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
宋代七大哲学家
![宋代七大哲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c9602e80d0d233d4b14e69f8.png)
宋代七大哲学家中国宋代期间的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七人,在哲学上有杰出的成就。
1.程颢(1032~1085年):河南伊川人,字伯淳,号明道。
宋明“理学”奠基者,其著作收入《二程全书》。
程颢与弟程颐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唯心主义体系,把世界的根源归结为“理”,也叫“天理”。
认为封建纲常伦理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是世界唯一根源,是先天存在于人们心中的。
反对心外还有最根本的自然之天,表现出了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2.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号叔川。
•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著作收入《二程全书》。
认为人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心中之知,要通过一件一件事去“悟”得自己心中之知。
其哲学思想是客观的唯心主义。
二程肯定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事物是有变化的,但是他们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没有发展的循环运动,是由神灵推动的,这是宣扬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在认识论上,认为人心中本来有知,于心上反省内求,便可以认识一切真理,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物论。
3.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郿县人。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
“关学”的创立人,《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他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气,气是宇宙的本体,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聚散状态。
肯定事物都是矛盾的,认为没有对立的两面,就没有统一的物体。
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认识首先要靠感觉器官,而感觉的来源是物质世界,强调认识必须穷究万物之理,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王安石(1021~1086年):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字介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用的基本范畴是“五行”和道。
认为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五行是五种运动着的元素,各有自己的属性。
道是高于五行的物质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他还认为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和对立斗争。
提出了新陈代谢的观点。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https://img.taocdn.com/s3/m/ab932c1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e.png)
中国哲学史二程到陆九渊二程的天理论程颢,程颐两个亲兄弟被称作“二程”,二程的著作和言论,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其中包括《二程遗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式经说》、《二程粹言》二程提出了以“理”为中心概念的体系,为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程颢哲学的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则是客观唯心主义。
二程认为世界的根源是“理”,也叫做“道”,“天理”。
他们提出“理”来把封建的伦理道德普遍化永恒化,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官僚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制造理论依据。
一、“理”一元论1、程颢的“天即时理”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所谓“天”,指最高实体,认为“天即是理”,就是认为“理”是最高实体,他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客观存在的,个人行为的好坏不影响天理的变化,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这理的一个是重要含义是指伦理纲常。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里“理”的内容就是社会关系、人伦关系的伦理准则。
程颢的“天即是理”的学说的意义之一是把封建伦理关系神圣化,把维护封建君权和父权统治的道德法则看成恒的绝对的真理,看成是世界的唯一来源。
2、程颐“理一分殊”“理”是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但根本上,万物之理就是一个“理”,“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提出“理一分殊”,认为万物之理是一个,而没一物又彼此不同,互有分别,特别强调万物一理。
这个统一的理就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
认为阴阳之气也有其所以然,这就是最高的“理”,就是世界的最高根源。
认为世界是以“理”为依据,“理”是宇宙的最高实体。
3、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1)释义形而下即是物质世界,他们认为这不是根本的;形而上的是“道”和“理”,他们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反对张载的气一元论说,程颢认为,“太虚”是物质性的事物,不足为根本。
2)上是形而下的根本认为理是气的根本,理士第一性的,气从属于理4、反对气一元论1)程颢的理一元论程颢认为气有生有灭,而理则是永恒的,气被产生出来时出于理的作用,理是自然界最高原则,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他把封建的伦理观念绝对化永恒化了,认为万物的普遍的理士世界的最高实体。
国学经典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3)
![国学经典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3)](https://img.taocdn.com/s3/m/9c85e3356c85ec3a87c2c5e8.png)
国学经典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3)二、二程对陆王心学的影响陆王心学在宇宙观方面的特点是以心为宇宙本体,世界万物均以心为存在的根据和产生的本原。
这与朱熹反对以心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而成为宋明理学思潮中的两大家。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对心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宋明理学思潮发展的脉络看,心学是对朱熹道学的发展和补充。
如果说,程(主要指程颐,同时也包括程颢)朱道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批佛,重整儒家伦理,把代表儒家伦理的理(即道)提升为宇宙本体的话,那么,陆王心学产生的原因则在于“正人心”,以解决道学确立及高度成熟后,人们只追求道学的语句,并不按义理办事,或祖述程朱,终日读书穷理而无所得,使“道问学”流于形式的问题。
于是陆王心学着重从主体上寻求思想理论即义理的来源和根据,以打破外在、超越的天理一统学术界的局面。
正因为陆王心学从主体上探求天理的来源和根据,把天理主体化,故对于体用范畴不予重视,并反对心理二分,心性二元,以保持心一元论哲学体系的完整性,体现了心学自身的特点。
在陆王心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二程哲学及其同异变化对其产生了客观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心理合一,心性一元对陆王心学的影响程颢在心理关系上主张心理合一,认为“心是理,理是心”,开陆王心学“心即理”思想的先河。
程颐在思想转变前,持心性一元的观点,这对陆九渊心性一物、王守仁“心即性”的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二程的思想里,既有“心是理,理是心”及“理与心一”的成分,又有“性即理”的内容,陆九渊和朱熹分别吸取并发展了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至形成“心即理”与“性即理”思想的分歧。
使二程思想中某些不甚明显的差别成为朱陆两大理学流派公开的观点分歧。
程颐在心性论上早期持心性一元的观点,认为心即性,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是一回事。
后来其思想发生了转变,在与吕大临讨论“中”的问题时,提出心兼体用的观点,倾向于以性为心之体,以情为心之用。
陆九渊的心学及其影响
![陆九渊的心学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5579926b307e87101f696dc.png)
陆 九 渊 为 何 能 够 提 出 这 样 的 哲 学思 想 呢 ?陆 九 渊 自 幼 聪 颖 好 学 , 喜 究 问 根 底 ,善 于 提 出 自 己 的 见 解 。三 四 岁 时 ,问其 父 “天 地 何 所 穷 际 ,父笑而不 答 ,他没 有放 弃,就 存 疑 思 索 。十 三 岁日寸,有 一天 他 对 自 己 幼 年 时思 考 的 问 题 忽 有 所 悟 。这 天 ,他 读 古 书 读 到 “宇 宙 ”二 字 ,见 解 者 说 :“四 方 上下 日宇 ,往 古 来 今 日宙 。”于 是 忽 然 省 悟 道 :原 来 “无 穷 ”便 是 如 此 啊 。他 少年 时 读 “三 国 ”“六 朝 ”,有 感 于 当 时夷 狄之 乱 , 后又 听 长 辈 讲 靖 康 之 耻 ,于是 ,剪 断 指 甲 ,学 习弓 马 ,慨 然 要为 大 宋 朝廷 复仇 。学有所成 后为官 ,陆九渊 亲为 勤 勉 ,政 绩 显 著 。后 因 谏 言 归 乡,开 办 讲 习 ,当 日寸陆 九 渊 的名 望 已高 ,每 开 讲 席 ,学 者 群 集 ,“户 外 履 满 ,耆 老 扶 杖 观 听 ”。他 自号 “象 山 翁 ”,学 者 尊为 “象 山先 生 ”。
责 任 编 辑 : 李 天 靖 J 57
}_f1 文 自
修
“鹅 湖 之 会 ”以 后 ,他 们 又一 次
重 要 的 会 面 是 “南 康 之 会 ”。淳 熙 八
年 (11 81),朱 熹知 南康 军 ,二 月 陆 九
渊 访 朱 熹 于 南 康 ,朱 熹 请 陆 九 渊 登
白 鹿 洞 书 院 讲 习。陆九 渊 讲 《论 语 》
在 宋 明 时代 ,二程 (程 颢 、程 颐 )与朱熹 讲 理 ,主 张 理 在心 外,是 客 观唯 心主 叉 ;而陆 九渊 、王 阳明 则主 张 心即是 理 ,所 以 又称 “心 学” 是 主 观唯 心主 义 陆王
国学经典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1)
![国学经典 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1)](https://img.taocdn.com/s3/m/1087d9fcbb4cf7ec4afed0e8.png)
国学经典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1)过去学术界在对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的研究中,一种观点认为,二程哲学没有什么分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程哲学有同有异,存在着区别,但未注意探讨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即二程哲学由相同到相异的转化,因此不能说明程颐思想前后的矛盾之处。
此外,过去学术界及历史上对二程与朱熹一派关系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未注意研究二程与陆王心学一派的关系,尤其未注意联系二程哲学的同异变化来论述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
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二程哲学的同异变化程颢、程颐哲学的相同处是主要的,尤其在元丰八年(1085)程颢逝世以前。
二程哲学的最大相同是程颢、程颐共同创立了天理论的哲学体系,这对中国哲学及宋明理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世理学或以性为理、或以心为理的不同流派,都从二程天理论的哲学体系里吸取其基本的思想理论,在二程天理论哲学体系的基础上,或加以继承、发展,或加以扬弃、创新,都没有脱离天理论的价值思想体系。
这说明二程作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其哲学的相同方面是主要的和基本的。
然而,二程哲学又存在着相异处。
这个相异处主要表现在程颢的融通合一、守约内求与程颐的体用二分、知识积累、内外结合之间的差异。
这不仅体现为程颢的心一元论哲学与程颐体用二分哲学之间的矛盾,而且表现为程颐后期思想与前期思想的矛盾,正由于程颐后期思想发生了变化,倾向于体用二分,才与程颢及自己早期所持的心学观点产生矛盾。
(一)心、性、理为一程颢以及程颐早期均持心、性、理为一的心学观点。
程颐指出:“心即性也。
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
”(《程氏遗书》卷十八)认为心性相通为一。
程颢在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时,提出了“性无内外”的思想。
其性即指心,性无内外也就是心无内外,取消主观与客观的差别,把客观归之于主观。
对此,朱熹指出,程颢所谓“定性”中的性即是心。
他说:“‘定性’字,说得也诧异。
复习回顾:1、二程的思想主张?2、朱熹的思想主张3、陆
![复习回顾:1、二程的思想主张?2、朱熹的思想主张3、陆](https://img.taocdn.com/s3/m/28311c3787c24028915fc3c7.png)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 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 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 张
李贽 1、反对神化孔子 2、批判道学家伪善 3、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评 价
挑战正统 思想
黄宗羲
顾炎武
1、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天 下为主,君为客” 推动以后 2、提倡“法治”,反对“人 反专制斗争 治” 3、提出“工商皆本” 1、主张“经世致用”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朴实学风
王夫之
1、世界是物质的, 2、认识由客观对象引起 3、静止是相对,运动是绝对
思维方法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出现的背景:
1. 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 发展; 根本原因 3. 阶级上,市民工商业者阶层日益强大(江南); 4. 思想上,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束 缚了人们思想;思想专制;
是明末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黄宗羲主要思想评价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 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 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 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 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 民族、民主革命。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 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顾炎武(1613—1682),号 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 “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 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 遍游各地,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 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 广博,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 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 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 郡国利病书》等著作。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3e8495758fafab068dc022a.png)
第14章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一、陆象山1.简介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抚州金溪人。
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
心学创始人,代表性思想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思想(1)“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知道即吾心,吾心就是道。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
(2)人心本是宇宙全体,普通人常有所蔽。
(3)吾人为学,要去心之蔽、复其本体。
(4)以任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心,心就能应物不穷。
二、杨慈湖1.简介杨慈湖,字敬仲,慈溪人,宋理宗宝庆二年卒,年八十六。
南宋心学代表人物,继承和发扬陆九渊的心学思想,著有《象山行状》《己易》。
2.思想(1)宇宙万物都是心中之物,都与我为一体。
(2)只任本心之自然,无不得当而合宜。
三、朱陆异同1.异(1)名称朱子之学称为理学,象山之学称为心学。
(2)理①朱子言性即理,朱子认为心是理与气合而生的具体物,与抽象之理不在同一世界。
心中之理,就是性。
②象山言心即理,反对朱子的心与性的区别。
(3)实在①朱子认为的实在,有二个世界,一个不在时空,一个在时空。
②象山认为的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其在时空。
只有一世界,与心为一体。
2.同象山认为的心与朱子认为的心相同,心就是理。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1.官方思想(1)儒学衰微的趋势在两宋时期有明显转变,儒士们借助佛、道思想来建构儒学的宇宙观。
朱熹理学是儒、释、道三种思想融汇的产物。
(2)南宋理宗朝,朱熹被列入孔庙配享。
(3)宋末开始,朱熹的著作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参考教材。
朱熹的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2.道学一脉(1)陆王心学虽与朱子理学形成对峙之势,但势力远不及朱子理学。
(2)朱子理学,又称道学,有胡居仁、陈献章等后学。
(3)宋元是理学最盛时代,明代是心学最盛时代。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1.陈白沙陈献章,广东新会之白沙理人,世称白沙先生,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其学初宗朱学,后宗陆学。
2.湛甘泉湛若水,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
抚州先贤陆九渊
![抚州先贤陆九渊](https://img.taocdn.com/s3/m/b49885e2e009581b6bd9ebed.png)
陆九渊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汉族,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
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祖。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被后人称为“陆子”。
姓名:陆九渊别名:号象山,字子静,世人称存斋先生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镇青田村出生日期:1139(己未年) 逝世日期:1193职业:哲学家和教育家宗教信仰:心学主要成就:开创心学目录人物简介生卒年学术简介讲学授徒学术成就生平事迹思想基本理念心学缘起文献资料朱陆之争鹅湖之会义利之辞“无极、太极”之争陆九渊诗陆九渊墓展开人物简介生卒年学术简介讲学授徒学术成就生平事迹思想基本理念心学缘起文献资料朱陆之争鹅湖之会义利之辞“无极、太极”之争陆九渊诗陆九渊墓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生卒年陆九渊生于绍兴九年二月乙亥(即公元1139年3月26日)辰时,卒于绍熙四年冬十二月十四日(即公元1193年1月18日)日中。
享年五十四岁。
人物简介陆九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镇青田村人。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有儿子(焕之),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
陆九渊后事兄嫂如事父母。
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
长大后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
他初读《论语[1]》,即指出其讹误之处。
思想观点陆九渊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
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之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
中国哲学史-陆王心学
![中国哲学史-陆王心学](https://img.taocdn.com/s3/m/7d3be8e2a417866fb84a8eab.png)
2.无极与太极:
• 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 的,他认为不应该“以无极字加于太极 之上”。他说:“《易大传》曰:易有太 极。圣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也?” (《与朱元晦》)
• 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 “无形而有理”。他说:“周子所以谓之 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 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 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 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 之可言也。”(《答陆子静》)
陆王心学
第一节 陆九渊
•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 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他从小就聪明好思。三、四岁时就 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之”。这样深 邃的哲学问题。七、八岁,“举止异 凡儿,见者敬之”。他读古书,见“宇宙”两
字, 别人解说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 宙。”他顿然大悟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 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 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 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然则 所以保吾心之良者,岂不在于去吾心之 害乎?”
——《养心莫善于寡欲》
1、道德修养的首要工夫乃是“发明本心”, 他所说的“本心”就是德性,亦即先天 的道德良知;
——《传习录》
2.心外无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 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 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 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 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 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 物。”
——《传习录》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 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 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鹅湖之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
![鹅湖之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https://img.taocdn.com/s3/m/bf31af6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1.png)
鹅湖之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淳熙二年(1175),著名的学者吕祖谦为了调解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学术争执,出面邀请两派学者同往信州名胜鹅湖寺聚会论学,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一、争辩双方1、朱熹,南宋著名的学者,字元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号紫阳,江西人。
他最大的成就在于理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程颐的学说,利用了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关于“性”和“气”的学说,并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各派理学,成为了集大成者。
朱熹的理学体系以理气论为中心内容,将理、天理、太极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
他明确阐述了“理”与“气”的关系,认为“理”产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即“理”先于“气”,“气”依“理”而存在。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极”,“太极”即“天理”。
在认识论上,朱熹论述了知和行的关系,强调知先行后,但又认为“知行相须,”,注意“行'在认识中的作用。
不过,他说的“行”多是理学家所注重的道德践履方面的内容。
性命之说也是朱熹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性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所具有的天理,人类受到了天理的因素,因而有仁义礼智的道德;但各人受到的“气”有清浊的不同,所以有智愚善恶的差别。
由此,他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居敬”等一系列理论。
在“理”与“欲”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人欲中自有天理”的说法,认为道德意识与物质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的,从而修正了“二程”的观点。
不过,他也认为,凡超越道德原则规定的人欲,都是与“天理”对立的,因此必须“以理节欲”即“去人欲,存天理”。
他还将传统的纲常学说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标准,认为伦理纲常是永远存在,“不可磨灭”的。
2、陆九渊,理学家,字子静,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人。
他的观点与朱熹不同,他把人的主观精神“心”作为宇宙本原,因而他的学派被人称为是“心学”,他不同意朱熹的心分为二的哲学,认为他将造成士人只重诵读古书而忽视主观精神的流弊。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陆九渊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陆九渊](https://img.taocdn.com/s3/m/c7fcda7e011ca300a6c390e0.png)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第八章陆九渊当朱熹之学在南宋思想界的声势不断壮大之际,偏处江西一隅的陆九渊也开始显出锋芒毕露之势,他在思想上独树异帜,学术界通常称其思想为“象山心学”。
他与朱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两人俨然是势不两立的论敌。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江西抚州金溪县人,因讲学于贵溪象山,自称“象山居士”,学者称之“象山先生”。
陆九渊出生在一个有兄弟六人的大家庭,3岁丧母,此后由兄嫂抚养成人。
陆在哲学思想上表现出早慧的特点,据记载,他在3、4岁时,便开始“思天地何所穷际不得,至于不食”。
8岁读《论语》,怀疑有子之言为支离,又认为程颐之言与孔孟不类。
在13岁时,他写道:宇宙内事乃己份内事,己份内事乃宇宙内事。
又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十三岁条)以上两段话几乎成了象山心学的标志性言论。
陆九渊到34岁时才中进士,%岁任靖安县主簿,次年参加了由吕祖谦主持的“鹅湖之会”,与朱熹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讨论,44岁后调京师任国子正和删定官,53岁知荆门军,一年后病故于任上。
陆九渊与其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三陆子”。
陆九渊在荆门任上时间虽短,但颇有政绩,获得当时宰相周必大的好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陆九渊对王安石的变法采取了与司马光等人不同的态度,在他看来,王安石的过错并不在于他主张变祖宗之法,也不在于他推崇功利之政,而在于他“凡事归之于法度”,未免不通人情,从而丧失人心。
然而他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所遭受的种种遭遇抱不平,他认为王安石“英特迈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人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同上书卷十九《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心学祖师陆九渊
![心学祖师陆九渊](https://img.taocdn.com/s3/m/34199b8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3.png)
心学祖师陆九渊心学祖师陆九渊作者:李刚兴宋明理学在南宋时期,分化为“理学”和“心学”两个系统,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
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宋明时期,以研究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之义理的“义理之学”;从狭义上讲,是指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称。
因为无论程朱之学或陆王之学,都把“理”(或称天理)作为其学说的核心范畴。
理学是后期封建社会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刻和巨大的。
作为理学中的“心学”一系创始人的陆九渊,自然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豪门苗裔聪颖早悟志气高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人。
由于他在中年以后,到贵溪的象山居住讲学,又自号“象山居士”,故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
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的远祖为妫姓,战国时期,取代姜姓齐国的田氏先祖敬仲(田完),就是妫姓之后裔,所以陆家的祖先又姓田。
陆九渊家族一系,是齐宣王之少子元侯田通传下来的,因当时四通的封地在平原盘县陆乡,他于此定居,故改为陆姓。
自四通下传至第42代的陆希声(陆九渊的八世祖),做了唐昭宗的宰相。
五代末期,陆家因避战乱,才迁徙到江西抚州的金溪,购置产业,是当地声望很高的豪族大姓。
但是,从陆九渊的高祖到他父亲四代,都没有人做官,这是陆家处于衰落的时期。
陆九渊为其弟九叙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家素贫,无田业,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
”(《陆象山全集》卷28)又说:“吾家素无田,蔬园不盈十亩。
”(《陆(九皋)修职墓表》,同上卷28)他们主要是靠开药店的生意来维持生活。
不过,这个没落的官僚世族家庭,传到陆九渊这一代,由于他的二哥陆九叙善于经营,经济状况又大有好转,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了。
陆九渊的父亲名贺,生九渊兄弟六人,陆九渊最小,他的四哥九韶、五哥九龄,都是当时较有名气的理学家。
人物杂评: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人物杂评: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https://img.taocdn.com/s3/m/52abf57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a.png)
人物杂评: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是宋代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之一,其创建的心学思想在政治上、教育上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陆九渊承儒家思想一脉,深化和发展儒家心性思想,并吸收和借鉴了道佛理论,融儒释道三教理论为己用,并非当代所认为的唯心主义。
他的思想从“吾心即宇宙”出发,认为宇宙万物皆满心而发,作为体系的宇宙论;在本体的认识中,先继承地解释了理,得出“心即理”的本体论;认识到心的本体性后,人尊崇本心,便能做到“天人合一”,便构成其心学体系的人性论;最后以“发明本心”作为人的道德实践,就是其思想体系中的工夫论。
陆九渊从宇宙观的认识和人性论的阐述再到本体论的论证,到最后的做工夫。
在宋代理学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思想背景下,开创了将“心”作为本体的心学思想,形成了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实践内容的陆九渊心学思想完整体系。
经王阳明的发展和弘扬,陆王心学受到世人瞩目,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明清以来哲学思潮主流,影响一直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
陆九渊生平事迹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他是心学的开山鼻祖。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一家虽然家境平平,但父子相传,兄弟相继,读书识礼,却是一个书香之家。
年少时期,陆九渊所处的兄弟同学共进、互为师友、和睦融洽的家庭环境,为陆九渊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兄弟六人中,陆九渊最为年幼,但成就最高,成为影响后世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这与其家学渊源不无关系。
清代全祖望说“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
”陆九渊、陆九龄、陆九韶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初任隆兴府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主簿,后调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主簿,迁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
中国哲学史-12第十二章陆九渊哲学
![中国哲学史-12第十二章陆九渊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c1991599647d27284b7351c6.png)
2020/9/4
5பைடு நூலகம்
江苏大学
• 陆九渊的思想体系是从“心即理”这个命题出发来展开的。 • 据《象山先生行状》记载:陆九渊“年十三……读古书至
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忽然大省曰: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这就是说,宇宙中的事,就是自己分内之事;自己分内之 事,就是宇宙中的事。
2020/9/4
6
江苏大学
• 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进一步发挥说:
•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 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
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
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
而圣人出焉,同此心也,同此理也。”(《全集
》卷35)
2020/9/4
致。这说明他很善于思考,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具有
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受权威的束缚。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
方法,对他后来能够在学术研究中自成一家,有着重大的
2020关/9/4系。
4
江苏大学
一、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内容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与朱熹理学对立的心学,始于南 宋时的陆九渊,形成于明代的王守仁。虽然王守仁的学说与 陆九渊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以“心”为本体,学术界 统称为陆王心学,该学派的形成不仅有社会思想的大气候, 而且与程朱理学也存在某种相互刺激的关系。因此,我们探 讨陆王心学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该联系程朱理学一起加以 考察。
2020/9/4
11
江苏大学
• 对于“万物皆备于我”这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陆九渊作了如下发挥:
• 孟子曰:“所以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不 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 之,非由外铄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语之本心也。”(同上)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六:陆九渊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六:陆九渊](https://img.taocdn.com/s3/m/92d7749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6.png)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六:陆九渊中国两宋时期哲学之六:陆九渊陆九渊(公元1139年-1193 年),宋代哲学家,他以儒家思想为骨架,糅合佛教禅宗思想内容,构成了与朱熹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学派。
他的心学被明代的王守仁所发挥,故称为陆王心学。
1.心即理陆九渊哲学的核心命题是" 心即理"。
他说:"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象山全集》卷十一《与李宰书》)。
" 理" 与" 心" 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万事万物之" 理" ,就是每个人心中之" 理" ,所以他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派生者,是第一性的,而人和人心都是被理所派生的," 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 (《朱子语类》卷四),既然人是被理派生,人心也当然为理所赋予。
而陆九渊却把朱熹超越于事之先、之上,气之先、元之上理,拉到了我的心中,为我心所具有。
这就是说,心是第一性的,理是被派生的。
这便形成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如陆九渊说:"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 (《杂说》)又说;"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故夫子曰:' 吾道一以贯之。
' 孟子曰:' 夫道一而已矣'。
" (《与曾宅之》)这是说,人人都有那个心,"是心" 只是一个心,心中都具有那个理," 是理" 也只是一个理;从其最终处看,心与理是" 归一" 无二的,是不能分开的,从其不容有二来说,所以心即是理。
因此,与朱熹把" 理" 看作自然与社会最高的终极原则不同,陆九渊认为理的普遍性必须通过人" 心" 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
中国哲学史(高教版)教案:第二十五讲 陆九渊
![中国哲学史(高教版)教案:第二十五讲 陆九渊](https://img.taocdn.com/s3/m/3a26d5500029bd64793e2ce3.png)
中国哲学史:第二十五讲:陆九渊第二十五讲:陆九渊The Philosophy ofLujiuyuan? 心学? 心即理? 格物? 朱陆之辨一, 心学? 陆九渊,字子静,生于公元1139年(宋高宗绍兴九年),死于公元 1193年(宋光宗绍熙三年 12月),江西抚州金溪人。
他做过几任中下级官吏,晚年知荆门军。
他讲学于江西的象山,后人又称他为陆象山。
到明代,王守仁发挥他的学说,他们的学派后来称为“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著作有, 语录,,, 文集,,后人总编为,陆象山集, 。
二, 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 杂说, )?,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同上)?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 与李宰书, )?,心,一心也 ;理,一理也。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 与曾宅之书, )?,塞天地一理耳。
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
此理之大,岂有限量?”(, 与赵咏道书,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语录,三, 格物?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他提出了一套所谓“简易”的修养方法。
他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 所贵乎学者,为欲穷此理,尽此心也。
”(, 与李宰书, )? 他认为,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内求,就可以得到真理。
他还认为,,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为学只是理会此。
”(同上)? 先生云,“?? 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下手处。
”伯敏云,,如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物理。
”伯敏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先生云,,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
”(, 语录, )在朱熹那里,所强调的是“格物穷理”,人们的认识必须经过“格物”,才能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境界 ;而陆九渊则直接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了。
拆书-《中国哲学简史》(24)王阳明的心学,和“致良知”
![拆书-《中国哲学简史》(24)王阳明的心学,和“致良知”](https://img.taocdn.com/s3/m/92d8168c168884868662d6b2.png)
《中国哲学简史》(24)王阳明的心学,和“致良知”王陆学派,也称为心学,是由程颢开创,陆九渊继承和史可法(王阳明)完成的。
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他与朱熹是朋友,但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各方面都存在分歧,他们方法论也围绕哲学思想进行了有些辩论。
首先,我们来讲讲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中“心”的概念,朱熹和二程都赞同“性即理”,而朱熹则认为是“心即理”。
这两句话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是是他们两派哲学思想的根本哲学区别。
我们在而前一章看到,在朱熹的系统中,认为心是理的泛化,也是气的具体化,所以心与抽象的理不是一回事。
于是陆九渊就只能说性即理,而不能说心即理。
但是在陆九渊的系统内中,刚好相反,认为心即理,他以为在心、性之间做出区别,纯粹是文字上的区别。
关于这样文字上才的区别,他说:“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
且如情、性、心、才,都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
”(《象山全集》卷三十五)。
在朱熹看来,实在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
在陆九渊看来,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
但这个具体的有情是什么,在王阳明的思想哲学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王守仁(1472-1528),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法学家、军事家。
早年信奉程朱理学思想,要寻求世间万物的知为,所以有格物致知。
后来因为仕途不顺,被发配到毕节偏远的龙泉驿,在那里有产生了顿悟,称为“龙场悟道”。
他的这个概念中,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性,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的实际世界。
这样,当然就没有,朱熹如此特别强调的、抽象的理世界的声望。
王守仁也主张心即理,他说:“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根据朱熹的系统,那就只能说,因有孝之理,故有孝亲之心;因有忠之理,故有忠君之心。
可是不能反过来说。
但是王守仁所说的,恰恰是反过来说。
根据朱熹的系统,一切理都是永恒地在那里,无论有没有心,理照样在那里。
根据顾炎武的系统,则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程的天理论程颢,程颐两个亲兄弟被称作“二程”,二程的著作和言论,后人编为《二程全书》,其中包括《二程遗书》、《明道文集》、《伊川文集》、《伊川易传》、《程式经说》、《二程粹言》二程提出了以“理”为中心概念的体系,为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程颢哲学的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则是客观唯心主义。
二程认为世界的根源是“理”,也叫做“道”,“天理”。
他们提出“理”来把封建的伦理道德普遍化永恒化,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官僚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制造理论依据。
一、“理”一元论1、程颢的“天即时理”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所谓“天”,指最高实体,认为“天即是理”,就是认为“理”是最高实体,他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客观存在的,个人行为的好坏不影响天理的变化,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这理的一个是重要含义是指伦理纲常。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里“理”的内容就是社会关系、人伦关系的伦理准则。
程颢的“天即是理”的学说的意义之一是把封建伦理关系神圣化,把维护封建君权和父权统治的道德法则看成恒的绝对的真理,看成是世界的唯一来源。
2、程颐“理一分殊”“理”是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但根本上,万物之理就是一个“理”,“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提出“理一分殊”,认为万物之理是一个,而没一物又彼此不同,互有分别,特别强调万物一理。
这个统一的理就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
认为阴阳之气也有其所以然,这就是最高的“理”,就是世界的最高根源。
认为世界是以“理”为依据,“理”是宇宙的最高实体。
3、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1)释义形而下即是物质世界,他们认为这不是根本的;形而上的是“道”和“理”,他们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反对张载的气一元论说,程颢认为,“太虚”是物质性的事物,不足为根本。
2)上是形而下的根本认为理是气的根本,理士第一性的,气从属于理4、反对气一元论1)程颢的理一元论程颢认为气有生有灭,而理则是永恒的,气被产生出来时出于理的作用,理是自然界最高原则,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他把封建的伦理观念绝对化永恒化了,认为万物的普遍的理士世界的最高实体。
2)程颐认为理和心是一贯的,存在于人身上的理就表现为心。
二、二程的辩证法1、对立的普遍性程颢认为,万物都是成对的,有一物就有与之对立的另一物。
对立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2、事物是变化的程颐特别重视变中的不变。
变中之“常”就是“道”,就是“理”,虽承认变化与对立,但却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断言“圣人奉天理之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
强调理士永恒不变的。
3、认识论认为人的心中本来就是有知的,在心上反省内求,就可以认识一切真理。
程颢认为,真理来源于内心,内求于心,就可以认识一切真理。
认为“穷理”和“尽性”是一回事。
“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
才穷理,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
”程颢更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良知:天赋的先验知识)程颐认为心中有知,心中本来就具有完备的知识,但心却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功夫,然后才能达到心的自己的认识,格物所得之知乃是心中本来固有之知。
他认为,“格”是“至”的意思,“格物”即是“至物”,即是就物而穷其理。
穷理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穷理须先一件一件进行研究,积得多了,就能豁然贯通,认识最根本的理了,先积习,然后贯通,贯通不是归纳不是科学的总结,而是一种恍然的体会。
4、“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程颐认为,见闻之知相当于感性认识,德性之知既指关于伦理道德的认识,又指关于事物根本原理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理性认识,见闻之知是外来的,而德性之知不凭借见闻,而是内在的,是先验论的观点。
5、知行问题程颐提出知先行后的学说,认为知事行的根本,必须先有认识,有了认识,自然会照着所知去做,如没有认识,就无法行动。
由于强调知的作用,程颐还提出了行难知亦难的观点。
二程的人性论和道德学说一、人性论二程为了把封建的道德标准说成是人的本性,同时又要对于人实际上何以有不符合这些道德标准的行为做出理论的说明,提出人性二元论的说法1、人性二元论二程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谓性”的性,一是“生之谓性”的性。
“天命之谓性”的性,是在人未生以前就已存在的性,程颢又称之为“人生而静以上”之性,程颐又称之为“极本穷源源之性”,这性事最根本的,也就是作为宇宙根源的理在人心中的体现,是绝对的善。
“生之谓性”的性,程颢又称之为“气禀”之性,程颐又称之为“才”,这性有善有恶,是从“气”来的。
二、道德学说程颐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天命之谓性”的性就是“理”,也就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实际上是认为五常是一切人固有的先天的本性,是人内在的固有的东西。
1、人有善恶因气有浊清之分,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善有恶。
“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2、“存天理,灭人欲”他们根据人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宣称克服“人欲”,保持以“天理”为内容的本性,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势不两立的。
是修养之道。
2、修养方法程颢认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所谓“仁”就是“万物一体”的体验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觉得自己与万物合而为一,觉得对万物无有不爱,强调以天地为大我,要泛爱万物,认为这是“至仁”的境界。
程颐强调“敬”,“涵养须用敬”,他反对道家和佛家屏去思虑的说法,主张以“敬”为基本的修养工夫。
“敬”是经常集中注意力,时时警惕自己,克服一切不符合道德原则的思想,“敬”就是集中注意力,严格遵守道德的规定。
邵雍的“象数学”邵雍的哲学思想不仅吸取了道教的“图书先天象数之学”,而且对于佛教的“止观”之说,《周易》的“太极”、“动静”、“阴阳”之理,《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都加以“探颐索隐,妙悟神契,多所自得”,从而建立了一套“包括宇宙,始终今古”的庞大象学体系。
主要代表作有《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皇极经世》里的《观物内篇》和《观物外篇》为其主要哲学代表作。
一、“合一衍万”的先天象数学“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是邵雍制定的关于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他对万物生成推衍出一套程序,而“神”起到了特殊作用。
神是“气”的主宰,它潜藏于天地,却能出入于有无生死之间,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实际上成为创化万物的原动力,神是表示太极创化万物中能起到微妙变化的作用。
邵雍利用象数关系来推演世界的发展及其周期过程。
太极是“无体”的“一”,它虽然不动,但可以通过纯粹的“数和形的概念”的逻辑推演而变化出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即各种“有体”的“象”和“器”。
二、“天元运世”的宇宙循环论与“皇帝王霸”的历史退化论邵雍的象数学从“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的目的出发,按照所谓的“天道有消长,地道有险夷,物道有盛衰”的变化观,为自然和人类从胜到衰的历史循环编制了一套详细的年谱和规律。
邵雍还认为,人类的历史可以“皇帝王霸”来划分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情况是:“三皇”之世——“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五帝”之世——“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三王”之世——“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五伯”之世——“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
”朱熹他宣扬道统,认为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终极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后人称为程朱学派,代表作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第一节理一元论一、理的几层含义1、程朱学派理的首要意义是事物的规律。
事物的规律是一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是一般的东西,而事物则是特殊的东西,程朱认为理士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
2、理的内容还包括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
实际上,他们把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看成是宇宙的根本,一切事物的根源,他们把道德的基本原则说成是世界的基本原理,把当时的社会秩序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秩序。
二、理在气先朱熹将理和气不能相离,但他认为,理士第一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根本。
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就具体事物而言,理气不相分离,从根源上来讲,从理论上来讲,理在气先。
朱熹说理与气本无先后是就构成事物的时间上说的,一事物成为一事物,,同时具有理和气两个方面,但朱熹还是强调的指出了“理”“气”的先后问题,他认为,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看,从根本上看,是“理”先于“气”的,这个先后不是时间上的先后,而是指从逻辑上、道理上说“理”是在先的理是根本,是决定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据,这种先于具体事物一般原则“理”,朱熹又把她叫做“天理”,强调“理”是最高的、绝对的、永恒的和必然的。
三、太极最根本的、整体的理叫做“太极”,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最初根源。
太极本身虽无动静、无生灭,而一切具体事物的产生、变化、消灭都是由它那里来的。
这个太极,朱熹认为又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太极中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四种道德原则。
四、“理一分殊”——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体现整个太极,者叫做“理一分殊”。
他认为,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理只是一个太极,太极是一个完整的征途,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全宇宙只有一个太极,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所以生成存在的依据。
每一物都以太极为其存在的根据,每一物都涵有太极。
1、“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人每一物都以普遍的理为它的存在根据,所以每一个人每一物都具有普遍的理。
(引用佛教观点)每一具体事物都具有整个的理。
2、物物之间理的差别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受到气的粹驳影响,就有偏有全。
“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
”3、对华严宗的“一多”思想的解读“一多相容”的思想就是万理归于一理,每一个具体事物上的理都是那唯一的、整体的理的具体而微的表现,其中并没有偏、全、昏、明的差异,唯一的、整体的理与各个具体事物上的理之间的关系是一与多的关系。
4、批评佛教佛教讲“空”,把一切看做是虚幻的,朱熹认为这是错误的,太极中具有众理,理虽是超时空的东西,但是“实有”,他批判佛教,认为他们虽然否定伦理关系,但实际上并没有逃脱这些关系,仍然还要按一定的“理”来活动。
5、理一分殊有时他所说的是普遍的理和特殊的理之间关系,有时是指太极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理一分殊”的说法,是把最一般的理即所谓的太极,安置到每一个事物之中,作为每一个具体事物存在的依据朱熹还认为一切人、一切物都是理和气构成的,人物禀理以为性,禀气以为形。
认为理在气先,心却是有了形体以后才有的。
心是以气为存在条件的。
心的知觉作用是心借以认识自己心中之理的一种机能。
四、对立的普遍性“独中又自有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而一物之内必包含对立,这就是内在的对立,但他所讲的对立,都是静止状态的对立,在他看来,对立面相互对峙,并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意张载的“两故化”,他承认正反来那个方面得交互作用是变化的原因,他趁人事物的对立性,正是为了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别的必然性,事物的对立面是永远不会相互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