者:杨霞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5期内容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著名的剧本,它不仅反映了在一个家庭内部的残酷斗争,而且也反映了一个更大的关于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
这部戏剧揭示出对美国梦盲目信仰的代价并且包含了一些其它重要的主题:无边的幻想,懦弱的行为和成功的内涵。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美国民族价值观美国梦一.《推销员之死》揭示“美国梦”亚瑟·米勒于1915年10月17日出生于纽约市。
当他在密歇根大学上学期间,便开始了戏剧创作。
1949年,米勒完成《推销员之死》,并赢得了普利策奖,这也使米勒在美国名声大噪。
米勒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写出的《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
许多评论家形容《推销员之死》是第一个伟大的美国悲剧。
“在艺术手段上,悲剧根源的充分挖掘,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产生了惊人的悲剧艺术效果;在悲剧的审美价值上,生活悲剧与戏剧悲剧关系的分析及其观众对悲剧审美效应的反映,使原本是普通百姓的故事包含了现代社会悲剧的基本特征。
”[1]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著名的剧本,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家庭内部的残酷斗争,而且也描写了一个更大的关于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的问题。
这部戏剧揭示出对美国梦盲目信仰的代价。
米勒指控美国在推销建立在资本主义式的物质主义基础上以培育战后经济的虚假神话。
物质主义掩盖了建国先辈们最初勾画的真正的美国梦所具有的个人价值和道德标准。
在这部戏剧中第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美国梦”的衰败。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社会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美国梦‟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的方面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
关于推销员之死的介绍

英语论文-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意义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阿瑟·密勒(Arthur Miller),美国当代剧作家,被誉为“家庭剧大师”。
自从他的第1个剧本于1944年在百老汇公演以来,他在美国戏剧界1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密勒的很多作品大都从1个家庭出发,运用1些实验性的,独具匠心的戏剧形式去表现在现实生活当中1些“小人物的”的悲剧。
通过对1些具有普遍象征性的舞台形象的深化和扩展,揭示了剧作家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也使他的现实主义戏剧具有永恒的魅力。
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获得了1948-1949年年度的普利策奖。
此外,又陆续获得纽约剧评界奖、安托万内特.佩里奖、戏院俱乐部奖、报纸头版奖以及评论界的广泛好评。
国内外对这部剧目的研究已深入到了这个剧目的各个方面。
评论家们从剧目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舞台技巧的运用与创新,以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布鲁克斯.阿特金森——纽约《时代周刊》德高望重的评论家,把它称作“所有美国剧院上演的戏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之1”。
约翰.加斯纳把它视为“庸俗的美国戏剧的1个成就”。
本选题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推销员之死》中的古典悲剧的要素,指明威利成为1个典型的悲剧人物,正是出于他美好的愿望,即做1件让他安心的事——为了维护他的个人尊严。
和传统的古典悲剧式的人物不1样的是他无法像古典悲剧中的人物那样轰轰烈烈的留下自己的英名,只能在幻想和谎言中虚构成功和胜利。
而实际上,他只不过是1个糟透了的推销员和不称职的父亲,1个彻底的失败者。
他最后的死亡是1首失败者的挽歌,标志着成千上万的美国普通老百姓的美国梦的破灭。
而这也正是这部不朽之作的悲剧意义之所在,因此,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很有社会价值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推销员之死》是阿瑟.密勒的1部优秀的代表作。
本课题主要探讨了本剧中的古典悲剧要素。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比夫的成长悲剧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比夫的成长悲剧作者:吴银丹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7期摘要:《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罗曼的儿子比夫小時候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橄榄球球员,最后到了30岁却一事无成。
本文主要试从社会、家庭、认知等几个角度分析其成长悲剧的原因,并探讨其悲剧性的成长给当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悲剧;原因;启示阿瑟·米勒是美国喜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推销员之死》是其代表作。
该剧中推销员威利·罗曼的大儿子比夫从小接触一个冷漠、价值观扭曲的社会,成长在一个沉浸于幻想与谎言的家庭,最初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橄榄球球员,30岁却变成了一位一事无成,对婚姻不抱希望,活在迷茫中的中年人。
他的成长经历也充满了悲剧色调。
分析他成长悲剧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具体分析,比夫的社会悲剧是由社会、家庭和认知不足三大因素导致的。
(一)社会因素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比夫的成长悲剧离不开他接触的社会的影响。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社会价值观已改变。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整个社会是一个现代文明令人窒息的艰苦世界。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虚假的价值代替了真正的价值,人们自我陶醉,冷酷无情,贪婪成性。
更主要的是他们以金钱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因此在当时的美国,没有经济地位的比夫,注定会在工作中处处不受人尊重,使他愈发有受挫感,并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其次,“美国梦”根深蒂固。
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就能迈向繁荣。
到了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上抱着“美国梦”的人依旧特别多,而且随着对财富的过度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要快速致富,认为只要找对门路,受人欢迎就可以获得成功。
但当时的社会现状是社会快速发展,怀抱那种“美国梦”的人已经难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因为人们不仅需要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还要靠真才实学、靠关系、靠出身、靠人品、靠有钱才可能获得成功。
《推销员之死》的异化主题解读

《推销员之死》的异化主题解读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推销员汤姆·布坎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以及他最终的死亡。
该剧深刻地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尤其是推销员这个群体。
在威廉·福克纳看来,现代社会中的人已经被物质利益和追求成功的欲望所异化,失去了自我和人性。
具体来说,《推销员之死》的异化主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推销员汤姆·布坎南被异化为他推销的产品——汽车,他深深地爱着这辆车,但它却变成了他生命中一个不可承受之重,使他失去了自我。
其次,汤姆·布坎南在战争中的经历也使他异化成了另一个人,他失去了原来的自我,成为了一个陌生的人。
此外,该剧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关系,例如美国上世纪 40 年代的经济繁荣和战争时期的精神状态。
总的来说,《推销员之死》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并通过主人公汤姆·布坎南的经历,呼吁人们珍惜自我和人性,反对异化和物化。
阿瑟·米勒论文:从现代精神悲剧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论文:从现代精神悲剧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摘要:本文从现代精神悲剧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阐述了剧中的主人公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和价值失落。
关键词: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现代精神悲剧;人的生存困境阿瑟·米勒(1915-2005)出生在美国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服装制造商,但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却无力供阿瑟·米勒上大学。
米勒只好一边打工,一边在大学读书,后来他获得了学士学位。
阿瑟?米勒在大学期间他便开始创作剧本,一生获奖无数,是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最杰出的剧作家。
他的作品针砭时弊,被誉为20世纪良心的代表,其中《推销员之死》是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一、《推销员之死》的创作背景米勒的父亲曾是一名推销员,后来成为一家服装公司的老板,全家因此而在纽约市过着舒适的生活,他坚信成功销售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然而,后来父亲经营的公司以失败告终,于是,全家艰难度日,与经济萧条抗争。
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经历,阿瑟?米勒仅仅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就创作出了给他带来不朽声誉的作品《推销员之死》。
二、《推销员之死》的内容实质《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作品中的优秀之作,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
推销员威利因年岁已大,请求在办公室里工作,却被老板辞退。
他做了一辈子的美梦破灭了,最后为了给家人留下一笔人寿保险费而在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
这部剧是美国的一部杰出的现代精神悲剧,作家本人也因为其对美国社会本质的深刻剖析而赢得了赞扬。
《推销员之死》分析了人们因为追寻美国梦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在剧中,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拎着两只沉重的、装样品的箱子回到家。
他极度劳累,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只有老伴儿林达懂他,尽一切力量来保全他的面子和尊严,希望能给他一些好好生活的勇气。
然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毫无用处。
他确认比夫将来完全可以当一名体育明星,然而,事与愿违,大儿子比夫多次离家出走,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
威利之死和现代悲剧 浅析 销售员之死

威利之死和现代悲剧———浅评《推销员之死》主要内容:文章以阿瑟·米勒之现代剧《推销员之死》为探究对象,分析了主人公威利成功梦破灭的根由,探讨其作为现代悲剧的意义。
本文认为导致威利悲剧的原因可以总结为4点:1.威利的失败可以归咎于他的心理方面的缺失和思维定势。
威利信奉的准则是要受人欢迎,但威利所处的是一个高楼大厦林立的社会,是一个光靠苦干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的社会。
只有适应它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2.威利所处的年代,当时社会中正处在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
经济的不景气使得推销也变得困难重重。
人情变得越来越淡薄。
也就没了像威利·洛曼这样充满着人性幻想的人物的容身之地。
这是威利所不能接受的,他的精神开始崩溃。
3.威利的失败和他的性格也不无关系。
他是一个自我矛盾的人。
思维上的自相矛盾和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是他取得成功的障碍,也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成年人的不成熟性。
还体现在他的自尊心上。
4.他是美利坚一贯推崇的“美国梦”的受害者。
他和许多人一样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就能步入上流社会,成为受人尊重的人,就能拥有房子,车子,就会拥有一切。
这种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但是,事实是有许许多多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们辛劳了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时,他们不会埋怨社会的不公,却只会对自己感到愧疚,只会觉得他们的失败是自己内在的因素造成的。
可以说他们都被这虚幻的“美国梦”惑盅了。
威利悲剧的真正的根源在于他无法区分幻象和现实’无法将自己的梦想和责任和谐的统一起来。
如果威利能够认清虚幻的梦想和冷酷的现实,不对虚幻的理想作不切实际的追求,他就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
观点:威利悲剧是由在那个时代环境下造成的。
尽管他自身也有很多缺点是造成他悲剧的原因之一,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那个时代美国梦的影响和整个大环境不景气导致的。
理由:1.美国梦蛊惑人们,他们被告知都有平等地获得成功的机会。
这其中的秘诀是努力工作,做人精明和好运气。
《推销员之死》:自我价值与社会压力的折磨

推销员之死:自我价值与社会压力的折磨引言《推销员之死》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戏剧作品,探讨了现代社会对个人自我认同和社会压力所造成的影响。
故事聚焦于一个推销员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从他成功繁荣的外表背后所隐藏的焦虑、绝望与挣扎。
本文将通过分析主人公的经历来探讨自我价值与社会压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我认同与社会期望每个人都希望被接受和承认,追求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常常受到来自家庭、教育机构、工作场所等多个方面的社会期望压力。
推销员这一群体在特定行业中尤其如此,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能力以获得回报。
长期以来忽视个人内心需求和价值观可能导致精神上的重负感和不安全感。
主人公形象剖析主人公是一个成功而受人尊敬的推销员。
然而,他内心深处始终感到空虚、压抑和迷失。
他利用工作成功的外表来掩盖对自己真实价值的怀疑,以及对社会期望的过度迎合。
这一代价使得他在长期适应中渐渐失去了自我,并最终导致了他精神崩溃的结局。
自我认知与社会压力主人公面临着多重身份角色上的挣扎。
工作中需要具备销售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职业领域取得成功。
然而,这种需要持续地证明自己所面临的压力使得他缺乏自主性和控制权,从而加剧了内心紧张感和焦虑情绪。
与此同时,在个人生活中,社会对于家庭、经济地位等方面的期望也给予主人公沉重负担。
迎合这些期望可能导致他忽视个人内在需求、现实快乐以及情感层面上的满足。
这种不断追求外部认同带来的压力最终破坏了主人公原有的自我认同,并使其无法找到心灵的安宁和平衡。
社会压力与心理健康社会压力可以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推销员的例子中,长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代表他人利益以及不断追求成功往往导致身心俱疲。
无法得到内在满足和自我认同的主人公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并最终导致了精神崩溃和自杀。
结论《推销员之死》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外部社会压力对个体心理健康所带来的损害。
重视自我认同和内在需求,减少过度迎合社会期望,是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外国戏剧《推销员之死》人物分析

分析《推销员之死》外国戏剧中的威利——09广告学李琼200903113021 《推销员之死》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实主义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所以从剧中的主角威利·洛曼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社会的悲剧。
威利是个巡回推销员,就像他的名字Lowman所暗示,他属于社会的低层人物,没有固定工资,只领佣金。
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人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朝他敞开。
威利的偶像是推销员大卫·辛格曼,他活到84岁,只要在旅馆里拨个电话,就能做成交易,死后在新英格兰有许多买主和同行为他送葬,极尽哀荣。
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由于他总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幻想当作现实,所以会常常说大话。
他不顾自己推销事业已经走向下坡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
可是老威利已63岁了,干推销这一行已经34年,现在的新老板不顾及他早年立下的汗马功劳,狠心的解雇了他。
然而家里却还有零零碎碎许多开支要支付,两个儿子事业也不成功。
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加上长途驾驶,威利心力交瘁,精神错乱。
就这样威利的一生在错误的梦想中度过,也为了一个错误的梦想而死。
到快死的时候威利发现,他自己就像他分期付款购买的东西一样,等你付完款后,东西便用尽或者坏了。
他付清了最后一次房款,而他却到坟墓里安息去了。
在美国社会,人老了就象被吃光了肉的橘子一样,皮被扔掉。
主人公“威利”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美国人的二三十年代(钢丝录音机发明),那是一个牛奶和面包的递送是以利润最大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的。
所以,牛奶会掺三聚氰胺,威利也会面临失业和本的诱惑。
除了经济与生存的问题。
此剧还展示了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关联的范畴:梦想与现实,父与子,夫与妻,贪婪与淡然、运气于拼搏……《推销员之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国底层无产者的命运悲剧:威廉•洛曼劳碌一生,临近退休公司却将他开除,走投无路之下自杀换得保险金以帮助自己的儿子立业。
现实与幻想的冲突——评《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

从威 利的幻 想 中我们 可 以很 明显 地看 出 ,他 是一个 地 道的 “ 美 国梦 ”的代表 人物 。但 是 由于性格 中骄傲 的因素 之 死》 ( 以下简称 《 推 》 )无疑 占据 着举足 轻重 的地 位 , 其 独 特 的悲 剧 性 艺 术 魅力 使 之 堪 称 “ 美 国戏 剧 的经 典 作 如此膨 胀 以至于 最终 不能接 受成 不 了成功推 销员 梦想 的残
外 国文 学
现实与幻想的冲突
— —
评 《 推销员之死》 中威利 的悲剧
李 蝇 兰 嫩理 m大荨
| . 1 毫毫
| j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阿瑟 ・ 米勒 的 《 推销 员之 死》通过 对主人 公 悲惨一 生的 生动 刻画敏锐 地抓住 了所 谓 美 国梦 的残酷 本质 , 深 刻揭 示 了 以金钱 为唯 一衡 量标准 的现 代社会 对 生活 的抽 空, 以及 由此 造成 的现代 人的 生存 困境。 可 以看 出 ,威 利 ・ 洛 曼是 盲 目信奉 美 国梦” 的代 表 ,他 的最终 死 亡代 表着 所谓 的 “ 美 国梦 的幻 灭 ,而梦 想 与现 实的 尖锐对 立 冲 突正是 导致他不幸悲剧的原因。此外,本剧引导人们重新思考价值、信念 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I " G 题 ,从而在纷繁芜杂的世界 中找 到 自我价 值 。本文 从威利 梦想 的 一步步 幻灭来分 析现 实 与幻想 问的 巨大差 距 ,从而透析 整个 美 国梦 的本质 。 关键 词 :美 国梦 现实 幻想
阿瑟 ・ 米勒是 2 0世纪 美 国最 杰 出 的戏 剧 家之 一 ,被 他所 崇 尚的 自然 生活 与当 时的物 欲横 流 的美 国现 状格格 不 入 ,他 感 觉到 自 己已被这个 到处 充满 砖块 与玻璃 的城 市所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一、本文概述《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之一,首次上演于1949年。
这部作品以20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美国社会为背景,深入剖析了普通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生存压力。
本剧以推销员威利·洛曼的生活和死亡为主线,通过对其家庭关系、职业困境和精神崩溃的细致描绘,展示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尖锐冲突。
在《推销员之死》中,伦理冲突不仅是个人的困境,也是社会的缩影。
威利·洛曼作为一个勤劳而诚实的推销员,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美国梦”,然而却在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中屡屡碰壁。
他的悲剧不仅在于个人的失败,更在于他所代表的伦理价值在物质主义社会中的失落。
本文旨在探讨《推销员之死》中所展现的伦理冲突,分析威利·洛曼个人命运的悲剧性及其背后的社会伦理困境。
通过对剧本的细致解读,本文将揭示剧中人物面临的伦理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还将探讨这些伦理冲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期引起人们对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伦理冲突在《推销员之死》中的具体表现《推销员之死》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剖析,揭示了伦理冲突在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交织。
威利·洛曼,作为该剧的主人公,其悲剧性的命运既是个体道德选择的产物,也是社会伦理环境的反映。
威利面临的伦理冲突表现在他对于自我身份的追求与现实的错位。
威利一生致力于成为一位成功的推销员,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职业理想,更是他对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认同方式。
然而,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却与他的理想相悖。
社会强调的是物质成功和功利主义,而威利却坚守着一种基于个人尊严和诚实劳动的道德观。
这种价值观与社会主流观念的冲突,使得威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屡屡受挫,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和自杀。
威利与家庭之间的伦理冲突也是该剧的一个重要主题。
阿瑟·米勒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的体现

中图分类 号 :I106.3(712)
文献 标识 码 :A
“美 国 梦 ”一 词 最 早 是 由 詹 姆 斯 ·特 拉 斯 洛 ·亚当斯 在他 的著 作 《美 国史 诗》中提 到 的。 他指 出 :“美 国 梦 是 ‘梦 想 的 土地 ,每 个 人 都 会 有 更 好 、更富 有 和更 充实 的 生活 ,并且 那些有 能 力或 成就 的人 总是 充满 机 会 。这是 一个 让欧洲 上 层 阶 级 无法 完全 理 解 的 梦 想 ,甚 至 我 们 国家 中 的大 部 分人对它感到厌倦和不信任 。这不仅仅是关于汽 车 和高 薪水 的 梦想 ,更 是 对 一 种社 会 良好 秩 序 的 梦 想 。在 这个 社 会 里 ,每 个男 人 和女 人 无 论 出身 贵 贱 、地 位高 下 ,都 能够 达到 其天 赋 能力 范 围 内所 允许 的最 高 成 就 ,并 得 到 他 人 的认 可 。”【3 J‘‘美 国 梦 ”这 一 概 念 常 常 和 “自由 ”、“民 主 ”、“机 会 ”、 “成功 ”以及 “无 限 可 能性 ”等 字 眼 联 系在 一 起 。 在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中,“美国梦”又有 了 更确切 的含义 ,创始者提到 :“……坚持某些真理 是 不 言 自明 的 ,所 有 人 ,生 而平 等 ,他 们被 造 物 主 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 ,这其 中包括生命权、自 由权 和追 求 幸 福 的权 利 。”戏 剧 《推 销 员 之 死 》既 是 主人 公 威 利 ·洛曼 梦想 破 灭 的 悲剧 ,也 是 “美 国梦”的深刻体现与诠 释。该剧 自1949年在美国 首次 公演 以后 便在 戏 剧界 引起 了强 烈轰 动 。阿瑟 · 米勒通过描写威利 ·洛曼的一生把美 国普通民 众生活的悲剧性赤裸裸地展现在舞 台上 ,引起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 国人民的共鸣。推销员威利 ·
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内涵

14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内涵■葛 锦/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塑造出了激起强烈悲剧审美情感的威利·洛曼这一人物形象。
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威利的死亡映射出美国社会中个人自我价值迷失、家庭支柱角色扭曲、社会底层梦想破灭的悲剧内涵。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威利·洛曼 悲剧内涵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探讨了美国的社会问题以及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作品,其塑造的威利·洛曼并不是古典式的传统悲剧人物——他没有高贵的出身和斐然的名声,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公民。
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依次解读,可以发现威利这一人物的形象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的悲剧内涵,是“美国梦”欺骗性的真实写照。
一、一个自我价值迷失者的悲剧酿成威利自我迷失的首要因素,是他没有看透“美国梦”的欺骗性。
威利是“美国梦”虔诚的信仰者,他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会发财,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成功者。
但是现实与威利的期望相差甚远,信奉“美国梦”的威利从来都不愿意直面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不仅善于自我欺骗,更习惯了自我欺骗,其后果是,久而久之威利就在幻想和现实之中迷失了自我。
威利的价值取向导致他幻想自己能够像哥哥本和老推销员辛格曼那样获得巨大成功,而现实的失意,让威利陷入与哥哥本进行对话的梦幻般回忆之中,想象性地求教哥哥本成功的秘诀。
威利梦想着留在大都市里,从自己的推销员业务中开采出属于自己的“钻石矿”来:成为辛格曼那样的推销员,生前取得巨大的业绩,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和尊敬,八十多岁时仍然可以在许多州推销产品,而且只需要在旅馆里打几个电话,客户就会亲自找上门来;死后人们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和追悼仪式,缅怀他的业绩神话和高尚品行。
哥哥本和老推销员辛格曼表面上是威利的偶像,实质是威利梦幻中的另一个自我,是威利迷失自我的具体体现。
推销员之死

The Moder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Death of the Salesman(《推销员之死》与现代美国社会)《推销员之死》赏析与感悟2009-05-23 23:31《推销员之死》赏析与感悟总体印象:《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梦境中上演的生死悲剧。
在这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威利•洛曼这位推销员——小人物在奔波中空生动刻画威利一生悲惨命运,将密勒敏锐地洞察到的所谓“美国梦”的冷酷本质造成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戏剧风格的标准化,讲究对白和表演,对话中充满了美感却很深刻。
编剧充分利用剧场的优点,透过不同的演区,一方面交代威利最後二十四小時的遭子自暴自棄的原因(因為發現父親有外遇);威利的哥哥本伯伯在劇中是一個虛擬剧情梗概:《推销员之死》讲述一个年老的推销员在晚年时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回忆,回顾了他人生阶段的几次重大选择,如选择推销员这个职业,拒绝弟弟的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主人翁──推销员威利,劳碌了大半生,因推销成佣金过生活。
因为他的老板早已取消了他的底薪。
并且他的健康状况也大不如以前的高楼所破坏,让他烦恼忧愁!正当此时,大儿子比夫突然回家。
谁知老父未因此结果威利在世的最后二十四小时,在父子争、不了解、以及紧张的气氛下渡过,主人翁的分析:剧本没有交代威利推销什么,但這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明白他的今中外都是这样,但是为什么亞瑟‧米勒這個劇本如此出色呢?我感觉这个劇本成怒、哀、樂、惧,都交代得合情合理。
當知道自己一世也不能成為傑出的推銷員時給自己更大的失望。
主人翁心态分析:威利不停的回忆到自己的弟弟,那个后来“成为富翁”的虚拟人题,他所嘲笑的那个邻居的书呆子儿子在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公司主管,前程似锦,却因为学历低而找不到工作。
这些让人感觉很可笑。
其实威利的內心世界也是相當鄰居好友查利的態度可見一斑。
儘管在外事事不如意,但回到家中他卻要家人尊重雷霆;自己已经到了入不敷出,但他情願偷偷向查利借錢,被老板炒魷,却不願接威的過來人,教儿子如何向老板借錢的招數!而且还不容其妻子插嘴!这让比夫因是全劇的高潮,此段對手戲充分反映出威利失敗的緣故──他仍眷戀著昔日光輝的怪乎當小老板指出他早已不合時宜時,他才徹底崩潰了还有威利竟把自已的兒子当成了自己‘推銷’的對象,拚命將自己的一套人生觀向本没有考慮到他是否能用得上!倘若是其他的一般顧客就可以不用理睬他,但比夫劇的上演,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经典语句分析:威利不停的对别人说,“我在年轻时看见一个年老的推销员在八十成功的推销员是如何在各大城市受到人们的欢迎的,“人们就像招待自己的亲人一他去了,他得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Moder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Death of the Salesman(《推销员之死》与现代美国社会《推销员之死》赏析与感悟总体印象:《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梦境中上演的生死悲剧。
在这部戏剧中,阿瑟•密勒一方面运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以及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威利•洛曼这位推销员——小人物在奔波中空忙一场,最后在幻想中走向死亡的悲惨一生;另一方面,通过生动刻画威利一生悲惨命运,将密勒敏锐地洞察到的所谓“美国梦”的冷酷本质展现出来,深刻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生活,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戏剧风格的标准化,讲究对白和表演,对话中充满了美感却很深刻。
编剧充分利用剧场的优点,透过不同的演区,一方面交代威利最後二十四小時的遭遇,同时运用时空交换,一步步引威利的不尋常過去,和他兒子自暴自棄的原因(因為發現父親有外遇);威利的哥哥本伯伯在劇中是一個虛擬的人物,他的出現,是用來回應威利心中欲望!剧情梗概:《推销员之死》讲述一个年老的推销员在晚年时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临老失业,耽误儿子的前程,反思过去。
中间展开了长久的回忆,回顾了他人生阶段的几次重大选择,如选择推销员这个职业,拒绝弟弟的邀请去丛林冒险,以及儿子的不如意等。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主人翁──推销员威利,劳碌了大半生,因推销成绩每况愈下,虽然一把年紀,却仍要到到处奔跑,靠微薄的佣金过生活。
因为他的老板早已取消了他的底薪。
并且他的健康状况也大不如以前,家中个样家具都该换掉了,原本不俗的家居环境被四周新建的高楼所破坏,让他烦恼忧愁!正当此时,大儿子比夫突然回家。
谁知老父未因此而享受父子团聚之乐,却为儿子仍然一事无成而失落、沮丧!结果威利在世的最后二十四小时,在父子争、不了解、以及紧张的气氛下渡过,直至推销员自杀才结束!主人翁的分析:剧本没有交代威利推销什么,但這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明白他的困境便足以了解其死因!在我看来,威利望子成龍的心态,古今中外都是这样,但是为什么亞瑟‧米勒這個劇本如此出色呢?我感觉这个劇本成功之處就在於將推銷員威利的心態描寫得极其细致。
他的喜、怒、哀、樂、惧,都交代得合情合理。
當知道自己一世也不能成為傑出的推銷員時,他只好將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但過份的期望,只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失望。
主人翁心态分析:威利不停的回忆到自己的弟弟,那个后来“成为富翁”的虚拟人。
而他自己却在那时选择了做推销员。
还有对他儿子的教育问题,他所嘲笑的那个邻居的书呆子儿子在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公司主管,前程似锦,而那个曾是他的骄傲,各项体育运动中都获得冠军的儿子现在却因为学历低而找不到工作。
这些让人感觉很可笑。
其实威利的內心世界也是相當複雜,集自卑、自傲、自憐、自信於一身,從他對妻兒、老板,鄰居好友查利的態度可見一斑。
儘管在外事事不如意,但回到家中他卻要家人尊重自己是一家之主的身份,子為他转换别种牌子的芝士他还大发雷霆;自己已经到了入不敷出,但他情願偷偷向查利借錢,被老板炒魷,却不願接受查利的聘用;因為面子上過不去!在兒子面前,还要扮作權威的過來人,教儿子如何向老板借錢的招數!而且还不容其妻子插嘴!这让比夫因不甘心媽媽不被尊重而和他爭吵!威利和小老板霍華德見面更是全劇的高潮,此段對手戲充分反映出威利失敗的緣故──他仍眷戀著昔日光輝的成就,以為在「名是他改」的小老板心中仍有一定的地位!無怪乎當小老板指出他早已不合時宜時,他才徹底崩潰了还有威利竟把自已的兒子当成了自己‘推銷’的對象,拚命將自己的一套人生觀向兒子比夫灌输,对兒子的才能和需要却不管不问,同時也根本没有考慮到他是否能用得上!倘若是其他的一般顧客就可以不用理睬他,但比夫卻是一个不能拒絕父亲的顧客!这样衝突過後、希望破滅、悲劇的上演,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经典语句分析:威利不停的对别人说,“我在年轻时看见一个年老的推销员在八十岁时只靠打打电话就能有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还有一个成功的推销员是如何在各大城市受到人们的欢迎的,“人们就像招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招待他们。
”他形容自己弟弟时的那句“他知道他想要什么,他去了,他得到了。
”还有那句也是说他弟弟的“二十岁时他进入了丛林,三十岁时他出来了,(加重语气)他成了富翁。
”最后那句加重了语气的“他成了富翁”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感悟:销售不是一个稳定的职业,他是一个跳板,只有会成长的人,只有TOP SALES,才能更大的创造出惶惶!不要平庸,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要被超越,更要反超越,做让超越人,绝望的第一!编辑本段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剧情介绍已近而立之年的克里斯•加德纳(威尔•史密斯)[1],在28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所以当时他下定决心在有了孩子之后,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爸爸。
但事业不顺,生活潦倒,只能每天奔波于各大医院,卖骨密度扫描仪,偶然间认识到做证券经纪人并不是需要大学生文凭,只要懂数字和人际关系就可以做到后,就主动去找维特证券的经理Jay twistle,凭借自己的执着、非凡的妙语,并在一个小小的魔方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个实习的机会。
但是实习生有20人,他们必须无薪工作六个月,最后只能有一个人录用,这对克里斯•加德纳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
这时,妻子因为不忍穷苦的生活,独自去了纽约,克里斯•加德纳和儿子亦因为极度的贫穷而失去了自己的住所,过着东奔西跑的生活,他一边卖骨密度扫描仪,一边作实习生,后来还必须去教堂排队,争取得到教堂救济的住房。
但是克里斯•加德纳一直很乐观,并且教育儿子,不要灰心。
因为极度的贫穷,克里斯•加德纳甚至去卖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克里斯•加德纳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获得了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我生活的这一部分叫做搭公车”——故事开始“我生活的这一部分叫做冒傻气”——发现在自己面试时帮自己照看扫描仪的嘻哈女孩带着仪器跑开而将其追回“我生活的这一部分现在的这一部分叫做疲于奔命”“幸福自己会来敲门生活也能得到解脱”“我就是这样一种人你向我提问如果我答不上来我就会告诉你‘我不知道’但我保证我清楚该怎样找到答案,我会找到答案的”面试官说“假设有个人不穿着正装就跑过来面试然后我却录用了他,你会怎么评价?”“那他的裤子一定很考究”——面试父子在篮球场——“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你有梦想的话你就得去捍卫它”“那些自己没有成材的人会说你也不能成材”“我生命中的这个阶段这个很短的阶段叫做幸福”——成为了经纪人改编自真实传记《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今年年初出版的同名自传。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
作为一名单身父亲,加纳一度面临连自己的温饱也无法解决的困境。
在最困难的时期,加纳只能将自己仅有的财产背在背上,一手提着尿布,一手推着婴儿车,与儿子一起前往无家可归者收容所。
实在无处容身时,父子俩只能到公园、地铁卫生间这样的地方过夜。
为了养活儿子,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他从最底层的推销员做起,最后成为全美知名的金融投资家。
回忆起自己的这段过去,克里斯•加纳表示:“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我经历了人们可以想象到的各种艰难、黑暗、恐惧的时刻,不过我从来没有放弃过。
这本自传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即使在最最艰难的时刻,父亲与儿子是不可分离的。
”Chris Gardner: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克里斯•加德纳:如果你有梦想,就要捍卫它。
Chris Gardner: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by themselves,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 not do it.克里斯•加德纳:当人们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说你也同样不能。
Chris Gardner: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克里斯•加德纳:有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
Martin Frohm: What would you say if a man walked in here with no shirt, and I hired him? What would you say?马丁:如果有个人连衬衫都没穿就跑来参加面试,你会怎么想?Chris Gardner: He must have had on some really nice pants.克里斯•加德纳:那他穿的裤子一定十分考究。
There is an I in "happiness",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It's an I幸福的幸里面是一个“幸”,不是一个“辛”。
或者理解成,Y=Why=为什么,I=我。
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只有我。
I'm the type of person,if you ask me a question, and I don't konw the answer,I'm gonna tell you that I don't konw.But I bet you what: I know how to find the answer, and I'll find the answer,.我是这样的人,如果你问我一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的话,我会直接告诉你“我不知道”。
但我向你保证:我知道怎样找到答案,而且我一定会找出答案的。
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Period.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
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
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
就这样。
--You gonna trust me, all right?-- I trust you.Thomas Jefferson mentions happiness a couple times i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May seem like a strange word to be in that document, but he was sort of…He was an artist.Lord, don't move that mountain, give me strength to climb it. Please don't move that stumbling block, but lead me , Lord, around it. My burdens, they gets so heavy, seem hard to bear, but I won't give up. Because you promised me. You'd meet me at the altar of prayer.(唱诗班的动情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