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问题

合集下载

一位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原型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

一位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原型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

一位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原型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悲剧形象一、本文概述《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经典之作,它深刻揭示了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和心理挣扎。

威利·洛曼,作为这部悲剧的主人公,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剧形象。

本文旨在通过原型批评的视角,探讨威利·洛曼这一悲剧形象的深层含义和普遍价值,以期对米勒的创作意图和该作品的社会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将首先概述《推销员之死》的剧情和威利·洛曼的基本形象,分析他作为一个普通美国人在社会压力和个人追求中所面临的困境。

接着,我们将引入原型批评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威利·洛曼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的深入剖析,揭示他作为悲剧原型的普遍性和象征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威利·洛曼悲剧形象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米勒的创作意图,以及这一形象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推销员之死》这部经典剧作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也为悲剧原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威利·洛曼的悲剧性格分析《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不仅是一个社会现象下的受害者,更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的悲剧性格在多方面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威利·洛曼的性格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度的乐观。

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着过高的估计,这导致他对现实世界的残酷和无情缺乏足够的认识。

这种盲目的乐观和自信,使他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往往选择逃避和否认,而不是面对和解决问题。

这种性格上的弱点,使得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威利·洛曼的性格也体现了一种顽固的执着。

他对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着坚定的信念,但这种信念却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他无法接受现实世界的改变,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变迁。

这种顽固的执着,使他在面对困境时,往往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寻找新的出路。

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的悲剧命运

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的悲剧命运

该剧的主人公是住在布鲁克林区的一个普通的推销员。

他从未发过财,从未出过名。

他不可能像希腊和莎士比亚剧中的主人公那样“一落千丈”,因为他从未高居要职。

况且,他的目标也不是那种为人称颂的、高尚的类型。

他希望自己能讨人喜欢、赚点钱,希望两个儿子也如此。

他主要是一位抱有世俗理想的“普通人”,与那些不同寻常的、拥有激动人心的大智大勇的传统主人公截然相反。

然而,正因为这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悲剧,它才更易引起老百姓的强烈共鸣,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

剧本一开头写威利提着两个沉重的装样品的大箱子,像一匹负重的牲口走上了舞台。

他第一句话说:“别担心,我回来了。

”[3 ] (P9) 接着他又说:“我累得要死, 我干不了啦。

林达, 我就是干不下去啦。

”[3 ] (P9) 这为公司干了三十多年推销工作的人现在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无法驾驭自己生活的方向了。

严酷的现实已经使他感到他周围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周围的一切都是失败的见证。

过去的老相识一个个地去世了,几周前在非洲的嫂子来信通知他哥哥本也故去,就连他喜爱的瑞士奶酪也吃不到了。

以前盛开着丁香、紫藤的小院子,现在连草都不长。

这儿曾是阳光灿烂,现在“这儿什么也看不见! 这一片地方全叫他们用大楼封起来了!”[3 ] (P335) 剧中有一场景写威利在院子里种蔬菜,感人至深,含义深刻。

威利手拿电筒、锄头和几小袋种子,全身浸在夜色的蓝光中,仔细地读着种子袋上的说明,认真地用步子量着距离、专注地种着胡萝卜、甜菜头、莴笋。

他想让他的小院子重新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然而威利很快意识到这种播种是没有收获的。

这里不再有灿烂的阳光,种子再也结不成果子。

这也正是威利·洛曼的生动写照。

他一辈子奔波劳累,忙于播种,期待着金色秋天。

如今,他年过六旬,到了人生的秋季,却凄楚地发现种子并没有发芽。

他的生活也如他的院子,没有阳光,没有收获。

威利·洛曼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大家喜欢你,你就不会倒霉”。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

浅析《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内容摘要:本文试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美国现代悲剧作家阿瑟·密勒的经典剧《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梦想破灭、人格分裂、家破人亡的伦理学意义,讨论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可避免的伦理冲突和悲剧命运,探讨这一伦理悲剧与冲突的原因、结果和社会根源,即传统伦理道德理想(美国梦)与商业丛林法则(道德异化)的错位,指出商业化大潮给社会伦理带来的破坏和对人类生存处境造成的危害,揭示出作者对商业社会中人的精神危机的深深担忧和对人类伦理建设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伦理冲突悲剧《推销员之死》(1949年)是美国现代悲剧作家阿瑟·密勒的经典剧作之一。

剧作一经问世便创下连演742场的骄人记录,为他赢得“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家协会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等三项大奖。

1983年,该剧被搬上中国舞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中国话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戏剧观念、人物心理表现、舞台艺术等方面,成为中国许多着名话剧(尤其是80年代话剧)的范本。

该剧以巧妙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所遭受的传统伦理道德与商业丛林法则的冲突,剖析了威利梦想破灭、人格分裂、最后家破人亡的伦理学意义,由此唤起人们对商业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和精神危机的关注与思考。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不仅在于说明作品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特点,更在于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作品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等关系的诸多问题,其目的在于倡导文学的道德价值观念并建立其道德评价体系”(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20)。

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伦理价值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是第二位的,只有建立在伦理价值基础上的文学的审美价值才有意义”(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118)。

背叛悲剧的核心——评阿瑟·米勒的悲剧《推销员之死》

背叛悲剧的核心——评阿瑟·米勒的悲剧《推销员之死》
一、 威利对 琳达的背 叛 威利的背叛行为在第一幕刚开始不久就有所指涉。当威 利首次陷入沉思.在梦幻中他向两个儿子比夫和哈比吹嘘波 士顿 是革命 的摇篮 。是一 座好城 市时, 比夫非 常羡慕 ,脱口 而 出说真想几时能跟他一块去那儿。这是剧中首次暗示威利在 波士顿旅馆的背叛事件。后来,比夫高中毕业考试数学不及 格去波士顿找爸爸想办法.在波士顿威利入住的旅馆里比夫 撞见了爸爸与情妇通奸的丑行.威利在儿子心目中的高大形 象轰然倒塌。比夫 骂他是“假正经”。随后,比 夫就自暴自弃, 原本打算进暑期学校补习数学,也不去了,致使他没能够读 大学 。没有 谋生的 本领。 至今没 有固定 工作, 居无定 所,一 生 就这 样一步 步堕 落下来 。 在该剧中.。织补丝袜”这一意象也指涉威利的背叛行
【M】.至文堂,1961。 P】本文中引用的 原文的译文。均 由笔者自。
参考文献: 【1】佐藤春夫 .佐藤春夫全集【M】.讲 谈社,1969。 【2】吉田 精一.现代文学和 古典【M】.至文堂 ,1961。 【3】中 村先夫.佐藤春 夫论【M】.日 本图书中心。 1990。
f 4¨、 林秀雄.佐藤 - t V&veg] .文 学界,1934 .6。 【5】广津和郎.<田园的忧郁>的作者Ⅱ】.雄辩。1918.6。 【6】大久保典夫.关于田园的忧郁U】日本文学。1973 .4。
背叛 悲剧的核心 ●●
——评阿瑟·米勒的悲剧《推销员之死》
王世文
( 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经典剧作之一,大 部分评论文章都认为该剧是关于美国梦破灭的悲剧。但笔者 通过细读文本发现背叛是该剧的一个重要主题。该主题包括 两层含义:一是丈夫对妻子的背叛:二是父子之间的相互背 叛。其中丈夫对妻子的背叛是该剧的核心。全剧紧紧围绕这 个“悲剧瑕疵”展开。父子之间的背叛在某种程度上是前一种 背叛 的衍生物 .威利 一家的悲 剧在一定 程度上 是背叛的 结 果 。通 过对 该主 题的 研究 可以 深化 对《 推》 剧的 理解 。

浅谈《推销员之死》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浅谈《推销员之死》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第35卷第2期延边教育学院学报Vol.35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pr.2021·146·浅谈《推销员之死》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李永琪金明浩(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一部两幕剧。

作为《推销员之死》的主角威利有着三十多年的销售经验,但是在虚幻的美国商业文化影响下,他盲目估计自己的能力,自吹自擂。

本文对剧中主要人物威利·洛曼和比夫·洛曼的悲剧和整部戏剧所展现的悲剧进行分析,以揭示米勒悲剧的力量。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悲剧命运;威利;悲剧精神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64(2021)02-0146-02悲剧是戏剧的体裁之一,主要由以剧中主人公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悲惨的结局构成的作品。

悲剧通常通过剧中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来揭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观众的悲愤之情。

人们需要了解悲剧的“悲”体现在何处,悲剧之“美”美在何处,才能真正能够分析悲剧,感悟悲剧精神。

本文将对剧中主要人物威利·洛曼的悲剧和比夫·洛曼的悲剧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戏剧中所体现的悲剧精神。

一、人物经历导致的悲剧命运1.威利·洛曼的人生经历威利是个十分普通的美国推销员,把自己的一生都执著于他所认知的“美国梦”,并不懈地为之付出。

他认为销售是一个男人最想要的职业。

作为一名推销员,威利总是将成功的推销员辛格曼当作目标,并以此来激励自己向成功之路前进。

威利坚信他会不断打破自己的销售记录,像辛格曼一样赚很多很多的钱。

他希望自己能留下某些东西,至少像辛格曼一样能有数以百计的推销员和买主来参加他的葬礼并且记住他。

但是梦想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

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年老体弱,更无法接受老板因此残酷地抛弃了他。

《推销员之死》的创伤解读-最新资料

《推销员之死》的创伤解读-最新资料

《推销员之死》的创伤解读《推销员之死》是当代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

该剧作于1949年发表,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从而使米勒赢得国际声誉。

阿瑟?米勒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品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为他赢得“美国戏剧的良心”的美誉。

剧本叙述一名推销员威利?洛曼悲惨的遭遇。

威利因年老体衰被老板辞退。

在懊丧之下,责怪两个儿子一事无成。

儿子反唇相讥,嘲笑他不过是个失败的推销员。

威利的美梦幻灭,自尊心受到严重创伤。

最后他为了使家庭获得保?U 金而在深夜撞车身亡[3]。

《推销员之死》自上演以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内外评论家纷纷从各角度各层面对该剧作出评价。

有的评论家着重探索戏剧的悲剧性,认为在该剧中米勒践行了独特的悲剧观[7]。

还有的评论家从伦理学的角度评析了戏剧的伦理价值,意在揭示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价值失落、道德困境和伦理冲突[8]。

综观各个评论观点,鲜少有从创伤角度对该剧作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本文以创伤理论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揭露推销员威利受创的表现创伤根源和创伤复原的失败,从而警示人们不能忽视创伤带来的严重危害。

一、创伤表征创伤理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先由卡鲁斯提出并将其定义为:“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复出现。

”[1]《推销员之死》剧作中大部分都是以回忆的形式展开的。

推销员威利?洛曼一生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子出人头地,自己事业有成,然而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让他内心备受折磨,一次次的打击也让他在残酷的现实中艰苦地求生存。

伤害事件的记忆或画面不断地出现在梦境中,或即使在清醒状态中也不断地在脑海中重现,使受害者经常处于惊恐和痛苦之中不可自拔。

这种现象被称为“闪回”[5]。

威利在过往所受的创伤反复重现,打破了过去和现在时间序列,剧作中大量的闪回,通过对比,彰显他所受的创伤。

《推销员之死》之主题阐释

《推销员之死》之主题阐释

杨霞内容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著名的剧本,它不仅反映了在一个家庭内部的残酷斗争,而且也反映了一个更大的关于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

这部戏剧揭示出对美国梦盲目信仰的代价并且包含了一些其它重要的主题:无边的幻想,懦弱的行为和成功的内涵。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美国民族价值观美国梦一.《推销员之死》揭示“美国梦”亚瑟·米勒于1915年10月17日出生于纽约市。

当他在密歇根大学上学期间,便开始了戏剧创作。

1949年,米勒完成《推销员之死》,并赢得了普利策奖,这也使米勒在美国名声大噪。

米勒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写出的《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

许多评论家形容《推销员之死》是第一个伟大的美国悲剧。

“在艺术手段上,悲剧根源的充分挖掘,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产生了惊人的悲剧艺术效果;在悲剧的审美价值上,生活悲剧与戏剧悲剧关系的分析及其观众对悲剧审美效应的反映,使原本是普通百姓的故事包含了现代社会悲剧的基本特征。

”[1]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著名的剧本,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家庭内部的残酷斗争,而且也描写了一个更大的关于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的问题。

这部戏剧揭示出对美国梦盲目信仰的代价。

米勒指控美国在推销建立在资本主义式的物质主义基础上以培育战后经济的虚假神话。

物质主义掩盖了建国先辈们最初勾画的真正的美国梦所具有的个人价值和道德标准。

在这部戏剧中第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美国梦”的衰败。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社会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美国梦’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的方面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

”[3]“美国梦”建立在“独立宣言”基础之上:“我们相信人生来具有这些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背叛——浅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之一

背叛——浅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之一
拉里身上传递出奥尼尔对人类命运探索时一种深刻的困
惑 ,“在 我 的 戏 剧 中 ,《 送 冰 的 人 来 了 》 是 对 任 何 一 种 信 仰 经 历 的 拒 绝 , 这 一 创 作 使 我 把 自 己 锁 在 过 去 的 记 忆 中 了 ”( Cohn, 406) 。无论是希基的布道, 还是基督的福音, 抑或是剧中人拉 里、帕里特曾拥抱过的无政府主义都无法实现对现代人灵魂 的拯救。现代人否定了一切宗教意义上的救赎, 从而陷入了精 神危机和心灵空虚的煎熬中。作为一个现代人, 奥尼尔在青年 时代就放弃了他曾热情笃信的天主教信仰。尼采曾经把上帝 称 作“死 亡 的 说 教 者 ”, 认 为 他 们 看 起 来 是 在 宣 扬 一 种 治 疗 疾 病的方式, 可是这种治疗, 却是通过劝导病人去死的方式来摆 脱疾病的( 尼采, 19) 。在《送冰的人来了》中, 尼采对奥尼尔的 影响是很明显的。然而, 奥尼尔并不完全接受尼采的思想。尼 采所推崇的以梦境和迷醉状态为代表的狄奥尼修斯精神也不
文教资料 2006年11月号中旬刊 ○ 文学研究


— ——浅析《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之一
胡娜
( 曲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的代表 作 。它 一 直 以 其 深 刻 的 社 会 寓 意 及 影 响 而 吸 引 世 人 的 目 光 。通 过 描 写 推 销 员 威 利·罗 曼 悲 惨 的 一 生 而 抨 击 美 国 梦 的 虚 伪 性 的评论比比皆是。本文将另辟视角, 把重点放到这部戏中另一 个出彩的主题上— ——背叛, 尝试分析在美国当时的社会大环 境下, 发生在这部戏剧中人物身上的几种背叛。
59
文教资料 ○ 文学研究 2006年11月号中旬刊

《推销员之死》之主题阐释

《推销员之死》之主题阐释

《推销员之死》之主题阐释作者:杨霞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5期内容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著名的剧本,它不仅反映了在一个家庭内部的残酷斗争,而且也反映了一个更大的关于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

这部戏剧揭示出对美国梦盲目信仰的代价并且包含了一些其它重要的主题:无边的幻想,懦弱的行为和成功的内涵。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美国民族价值观美国梦一.《推销员之死》揭示“美国梦”亚瑟·米勒于1915年10月17日出生于纽约市。

当他在密歇根大学上学期间,便开始了戏剧创作。

1949年,米勒完成《推销员之死》,并赢得了普利策奖,这也使米勒在美国名声大噪。

米勒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写出的《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

许多评论家形容《推销员之死》是第一个伟大的美国悲剧。

“在艺术手段上,悲剧根源的充分挖掘,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产生了惊人的悲剧艺术效果;在悲剧的审美价值上,生活悲剧与戏剧悲剧关系的分析及其观众对悲剧审美效应的反映,使原本是普通百姓的故事包含了现代社会悲剧的基本特征。

”[1]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著名的剧本,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家庭内部的残酷斗争,而且也描写了一个更大的关于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的问题。

这部戏剧揭示出对美国梦盲目信仰的代价。

米勒指控美国在推销建立在资本主义式的物质主义基础上以培育战后经济的虚假神话。

物质主义掩盖了建国先辈们最初勾画的真正的美国梦所具有的个人价值和道德标准。

在这部戏剧中第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美国梦”的衰败。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社会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于…美国梦‟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广义的方面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

评_推销员之死_中的表现主义

评_推销员之死_中的表现主义

洪增流 张玉红评《推销员之死》中的表现主义 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经典剧作《推销员之死》自1949年问世以来,一直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舞台上上演不衰。

该剧以一个普通美国人的家庭为基础,表现了一个遭到失败的中年人的回忆、愿望和梦想,演绎了一部现代美国的悲剧:剧中的主人公旅行推销员威利・洛曼笃信依靠个人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便可获得成功。

然而事与愿违,他为老板辛苦一生,不但没有发财,反而因年老体弱、推销不力而遭解雇。

他生活拮据,负债累累,精神恍惚,进退维谷。

尽管如此,他仍天真地相信,通过自杀的手段可以给儿子留下一笔人寿保险金,以供其开办一家体育用品商店,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威利终于撞车自尽。

这是一个普通美国人被“人人都能成功”的梦想所戕害的悲剧。

剧作家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并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将日常生活搬上舞台,从而使该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创作手法上,虽然该剧应用了久经考验的、传统的舞台方法,即恪守正常的时间顺序,同时还把地点局限于惯用的家庭和办公环境,从而去描写威利・洛曼在从周一晚上回家到周二晚上自杀这最后一段时间里的活动,但是,阿瑟・米勒采用了室内外交替的布景,以一天两夜的时间集中地反映了威利・洛曼作为旅行推销员的一生,在现实主义戏剧的框架内局部地糅进了表现主义的手法,用那些著名的、不断穿插进来的、代表着萦绕在洛曼心头的往事的倒叙片断打破了严格的情节限制以及想象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界限,并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来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

因而“表现主义”是该剧有别于其它戏剧的鲜明特征。

“表现主义”最早出现于法国,是绘画艺术中与印象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流派。

1910年,表现主义被介绍到德国,并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

在表现主义者看来,根本的真实只有在人的内部———他的精神、灵魂、欲望、幻想中才能找到,因此他们强调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强烈情绪。

鉴于表现主义的出发点是精神,它感兴趣的是展示人・38・物的内心世界,由此便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人物的心理活动突破了情节的框架,成为作品的中心内容;采用“多重自我”的表现方法,通过对“自我”多层次复杂结构的分析,在舞台上再现人物的心理状态;用梦幻表现人的潜在意识。

外国戏剧《推销员之死》人物分析

外国戏剧《推销员之死》人物分析

分析《推销员之死》外国戏剧中的威利——09广告学李琼200903113021 《推销员之死》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实主义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所以从剧中的主角威利·洛曼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社会的悲剧。

威利是个巡回推销员,就像他的名字Lowman所暗示,他属于社会的低层人物,没有固定工资,只领佣金。

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人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朝他敞开。

威利的偶像是推销员大卫·辛格曼,他活到84岁,只要在旅馆里拨个电话,就能做成交易,死后在新英格兰有许多买主和同行为他送葬,极尽哀荣。

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由于他总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幻想当作现实,所以会常常说大话。

他不顾自己推销事业已经走向下坡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

可是老威利已63岁了,干推销这一行已经34年,现在的新老板不顾及他早年立下的汗马功劳,狠心的解雇了他。

然而家里却还有零零碎碎许多开支要支付,两个儿子事业也不成功。

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加上长途驾驶,威利心力交瘁,精神错乱。

就这样威利的一生在错误的梦想中度过,也为了一个错误的梦想而死。

到快死的时候威利发现,他自己就像他分期付款购买的东西一样,等你付完款后,东西便用尽或者坏了。

他付清了最后一次房款,而他却到坟墓里安息去了。

在美国社会,人老了就象被吃光了肉的橘子一样,皮被扔掉。

主人公“威利”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美国人的二三十年代(钢丝录音机发明),那是一个牛奶和面包的递送是以利润最大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的。

所以,牛奶会掺三聚氰胺,威利也会面临失业和本的诱惑。

除了经济与生存的问题。

此剧还展示了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关联的范畴:梦想与现实,父与子,夫与妻,贪婪与淡然、运气于拼搏……《推销员之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国底层无产者的命运悲剧:威廉•洛曼劳碌一生,临近退休公司却将他开除,走投无路之下自杀换得保险金以帮助自己的儿子立业。

《推销员之死》主人公的悲剧成因分析

《推销员之死》主人公的悲剧成因分析

《推销员之死》主人公的悲剧成因分析作者:毛丽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戏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品。

主人公威利·罗曼,对美国资本主义深信不疑,一直想要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一直想要有所成就,最终却因为自己梦想的破灭而走向了灭亡。

该戏剧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下“美国梦”的弊端,也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经典代表作品。

该戏剧一上演,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震惊了美国的戏剧界,也为米勒奠定了戏剧大师的地位。

对于主人公威利的悲剧原因,每个人的看法也不尽相一致。

本文主要针对造成威利的悲剧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威利·罗曼;美国梦;悲剧原因作者简介:毛丽巍(1991-),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英语专业,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2本戏剧的男主人公威利,是一家服装公司的推销员,有一个爱他的妻子琳达,有两个威利十分疼爱的儿子比夫和哈皮。

这应当是一个十分幸福的小家庭,可这个家庭的结果却是四分五裂。

作为妻子,琳达对威利很好,鼓励他赚钱,给他生活目标,也爱自己的儿子,是一个贤妻良母。

但可悲的是,琳达并不真正的了解威利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大儿子比夫是威利寄予最大希望的,也是由于寄予最大的希望,所以比夫忘乎所以,荒废学业,甚至养成了偷窃的习惯,导致学业上一事无成,还几度离家出走。

小儿子哈皮有一份工作却不务正业,沉迷色情,投机取巧,总是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追求。

而威利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公司又将威利开除了,威利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失望。

威利想到死后可以有保险赔偿金,可以给儿子们做生意用,于是威利最终选择了自杀。

其实,促使威利自杀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点,第一点是环境因素,第二点是个人因素。

一、悲剧原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威利生活或生存的对他悲剧形成的因素。

《推销员之死》的异化主题解读

《推销员之死》的异化主题解读

《推销员之死》的异化主题解读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推销员汤姆·布坎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以及他最终的死亡。

该剧深刻地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尤其是推销员这个群体。

在威廉·福克纳看来,现代社会中的人已经被物质利益和追求成功的欲望所异化,失去了自我和人性。

具体来说,《推销员之死》的异化主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推销员汤姆·布坎南被异化为他推销的产品——汽车,他深深地爱着这辆车,但它却变成了他生命中一个不可承受之重,使他失去了自我。

其次,汤姆·布坎南在战争中的经历也使他异化成了另一个人,他失去了原来的自我,成为了一个陌生的人。

此外,该剧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关系,例如美国上世纪 40 年代的经济繁荣和战争时期的精神状态。

总的来说,《推销员之死》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并通过主人公汤姆·布坎南的经历,呼吁人们珍惜自我和人性,反对异化和物化。

阿瑟·米勒论文:从现代精神悲剧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论文:从现代精神悲剧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

阿瑟·米勒论文:从现代精神悲剧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摘要:本文从现代精神悲剧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阐述了剧中的主人公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和价值失落。

关键词: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现代精神悲剧;人的生存困境阿瑟·米勒(1915-2005)出生在美国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服装制造商,但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却无力供阿瑟·米勒上大学。

米勒只好一边打工,一边在大学读书,后来他获得了学士学位。

阿瑟?米勒在大学期间他便开始创作剧本,一生获奖无数,是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最杰出的剧作家。

他的作品针砭时弊,被誉为20世纪良心的代表,其中《推销员之死》是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一、《推销员之死》的创作背景米勒的父亲曾是一名推销员,后来成为一家服装公司的老板,全家因此而在纽约市过着舒适的生活,他坚信成功销售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然而,后来父亲经营的公司以失败告终,于是,全家艰难度日,与经济萧条抗争。

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经历,阿瑟?米勒仅仅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就创作出了给他带来不朽声誉的作品《推销员之死》。

二、《推销员之死》的内容实质《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作品中的优秀之作,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

推销员威利因年岁已大,请求在办公室里工作,却被老板辞退。

他做了一辈子的美梦破灭了,最后为了给家人留下一笔人寿保险费而在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

这部剧是美国的一部杰出的现代精神悲剧,作家本人也因为其对美国社会本质的深刻剖析而赢得了赞扬。

《推销员之死》分析了人们因为追寻美国梦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在剧中,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拎着两只沉重的、装样品的箱子回到家。

他极度劳累,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只有老伴儿林达懂他,尽一切力量来保全他的面子和尊严,希望能给他一些好好生活的勇气。

然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毫无用处。

他确认比夫将来完全可以当一名体育明星,然而,事与愿违,大儿子比夫多次离家出走,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

浅析《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的悲剧根源

浅析《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的悲剧根源

浅析《推销员之死》威利·洛曼的悲剧根源威利·洛曼是阿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本文从美国的社会环境,社会的价值标准,以及主人公的自身性格等各个角度剖析了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标签:《推销员之死》;社会环境;美国梦;悲剧美国著名作家阿瑟·米勒最重要的剧作之一《推销员之死》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佳美国戏剧。

主人公威利不是传统的、古典悲剧人物,而是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中的一员。

正是这样一位普通美国人的命运悲剧震撼了无数美国观众,使威利成为美国戏剧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塑造了一个梦幻中寻找自我,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美国梦”破灭打击和摧残的原形形象。

《推销员之死》剧中威利一无所有,没有工资,只领佣金。

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会朝他敞开。

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

他对辛格曼佩服的无体投地,因为辛格曼推销的非常成功,他不必离开旅馆,一个电话就能成交,84岁去世时,有那么多买家和同行为他送葬。

由于他总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当中,把幻想当作现实,所以他常常说大话。

他不顾自己推销不受欢迎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

早年,他的哥哥本劝他去阿拉斯加发财,但他的妻子林达说:“你在华纳公司不是干得挺好吗?有希望成为股东啊。

”结果他错过了机会,连起初林达劝他求老板给他在城里的差使,他也只能拒绝,因为“他在新英格兰很重要”,而事实却是老板把他解雇了。

对待大儿子比夫,他又拼命灌输“只要讨人喜欢,有魅力就能成功”的思想,致使比夫长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还姑息比夫的偷窃倾向,造成了另一代人的悲剧。

威利的盲目性使他嫉妒邻居查理的成功,拒绝查理给他提供的职业。

他硬要比夫相信自己的魅力足以使旧老板借一笔巨款给他开业。

最后,当比夫声泪俱下的帮助他正视现实的时候,他又误认为比夫还是接受他的观点,需要他,因而决定自杀,以便留一笔钱给他。

《推销员之死》:自我价值与社会压力的折磨

《推销员之死》:自我价值与社会压力的折磨

推销员之死:自我价值与社会压力的折磨引言《推销员之死》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戏剧作品,探讨了现代社会对个人自我认同和社会压力所造成的影响。

故事聚焦于一个推销员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从他成功繁荣的外表背后所隐藏的焦虑、绝望与挣扎。

本文将通过分析主人公的经历来探讨自我价值与社会压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我认同与社会期望每个人都希望被接受和承认,追求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常常受到来自家庭、教育机构、工作场所等多个方面的社会期望压力。

推销员这一群体在特定行业中尤其如此,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能力以获得回报。

长期以来忽视个人内心需求和价值观可能导致精神上的重负感和不安全感。

主人公形象剖析主人公是一个成功而受人尊敬的推销员。

然而,他内心深处始终感到空虚、压抑和迷失。

他利用工作成功的外表来掩盖对自己真实价值的怀疑,以及对社会期望的过度迎合。

这一代价使得他在长期适应中渐渐失去了自我,并最终导致了他精神崩溃的结局。

自我认知与社会压力主人公面临着多重身份角色上的挣扎。

工作中需要具备销售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职业领域取得成功。

然而,这种需要持续地证明自己所面临的压力使得他缺乏自主性和控制权,从而加剧了内心紧张感和焦虑情绪。

与此同时,在个人生活中,社会对于家庭、经济地位等方面的期望也给予主人公沉重负担。

迎合这些期望可能导致他忽视个人内在需求、现实快乐以及情感层面上的满足。

这种不断追求外部认同带来的压力最终破坏了主人公原有的自我认同,并使其无法找到心灵的安宁和平衡。

社会压力与心理健康社会压力可以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推销员的例子中,长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代表他人利益以及不断追求成功往往导致身心俱疲。

无法得到内在满足和自我认同的主人公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并最终导致了精神崩溃和自杀。

结论《推销员之死》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外部社会压力对个体心理健康所带来的损害。

重视自我认同和内在需求,减少过度迎合社会期望,是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现实与幻想的冲突——评《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

现实与幻想的冲突——评《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

从威 利的幻 想 中我们 可 以很 明显 地看 出 ,他 是一个 地 道的 “ 美 国梦 ”的代表 人物 。但 是 由于性格 中骄傲 的因素 之 死》 ( 以下简称 《 推 》 )无疑 占据 着举足 轻重 的地 位 , 其 独 特 的悲 剧 性 艺 术 魅力 使 之 堪 称 “ 美 国戏 剧 的经 典 作 如此膨 胀 以至于 最终 不能接 受成 不 了成功推 销员 梦想 的残
外 国文 学
现实与幻想的冲突
— —
评 《 推销员之死》 中威利 的悲剧
李 蝇 兰 嫩理 m大荨
| . 1 毫毫
| j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阿瑟 ・ 米勒 的 《 推销 员之 死》通过 对主人 公 悲惨一 生的 生动 刻画敏锐 地抓住 了所 谓 美 国梦 的残酷 本质 , 深 刻揭 示 了 以金钱 为唯 一衡 量标准 的现 代社会 对 生活 的抽 空, 以及 由此 造成 的现代 人的 生存 困境。 可 以看 出 ,威 利 ・ 洛 曼是 盲 目信奉 美 国梦” 的代 表 ,他 的最终 死 亡代 表着 所谓 的 “ 美 国梦 的幻 灭 ,而梦 想 与现 实的 尖锐对 立 冲 突正是 导致他不幸悲剧的原因。此外,本剧引导人们重新思考价值、信念 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I " G 题 ,从而在纷繁芜杂的世界 中找 到 自我价 值 。本文 从威利 梦想 的 一步步 幻灭来分 析现 实 与幻想 问的 巨大差 距 ,从而透析 整个 美 国梦 的本质 。 关键 词 :美 国梦 现实 幻想
阿瑟 ・ 米勒是 2 0世纪 美 国最 杰 出 的戏 剧 家之 一 ,被 他所 崇 尚的 自然 生活 与当 时的物 欲横 流 的美 国现 状格格 不 入 ,他 感 觉到 自 己已被这个 到处 充满 砖块 与玻璃 的城 市所

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内涵

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内涵

14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内涵■葛 锦/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塑造出了激起强烈悲剧审美情感的威利·洛曼这一人物形象。

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威利的死亡映射出美国社会中个人自我价值迷失、家庭支柱角色扭曲、社会底层梦想破灭的悲剧内涵。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威利·洛曼 悲剧内涵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探讨了美国的社会问题以及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作品,其塑造的威利·洛曼并不是古典式的传统悲剧人物——他没有高贵的出身和斐然的名声,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公民。

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依次解读,可以发现威利这一人物的形象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及其丰富而深刻的的悲剧内涵,是“美国梦”欺骗性的真实写照。

一、一个自我价值迷失者的悲剧酿成威利自我迷失的首要因素,是他没有看透“美国梦”的欺骗性。

威利是“美国梦”虔诚的信仰者,他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会发财,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成功者。

但是现实与威利的期望相差甚远,信奉“美国梦”的威利从来都不愿意直面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不仅善于自我欺骗,更习惯了自我欺骗,其后果是,久而久之威利就在幻想和现实之中迷失了自我。

威利的价值取向导致他幻想自己能够像哥哥本和老推销员辛格曼那样获得巨大成功,而现实的失意,让威利陷入与哥哥本进行对话的梦幻般回忆之中,想象性地求教哥哥本成功的秘诀。

威利梦想着留在大都市里,从自己的推销员业务中开采出属于自己的“钻石矿”来:成为辛格曼那样的推销员,生前取得巨大的业绩,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和尊敬,八十多岁时仍然可以在许多州推销产品,而且只需要在旅馆里打几个电话,客户就会亲自找上门来;死后人们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和追悼仪式,缅怀他的业绩神话和高尚品行。

哥哥本和老推销员辛格曼表面上是威利的偶像,实质是威利梦幻中的另一个自我,是威利迷失自我的具体体现。

米勒《推销员之死》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米勒《推销员之死》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米勒《推销员之死》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米勒《推销员之死》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推销员之死》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美国剧作家米勒(1915)的成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1: Is Willy responsible for his sons’ failure in life?Death of a salesman is a typical modern tragedy. Many illnesse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are exposed in this drama. Willy Lowman is the leading role in this play, like his name “Lowman”, be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He’s never willing to face the facts but spends all his life living in his dream. Finally he ends himself because of this wrong dream. We think that Willy’s defects in his character results in his sons’ failure in four ways.Firstly, Willy doesn’t accept the fact that he is not good at selling and always brags about how important he is in New England. He educates his sons that: Be likable and charming then you’ll be successful. And he encourages his sons to do more exercise to build a nice figure. For example, he buys a punchbag for his sons. This thought affects his sons deeply and makes his sons have a wrong view of life for a long time. They both think appeara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Secondly, Willy cares about Biff more than Happy. Since Biff is very young, he starts to regard his father as a hero. Willy thinks Biff is attractive and it isn’t a big deal to steal things. This deliberately neglect of bad behavior finally ruins his son. So we may say Biff lives in a sick atmosphere and so does Happy. Happy is the little son who is always ignored by his father. Happy pays much attention to his hair style and dressing style and enjoys smoking because he thinks these behaviors help him win more preference from others, especially girls. It’s the wrong way of upbringing that makes Happy a selfish man and finally become a womanizer.Thirdly, Willy’s affair affects his son. When Biff finds that his father has another woman, his value system crushes. When Linda is mending the socks in order to save money, his father gives the strange woman a pair of new socks. From that moment, his father is no longer a hero to him. Biff’s world collapses and he bursts out crying. He can’t forgive his father and totally get lost.Fourthly, Willy always complains when he i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This personal habit also affects his sons a lot. For example, Biff doesn’t pass a math exam. He doesn’t blame himself or try to find the reasons in himself. Instead, he complains that it is a means of revenge planned by his math teacher because he once played a trick on him/her in class.In conclusion, Willy is totally responsible for his sons’failure. Because of his own wrong value system, his unhealthy way of bringing up his children, his one lifelong mistake and some “trivial” personal habits, the whole tragedy happens.Q2: in what sense is Linda responsible for Willy’s tragedy?First of all, let’s look a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Linda. We know Linda takes care of the whole family with all her warm heart and patience without any complaint and her love, condone [kən'dəun], care, respect and comfort for her husband Willy are deeply rooted in her mind, however, in "Death of a salesman", Linda can be regarded as a central figure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amily because Linda has realized that her family has gone into the abyss [ə'bis] of lies. Linda is the only one that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but she does not do so, because she is also a victim, the only way is to sustain her spoiled love for Willy.Then I will give you some information about Linda’s Personality: Her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iscovered by paying attention to Artur Miller’s ['ɑ:tuə] parenthetic [,pærən'θetik](附加说明的) stage directions. When she speaks to her sons, Happy and Biff, she can be very stern, confident, and resolute. However, when Linda converses with her husband, it’s almost as if she is walking on eggshells.After our heated discussion, it is evident that Linda is definitely responsible for Willy’s tragedy! The main reasons are as follows:Firstly, Linda’s in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her husband heart to heart Although Linda has lived with Willy for a long time, she does not understand her husband at all. We can see that from what she has said at the funeral. She does not understand why her husband wants to die. She just adores her husband but she could not communicate with she husband in the spirit level. Willy endures the mental pain day after day. He could not pour them to his wife because his wife could not understand his ideas. So he only puts all his worries in his heart, which leads to his confused mind. In the end, he could not bear them any more and he kills himself. Secondly, Linda’s excessive love to her childrenHer two sons are too spoiled by Linda, which to some extent leads them to accomplish nothing. One used to stealing and even was thrown to prison, and the other always playing women. But she always says that they are just lost their way. When Willy educates his two sons, Linda prevents his blame on their sons. From one sentence in the article said by Willy:”You are my foundation and my support.”After learning the context, a conclusion can be arrived at that, Willy is upset in that his wife doesn’t support him. Willy feels lonely though his has his wife and sons, but he still feel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favors him. He can’t feel warm and love.Thirdly, Linda’s desire to be a good wifeWhen Willie blows up his trumpets, she echoes. When Willy doubts he has "no affinity", she only serves to encourage. When Willy conflicts with his sons , she blames her son, while she never holds responsible for Willie’s mistakes; Even when she is already very clear that Willie has suicidal tendencies, she does not stop him, but still continue to listen to Willie making up excuses in a car accident.Linda's protection has negative results to Willy.These negative results make Willy escape reality and lead him to commit suicide. Because Linda always protects Willy, even she knows Willy has a problem and she covers up these problems from Willy. As a result, Willy does not realize that he has problems in his life and her protectiveness leads him to escape reality.Finally, Linda’s fantasyWhat’s worse, Linda even fantasies of her husband who can persist [pə'sist] through this difficult period at last. She still tries to encourage him to pursue the vision of a dream. Due to her blind love and respect to Willy, Willy is unwilling to face reality, but only knows to maintain his status between his wife and the family. Linda doesn’t do her best to help her husband to realize the reality and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but to make her husband arrogant and eventually exhausted. She gives her husband a more possibility and reason to commit suicide.During our discussion, some of us produce some other understanding. They thinkthat Linda understands Willy’s real emotions extremely, but she does not stop because she hopes Willy's death will bring a little change. She pretends to care for her husband, and in fact would prefer he committed suicide so that she can be as simple as life. Linda's husband does not give a husband should have had treatment. Linda is only accessories for Willy, and she forever is the object which rejects. Only when Willy allows her to speak, she can talk. So she has anger with Willy. She hopes that her husband's death can change reality.Right now, it is obviously that Linda has responsible for the death of Willy in many senses!Q3: what do you think of Willy’s death?●Social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1.pure commodity economy suppresses human nature纯粹商品经济压制人性In America, labor force is a kind of commodity. When Willy grows old, he can't create value for the company', so he was ruthlessly thrown like "orange peel". For instance, we can refer to some classic lines. When Willy asked for changing his job, Howard refused him. Willy said:“I put thirty-four years into this firm, Howard, now I can’t pay my insurance! You can’t eat the orange and throw the peel away .”The answer was that “Cause you gotta admit, business is business.” When a person is too old to create value , he should de kicked away, which is the thought of thousands of capitalist in the USA. This is undoubtedly a kind of suppression of human nature.2.distorted values of the whole society 社会上普遍扭曲的价值观In the USA, in order to let the employees make more surplus value, the dominant bourgeois push the American Dream, whose main connotation is money first. Thus, it causes a misleading among the public that without money, a man has nothing.Willy puts the "money first" of the "American dream" as his orientation like most Americans at that time too, so for willy, no wealth means no dignity. This kind of twisted values lead to his final breakdown and suicidal behavior.Willy chose to be as a salesman in that he saw the success of a salesman ,J. P. Morgan. When he achieved nothing those years, he loss the confidence and killed himself.3.Game rul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适者生存的游戏法则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e game rule is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 man cannot have right to survive with a failure in business. At this point, Willy is a fully failure. So the only fate of him is the death.●Unharmonious Family Problems:Willy has stirred tensions(紧张压力不安)with his family. His family is full of dangers and quarrel. We can obtain evidences from the separat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rift缝隙of the mind.1.His Wif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lly and his Wife Linda is even more “complex and interesting”. When he doubted himself, his wife tried to comfort him that he is a competent provider of the whole family and is handsome. Although she does not believe the boast of a salesman, she loves him very much, and she never measures her husband in terms of the success of one’s enterprises or the weight of the wallet.Butwhat Willy needs is not only the tolerate to his lack of self-confidence or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the nature of “a person and a beloved one”, from the true sense. Willy ignored and lost the chance given by Linda of being honest and confident of admitting the poor living condition, she didn’t want him to act as a salesman even before her, all she has done is to help his avoiding the image of a undesirable.2.His sonsBiff Loman:Willy always laid his impossible American dream on the poor son,which has brought great pressure to Biff. There is arising antagonism对抗性between the father and the son.Biff’s discovery that Willy has a mistress (情妇)strips him of his faith in Willy and Willy’s ambitions for him. Adult Biff never has a stable work.His failure in his work brought much unhappiness and discomfort to Willy.Happy Loman:Happy is the stunted incarnation of Willy’s worst traits a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lie of the happy American Dream.Happy is a difficult character with whom to empathize. Happy is a doomed, utterly duped(易受骗的人)figure, destined to be swallowed up by the force of blind ambition that fuels his insatiable (贪求无厌的)sex drive. He does share Willy’s capacity for self-delusion, trumpeting himself as the assistant buyer at his store, when, in reality, he is only an assistant to the assistant buyer.Q4 : whether we should blame Willy for his affair with another woman? After heated discussion, most of our group members agreed that Willy should be scolded for his unfaithful behavior.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ed.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illy:Ⅰ.Though Willy is faced with great pressure and depression from job and home, he, as the breadwinner of his family should not resort to extramarital affair to meet his own satisfaction.Ⅱ.He has a retorted value system:Dave Single-men, the greatest of all salesmen that Willy believes, is a success and it is just the respect and gratitude he receives that makes Willy think “selling was the greatest area a man could want”. Willy wants the jobs of sales for its honorable nature and bright prospects, while indeed the substantial elements of which concreted is educational support.Willy’s business philosophy is based on appearance and popularity without mentioning hard work. He is too proud to accept a job from charley. He refuses to acknowledge the fact that he is a fine carpenter and continues to live a life of lies, memories and dreams as smothered businessmen.Willy is at the bottom of the totem pole of capitalistic world .he owns nothing and makes nothing. We might as well consider this affair a more of ego booster than a strong desire for Willy to be involved in an illicit love affair.On the other hand , it shows his tiresome of boring family life and he is actually under the stress of being successful and the so-called American dream. This affair make he himself feel irrigative and relaxed.Secondly,his affair brings much harm to the people involved.Ⅰ.To his wife, Linda: in the script of the play, Authur Miller writes that (Linda) more than loves him, she admires him as though his mercurial nature ,his temper, his massive dreams and little cruelties, served her only as sharp reminders of the turbulent of her husband’s will come to true one day.She is a woman who is docile and perseverant. Whatever happens he will always support his husband.All these show the deep love for her husband. On the standpoint of girl and women, it’s really irresponsible for Willy to have a second woman.Ⅱ.To his sons---Billy and Happy:We conclude from the text that Willy feels quite guilty now or then, but this can’t justify his immoral behavior .it seems unbelievable for us that he could take pride in this affair.The affair more or less directed affects his son s’future. At the time when Biff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and fails to enter into university. He wants to seek advice from his father. But what he finds is a total misery to him that his father is secret affair. Definitely it is Willy should bear much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his son’s failure.Ⅲto the second-woman.Willy’s affair with the women not only set s a bad example for and hurt his son a lot, but damages the life of his lover. He betrays his wife, making his wife in great despair, but seeks pretext for his betrayal.He couldn’t communicate with his wife heart-to-heart, nor could he promise the second-women something like abandon his wife and sons completely. He is the man who hurts two women just for the purpose of self-uncontrollable selfishness.Although someone may say that Willy is greatly indicative of the whole society’s fragile “great dream” and individual’s aimlessness. We still consider that we are the master of our lives and can control our immoral tempt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