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鲁宗环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62—63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知识,认识一些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学会从变量的角度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例题提供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表,安排学生观察数据,求比值,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揭示路程和时间的正比例关系。“试一试”选用购物问题作素材,,让学生再次经历、感知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3题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的相关数据,判断是否成正比例,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学好这部知识,对以后学习成反比例的量以及中学学习函数有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具体实例中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4、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教法
1、谈话法: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又潜伏悬念,激发学生动机,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2、创设情境法: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说学法
1讨论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合作、交流中探索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描述法:在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后,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正比例和反比例都是特殊的函数关系,函数思想是指导本单元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这段谈话既可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又引导学生用这种思想方法研究问题,增强例题教学中数学问题的导向性,明确研究方向。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
1、多媒体展示例1。请学生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例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时间/时 1 2 3 4 5 6 ……路程/千米80 160 240 320 400 480 ……
2、创设问题情境,导学例1,初步粳理解路程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
规律及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1)提出问题。①表中有哪两种量?②哪种量随着哪种量变化?怎样变化?③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比值表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80/1=80 160/2=80 240/3=80……这三个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交流。①在交流汇报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上“关联”、“一定”这两个词来说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②、通过填空,理解概括路程和时间变化规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系的量,变化;也随着变化。当和对应的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3)、总结出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三)让学生自己完成“试一试”,加深对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理解,归纳出成正比例关系的字母的表达式。1、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解决“试一试”。2、学生口头描述购物问题中的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理解“试一试”中的总价和数量也是成正比例的量。3、总结出数量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一定)……板书4、比较例1和试一试的共同点,形成规律,归纳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的关系。(1)比较共同点:例1和试一试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一定量。(2)归纳出成正比例关系字母表达式。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用X和Y表示,一定量用K表示,那么正比例关系,可用式子表示为:Y/X=K(一定)……板书
(五)、理解应用,巩固提高
1、学生自己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强调学生说一说理由。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成正比例的理由。(六)、课堂小结
补充课题,布置作业1、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把课题补充完整。(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2、谈一谈这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这两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反思,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又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成功的喜悦。
3、布置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