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测量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数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3、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
4、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5、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
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
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
7、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8、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9、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预测。
数学思考方面: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
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
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量》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测量第1课时铅笔有多长
第2课时 1千米有多长
整理与复习(一)
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4.忆一忆。
a.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
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5.写一写。
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制定学习计划有什么好处?
一、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
目标不是什么花瓶,你需要制定计划,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去实现它。
通过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使自己达到目标,也使自己明确每一个任务的目的。
二、促使自己实行计划。
学习生活是千变万化的,它总是在引诱你去偷懒。
制定学习计划,可以促使你按照计划实行任务,排除困难和干扰。
三、实行计划是意志力的体现。
持实行计划可以磨练你的.意志力,而意志力经过磨练,你的学习收获又会更一步提升。
这些进步只会能使你更有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成功。
四、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
按照计划行事,能使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分明。
从而,该学习时能安心学习,玩的时候能开心地玩。
久而久之,所有这些都会形成自觉行动,成为好的学习习惯。
五、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合理的计划安排使你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你会知道多玩一个小时就会有哪项任务不会完成,这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影响。
有了计划,每一步行动都很明确,也不要总是花费心思考虑等下该学什么。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教案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前后知识联系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分米和千米。
表1:《测量》单元前后知识联系(二)单元学习内容主要认识和感受分米、毫米、千米实际长度,会根据具体情境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如下:2:《测量》单元学习内容表(一)学科性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1分米和毫米、1千米各有多长,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下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和对跑道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所学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创新性目标1.在测量、想象等活动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的体验。
2.结合估测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教育性目标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会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在测量估测活动中,加强对所学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单元三课规划(一)原教材教学规划表3:《测量》单元原教材教学规划(二)单元三课教学规划四、单元三课实施(一)单元课教学案例1.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2.学习目标(1)学科性目标1.自主阅读教材,初步领略本单元的基本内容(测量),建立结构性知识。
2.知道每一课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每个小绿点要我们做什么;能找到学习工具,找到学习方法等,初步能读、会读数学教材。
3.具有初步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育性目标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四 测量——铅笔有多长优秀教案
课题:铅笔有多长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0_4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铅笔、课桌等活动,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枚一分钱的硬币、橡皮、铅笔盒、小红绳。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张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看着老师,估计老师的身高,并说出有多高。
学生猜完后,老师测量自己的身高:1米6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出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1米长,用食指和拇指间表示出约1厘米长。
师:谁还记得米和厘米用英文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说出米用m表示,厘米用cm 表示。
师: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明确:1米=100厘米1m=100cm师:刚才同学们对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学生A:我的铅笔13厘米多一些,差一点不到14厘米。
学生B:我的铅笔9cm多一点点。
学生C:我的铅笔是新的,正好是18厘米。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同学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而有的同学铅笔的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
(可能有的同学能说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师:同学们,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
板书:毫米。
[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越接近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
因此,在导课的情境创设上,我以这一理论为依据,从学生能看到的老师到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让学生对所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回忆,且再一次去感知1米和1厘米的长度,为下面学生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千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千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长度单位,特别是千米这个比较抽象的单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长度单位,比如说我们要量一下书桌的长度、教室的面积等等。
那么,你们知道千米有多长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二、引入活动,体验10米有多长。
首先,我们先来体验一下10米有多长。
请大家手拉手站成一排,第四个同学进行测量,将数据记录并在全班汇报。
再引导学生思考:站成大约10米长需要几个人?走一走,10米长的距离大约要走多少步?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10米的长度。
三、进一步体验100米有多长。
接下来,我们再来体验一下100米有多长。
请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看看够不够100米长?多少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够100米长?100米要走多少步?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100米的长度。
四、推算和想象1000米有多长。
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10米和100米的长度,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推算和想象来认识1000米有多长。
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连续走10个100米的距离,那么这个长度就是1000米了。
通过这个思考,我们可以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五、总结归纳,巩固知识。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了1千米等于1000米。
同时,我们也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更好地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应用。
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还会研究更多的长度单位,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长度单位,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呢?(学生回答:米、分米、厘米、毫米,并板书)请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大约有多长。
还有,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当我们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我们一般使用米、分米、厘米、毫米。
那么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我们一般使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1千米有多长”(并板书课题)。
在你们的印象中,你们认为1千米有多长呢?有同学认为1千米大约得围着阳平关镇绕一圈,还有同学认为1千米就是1000个1米,也就是10个100米。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测 量-北师大版
第4单元测量第1课时铅笔有多长【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内容及第35页“练一练”第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和测量,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PPT课件、铅笔、米尺、2分硬币。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谜语激趣导课“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铅笔是大家的好朋友,在铅笔的长度里面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的知识最多。
二、创设问题情境1.估一估。
铅笔有多长?(赶快把文具盒里的铅笔找出来)估一估。
你是怎样估计的?把你估计的结果和方法跟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2.量一量。
同学们估计的结果是不是接近铅笔的实际长度呢?拿出尺子来量一量吧。
发现什么问题了?不是整厘米数怎么办?今天我们继续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三、学习新知活动一:认识分米。
1.揭示分米。
师:分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1分米也就是10厘米那么长。
板书:1分米=10厘米。
2.感知1分米的长度。
(1)找一找。
你能从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吗?指给你小组的同学看一看。
谁愿意说一说你找的是从刻度几到几的长度是1分米?(2)量一量。
请同学们量一量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掌哪个位置的长度是1分米,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
看,我们的手掌上又多了一把1分米长的小尺子,我们可以用它来帮忙估计长度了。
3.分米和米的关系。
出示米尺:你能在这把米尺上找出从哪到哪的长度是1分米吗?这把尺子上一共有多少个1分米?生:这把尺子上一共有10个1分米。
师板书:1米=10分米。
4.观察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做单位,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分米。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测量》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测量》说课稿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创度量之尺、孕量感之魂”。
什么是度量呢?史宁中教授指出,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继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
度量包括度量对象、度量单位、度量方法和度量值。
度量的本质是单位的累加与细分及度量对象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
度量分为抽象度量和具象度量,抽象度量是用计数单位去计数,其着力于数感的培养具象度量是用计量单位测量其着力于量感的培养。
量感是一种人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觉,来源于度量。
形成量感的主要途径有,在理解度量意义中发展量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量感,在估测活动中发展量感。
在小学阶段,度量内容贯穿始终二年级主要是长度单位的度量,是感悟度量本质的基石。
对于一维度量单位的学习毫米的认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分米和米是通过厘米累加得到的,毫米是通过厘米细分得到的,所以厘米起着非常重要的承重墙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学习和理解,制定了本单元的具体观念。
长度是对一维空间的度量及线的长短,是用统一单位的累积,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和方法。
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和量感。
根据单元具体观念制定了关键问题,怎样更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还会有哪些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使结果一样?量不同的物体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去量呢?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我对学生进行了数据调研,目的是看学生单位累加的理解情况,是否有单位细分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厘米和米的基础上,量感的建立情况。
根据调研意图设计了调研题目。
在估计绳子的长度时,有57.9%的学生回答正确,有了长度及单位累加的经验,其他同学理解得不够好,所以我们本单元会持续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渗透、度量思想。
第二题是当厘米无法满足测量要求时。
学生15.8%的学生是没想法的,这些呢是分了没结果的,这些是学生有准确结果。
但是依然要问为什么要有毫米等等这样的困惑。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掌握长度、重量、容积等量的概念与单位。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巩固学生对于测量实物时的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锻炼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长度、重量、容积等量的概念与单位。
2.能够正确使用相应的工具(尺子、天平、容器等)进行测量。
难点1.区分长度、重量、容积等概念与单位,和它们之间的互相换算关系。
2.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本节课将进行测量活动,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测量器具与物品,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器具(如尺子、天平、容器等)。
2. 新知讲解(10分钟)通过示范,介绍长度、重量、容积等概念与单位,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让学生听懂,学会正确运用。
3. 学生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选择一种测量方式进行练习,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相应的测量物品和工具,让他们用测量工具进行正确的测量,并记录下来。
4. 学生讲解(15分钟)让每组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交流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5.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再次强化学生对于测量概念、单位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在活动中是否产生了优良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依靠测量活动来实现知识点的教育,老师应当密切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注意学生的问题及时解答,检查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规正确,提醒他们注意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及优化方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有序开展相应的评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 铅笔有多长(1)-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 铅笔有多长(1)-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毫米2.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3. 测量方法:对齐、紧贴、读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单位及测量方法,能够正确测量铅笔长度。
2.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解决实际测量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铅笔、课件2. 学具:直尺、铅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长度单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让学生了解铅笔长度的测量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用直尺测量铅笔长度,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归纳: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测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测量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毫米2.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3. 测量方法:对齐、紧贴、读数4. 铅笔长度测量实例七、作业设计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记录数据并换算单位。
2. 判断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不断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理解长度测量的重要性,能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测量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米2.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3. 长度测量方法4. 长度单位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理解长度测量的重要性,能够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多媒体课件2. 学具:直尺、卷尺、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测量知识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定义及关系。
(2)讲解测量工具直尺和卷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3)讲解长度测量方法,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步骤。
(4)讲解长度单位换算,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与长度测量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米2.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3. 长度测量方法4. 长度单位换算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2. 判断题:判断长度测量方法的正确性。
3. 计算题: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4. 实践题: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操作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长度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测量
⼩学数学(北师⼤版)⼆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测量第五单元测量单元教学⽬标:1、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操作能⼒。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分⽶、1毫⽶、1千⽶有多长,并知道千⽶、⽶、分⽶、厘⽶、毫⽶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3、能估计⼀些物体的长度,进⼀步发展估测意识。
4、结合⽣活实际,经历⽤不同⽅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统⼀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厘⽶的含义,知道分⽶,毫⽶,会进⾏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6、能估计⼀些物体的长度,并进⾏测量。
教学重点:1、实际感受1分⽶和1毫⽶的长度,学习⽶、分⽶、厘⽶和毫⽶之间的关系。
2、建⽴1千⽶的长度概念,掌握千⽶和⽶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1、正确的实际测量与换算2、千⽶概念的建⽴教学时间:6课时第⼀课时铅笔有多长(分⽶、毫⽶)教学⽬标: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和1毫⽶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操作能⼒。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分⽶、厘⽶和毫⽶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估”“量⼀量”等活动,发展学⽣的估测能⼒。
教学重点:实际感受1分⽶和1毫⽶的长度,学习⽶、分⽶、厘⽶和毫⽶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的实际测量与换算教具:投影;直尺;铅笔等学具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认识分⽶1、每⼈⼀根10厘⽶长的铅笔,估计⼀次,这根铅笔有多长?2、测量这根铅笔的长度到底有多长?3、汇报测量结果,找差距。
4、⽤⼿⽐⼀⽐10厘⽶有多长。
讲:10厘⽶就是1分⽶。
分⽶是⽐厘⽶⼤⼀些的长度单位,可以⽤字母dm来表⽰。
1dm=10cm5、量⼀量教室⾥那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
汇报6、⼩组讨论:⽶、分⽶、厘⽶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1m=10dm活动⼆:认识毫⽶1、量⼀量你⾃⼰的铅笔,看正好是整厘⽶吗?2、讲:⽐厘⽶还⼩的单位是毫⽶(mm),毫⽶和厘⽶有什么关系,请你观察直尺上的刻度,3、汇报⼩结:1cm=1mm4、⽤直尺量出学具(橡⽪、课本、练习本)的长度(单位:厘⽶毫⽶)活动三:练习1、完成P41(2)2、先量⼀量再填空:( )分⽶()毫⽶3、⼝答2⽶=()厘⽶;5厘⽶=()毫⽶;20毫⽶=()厘⽶;3分⽶=()厘⽶;150毫⽶=()厘⽶;10⽶=()分⽶=()厘⽶课桌⾼8();⼀分硬币的厚度是1();⼀本字典厚8();⼀根粉笔长13();⼩明⼀步的距离约是56();⼩芳的⾝⾼132();楼房⾼20()4、填适当的计量单位5()>5()>5()70()<3()实践作业:⽤长20毫⽶的⼤头针去测量数学课本的长,量了10次,还剩10毫⽶,数学课本长多少毫⽶?板书设计:第⼆课时1千⽶有多长教学⽬标:1、通过“⾛⼀⾛”、“估⼀估”、“想⼀想”等活动,体验1千⽶有多长,初步建⽴千⽶的空间表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方向学生回答师: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二、新课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学生:北面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课件出示方向板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课件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四、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五、课后作业下课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课找同学汇报。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第10页“小熊购物”及“试一试”练习题。
《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
《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材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
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
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
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
教学目标: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五、教学准备: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二)导入新课并质疑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室黑板的长是4()。
一支铅笔的长是18()。
一张光碟的厚度是()。
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这张光碟,它的厚度有没有1厘米呢?那聪明的小朋友一定在想有没有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呢?对,有一个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引出毫米的认识。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优秀6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优秀6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课件课时1教学过程切入举偶谈话引入。
生活中的大数无处不在,那么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对话平台玩中学1.学一学,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
完成练一练。
在()里填上“>”或“<”。
学中做1.试一试。
先试着做一做,再议一议。
3.想一想4.数学游戏。
5.估一估。
完成练一练的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比一比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投影片、小黑板,计数器。
教学过程: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对话平台玩中学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
)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2)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①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②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③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
④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⑤进行计算。
236-118怎样计算呢?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板书:2+2+2=6(只)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板书:3+3+3+3+=12(只)(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
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教学过程自我加减(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1)出示例2图(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板书:2+2+2+2=8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二模块生活中的测量问题北师大版
第十二模块生活中的测量问题【教法剖析】1.直接测量法:要测量的长度比较短,可以借助测量工具尺子直接进行测量的方法,叫作直接测量法。
2.间接测量法:要测量的长度比较长或物体不规则,不易测量长度,也不能直接用测量工具测量,需借助其他工具,再转换成直接测量的方法叫作间接测量法。
如目测、绳测、杆测等。
例1:测量数学课本的长边(课本正面向上,左侧的边)。
【助教解读】这道题是最基本的测量问题。
首先,我们读题可知数学课本的长边长度比较短,我们可以直接借助尺子进行测量。
在测量时,要注意将课本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课本的另一端对准尺子上的数字就是课本长边的长度,单位名称用厘米(cm)表示。
解:【经验总结】这道题是可以借助尺子进行直接测量的,在进行测量时,一定要将被测量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对齐,尺子放正测量物体。
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尺子上的数字就是几(毫米、厘米、分米、米)。
否则,测量物体的长度就不准确。
例2:二年级(1)班的同学要去一块地中去植树(如下图),要求每隔3米植一棵树,只栽2行,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助教解读】这道题要求准备多少棵树苗,可以先求出一行栽多少棵。
而这块地无法直接用尺子测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用一根3米的杆从地头开始测量,每一段3米都做好标记,测量完整段后,数一数有多少间隔点,1行就植多少棵树。
进而知道2行准备多少棵树苗。
解:2行要准备的树苗=1行树苗数+1行树苗数(树苗数相同)即13+13=26(棵)答:2行需要准备26棵树苗。
【经验总结】在不能直接测量长度的情况下,利用间接测量法也能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题】1.墨水盒的高度是( )厘米,把它放在长度为64厘米长的桌子上,能放几个?2.一条河的宽度不知道,但知道河面上有座石板桥,这座桥由4块大石块铺成,2块大石块长40米,1块35米,1块27米,这条河宽多少米?3.明明步长40厘米,他沿着教室长边走了10步,教室长几米?4.小刚每时走4千米,他走3小时的路程,爸爸只用了2小时,爸爸每小时走多少千米?【能力题】5.你能写出测量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的方法吗?快点试试吧!参考答案1. 8 64÷8=8(个)2. 40+40=80(米)80+35=115(米)115+27=142(米)3. 40+40+……+40=400(厘米)400厘米=4米4. 4×3=12(千米) 12÷2=6(千米)5.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小学数学北师大二年级下册四测量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师:为使测量的长度更易记,今后计算长度时,更方便。这里我给孩子们介绍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师边说边板书)它还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dm)
师: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我们也可以说这支铅笔的长度是1分米。也就是说(师指,慢速,给生思考时间 随生说并板书 10厘米=1分米)
师:噢,原来是比5厘米多了3个小格,老师把这3个小格请到了大屏幕上,找一找,这3个小格在哪里?(实物投影)生说,师圈出来。这样的3小格是多长呢?谁知道?(如有生知道,让生说,没有生知道,师告诉)
师:3小格就是3毫米,也就是说1小格就是1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那1毫米有多长,咱们去直尺找一找,好吗?(生拿出直尺找一找,用手比一比)找到了吗?有什么感觉?感觉1毫米很短很短,比1厘米还短。那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一毫米呢?去找一找,数一数。生独立活动后,汇报交流。
3、探索“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找到了1分米,比出了1分米的长度,那你能用刚才找到的1分米来测量一下你手里最长的那根纸条有多长吗?量完以后告诉你的同桌,你是怎样量的?你量的长度是多少?(生活动 )
师:经过测量,我们发现,这张纸条的长度是10分米,这张纸条的长度也是1米,我们也可以说10分米=1米 1米=10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
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测量物体长度时,在什么情况下,会用上“毫米”呢?
师小结: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测量长度比1厘米小的物体或者比整厘米多一些的物体时会用到“毫米”做长度。
(2)进一步感受1分米的长度
师:让我们在直尺上再观察一下,它表示的1分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接着孩子们再看一看,也数一数,多少厘米是1分米。然后告诉同学你是怎样数的?你数的结果是多少?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测量-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测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有关长度、重量、容积三个方面的知识。
2.了解测量的典型工具,并能够准确使用。
3.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建立准确的感性认识。
能力目标1.提高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1. 长度测量通过日常实物与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如线段的细节观察、测度方法的讲解等。
2. 重量测量通过游戏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量测量,如秤的发明、称量方法等。
3. 容积测量通过生活实例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容积测量,如液体的倒、装、加、减等计量方式。
三、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准备准备各种测量工具和相应的实物,如长度尺、秤、器具、水杯、勺等。
2. 教学过程(1)导入在开始学习之前,提出“数学与生活中的测量”这一问题,同学们讲讲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进行测量的。
(2)朴素认识学生首先会通过直观感受认识长度、重量和容积这些概念。
在课堂上,老师展示并让学生看、摸、拿、比较等多种方法认识长度、重量和容积的概念。
(3)观察实物由老师或学生们提供实物,带领学生进行观察。
例如,长度测量可观察的物品有尺子、书桌、蓝色草稿纸,而重量测量可观察的物品有秤盘、石头、水果等。
(4)测量让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直观观察和比较测量结果的差异。
例如,长度测量可让学生使用直尺或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而重量测量则可让学生使用天平、蛇皮袋、罐子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5)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测量结果,讨论每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6)练习在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后,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
例如,让小组进行每日使用习惯调查,如测量自己身体的长度、家具的高度、一杯水的容量等。
(7)拓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更多有关测量方法的知识,如单位换算、精度控制等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测量教案
五测量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1分硬铅笔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直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咱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同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
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
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
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
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
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
(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 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指名汇报。
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2.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
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判断
4.请为同一种物体选择不同的单位。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课件。
学具:表、记录单。
切入举偶
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
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 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
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i.公路边的里程碑
ii.摩拖车的速度表
iii.限速标志
iv.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
意见。
(2)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
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学中做
1.完成43页的第1题。
2.完成43页的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