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讲稿的思维导图知识点归纳总结共146页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思维导图_
先后运用
先扶正后祛邪:适应于正虚为主,机体不静耐受攻伐者 州法邪后扶正:适应于邪盛为主;正虚不甚,尚能耐受攻伐者
士水之主,以制阳光滋阴以制约阳气亢盛:适用于阴虚阳六理】虚热证
调整阴阳
益火之源,叨肖明翁补阳以制约明气亢盛:适用于阳虚阴盛的虚寒证
“阳中求阴”
在滋阴中佐以助阳,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明偏衰
标本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如:气虚自汗:肺肾阴虚咳嗽
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大急时;如:热盛伤津;脾虚水停.气虑感冒
扶正与祛邪
适应范围
1
单独运用
同时运用
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扶正 :脏翻经络精气血津液阴阳中的虚衰
祛邪 :邪气亢盛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雅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邪郁化火
1.志过极化火
明虚火旺
风气内刁l
寒从巾牛 i显浊内生 津伤化艇
火热内生
内生.五那.病机
伙阳比脉.其终也,蜘长,反妇于恋瓜,具色白.岩千乃出出 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景绝系.绝系一日半 死其死也.色先言日,乃死父。阳叭终者,口口动作,善 惊又台.扒声,几卜卜分召台.不厂.WIJ终矣.少明终希,1111 黑的长而垢.旅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胶胀闭 不得息.善二善吹,暇则沙.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诵. 干迫狈llI(ll黑.皮下焦而终矣。捌时终者,巾纪峪十.辫加、 烦.甚则己卷.卵上缩而终父.此十经之所地也。”
五音:角徽宫商羽
五脏;开自碑肺肾
五志;怒喜思怨母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液:泪汗涎涕睡
五神二魂神息魄志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中医内科总论PPT课件教学讲义ppt
21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与生理、病理结合来理解 强迫记忆
22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中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治疗原则及方法
方药
23
谢谢
24
第七章 脑血管疾病
一、脑梗死 1.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
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 闭塞
大脑中动脉闭塞多见,次 为大脑后、前动脉及小脑 动脉
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 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 脂者
梗死发生后4~6小时脑组 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 坏死
1~2周后脑水肿渐减轻, 坏死组织液化,出现吞噬 细胞
同时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 组织形成,约10周后成软 化灶
少数缺血性脑梗死发病 24~48小时后因再灌注而 出血
有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偏盲、失语,共济失调、 呛咳等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13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14
(三)充实(宋金元时期)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3
范围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以及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内伤
9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肺 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 病、老年病、肿瘤等。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为中医临 床基础。
10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 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加 之祖国医学发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 上有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同的 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分类作 了尝试,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 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与生理、病理结合来理解 强迫记忆
22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中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治疗原则及方法
方药
23
谢谢
24
第七章 脑血管疾病
一、脑梗死 1.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
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 闭塞
大脑中动脉闭塞多见,次 为大脑后、前动脉及小脑 动脉
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 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 脂者
梗死发生后4~6小时脑组 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 坏死
1~2周后脑水肿渐减轻, 坏死组织液化,出现吞噬 细胞
同时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 组织形成,约10周后成软 化灶
少数缺血性脑梗死发病 24~48小时后因再灌注而 出血
有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偏盲、失语,共济失调、 呛咳等
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
13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14
(三)充实(宋金元时期)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3
范围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以及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内伤
9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肺 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 病、老年病、肿瘤等。伤寒论 、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为中医临 床基础。
10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 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加 之祖国医学发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 上有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同的 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分类作 了尝试,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 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
大便干结。
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
麻黄汤加减
四逆汤加味
三、暑 暑邪致病特点有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 2、暑气通心: 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 不醒人事等症。 3、暑多夹湿: 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 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2、风性疏泄
3、风性善动
4、风性善行而数变
1. 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 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2、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痉证的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故湿邪为病,往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湿性重 着⑴“重”即沉着,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
阳不 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 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
⑵“浊”即秽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 症见面垢哆多,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混浊,妇女带下稠浊, 3、湿性趋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故湿邪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02
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系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03
8
经络学说
01
02
03
十二经脉循行及主治规 律
奇经八脉循行及功能特 点
经别、络脉、经筋、皮 部等内容
2024/3/27
9
病因病机理论
外感六淫、疠气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等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发病与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
2024/3/27
2024/3/27
25
06
针灸疗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
2024/3/27
26
针灸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简述
针灸基本概念
阐述针灸的定义、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内科中的 地位和作用。
经络腧穴理论
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及腧穴的分 类、定位方法。
刺灸方法
系统讲解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常用针灸操作技能。
24
经典名方解析及临床应用举例
1 2
经典名方介绍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 、银翘散等,介绍其组成、功效及主治病症。
名方解析
深入分析经典名方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及用药 规律,揭示其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
3
临床应用举例
结合具体病例,阐述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加减 变化,展示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10
治则治法
2024/3/27
01
预防与调护原则
02
治未病思想应用
03
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
04
八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举例
11
03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2024/3/27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
合口味之苦、淡、甜、粘、咸及喜热、喜冷等辨别 口干或微渴:津伤不甚。 口渴多饮:津伤较甚。 渴喜凉饮:热盛伤津。 大渴引饮:阳明热盛伤津。 口苦而渴:胆火内炽。 口酸而渴:肝火伤津。 夜间口渴:阴津不足。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阻,津不化气。 数饮而不解渴,小便不利:饮停阻津,气化不利。 渴喜热饮或渴不欲饮:阳不化津或湿郁不化。
发病。 2.持续性情志失调
紊乱而发病。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四)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 (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节、月、日、 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 在联系。 (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 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症状学: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 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 容易并发疮痈。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吴 谦等
《医宗金鉴》:是以清政府组织编写 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共九十卷,其中《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八至四十三)是 内科杂病,有中风、虚劳、黄胆、失血、 诸气等四十余种病证。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张 璐.《张氏医通》:介绍了内、外、
学习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 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 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病。 2.持续性情志失调
紊乱而发病。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四)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 (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节、月、日、 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 在联系。 (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 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症状学: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 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 容易并发疮痈。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吴 谦等
《医宗金鉴》:是以清政府组织编写 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共九十卷,其中《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八至四十三)是 内科杂病,有中风、虚劳、黄胆、失血、 诸气等四十余种病证。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张 璐.《张氏医通》:介绍了内、外、
学习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 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 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总论
陕西中医学院 中内教研室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1.定义
内科学:以内服药物为主进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 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 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 的一门临床学科 。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 总结疾病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 种多、范围广,加之祖国医学发 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上有 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 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 疾病的分类作了尝试,主要是以 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 主症、体征为依据。
如咳嗽、胃痛以症状命名; 郁症、痹证以病机命名, 胸痹心痛是以病机结合病位命名的。 而且病名太少,所讲内容不能含盖 及满足内科临床需要。近年来,疾病 分类日益受到重视,并加强了疾病病 名规范化的研究,中医内科研究的范 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中医内科学也不 断面临新课题。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时代)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 治疗瘿病。
陕西中医学院 中内教研室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1.定义
内科学:以内服药物为主进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 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 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 的一门临床学科 。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 总结疾病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 种多、范围广,加之祖国医学发 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上有 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 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 疾病的分类作了尝试,主要是以 病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 主症、体征为依据。
如咳嗽、胃痛以症状命名; 郁症、痹证以病机命名, 胸痹心痛是以病机结合病位命名的。 而且病名太少,所讲内容不能含盖 及满足内科临床需要。近年来,疾病 分类日益受到重视,并加强了疾病病 名规范化的研究,中医内科研究的范 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中医内科学也不 断面临新课题。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时代)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 病作了描述。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 治疗瘿病。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2023/11/29
咳嗽
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 为主,内伤咳嗽则有肺阴 亏虚、痰湿蕴肺等。
哮喘
分为寒哮和热哮,寒哮以 喘息、气促、咳嗽为主, 热哮则伴有咽喉红肿、疼 痛等。
8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
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 犯胃等,症状有胃痛、恶心、呕
吐等。
泄泻
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急性 泄泻以恶心、呕吐、腹痛等为主 ,慢性泄泻则伴有食欲不振、倦
15
饮食调理
2023/11/29
合理搭配食物
中医强调食物的性味和归经,根据个 人的体质和病情,合理搭配食物,避 免偏食或挑食。
适量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量的饮食,有 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
多样化饮食
中医认为五色入五脏,不同颜色的食 物对五脏有不同的补益作用,多样化 饮食有助于营养的全面吸收。
饮食规律
配合呼吸
中医认为呼吸是生命之源,配 合呼吸进行运动,有助于调节
气血平衡。
2023/11/29
17
05
中医内科疾病研究进展
2023/11/29
18
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
2023/11/29
01
常见疾病研究
针对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研究者们从
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在中医内科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疾病 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效果,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20
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
2023/11/29
学术论文
研究者们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展示研究成果和进展,为中医内科 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咳嗽
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 为主,内伤咳嗽则有肺阴 亏虚、痰湿蕴肺等。
哮喘
分为寒哮和热哮,寒哮以 喘息、气促、咳嗽为主, 热哮则伴有咽喉红肿、疼 痛等。
8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
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 犯胃等,症状有胃痛、恶心、呕
吐等。
泄泻
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急性 泄泻以恶心、呕吐、腹痛等为主 ,慢性泄泻则伴有食欲不振、倦
15
饮食调理
2023/11/29
合理搭配食物
中医强调食物的性味和归经,根据个 人的体质和病情,合理搭配食物,避 免偏食或挑食。
适量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量的饮食,有 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
多样化饮食
中医认为五色入五脏,不同颜色的食 物对五脏有不同的补益作用,多样化 饮食有助于营养的全面吸收。
饮食规律
配合呼吸
中医认为呼吸是生命之源,配 合呼吸进行运动,有助于调节
气血平衡。
2023/11/29
17
05
中医内科疾病研究进展
2023/11/29
18
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
2023/11/29
01
常见疾病研究
针对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研究者们从
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在中医内科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疾病 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效果,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20
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
2023/11/29
学术论文
研究者们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展示研究成果和进展,为中医内科 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医内科学总论 PPT课件
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一大流行的邪气;病毒 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 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
[诊断要点]
1.有伤风受凉,淋雨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3-7天,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 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 减退,大便稀溏等症。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
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
疾病。 沿革:感冒之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 方· 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 冒与伤风互称。病证认识始于《内经》《伤寒》
[病因病机]
• 1.六淫病邪 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 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为感冒的主 因。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互相兼夹为 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 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 • 2.时行病毒 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
分证论治
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 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加减: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 活胜湿汤;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表 寒兼里热,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 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 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 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风寒与风热 感冒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 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采用辛 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 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 辛凉、清暑解表法。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累及胃 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
[诊断要点]
1.有伤风受凉,淋雨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3-7天,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 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 减退,大便稀溏等症。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
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
疾病。 沿革:感冒之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 方· 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 冒与伤风互称。病证认识始于《内经》《伤寒》
[病因病机]
• 1.六淫病邪 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 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为感冒的主 因。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互相兼夹为 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 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 • 2.时行病毒 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
分证论治
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 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加减: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 活胜湿汤;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表 寒兼里热,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 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 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 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风寒与风热 感冒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 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采用辛 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 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 辛凉、清暑解表法。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累及胃 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
相关主题